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Google〉标签的文章(19)

[饭文]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辉格
2013年3月19日

谷歌阅读器(GR)终于要死了,尽管在前年被去掉分享功能并与Buzz脱钩之后,它早已丧失了主要生命力,可即便其残余的RSS阅读功能仍广受欢迎,并在同类应用中遥遥领先;谷歌宣布关闭GR时提到的理由是使用率下降,但这显然是托辞,近两年虽几经打压与冷落,GR的用户量始终很稳定,而且流量远远超出谷歌强力推行的G+。

很明显,和上一次阉割一样,这只是为了给G+清路,所以GR越是受欢迎、流量越大,就越需要被杀死;可从用户角度看,失去GR比失去Buzz更难以接受,Buzz至少还部分的被G+替代了,而且Bu(more...)

标签: | |
4715
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辉格 2013年3月19日 谷歌阅读器(GR)终于要死了,尽管在前年被去掉分享功能并与Buzz脱钩之后,它早已丧失了主要生命力,可即便其残余的RSS阅读功能仍广受欢迎,并在同类应用中遥遥领先;谷歌宣布关闭GR时提到的理由是使用率下降,但这显然是托辞,近两年虽几经打压与冷落,GR的用户量始终很稳定,而且流量远远超出谷歌强力推行的G+。 很明显,和上一次阉割一样,这只是为了给G+清路,所以GR越是受欢迎、流量越大,就越需要被杀死;可从用户角度看,失去GR比失去Buzz更难以接受,Buzz至少还部分的被G+替代了,而且Buzz的使用确实一直不太踊跃,而GR在谷歌产品系列中则未见任何替代,要继续阅读RSS只能迁移到其他厂商的产品。 如此粗暴的对待一个有着海量用户,并且被这些用户如此深度依赖的产品,着实令人心寒,不禁让人对谷歌的行事方式另眼相看;不过从另一面看,为推行G+,谷歌竟愿意付出这么高昂的企业形象和用户关系代价,也足见G+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可是G+为何如此重要呢? 当然,谷歌无疑认定社交网是头等重要的领域,要确保自己作为重量级参与者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但或许他还有更多考虑,也许他已将脸谱认定为一个主要的全局性对手,而不仅仅是社交网领域的对手,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而当务之急便是挤压其市场空间,以阻止其发展成为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综合性生态系统。 谷歌曾将自己的核心使命定为“为整个世界组织信息”,这一点并未改变,然而从他对待社交网的态度看,这句话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早先,谷歌对待信息的方式是静态的,从网址索引、网页快照、视频、图书、相册、地图、街景、星图、艺术馆,这些早期产品都是在对给定信息进行采集、格式转换、结构化、存储和索引,而且整个信息组织工作都围绕着搜索引擎展开。 然而,信息的组织不仅在于它以何种形式存在,也在于它是如何在人群之中流动或传播的,而这又关系到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交往和交流的,在何种关系结构之下,而这些恰是社交网所专注的方面,社交网既要理解和利用传统的关系与传播结构,又要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改变这些结构,并最终在其中占据有利地位。 对于一种商业模式,或许后者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信息的流向,如何被传播、放大和再现,以及最终如何到达用户,而作为信息组织者,其盈利能力将取决于它在信息到达用户的途径中占据了何种位置,因而,假如社交网果真成为信息在其中传播和被获取的中心场所,那无疑就取得了与过去的门户和搜索引擎相当的地位。 很可能,谷歌的战略重心正在朝此方向转变,从他近年来的产品定位也可看出端倪,传统的信息采集、存储、整理类产品逐渐靠后,而抢占入口、通道与活动场所的产品日益成为重点,除了G+,安卓和Chrome OS两大操作系统,Google Now,还有更具革命性的谷歌眼镜,都与上述重点联系的很紧密。 在G+推出之前,Buzz一度被认为是谷歌社交网战略的核心,而且已经有许多产品与它做了集成;从其本身特性看,Buzz是个非常好的产品,它以一种低调、平滑而不动声色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社交功能,与其他产品之间的集成关系完全透明,用户在尝试、习惯并最终喜欢上它的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摩擦和障碍,一切都很自然的发生了。 然而不幸的是,Buzz在导入和推行上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起点和路径,或许是为了借助Gmail的巨大用户存量以获得一个高起点,也为了降低用户的导入门槛,Buzz直接照搬了Gmail用户的社会关系资源,这样用户就不必从零开始构建他的关系网,但谷歌忘记了:Gmail里的关系是点对点联系而不是社交网中相互重叠的连环社交圈,将其照搬到社交网中,其拓扑结构就完全变了,各种关系的曝光度突然提升,而且大大出乎用户预料。 事后证明这个错误是致命的,带给用户的惊恐和恶劣印象很难挽回,这也暴露了Buzz团队对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结构缺乏充分理解,尽管我们无从了解谷歌的决策内幕,但很可能正是这一灾难让他下决心彻底另起炉灶,并在一年后推出了思路和方式皆完全不同的G+。  
[饭文]谷歌要让摩托罗拉发力了?

谷歌要让摩托罗拉发力了?
辉格
2012年12月25日

据《华尔街日报》得到的小道消息,谷歌正在和他的摩托罗拉部门筹划大动作,建立了一个X-phone项目,据说将在新产品上采用一些诸如柔性屏幕之类令人刮目的尖端技术,佩奇还激励摩托员工要有“大想法”,也许诺在销售和开发上提供强劲支持,另有消息称谷歌已向摩托派出数十名经理,希望借此促使其思维转变,摩托主管虽未确认上述传闻,但也承认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发新产品。

自从去年八月收购摩托之后,谷歌一直没什么动作,这大概也是因为合并的法律程序延宕日久,并购案今年二月才获美国与(more...)

标签: | | | |
4337
谷歌要让摩托罗拉发力了? 辉格 2012年12月25日 据《华尔街日报》得到的小道消息,谷歌正在和他的摩托罗拉部门筹划大动作,建立了一个X-phone项目,据说将在新产品上采用一些诸如柔性屏幕之类令人刮目的尖端技术,佩奇还激励摩托员工要有“大想法”,也许诺在销售和开发上提供强劲支持,另有消息称谷歌已向摩托派出数十名经理,希望借此促使其思维转变,摩托主管虽未确认上述传闻,但也承认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发新产品。 自从去年八月收购摩托之后,谷歌一直没什么动作,这大概也是因为合并的法律程序延宕日久,并购案今年二月才获美国与欧盟批准,五月获中国批准,此后,焦点又集中在内部结构改组上面,现在看来这一过程已基本完成,谷歌终于可以让摩托开始“做点事情”了。 看起来,谷歌新战略最突出的特点是高端定位,这可能是为了填补安卓阵营在高端市场的空缺,扭转安卓以价格取胜的形象,而安卓市场目前的几家领先制造商未能胜任这一角色,可能韩国台湾企业的资源优势原本就在中低端,而他们也不愿冒险改变自己的产品策略,所以谷歌转而寄望于摩托。 比起安卓阵营其他几家,摩托的禀赋特质看来也更能胜任这一角色,其产品定位原本就偏于高端(尽管差距不是很大),较少依靠低价策略,设计上肯下工夫,也有自己的想法,很少模仿跟风,品牌号召力虽与苹果不可同日而语,但至少可以给人一个不甘平庸的印象,这是进一步打造高端品牌形象的可信基础。 不过,作为一家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摩托的文化远不是激进和大胆的,因而离佩奇所期望的先锋激进路线恐怕还有不小距离,而且这条路线无论谁走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从佩奇这边看,显然已决意不再让摩托继续作为独立实体,游离在谷歌整体战略之外,延续适合其特质的发展,而是要将其变成谷歌的有机部分,按谷歌的风格做谷歌想要做的东西了。 这当然是很大的冒险,但谷歌可能玩得起,不只是因为谷歌财大气粗,更因为摩托这个平台的成本已大幅降低了,实际上,在九十年代巅峰期过去、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历经七八次剥离和分拆,加上谷歌并购之后实施的裁员和外包转型,又于本月出售了机顶盒业务,摩托已瘦身为一家中型企业,未来大概只须保留几千名员工。 在这样的规模上,谷歌便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较为从容的玩些新花样,尝试些其他手机制造商迫于业绩压力而不愿尝试的前沿想法,最直接的效果,至少可以打破目前安卓市场模仿跟风、千机一面的同质化局面。 这条路线跟目前的Nexus系列的思路十分不同,Nexus可以视为配合每一个安卓版本而推荐的示范机型,谷歌通过它告诉制造商:要流畅运行新版操作系统,良好发挥其各项特性,需要什么样的硬件配置,成本结构又是如何,这样一个示范标杆,一方面让制造商有了方便的设计起点,而同时应用开发商也可以对硬件配置作出可靠的假定。 如果说Nexus是起点标杆的话,X-phone大概是想成为极限标杆,它想告诉制造商和消费者:假如我们最大胆的发挥设计想象力和运用技术潜力,可以做到什么样子;这么做当然要准备好一次次失败,但一次成功便可创造辉煌,为让这样的策略可以持续并能够负担,大概会像Nexus一样,在运营上事先不对销量做任何假定,推广更多凭借基于声誉和新技术魅力的口碑传播,渠道将更多借助低成本的裸机网络直销。 很明显,假如上述策略成功的话,最大的受害者将是苹果,不仅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会直接受挤压,更重要的是,“最酷者”的形象地位可能会因此而易手,而这一地位是苹果迄今为止最宝贵的资产,不过,在更多实际进展出现之前,眼下谈论这些前景还为时尚早。
饭文#R9: 谷歌钱包的机会与障碍

谷歌钱包的机会与障碍
辉格
2011年6月1日

日前,谷歌宣布了其基于近场通信(NFC)技术的电子钱包产品Google Wallet,这是他不久前刚确立的NFC战略的一个重大应用,该战略还将包括签到、门禁、现场个人数据交换和各种位置敏感应用;更宽泛的意义上,它也是手机功能多样化的一部分,类似的努力还有试图将手机变成通用遥控器的Android@Home,和为手机外设提供统一驱动规范的ADK;尽管判断其成效还为时尚早,但这些计划在过去几星期中的密集推出,清晰的显示了谷歌的战略方向和决心。(more...)

标签: | | |
1859
谷歌钱包的机会与障碍 辉格 2011年6月1日 日前,谷歌宣布了其基于近场通信(NFC)技术的电子钱包产品Google Wallet,这是他不久前刚确立的NFC战略的一个重大应用,该战略还将包括签到、门禁、现场个人数据交换和各种位置敏感应用;更宽泛的意义上,它也是手机功能多样化的一部分,类似的努力还有试图将手机变成通用遥控器的Android@Home,和为手机外设提供统一驱动规范的ADK;尽管判断其成效还为时尚早,但这些计划在过去几星期中的密集推出,清晰的显示了谷歌的战略方向和决心。 与其它电子支付工具相比,Wallet最直接的卖点在于它不是单纯的支付工具,而是一个综合性钱包,可以让用户同时储存和使用电子形式的会员卡、折扣券和代金券,未来还可能延伸到门票和交通卡等有价票证,而在这些服务项目上,谷歌有着庞大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应用产品线和渗透率极高的用户到达渠道,比如Google Maps/Earth的地理商业信息,Latitude位置感知服务,Goggles商品识别应用,Offers折扣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银行和移动运营商所没有的资源优势。 Wallet的推出最终让我们看清了谷歌的移动商务战略,特别是此前他为何愿意花60亿美元的大价钱收购领先团购网站GroupOn,因为对于上述战略,折扣和团购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改变用户的消费和支付方式是个艰巨的任务,其中支付习惯尤其难以扭转,尽管从技术上看,电子钱包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都远胜于物理钱包和银行卡,但人们对无形物的不信任感是很难消除的,好在,人们同样难以抵御折扣的诱惑,省钱从来都是硬道理,是克服习惯和心理障碍的利器。 对于消费者,电子钱包可以免除他们保存大把会员卡和优惠券的负担,从而让他们更愿意办理会员卡和接受并保存小额优惠券,对于商家,则意味着他们可以制订更灵活细致的区别定价策略,更精确的发放折扣券和跟踪它的使用情况,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优化价格策略,从这个角度看,首先接受Wallet的,可能是那些最热衷于发放优惠券,也就是惯于实施区别定价策略的行业。 NFC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极其快捷的支付速度,免除了点钞、验钞、找零、打印和签字等繁琐耗时的环节,这对于那些客流分散度低、窗口和柜台资源紧缺而昂贵、容易造成客户排队和拥挤的商家,比如快餐、剧院、球场、公园、停车场、公交系统,尤其有吸引力,假如每个收银终端能为商家节省半个柜员岗位,其设备和系统投资便可物有所值;综合上述两方面考虑,快餐、旅行和演艺业,或许是电子钱包恰当的切入点。 钱包本身只是个容器,要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就得在里面装进各种类型的“票子”,包括货币、折扣券和消费券(比如门票和车票),货币来源可以通过与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合作解决,或者像谷歌自己的预付费卡(prepaid card),但要说服众多商家提供Wallet形式的折扣和消费券,则是艰巨得多的任务,需要深厚的商户关系资源和行业号召力,谷歌在移动商务上尽管已开拓了多项应用,但显然还未成气候,未来希望很大程度上寄托于Offers的成功,或其他团购商的合作。 从技术上看,Wallet的安全性明显优于磁条银行卡,但在消费者看来,银行卡支付只涉及商家和银行,而手机钱包则涉及到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应用开发商,所以,要消除消费者的安全疑虑,必须让他们认可所有这些相关厂商的信誉,即便其中某方实际上并不影响安全性,这一点也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在国内产业环境下,各大电信运营商过去在增值业务上的表现可谓劣迹斑斑,臭名昭著,恐怕不容易说服消费者接受手机钱包。
饭文#N7: Web没死,它只是被2.0了

Web没死,它只是被2.0了
辉格
2010年8月23日

上周,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杂志《连线》的主编Chris Anderson发表长文,宣称“Web已死,Internet永生”,大意是,传统基于开放协议(HTTP)、统一内容表达语言(HTML)和单一访问手段(浏览器)的万维网,正在被定制应用程序和封闭式服务所取代。

此言一出,立即引来许多争议和嘲讽,有人为他所指出的封闭化倾向而担忧,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他是在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哗众取宠,其判断所依据的也只是些片面而肤浅的统计数字;考虑到每隔几个月都会有人跳出来宣布“某某已死”,而《连线》在这方面也是劣迹斑斑(比如早在97年他就曾宣布过“浏览器已死”),这些质疑和嘲讽也在情理之中。

更糟糕的是,文章开篇引用来支持其观点的数字更是缺乏说服力:网络流量中视频的比例大增,而Web的比例大减——这除了表明视频文件很庞大之外,什么也说明不了,对于作者观点而言,更有意义的数字是:流向专用程序而非浏览器的流量,和封闭式服务中的流量,以及相应的点击数和用户逗留时间,变化趋势如何?

不过,抛开举证的蹩脚和标题的哗众取宠这些砂子,Anderson的文章还是提出了值得关注的现象和趋势;其实,与Anderson的文章同时,《连线》也发表了他与Tim O’ReillyJohn Battelle这两位2004年Web 2.0大会创办者的长篇对话,对话的内容比原文更深入也更直指问题实质。

归结起来,我们面临三个问题:1)专有化和封闭化的趋势是否真的存在?2)如果是,它只是先前已经被广泛谈论的潮流的延续,还是一种迄今未被意识到的新动向?3)如果是未来几年网络生态系统的图景与人们预期的大为不同,那它是什么样的?而谁将从中获益?

这些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抽象和飘渺,如果我们沉浸到(more...)

标签: | | | |
694
Web没死,它只是被2.0了 辉格 2010年8月23日 上周,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杂志《连线》的主编[[Chris Anderson (writer)|Chris Anderson]]发表长文,宣称“Web已死,Internet永生”,大意是,传统基于开放协议(HTTP)、统一内容表达语言(HTML)和单一访问手段(浏览器)的万维网,正在被定制应用程序和封闭式服务所取代。 此言一出,立即引来许多争议和嘲讽,有人为他所指出的封闭化倾向而担忧,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他是在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哗众取宠,其判断所依据的也只是些片面而肤浅的统计数字;考虑到每隔几个月都会有人跳出来宣布“某某已死”,而《连线》在这方面也是劣迹斑斑(比如早在97年他就曾宣布过“浏览器已死”),这些质疑和嘲讽也在情理之中。 更糟糕的是,文章开篇引用来支持其观点的数字更是缺乏说服力:网络流量中视频的比例大增,而Web的比例大减——这除了表明视频文件很庞大之外,什么也说明不了,对于作者观点而言,更有意义的数字是:流向专用程序而非浏览器的流量,和封闭式服务中的流量,以及相应的点击数和用户逗留时间,变化趋势如何? 不过,抛开举证的蹩脚和标题的哗众取宠这些砂子,Anderson的文章还是提出了值得关注的现象和趋势;其实,与Anderson的文章同时,《连线》也发表了他与[[Tim O'Reilly]]和[[John Battelle]]这两位2004年[[Web 2.0]]大会创办者的长篇对话,对话的内容比原文更深入也更直指问题实质。 归结起来,我们面临三个问题:1)专有化和封闭化的趋势是否真的存在?2)如果是,它只是先前已经被广泛谈论的潮流的延续,还是一种迄今未被意识到的新动向?3)如果是未来几年网络生态系统的图景与人们预期的大为不同,那它是什么样的?而谁将从中获益? 这些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抽象和飘渺,如果我们沉浸到争论双方的语境之中,它的现实意义很明确:如果Anderson是对的,[[Apple Inc.|苹果]]和[[Facebook]]将前途无量,而谷歌的光芒将会迅速黯淡;在他看来,Facebook们正在营造一个个精彩却封闭的专属空间,照此下去,少数大型网站将占据绝大部分的内容和访问量,而一旦搜索爬虫和广告投送机制被它们挡在门外,谷歌的核心业务便成了无米之炊。 封闭化趋势的确存在,苹果和Facebook的巨大成功是最好的证据,前十大网站流量份额从01年的31%上升到现在的75%,也显示了明确的趋势;但正如O’Reilly所说,在开放和封闭之间来回摆动,在历史上重演过多次,甚至在许多其他产业中也能看到,我们不必为短暂的封闭化趋势而过分担忧。 这种摇摆源自应用技术创新与标准和平台进化之间的不同步,厂商在推出产品和服务时因此而面临着矛盾:一方面,他希望用最新的技术和最好的特性来满足用户需求,取得先机,而同时他们又背负着沉重的平台包袱:要遵循各种标准、提供各式接口、确保互通性等等,这是为了产品能适合各种各样的应用场合,以便获得最大的目标市场和规模效益。 如果平台进化过度滞后,而用户对新特性的呼声又很高,一些厂商就迫不及待的按自己的方式推出产品,如果这样的尝试屡屡得手,原有平台便瓦解了;当前,HTML标准的长期停滞、手机界面的无标准状态、身份识别机制的各自为政、开放网络支付平台的缺失,都为营造专有封闭系统创造了条件。 混乱过后,幸存下来的厂商或许会开始制订新的标准,构建新的开放平台;但更可能的是,一两家特别成功的厂商获得了像[[Wintel]]那样的垄断力,从而将其专有系统树立为事实上的标准;由于垄断者将逐步吞噬行业中的大部分利润,而垄断也使得行业生态越来越封闭僵化,其他厂商只好在系统之外寻求突破,而新一轮创新浪潮将给他们提供机会,于是平台之争再次上演。 判断目前局面的关键是:Anderson所指出的那些变化,究竟是Web2.0和云计算这两大浪潮的自然延续?还是封闭系统纷纷涌现已成大势?在我看来,并没有确定的答案或必然的趋势,结果将取决于支持Web2.0和云计算的开放派能跑得多快,能否赶在封闭系统一统天下之前,让[[HTML5]]、[[Cloud computing|云计算]]标准和开放式手机操作系统获得迅速进步,既能包容最新技术和最酷特性,又能维持足够的开放性。 如果前十大网站都是开放系统,其帐户是可以通行的,其服务是[[Interoperability|可互操作的]],其内容是可搜索、[[Mashup (web application hybrid)|可聚合和可重现的]],那么即便它们占据了全部流量份额,网络世界也仍将是开放的;在Web2.0或者云计算时代,个人甚至企业都不再需要从头建立自己的网站,他们只需要构建自己的应用和服务,并创建自己的内容即可;对此,我和O’Reilly一样,持稍稍乐观的看法。
饭文#N5: 网络中立是个荒谬主张

网络中立是个荒谬主张
辉格
2010年8月11日

近日,谷歌和Verizon发布了一项联合声明,就近年来处于争议焦点的网络中立问题,阐明了其最新的原则立场,简单的说,他们赞同在普通固定宽带业务上,推行网络中立原则,而同时则主张,不将该原则延伸至无线宽带和新型高速网络等业务上,以免妨碍这些正在迅速发展的新领域中的创新和投资热情。

并非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样,这是谷歌和Verizon的一项交易或商业协议,实际上这是一份政治声明,是两家公司围绕网络中立议题而进行的游说和政治施压活动的一部分,它旨在影响不久后可能出现在国会的立法进程,过去几个月的事态发展,使得这种可能性日渐上升了。

所谓网络中立,按目前的主流说法,是指服务商不得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流量给予差别对待,这限制了ISP们针对不同的传输需求,开发差异化的传输系统、套餐结构和计费模式;这就好比,公路运营商不得对任何交通手段施加限制或差别对待,你只要修了条路,就必须允许行人、马匹、牛车、拖拉机、坦克、重型工程车,统统在上面跑,不许指定专用道,更不许差别收费,即便某些车辆会严重妨碍道路顺畅和安全。

该原则的提出,既未经任何产业经济(more...)

标签: | | | | |
696
网络中立是个荒谬主张 辉格 2010年8月11日 近日,谷歌和[[Verizon]]发布了一项联合声明,就近年来处于争议焦点的[[Network_neutrality|网络中立]]问题,阐明了其最新的原则立场,简单的说,他们赞同在普通固定宽带业务上,推行网络中立原则,而同时则主张,不将该原则延伸至无线宽带和新型高速网络等业务上,以免妨碍这些正在迅速发展的新领域中的创新和投资热情。 并非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样,这是谷歌和Verizon的一项交易或商业协议,实际上这是一份政治声明,是两家公司围绕网络中立议题而进行的游说和政治施压活动的一部分,它旨在影响不久后可能出现在国会的立法进程,过去几个月的事态发展,使得这种可能性日渐上升了。 所谓网络中立,按目前的主流说法,是指服务商不得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流量给予差别对待,这限制了[[ISP]]们针对不同的传输需求,开发差异化的传输系统、套餐结构和计费模式;这就好比,公路运营商不得对任何交通手段施加限制或差别对待,你只要修了条路,就必须允许行人、马匹、牛车、拖拉机、坦克、重型工程车,统统在上面跑,不许指定专用道,更不许差别收费,即便某些车辆会严重妨碍道路顺畅和安全。 该原则的提出,既未经任何产业经济学的分析,也缺乏对创建一项新型权利的必要性的法理论证,它不过是源自于黑客文化中对网络资源免费无碍使用的愿景与诉求,其荒唐之处一眼便知;若经立法而成为强制性规范,无疑将捆住服务商创新和投资的手脚;但遗憾的是,它如今已俨然取得了道德信条的地位,并吸引到了不少信奉者。 [[Julius Genachowski|现任FCC主席]]便是其中之一,本来,[[FCC]]打算把网络中立问题纳入它的监管范围之内,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今年四月联邦上诉法院的一项裁决给这一尝试以沉重打击,它判定这些措施超出了国会授予FCC的职责和权限;此后,FCC转向与各大网络服务商谈判协商的途径,试图达成某种自律性的行业规范;但这一方式显然也没有获得令他们满意的结果,上周,FCC已宣布放弃谈判。 在此背景下,对国会立法干预的呼声再次高涨,尽管国会迄今对此问题表现的兴致寥寥,但由于奥巴马在竞选期间曾明确表态支持网络中立原则,立法派还是抱有很大期望;谷歌和Verizon的声明,大概就是想抢在这一进程启动之前,取得先声夺人的优势。 不过,该声明却将谷歌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此前,谷歌向以网络中立坚定支持者的姿态示人,并和其他激进支持者一样,赋予该原则以道德意味,而这似乎也已成了他的含义宽泛的不作恶伦理的一部分;现在,他却很难向公众解释,为何对固定和无线宽带服务可以采用双重标准?为何新兴领域可以豁免道德约束? 谷歌的解释是,新兴领域需要保护创新和投资,这是站不住脚的;传统业务并非被孤立在桃花源中,面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传统业务同样需要创新,汽车、装备、钢铁业从未停止创新步伐,非如此者早被淘汰出局了,那些恰好身处传统领域的固定宽带服务商和他们的股东,凭什么就活该被禁锢在现有技术和商业模式之中,坐等被新兴技术淘汰呢? 谷歌的进步,是他终于认识到了网络中立原则会抑制创新和投资,但过去的高调已成为包袱,使他难以从旧姿态中退出来;这个包袱真是不值,所谓网络中立其实根本不中立,也消除不了歧视,上网行为有很多方面的特征,不歧视其中一个,就必须歧视其他几个。 无视流量,就是对接入点中立,相应的计费模式就是单一月租,它歧视了那些只需低带宽、或流量很低、或使用时间很少的用户,若改成按带宽收级差月租,就歧视了需要高带宽、但使用率很低的用户,若按流量收费,则歧视了爱看视频的高流量用户,若按时间收费,则歧视了流量很低、但长时间挂网的twitter和QQ客,若取消为实时通话而专设的语音信道,又歧视了爱煲电话粥的情侣们。 可以预料,网络中立原则若当真强制推行,实际上将会把网络从收费公路变成失去排他性的开放公路,随之上演的公地悲剧必将召唤国有化,与其相呼应的,将是上网权成为又一个所谓的基本人权,成为一项由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包办的社会福利,而私人投资则被挤出;这样的结局,当然不是什么自由,而是国家权力向私人领域的又一次挺进;从近来的发展看,这个潮流不远了。 网络中立主张、上网权,和其它种种肯定性权利主张一样,是基于对权利这个法律概念的误解,你保有一项权利,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做什么,而是说别人不能对你做什么;你有生存权,是说别人不能无缘无故把你杀了,而不是说别人有义务养活你;你有言论自由,是说别人不能封你的嘴,而不是报社有义务刊发你的文章,更不是别人有义务把耳朵凑过来听你唠叨。 同样,你有上网权,是说别人不能阻止你去购买上网服务并实施上网行为,而不是说别人有义务给你一个网络接口和一台电脑;类似的,网络中立主张,其实就是主张那些无论购买了何种类型或价位的网络服务的用户,都该获得和其他用户一样的待遇,这同样是一种要求他人为你的行为提供资源并负担成本的肯定性权利主张,它不应得到立法支持。
饭文#L4: 个人信息环境进入整合时代

个人信息环境进入整合时代
辉格
2010年5月24日

上周的年度Google I/O大会上,谷歌联合英特尔、索尼、罗技、百思买等业界巨头,作出了本次I/O上最重要的一个发布:Google TV;两年前,我们就预计谷歌必将携Android和YouTube踏进客厅,随后还将进入汽车,现在,前一步已经迈出,后一步也初现端倪:就在I/O大会前几天,有报道称,通用汽车即将为Android开发访问其OnStar车载系统的应用程序,而谷歌方面也在加紧强化Android的语音界面。

Google TV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可以在客厅看YouTube了,确实,作为一个启动力量,这是很关键的;但谷歌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从宣布的四大特性看来,Google TV将以搜索引擎和节目定(more...)

标签: |
733

个人信息环境进入整合时代
辉格
2010年5月24日

上周的年度Google I/O大会上,谷歌联合英特尔、索尼、罗技、百思买等业界巨头,作出了本次I/O上最重要的一个发布:Google TV;两年前,我们就预计谷歌必将携Android和YouTube踏进客厅,随后还将进入汽车,现在,前一步已经迈出,后一步也初现端倪:就在I/O大会前几天,有报道称,通用汽车即将为Android开发访问其OnStar车载系统的应用程序,而谷歌方面也在加紧强化Android的语音界面。

Google TV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可以在客厅看YouTube了,确实,作为一个启动力量,这是很关键的;但谷歌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从宣布的四大特性看来,Google TV将以搜索引擎和节目定制化为核心,整合包括传统电视和播放机在内的各种视频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寻找和访问入口;为此,预计搜索引擎将收集和索引来自节目单和各种视频库的数据,搜索爬虫也将被赋予理解视频内容的能力,这些正是谷歌的强项;一旦用户习惯于通过这种方式寻找视频,谷歌便有机会投放广告了。

不过,对于斜躺在沙发上(按:今天上午,惊闻YouTube新推出的自定义频道果真就叫Leanback,呵呵)的电视用户来说,节目的个性化定制将是更重要的功能;他们还不习惯于主动搜索,打开电视立刻有东西看是硬道理;现在还看不出Google TV将如何实现定制,或许会有一个类似RSS阅读器的视频流组织器,而搜索引擎在多数时候将只在背后发挥作用。

比如,按你的偏好,每天打开电视,它将为你播报今日要闻,同时在侧栏提示一份按你的订阅和习惯所生成的节目单,如果你不加干预,它就会照此连续播放下去,偶尔它还会推荐一些你从未看过却可能有兴趣的节目;电视节目的固定时间特性将使视频流组织不如文本流那么简单,但算法会解决这个问题,而其中难免留下的小段间隙正好可以用来插播广告。

整合的结果,你的电视似乎只剩下一个频道了,其他频道都被推到了后台,不再直接露面,就像RSS源一样,这显然不是电视台希望看到的结果;仔细考察谷歌近年来所推出的应用,可以发现,整合始终是他的一条主线:Google Voice在手机上整合语音、VoIP、短信和邮件以达成所谓的统一通信,Buzz整合了各种嘀咕唠叨,OpenSocial也尝试整合各类网络社区;这一策略是很自然的,整理汇集和按需投送信息,是谷歌的核心优势。

对于我们用户来说,谷歌从桌面一步步进入手掌、客厅和汽车,预示着一个全面整合的个人信息环境正在浮现;这一情景,很像90年代企业曾面临的那样,在此之前,电脑逐渐被应用到企业各种业务中,不过这些应用只是相互孤立的一堆工具,但从90年代起,随着ERP这个概念的流行和泛化,企业各信息系统开始全面整合,最终导致了整体信息化和供应链革命。

结果,现在信息系统已不是企业的工具,而成了定义一个企业是什么的模型,企业的目标、组织结构、控制关系、行为规则、业务流程、资源状态,皆由数据模型来规定,“企业正在运行”与“服务器没有宕机”几乎成了同义词,人的角色转变为了这部机器的操纵者和数据来源;现在,类似的变化即将在个人和家庭身上发生。

个人自然不同于企业,但个人与家庭面临的信息环境同样很复杂,也有许多需要管理的“业务”,一个全面整合的个人信息环境,将成为一个运行我们生活的系统;比如一次团队旅行,我通过Google Voice发起活动,人员和时间确定之后,用谷歌日历协调日程,在Wave里讨论路线、行程和逗留地点,同时在地图上画路线、打钉子,然后网上预订机票、房间和出租车,在路上,手机的GPS记录了我的路线,而在每个逗留拍照的地点,地图上都出现了相应的钉子,回家后,大家又在Picasa上整理和分享照片,在谷歌文档里统计和分摊开支,等等。

当然,这些事情现在分别都可以做到,但如果有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来运行这些业务,将消除重复和冗余操作,大幅改善体验,比如,GPS、相机、相册和地图四者的整合,可以让一个按动快门的动作,立刻转变为一个带照片的地理标记;作为个人,被这样一个环境武装起来,将决定性的增强你在这个世界中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在未来,对这一系统的访问和运用能力,将把人群分割为两个部分:信息装备的和信息赤裸的。

上一次类似的切割,是在几十年前由汽车完成的,汽车的普及,极大的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生活方式和社区结构,而这一次将带来何种改变,我们还远无法看清,唯一可以断定的是,不能错过它,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饭文#I3: 谷歌战略失当终结苦果

谷歌战略失当终结苦果
辉格
2010年1月14日

近日,谷歌宣布将不再对其中国境内服务器实施内容过滤,即便为此须付出关闭境内服务器和乃至整个大陆业务的代价,这意味着,为恪守他为自己所设定的行为准则,谷歌已决定放弃中国市场;多年来谷歌在中国市场的艰难开拓,他与网络监管机构之间日益复杂的拉锯战,以如此方式告终,这对于他的大批忠实用户、他历经磨难的中国团队、他的热忱而出色员工,都将是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

正如许多评论所指出,这是一颗文化和价值冲突所结下的苦果,然而,价值冲突无处不在,所有跨国公司必须面对,而其中(more...)

标签: | | |
778

谷歌战略失当终结苦果
辉格
2010年1月14日

近日,谷歌宣布将不再对其中国境内服务器实施内容过滤,即便为此须付出关闭境内服务器和乃至整个大陆业务的代价,这意味着,为恪守他为自己所设定的行为准则,谷歌已决定放弃中国市场;多年来谷歌在中国市场的艰难开拓,他与网络监管机构之间日益复杂的拉锯战,以如此方式告终,这对于他的大批忠实用户、他历经磨难的中国团队、他的热忱而出色员工,都将是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

正如许多评论所指出,这是一颗文化和价值冲突所结下的苦果,然而,价值冲突无处不在,所有跨国公司必须面对,而其中像谷歌这样悻然退出的却很少;谷歌中国过去几年来的变故,是其应对价值冲突的全球战略在特定条件下的自然延续,看来,这一战略并不成功;在欧美以外地区,当存在一个本土化竞争对手时,谷歌的表现都不好,而在文化和制度迥异的地区,他与监管机构的关系也很糟糕。

谷歌价值战略存在两个根本问题,首先,他错误的把最大程度拓宽言论自由度设定为企业目标,从而在许多文化和制度环境下,将自己置于毫无希望的冲突之中;实际上,在监控难以避免的条件下,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让监控规则更加明确和透明。

对于以信息采集和投送为业的搜索引擎来说,规则的暧昧和随意性才是最大的问题,它不仅让那些善于幕后交易和钻营取巧的竞争对手获得了不公平的优势,更因为规则的不可言说,而将由过滤和屏蔽措施所带来的道德包袱乃至法律责任,从监管机构转移到了实际执行者头上。

这一点对于跨国公司尤为不利,由于他们还受总部所在地法律的约束,其不透明操作的空间更小;所以,谷歌应对监管的战略重点应是促使监管规则的透明化,以便获得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也免于为具体的过滤措施承担道德和法律责任。

跨国公司的多重司法管辖实际上可以帮助他贯彻该策略:如果在当地无法做到透明化,他可以积极借助本国的司法、听证和立法过程来推动透明化;由于他的几个重要竞争者也是跨国公司,必要时将被迫出庭作证,或出席国会听证,而监管措施的实际边界将不可避免的在此过程中被勾勒出来。

第二个问题是,在坚守价值理念的时候,谷歌错误的单方面拔高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推动整个行业的价值标准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提升;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虽保住了其“不作恶”的美名,在特定条件下却无助于现实世界按他的意愿改善,而同时却在商业上遭受了巨大损失。

可以相信,对于谷歌雅虎这些崇尚信息自由的新兴网络公司,绝大多数监控措施都会给他们带来道德负担,并在本土遭受舆论压力;当年雅虎便因邮件泄露案被搞的狼狈不堪,杨致远还亲自出面道歉;然而正是这一案件暴露了问题的要害所在:雅虎万分委屈的表示,既然公众和立法机构都十分介意监控措施,那为何不立法为此类措施设定一个适用于整个产业的可接受标准?却单单把雅虎挑出来讨伐一番?

对于以最高标准自奉的谷歌,最需要的正是此类立法,然而,他当初却没有响应雅虎的呼吁,从而错失了一次为整个行业设定价值标准的良机;他本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公众和国会:若要进入那些市场,必须采取那些监控措施,如果你们认为这些措施不可接受,那就立法禁止吧,那样我们定会遵守法律从而退出这些市场,当然,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会;相反,如果你们经过取证评估后,认为立法禁止的经济后果不可接受,那就无须再指责我们不得不采取这些措施。

饭文#I2: NexusOne只是个脚手架

NexusOne只是个脚手架
辉格
2010年1月7日

作为信息技术现阶段发展的领头羊,谷歌的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早在2007年谷歌发起成立开放手机联盟之前,就有了关于GPhone的传闻,08年G1的推出一度平息了猜测,最近数月传闻再起,现在答案终于揭晓,谷歌果真推出了他自己的手机:NexusOne。

对谷歌这一行动,业界有许多质疑,他到底想干嘛?搭建平台、开发操作系统、推动手机网络应用,这些难道还不够?好不容易拉上了Moto和HTC这些Android重量级支持者,就不怕把他们吓跑?况且后面还有几十家终端(more...)

标签: | | |
779

NexusOne只是个脚手架
辉格
2010年1月7日

作为信息技术现阶段发展的领头羊,谷歌的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早在2007年谷歌发起成立开放手机联盟之前,就有了关于GPhone的传闻,08年G1的推出一度平息了猜测,最近数月传闻再起,现在答案终于揭晓,谷歌果真推出了他自己的手机:NexusOne。

对谷歌这一行动,业界有许多质疑,他到底想干嘛?搭建平台、开发操作系统、推动手机网络应用,这些难道还不够?好不容易拉上了Moto和HTC这些Android重量级支持者,就不怕把他们吓跑?况且后面还有几十家终端制造商排着队推Android手机,他们会怎么想?这样急不可耐的越界抢地盘不是跟当初微软蚕食桌面应用一副德性?

这些质疑确有其道理,不过我还是相信,谷歌推NexusOne的意图,不是要抢终端商的饭碗,他不会把手机销售当作一项重要业务,更不会是一个利润中心;产品发布前后的种种迹象都支持了这一点:他没有采用低价促销手段、没有尝试进入零售渠道、甚至很可能刻意限制销售对象和范围,也没有一个深厚长远的产品系列规划,总之,他没指望卖掉太多NexusOne。

NexusOne的意图,在于为手机配置树立一个新标杆;毫无疑问,和Chrome一样,Android已在谷歌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他现在最迫切的,是让Android用户尽快享用到目前技术条件所带来的最新可能性:地理敏感应用、语音界面、图像识别、多媒体搜索,等等。

可以相信,谷歌出色的创新团队已经准备好了一个丰富而强大的武器库,其中不乏潜在的杀手级应用,而众多的Android第三方开发者也都磨刀霍霍跃跃欲试;必须让这些应用尽快找到能跑起来的终端,才能赶在iPhone一统天下之前,迅速提升Android的号召力,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号召力,更是对应用开发者的号召力。

然而这一战略推进却遇到了现有合作模式的掣肘,终端制造商在市场细分、产品定位、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规划,资源储备和技术路线也各有不同,不可能满足谷歌的全部手机配置期望,更糟糕的是,有时制造商为了迎合运营商的要求,甚至会故意压低乃至排除某些配置。

像手机应用这种面向百万甚至千万级海量用户的软件,相比于针对特定客户的定制应用,开发者的考虑重点是十分不同的,他们必须对手机的软硬件配置有一个清晰的假定,每项功能乃至每条语句都要以此假定为前提:地理敏感应用必须假定有随时处于激活状态的GPS,语音界面必须假定有背景麦克风,按图像搜索必须假定有自动对焦摄像头,等等;保守的做法是以行业标准配置为假定,但这样一来许多高端应用便没法做了。

NexusOne的出现表明,谷歌已经等不及了,尽管Moto的Droid配置已经很高,但显然仍不能让谷歌开发者满意;NexusOne将手机配置标准抬高了一大截,许多指标大致相当于两三年前笔记本的配置,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光/磁/重力传感器、语音降噪所需的背景麦克风、支持高速WiFi的802.11n;其中802.11n尤其值得关注,这是该标准首次在手机上得到支持,也是运营商十分忌讳的东西(甚至HTC都没把它列入特性表),将带给我们很多想象空间。

虽然谷歌不会指望卖出太多NexusOne,但他一定希望它能到达每个Android开发者和深度应用者的手里;一旦有若干重量级新应用找到合适的终端跑起来,大批粉丝就会深度挖掘这些应用的潜力,并把他们的体验和汹涌而来的可能性传播出去,这将反过来逼迫终端开发商为这些应用提供支持,也就是满足谷歌的配置要求;只要做到这一点,谷歌的目的便达到了,到那时,NexusOne这个脚手架也就可以拆除了,就像当初的G1。

费老大劲猜ChromeOS长啥样的一看就是小白

看到一大帮人煞有介事的在那儿猜ChromeOS界面啥样?有些啥应用?API啥样?还时不时冒些谍照出来,我就觉得无比好笑,这些家伙看着像geek,其实是小白。

早就说了,ChromeOS的界面,就是Chrome的界面,除了Chrome,ChromeOS没应用,API?对不起,不需要,只要向下对驱动的DPI就够了,那应用哪里来?靠,整个互联网就是啊。

简单说,一句话:ChromeOS就是跑在裸机上的Chrome,还猜个啥,Chrome(more...)

标签: | |
279

看到一大帮人煞有介事的在那儿猜ChromeOS界面啥样?有些啥应用?API啥样?还时不时冒些谍照出来,我就觉得无比好笑,这些家伙看着像geek,其实是小白。

早就说了,ChromeOS的界面,就是Chrome的界面,除了Chrome,ChromeOS没应用,API?对不起,不需要,只要向下对驱动的DPI就够了,那应用哪里来?靠,整个互联网就是啊。

简单说,一句话:ChromeOS就是跑在裸机上的Chrome,还猜个啥,Chrome长啥样不都看见了?

另外一些家伙,迫不及待的要预测ChromeOS能不能打败Windows,这些是准小白,ChromeOS压根不是来跟Windows竞争的,问题就问错了,正确的问题是:有没有人需要跑在裸机上的Chrome?有且够多,那就行了。

 

饭文#F9: 谷歌图书是作家的上佳机遇

(按:本文写完第二天,我看到一篇报道,总算有谷歌的人(Erik Hartmann,谷歌图书搜索战略合作部亚太区首席代表)出来为中国作家做出解释了,本文最后一节未覆盖到这一点。)

谷歌图书是作家的上佳机遇
辉格
2009年10月23日

近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的一份公告,在国内作家中引发了一场小小骚动;事情起因是,谷歌于去年十月跟美国作家公会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就谷歌图书数字化项目所涉及的侵权纠纷,在一桩集体诉讼中达成了和解协议;文著协的公告部分转告了协议对国内作家的影响,同时对协议内容表达了不(more...)

标签: | | | |
293

(按:本文写完第二天,我看到一篇报道,总算有谷歌的人(Erik Hartmann,谷歌图书搜索战略合作部亚太区首席代表)出来为中国作家做出解释了,本文最后一节未覆盖到这一点。)

谷歌图书是作家的上佳机遇
辉格
2009年10月23日

近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的一份公告,在国内作家中引发了一场小小骚动;事情起因是,谷歌于去年十月跟美国作家公会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就谷歌图书数字化项目所涉及的侵权纠纷,在一桩集体诉讼中达成了和解协议;文著协的公告部分转告了协议对国内作家的影响,同时对协议内容表达了不满和反对,并呼吁作家组织维权行动;公告和随后的媒体报道,引发了许多作家的愤怒反应,张抗抗、陈村、王小峰等作家纷纷激烈指责谷歌的做法,向以不作恶为口号的谷歌,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大恶棍。

但在读过和解协议之后我发现,作家们的愤怒,是基于严重的误解,谷歌图书项目,不仅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相反还是他们扩大作品销售(无论是数字版还是纸版)的上佳机会;最严重的误解,是以为每本60美元的赔偿金,是谷歌为获得作品数字版的发行许可而支付的对价,而实际上,这仅仅是谷歌为其擅自将图书扫描和数字化这一行为所支付的赔偿,而这一行为恰是这次集体诉讼的焦点,尽管谷歌并不认为该行为构成侵权,但为了避免对抗,自愿认赔;至于这个数字版如何展示、使用和销售,如何定价,收益如何分配,与这60美元毫无关系。

按谷歌目前的做法,用户可以全文阅读和下载的,只是那些版权已经过期的图书,而可以部分预览(少于20%)和付钱下载的,是那些通过合作伙伴计划获得出版商授权的图书,对于其他图书,向用户展示的信息,仅限于搜索片段、目录和出版信息、以及哪里可以借到和买到的信息,后两项简直就是免费广告,而每个搜索片段是包含关键词的两三行文字,每次搜索只有三条结果,每个用户的搜索次数也有限制;很明显,这些做法说不上侵权,反而对传播作品、扩大影响和销售很有帮助。

确实,上述和解协议如果被法官批准,将扩大谷歌对数字版的使用权限,有两方面:对于在版图书,经版权人主动激活之后,已经数字化的图书可以像伙伴计划那样预览和付费下载,这等于是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绕过出版商和经纪人而直接与谷歌合作销售的渠道;而和解协议带来的最大改变,是针对版权未过期但已绝版的图书,协议生效之后,谷歌可以将这些书默认的置于可预览和付费下载的状态,并以默认的定价销售,当然,版权人也可以主动修改状态和定价,甚至要求谷歌不得以任何方式展示图书内容。

对于绝版书的处理方式的确有可争议之处,尽管版权人随时可以修改条件和价格,但未经显式协商和同意的默认设置,还是会给那些不满意默认条件的作者带来一些麻烦,尤其是从经纪人和出版商那里得不到周到服务的国内作者,这些麻烦事往往还得亲手处理,不排除有些作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作品在不合意的条件下被销售了好几年,甚至为执行和解协议而专门成立的版权登记处未必能联系到某些书的版权人,后者因此就拿不到应得的收益。

所以在欧洲,和解协议引起的争议主要就集中在这个瑕疵上,美国司法部的质疑也与此有关,他们认为这种默认设置会赋予谷歌过强的定价能力,从而对图书市场的竞争性构成潜在威胁;然而,这种麻烦和损害的可能只是理论上和推断性的,而事实上,绝版图书能给版权人带来的收益极少,协议安排实际上从空白处为作者们开辟了一个获益途径,它使得那些久已退出零售市场的图书重新得到关注和销售,而不再受限于纸版书再版的印数门槛,是图书收益获得长尾效应的绝佳方式,特别是当它与谷歌搜索引擎这一最大的信息发现机制相结合时,其带来的机会是作者们值得认真把握的,在未来传播环境中,把自己排除在这一平台之外,无异于自我屏蔽。

对协议内容的误解,使得在中国的争议完全不同于欧美,偏离了问题的要点,作家们显然没有从有关协会、出版商和经纪人那里得到正确的解释和指导,而媒体在报道时也缺乏对基本事实的查证,同时,这也是谷歌中国在公关上的又一次失败,他们在国内的协议解释上似乎毫无作为,任由误解和愤怒蔓延;而更奇怪的是,文著协的公告发表于9月27日,而决定是否参加和解的截止日期是9月4日,这意味着,就版权人的美国权益而言,他们已经受到协议约束了,他们对此提出的诉讼在美国不会被受理,要维权只能在国内打官司了。

GoogleReader正向我期待的方向大步迈进

最近Google Reader提供了许多我长久期待的功能:

1)文章阅读框下面“共享”按钮左边多了一个“喜欢”按钮,如果有人点过它,你在看到该文时会看到“有xx人喜欢此条目”,点击此处可看到究竟有谁喜欢它。

2)当你点击“共享”之后,会出现评论区,看到别人的评论,并可添加自己的评论,这项功能已经有段时间了。

3)以前,只有好友之间才能相互分享&ldqu(more...)

标签: | |
330

最近Google Reader提供了许多我长久期待的功能:

1)文章阅读框下面“共享”按钮左边多了一个“喜欢”按钮,如果有人点过它,你在看到该文时会看到“有xx人喜欢此条目”,点击此处可看到究竟有谁喜欢它。

2)当你点击“共享”之后,会出现评论区,看到别人的评论,并可添加自己的评论,这项功能已经有段时间了。

3)以前,只有好友之间才能相互分享“共享内容”,现在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我已经关注了6个人,其中3个不认识,好像是Google自动推荐给我的,我打勾就行,大概是Google觉得我们的阅读兴趣有相通之处,实际上确实如此,他们的共享内容我还挺喜欢。

4)这个最牛,现在我知道Google为啥把Notebook给停了,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借助Reader提供的一个JavaScript脚本书签(可拖到浏览器的工具栏上),你可以把任何网页添加到Reader的共享文件夹里,既作为自己的笔记,同时也分享给朋友,还可以添加备注和评论。

有了这些改进,小众化的BBS可以彻底退出舞台了,我甚至不怎么期待Wave了,呵呵。

我预感上述演进将从又一个方面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未来会出现这样的媒体形式:几个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各自把每天读到的某一主题下的好文章共享、加上点评、打上特定标签,最终汇集为一个RSS,这就是一份杂志了;这份杂志,可以用JavaScript脚本在某个页面上展示,也可以让读者直接订阅RSS。

谷歌不该吞下这颗果子

退让是没用的,是见不到底的,很可能是自杀性的,必须抵抗,但抵抗的手法值得斟酌,我觉得可以这样:

1)完全按照共产党要求,实施最严苛的过滤和限制措施;

2)把上述措施的全部内容及其所依据的原则和指示公开发布,特别是要以英文版在google.com上公布,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澄清;

3)上述措施必将在国会掀起巨浪,一定有议员会发起调查,提出议案,谷歌不妨为议案内容提供建议;

4)如果发展顺利,国会将通过普遍禁令,禁止google/MS/(more...)

标签: | |
377

退让是没用的,是见不到底的,很可能是自杀性的,必须抵抗,但抵抗的手法值得斟酌,我觉得可以这样:

1)完全按照共产党要求,实施最严苛的过滤和限制措施;

2)把上述措施的全部内容及其所依据的原则和指示公开发布,特别是要以英文版在google.com上公布,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澄清;

3)上述措施必将在国会掀起巨浪,一定有议员会发起调查,提出议案,谷歌不妨为议案内容提供建议;

4)如果发展顺利,国会将通过普遍禁令,禁止google/MS/baidu/CISCO/IBM等与GFW合作,国会管不着baidu?别忘了baidu在哪里上市。

这样,google既可保持清白,又不必担心被竞争对手占便宜,如果国会缺乏勇气,那就怪不得谷歌了。

 

Google Earth/Maps向引入时间轴又迈出一步

上月,当谷歌地球推出3D虚拟古罗马时,我将其视为Google Earth/Maps为引入时间轴而迈出的第一步,现在,Google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尤为可喜的是,这一步来自谷歌中国,那就是谷歌的赤壁地图

看上去这幅地图的专业水平很高,我特别留意了江苏沿海和杭州湾的海岸线之古今差异,当时长江入海口还在京口(镇江),据说在金陵还能感觉到海潮。

在这款赤壁地图中,谷歌从建安十二年的三顾茅庐开始,经历了曹操南征、长坂之战、鲁肃寻访刘备、诸葛亮出使江东、赤壁之战、南郡之战、荆南略地、合肥之 战、蒋干说周瑜、刘备借荆州,一直到建安十五年的周瑜逝世。倘若该事件有移动,就会在地图上按照三国的颜色显示移动路径,并展示内容介绍。

Google谷歌中国推出赤壁地图 

这款专业地图,由谷歌中国团队制作。赤壁之战地图中所使用的各种数据,为参考《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郡县表》等书籍资料,以及维基百科等网站,整理获得。 人物肖像,事件相片等,为中国电影集团授权使用之电影《赤壁》剧照。

标签: |

510

上月,当谷歌地球推出3D虚拟古罗马时,我将其视为Google Earth/Maps为引入时间轴而迈出的第一步,现在,Google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尤为可喜的是,这一步来自谷歌中国,那就是谷歌的赤壁地图

看上去这幅地图的专业水平很高,我特别留意了江苏沿海和杭州湾的海岸线之古今差异,当时长江入海口还在京口(镇江),据说在金陵还能感觉到海潮。

在这款赤壁地图中,谷歌从建安十二年的三顾茅庐开始,经历了曹操南征、长坂之战、鲁肃寻访刘备、诸葛亮出使江东、赤壁之战、南郡之战、荆南略地、合肥之 战、蒋干说周瑜、刘备借荆州,一直到建安十五年的周瑜逝世。倘若该事件有移动,就会在地图上按照三国的颜色显示移动路径,并展示内容介绍。

Google谷歌中国推出赤壁地图 

这款专业地图,由谷歌中国团队制作。赤壁之战地图中所使用的各种数据,为参考《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郡县表》等书籍资料,以及维基百科等网站,整理获得。 人物肖像,事件相片等,为中国电影集团授权使用之电影《赤壁》剧照。

我期待的东西不远了。

 

我赌YouTube明年开始盈利

Google在为YouTube植入广告方面一直小心翼翼,现在似乎已经对前期的实验工作有了信心,开始大规模引入广告了,最近允许日本版权所有人通过盗版创收,这一招很妙:

YouTube利用视频内容创收计划的核心是Content ID,该系统首先扫描用户上传的视频内容,然后与由版权人提供的参考视频数据库进行比对.……
在发现盗版内容后,内容提供商有三种选择:封杀盗版内容;跟踪盗版内容,了解哪些用户在何时观看了盗版内容;在盗版内容中插播广告获得收入.埃文表示,目前已经有约300家合作伙伴使用了Content ID,在约90%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插播广告.

当初听说Google收购YouTube时,我对其意图有点疑惑,后来看到AppleTV、YouTube for iPhone和Android之后, 标签: | |

560
Google在为YouTube植入广告方面一直小心翼翼,现在似乎已经对前期的实验工作有了信心,开始大规模引入广告了,最近允许日本版权所有人通过盗版创收,这一招很妙:

YouTube利用视频内容创收计划的核心是Content ID,该系统首先扫描用户上传的视频内容,然后与由版权人提供的参考视频数据库进行比对.…… 在发现盗版内容后,内容提供商有三种选择:封杀盗版内容;跟踪盗版内容,了解哪些用户在何时观看了盗版内容;在盗版内容中插播广告获得收入.埃文表示,目前已经有约300家合作伙伴使用了Content ID,在约90%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插播广告.

当初听说Google收购YouTube时,我对其意图有点疑惑,后来看到AppleTV、YouTube for iPhone和Android之后,终于明白了,YouTube只是块跳板,Google要踩着它进入客厅和手机:

YouTube其实是未来的电视频道,google把他养大,不着急挣钱,等时机成熟时,再踩着AppleTV之类的跳板进入客厅,这个第三阵地。

Google Earth开始引入时间轴?

很久以来就期待Google Earth/Maps引入时间轴,可以看到诸如宋代的城市格局,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点分布,第四纪冰川期的地貌,恐龙时代的大陆和海洋形状,……,这次谷歌地球推出3D虚拟古罗马,或许是开始引入时间轴的第一步?

虽然一些城市——例如旧金山和慕尼黑——以及著名地标都以3D的形式得以重建,但使用者能够置身一座古代城市之中还是第一次。迄今为止,只有300座古罗马原始废墟仍然屹立在那里。谷歌的电脑模型立基于康斯坦丁大帝(罗马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时期的学者和专家重建的6700座建筑。

弗吉尼亚大学人文学科高级技术研究所负责人伯纳德·弗里希(Bernard Frische)参与了虚拟古罗马城的“建造”工作。他说:“这一项目是学者、建筑师和艺术家自文艺复兴时期起长达5个世纪研究的一种延续,他们试图用文字、图纸和绘画的方式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古城。与‘谷歌地球’的合作在打造一个虚拟时间机器方面又向前迈进一步,我们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将利用它研究罗马历史。”

Google Earth/Ma(more...)

标签: | |
589
很久以来就期待Google Earth/Maps引入时间轴,可以看到诸如宋代的城市格局,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点分布,第四纪冰川期的地貌,恐龙时代的大陆和海洋形状,……,这次谷歌地球推出3D虚拟古罗马,或许是开始引入时间轴的第一步?

虽然一些城市——例如旧金山和慕尼黑——以及著名地标都以3D的形式得以重建,但使用者能够置身一座古代城市之中还是第一次。迄今为止,只有300座古罗马原始废墟仍然屹立在那里。谷歌的电脑模型立基于康斯坦丁大帝(罗马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时期的学者和专家重建的6700座建筑。

弗吉尼亚大学人文学科高级技术研究所负责人伯纳德·弗里希(Bernard Frische)参与了虚拟古罗马城的“建造”工作。他说:“这一项目是学者、建筑师和艺术家自文艺复兴时期起长达5个世纪研究的一种延续,他们试图用文字、图纸和绘画的方式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古城。与‘谷歌地球’的合作在打造一个虚拟时间机器方面又向前迈进一步,我们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将利用它研究罗马历史。”

Google Earth/Maps的前途绝不仅仅是地图而已,半年前,我曾猜测,Google Earth会不会变成FirstLife?
Google将把所有具有地理属性的信息集成到Google Earth上,而那些不具有地理属性的信息,通过与其他信息的关系,两拐三绕,也会间接地挂上Google Earth。 自由标注只能是初级形态,创造商业价值将需要经认证的图层,认证工作不可能由google包揽,未来会出现一些图层提供商? 未来的网店,如果没有一个FirstLife入口,将是没有前途的。
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