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自由市场是粮食安全的最佳保障

自由市场是粮食安全的最佳保障
辉格
2012年9月7日

今年的APEC高峰会即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在东道国俄罗斯为会议安排的几个议题中,包括了粮食安全这个老话题;近几年受多国生物燃料政策和一些地区自然灾害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较大,像乌克兰这样的传统粮食出口大国,时而还采取一些愚蠢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些似乎构成俄罗斯提出这个话题的背景。

粮食市场的另一大背景因素,是新兴国家的农业转型和国际化,扩大了国际市场的规模和单一化程度,特别是中国这样的超级人口大国,正在迅速卷入国际粮食市场,这一过程还要十几二十年才能完成,而且紧接着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也必将亦步亦趋重复这个过程。

相比传统本地化农业和分割市场,这种单一化和同步化的趋势有加剧波动的倾向,因为传统市场中,价格信号传导较慢,且处处受交通、交易费用和制度等等壁垒的阻碍,而且家庭农户的资源配置对价格信号的反应也较为迟缓。

不过,大规模单一市场的形成,同时也增强了生产和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的适应能力;因为大型市场能够发展出更多形式更灵活的合约结构和金融工具,帮助生产者提前锁定价格、控制和转移风险,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从农户转移到合约收购商、具备风险抵御能力的大型下游厂商、以及愿意承担风险的投机者那里。

这样,尽管二级市场粮价波动有时会很剧烈,但一个更丰厚灵活的中间市场将更有能力吸收这一波动,最终消费者所面临的制成食品会有一个相对平稳的价格;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更多的将建立在消费选择的多样化之上,与传统市场相比,今天消费者可选的食品种类已极大扩展了。

对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价格普遍上涨,选择多样化当然也无济于事,但它可以帮助消费者抵御粮食生产的特性所造成的价格波动,比如农产品市场最常见的以两个生产季为周期的蛛网式波动:今年猪肉价高好卖,明年多养猪,结果价格大跌,赔本,杀母猪……如此循环往复。

无论是蛛网波动还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波动,都是品种独立的,猪肉和鸡肉不会同步波动,这样,消费者便可以在猪肉涨价的年份多吃鸡肉,实际上,平时留心菜价的人都会发现,无论肉类、蔬菜还是水果,每年都会有几个品种价格奇低,只须将食谱配置稍稍向它们倾斜一下,便可在价格波动形势下维持消费水平而不突破预算。

肯定有人会说,消费习惯很难改变,对于爱吃猪肉的人,猪肉是“刚性需求”,这种所谓刚性需求,不如说是对价格不敏感,明明存在替代选择的情况下,仍宁愿忍受高价而坚持吃猪肉,其实不过是表明了他对价格上涨的抵御能力很强、是幸运的富裕人士而已,换作勉强吃得起肉、营养还常常不足的穷人,是不会如此坚持的,这些富人显然没有理由要求政府用粮食安全政策来支持他们的偏好。

过去三十年来,食品供给的极大充裕和消费选择的高度多样化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叫做“粮食安全”的话,舍此无他,而这全赖于自由贸易和大规模市场的分工合作体系,先是全国单一市场的形成,然后过去十多年又融入国际市场;正是因为市场的高效率,让各国无聊政客们可以整天挖空心思琢磨怎么阻止外国商人把粮食送进来,这分明显示了,如今粮食供给早已不再是个问题,怎么拒绝粮食供给才是个问题!

肯定有人又会问,万一哪天外国切断粮食供给怎么办?这是个虚幻的问题,在当今国际政治伦理下,没有一个有能力这么做的大国的政治家胆敢对另一个国际实施粮食禁运,他若真的这么做,马上会失去国际和国内支持,那时候,他恐怕不得不向全世界宣战才能实施这一禁运;实际上,这些大国无论在对一个国家实施制裁、禁运、甚至发动战争时,如何确保对方的粮食供应,不发生饥荒,是他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之一。

退一步讲,大国若真有能力和道德胆量对你实施粮食禁运,他同样也会有能力和道德胆量对你实施石油禁运,而离开石油所支撑的能源、生产和运输体系,粮食安全恐怕也保证不了,照样会饿死人,那么,是不是也要提高能源自给率来确保能源安全?照此推算下去,化肥、农药、药品、机械、通信,又有哪些不需要自给自足?

今天,我们的整个产业体系早已融入了全球分工交换和资源配置网络,一旦脱离,绝大部分资源都将处于无效率配置状态,各产业要么效率大大下降,要么其产出国内根本用不着,这种情况下,不发生大灾难是不可能的,所以,除非现在就下决心脱离全球市场,否则单独考虑粮食安全就是无用的多余设计。

相关文章

标签: | | |
3847
自由市场是粮食安全的最佳保障 辉格 2012年9月7日 今年的APEC高峰会即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在东道国俄罗斯为会议安排的几个议题中,包括了粮食安全这个老话题;近几年受多国生物燃料政策和一些地区自然灾害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较大,像乌克兰这样的传统粮食出口大国,时而还采取一些愚蠢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些似乎构成俄罗斯提出这个话题的背景。 粮食市场的另一大背景因素,是新兴国家的农业转型和国际化,扩大了国际市场的规模和单一化程度,特别是中国这样的超级人口大国,正在迅速卷入国际粮食市场,这一过程还要十几二十年才能完成,而且紧接着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也必将亦步亦趋重复这个过程。 相比传统本地化农业和分割市场,这种单一化和同步化的趋势有加剧波动的倾向,因为传统市场中,价格信号传导较慢,且处处受交通、交易费用和制度等等壁垒的阻碍,而且家庭农户的资源配置对价格信号的反应也较为迟缓。 不过,大规模单一市场的形成,同时也增强了生产和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的适应能力;因为大型市场能够发展出更多形式更灵活的合约结构和金融工具,帮助生产者提前锁定价格、控制和转移风险,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从农户转移到合约收购商、具备风险抵御能力的大型下游厂商、以及愿意承担风险的投机者那里。 这样,尽管二级市场粮价波动有时会很剧烈,但一个更丰厚灵活的中间市场将更有能力吸收这一波动,最终消费者所面临的制成食品会有一个相对平稳的价格;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更多的将建立在消费选择的多样化之上,与传统市场相比,今天消费者可选的食品种类已极大扩展了。 对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价格普遍上涨,选择多样化当然也无济于事,但它可以帮助消费者抵御粮食生产的特性所造成的价格波动,比如农产品市场最常见的以两个生产季为周期的蛛网式波动:今年猪肉价高好卖,明年多养猪,结果价格大跌,赔本,杀母猪……如此循环往复。 无论是蛛网波动还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波动,都是品种独立的,猪肉和鸡肉不会同步波动,这样,消费者便可以在猪肉涨价的年份多吃鸡肉,实际上,平时留心菜价的人都会发现,无论肉类、蔬菜还是水果,每年都会有几个品种价格奇低,只须将食谱配置稍稍向它们倾斜一下,便可在价格波动形势下维持消费水平而不突破预算。 肯定有人会说,消费习惯很难改变,对于爱吃猪肉的人,猪肉是“刚性需求”,这种所谓刚性需求,不如说是对价格不敏感,明明存在替代选择的情况下,仍宁愿忍受高价而坚持吃猪肉,其实不过是表明了他对价格上涨的抵御能力很强、是幸运的富裕人士而已,换作勉强吃得起肉、营养还常常不足的穷人,是不会如此坚持的,这些富人显然没有理由要求政府用粮食安全政策来支持他们的偏好。 过去三十年来,食品供给的极大充裕和消费选择的高度多样化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叫做“粮食安全”的话,舍此无他,而这全赖于自由贸易和大规模市场的分工合作体系,先是全国单一市场的形成,然后过去十多年又融入国际市场;正是因为市场的高效率,让各国无聊政客们可以整天挖空心思琢磨怎么阻止外国商人把粮食送进来,这分明显示了,如今粮食供给早已不再是个问题,怎么拒绝粮食供给才是个问题! 肯定有人又会问,万一哪天外国切断粮食供给怎么办?这是个虚幻的问题,在当今国际政治伦理下,没有一个有能力这么做的大国的政治家胆敢对另一个国际实施粮食禁运,他若真的这么做,马上会失去国际和国内支持,那时候,他恐怕不得不向全世界宣战才能实施这一禁运;实际上,这些大国无论在对一个国家实施制裁、禁运、甚至发动战争时,如何确保对方的粮食供应,不发生饥荒,是他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之一。 退一步讲,大国若真有能力和道德胆量对你实施粮食禁运,他同样也会有能力和道德胆量对你实施石油禁运,而离开石油所支撑的能源、生产和运输体系,粮食安全恐怕也保证不了,照样会饿死人,那么,是不是也要提高能源自给率来确保能源安全?照此推算下去,化肥、农药、药品、机械、通信,又有哪些不需要自给自足? 今天,我们的整个产业体系早已融入了全球分工交换和资源配置网络,一旦脱离,绝大部分资源都将处于无效率配置状态,各产业要么效率大大下降,要么其产出国内根本用不着,这种情况下,不发生大灾难是不可能的,所以,除非现在就下决心脱离全球市场,否则单独考虑粮食安全就是无用的多余设计。


已有25条评论

  1. bear @ 2012-09-10, 21:46

    嘎嘎,这篇上网易首页了啊!

    [回复]

    zhang3 回复:

    哈,评论一下5000多,最近会不会粉丝大涨?

    [回复]

    bear 回复:

    翻了两页评论,大多是开骂的。貌似粮食安全已经被灌输很多人的成“信仰”了,被洗脑的典型特征啊!

    [回复]

    szgz 回复:

    完全不顾美国每年向朝鲜无偿捐赠粮食这种事实

    [回复]

    辉格 回复:

    第二次了,上回是风能国有化那篇

    [回复]

    没有名字 回复:

    希望再接再厉

    [回复]

  2. 蒋劲松 @ 2012-09-11, 12:26

    自由市场经济,是供方充分的情况下,是非常高效的。但如果供方短缺,用自由的市场经济,恐怕供方要尽最大的力来剥削买方了。

    [回复]

    szgz 回复:

    如果供方短缺,价格上涨会让供需达到新的平衡,让物品流向更需要的人那里,何来剥削之说?

    [回复]

    蒋劲松 回复:

    是的,是会达到另一个均衡,但有时候的另一个均衡是什么样子就不好说了,生物界有一种均衡叫灭绝

    [回复]

    szgz 回复:

    就目前以及可预见的人类文明而言,粮食供需均衡不会出现使弱势一方灭绝的情况。

    另外:灭绝均衡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回复]

    蒋劲松 回复:

    你太乐观了,今天的人之所以长期没有遇到过食物短缺,是有懒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人类历史上食物短缺引起的人口大范围饿死非常多见。
    科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能支持多少人口,未来是否可能会发生大规模的食物短缺,都是不确定的。
    均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也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迈向另一个均衡。举个例子,一个岛上,原来没有羊,然后引入了几只,一段时间后,羊达到了饱和,达到一个平衡,突然气候大变,草的生长停滞了,羊吃的很少,大部分饿死了,有一些羊留下来,但是雄性只有一只,还很老,羊在这个岛灭绝了,岛上又开始长满了草。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啊,现在让中国农业脱离国际分工体系就会饿死人

    [回复]

    蒋劲松 回复:

    不会饿死人,也会让效率更高。但维持低效率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国际分工提高效率,未必可以提供稳定性,大规模种植会降低单一产区的多样性,一旦发生流行性灾害,链条中的一节就断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自由贸易正可以确保供方多元化

    [回复]

    蒋劲松 回复:

    供方多元化是满足买方多元化需求的,但很多东西,买方未必需要多元化。盐需要多元化么?很多情况下,买方没有能力多元化,在一个房价高企的社会里,低收入买方会有什么样的多样化需求了?

    [回复]

    szgz 回复:

    可预见的是:盐供应多元化比现行的专卖制度对消费者更有利。

    住房提供的多元化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对特定范围的买方群体

    [回复]

    蒋劲松 回复:

    盐,人只需要很少的几种,自来水,也不可能有很多种选择。房屋的多元化,只对买的起的人有意义,买不起,就没有意义。
    对于一个没饭吃的人,他会考虑是选择这只鸡还是那只鸭么?此时解决饥饿是他唯一的需要。多样化,只有在物质相对购买力非常充裕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我不知道美国这个自由市场的典范是怎么做的,不过我知道,补贴农业,也意味着低效率,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做了?补贴农业,也意味着巨大的浪费,中国的储备粮据说可以满足中国国家9年的消耗,在农业被摧毁之后。

    [回复]

    szgz 回复:

    感觉跟你讨论问题有点鸡同鸭讲的味道。

    1. 商品的属性是否单一跟此种商品的供应是否单一没有直接关系。

    2. 如果没有能力购买,那就不能算作买方,最多只能算是未来有可能的买方。即使对于这样的买方,供方的多元化也会导致供方间的竞争,导致未来商品价格的降低或是质量提升,对其亦是有利的。

    3. 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但并不代表其任何一种做法均是市场化或合理的。美国的农业补贴更多的考虑可能是选票而非市场。

    [回复]

    蒋劲松 回复:

    你也没抓住我讨论的核心,作者的文章的前提是“过去三十年来,食品供给的极大充裕和消费选择的高度多样化是有目共睹的(暗示以后也会如此)”
    我说的是,这种充裕未必是长久保持的,不要因为仅仅短短的三十来,来看待人类未来的粮食安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生态灾害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的影响。这就需要粮食作物要有极高的安全系数。
    作者的这个前提能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了?恐怕生物学者,生态学者没有经济学家这么乐观吧

    [回复]

    szgz 回复:

    如果是为了应付全球性的粮食危机,那应该采用战略储备的方式,供给的多元化是有利于储备战略的。

    如果是为了应付地区性的粮食危机,供给的多元化显然是最不坏的选择。

    [回复]

    蒋劲松 回复:

    你对生物学领域的技术似乎并不十分了解,现在国外一些粮食作物,都是拥有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他们通过技术手段,让果实无法成为种子。还有就是上文我提到的,作物的专业化分工,必然导致,某一地区单一物种的大规模种植,这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生物密度越高,发生生态灾难的几率越高。
    战略性储备是必须的。放纵粮食作物的自由化贸易对生态的影响,也是各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回复]

    szgz 回复:

    算了,真是鸡同鸭讲

  3. 蒋劲松 @ 2012-09-11, 23:07

    说到市场经济,前些天写了一篇文章,因为不懂经济学,写的不大好,角度可能可以借鉴一下,运用了混沌理论和进化论http://www.guokr.com/post/297364/

    [回复]

  4. 辉格 @ 2012-09-27, 03:12

    2011年各省粮食产量图 http://t.cn/zl4PnCN

    [回复]

  5. 辉格 @ 2012-12-14, 19:28

    中国谷物进口“红线”松动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036
    英国《金融时报》 何丽 北京, 哈维尔•布拉斯 伦敦报道
    2012年12月14日 15:05 PM

    美国内陆州内布拉斯加从未对中国感到如此亲近。该州越来越多的农作物正跨越太平洋运输到中国,满足那里的需求。在全球谷物市场上,随着中国谷类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内布拉斯加站在了一次结构性调整的前沿。

    内布拉斯加州农业部部长格雷格•伊巴克(Greg Ibach)最近在访问北京的时候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出口市场,也是一个需求不断扩大的出口目的地。”过去五年,该州对中国的农作物出口量已经翻番。

    注意到这点的不仅仅是内布拉斯加州。从中国官员到全球贸易机构高管,业内人士都开始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谷物净进口国,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就在前不久,中国还坚持自给自足,只进口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小麦,玉米进口近乎为零。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同时还在将玉米、小麦、大麦、大米列入其“购物清单”中。

    这一转变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带来深刻影响,因为相对于全球市场的贸易规模,中国的谷物需求十分庞大。

    大型农业综合产业贷款银行荷兰合作银行 (Rabobank)的分析师Jean-Yves Chow说:“中国自给自足的能力稍有降低,都会带来大量贸易。即使中国只进口5%的玉米,也相当于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玉米贸易。”

    今年迄今,中国谷物进口已经增加两倍, 1月到11月进口量为1340万吨,而2011年同期则只有450万吨。这样大手笔的进口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麦进口国,玉米和小麦进口也分列世界前十位和前二十位。

    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是,中国城市人口的增多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增加了对肉类的需求,因而需要更多的动物饲料作物。

    在耕地和水缺乏的境况下,中国需要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种转变加剧了中国农业领域的压力。

    自从三十多年前中国进入高经济增长时期以来,就有人警告称,中国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供应短缺。中国在农业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以维持其在三大主要作物(玉米、大米、小麦)上的自给自足,因而总的来说,这些警告还未变成现实。

    中国的官方政策依然是在这些作物上维持95%的自给自足,也就是所谓的“红线”政策。但最近的言论显示,这一政策正在松动。

    中国农业高级官员陈锡文承认,谷物和油料进口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他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已经变得非常必要。中国的农业产量在增加,但需求增加更快。”

    世界上一些大型贸易公司都在努力从中分一杯羹。最大的粮食贸易商之一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将中国玉米进口的猛增描述为“改变格局的举动”。

    日本贸易商社丸红(Marubeni)的高管们表示,该公司有着领先优势,在从中国谷物进口中盈利。丸红今年以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私人谷物贸易商Gavilon及其债务,旨在为中国供应玉米。此次收购是对2009年丸红与中国国有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Sinograin)一项“全面合作”协议的补充。

    其他贸易商也在跃跃欲试。纽约上市的贸易商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ADM),今年曾以28亿澳大利亚元(合29亿美元)主动竞购澳大利亚谷物公司GrainCorp,后者是亚太地区硕果仅存的独立小麦和大麦贸易商之一。ADM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夏•A•沃尔茨(Patricia A. Woertz)最近向投资者表示,她的目标是将“澳大利亚的高产种植者,与以亚洲为代表的不断增长的全球谷物和粮食需求结合起来。”

    嘉吉(Cargill)、邦吉(Bunge)、路易达孚、来宝集团(Noble Group)、嘉能可(Glencore)也都在投资一些业务,如果未来几年中国进口大量小麦、大麦、大米和玉米,这些业务的盈利性将提高。

    译者/王慧玲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