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IT〉标签的文章(49)

突破 Big Tech 垄断

【2021-01-22】

我觉得,目前旨在突破 Big Tech 垄断的各种努力,好像都没走对路子,他们都试图建立与巨头直接竞争的、且与之互斥的平行应用,这么做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因为这些巨头的垄断地位来自网络效应,一旦取得压倒性的市场份额,新来者就很难撼动其地位,因为绝大多数用户不想在一个小圈圈里打滚,否则他们也不会上社交网了,

依我看,更有希望成功的战略,是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把已经占据垄断地位的那些应用包进来,比如,既有的tw用户在转向你的应用后,他在tw上已经建立的关系网原封不(more...)

标签: | | | | |
8405
【2021-01-22】 我觉得,目前旨在突破 Big Tech 垄断的各种努力,好像都没走对路子,他们都试图建立与巨头直接竞争的、且与之互斥的平行应用,这么做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因为这些巨头的垄断地位来自网络效应,一旦取得压倒性的市场份额,新来者就很难撼动其地位,因为绝大多数用户不想在一个小圈圈里打滚,否则他们也不会上社交网了, 依我看,更有希望成功的战略,是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把已经占据垄断地位的那些应用包进来,比如,既有的tw用户在转向你的应用后,他在tw上已经建立的关系网原封不动,只是被包进了一个更大的关系网中,在新应用中,他发的帖仍会出现在tw上,他在tw上的时间线,也会被整合进新应用的时间线, 只有这样,网络效应所构造的门槛才能越过,迁移的用户没有多少损失,但额外得到了开放的好处, 这里最关键是开放性,而最开放的方案,当然是p2p,而且这个p2p网络不需要针对任何具体的应用需求,完全可以做成一个基础性的消息/内容交换机制,其唯一的功能就是接受用户端的供需表达,并据此而完成内容交换, 可以这么理解:用户在TW/FB上关注他人,或在Reddit上关注某个版面,或在Feedly上订阅RSS,或加入某个邮件列表……,其实都是在表达需求,而当他们生产内容时,则是在产生供给,所以,一旦把这个交换机制独立出来,它对具体应用就是完全透明的,甚至同一条内容在供需两端所对应的应用可以完全没关系,比如,你大可以在RSS阅读器里刷TW时间线, 这样的系统会非常开放,无论在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用户都可以按自己的偏好渍油挑选和组合应用功能,比如用哪个阅读器刷时间线,用哪个编辑器发帖,发帖时还可以任意给帖子打上供方标签,这些标签将影响它如何被交换机制分发,最终影响它如何呈现到需方的时间线上,或以何种模式被呈现到某个终端应用上…… @whigzhou: 盈利模式也不是没有,比如,供方产生的内容可以附带广告,而分发链路上的每个节点可以按比例分享其广告或订阅收益  
完美阅读器

【2018-03-14】

@whigzhou: 大约十五六年前,我曾梦想过一部完美的电子书阅读器,那么多年过去了,连个稍稍相似的影子都没出现,虽然技术条件早已全部成立,理由如今想起来很简单,别看图书销量这么大,真正爱读书的人其实很少。

BTW,我的梦想阅读器是这样的:

两个窗口,一个主窗口,显示当前正在阅读的书页,一个辅助窗口,显示当前读者就当前书页之内容最可能查询的任何相关信息,比如生词,专有名词,维基词条,地图,图(more...)

标签: | |
7966
【2018-03-14】 @whigzhou: 大约十五六年前,我曾梦想过一部完美的电子书阅读器,那么多年过去了,连个稍稍相似的影子都没出现,虽然技术条件早已全部成立,理由如今想起来很简单,别看图书销量这么大,真正爱读书的人其实很少。 BTW,我的梦想阅读器是这样的: 两个窗口,一个主窗口,显示当前正在阅读的书页,一个辅助窗口,显示当前读者就当前书页之内容最可能查询的任何相关信息,比如生词,专有名词,维基词条,地图,图片,图解,当前图书的其他相关部分(比如注释和引用)……辅助窗口的内容随翻页而自动产生,产生算法除考虑该页内容外,也考虑读者的阅读和操作历史,辅助内容按查询可能性排序…… 这个梦想阅读器的一个最直接效果将是:拯救我的鼠标手。
[译文]数字媒体与互动性报告,2015

Snapshots of Connected and Interactive in 2015
数字媒体与互动性报告,2015

作者:Timothy Taylor @ 2015-8-21
译者:路嘉宾(@晚上不买白天买不到)
校对:小册子(@昵称被抢的小册子)
来源:CONVERSABLE ECONOMIST,http://conversableeconomist.blogspot.com/2015/08/snapshots-of-connected-and-interactive.html

For 20 years, Mary Meeker–now of the venture capital firm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and Byers–has been presenting an annual overview of Internet trends that has become semi-legendary in the industry. If you’d like to listen to a speaker go through 196 Powerpoint slides in 25 minutes, the link to he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et Trends 2015–Code Conference on May 27, 2015 is here. If you just want the slides they are here. For those who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 of information, this presentation is for you.

20年来,现正供职于风险投资公司KPCB(凯鹏华盈)的玛丽·米克每年都会发布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年度报告,这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半个传奇。如果你想通过扬声器听她用25分钟时间给你过一遍196页的PPT,她在2015年5月27日举行的code conference上关于2015年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演讲链接在这里。如果你只是想要幻灯片的话它们在这里。这些演讲资料是为那些喜欢从信息消防龙头里大喝一通的人准备的。

Here, I’ll just pass along a few slides that particularly caught my eye, on the general theme of how our interaction with media is evolving. The old model is about turning a station on or off, or going to a certain website to read what’s there. The new model is toward greater interactivity. For example, here’s a figuring that starts with the VCR and cable television back in the 1970s, as way in which users began to exercise more control over media, and points to the many ways in which this trend has expanded.

在这里,我将展示一些特别吸引我眼球的幻灯片,其宏观主题是关于我们与媒体的互动是如何演变的。旧的模式主要就是打开或者关闭一个电台/电视台,或者去某个网站阅读其中的内容。新的模式则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例如,这里有一幅以1970年代的盒式磁带录像机(VCR)及有线电视为起始的图表,说明用户如何开始对媒体有更多的控制,并且指出了这种趋势得以延续的许多途径。

标签: |

6330
Snapshots of Connected and Interactive in 2015 数字媒体与互动性报告,2015 作者:Timothy Taylor @ 2015-8-21 译者:路嘉宾(@晚上不买白天买不到) 校对:小册子(@昵称被抢的小册子) 来源:CONVERSABLE ECONOMIST,http://conversableeconomist.blogspot.com/2015/08/snapshots-of-connected-and-interactive.html For 20 years, Mary Meeker--now of the venture capital firm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and Byers--has been presenting an annual overview of Internet trends that has become semi-legendary in the industry. If you'd like to listen to a speaker go through 196 Powerpoint slides in 25 minutes, the link to he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et Trends 2015--Code Conference on May 27, 2015 is here. If you just want the slides they are here. For those who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 of information, this presentation is for you. 20年来,现正供职于风险投资公司KPCB(凯鹏华盈)的玛丽·米克每年都会发布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年度报告,这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半个传奇。如果你想通过扬声器听她用25分钟时间给你过一遍196页的PPT,她在2015年5月27日举行的code conference上关于2015年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演讲链接在这里。如果你只是想要幻灯片的话它们在这里。这些演讲资料是为那些喜欢从信息消防龙头里大喝一通的人准备的。 Here, I'll just pass along a few slides that particularly caught my eye, on the general theme of how our interaction with media is evolving. The old model is about turning a station on or off, or going to a certain website to read what's there. The new model is toward greater interactivity. For example, here's a figuring that starts with the VCR and cable television back in the 1970s, as way in which users began to exercise more control over media, and points to the many ways in which this trend has expanded. 在这里,我将展示一些特别吸引我眼球的幻灯片,其宏观主题是关于我们与媒体的互动是如何演变的。旧的模式主要就是打开或者关闭一个电台/电视台,或者去某个网站阅读其中的内容。新的模式则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例如,这里有一幅以1970年代的盒式磁带录像机(VCR)及有线电视为起始的图表,说明用户如何开始对媒体有更多的控制,并且指出了这种趋势得以延续的许多途径。 meeker 1改 Of course, this change has now gone well beyond the ability to choose which movie to watch. Interactivity involves both individuals posting content, and looking at content posted by others. For example, YouTube reports that 300 hours of video are uploaded to the site every minute, Meeker offers a graph showing that Facebook is now up to 4 billion video views per day. 当然,这种变化早已远远超越了能选择观看哪部电影的程度。交互性既包括独立发布内容,也包括观看其他用户发布的内容。例如,Youtube报称每分钟有300小时时长的视频被上传到其网站上。Meeker则提供了一份图表,显示Facebook现在每天的视频浏览多达40亿次。 meeker 3改 Of course, this use of media isn't just about watching cat videos. It's more and more using mobile devices like smartphones or tablets for many purposes: news, directions, events, and more. 当然,如此使用媒体不仅仅是为了观看猫咪视频而已。有越来越多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类的移动设备被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新闻、导航、日程等。 meeker 5改 Indeed, many of the "millennials" in the 18-34 age bracket are umbilically attached to their smartphones. 的确,许多处于18至34岁年龄段的“千禧一代”就像胎儿对脐带那样依赖他们的智能手机。 meeker 4改 The upshot of these kinds of changes is a rapid growth in the time spent each day using digital media---expecially with mobile connections. US adults are now up to more than five hours a day with digital media, double the level of seven years ago. 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每天消耗在数字媒体的时间快速增长,特别是当有移动网络的时候。美国的成年人如今每天接触数字媒体的时间可长达五个小时,是七年前的两倍。 meeker 2改 (编辑:辉格@whigzhou) *注:本译文未经原作者授权,本站对原文不持有也不主张任何权利,如果你恰好对原文拥有权益并希望我们移除相关内容,请私信联系,我们会立即作出响应。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饭文]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辉格
2013年3月19日

谷歌阅读器(GR)终于要死了,尽管在前年被去掉分享功能并与Buzz脱钩之后,它早已丧失了主要生命力,可即便其残余的RSS阅读功能仍广受欢迎,并在同类应用中遥遥领先;谷歌宣布关闭GR时提到的理由是使用率下降,但这显然是托辞,近两年虽几经打压与冷落,GR的用户量始终很稳定,而且流量远远超出谷歌强力推行的G+。

很明显,和上一次阉割一样,这只是为了给G+清路,所以GR越是受欢迎、流量越大,就越需要被杀死;可从用户角度看,失去GR比失去Buzz更难以接受,Buzz至少还部分的被G+替代了,而且Bu(more...)

标签: | |
4715
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辉格 2013年3月19日 谷歌阅读器(GR)终于要死了,尽管在前年被去掉分享功能并与Buzz脱钩之后,它早已丧失了主要生命力,可即便其残余的RSS阅读功能仍广受欢迎,并在同类应用中遥遥领先;谷歌宣布关闭GR时提到的理由是使用率下降,但这显然是托辞,近两年虽几经打压与冷落,GR的用户量始终很稳定,而且流量远远超出谷歌强力推行的G+。 很明显,和上一次阉割一样,这只是为了给G+清路,所以GR越是受欢迎、流量越大,就越需要被杀死;可从用户角度看,失去GR比失去Buzz更难以接受,Buzz至少还部分的被G+替代了,而且Buzz的使用确实一直不太踊跃,而GR在谷歌产品系列中则未见任何替代,要继续阅读RSS只能迁移到其他厂商的产品。 如此粗暴的对待一个有着海量用户,并且被这些用户如此深度依赖的产品,着实令人心寒,不禁让人对谷歌的行事方式另眼相看;不过从另一面看,为推行G+,谷歌竟愿意付出这么高昂的企业形象和用户关系代价,也足见G+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可是G+为何如此重要呢? 当然,谷歌无疑认定社交网是头等重要的领域,要确保自己作为重量级参与者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但或许他还有更多考虑,也许他已将脸谱认定为一个主要的全局性对手,而不仅仅是社交网领域的对手,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而当务之急便是挤压其市场空间,以阻止其发展成为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综合性生态系统。 谷歌曾将自己的核心使命定为“为整个世界组织信息”,这一点并未改变,然而从他对待社交网的态度看,这句话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早先,谷歌对待信息的方式是静态的,从网址索引、网页快照、视频、图书、相册、地图、街景、星图、艺术馆,这些早期产品都是在对给定信息进行采集、格式转换、结构化、存储和索引,而且整个信息组织工作都围绕着搜索引擎展开。 然而,信息的组织不仅在于它以何种形式存在,也在于它是如何在人群之中流动或传播的,而这又关系到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交往和交流的,在何种关系结构之下,而这些恰是社交网所专注的方面,社交网既要理解和利用传统的关系与传播结构,又要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改变这些结构,并最终在其中占据有利地位。 对于一种商业模式,或许后者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信息的流向,如何被传播、放大和再现,以及最终如何到达用户,而作为信息组织者,其盈利能力将取决于它在信息到达用户的途径中占据了何种位置,因而,假如社交网果真成为信息在其中传播和被获取的中心场所,那无疑就取得了与过去的门户和搜索引擎相当的地位。 很可能,谷歌的战略重心正在朝此方向转变,从他近年来的产品定位也可看出端倪,传统的信息采集、存储、整理类产品逐渐靠后,而抢占入口、通道与活动场所的产品日益成为重点,除了G+,安卓和Chrome OS两大操作系统,Google Now,还有更具革命性的谷歌眼镜,都与上述重点联系的很紧密。 在G+推出之前,Buzz一度被认为是谷歌社交网战略的核心,而且已经有许多产品与它做了集成;从其本身特性看,Buzz是个非常好的产品,它以一种低调、平滑而不动声色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社交功能,与其他产品之间的集成关系完全透明,用户在尝试、习惯并最终喜欢上它的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摩擦和障碍,一切都很自然的发生了。 然而不幸的是,Buzz在导入和推行上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起点和路径,或许是为了借助Gmail的巨大用户存量以获得一个高起点,也为了降低用户的导入门槛,Buzz直接照搬了Gmail用户的社会关系资源,这样用户就不必从零开始构建他的关系网,但谷歌忘记了:Gmail里的关系是点对点联系而不是社交网中相互重叠的连环社交圈,将其照搬到社交网中,其拓扑结构就完全变了,各种关系的曝光度突然提升,而且大大出乎用户预料。 事后证明这个错误是致命的,带给用户的惊恐和恶劣印象很难挽回,这也暴露了Buzz团队对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结构缺乏充分理解,尽管我们无从了解谷歌的决策内幕,但很可能正是这一灾难让他下决心彻底另起炉灶,并在一年后推出了思路和方式皆完全不同的G+。  
[饭文]苹果退守高端?

苹果退守高端?
辉格
2013年1月31日

在不如人意的第四季财报导致股价暴跌之后几天,苹果发布了两款升级版的iPad 4,除内存翻番外,新品与旧品并无区别,价格却又上跳了100美元,其中LTE版达到了令人吃惊的929美元。

在定价策略上,苹果延续了iPad系列随配置性能提升而逐级提价的路线,这与谷歌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Nexus 7升级时,价格不变,提高配置,同时对旧产品降价。

从这一点看,苹果似乎并不太介意平板市场的份额被蚕食,而决意维持甚至强化其高端定位,以三倍的价格差,是不可能与竞争对手拼抢份额的,因而可以预料,安卓在席卷了手机市场的大半份额之后(more...)

标签: | | |
4485
苹果退守高端? 辉格 2013年1月31日 在不如人意的第四季财报导致股价暴跌之后几天,苹果发布了两款升级版的iPad 4,除内存翻番外,新品与旧品并无区别,价格却又上跳了100美元,其中LTE版达到了令人吃惊的929美元。 在定价策略上,苹果延续了iPad系列随配置性能提升而逐级提价的路线,这与谷歌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Nexus 7升级时,价格不变,提高配置,同时对旧产品降价。 从这一点看,苹果似乎并不太介意平板市场的份额被蚕食,而决意维持甚至强化其高端定位,以三倍的价格差,是不可能与竞争对手拼抢份额的,因而可以预料,安卓在席卷了手机市场的大半份额之后,也很快会在平板市场压倒苹果。 对此前景,苹果正在奉行一种退守高端、确保高毛利率,而不追求市场份额的策略,这意味着,此前传闻的低价iPhone将不会出现。 退守高端,也是苹果对其在供应端所面临困境做出的反应,苹果产品对制造工艺和质量的苛刻要求,加上他的巨大批量,已对其上游厂商构成了极大压力,即便如富士康这样承压能力极强的制造帝国,也已不堪重负。 而且,随着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垄断地位的打破,上游厂商已不再像过去那么百般迁就苹果了;几个月前,郭台铭罕见的打破沉默,说iPhone 5要求太高,富士康难以同时确保质量和速度,同时苹果开始考虑将部分生产搬回美国;种种迹象都显示,苹果宁愿收缩以确保质量和缓解供应链压力,与退守高端策略是一致的。 从苹果的企业禀赋看,专守高端也是合理的策略,他的平台封闭性,以牺牲选择性换取简洁和完美体验的产品设计路线,对待消费者和开发者的父爱主义专断姿态,都更适合营造一个局部高端生态位,而不适合构建通用、开放、多样化和高覆盖率的生态系统,此前的高市场占有率,只是其先行优势所造成的短暂局面。 对企业来说,在高端构造一个牢固而利润丰厚的生态位,不失为明智之举,可以活得很滋润,问题是,对于投资者,这样的前景能否支撑苹果目前的高市值?尽管其股价在过去四个多月已从最高点700美元跌去了1/3,但苹果市值仍超出谷歌、微软、IBM等IT巨头将近一倍,更四倍于巅峰期的诺基亚。 假如苹果最终输掉主流生态系统之争,在各大终端领域只维持5-8%的市场份额,就像他在PC市场的情况,那么当前市值无疑是过高的;当然手机和平板市场情况可能不同,赢家通吃的效应或许没有PC市场那么强烈,而要对赢家通吃的程度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还需要逐一考虑影响平台依赖性的各种因素。 关键仍是应用,如果用户仅仅因为平台的缘故而放弃一个终端,那肯定是因为它不能理想的运行他所需要(或未来很可能需要)的某些应用;对于一个市场占有率处于第二等级的平台,这样的事情有多大可能发生,将取决于那些用户难以割舍的应用更可能以何种方式、由谁来开发,以及复杂度有多高。 首先,应用复杂度越高,开发难度越大,或者安全敏感性越高,测试负担越大,便越不可能同时为多个平台维持平行版本,因为那么做代价太高了,于是只能选择其目标用户使用率最高的那个平台;其次,应用越多的由大型厂商开发提供,就越可能维持多平台平行版本,因为大型厂商的规模效率让他们更有能力负担平行版本的高成本。 从这两点看,高带宽和云计算的发展都有利于小平台,在云计算模式下,应用可以将大部分复杂性留在服务端,简化终端程序,这样,维持终端平行版本的代价便大为降低;同时,大型应用厂商也更可能建立自己的云服务,而个体开发者则可能连自己的网站都没有,只能完全依赖终端计算与存储能力。 对小平台不利的发展是,终端硬件功能正在日益丰富,特别各类信号传感器的出现,从光学、声波、重力、运动、温度,未来甚至气味、压力、湿度等等更多的传感器也会被运用到终端上,而传感类型的丰富必将提高终端应用的复杂度,其中许多需要实时性的部分是不能被移到服务端去的。  
[饭文]从3B之争看网络服务的善意使用

从3B之争看网络服务的善意使用
辉格
2013年1月9日

去年国内网络业的一桩大动静,是奇虎大举进入搜索市场,这立即引发了它与百度的激烈冲突,而冲突的起因,自然离不开周鸿祎一贯引以为豪的厚脸皮作派,其所谓综合搜索,看上去只是用一个自动程序,将用户的搜索请求转向百度谷歌,再将返回结果在自家页面上展示而已,以后再配上自家的广告,便可盈利了。

用自动机发送搜索请求,本身到算不得恶意行为,假如不是搜索业务的直接竞争对手,百度或许还欢迎你这么做,这可以拓展搜索引擎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渗透率,但奇虎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像搜索引擎,并以此盈利,需要做得更多:还要把网页快照抓到自己服务器上,否则访问快照的流量就又跑到百度那里去了。

正是后一做法激怒了百度,于是向国家版权局投诉;近日,该局在约谈了双方主管之后作出了表态,这个表态看上去好像支持了百度,其实仅仅明确了此纠纷“不适用避风港原则”,至于抓取网页快照的行为,它虽申明须经百度授权,却加了个前提“对于百度拥有权利的作品”。

奇虎立即抓住了这个把柄,一面宣布坚决执行版权局意见,一面指出“目前百度并未提供任何权利证明”,显然,百度拿不出这样的证明,因为这些快照内容的著作权并不属于百度,它也是从被其索引的网站上抓下来的,而除了著作权之外,似乎也不存在什么法定权利,能够限制他人获取并存储它的快照数据。

百度找版权局告状,看来是找错了衙门,它和奇虎的纠纷跟著作权实在没什么关系,假如他认为奇虎的做法不可接受,更贴切的指控是,奇虎可能违反了对网络服务的善意使用原则。

善意(more...)

标签: | | | | |
4398
从3B之争看网络服务的善意使用 辉格 2013年1月9日 去年国内网络业的一桩大动静,是奇虎大举进入搜索市场,这立即引发了它与百度的激烈冲突,而冲突的起因,自然离不开周鸿祎一贯引以为豪的厚脸皮作派,其所谓综合搜索,看上去只是用一个自动程序,将用户的搜索请求转向百度谷歌,再将返回结果在自家页面上展示而已,以后再配上自家的广告,便可盈利了。 用自动机发送搜索请求,本身到算不得恶意行为,假如不是搜索业务的直接竞争对手,百度或许还欢迎你这么做,这可以拓展搜索引擎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渗透率,但奇虎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像搜索引擎,并以此盈利,需要做得更多:还要把网页快照抓到自己服务器上,否则访问快照的流量就又跑到百度那里去了。 正是后一做法激怒了百度,于是向国家版权局投诉;近日,该局在约谈了双方主管之后作出了表态,这个表态看上去好像支持了百度,其实仅仅明确了此纠纷“不适用避风港原则”,至于抓取网页快照的行为,它虽申明须经百度授权,却加了个前提“对于百度拥有权利的作品”。 奇虎立即抓住了这个把柄,一面宣布坚决执行版权局意见,一面指出“目前百度并未提供任何权利证明”,显然,百度拿不出这样的证明,因为这些快照内容的著作权并不属于百度,它也是从被其索引的网站上抓下来的,而除了著作权之外,似乎也不存在什么法定权利,能够限制他人获取并存储它的快照数据。 百度找版权局告状,看来是找错了衙门,它和奇虎的纠纷跟著作权实在没什么关系,假如他认为奇虎的做法不可接受,更贴切的指控是,奇虎可能违反了对网络服务的善意使用原则。 善意原则实际上体现在各种服务业的规范之中,对服务的某些使用方式,虽没有违反法律或契约的明文规定,但背离了服务提供商提供该服务的初衷,并损害了其提供正常服务的能力,严重的时候甚至令其商业模式崩溃;对此,商家可能采取各种甄别措施来屏蔽这些行为,但许多时候,这种措施带给商家和常规消费者极高的成本,此时,善意使用这一笼统原则便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救济。 导致甄别困难和高成本的一个原因是,许多非善意行为从单次看并无特别,差别主要在其频率、规模和间接效果上,比如你走进一家超市,记下某件商品的价格,然后到另一家超市,比较价格后再决定买哪家的,这很正常,但如果你遍历每个货架,把所有商品价格抄录下来,然后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经营的超市定价,或者你经常去一家服装店,每次试穿几件,并拍下款号价格,但从来不买。 一些公共服务也面临类似问题,比如基于十分牵强琐碎的理由提起诉讼(参见[[frivolous litigation]]),偶尔为之可能很正常,因为诉讼者并没有义务预先评估立案和胜诉的可能性,但有些人会以极高的频率这么做,比如美国有个叫[[Jonathan Lee Riches]]的家伙,几年内向联邦地区法院提起了2600多件诉讼,显然,若放任这种恶意行为,许多服务都会瘫痪掉,而这些服务交易在正常情况下原本可以为交易双方带来很大好处。 当然,并不是说任何违背服务提供商意愿的行为都应得的法律限制,只有当法官认为这项服务对市场参与者有足够高的价值,而恶意行为又无法在既有规范下以合理成本得到屏蔽,因而值得为其创制新的司法规范,他才会向使用方施加克制其行为的责任,做法便是通过司法判决赋予善意使用这条笼统原则以具体的内容,而在权衡上述价值与成本的时候,法律经济学的分析常可以为其提供指导。 幸运的是,在网络搜索领域,私人公司之间已经发展出了关于善意使用的民间规范,比如与3B纠纷有关的“机器人扩展协议”([[Robots Exclusion Protocol]]),便约定了由内容网站在自身的[[robots.txt]]文件中,向爬虫程序告知其对爬虫或其他自动机的接纳意愿,其中可声明是否欢迎全部或特定爬虫访问其全部或特定资源,而一个善意的爬虫应尊重这些意愿。 这是私序演进的一个良好范例,可以相信,它会在未来的相关纠纷中得司法系统的支持从而成为法律;去年11月初,包括奇虎和百度在内的国内12家搜索服务商签署了一份自律公约,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接受机器人扩展协议,所以,至少在奇虎宣布退出该公约之前,它是受机器人协议约束的,百度大可在其robots.txt中声明不欢迎360自动机,届时奇虎若掩盖其自动机的真实身份,显然会构成恶意使用。  
[饭文]谷歌要让摩托罗拉发力了?

谷歌要让摩托罗拉发力了?
辉格
2012年12月25日

据《华尔街日报》得到的小道消息,谷歌正在和他的摩托罗拉部门筹划大动作,建立了一个X-phone项目,据说将在新产品上采用一些诸如柔性屏幕之类令人刮目的尖端技术,佩奇还激励摩托员工要有“大想法”,也许诺在销售和开发上提供强劲支持,另有消息称谷歌已向摩托派出数十名经理,希望借此促使其思维转变,摩托主管虽未确认上述传闻,但也承认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发新产品。

自从去年八月收购摩托之后,谷歌一直没什么动作,这大概也是因为合并的法律程序延宕日久,并购案今年二月才获美国与(more...)

标签: | | | |
4337
谷歌要让摩托罗拉发力了? 辉格 2012年12月25日 据《华尔街日报》得到的小道消息,谷歌正在和他的摩托罗拉部门筹划大动作,建立了一个X-phone项目,据说将在新产品上采用一些诸如柔性屏幕之类令人刮目的尖端技术,佩奇还激励摩托员工要有“大想法”,也许诺在销售和开发上提供强劲支持,另有消息称谷歌已向摩托派出数十名经理,希望借此促使其思维转变,摩托主管虽未确认上述传闻,但也承认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发新产品。 自从去年八月收购摩托之后,谷歌一直没什么动作,这大概也是因为合并的法律程序延宕日久,并购案今年二月才获美国与欧盟批准,五月获中国批准,此后,焦点又集中在内部结构改组上面,现在看来这一过程已基本完成,谷歌终于可以让摩托开始“做点事情”了。 看起来,谷歌新战略最突出的特点是高端定位,这可能是为了填补安卓阵营在高端市场的空缺,扭转安卓以价格取胜的形象,而安卓市场目前的几家领先制造商未能胜任这一角色,可能韩国台湾企业的资源优势原本就在中低端,而他们也不愿冒险改变自己的产品策略,所以谷歌转而寄望于摩托。 比起安卓阵营其他几家,摩托的禀赋特质看来也更能胜任这一角色,其产品定位原本就偏于高端(尽管差距不是很大),较少依靠低价策略,设计上肯下工夫,也有自己的想法,很少模仿跟风,品牌号召力虽与苹果不可同日而语,但至少可以给人一个不甘平庸的印象,这是进一步打造高端品牌形象的可信基础。 不过,作为一家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摩托的文化远不是激进和大胆的,因而离佩奇所期望的先锋激进路线恐怕还有不小距离,而且这条路线无论谁走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从佩奇这边看,显然已决意不再让摩托继续作为独立实体,游离在谷歌整体战略之外,延续适合其特质的发展,而是要将其变成谷歌的有机部分,按谷歌的风格做谷歌想要做的东西了。 这当然是很大的冒险,但谷歌可能玩得起,不只是因为谷歌财大气粗,更因为摩托这个平台的成本已大幅降低了,实际上,在九十年代巅峰期过去、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历经七八次剥离和分拆,加上谷歌并购之后实施的裁员和外包转型,又于本月出售了机顶盒业务,摩托已瘦身为一家中型企业,未来大概只须保留几千名员工。 在这样的规模上,谷歌便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较为从容的玩些新花样,尝试些其他手机制造商迫于业绩压力而不愿尝试的前沿想法,最直接的效果,至少可以打破目前安卓市场模仿跟风、千机一面的同质化局面。 这条路线跟目前的Nexus系列的思路十分不同,Nexus可以视为配合每一个安卓版本而推荐的示范机型,谷歌通过它告诉制造商:要流畅运行新版操作系统,良好发挥其各项特性,需要什么样的硬件配置,成本结构又是如何,这样一个示范标杆,一方面让制造商有了方便的设计起点,而同时应用开发商也可以对硬件配置作出可靠的假定。 如果说Nexus是起点标杆的话,X-phone大概是想成为极限标杆,它想告诉制造商和消费者:假如我们最大胆的发挥设计想象力和运用技术潜力,可以做到什么样子;这么做当然要准备好一次次失败,但一次成功便可创造辉煌,为让这样的策略可以持续并能够负担,大概会像Nexus一样,在运营上事先不对销量做任何假定,推广更多凭借基于声誉和新技术魅力的口碑传播,渠道将更多借助低成本的裸机网络直销。 很明显,假如上述策略成功的话,最大的受害者将是苹果,不仅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会直接受挤压,更重要的是,“最酷者”的形象地位可能会因此而易手,而这一地位是苹果迄今为止最宝贵的资产,不过,在更多实际进展出现之前,眼下谈论这些前景还为时尚早。
[饭文]让谷歌眼镜来挽救颈椎吧

让谷歌眼镜来挽救颈椎吧
辉格
2012年12月20日

最近在一次颈椎病的医疗技术研讨会上,一位骨科专家对近年来颈椎病在国内的上升势头提出了警告,据称成人发病率已升至17%,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白领阶层尤为突出,发病率高达普通水平的6至9倍,该专家认为,手机和平板等手持信息终端的广泛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这听起来是可信的,由于读写和文案处理等工作需要久坐伏案低头,因而长期以来就给白领的腰椎、颈椎、肩周、手腕等关节带来麻烦,如今信息终端应用从办公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这些职业病也就随之而扩大为了生活方式病。

传统的纸质文档也需要伏案低头,但电脑和显示屏带来了新问题:它的通用性和多任务多窗口特征,不仅减少了头部转动,也让文档翻阅和任务切换(more...)

标签: | |
4323
让谷歌眼镜来挽救颈椎吧 辉格 2012年12月20日 最近在一次颈椎病的医疗技术研讨会上,一位骨科专家对近年来颈椎病在国内的上升势头提出了警告,据称成人发病率已升至17%,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白领阶层尤为突出,发病率高达普通水平的6至9倍,该专家认为,手机和平板等手持信息终端的广泛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这听起来是可信的,由于读写和文案处理等工作需要久坐伏案低头,因而长期以来就给白领的腰椎、颈椎、肩周、手腕等关节带来麻烦,如今信息终端应用从办公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这些职业病也就随之而扩大为了生活方式病。 传统的纸质文档也需要伏案低头,但电脑和显示屏带来了新问题:它的通用性和多任务多窗口特征,不仅减少了头部转动,也让文档翻阅和任务切换所需要的手部动作变得极其单调,总之,使用电脑处理同样任务时,所需要的起坐、走动、翻找、整理、转动等等身体动作,都比以前大大减少了,只要愿意,白领们可以长时间僵坐不动,除了两颗眼珠和两根手指之外。 手持终端可能进一步加重了问题,它收窄了屏幕因而更减少了头部转动,而且在长时间使用时,它相对于眼睛的位置变得比电脑屏幕更低,因为长时间平持会让肩膀很累,人们更喜欢把它放在膝盖上或垂手持于腹前,特别是在地铁和公交车这种地方,阅读者缺乏肘部支撑,更倾向于这种姿势,于是更增加了颈部的负担。 随着手持智能终端的普及,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吸引人,这种状况恐怕会持续一些年,不过人们大可不必为此而惊慌,甚或将其斥为“技术违背自然和人性”的又一个例子,技术与生产进步、生活方式的变迁,总是伴随着各种有害的副产品,这是文化演化的常态,新问题只能也总是会由技术和生产的继续进步来解决。 实际上,在职业病和生活方式病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情况要比现代糟糕的多,旧时农民因长期负重行走,普遍患有静脉曲张,水稻区妇女则因为弯腰插秧而多患腰椎病,燃料性质、狭小居室和恶劣通风条件,也让呼吸道疾病很普遍;季节性生产和地区分工模式,也让农耕者比狩猎采集者更多依赖腌制食物,致癌物摄入更多,只是古人不知有癌症,而且寿命太短,多半来不及得癌症就死了。 影响最大的是,由于农业大幅改变了食物结构,也收窄了食谱,导致各种营养缺乏症,与狩猎采集时代相比,农耕者的营养和发育更差,身材更矮小,疾病更多,寿命更短;古代城市则情况更糟,因为交通技术落后,尽管古代城市规模远不及现代,居住密集度却更高,恶劣的卫生防疫条件导致高死亡率,结果城市历来就是人口黑洞,需要不断从外部补充才能维持其人口水平,现代城市虽也有类似效果,但那是因为低生育率,而不是高死亡率。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已帮助人类解决了农耕技术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当然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但总体上人类的处境已大为改善,手持终端所带来的健康问题,本身也是人们为了获得其他改进、便利和享受而付出的代价,显然,他们这么选择是因为觉得收益超出了代价,或许事后他们会发现健康代价比预想的要高,但正因此人们在未来的选择也会基于新获得的信息而做出调整,惊恐是多余的。 而同时,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会激励创新者寻找更好的技术,比如谷歌在今年六月的I/O大会上所演示的智能眼镜([[Google Glass]]),其显示和语音操控模式,便有望将使用者的颈椎、腰椎和手腕从现有的受束缚姿态中解放出来,另外,像Kindle这样轻薄小巧的被动显示器,还有未来的柔性电子纸,也将让用户可以更自由的姿态阅读,可以相信,类似的改进在未来十年内就会陆续成为现实。  
[饭文]PC没落将加速市场融合

PC没落将加速市场融合
辉格
2012年10月18日

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PC市场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联想终于超越惠普而成为头号PC制造商,尽管数字上还有些小争议,但从增长趋势看,这是早晚的事,第二件是,经历了30年持续增长的PC市场,迎来了史上第一个衰退季,而且幅度相当大,全球PC销量同比下降了8.3%,惠普、戴尔、宏碁的降幅都在两位数。

许多评论将原因归于微软迟迟未能推出Windows 8,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不足以解释绝对数下降,之前新版操作系统的发布也不乏拖延的情况,Vista更是一败涂地,刚推出就广遭恶评,许多企业选择不升级,最后微(more...)

标签: |
4100
PC没落将加速市场融合 辉格 2012年10月18日 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PC市场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联想终于超越惠普而成为头号PC制造商,尽管数字上还有些小争议,但从增长趋势看,这是早晚的事,第二件是,经历了30年持续增长的PC市场,迎来了史上第一个衰退季,而且幅度相当大,全球PC销量同比下降了8.3%,惠普、戴尔、宏碁的降幅都在两位数。 许多评论将原因归于微软迟迟未能推出Windows 8,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不足以解释绝对数下降,之前新版操作系统的发布也不乏拖延的情况,Vista更是一败涂地,刚推出就广遭恶评,许多企业选择不升级,最后微软也承认失败并建议用户直接跳到Win7,Vista显然丝毫未能推动PC销售,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导致PC销量的绝对下降。 更可能的原因是,低迷的经济和悲观的前景让企业在包括IT系统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上变得非常保守,这也表现在他们的产能投资、并购和雇佣政策上,这一点也可从IBM的季度业绩得到佐证,上季度IBM虽勉强保住了营收和利润,只有小幅下降,但硬件销售业务却遭遇了两位数的下降,由于IBM专注企业市场,也是该市场拥有最广泛业务的领头羊,因而其业绩表现颇具代表性。 不过,即便这两个因素加起来,恐怕也不足以解释8.3%这么大幅度的下降,对比服务器市场,最近几个季度也处于衰退期,但营收只下降了3、4个百分点,销量则大致持平,而在手机和平板市场,则是一片热火朝天,每周都有新产品发布,许多厂商都在继续享受两位数的增长,这就难免让人猜想:PC走向没落的拐点是不是真的到来了? 从关注热点和发展潮流看,PC时代早已过去,但从用户数和销售量看,PC产业多年来似乎并未受多少冲击,微软的盈利也依然丰厚,也正因为PC业这头奶牛的充足奶水,才让他在种种突破与转型尝试几乎全部以失败而告终之后,仍能维持其盈利和市场价值,手机和平板的崛起看来只是开辟了一个新市场,而不是替代了PC业。 既然智能手机和平板都已是功能齐备的电脑,那么PC何以能免受其冲击?这大概是企业生产性设备与消费品的区别所致,企业对电脑的选择,是其整体IT决策的一部分,在规划其IT系统时,平台选择是非常基础和关键的决策,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因为其积累的大量应用和知识资源已对该平台构成依赖,相比之下,消费品买家则更容易被个别杀手级应用或明星产品所吸引而更换终端。 正是企业市场更强的平台依赖性和策略保守性保护了PC产业,这一点也表现在服务端,Linux兴起时人们曾期待它会从低端替代NT,但实际上Linux替代的却是老Unix们,NT则延续了其增长势头。 然而,这一保护远不足以让PC业高枕无忧,随着早先的B/S模式和晚近的云计算和私有云在企业领域越来越多的运用,终端的平台依赖性正不断降低,未来企业的IT规划中,终端选择将更为灵活,首要考虑将是功能特性与性价比而非操作系统,到那时,PC将成为系列终端之一,区别于手机与平板之处仅在于:以较差的便携性换取屏幕尺寸、输入便利性和配置可扩展性,这样,PC业将不再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存在,而融合于整个终端设备产业了。 推动上述转变的力量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用户习惯的改变,非PC终端的全面普及将让用户逐渐适应非Windows环境,消除习惯性依赖,并暴露出那些难以绕开的障碍,比如Excel和PPT,然后其他平台的开发商就会集中火力去克服遗留障碍,其次是非Windows程序员和代码资源的丰富。 第三是企业IT策略的转变,首先转变的可能是规模处于两端的企业,对于规模庞大、人员流动性强的跨国公司,引入云计算有诸多好处,而对于员工很少、或员工在涉及信息处理的事情上多半是在独立工作、也没有紧密耦合的定制型应用系统的小企业(这些往往也是最早最多使用苹果电脑的企业),转变比较容易,同时,企业策略的转变也将因用户习惯和程序员资源的壮大而加速。 前两个方面的转变其实已差不多完成,不再有大的障碍,第三方面发展势头也很强劲,或许上季度PC市场的衰退,表明上述转变趋势已越过了某个临界点?答案将在未来几个季度的市场表现中揭晓。  
[饭文]云时代的网络隐私议题

云时代的网络隐私议题
辉格
2012年10月16日

爱看热闹的网友们最近又迎来了一场好戏,不仅这次掐架双方都是网上著名打架高手,而且争议的话题也事关网民们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周鸿祎历年来得罪过的那些竞争对手中不乏拥有舆论影响力的网络巨头,都可能乐意乘机煽风点火,他们也不缺乏技术资源来为方舟子采集证据、提供火力。

不过,竞争对手过于起劲的煽风点火,反倒帮了周鸿祎大忙,让他成功的将争议焦点从奇虎是否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误导或欺骗了用户、侵犯了用户隐私——这个起初引起众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上引开了,特别是楚天都市报那则广告出来之后,人们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究竟(more...)

标签: | |
4084
云时代的网络隐私议题 辉格 2012年10月16日 爱看热闹的网友们最近又迎来了一场好戏,不仅这次掐架双方都是网上著名打架高手,而且争议的话题也事关网民们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周鸿祎历年来得罪过的那些竞争对手中不乏拥有舆论影响力的网络巨头,都可能乐意乘机煽风点火,他们也不缺乏技术资源来为方舟子采集证据、提供火力。 不过,竞争对手过于起劲的煽风点火,反倒帮了周鸿祎大忙,让他成功的将争议焦点从奇虎是否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误导或欺骗了用户、侵犯了用户隐私——这个起初引起众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上引开了,特别是楚天都市报那则广告出来之后,人们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究竟是谁掏钱登了这个广告,事情似乎正在沦为又一个俗套的商战和阴谋话题。 对于用户和业内企业,看热闹之余,利用这个案例思考一下如何在网络服务的便利性和恰当保护隐私之间取得平衡,或许更有价值;一种为奇虎辩护的意见便认为,在网络化特别是云计算的时代,服务商搜集用户私人数据是普遍而不可避免的情况,除非用户打算放弃云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就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这么说有一定道理,随着网络化的深入,信息产业的交易对象逐渐从关系边界清晰的有形商品,转变为对私人空间介入更深、也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有形商品所涉及的私人信息非常有限,厂商在产品设计时可能借助调查了解用户偏好,但那只是非个人化的统计特征,在零售时可能会询问用户需求,但主要还是靠用户自己判断,即便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一旦交付,双方之间便不存在信息链条。 比如你把洗衣机买回家后,厂商不会知道你如何使用它,但若你买的是洗衣店的服务,店员便会知道你穿些什么,哪里弄脏了,甚至你最近吃过什么,要是你雇佣了保姆上门提供服务,那你暴露的隐私就更全面更直接了;所以从信息的角度看,服务与有形商品的根本区别是:它需要在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始终维持信息交换,因而不可避免的会更多的涉及隐私问题;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智能电力服务,也是以服务方全面细致的了解用户的用电行为为前提的。 但是,这一转变决不意味着用户只能无条件放弃隐私权利,厂商也无须再为隐私问题而操心,恰恰相反,向服务的转变将让用户对隐私变得更为敏感,更有理由谨慎考虑隐私安全并积极捍卫隐私权利,正如你选择保姆会比选择洗衣机时更为谨慎,假如你是名人,选择洗衣店也要谨慎,而是否能在这一点上取得用户信任,将是厂商借以在服务业立足的关键前提,在这方面建立的信誉也将成为它们的一项核心资产。 要取得信任,服务商必须遵循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则,首先要让用户充分知情,使用某项服务将提交哪些信息,要么明确告知,要么让用户在使用服务时必然会意识到这一点,比如目前对奇虎所提出的一项指控是,它让用户以为是在安装IE更新包,其实是在安装360浏览器,果若如此,显然是不正当的。 其次是必要性原则,只搜集服务必须的信息,并且以可能的最私密方式使用它,只须临时使用的就不保存,能存在本地的就不上传,只须本地读取的就用私钥加密,只须统计特征的就去除个人信息,能用机器处理的就避免人工读取;比如浏览器都会保存cookie数据,以免除用户反复输入账户信息的负担,但通常这些数据保存在个人终端上,浏览器厂商是看不见的,有些厂商为方便用户在不同设备上共享同一套cookie,会将其上传到服务器上,但也应是以用户的密钥加密过的形式。 再次是善意使用和保密原则,为某项服务而搜集的数据,只能用于这项服务,并且服务商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这些数据不向第三方泄露,这次对奇虎的一项指控认为它搜集的一些私密数据居然能被第三方搜索引擎搜索到,它搜集上传的微博账号信息还导致了串号现象,多名用户声称自己因使用360浏览器而意外进入了别人的微博账户。 贯彻这些原则的一项困难是,大型服务商的各项业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为某项服务而搜集的数据,可能被不恰当的利用于另一项业务,比如奇虎原先的核心业务是安全,和传统的杀毒产品不同,安全服务采用事先避免用户危险行为的主动防御模式,这就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全面监控,因此也将获得大量隐私,若在用户知情且同意之前将这些数据用于其它业务,便是不正当的,这就要求大型服务商在其数据、业务和人员之间建立必要的防火墙制度。 奇虎能够在国内信息安全市场胜出,正是得益于从传统杀毒产品向保姆式安全服务的转型,盈利基础也相应的从产品销售转向流量销售,然而这一市场成就似乎并未对应着与此相称的信誉资产的积累,这恐怕不是因为国内用户漠不关心自己的隐私权利,或许他们还缺乏足够多的选择,国内竞争者们的屁股并不比它更干净,国外竞争者则面临着诸多壁垒,而面对网络服务这种新事物,用户也还缺乏判断所需的经验。  
[饭文]苹果的未来

(应景口水文,没啥看头)

苹果的未来
辉格
2012年9月18日

众粉丝期盼已久iPhone5终于在上周的发布会上揭晓,本周起将在各地上市,苹果的股价也随之而被推到了新高;不过其中过程颇值得玩味,新苹果发布之初,股价一度大跌,因为业内行家普遍觉得让人苦等了一年的这代新品并无多少新意,而除了手机,苹果也没拿出其他能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

可是股价下跌势头只维持了半天,当投资者发现消费者热情并未受评论影响,似乎并不介意新苹果的平淡表现,股价很快又开始反弹,几天后当预订数字显示新苹果早期销量很可能超出4S时,股价更突破700美元大关创出(more...)

标签: | | |
3965
(应景口水文,没啥看头) 苹果的未来 辉格 2012年9月18日 众粉丝期盼已久iPhone5终于在上周的发布会上揭晓,本周起将在各地上市,苹果的股价也随之而被推到了新高;不过其中过程颇值得玩味,新苹果发布之初,股价一度大跌,因为业内行家普遍觉得让人苦等了一年的这代新品并无多少新意,而除了手机,苹果也没拿出其他能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 可是股价下跌势头只维持了半天,当投资者发现消费者热情并未受评论影响,似乎并不介意新苹果的平淡表现,股价很快又开始反弹,几天后当预订数字显示新苹果早期销量很可能超出4S时,股价更突破700美元大关创出新高;或许投资者是这么想的:即便表现如此平庸,仍能让粉丝热情不减,这足以证明苹果的号召力和用户忠诚度,而这正是其市场价值的坚实基础? 这种想法有些道理,毕竟,只要用户肯掏钱,苹果就有钱赚,况且他的毛利率又那么高,新一代产品的热销至少可以保证苹果未来几个季度的业绩依然辉煌;不过,对于更关注产业发展前景的观察者来说,以此作为看好苹果前景的理由,实在有些苍白和脆弱,眼下,几大生态系统正处于生死较量的关键时期,而苹果的这次发布显然已暴露出了一些后劲不足的苗头,特别是与六月底的谷歌I/O发布会相比,更是大为逊色。 考虑到苹果极高的品牌号召力和客户忠诚度,消费者会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对其新产品进行习惯性购买,因而一代新品的平庸可能并不影响这一代的销量,但它很可能对下一代和更长远的销量造成影响,因为那些迫不及待更换了新手机的用户,在事后总会对是否物有所值有所体会,特别是当他们与其他进步更快的产品做比较之后。 而按目前的竞争形势,在下一代苹果推出之前的一年中,他们将有足够多的机会进行这种比较,大批安卓厂商和微软阵营在此期间会轮番推出新品,其速度将远远超出苹果一家的换代节奏;在这样的局面中,仅仅依靠品牌忠诚度,苹果是难以赢得这场平台与生态系统之战的,若是输掉这场战争,他就只能再次沦为一个小众产品,或许仍能获得很高的利润率,但维持不了目前的规模和市值。 其实,苹果所固有的封闭性很早就预示了现在的局面,只是起初iPhone一下子将对手甩得太远,微软诺基亚反应迟钝,而其他厂商这些年来一直处于努力追赶的状态,才让苹果享有了几年鹤立鸡群的美好时光;但从去年开始,形势已经扭转了,安卓的市场占有率已大幅超越苹果,按目前的趋势,两三年内达到80%以上的份额并非难事。 我们知道,平台之争有着很强的赢家通吃倾向,市场份额是决定性因素,一旦安卓在手机和平板市场的占有率双双超越80%,而苹果降至10%以下,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接近极限,局面就很难再逆转,那时苹果若要保住市场份额将被迫采用降价策略,支撑其创新和扩张能力的毛利率就会被压缩,而为了确保自己的盈利,又会去挤压自己平台上的应用开发商和配件制造商,如此将造成一个螺旋下降。 相反,安卓的开放性让它得以汇聚一大批制造商,各自寻找自己的细分市场和功能特性定位,对各种可能的硬件组合和特性搭配进行大面积尝试,从每个市场角落挖掘出潜在需求,并且这种并行创新的模式也可以让他们最先采用新技术,其轮番推出新品的节奏更为单一厂商所难以企及。 最终,跟着后面追赶的将是苹果,为了确保他引以为豪的形象、品质和用户体验的完美和一致性,它不得不对新特性和新技术持保守姿态,换代节奏也注定比别人慢,那时它将首先失去热衷于尝试新鲜功能和最新技术的玩家,继而丧失引领潮流的地位,逐渐成为保守人士的彰显其独特品味专爱,就像一部华丽老爷车所满足的那种情趣。 当然,眼下离这种局面还颇有些距离,苹果至少还统治着平板市场,尽管其硬件体系完全封闭,它的应用商店仍是个比较开放的平台,仍是内容和应用开发商的首选,然而,所有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到局面正在翻转的趋势,却看不出足以改变这个趋势的重大因素,唯一的疑问似乎只是到达临界点的时间。  
[微言]苹果vs安卓

【2012-07-30】

@新浪体育 【高清图-比尔盖茨现身奥运赛场显老态】查看高清图:http://t.cn/zWCMjud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岁月的流逝,57岁的比尔盖茨现身伦敦奥运会赛场观看比赛,看到这张照片,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费戈35: 不会吧。我崇拜的英雄,还指望你整顿诺基亚打垮苹果呢

@whigzhou: 用不着,就算某天微/诺出息了,那时苹果也已经是小角色了,未来是安卓的天下

@胡宾的围脖 兄台何出此言?安卓目前很混乱的,开发者盈利很难啊

@whigzhou: 混乱又不是什么坏事,Windows也很混乱,占有率说了算

@whigzhou: 最不济,你哪怕把每家安卓设备商当作一个平台,要是三星比苹果卖得多,你不还得为三星开发应用?不同安卓系统间的差异,总不至于大过苹果与安卓间的差(more...)

标签: | | | |
4471
【2012-07-30】 @新浪体育 【高清图-比尔盖茨现身奥运赛场显老态】查看高清图:http://t.cn/zWCMjud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岁月的流逝,57岁的比尔盖茨现身伦敦奥运会赛场观看比赛,看到这张照片,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费戈35: 不会吧。我崇拜的英雄,还指望你整顿诺基亚打垮苹果呢 @whigzhou: 用不着,就算某天微/诺出息了,那时苹果也已经是小角色了,未来是安卓的天下 @胡宾的围脖 兄台何出此言?安卓目前很混乱的,开发者盈利很难啊 @whigzhou: 混乱又不是什么坏事,Windows也很混乱,占有率说了算 @whigzhou: 最不济,你哪怕把每家安卓设备商当作一个平台,要是三星比苹果卖得多,你不还得为三星开发应用?不同安卓系统间的差异,总不至于大过苹果与安卓间的差异吧? @whigzhou: 山寨市场还没怎么动呢,等山寨起来,安卓占有率就很快到80%,然后局面就明朗了 @whigzhou: 我见过最不混乱的系统是AS/400,有几个人听说过呢?封闭系统只能占一个小生态龛,这应该没什么疑问的 @threent: 强烈推荐《罗彻斯特城堡》 http://t.cn/hek3pI @胡宾的围脖: 也就是说,安卓最后会通过屌丝的力量战胜高富帅的苹果? @whigzhou: 关键力量还是差异化,低端市场的数量优势会加速这个过程,让它提早越过临界点 @茶博未: 对这个前景,果粉一定心头暗喜 @tertio: 苹果不封闭啊 @whigzhou: 当然封闭,你认为不封闭是因为你觉得智能机时代硬件差异不重要,我不同意这一点,其次,苹果与谷歌对待应用与内容开放性上的差异也很快会表现出来 @胡宾的围脖: 智能手机的差异化?可现在的国产机都太相似了,难道通过硬件实现不同的功能来实现差异化?例如老人手机 @whigzhou: 当然,否则怎么盖满场一千多到三千多的连续价格谱的? @卫你星空灿烂 苹果太封闭了,但是这个封闭又暂时看不出问题,我更喜欢的还是谷歌 @whigzhou: 像现在这种提到亚马逊就不让上架的小伎俩,影响是不大,等今后把谷歌地图这样的超重量级应用拿掉就不同了,我相信他会这么做的 @古希腊人:iOS6已经不再用Google地图了。 @whigzhou: 回复@古希腊人:这都有iOS6了啊?真快 【2012-08-04】 @whigzhou: 认为安卓混乱是个问题的人可以这么想:假如三星有自己的封闭平台 ,是不是就像苹果一样不混乱了?“混乱论”犯了个比较对象混淆的错误:因为A不如B,所以A比C差 @whigzhou: A=安卓生态现状;B=单一版本安卓一统天下的理想状态;C=苹果生态现状 【2012-10-05】 @whigzhou: 苹果收紧第三方外设规定:限制Lightning配件 http://t.cn/zl6SrVg @whigzhou: 苹果App Store新条款拒绝应用推荐类App http://t.cn/zlMp56S  
饭文#U4: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辉格
2011年9月2日

最近两年,国内互联网产业最显著的变化,大概就是微博的崛起了,从年初开始,局面逐渐明朗,各大门户纷纷将主战场移向微博,而新浪也因其在微博上的成功而一反多年来的颓势;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五年前twitter刚推出时,很少被人看好,现在,当初看走眼的人们(包括我自己),该想想从中能学到些什么了。

乍看起来,微博确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是说话的工具,而不是长篇大论的地方,可从我们对“说话”这一行为的一般理解,它又缺乏一些关键元素:它既没有为说话者(more...)

标签: | | |
2057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辉格 2011年9月2日 最近两年,国内互联网产业最显著的变化,大概就是微博的崛起了,从年初开始,局面逐渐明朗,各大门户纷纷将主战场移向微博,而新浪也因其在微博上的成功而一反多年来的颓势;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五年前twitter刚推出时,很少被人看好,现在,当初看走眼的人们(包括我自己),该想想从中能学到些什么了。 乍看起来,微博确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是说话的工具,而不是长篇大论的地方,可从我们对“说话”这一行为的一般理解,它又缺乏一些关键元素:它既没有为说话者创造场景感,也难以让他们明确的感知到自己究竟在跟谁说话,它提供的是一个自言自语的工具,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谁愿意听就能听到的自言自语,就像喃喃自语者在嘴边装了个麦克风并连接到广场上的大喇叭一样。 难怪它刚出现时,许多人嘲笑只有极度自恋者才会喜欢这种东西;相比之下,IM、BBS和博客则显得更“自然”,当你在QQ/MSN上跟人聊天时,是很清楚在和一个具体的人说话的,你说的每句话都期望着获得回应,所以假如发现对方其实不是你以为的那种人,或者是个马甲,甚至是个机器人,都会让你恼火,或至少会失望。 BBS也提供了很好的场景感,每个成功的论坛都聚集了一群稳定的参与者,相互间的理解随着对话持续的得到积累,所有言论也被组织在各种话题之中,这样的交流和积累会形成集体的记忆、持续的兴趣和话题、乃至某种共同的历史和亚文化;博客虽然比BBS更显孤立化,但通常也有稳定的读者群,它有时候就像私人客厅里的沙龙,只不过每次聚会的话题都由主人来发起。 相反,微博是个去中心化的结构,由于关注与被关注之间缺乏相关性,它缺乏聚集点来吸引言论、兴趣和参与者收敛到某些场景中,因而其信息传播是弥散而飘荡的,尽管少数明星拥有大量关注者,但这种关系是单向的,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互动;然而,这种看似不自然的模式却非常成功,而曾被寄予厚望的BBS和博客却日益失去大型运营商的支持,地位逐渐边缘化了。 从这一反差中,可以得到的一个启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或许并不是那么需要某个确切的诉说对象,确信他或他们在倾听,并且会作出响应,他们需要的只是“大概总会有人会听到”这样的感觉就够了,也就是说,倾诉和表达的需求,可以独立于对话和交流的需求而单独得到满足;尽管语言显然是被进化设计来实现交流的,但自从它出现以后,看来已经发展出了另一些围绕它而起作用的本能了。 当然,有些微博用户仍放不下交流互动需求所带来的焦虑,仍关心自己的言论是否得到了关注和回应,仍习惯于仔细阅读和回复别人的评论,据说有人还会经常检查自己的粉丝名单,但他们显然不是微博的主力用户,在微博上,这些习惯都是不合时宜的,那里绝非交流对话的地方,保留这些期待和习惯的人,会发现自己玩的很吃力,很不舒服。 一旦人们不再介意自己说的话是否得到倾听和响应,而乐意对着不知被接向了何处的麦克风喃喃自语,一个奇妙的结果便出现了:由这无数个麦克风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传播环境;正因为它是去中心化的、非收敛的、飘忽而弥散的,一条信息一旦符合某些特征、抓住某个共同敏感点、挠到一个常有的痒处,或者打动某位拥有无数粉丝的明星,便可能在几分钟内铺天盖地。 微博的成就便是建立在这一传播效力上,而在其它方面,它并无可取之处;除了新闻快讯之外,它并不是一个生产内容的好地方,实际上,它在内容上高度依赖于其他来源,不妨将其视为一个强大而高效的转发器,将源自他处的信息迅速而大面积的传播到各个角落,这也是微博的核心价值所在;由此看来,微博与传统的门户新闻、BBS和博客等内容生产平台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一个与它有效连接的内容生产源,将不会被它所淘汰,反而可能因它而壮大。
饭文#U1: 摩托收购案凸显专利制度的窘迫

(按:我对专利制度的更多评论,见“软件专利权已成创新绊脚索”)

摩托收购案凸显专利制度的窘迫
辉格
2011年8月19日

本周初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行动,在业界引发了千奇百怪的反应,有人为谷歌推动Android的决心而欢呼,有人为谷歌以实际行动捍卫Android厂商免遭专利讹诈而感到欣慰,也有人说谷歌疯了,居然以如此高价购买一根正在融化中的冰棍,还有人迫不及待的开始揣测谷歌将如何转向软硬整合的新战略,并对其他Android厂商表示担忧和同情,而大型机构中反应最激烈的当属标普,把谷歌目标价从700美元(more...)

标签: | |
2034
(按:我对专利制度的更多评论,见“软件专利权已成创新绊脚索”) 摩托收购案凸显专利制度的窘迫 辉格 2011年8月19日 本周初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行动,在业界引发了千奇百怪的反应,有人为谷歌推动Android的决心而欢呼,有人为谷歌以实际行动捍卫Android厂商免遭专利讹诈而感到欣慰,也有人说谷歌疯了,居然以如此高价购买一根正在融化中的冰棍,还有人迫不及待的开始揣测谷歌将如何转向软硬整合的新战略,并对其他Android厂商表示担忧和同情,而大型机构中反应最激烈的当属标普,把谷歌目标价从700美元直接拉到500美元,他显然认为这125亿美元买到的纯粹是个包袱。 依我看,软硬整合方面的猜测纯属多余,谷歌收购摩托显然是冲着专利去的,不插手硬件制造,这是谷歌的一贯而鲜明的战略,这一点从他处理Nexus的方式中其实早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对于终端硬件,谷歌的策略就是引导制造商遵循某些最低规范,并在硬件规格和配置上满足他的期望,具体的做法是,为每个Android新版本定制一个Nexus样板机,作为制造商参考的标杆,至于Nexus的销量和盈利,谷歌压根不在意。 这一策略不会因收购摩托而改变,因为它在过去两年的实施非常成功,Android在此期间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在制造商中的号召力更是如日中天,谷歌没有必要在这时候自毁长城,把制造商吓退,重新倒向微软阵营,而后者正因诺基亚的加入而重新获得生机;谷歌高层的表态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甚至还承诺在选择Nexus制造商时也不会偏袒摩托;对此,HTC和三星等Android巨头也心知肚明,谷歌的行动实际上让他们吃了颗定心丸。 谷歌的收购尽管很突然,但并非没有预兆,不久前施密特在回答记者询问对HTC和三星所面临的专利诉讼有何态度时,便对手机制造商所遭遇的专利讹诈表达了义愤,并作出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承诺:我们会确保那不会发生;当时人们就在猜测他手里握有什么底牌,但这些猜测还限于政策和立法游说方面,现在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同时,谷歌在北电专利包拍卖会上的搞笑表演,也有了很好的解释。 有一点大概许多人都会同意,125亿是个很高的价格,假如不考虑专利大战,确实有点离谱,摩托过去几年虽做出了几个出色的产品,也经营上也稳住了阵脚,但作为一个单纯的手机制造商,实在没多少盈利增长前景;可是,与北电专利包的45亿天价相比,这显然又是笔十分划算的买卖,北电专利包就像个垃圾桶里捡回来的宝贝,而它之所以突然被视为宝贝,完全是因为手机行业专利大战的剑拔弩张局面迅速浮现。 这一价值反差恰好暴露了专利制度的荒谬与窘迫之处,假如北电的那些专利权果真保护了有价值的创新,其市场价值不会等到今天才被突然发现,那么它也不至于沦落到破产清算的境地,从它变废为宝的转折之间,人们应该能体会出,它的唯一价值就是可以用作专利讹诈和反讹诈的工具;谷歌为摩托这一他原本不会有兴趣的收购对象所支付的高昂溢价,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这两桩收购案,清楚的显示了专利制度正在阻碍通信产业的创新,而那些优秀企业正在为此付出代价,而收购金额是对这些代价之规模的一次很好度量;所以,从乐观的一面来看,它们或许会成为改变公众、业界和法律界对专利制度的认知和态度的一个转折点,今后,在具体的专利纠纷案中,在国会听证中,在立法辩论中,在政治游说中,在经济学家的论文中,反对现行专利制度的律师、法官、专家证人、议员、经济学家和评论家,在论证其观点时,将有两个影响巨大的著名案例可供援引,这或许会对修正和改良现行制度有所助益。 土地、通行、取水、采光等自发形成的产权,因其获得传统和习俗的支持而有着天然的合理性,而专利制度则不同,它是人为拟制的,且完全依靠国家强制力而维持,因而其合理性必须由社会的共同现实利益来论证和支持,假如现实条件已经改变,而使一度有益的制度成为障碍和累赘,那就没有理由继续维持,要么改良,要么废除,专利讹诈的盛行让我们相信,该制度至少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这样的状态。
饭文#R9: 谷歌钱包的机会与障碍

谷歌钱包的机会与障碍
辉格
2011年6月1日

日前,谷歌宣布了其基于近场通信(NFC)技术的电子钱包产品Google Wallet,这是他不久前刚确立的NFC战略的一个重大应用,该战略还将包括签到、门禁、现场个人数据交换和各种位置敏感应用;更宽泛的意义上,它也是手机功能多样化的一部分,类似的努力还有试图将手机变成通用遥控器的Android@Home,和为手机外设提供统一驱动规范的ADK;尽管判断其成效还为时尚早,但这些计划在过去几星期中的密集推出,清晰的显示了谷歌的战略方向和决心。(more...)

标签: | | |
1859
谷歌钱包的机会与障碍 辉格 2011年6月1日 日前,谷歌宣布了其基于近场通信(NFC)技术的电子钱包产品Google Wallet,这是他不久前刚确立的NFC战略的一个重大应用,该战略还将包括签到、门禁、现场个人数据交换和各种位置敏感应用;更宽泛的意义上,它也是手机功能多样化的一部分,类似的努力还有试图将手机变成通用遥控器的Android@Home,和为手机外设提供统一驱动规范的ADK;尽管判断其成效还为时尚早,但这些计划在过去几星期中的密集推出,清晰的显示了谷歌的战略方向和决心。 与其它电子支付工具相比,Wallet最直接的卖点在于它不是单纯的支付工具,而是一个综合性钱包,可以让用户同时储存和使用电子形式的会员卡、折扣券和代金券,未来还可能延伸到门票和交通卡等有价票证,而在这些服务项目上,谷歌有着庞大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应用产品线和渗透率极高的用户到达渠道,比如Google Maps/Earth的地理商业信息,Latitude位置感知服务,Goggles商品识别应用,Offers折扣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银行和移动运营商所没有的资源优势。 Wallet的推出最终让我们看清了谷歌的移动商务战略,特别是此前他为何愿意花60亿美元的大价钱收购领先团购网站GroupOn,因为对于上述战略,折扣和团购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改变用户的消费和支付方式是个艰巨的任务,其中支付习惯尤其难以扭转,尽管从技术上看,电子钱包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都远胜于物理钱包和银行卡,但人们对无形物的不信任感是很难消除的,好在,人们同样难以抵御折扣的诱惑,省钱从来都是硬道理,是克服习惯和心理障碍的利器。 对于消费者,电子钱包可以免除他们保存大把会员卡和优惠券的负担,从而让他们更愿意办理会员卡和接受并保存小额优惠券,对于商家,则意味着他们可以制订更灵活细致的区别定价策略,更精确的发放折扣券和跟踪它的使用情况,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优化价格策略,从这个角度看,首先接受Wallet的,可能是那些最热衷于发放优惠券,也就是惯于实施区别定价策略的行业。 NFC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极其快捷的支付速度,免除了点钞、验钞、找零、打印和签字等繁琐耗时的环节,这对于那些客流分散度低、窗口和柜台资源紧缺而昂贵、容易造成客户排队和拥挤的商家,比如快餐、剧院、球场、公园、停车场、公交系统,尤其有吸引力,假如每个收银终端能为商家节省半个柜员岗位,其设备和系统投资便可物有所值;综合上述两方面考虑,快餐、旅行和演艺业,或许是电子钱包恰当的切入点。 钱包本身只是个容器,要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就得在里面装进各种类型的“票子”,包括货币、折扣券和消费券(比如门票和车票),货币来源可以通过与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合作解决,或者像谷歌自己的预付费卡(prepaid card),但要说服众多商家提供Wallet形式的折扣和消费券,则是艰巨得多的任务,需要深厚的商户关系资源和行业号召力,谷歌在移动商务上尽管已开拓了多项应用,但显然还未成气候,未来希望很大程度上寄托于Offers的成功,或其他团购商的合作。 从技术上看,Wallet的安全性明显优于磁条银行卡,但在消费者看来,银行卡支付只涉及商家和银行,而手机钱包则涉及到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应用开发商,所以,要消除消费者的安全疑虑,必须让他们认可所有这些相关厂商的信誉,即便其中某方实际上并不影响安全性,这一点也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在国内产业环境下,各大电信运营商过去在增值业务上的表现可谓劣迹斑斑,臭名昭著,恐怕不容易说服消费者接受手机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