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微博〉标签的文章(2)

Alive As Fuck

【2021-02-04】

我这个号过几天可能就用不了了,果若如此,你仍可在我博客(headsalon.org)上看到我的帖子,

用不了将是因为登录不上,而登录不上的原因说起来话有点长,让我从头说起,

1)将近10年前,我用一个新浪邮箱注册了这个号,

2)大约2013年时,我把一个手机号(A)和此号绑定了,但在我印象中,这个动作似乎没带来多少改变,至少我不记得有什么改变,

3)大约2015年时,我扔掉了用来绑定的那个手机号(A),此后一年多中,什么也没发生,

4)2016年,我搬到了澳洲,买了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S),里面装了个澳洲的手机号(B),并在这部手机上装了微博App,

5)2018年,我把另一个+86号(more...)

标签: |
8517
【2021-02-04】 我这个号过几天可能就用不了了,果若如此,你仍可在我博客(headsalon.org)上看到我的帖子, 用不了将是因为登录不上,而登录不上的原因说起来话有点长,让我从头说起, 1)将近10年前,我用一个新浪邮箱注册了这个号, 2)大约2013年时,我把一个手机号(A)和此号绑定了,但在我印象中,这个动作似乎没带来多少改变,至少我不记得有什么改变, 3)大约2015年时,我扔掉了用来绑定的那个手机号(A),此后一年多中,什么也没发生, 4)2016年,我搬到了澳洲,买了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S),里面装了个澳洲的手机号(B),并在这部手机上装了微博App, 5)2018年,我把另一个+86号码(C)的SIM卡也插进了这部手机(S),因为它是支持双卡的, 6)大约从2019年开始,我的网页版微博就经常自己登出,而再登录时会被要求验证,于是我选择用短信验证,此时,默认用于验证的号码,是之前绑定的那个号码(A),但是可以选择*用其他号码验证*,我会选择此项,并输入号码C,点确认,然后在装了号码C的那部手机上收到验证短信,要求我向一个特定号码回复一条特定短信,照办之后,便通过了验证, 7)也就是说,这个短信验证环节,可以用任何一个+86号码完成,该号码跟此微博账号可以毫无关系,换句话说,验证的只是这样一个事实:你确实拥有一个可收发短信的+86号码,——这自然让我非常震惊,不过我并不介意, 8)大约从2020年7/8月份开始,第6点所描述的那种登出并要求验证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大约每1-5天出现一次, 9)大约在2020年11月的某个时刻,新浪的人大概发现第7点所描述的情况过于可笑,于是改变了验证规则,去掉了*用(绑定号码之外的)其他号码验证*的选项,所以我就不能用老办法验证了, 10)不过好在还有另一条出路:扫码验证,由于我手机(S)上的微博App自从装上之后一直处于登录状态,所以这并不是问题,之前我宁可每次花几毛钱用短信验证,是因为不想为这个App打开摄像头权限, 11)今天上午,手机S坏掉了,我去买了部新的(M),后者不支持双卡,所以现在里面只装了号码B, 12)我用Android的同步功能在M上恢复了所有装在S上的应用,然后打开微博App,输入账号密码,登录不上了,当然,这完全可以理解, 13)不过路好像并未完全断绝,在App的登录界面上,目前仍可见到*用其他手机号验证*的选项,所以仍然有可能,第7点所描述的那个空子并未完全堵上,不过,我需要另一部手机来测试这一点, 14)所以,当我的网页版下一次被登出后,有可能再也登不上了,依最近的经验,这大概会发生在短则一天长则五天之内, 无论如何,我已经准备好重回博客时代了, @智力英雄美杜莎:没有想到您上来发微博背后经历这么多繁复细节呢,我知道您有豆瓣,不过我也是从海德沙龙开始关注您的~您也可以重新注册一个微博,@ 所有关注您的人,开始第二阶段。 @whigzhou: 哎,懒得折腾 @everydayfineday:和客服说一下,换个手机绑定 @whigzhou: 依过去的经验,在某国找客服基本上就是自取其辱,不值得为这种事情取辱 @whigzhou: 问题已解决,Alive As Fuck!
饭文#U4: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辉格
2011年9月2日

最近两年,国内互联网产业最显著的变化,大概就是微博的崛起了,从年初开始,局面逐渐明朗,各大门户纷纷将主战场移向微博,而新浪也因其在微博上的成功而一反多年来的颓势;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五年前twitter刚推出时,很少被人看好,现在,当初看走眼的人们(包括我自己),该想想从中能学到些什么了。

乍看起来,微博确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是说话的工具,而不是长篇大论的地方,可从我们对“说话”这一行为的一般理解,它又缺乏一些关键元素:它既没有为说话者(more...)

标签: | | |
2057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辉格 2011年9月2日 最近两年,国内互联网产业最显著的变化,大概就是微博的崛起了,从年初开始,局面逐渐明朗,各大门户纷纷将主战场移向微博,而新浪也因其在微博上的成功而一反多年来的颓势;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五年前twitter刚推出时,很少被人看好,现在,当初看走眼的人们(包括我自己),该想想从中能学到些什么了。 乍看起来,微博确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是说话的工具,而不是长篇大论的地方,可从我们对“说话”这一行为的一般理解,它又缺乏一些关键元素:它既没有为说话者创造场景感,也难以让他们明确的感知到自己究竟在跟谁说话,它提供的是一个自言自语的工具,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谁愿意听就能听到的自言自语,就像喃喃自语者在嘴边装了个麦克风并连接到广场上的大喇叭一样。 难怪它刚出现时,许多人嘲笑只有极度自恋者才会喜欢这种东西;相比之下,IM、BBS和博客则显得更“自然”,当你在QQ/MSN上跟人聊天时,是很清楚在和一个具体的人说话的,你说的每句话都期望着获得回应,所以假如发现对方其实不是你以为的那种人,或者是个马甲,甚至是个机器人,都会让你恼火,或至少会失望。 BBS也提供了很好的场景感,每个成功的论坛都聚集了一群稳定的参与者,相互间的理解随着对话持续的得到积累,所有言论也被组织在各种话题之中,这样的交流和积累会形成集体的记忆、持续的兴趣和话题、乃至某种共同的历史和亚文化;博客虽然比BBS更显孤立化,但通常也有稳定的读者群,它有时候就像私人客厅里的沙龙,只不过每次聚会的话题都由主人来发起。 相反,微博是个去中心化的结构,由于关注与被关注之间缺乏相关性,它缺乏聚集点来吸引言论、兴趣和参与者收敛到某些场景中,因而其信息传播是弥散而飘荡的,尽管少数明星拥有大量关注者,但这种关系是单向的,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互动;然而,这种看似不自然的模式却非常成功,而曾被寄予厚望的BBS和博客却日益失去大型运营商的支持,地位逐渐边缘化了。 从这一反差中,可以得到的一个启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或许并不是那么需要某个确切的诉说对象,确信他或他们在倾听,并且会作出响应,他们需要的只是“大概总会有人会听到”这样的感觉就够了,也就是说,倾诉和表达的需求,可以独立于对话和交流的需求而单独得到满足;尽管语言显然是被进化设计来实现交流的,但自从它出现以后,看来已经发展出了另一些围绕它而起作用的本能了。 当然,有些微博用户仍放不下交流互动需求所带来的焦虑,仍关心自己的言论是否得到了关注和回应,仍习惯于仔细阅读和回复别人的评论,据说有人还会经常检查自己的粉丝名单,但他们显然不是微博的主力用户,在微博上,这些习惯都是不合时宜的,那里绝非交流对话的地方,保留这些期待和习惯的人,会发现自己玩的很吃力,很不舒服。 一旦人们不再介意自己说的话是否得到倾听和响应,而乐意对着不知被接向了何处的麦克风喃喃自语,一个奇妙的结果便出现了:由这无数个麦克风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传播环境;正因为它是去中心化的、非收敛的、飘忽而弥散的,一条信息一旦符合某些特征、抓住某个共同敏感点、挠到一个常有的痒处,或者打动某位拥有无数粉丝的明星,便可能在几分钟内铺天盖地。 微博的成就便是建立在这一传播效力上,而在其它方面,它并无可取之处;除了新闻快讯之外,它并不是一个生产内容的好地方,实际上,它在内容上高度依赖于其他来源,不妨将其视为一个强大而高效的转发器,将源自他处的信息迅速而大面积的传播到各个角落,这也是微博的核心价值所在;由此看来,微博与传统的门户新闻、BBS和博客等内容生产平台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一个与它有效连接的内容生产源,将不会被它所淘汰,反而可能因它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