2012年11月发表的文章(25)

[饭文]让免费午餐回归慈善事业

让免费午餐回归慈善事业
辉格
2012年11月29日

免费午餐项目从最初广受赞扬到如今四面楚歌的转变,生动的演示了,政府的不恰当介入,会如何毁掉一项善良美好的事业;向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慈善创意,它不仅可以让受助的孩子吃饱肚子,还能吸引他们留在学校,而不至于沦为流浪儿童。

最近毕节惨案也恰好提醒我们,在极度贫困的地区,由于父母普遍外出打工,这样的流浪是很可能发生的,那五个孩子若每天能在学校吃到一顿饱饭热饭,很可能就不会逃学离家出走了;流浪不仅给儿童本身带来痛苦和危险,也是在培养未来的反社会(more...)

标签: | |
4247
让免费午餐回归慈善事业 辉格 2012年11月29日 免费午餐项目从最初广受赞扬到如今四面楚歌的转变,生动的演示了,政府的不恰当介入,会如何毁掉一项善良美好的事业;向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慈善创意,它不仅可以让受助的孩子吃饱肚子,还能吸引他们留在学校,而不至于沦为流浪儿童。 最近毕节惨案也恰好提醒我们,在极度贫困的地区,由于父母普遍外出打工,这样的流浪是很可能发生的,那五个孩子若每天能在学校吃到一顿饱饭热饭,很可能就不会逃学离家出走了;流浪不仅给儿童本身带来痛苦和危险,也是在培养未来的反社会者和犯罪者,所以果若有慈善组织能实现这一想法,那将是功德无量的。 但这事不能让政府来做,因为政府不是慈善组织,不具备适合于慈善事业的制度基础、组织条件和激励结构,更不具备从事慈善活动的伦理资格,因为它所拥有的钱和其它资源都不是自愿捐献的,而是凭借国家暴力向纳税人征收得来的,因而政府的介入让自愿捐助变成了强制再分配,丧失了慈善的根本特性,也剥夺了捐助者和受助者本可从中获得的价值满足和道德慰籍。 从效率上看,政府也完全不适合承担这项任务,向上千万贫困学生提供午餐是一项极为庞大复杂而且充满了风险的活动,涉及到饮食习惯、民族和宗教习俗、贫困程度和营养缺乏特征、供应条件、食品安全隐患等等,而所有这些因素在每个地区都大为不同,民间慈善组织会派出大量志愿者现场考察,听取受助者的需求,并在自己的预算约束内选择最适合的方案,事后他们还要向捐款人报告资助效果。 但由中央政府统一拨款经由国有教育行政体系分配落实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缺乏一个现场体验、需求表达和方案对比权衡的过程,也很难顾及上述种种差异,只能用一些武断草率的简单做法;这个组织体系是为其他职能而设计的,无论组织和成员个人都没有理由拥有慈善动机,只是被赋予了一个额外任务,而对其执行结果的唯一约束标准就是有没有把上面拨下来的钱花了出去,并且有合格的供货合同和报销凭证。 如此得到的结果就难免是物非所值并埋下安全隐患,据报道,凤凰县的学生午餐供货合同上除了价格居然没有对食品规格和份量的任何描述,这看起来很荒唐,但仔细想想,假如教育局真要仔细规定午餐的规格和份量,他有什么标准可以依据?他有能力对各相关因素做出充分考虑吗?能够为其中隐藏的风险而承担责任吗? 当然,设计一份恰当的学生午餐,并找到可靠的供应商,对慈善组织也很不容易,但好在民间慈善组织有很多,其活动是分散和多样化的,假如制度和政策足够开放,慈善产业也将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市场,各组织会探索尝试不同的方案,其成效会得到公众和媒体的评价,效果卓著者会得到更多资助,会被其他组织仿效,和其他产业一样,市场机制将成为大范围搜索和筛选最优方案的途径。 比起公务员考试,慈善事业的志愿性质显然更可能筛选出那些拥有慈善动机的人,而且长期从事慈善活动的志愿者群体会形成自己的职业伦理和专业价值观,交流和积累专业经验,这些宝贵资源是那些被动的接受了一项额外任务的行政机构所不可能拥有的。 160亿拨款听上去是个大数字,但和潜在的私人捐助意愿相比并不算大,实际上,有许多随时愿意捐出上亿善款的国内外亿万富豪,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而发愁,而多数情况下,找不到是因为制度和政策的限制,特别是对私人开办学校和医院的限制,在现行体制下,他们只有掏钱的份,而没有机会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管理慈善项目,自行选择执行者并评估其成效,这当然会抑制他们的慈善热情,也让数百万贫困儿童继续陷于凄惨无助的境地。  
[饭文]退出欧盟,天佑女王

(按:难得编辑把标题改的这么彪悍,那就赞同一次吧)

退出欧盟对英国不算坏事
辉格
2012年11月27日

上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以失败告终,未能就下一个七年期预算方案达成协议,由于卡梅隆事先已高调宣布将否决大幅扩大预算的提案,而法德等国也强硬坚持原有立场,这一结果并不出乎人们预料,舆论焦点也已转向英国会不会退出欧盟这个问题,特别是在最新民调显示赞成退出欧盟的英国人已超过半数,政客们正在悄悄改变论调以适应新形势,工商界也开始认真考虑退出可能带给他们的影响了。

尽管民众对欧盟的热情始终不高,但英国政界却很少会将退出欧盟列为可选项,对于自由派,普世主义和欧洲价值观让他们天然的亲欧洲,而对保守派,虽然价值观上对欧洲持怀疑态度,但他们的亲商业政策却不得不让他们考虑工商界的要求,而商界的主流意见是,留在欧盟对英国非常重要,上周,英国工业联合会(CBI)总干事呼吁商界人士对此发出自(more...)

标签: | | | |
4245
(按:难得编辑把标题改的这么彪悍,那就赞同一次吧) 退出欧盟对英国不算坏事 辉格 2012年11月27日 上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以失败告终,未能就下一个七年期预算方案达成协议,由于卡梅隆事先已高调宣布将否决大幅扩大预算的提案,而法德等国也强硬坚持原有立场,这一结果并不出乎人们预料,舆论焦点也已转向英国会不会退出欧盟这个问题,特别是在最新民调显示赞成退出欧盟的英国人已超过半数,政客们正在悄悄改变论调以适应新形势,工商界也开始认真考虑退出可能带给他们的影响了。 尽管民众对欧盟的热情始终不高,但英国政界却很少会将退出欧盟列为可选项,对于自由派,普世主义和欧洲价值观让他们天然的亲欧洲,而对保守派,虽然价值观上对欧洲持怀疑态度,但他们的亲商业政策却不得不让他们考虑工商界的要求,而商界的主流意见是,留在欧盟对英国非常重要,上周,英国工业联合会([[CBI]])总干事呼吁商界人士对此发出自己的声音,避免英国退盟。 但其实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英国有必要留在欧盟,工商界最大的担忧——英国将因此而失去欧洲共同市场——是多余的,因为脱离欧盟的英国可以像挪威、瑞士、冰岛和列支敦士登一样,通过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而进入欧洲经济区([[EEA]]),从而享受其商品、人员和要素流通自由,没有迹象表明EFTA成员在享受上述自由方面比欧盟成员国有何不利。 实际上,欧洲共同市场存在许多条边界,对应着不同的机会和责任,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两条:欧元和申根协定,英国都不在其内,而退出欧盟这条边界,无损于进入共同市场的机会,却可以让英国免除许多欧盟加于成员国的法律责任和财政负担,毕竟,未加入欧元区的事实,也并未妨碍伦敦成为欧元区的金融中心。 过去几十年,欧盟在推动区域自由贸易和要素流动,引导东欧顺利完成过渡等方面,曾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但现在这些红利已经耗尽,并正在转向负面,近年来它在市场管制和福利政策方面表现的越来越严厉和凶恶,布鲁塞尔的官僚化和集权化倾向也在不断加深,这次债务危机更将强化其财政和政治上的集权。 同时,欧盟的预算开支也已变得十分庞大,按这次的长期方案,将从上一个七年期的年均1200亿欧元膨胀到1700亿,其中英国的份额将从170亿增至200亿,相当于每个中产纳税者近千欧元的负担,这已经不是一笔可以忽略的开销了;而且荒谬的是,欧盟开支中的90%以上属于政策性补贴和资助,而不是用于维持共同市场运转的制度性开支,与推动市场自由的宗旨背道而驰,况且英国在这一再分配游戏中的得益是负的。 考虑到老欧洲深厚的社会主义传统,上述趋势不大会逆转,所以除非英国甘愿被欧盟日益繁琐的压制性法规捆住手脚,并承受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退盟是迟早的事,早点退或许代价更小一些。 有调查显示,工商界留恋欧盟的更多是大企业,这不难理解,大企业历来更能适应大政府的管制和干预,甚至从中渔利,因为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公关和游说能力,更有机会影响政策,他们的法律部门也拥有更多经验去应付繁杂的管制法规,另外,他们也更有机会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公共项目和获得公共预算的资助,然而,出于这些动机而支持一个正在走向大政府的欧盟,既是短视的,也是不道德的。 不过,赞成英国应留在欧盟的另一个理由或许可以成立,留在欧盟集体决策机制内,可以更有效的影响和牵制它,避免它走向英国人更不希望看到的状态,但前提是这种牵制必须真的有效,而这次长期预算不失为验证这一点的良机,假如卡梅隆最终无法说服更多成员国在此关键时刻站到自己一边,共同抵制欧盟预算的大幅膨胀,扭转欧盟滑向干预主义大政府的趋势,那就表明为这一虚幻目标而承受的高昂代价是不值得的,不如另辟蹊径,撇开老欧洲,与北欧和东欧国家发展另一个更倾向自由市场的新联盟。  
[微言]人类正在变傻吗?

【2012-11-27】

@whigzhou: 科学争鸣:人类正在变傻吗? http://t.cn/zjb9RQ0 ……他说:“完全不必理会他的这些论证。用他所提供的数据,并且不需要再增加任何证据,我们得出许多类似的结论,比如可以认为基因突变正在减弱人类的进攻性,正在使人类变得多愁善感,甚至可以说基因变异正在使男人们阴茎变得越来越短等等,但是……

@whigzhou: 看看这些泼妇式反应,学术界离克服SSSM还远的很

@陈乃章:进化论啥时候成真理了?

@whigzhou: 何出此言?

@陈乃章:回复@whigzhou:那个作者的推论不是建立在基因变异的进化基础上的吗

@whigzhou: 你认为可以作为推论基础的东西就是“真理”?而进化论还没有这个资格?

@陈乃章:回复@whigzhou:进化论还是个假说。(more...)

标签: |
4749
【2012-11-27】 @whigzhou: 科学争鸣:人类正在变傻吗? http://t.cn/zjb9RQ0 ……他说:“完全不必理会他的这些论证。用他所提供的数据,并且不需要再增加任何证据,我们得出许多类似的结论,比如可以认为基因突变正在减弱人类的进攻性,正在使人类变得多愁善感,甚至可以说基因变异正在使男人们阴茎变得越来越短等等,但是…… @whigzhou: 看看这些泼妇式反应,学术界离克服SSSM还远的很 @陈乃章:进化论啥时候成真理了? @whigzhou: 何出此言? @陈乃章:回复@whigzhou:那个作者的推论不是建立在基因变异的进化基础上的吗 @whigzhou: 你认为可以作为推论基础的东西就是“真理”?而进化论还没有这个资格? @陈乃章:回复@whigzhou:进化论还是个假说。 @whigzhou: 假说不能用作推论基础?牛顿定律和热力学诸定律不是假说吗? @野山疯猴:变异积累的越多,基因越多样,这是好事。文章作者错误地认为进化的某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whigzhou: 此文重点不在于变异积累,而是:1)当前缺乏阻止智力退化的进化压力,2)这可能导致智力水平在统计上表现出下降趋势 @寄生草的空间:没有进步的压力,但也没有退步的动力吧?除非是,智力越高的,越倾向于不生。 @whigzhou: 没有选择压力的持续作用,任何功能和适应性都会逐渐丧失 @whigzhou: 松鼠会去年有篇相关文章 http://t.cn/a8WeV4 @寄生草的空间:但如果高智人士倾向于多生,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不知道实际情形,谁更倾向于多生? @whigzhou: 现代社会实际情况显然相反,我曾介绍过德国的数字: http://weibo.com/1400461002/z4jIWA1eZ @whigzhou: 德国大学免学费,入学机会全凭考试,因而学历与智商相关性更高,而科学家的数字更说明问题 @木头鸟的围脖:问题是缺少选择压这一前提太惊人了 @whigzhou: 怎么惊人了?缺少阻止智力退化的选择压力,并不否认存在阻止智力退化到白痴水平的选择压力 @木头鸟的围脖:回复@whigzhou:“缺少阻止智力退化的选择压力”是怎么得出的? @whigzhou: 按当代社会的生计模式和制度/文化背景,理论上找不出聪明人相对笨人(没笨到白痴程度)的遗传优势,实际上也观察不到存在这种优势的迹象,反倒有相反的迹象 @野山疯猴:回复@慢慢下雨:社会压力会促进社会智力的进化,主要问题是计划生育,一夫一妻一子破坏了进化的条件 @whigzhou: 社会性智力也不是都在提高,而是在分化,现代市场社会为缺乏社会能力的人(比如自闭倾向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与繁殖机会,这个话题去年讨论过 http://t.cn/zj5Znj5 @whigzhou: 人类是一种由文化自我驯化的物种,而家养动物的经历告诉我们,驯化都会导致某些功能的退化,比如狗的脑容量已比狼减少30% @elainecyq:可是狗明明比狼聪明 @whigzhou: 嗯,某些方面是,比如在愚弄人类方面 @吴昊-_-_-_:正常范围内的智利差别好像没什么明确的生理基础吧 @whigzhou: 关于智力之遗传相关性的两组数据,摘自格兰特.斯蒂恩《DNA和命运》第8章 http://t.cn/zl3NBlK    
[微言]折旧

【2012-11-25】

@whigzhou: 早期工业企业的会计方法(是从铁路学来的)中,将设备开支一次计入固定资产
,在使用期中不提折旧,也不重估价值,保养/维修/更换开支则计入当期经营费用,仅当添置
原先没有的新设备或报废旧设备而不予替换时,才变动固定资产,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其实也
不错,特别是对于设备组成结构变动不大的企业

@whigzhou: 其实更精确的固定资产核算到头来也没多大用处,它只是将无法精确的部分最终
都推到了只能毛估估的无形资产中而已,比如这次惠(more...)

标签: |
4747
【2012-11-25】 @whigzhou: 早期工业企业的会计方法(是从铁路学来的)中,将设备开支一次计入固定资产 ,在使用期中不提折旧,也不重估价值,保养/维修/更换开支则计入当期经营费用,仅当添置 原先没有的新设备或报废旧设备而不予替换时,才变动固定资产,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其实也 不错,特别是对于设备组成结构变动不大的企业 @whigzhou: 其实更精确的固定资产核算到头来也没多大用处,它只是将无法精确的部分最终 都推到了只能毛估估的无形资产中而已,比如这次惠普减记的50亿美元,有什么会计方法能避 免呢?好像不可能有 @欧尼酱酱:这办法说白了就是把折旧到替换那一天一起提,明显不符合现在的权责发生制。 @whigzhou: 嗯,但如果设备大修/报废点时间分布足够均匀,就没啥大问题,而在现金流上, 他们也会预留维修/更换基金的,只是会计上不同步  
[微言]同性恋的性拮抗解释

【2012-11-23】

@whigzhou: http://t.cn/zjUj48K Same sex orientation was found to be higher in maternal uncles and male cousins of the gay subjects.[13] An evolutionary model explained this finding in terms of increased fertility of the females in maternal lines, hence adding to net f(more...)

标签: | |
4739
【2012-11-23】 @whigzhou: http://t.cn/zjUj48K Same sex orientation was found to be higher in maternal uncles and male cousins of the gay subjects.[13] An evolutionary model explained this finding in terms of increased fertility of the females in maternal lines, hence adding to net fitness gain. @whigzhou: 对同性恋起源的这个性拮抗(sexual antagonism)解释看起来挺有前途,与Xq28出现在X染色体上的事实也吻合,意思是:导致男同性恋的那个等位基因,若出现在XX组合中,是有正面遗传价值的,当出现在XY组合中时,便表现为男同,即后者是前者在对方性别上的副产品。 @居貲: 这么说辉总那个“同性婚姻减少同性恋”的学说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同性恋基因会因对立性别的正面遗传价值而永远留在基因库中 @whigzhou: 不是这样,首先我说的减少的原因不只是同性婚姻,而是对同性恋的文化宽容,其次,减少主要是通过降低男同生育率实现的,而这一点对两种假说是等价的 @whigzhou: 双性恋副产品解释和性拮抗解释都是副产品假说,前者认为男同是双性恋的副产品,后者认为男同是某种女性适应器的副产品 @whigzhou: 不过,两种假说下,文化宽容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因为对性取向的宽容不仅影响单纯男同,也影响双性恋,但不影响常规女性 @东十区: 印象里你是基督徒,怎么会从基因的角度解释同性恋.......? @whigzhou: 基因难道不是上帝的语言?DNA难道不是上帝书写的?难道还是撒旦书写的? @小小nopainkiller: 为毛不可能是撒旦写的 @whigzhou: 那这个撒旦肯定也是上帝派来的 @喂羊的月亮熊:撒旦本来就是上帝创造的,当过天使长。  
[微言]挠门框的猫

【2012-11-23】

@whigzhou: 每次给#猫#准备食物时,他都会在十秒钟以内就感觉到,然后嗷嗷的凑上来,起初我以为是凭嗅觉发现的,现在看来他是综合了多种信号的,如果我动作稍微慢了点(有时要微波炉加热),他会变得急躁,此时假如他无法接近食物,会临时为自己找点事情做,通常是抓挠附近的纸箱和门框,大概是以此缓解焦虑

@大瓶子鲜森: 如果您虚假模拟此行为,猫会怎么办?

@whigzhou: 我给自己冲咖啡时,他也有过类似反应,可能因为也包括了开冰箱、开瓶(more...)

标签: |
4742
【2012-11-23】 @whigzhou: 每次给#猫#准备食物时,他都会在十秒钟以内就感觉到,然后嗷嗷的凑上来,起初我以为是凭嗅觉发现的,现在看来他是综合了多种信号的,如果我动作稍微慢了点(有时要微波炉加热),他会变得急躁,此时假如他无法接近食物,会临时为自己找点事情做,通常是抓挠附近的纸箱和门框,大概是以此缓解焦虑 @大瓶子鲜森: 如果您虚假模拟此行为,猫会怎么办? @whigzhou: 我给自己冲咖啡时,他也有过类似反应,可能因为也包括了开冰箱、开瓶罐、混合、搅拌、微波炉加热这串动作,所以我才觉得他利用了多种信号,当然最初大概还是靠嗅觉 @whigzhou: 猫的这种抓挠反应好像跟拖延症患者在任务期限压力下去嚼零食、拖地板、整理发票等转移注意力的反应有点类似 @不可试探猫: 你的猫没吃饱!我拿猫食摆弄它的饭盆啥的,它都爱理不理! @whigzhou: 嘿,又懒又肥的大蠢猫都是让你们给惯出来的  
[专题]辉格论人口(随时补充)

多彩的瓶腹:马尔萨斯模型的扩展 (2007-10-15)

饭文#96: 人口争议的误区 (2009-03-25)

关于马尔萨斯,答1133(2009-04-09)

人口压力的时间尺度——评萨林斯“原初丰裕论”(2010-12-01)

饭文#V1: 马尔萨斯幽灵是否已经远去?(2011-10-20)

饭文#V2: 人口压力正在消失吗?(2011-10-21)

捐精冠军与后方兄弟(2012-04-23)

[饭文]人口的未来(more...)

标签: | |
[微言]尊老与继承制

【2012-11-19】

@高利明 [“西方尊重女人、东方尊重老人”,为什么?]东西方人均寿命的长短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历史上,西人平均寿命较促,其中男丁的寿命更促,而寡妇对财产的支配力度较大--对女人的尊重根子上是对财产的崇拜。东方人平均寿命较长,养老压力巨大--尊老是养老的辅助支架。

@tertio: 美德背后的真相

@whigzhou: 没说通吧?逻辑链没串起来,长寿与尊重怎么发生关系的?假如老人是负资产,越长寿就越讨厌,俗称老不死,所以问题是老人是如何成为正资产的

@whigzhou: 继承制可能是关键,在确定的单子继承制(长子或幼子)下,谁继承是由制度规定的,父亲没有多少自由裁量权,理查跟亨利二世闹成这样,结果王位(more...)

标签: | | | | |
4731
【2012-11-19】 @高利明 [“西方尊重女人、东方尊重老人”,为什么?]东西方人均寿命的长短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历史上,西人平均寿命较促,其中男丁的寿命更促,而寡妇对财产的支配力度较大--对女人的尊重根子上是对财产的崇拜。东方人平均寿命较长,养老压力巨大--尊老是养老的辅助支架。 @tertio: 美德背后的真相 @whigzhou: 没说通吧?逻辑链没串起来,长寿与尊重怎么发生关系的?假如老人是负资产,越长寿就越讨厌,俗称老不死,所以问题是老人是如何成为正资产的 @whigzhou: 继承制可能是关键,在确定的单子继承制(长子或幼子)下,谁继承是由制度规定的,父亲没有多少自由裁量权,理查跟亨利二世闹成这样,结果王位还是他的,若太子可随王意而废立,老人就要尊重了,家产同理 @whigzhou: 分产制和宗族体系下的族产共享制,不仅给了长辈在财产分配上的自由裁量权和偏爱的机会,其本身也是家族合作的需要,而尊长对于家族合作在组织功能上是必须的,因而尊长总是与家族合作并存 @whigzhou: 家族合作的需要,也解释了中国宗族社会为何采用分产制(辅以族产共享制)而不是长子继承制 @whigzhou: 宗族制度既是一种家族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私人社区规范,因而它是对官方法律规范的一种替代,官方法律发育程度越低,对私人规范的需求越强烈 @whigzhou: 总结:尊长既是家族合作的组织功能需要,也是宗族制作为社会规范的执行保障,即:老人既是家族的组织核心,也是宗族内的规范阐释者和执行者 @tertio: 那传统社会的运作方式是否说明了公共管理水平的低下?后者是因,前者是果,而不是倒过来. @whigzhou: 不是“公共管理水平的低下”,是缺乏可替代血缘团体内私人规范的其他一般性规范,比如欧洲的封建规范,后者也不是什么“公共管理”,只是一种契约规范,但它脱离了传统家族关系的限制 @whigzhou: 在没有法律的丛林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投靠某个组织,而家族/宗族这样的血缘团体是最现成的选择,后来有了教会和帮派,武士集团是另一种,封建制便是诞生于武士集团之中的一种规范,它是武士职业化的结果 @高利明:回复@whigzhou: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是单子继承制呢?上辈多养子嗣,核心功能不是为了养老防老吗? @whigzhou: 多养子嗣,核心功能是传宗接代,不是养老防老,不是单子继承是为了加强诸子合作,维持家族地位,在封建制下,维持地产和封建义务完整性需要长子继承制 @高利明:回复@whigzhou:家族合作,已经是二阶变量了吧:) @whigzhou: 尊老才是高阶价值,在丧失生育和生产能力的老人成为正资产,才需要特殊的文化条件 【补记:当时好像没有准确理解高利明的意思,恰当的回答是:养老防老需求才是高阶价值,若不能帮助子孙,老人没必要活下去,至少继续活下去不是一阶价值】 @whigzhou: 封建制下,地位维持依靠封建契约义务的稳定,没有封建制条件下,靠家族成员团结,至于为何会有封建制,是更远的问题,简单说是特定条件下的组织创新 【补记】 当时没说清楚的一点是:封建制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组织/制度创新,在此之前,血缘群体是社会组织常态,所以,恰当的问题是封建制和(适用于王族之外的)长子继承制为何出现,而不是家族合作为何出现。  
[微言]自由过继与收养

【2012-11-19】

@迢书 【再论儿童买卖合法化】http://t.cn/zj2x6jv 准确的说,这叫“儿童抚养、监护机会买卖合法化”。大部分人反对儿童买卖合法化,就因为闻不惯里面的铜臭味儿。为了道德优越感,放弃理性,无视现实,不惜以法律之名,把儿童推入火坑。

@wenkino: @whigzhou 老师怎么看?

@whigzhou: 我赞同传统的自由过继和自由收养制度,但这不是“儿童买卖”,按人口买卖这个词的习惯用法,买卖一个儿童的结果是该儿童成为买(more...)

标签: | | |
4729
【2012-11-19】 @迢书 【再论儿童买卖合法化】http://t.cn/zj2x6jv 准确的说,这叫“儿童抚养、监护机会买卖合法化”。大部分人反对儿童买卖合法化,就因为闻不惯里面的铜臭味儿。为了道德优越感,放弃理性,无视现实,不惜以法律之名,把儿童推入火坑。 @wenkino: @whigzhou 老师怎么看? @whigzhou: 我赞同传统的自由过继和自由收养制度,但这不是“儿童买卖”,按人口买卖这个词的习惯用法,买卖一个儿童的结果是该儿童成为买家的奴隶,而过继和收养则没有这样的结果 @whigzhou: 据说波斯纳就是因为提倡自由收养制度而断绝了自己进入最高法院的前景 @whigzhou: 对自由过继/收养制度的一种合理担忧是,它可能会激励儿童拐卖,所以,一种正式公开的过继/收养程序可能是必要的 @whigzhou: 要求一种正式公开的收养程序,即向收养者施加了建立和保存证据的责任,也意味着当收养关系的合法性面临任何挑战时,举证责任在收养者一边  
[饭文]上市独木桥如此拥挤为哪般

上市独木桥如此拥挤为哪般
辉格
2012年11月16日

国内IPO市场呈现出了一幅奇特的景象,一方面股市极度低迷,IPO通道被收紧到几乎冻结的程度,发行价也跌到了最低只有七倍市盈率的水平,最差情况下融资额甚至已抵不过发行费用,而另一方面,企业的上市热情却有增无减,仍源源不断向独木桥涌来,排在IPO队伍里的企业已达800家,相当于上市公司数量的40%。

问题是,为何在如此恶劣的上市条件下,仍有这么多企业愿意挤进来?显而易见的解释是,股市是国内金融市场上少有的融资条件优厚且透明化程度很高的融(more...)

标签: | | |
4207
上市独木桥如此拥挤为哪般 辉格 2012年11月16日 国内IPO市场呈现出了一幅奇特的景象,一方面股市极度低迷,IPO通道被收紧到几乎冻结的程度,发行价也跌到了最低只有七倍市盈率的水平,最差情况下融资额甚至已抵不过发行费用,而另一方面,企业的上市热情却有增无减,仍源源不断向独木桥涌来,排在IPO队伍里的企业已达800家,相当于上市公司数量的40%。 问题是,为何在如此恶劣的上市条件下,仍有这么多企业愿意挤进来?显而易见的解释是,股市是国内金融市场上少有的融资条件优厚且透明化程度很高的融资窗口,一旦进入这个窗口,今后选择适当时机通过增发或发行企业债再融资就比较方便,所以哪怕首次发行代价高昂,甚至融不到多少资金,也要先挤进来再说。 这就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其他部分为企业提供的融资条件太差了,这一点在银行对民营企业的常规信贷政策上,显然是成立的,而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从民间借贷和高利贷的兴旺中也可看出;许多资金需求本可以通过常规信贷而不必以扩大股本的方式来满足,但由于掌握信贷资源的国有银行始终对民营企业紧闭大门,加上阶段性的紧缩政策,迫使企业转向股市。 当然,扩大股本也可向风投或PE等以非公开募集的方式实现,但这些投资最终都将通过上市退出,目前排队中的企业有些可能正是出于待退出的状态;而且,寻求这些融资渠道还面临一个问题:风投和PE并非都是消极投资者,许多会要求企业家放弃某些方面完全控制权,甚至直接介入经营决策(特别是当投资者预期短期内无法退出时),而这是许多企业所不愿接受的。 照理说,企业变成上市公司也会丧失许多控制权,特别是来自监管法规的繁杂要求,所以在国内产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的比例如此之高(与GDP总量的比值只略低于美国),本身就是件奇特的事情,在工业化刚刚完成、市场制度远未完善、企业组织还不成熟、职业经理人更难以放心依靠的条件下,创业未久的企业急着上市并不是好策略,现阶段正需要创业者和企业家发挥其构建商业模式和创建企业组织的核心作用,由创始人完全控制的私人企业比上市公司更能胜任。 不过,国内企业或许早已找出在寻求上市的同时保留完全控制能力的办法,秘密或许就隐藏在部分上市这一普遍做法之中,通过安排复杂的控股结构,企业家得以将需要完全控制的经营和决策活动保留在上市公司之外,避免手脚被束缚,而只是将一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上市了,这么做对于现阶段的企业发展或许是有利的,但对于股市投资者却意味着额外的高风险。 千军争过IPO独木桥的景象,或许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国内证券市场制度并未在确保上市公司品质方面建立一种可靠的常规机制,而只是在入口处设了个严厉的关卡,企业所操心的只是如何通过这一关卡,而一旦通过,并不太顾虑在公司治理水准和信息透明度上会受到多大程度的约束,否则,为何再融资不是和首次融资一样严格和困难呢?这也解释了为何国内独木桥如此拥挤的情况下,企业仍很少选择去境外上市,即便去了也往往出尽洋相,狼狈而归。  
白菜与猪肉

云远(from 豆瓣):

关于白菜

前逛郑州的一家超市,见排队买九分钱斤的白菜,知道今年又是菜农哭、媒体同情或者假装同情、一堆白菜烂在地里的一年,今天看网上的新闻,知道京冀鲁也是天下菜农是一家,都一定赔得欲哭无泪。我小的时候家里面种西瓜,瓜农只知道把瓜种下,然后等瓜熟,然后去卖,至于卖的时候什么市场,根本就完全不预测或者无从预测,这种撞大运的搞法导致一次又一次重复无异于把自己的心血白白送掉的噩梦。您博闻,不知道您对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对策有什么看法?

1)农产品市场以生产季为周期的价格波动是古老而普遍的现象,价格理论里被描述为“蛛网模型”,原理是生产决策与供给形成之间的时间差,决策所依据的本季(或更早的)价格信号,而其影响的则是下一季的价格,凡存在这种时间差的产品都可能存在类似价格波动,但农产品的同步强季节性特征使得该现象在该产业尤为常见;

2)传统家庭/庄园的自给型农业受蛛网波动影响较小,反应也不大,而这又反过来弱化了蛛网波动的幅度,这是因为自给型农业的产出大部分自己消费或以实物形式缴纳地租,进入市场的部分比例低,因而价格波动影响小,农户主要关心前两部分(自己消费和交租)足够,生活即有保障,余粮多少能卖点钱就行,而且自给型农业的主要投入是给定量的土地和自有劳动力,农户在做每季的生产决策时,能够决定的变量只有劳动投入,而自己的劳动不投入农业也没有其他什么用处(more...)

标签: | | |
4202
云远(from 豆瓣):

关于白菜

前逛郑州的一家超市,见排队买九分钱斤的白菜,知道今年又是菜农哭、媒体同情或者假装同情、一堆白菜烂在地里的一年,今天看网上的新闻,知道京冀鲁也是天下菜农是一家,都一定赔得欲哭无泪。我小的时候家里面种西瓜,瓜农只知道把瓜种下,然后等瓜熟,然后去卖,至于卖的时候什么市场,根本就完全不预测或者无从预测,这种撞大运的搞法导致一次又一次重复无异于把自己的心血白白送掉的噩梦。您博闻,不知道您对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对策有什么看法?

1)农产品市场以生产季为周期的价格波动是古老而普遍的现象,价格理论里被描述为“蛛网模型”,原理是生产决策与供给形成之间的时间差,决策所依据的本季(或更早的)价格信号,而其影响的则是下一季的价格,凡存在这种时间差的产品都可能存在类似价格波动,但农产品的同步强季节性特征使得该现象在该产业尤为常见; 2)传统家庭/庄园的自给型农业受蛛网波动影响较小,反应也不大,而这又反过来弱化了蛛网波动的幅度,这是因为自给型农业的产出大部分自己消费或以实物形式缴纳地租,进入市场的部分比例低,因而价格波动影响小,农户主要关心前两部分(自己消费和交租)足够,生活即有保障,余粮多少能卖点钱就行,而且自给型农业的主要投入是给定量的土地和自有劳动力,农户在做每季的生产决策时,能够决定的变量只有劳动投入,而自己的劳动不投入农业也没有其他什么用处,也就是机会成本极低,因而预期低粮价不会让他少投入劳动,实际上可以认为,他们根本不做每季的生产决策,仅仅按可用的土地量和劳动力而追求尽可能大的产量而已; 3)剧烈而痛苦的蛛网波动,在传统家庭农户面向市场生产时最为普遍,这是因为:a)自给率降低了,b)现代运输条件创造了范围更大的统一市场和单一均衡价格,加剧了波动,c)家庭农户尚缺乏规避蛛网波动风险的交易手段; 4)农户对付蛛网波动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与买家提前签订订购合同,提前锁定价格,这些买家通常来自: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大型批发/零售商、农产品投机商,而鼓励他们订立提前采购合同的重要前提是,存在一个农产品期货市场,假如存在这样的期货市场,即便农户找不到买家提前订购其下一季产品,也可以自己进行套期交易规避风险; 5)中国农业在这方面进展很小,主要原因是制度障碍,表现在几个方面:a)土地流通障碍使得规模化农户难以产生,与家庭农户相比,规模化在利用上述风险规避手段上,有着极大优势,b)期货市场发展受限制,c)农产品生产决策(包括产品选择)受诸多政策限制,d)农产品流通市场缺乏自由度,计划时代的粮食购销制度仍阴魂未散。 我在几篇旧文中曾对农产品和蛛网波动问题有所评论,可参考: 芯片业的蛛网模型 资本家养猪是好事 大蒜疯狂并非市场操纵的结果 自由市场是粮食安全的最佳保障 另外,该话题也是《自私的皮球》第二章的重点,我在该章导言和各篇后记里从多个角度谈论了它。  
[微言]停车费里的把戏

【2012-11-16】

@高利明 外滩源停车,头一小时收费15元,第二小时起每小时20元。为什么第二个小时的收费比第一个小时贵?

@高利明:回复@邹永华z:这个把戏,叫“占零头的便宜”,或者叫“零头最大化”。在单次停车时间在2小时之内为主流的情形下,第2个小时通常停不满,就形成了零头时间。第2个小时的定价,其实是对零头时间的定价。并且,零头时间定价的微小涨幅带来的是单位小时收益的急剧放大。1

@高利明:回复@邹永华z:而且,第二小时收费更贵,这个激励进一步强化了不要超过2小时的倾向,从而创造了更多的(more...)

标签: |
4727
【2012-11-16】 @高利明 外滩源停车,头一小时收费15元,第二小时起每小时20元。为什么第二个小时的收费比第一个小时贵? @高利明:回复@邹永华z:这个把戏,叫“占零头的便宜”,或者叫“零头最大化”。在单次停车时间在2小时之内为主流的情形下,第2个小时通常停不满,就形成了零头时间。第2个小时的定价,其实是对零头时间的定价。并且,零头时间定价的微小涨幅带来的是单位小时收益的急剧放大。1 @高利明:回复@邹永华z:而且,第二小时收费更贵,这个激励进一步强化了不要超过2小时的倾向,从而创造了更多的零头时间。这个进一步加强了“零头最大化”。2 @tertio:这个还真是没想到过[赞] @whigzhou: 挤出零头说的通,不过也许只是附近的餐馆补贴了第一个小时,这么解释更简单 @whigzhou: 餐馆只补贴第一个小时是为了加速顾客流动,而且该解释可以更一般化:只要餐馆能够影响收费政策,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whigzhou: 验证挤出零头假说的方法是看收费者对超时的宽容程度,若假说成立,宽容度应该极低,超时一分钟也要多收钱 @高利明:回复@whigzhou:外滩源的情形:1、电脑计时和打单;2、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10元)计价;3、餐馆与车位收费者之间并无直接交易。 @whigzhou: 哦,这么看来你是对的  
[微言]河流财产权

【2012-11-15】

@押沙龙 我曾和某个小伙对话。他非常聪明,懂好几种语言,还是个“市场自由主义者”。他问:如果某人拥有一条河的所有权,他有没有权利往河水里下毒,毒死流域里的所有人?我说没有。他得意地说:错!正确答案是有。所有权是排他的,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我问一个人怎么可能拥有一条河呢?他说为什么不能?

@wenkino: 这个也得请教 @whigzhou 老师了。[嘻嘻]

@whigzhou: 我在另一个类似的案例上表达过看法,地主也不可以在自己土地上随便挖陷阱让人掉进去被木桩戳死,邻居孩子溜进你家院子被你的狗咬伤,很可能你也要负责

@whigzhou: 财产权意味着你可以阻止他人的某些行为,从而赋予你为实现这一阻止而采取必要行动的合法性,但(more...)

标签: |
4703
【2012-11-15】 @押沙龙 我曾和某个小伙对话。他非常聪明,懂好几种语言,还是个“市场自由主义者”。他问:如果某人拥有一条河的所有权,他有没有权利往河水里下毒,毒死流域里的所有人?我说没有。他得意地说:错!正确答案是有。所有权是排他的,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我问一个人怎么可能拥有一条河呢?他说为什么不能? @wenkino: 这个也得请教 @whigzhou 老师了。[嘻嘻] @whigzhou: 我在另一个类似的案例上表达过看法,地主也不可以在自己土地上随便挖陷阱让人掉进去被木桩戳死,邻居孩子溜进你家院子被你的狗咬伤,很可能你也要负责 @whigzhou: 财产权意味着你可以阻止他人的某些行为,从而赋予你为实现这一阻止而采取必要行动的合法性,但水里放毒未必是你实现你对河流所拥有的排他性的必要手段 @whigzhou: 一项财产权由一组权利组成,其中每项对应你可以阻止的他人行为,具体某项财产由哪些权利组成,随财产类型和其产权历史而不同,土地权通常包含了他人进入的权利,但也未必,邻居或许拥有在你土地上通行的权利,至于河流,很少整体且单独的成为私人财产,因而没有经验可以告诉我们它究竟包含了哪些权利 @whigzhou: 涉及河流的权利要么被附着于大块土地的财产权上,要么被分割为取水权、航行权、捕鱼权、污水排放权等等专项财产权,而很少被捆绑在一起而成为一种财产类型,况且,即便这些权利的总和,似乎也不包含阻止他人小口取水喝的权利 @whigzhou: 具体各类财产权由哪些权利成分组成,将由习俗和司法过程来界定,在理想情况下,界定的结果往往是将通常会被一起使用和一起交易的哪一组权利,捆绑为一个财产类别,从而尽可能降低交易费用,趋向卡尔多-希克斯最优 @whigzhou: 所以,随着主流生产模式和相应的资源配置结构的变迁,财产权的内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适合中世纪封建庄园农业经济的土地权结构,便与当代土地权结构大为不同,现代涉及道路/河流/桥梁/噪音/污染/信息作品的权利组合,也是前所未有的 @whigzhou: 理解这一点的重点是,要清除财产权观念中普遍而根深蒂固的“物的迷信”,财产权界定所针对的是行为,而不是有形物品或物理空间 @夜风: 受教,能否推荐些相关的好的中文书籍或文章看? @whigzhou: 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 http://t.cn/SvMFxc 大卫.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 http://t.cn/a3JS9B @法律工匠: 生命权高于一切物质性权利,根据这个优先顺序所以不能下毒。这说话通吗?请教 @whigzhou: 当然不行,按此原则,穷人和弱者的财产权就很难指望得到保护了,比如你有三种手段保护自己的住宅免受入侵:1)难以逾越突破的坚固高墙,2)非致命的徒手搏斗,3)一把破手枪,穷人和弱者最可指望的是哪个? @法律工匠: 小偷仅是入室盗窃,穷人用枪射杀,属于防卫过当,说明法律认为生命权高于物质性权利。往河里投毒就是违反法律意志,属于违法,所以不能投。 @whigzhou: 那怎样的防卫才能不“过当”呢?如果主人用枪指着小偷警告他别进来,过当吗?如果小偷不顾警告继续进入,此时开枪过当吗? @法律工匠:……第二个例子,开枪不过当,因为小偷继续进入的行为,户主是无法判断其是否危及自己生命的,生命权vs生命权,属于正当防卫。 @whigzhou: 如果主人可以确信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威胁的只是财产呢?比如他呆在安全的二楼阳台,小偷在门口的汽车,此时他有什么办法保护自己的财产? @whigzhou: 或者主人在安全的高层岗亭里,小偷在偷牛圈里的牛呢? @沉喧沉淀-Leo: 很多经典案例有诸如:某人在家设了一个自动开枪的装置,结果有人未经允许进来被打死了。然后此人被追究责任。法律确实有人身安全高于财产安全的考虑(例如紧急避险造成的侵权是允许的) @whigzhou: 这个自动开枪装置类似于我说的陷阱,紧急避险也不需要“人身安全高于财产权”之类的原则来支持 @whigzhou: 紧急避险是指紧急情况下可以未经主人同意而使用其财产或侵入去权利,而不是指可以违反主人明确表达的意志,假如主人在场且明确拒绝其避险要求,主人的权利仍是受保护的,相反,按生命至上原则,主人将不得拒绝避险要求  
[微言]处女情结

【2012-11-14】

@布尔费墨 处女情结看上去是最好解释的:男人为了确保女人生的是自己的孩子。但这种说法有明显的问题:首先,不是每个女人都能生育,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原始社会,所以生过孩子的女人应该更受男人欢迎。第二是,即使女人有过性行为,在她下一次月经之后就能确认孩子是自己的了。所以只能以审美而不是实用来解释。

@wenkino:@whigzhou 老师怎么看?

@whigzhou: 1)处女情结≠未怀过孕情结,否则的话,失贞的羞辱感和他人对她的负面道德评价,应该在确认其未因此而怀孕之后即可消除,而事实并非如(more...)

标签: |
4698
【2012-11-14】 @布尔费墨 处女情结看上去是最好解释的:男人为了确保女人生的是自己的孩子。但这种说法有明显的问题:首先,不是每个女人都能生育,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原始社会,所以生过孩子的女人应该更受男人欢迎。第二是,即使女人有过性行为,在她下一次月经之后就能确认孩子是自己的了。所以只能以审美而不是实用来解释。 @wenkino:@whigzhou 老师怎么看? @whigzhou: 1)处女情结≠未怀过孕情结,否则的话,失贞的羞辱感和他人对她的负面道德评价,应该在确认其未因此而怀孕之后即可消除,而事实并非如此, @whigzhou: 2)有些文化中育龄前青少年的性行为非常开放,这至少提示了处女情结未必是普遍现象,我猜很可能是农业文明的新事物, @whigzhou: 3)验证生育能力的好处,未必能补偿错误怀孕的高昂代价,特别是当生育死亡率很高,而预期生育次数很少时,在人均寿命不到40岁、高度依赖母乳喂养的年代,有效生育次数只有4-6次 @whigzhou: 4)我相信,处女情结的出现,是因为贞操被男性择偶者用作判断女性婚后守贞倾向的信号 @tertio: 想了一个可能性:有一些偶发的策略会因为军备竞赛搞到最后很夸张的程度,比如裹脚 @whigzhou: 嗯,一项特征一旦成为择偶偏好,就会被过度夸大,无儿女的守寡烈妇就是此类(有儿女的寡妇守寡还算正常) @陈乃章: 这个很难说,古时多通过面相姿态来判断是否会守贞,是否处女可能只有在新婚夜才清楚。 @whigzhou: 贞操主要是通过社会声誉而不是处女膜来识别的  
[饭文]德国经济的韧性来自企业

德国经济的韧性来自企业
辉格
2012年11月9日

当金融危机的第二波浪潮席卷欧洲时,德国经济再次以其出色的坚韧抗震性而成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大洲的一根支柱,支撑着欧元体系挺过这场风暴而继续生存下去;这种坚韧性当然离不开其保守稳健的宏观政策,正如一些评论所认为的,德国对其上世纪20年代曾经历的恶性通胀仍有着深刻记忆。

然而,德国经济抗震能力的秘密,或许更多的隐藏在它的为数众多中小企业之中,这些企业普遍秉持保守稳健低调的经营策略,绝大多数是组织结构简单的家族企业,长期专注于特定狭窄领域,不追求短期业绩,也很少求助信贷杠杆实现快速大规模扩张,这些企业多半默默无闻,却构成了德国工业的独特禀赋。

德式中小企业(Mittelstand)的几大特征令德国经济拥有了抵御宏观波动和景气周期的超强能力:首先他们的低负债率让金融系统的总体风险水平始终处于低位,也避免将个别企业的财务失败经由信贷杠杆而传播放大,其次,他们所选择的产品和生态位通常具有良好的抗周期能力,最后,与其经营策略所配合的注重员工忠诚度的长期雇佣关系,让德国能在萧条期维持高就业率,这些因素,都让衰退带来的冲击在个体层面上被吸收,而不至于造成连锁反应和大幅宏观波动。

德国企业的独特模式,80年代就已被工业和管理研究者所注意到,德鲁克将此模式称为“特殊生态位寻找者”,赫尔曼·西蒙((more...)

标签: | | | |
4184
德国经济的韧性来自企业 辉格 2012年11月9日 当金融危机的第二波浪潮席卷欧洲时,德国经济再次以其出色的坚韧抗震性而成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大洲的一根支柱,支撑着欧元体系挺过这场风暴而继续生存下去;这种坚韧性当然离不开其保守稳健的宏观政策,正如一些评论所认为的,德国对其上世纪20年代曾经历的恶性通胀仍有着深刻记忆。 然而,德国经济抗震能力的秘密,或许更多的隐藏在它的为数众多中小企业之中,这些企业普遍秉持保守稳健低调的经营策略,绝大多数是组织结构简单的家族企业,长期专注于特定狭窄领域,不追求短期业绩,也很少求助信贷杠杆实现快速大规模扩张,这些企业多半默默无闻,却构成了德国工业的独特禀赋。 德式中小企业([[Mittelstand]])的几大特征令德国经济拥有了抵御宏观波动和景气周期的超强能力:首先他们的低负债率让金融系统的总体风险水平始终处于低位,也避免将个别企业的财务失败经由信贷杠杆而传播放大,其次,他们所选择的产品和生态位通常具有良好的抗周期能力,最后,与其经营策略所配合的注重员工忠诚度的长期雇佣关系,让德国能在萧条期维持高就业率,这些因素,都让衰退带来的冲击在个体层面上被吸收,而不至于造成连锁反应和大幅宏观波动。 德国企业的独特模式,80年代就已被工业和管理研究者所注意到,德鲁克将此模式称为“特殊生态位寻找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隐形冠军》一书里专门做了介绍和分析,他们总结出了一些关键特征:这些企业通常选择一些不起眼但需求很稳定而质量也相当敏感的产品,不起眼是因为它们在使用者的总体开支或成本构成中所占份额很小,但它们要是出毛病带来的麻烦或损失却不小,因而对质量很敏感而对价格却很不敏感。 德鲁克举的例子是食品罐头的密封圈,西蒙则列举了大量实例,诸如软木塞、手术台支架、光学传感器、牙膏管等等,当然选择此类生态位的企业各国都有,但西蒙发现它们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国家特别普遍和成功;因为他们的产品不起眼且质量敏感,因而只要认认真真做好,一旦建立声誉和市场地位,客户很少会考虑廉价替代品,因为那样做省不了多少钱,却可能惹来大麻烦。 这种生态位给了德国这样做事认真严谨刻苦勤恳的民族以特殊的优势,并且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工匠文化,德国小企业家常将自视为老练的工匠,一生执着于一门手艺,员工则是一代代师傅带着徒弟,管理上独断专制,事事亲为,组织结构也高度精简,那些与工匠文化不相容的职能常分割或外包出去。 这与美国企业构成了鲜明对照,美国在铁路时代工业起飞、大型企业涌现时,劳动力严重匮乏,熟练技工更难寻觅,移民中熟练工很少,因为当时欧洲也正处于工业化热潮之中,技工报酬优厚,缺乏移民动机,所以美国企业家不仅自身缺乏工匠背景,也没有机会在优厚的工人技能基础上发展制造业,于是他们更多的依赖技术和组织手段来弥补技能资源的不足。 简单说,美国制造业是以大规模的资源调度、构造新型组织和商业模式、凭借机器化大规模生产而建立起来的,其中创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作为资源配置者、商业模式构造者、大型层级化组织创建者,起了核心作用,因而主导美国工业的是经理文化,相反在德式企业中,美国经理们在商学院里学到的那些课程多半没有用武之地。 如果说美国工业是以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驱动的,德国则是以人力资源禀赋驱动的,后者更难以被复制,因而各后发国家在经历工业化时,受美国模式的影响似乎更大;德国的禀赋优势能得以长期维持发展,除文化因素外,更离不开其极为特殊的教育体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人很少上大学,普通教育年限也很短,半数以上就业者毕业于相当于初中的初级技校([[Hauptschule]]),16岁就离开学校工作了。 但同时,德国有着全球最发达的职业与技能教育体系,也保存了最完善的学徒制和在职培训制度,大部分孩子从十几岁起便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早早被训练成熟练技工,就业之后还会在企业和工余学校接受持续再教育;这种体系下,一方面雇主因投入了大量培训成本,会要求长期雇佣关系,而且长期雇佣也有利于保护其工艺秘密,而雇员的知识和技能资源也早就被锁定在某个行业当中,很难再做其他选择。 显然,这是一种很不现代的模式,它将雇佣双方的资源长期锁入在特定行业中,使得整个资源体系缺乏流动性,实际上,为刻意强化这一点,大部分德式企业都将工厂建在乡村小镇上,大概是因为小镇生活更简单,没有大城市对年轻人的诸多诱惑,可以让他们更安心于技工生涯,继续沉浸在传统工匠文化之中。 所以,尽管德式企业颇为成功,也给德国人带来了很高的生活水平,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它只是也只能是一个特例,其成功是依附于现有全球市场体系的副产品,这一点从它的极高出口依赖率也可看出,而正是因为美国的制度、科学、创新、金融和组织引擎所推动与主导的全球体系,它所造就的资源配置格局、商业模式、自由贸易以及要素与资本高流动性,才给了德国企业赖以生存并从中取益的机会,而这个全球体系本身,是不可能按德国模式来建立的。 这种依附关系或许从另一个例子能看得更清楚,18世纪来自欧洲的极端守旧的新教再洗礼派教徒([[Anabaptists]] ,恰好也是德国人),在美国农村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封闭社区,很大程度上保持着16世纪的生活生产方式,拒绝大部分现代事物,有些甚至实行社区共产主义,按某些标准衡量,这些社区极为成功,人民健康长寿,生活安宁祥和,犯罪率接近零,每个妇女生七八个孩子,人口每20年翻番。 假如你认为这是解决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最佳药方,那就大错特错了,再洗礼派如今的安康与成就,完全是因为它身处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文明社会,法律秩序保护他们免受强盗侵犯,现代医药让他们的孩子不在成年前夭折2/3,化肥农药收割机让他们的粮食产量除了吃饱肚子还能换来最低限度的现代商品、工具和能源,假如他们果真完全隔绝于市场社会,恐怕只能沦入15世纪德国农村的凄惨境地,类似的,德式企业若非身处当今全球体系之中,也只是些勉强挣口饭吃的乡村工匠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