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人物〉标签的文章(32)

[译文]约翰·麦卡锡语录 Vol.1

THE SAYINGS OF JOHN MCCARTHY
约翰·麦卡锡语录 Vol.1

作者:John McCarthy
译者:斑马(@鹿兔马朦)
校对:慕白(@李凤阳他说)
来源:John McCarthy’s Home Page,http://www-formal.stanford.edu/jmc/sayings.html

Mankind will probably survive even if it doesn’t take my advice. – jmc

即便不采纳我的建议,人类大概也能活下去。

Equality of the sex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quality of the genders. – jmc 1985

雌雄平等比男女平等更重要。

As the Chinese say, 1001 words is worth more than a picture. – jmc

正如中国人所说,一千零一言胜一图。【译注:此处麦卡锡好像是在拿“一图胜千言”这句话开玩笑,笑点请自己找。

During the second millennium, the Earthmen complained a lot. – jmc

在第二个千年间,地球人抱怨连连。

When there’s a will to fail, obstacles can be found. – jmc 1983 March

如果你想失败的话,障碍总是找得到的。

There is nothing so powerful as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 Victor Hugo

Yes, even if it’s a bad idea.- jmc

如果一种理念得逢其时,那么它将无往不胜。。——维克多·雨果

是啊,即便是个糟糕的理念。——约翰·麦卡锡

Everyone needs computer programming. It wil(more...)

标签:
5737
THE SAYINGS OF JOHN MCCARTHY 约翰·麦卡锡语录 Vol.1 作者:John McCarthy 译者:斑马(@鹿兔马朦) 校对:慕白(@李凤阳他说) 来源:John McCarthy's Home Page,http://www-formal.stanford.edu/jmc/sayings.html Mankind will probably survive even if it doesn't take my advice. - jmc 即便不采纳我的建议,人类大概也能活下去。 Equality of the sex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quality of the genders. - jmc 1985 雌雄平等比男女平等更重要。 As the Chinese say, 1001 words is worth more than a picture. - jmc 正如中国人所说,一千零一言胜一图。【译注:此处麦卡锡好像是在拿“一图胜千言”这句话开玩笑,笑点请自己找。】 During the second millennium, the Earthmen complained a lot. - jmc 在第二个千年间,地球人抱怨连连。 When there's a will to fail, obstacles can be found. - jmc 1983 March 如果你想失败的话,障碍总是找得到的。 There is nothing so powerful as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 Victor Hugo Yes, even if it's a bad idea.- jmc 如果一种理念得逢其时,那么它将无往不胜。。——维克多·雨果 是啊,即便是个糟糕的理念。——约翰·麦卡锡 Everyone needs computer programming. It will be the way we speak to the servants.- jmc, 1966. Alas, it didn't come to pass. 每个人都需要编程。它将是我们与仆人对话的方式。——约翰·麦卡锡,1966。哎,没有成真。 Personal dishonesty is not needed to produce a dishonest business plan or research proposal. Wishful thinking suffices. - jmc 1986 欺骗性的商业计划或研究提案不必源自个人的不诚实。一厢情愿就够了。 People prefer dealing with machinery to dealing with bureaucracies. - jmc 1986 相比起应付官僚制度,人们更愿应付机器。 Your denial of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ity amounts to announcing your intention to lie to us. No-one should believe anything you say. - jmc 1986 你否认客观性的重要意义,这就等于宣布,你打算对我们说谎。所有人都不该相信你说的任何话。 You are eager to defend rationality against the creationists. Fine. Are you also willing to defend it against the environmentalists? - jmc 1989 你们这么热情的支持理性主义,反对神创论者。好啊,那你们也愿意支持理性主义并反对环保主义者吗? Cynicism is a cheap substitute for sophistication. You don't actually have to learn anything. - jmc 1989 犬儒主义是老于世故的廉价替代品。因为你并不需要为此去学任何东西。 We can't afford to waste money on crossing the ocean, Mr. Columbus, when Spanish society has so many unsolved problems. Why, most of those Jews and Moors we have converted aren't really sincere Catholics, and a lack of money to hire more inquisitors has put their questionings so far behind that many have died of natural causes before the Holy Inquisition ever got around to them. - jmc 1993 哥伦布先生,西班牙社会还有许多问题没解决,我们不能将钱浪费在航海上。那些被我们改变了信仰的犹太人和摩尔人中,大多数都不是真正虔诚的天主教徒,因为没钱雇用更多的宗教裁判官,审判进度大大拖后了,恐怕在对他们进行审判之前,他们就已经自然死亡了。 He who claims that affairs could not be worse is very likely to make them worse. - jmc 1989 那些宣称事情不会更糟的人,很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Asking someone to recite his favorite modern poem is about as fair as asking him recite his favorite crossword puzzle. - jmc 1988 让一个人背诵他最喜欢的现代诗就好像让他背诵他最喜欢的填字迷一样无稽。 Malthus was right. It's hard to see how the solar system could support much more than 10^28 people or the universe more than 10^50. - jmc 1987 马尔萨斯是对的。我弄不懂太阳系如何能够供养超过10的28次方的人口,也不明白宇宙如何能够承受超过10的50次方的人口。 He has a tragic vision of life - as in a cigarette ad. - jmc 他对生命的看法很悲观,就如同烟草广告中展现的那样。 Writing a ‘future work’ section of a paper is like a dog pissing on the trees at the boundary of its territory. - jmc 1991 为一篇论文撰写“未来研究展望”这一节时,就像一条狗在领地边界的树上撒尿。 Young men can readily be roused to fight. If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f California didn't prevent it, the middle-aged men of Palo Alto and Menlo Park could readily get the teen agers of these cities to shoot at each other across San Francisquito Creek over the proper location of the Willow Road extension. - jmc 1990 年轻小伙们随时都可以被惹得挥舞拳头。如果美国和加州的法律不对此加以阻止,帕洛阿尔托和门洛帕克城的中年男子将不难让这些城市的少年们因为Willow Road延长线的选址而在San Francisquito Creek两侧开枪火拼。 It doesn't matter if the children are illiterate, provided they are all equally illiterate. - jmc 1998 孩子们识不识字并没那么重要,只要他们平等地不识字就行了。 Comparing oneself with Galileo or Einstein is certainly good for the ego - provided one refrains from going into too much detail. - jmc 1996 将自己同伽利略或爱因斯坦相提并论当然会自我感觉良好,只要你别让自己过于深入细节。 God did not design human beings in accordance with Christian principles, fascist principles, feminist principles, socialist principles, romantic principles, secular humanist principles, vegetarian principles, deep environmentalist principles, biocentric principles, or libertarian principles. Any of these groups could have told God a thing or two. - jmc 1995 上帝并未按照基督教原则、法西斯原则、女权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浪漫主义原则、世俗人文主义原则、素食主义原则、深度环保主义原则、生物中心原则或者自由意志主义原则来设计人类的。所以上述群体都可以给上帝上上课。 One can persecute with especial complacency if one regards one's victim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ome great malevolent power. - jmc 1995 每个人都可以从迫害他人中获得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只要他将受害者当做某种邪恶力量的代表。 If you want to do good, work on the technology, not on getting power. - jmc 1995 如果你想做点好事,那么请致力于发展技术,不要企图攫取权力。 The politicians have a most touching faith in technology - that it can make up for any dumb thing the politicians decide to do. - jmc 1993 政客们对技术有着一种着魔般的信念,认为技术能帮他们做成任何蠢事,无论有多蠢。 A taste for Ingmar Bergman films is the modern subsitute for attending hangings. - jmc 1994 现在的人喜欢看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就像从前的人喜欢看绞刑。 An atheist doesn't have to be someone who thinks he has a proof that there can't be a god. He only has to be someone who believes that the evidence on the God question is at a similar level to the evidence on the werewolf question.- jmc 1992 无神论者不必认为自己拥有上帝不可能存在的证据。他只需要相信关于上帝的证据和关于狼人的证据同属一个水平就够了。 Barnum predicted that most psychoanalysts would have a hard time making a living when he said, "There's a sucker born every minute and two to take him." One sucker isn't really enough to support two psychoanalysts. - jmc 1994 当巴纳姆说:“每分钟都有一个傻蛋出生,而且还得有两个傻蛋来照顾他。”这句话预言了大多数精神分析师将难以维生这种状况。对啊,一个傻蛋怎么养得活两个精神分析师嘛。 Asking Terry Eagleton whether he liked a particular book is like asking an entomologist whether he personally liked the beetle he has just finished dissecting. - jmc 1994 让泰瑞·伊格顿回答他是否喜欢某本书就好像问一个昆虫学家是否喜欢刚刚解剖过的那只甲虫。 He who says he will die for a cause will probably lie for it and may kill for it. - jmc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愿意为某种事业去死,那么他很可能愿意为这种事业去说谎,并且可能为这种事业杀人。 No-one has yet built a monument so high that a bird can't fly over and shit on it. –jmc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座丰碑能高到足以避免一只鸟从它顶上飞过并在上面拉屎。 The peace movement is a great force for peace.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quarrelsome people act out their aggressions through the peace movement. - jmc 和平运动是推动和平的强大助力。一些世上最爱吵架的家伙通过和平运动完成了他们的侵略。 When the policeman quits, each must provide for his own defense. Nuclear proliferation has become more likely. - jmc 1975 如果警察甩手不干了,那每一方都必须设法自保。核扩散的可能性上升了。 Governor Brown says nuclear power is the Vietnam issue of the 1980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if he prevails, the boat people will be Americans. - jmc 布朗州长说,核能问题就相当于80年代的越南问题。区别在于,如果他获胜,投奔怒海的将是美国人。【译注:《投奔怒海》(Boat People)是1982年上映的一部香港电影,讲美军撤离、南越沦陷后越南人的悲惨状况,以及大批人坐船从海上逃离的经历。】 To keep the wilderness truly wild, all maps and publications should be suppressed - no more Sierra Club books and calendars. - jmc 为让野生环境保持纯粹野生,所有地图和出版物都应当被叫停——禁止塞拉俱乐部的书籍和行事历。 When architects get prizes, the people suffer. - jmc 设计师获奖,人民就惨了。 Self-righteousness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moking. - jmc 1983 March 自以为是比吸烟还危险。 Self-righteousness has killed more people than smoking. - jmc 1988 jan 自以为是比烟草杀死的人更多。 During the first three millenia, the Earthmen complained a lot. - jmc 在头三千年中,地球人抱怨连连。 Young tyrants are more genocidal than old tyrants - with the exception of Khomeini. 年轻的暴君比年老的暴君更喜欢种族屠杀——霍梅尼除外。 You say you couldn't live if you thought the world had no purpose. You're saying that you can't form purposes of your own - that you need someone to tell you what to do. The average child has more gumption than that. - jmc before 1983 你说,要是你觉得世界没有目的,你就活不下去。这意味着你无法形成自己的目的——你需要别人告诉你该做什么。普通孩童都比你有进取心。 If everyone were to live for others all the time, life would be like a procession of ants following each other around in a circle. - jmc before 1983 如果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为他人而活,那么生活将会像头尾相随的一群蚂蚁一样不停绕圈子。 He's a man of principle. He'd cut his mother's throat for a principle. - jmc before 1983 他是有原则的男人。他会为了原则而割断他母亲的喉咙。 As Marx should have said, the principle of communism is From each according to what he can't get out of doing. To each according to whom he knows. - jmc dec 1983 马克思可能会说,共产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不能,各取所知。 It is deplorable that many people think that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the world is to forbid something. However, they're morally more advanced than the people who think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the world is to kill somebody. jmc, 1984 March 许多人认为,让这个世界变好的最好办法是去禁止一些事情,这真是可悲可叹。然而,和那些认为最好办法是杀人的人相比,这些人的道德更加高尚。 If Jesus were here today, he'd be a real revolutionary. Do you mean there'd be twice as many boat people? jmc, 1984 Aug. 如果耶稣活在今天,那他会是个真正的革命者。你是说将会有两倍的难民吗? That's not a book; it's a core dump. jmc 1984 aug, after Paul Heckel.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个核心转储。读Paul Heckel有感。 You say the only alternative to nuclear war is world government. There is only one possibility worse than nuclear war for the survival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at is world government. Civilization might recover from the damage of a nuclear war, but judging by past static empires in Egypt and China, it might never recover from world government, there being no chance of external intervention. As it is, present governments are only prevented from becoming dominated by crazy ideas that will suppress all opposition by the existence of other governments. The only way a people can be sure that their government is substandard is that it does worse than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你说唯一可以避免核战争的方法是建立世界政府。只有一种可能性比核战争对现代文明的生存更加危险,那就是世界政府。文明也许能从核战争的破坏中恢复,但是从过去中国和埃及的静态帝国看来,人类文明将很有可能无法从世界政府中恢复,因为它将没有获得外部干预的机会。正如现在,目前的政府之所以可以免于被“压制所有反对意见”这样疯狂念头所支配,只不过是因为有许多其他政府的存在。让一个民族能够准确判断他们的政府没有达标的唯一方法,就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政府比其他国家做得差的时候。 (编辑:辉格@whigzhou) *注:本译文未经原作者授权,本站对原文不持有也不主张任何权利,如果你恰好对原文拥有权益并希望我们移除相关内容,请私信联系,我们会立即作出响应。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洛克

【2015-07-02】

@森破山伯爵人鱼FC了但还是非洲人:辉格老师对洛克贬抑的理由我有点感兴趣。

@whigzhou: 洛克的许多现实政治主张我都是赞成的,但他为这些主张所提供的哲学基础非常糟糕,特别是他有关财产权和政府的哲学基础,这些缺陷经后继者(比如马克思和罗斯巴德)发挥放大之后其错谬越来越明显,将许多人导入歧途

@whigzhou: 洛克的权利观大致是自耕小农的朴素自由主义,其纯粹形式是鲁滨逊式自由,认为权利在自然状态下就有了,而不是在人际冲突和政治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边界,与(more...)

标签: | | |
6180
【2015-07-02】 @森破山伯爵人鱼FC了但还是非洲人:辉格老师对洛克贬抑的理由我有点感兴趣。 @whigzhou: 洛克的许多现实政治主张我都是赞成的,但他为这些主张所提供的哲学基础非常糟糕,特别是他有关财产权和政府的哲学基础,这些缺陷经后继者(比如马克思和罗斯巴德)发挥放大之后其错谬越来越明显,将许多人导入歧途 @whigzhou: 洛克的权利观大致是自耕小农的朴素自由主义,其纯粹形式是鲁滨逊式自由,认为权利在自然状态下就有了,而不是在人际冲突和政治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边界,与之相应,他的政治哲学也只是朴素的反暴君观念,天真的相信自然状态是美好的,而恶政是自然状态被破坏的结果。 @夫子大师兄: 主要是对人性基础的阐述,问题大大的。 @whigzhou: 有点像性善论。我鉴别一种政治观念是否靠谱的最简易指标,是看他是否随时记得:世界是危险的,人类是极度危险的动物,任何均衡、秩序、权利、自由都是需要小心翼翼加以呵护与捍卫的,容不得一点天真 @Cambrian__:如果基于“世界是危险的,人类是极度危险的动物”,你如何看待技术的分数进步呢?毕竟技术的外生冲击经常是对均衡、秩序有无法预料的冲击。但我肯定你会欣喜于各种技术进步 @whigzhou: 对,技术对制度的冲击可能很大,特别是有关武器交通通信的技术,所以自由共同体需要随时警惕 @whigzhou: 比如在伊朗政权获得核武器这种大事情上,就得毫不犹豫行动,不需要其他理由,它本身便构成了压倒性理由  
[微言]阿姨

【2014-08-19】

@慕容飞宇gg 阿姨基本被废了 http://t.cn/RPpvvo8

@whigzhou: 昨天有朋友也问起我对阿姨的看法,我想说,如果你对阿姨的兴趣在学问方面,那还是别抱什么希望了,如果是政治方面,倒没准还真能成点气候,要改变世界,还真得像阿姨这样的才行,我自认不是那种能对世界有所影响的人,所以不会有多少兴趣

@像个战士战斗:政治方面,阿姨出过些什么书?

@whigzhou: 阿姨译的写的历史著作最好都当作政治著作(注意:不是政治学著作)看,是在学术外衣下构建政治思想体系

@西小瓜呱呱:那 辉总对阿姨试图构建的政治思想体系有什(more...)

标签:
5285
【2014-08-19】 @慕容飞宇gg 阿姨基本被废了 http://t.cn/RPpvvo8 @whigzhou: 昨天有朋友也问起我对阿姨的看法,我想说,如果你对阿姨的兴趣在学问方面,那还是别抱什么希望了,如果是政治方面,倒没准还真能成点气候,要改变世界,还真得像阿姨这样的才行,我自认不是那种能对世界有所影响的人,所以不会有多少兴趣 @像个战士战斗:政治方面,阿姨出过些什么书? @whigzhou: 阿姨译的写的历史著作最好都当作政治著作(注意:不是政治学著作)看,是在学术外衣下构建政治思想体系 @西小瓜呱呱:那 辉总对阿姨试图构建的政治思想体系有什么想法吗? @whigzhou: 有股浓浓的超个体(superorganic)主义味道,作为个人主义者,我不喜欢,尽管一些重要立场和主张我是赞同的 @龙三喂不二:阿姨: http://t.cn/RPnG3H4 @吴昊老是重名很无奈:阿姨的施特劳斯主义倾向在此文中暴露无遗 @whigzhou: 呵呵,看来她完全同意我的评价啊 @whigzhou: 我的两点判断看来都没错 http://t.cn/RPDJEkA @whigzhou: “克拉林敦、休谟和麦考莱的所谓史学,其实主要是经学。他们的著作与其说与世无争地考证历史,不如说积极主动地加入了作者同时代的宪法斗争” @whigzhou: “著作的意义与作者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著作依托的传统。人类依靠意义生活,甚于依靠眼睛和面包。在意义世界中,没有比传统的建立和延续更重要的事情。现世的失败和肉体的毁灭都是琐屑而非决定性的泡沫”——这就是我说的超个体主义 @whigzhou: 阿姨虽言必称英伦,但这种气质和倾向其实很大陆很不英格丽煦 【2014-09-10】 @whigzhou: 就历史哲学而言,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斯宾格勒,汤因比,福山,同宗一窝,都是超个体主义(superorganism)+历史决定论倾向+将个人溶解在历史使命感中,没什么新鲜东西,这条脉络波普早就理过,见《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http://t.cn/hqveWi  
[微言]大民科Jared Diamond

【2014-06-28】

@whigzhou: Jared Diamond就是个厚颜无耻大民科,你一鸟类学家,在热带丛林看了几十年鸟,突然两腿泥巴冲进历史学和人类学大堂,还一下子就奔宏大问题去,这不典型民科做派嘛,最可气的是,书还畅销了,人还出名了,你叫那些穷经皓首的历史学家们怎么不捶胸顿足哭爹喊娘啊?

@whigzhou: 还有那个Joseph Greenberg,现在是出名了,当初也是大民科,受的是人类学训练,却偏要在语言学闹大革命,在语言学官科也是被鄙视得一塌糊涂

@江少流:这位在语言类型分类上实在让人接受不了,那个大量比较法_(:3」(more...)

标签: | |
5242
【2014-06-28】 @whigzhou: Jared Diamond就是个厚颜无耻大民科,你一鸟类学家,在热带丛林看了几十年鸟,突然两腿泥巴冲进历史学和人类学大堂,还一下子就奔宏大问题去,这不典型民科做派嘛,最可气的是,书还畅销了,人还出名了,你叫那些穷经皓首的历史学家们怎么不捶胸顿足哭爹喊娘啊? @whigzhou: 还有那个Joseph Greenberg,现在是出名了,当初也是大民科,受的是人类学训练,却偏要在语言学闹大革命,在语言学官科也是被鄙视得一塌糊涂 @江少流:这位在语言类型分类上实在让人接受不了,那个大量比较法_(:3」∠)_ @whigzhou: 可至少他对非洲语言的谱系重建现在得到的认可度已经很高了吧,就算是蒙对的,也是大贡献,在方法论上,他的大量比较法至少也可以算是对经典比较语言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吧 @老衲与其他怪力乱神:辉总对他学术质量评价如何呢? @whigzhou: 他知识结构有很多缺环,论证过程有很多错误,大结论也不算靠谱,但视野开阔,头脑开放,材料扎实,用来支持大结论的二级论点大多很靠谱,所以非常值得一读,我的打分都在四星以上 @慕容飞宇gg:“大结论也不算靠谱” 具体指什么? @whigzhou: 比如《枪炮》的大结论,驯化→农业→定居→剩余/密集人口→分工→贸易→……→发达文明→强大武力,这根长长的解释链条其实很脆弱,许多环节都有待推敲或干脆就是错的 @whigzhou: 比如定居很可能先于农业,是定居推动了驯化和农牧而非相反 @whigzhou: 还有,可驯化物种的缺失只是畜牧的障碍之一,非洲牧业没有马就不是因为物种缺失,东非牧民与阿拉伯人有着长期贸易关系,完全可以获得马,但实际上东非牧民是全世界唯一不用马的牧民,这必须寻找其他解释 @whigzhou: 再有,新近考古证据显示,西班牙人到达之前美洲的人口密集度已经很高,这又击碎了上述链条中的一环 @whigzhou: 第四,印加社会的发达程度很难说比祖鲁社会更低,但祖鲁人就没那么容易被征服  
[微言]萨林斯、米德与文化人类学

【2014-04-12】

@刘夙 【文明和科学的出现 – 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第三讲】 首发十五言。今天把前三讲都发出来吧。这三讲构成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一大目的是把一些必要的理论铺垫好,方便后面的讨论。本讲讨论了不少演化心理学的内容,请@非言语 老师斧正。[呵呵] http://t.cn/8sCA8Ub

@whigzhou: 对前农业社会的描述看来受萨林斯误导较多,对部落/酋邦/城市/国家起源与功能的叙述太草率,经不住推敲,其余还不错

@lxxpoooooonder 辉格老师,萨林斯的不足(more...)

标签: |
5088
【2014-04-12】 @刘夙 【文明和科学的出现 - 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第三讲】 首发十五言。今天把前三讲都发出来吧。这三讲构成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一大目的是把一些必要的理论铺垫好,方便后面的讨论。本讲讨论了不少演化心理学的内容,请@非言语 老师斧正。[呵呵] http://t.cn/8sCA8Ub @whigzhou: 对前农业社会的描述看来受萨林斯误导较多,对部落/酋邦/城市/国家起源与功能的叙述太草率,经不住推敲,其余还不错 @lxxpoooooonder 辉格老师,萨林斯的不足在哪?我看完石器时代经济学还是挺信服的 @whigzhou: 萨林斯的主要问题是,否认人口压力和人类基本需求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紧张,否认这些压力带来的竞争与冲突构成了社会进化的基本动力,也顽固抵制进化论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但同时他没有提供一个替代的解释性理论 @whigzhou: 经博厄斯-米德-萨林斯一系的发展,文化人类学变成了一门只描述不解释的学问,越来越像一种收集各种五彩贝壳的爱好,依我看,人类学因为这批人至少停滞了一代人时间,和心理学被行为主义耽误的程度差不多 @whigzhou: 好在从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人类学家接受进化论和进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估计再过几年等萨林斯的门徒们都退休了,文化人类学这个学科大概就作废了 @whigzhou: 这一范式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进化人类学领军人物拿破仑·香农(Napoleon Chagnon)去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对此,萨林斯辞职以示抗议 【2014-05-07】 @whigzhou: 读过《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 “简直像重量级拳手扇黄毛丫头耳光啊” http://t.cn/ad0Sc0  
[微言]萨缪尔逊的科学精神

【2014-03-17】

@GK同人于野 对真正的学者来说,立场坚定并不是优点。 政客讲立场,学者随时根据新的事实修改自己的三观。不过对于微博上的公知和自干五“学者”而言,其发言的高度可预测性并不是因为立场坚定,而是因为实在没什么新学问只会说那几句车轱辘话。

@游识猷:正在写一个类似例子,先贴出来“经济学诺奖得主萨缪尔森曾多次修改自己对通货膨胀率的看法,一开始他在教科书里写5%可以接受,再版时他把这个数字改成3%,后来又下调到2% 。有人讽刺他,说“作者理应坚定不移”。萨缪尔森则反唇相讥(more...)

标签: | |
5060
【2014-03-17】 @GK同人于野 对真正的学者来说,立场坚定并不是优点。 政客讲立场,学者随时根据新的事实修改自己的三观。不过对于微博上的公知和自干五“学者”而言,其发言的高度可预测性并不是因为立场坚定,而是因为实在没什么新学问只会说那几句车轱辘话。 @游识猷:正在写一个类似例子,先贴出来“经济学诺奖得主萨缪尔森曾多次修改自己对通货膨胀率的看法,一开始他在教科书里写5%可以接受,再版时他把这个数字改成3%,后来又下调到2% 。有人讽刺他,说“作者理应坚定不移”。萨缪尔森则反唇相讥,“事情若有改变,我的想法自然随之更改。不知足下如何?”” @whigzhou: 不知他曾否说明从5%改到2%背后的“事实改变”是什么 @喂羊的月亮熊:萨缪尔森就是那位激赏苏联经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whigzhou: 嗯,他也曾不断修正对苏联经济追上美国的时间的预测,可惜,还没来得及追上就葛屁了 @whigzhou: 萨缪尔逊对美苏经济对比预期的不断修正,究竟是否基于科学态度或对事实的尊重,可参考这篇论文 http://t.cn/8syhsYV @whigzhou: 在《经济学》的1961版中,他预测苏联增长比美国快,预测起点是1960年美国经济是苏联两倍,到1970版,他仍预测苏联增长比美国快,而且曲线对比与1961版几乎一样,但此时的预测起点是1970年美国经济是苏联两倍,奇怪的是,1960到1970这10年在他心目中发生了什么?是一次大冰期把两个国家冻住了吗?  
[微言]我为什么不喜欢洛克

【2014-02-19】

@喂羊的月亮熊 我不太明白的是,一个厨子读几百年以前的john locke只是为了知道其实@whigzhou 喜欢洛克比喜欢休谟会更多一些吗?

@whigzhou: 呵呵,那我索性剧透一下好了,我不喜欢洛克,当然更不会“比喜欢休谟会更多一些”了

@喂羊的月亮熊: 洛克可是辉格党人,休谟不支持辉格党。洛克还说,政府暴政,人民应当推翻政府。洛克的《政府论》是英美宪政的基石。为什么不喜欢洛克呢?

@whigzhou: 洛克对现实政治影响大,而且不可否认这些影响在当时多(more...)

标签: |
5042
【2014-02-19】 @喂羊的月亮熊 我不太明白的是,一个厨子读几百年以前的john locke只是为了知道其实@whigzhou 喜欢洛克比喜欢休谟会更多一些吗? @whigzhou: 呵呵,那我索性剧透一下好了,我不喜欢洛克,当然更不会“比喜欢休谟会更多一些”了 @喂羊的月亮熊: 洛克可是辉格党人,休谟不支持辉格党。洛克还说,政府暴政,人民应当推翻政府。洛克的《政府论》是英美宪政的基石。为什么不喜欢洛克呢? @whigzhou: 洛克对现实政治影响大,而且不可否认这些影响在当时多是良性的,但他的思想质量比霍布斯和休谟差太多了,而且还挖了很多危险的坑 @whigzhou: 大坑之一是他糟糕的自然法理论,其谬误经罗斯巴德发扬光大之后就很清楚了(详见我的批判系列),罗斯巴德其实是原教旨洛克主义者 @whigzhou: 另两个坑是劳动权利论和劳动价值论,这是其自然权利论的逻辑后果,第四个坑是财富道德观(认为非劳动所得和超出“自然需要”的财富是不道德的),而这又是前两个坑的逻辑后果 @whigzhou: 另外,他在心灵哲学中还挖了个大坑——白板论,他反对笛卡尔是没错,但用白板论来反就太没水平了 @whigzhou: 这些坑的坏影响到现代就越来越明显,很多人正是因为掉进这些坑而变成妖孽的…… @whigzhou: 当然,你说的这些贡献我都同意,我的不喜欢主要是在思想质量上,不是现实政治主张和政治影响  
[饭文]兰德热潮与个人主义

(按:此文乃四个多月前为某刊所写,不幸没用上,就当作新年礼物献给各位吧。本文部分内容与《冷却时代的文化禀赋》一文颇有关系,之前我没料到这篇会拖到现在才贴出,导致后一篇相关部分显得有些跳跃和费解。)

兰德热潮与个人主义
辉格
2012年8月27日

近几年,一股安·兰德(Ayn Rand)热潮在国内年轻人之间悄然涌动,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广受热捧,仅在文艺小清新汇集的豆瓣上,便显示有8183人想读,2187人读过,1912人评价过,总评分高达9.3/10,若加上英文版,这些数字还要扩大12%【注:目前上述数字已分别升至:9334人想读,2486人读过,2160人评价过】;不少自由派学者也非常推崇这本书,认为兰德和她所塑造的主人公很好的体现了个(more...)

标签: | | | | |
4361
(按:此文乃四个多月前为某刊所写,不幸没用上,就当作新年礼物献给各位吧。本文部分内容与《冷却时代的文化禀赋》一文颇有关系,之前我没料到这篇会拖到现在才贴出,导致后一篇相关部分显得有些跳跃和费解。) 兰德热潮与个人主义 辉格 2012年8月27日 近几年,一股安·兰德([[Ayn Rand]])热潮在国内年轻人之间悄然涌动,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广受热捧,仅在文艺小清新汇集的豆瓣上,便显示有8183人想读,2187人读过,1912人评价过,总评分高达9.3/10,若加上英文版,这些数字还要扩大12%【注:目前上述数字已分别升至:9334人想读,2486人读过,2160人评价过】;不少自由派学者也非常推崇这本书,认为兰德和她所塑造的主人公很好的体现了个人主义精神。 不仅如此,许多推崇市场制度和资本主义的人还认为,兰德——正如她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一个吹鼓手,是对抗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一面旗帜,这一认识似乎也暗示了,兰德思想与精神的传播发扬,将有助于市场制度的建立和维护,有助于解除加诸个人自由之上的种种枷锁。 可是,假如我们仔细检查兰德思想和市场制度的起源与基础,便不难发现,两者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兰德所奉行的,确实是一种个人主义,但那是一种非合作性的、独行侠式的个人主义,对于合作、互惠、利他、协调、组织、社会规范等等一切将众多个人聚合成一个社会的那些元素,兰德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与抵触,认为这些要么与个人意志背道而驰,理应抛弃,要么是加诸其上的束缚,理应打破。 然而,市场制度如同其他社会结构一样,不正是以这些元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吗?若将它们统统消灭,连社会结构都将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个孤立的个人,谈何制度?在没有任何制度和秩序的社会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将陷入无休止的冲突之中,自由何存?至于市场,更是一种需要特殊制度保障的分工与合作体系,若没有分工与合作,那既不需要市场,也不可能建立市场。 这种将个人自由与人的社会性和超越个体的文化结构完全对立起来的倾向,倒是并不少见,只不过兰德表现的特别极端;在社会学领域,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也长期争执不下;撒切尔的一句名言生动概括了这一倾向:根本没有社会,只有一个个的人;但是,假如你对人类有过深入的了解,便会发现,这种对立是虚妄的,也是毫无必要的,它建立在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误解之上。 生物学家已发现,将基因视为利益主体,可以更好的理解生物行为,从这角度看,生物个体只是基因们合作建造的、用来散布它们自己的工具,比如雄蜘蛛为了获得交配机会以便散布它所携带的基因,不惜冒被交配对方吃掉的危险;那么能不能说:根本没有个体,只有一个个基因呢?显然不能,因为基因利益的实现,全靠个体这个工具的功能有效发挥,为此,同一基因组中的基因们达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类似的,人类个体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也达成了各种合作互惠关系,建造了各种组织、规范、习俗和制度,个体利益要借助这些关系和结构来实现,离开它们,连生存都堪忧,更不可能追求情感、艺术和学问等较高层次的目标;从家庭、部落、村镇、城市、国家,人类已经建立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结构,而迄今最繁荣、同时又最能让个体在其中自由追求自身目标的结构,便是法律保障下的市场社会。 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类拥有了自我意识和强大的理性能力,能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作出反思,因而可以不再盲目听从由基因(还有meme)为我们设定的某项偏好与功能而行动;然而,意识到这一点后的兴奋,常常冲昏人们的头脑,以至错误的以为人可以摆脱基因和文化“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包袱”和“枷锁”。 在好莱坞文艺片中,我们常听到“寻找真正的人性与自我”的俗套故事,据说,这个“自我”总是被包裹在外来束缚之下,迷失在文化染缸之中:你喜欢牛仔裤,那只是流行时尚让你觉得喜欢,并不是你“本性上真的”喜欢,你拼命挣钱,那是被流行成功标准和攀比文化裹挟了,你乐衷购物,是受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熏陶,你以为如此行事很有尊严很体面,那是社会伦理强加给你的,甚至,你以为自己是个男人,是个异性恋,那也是因为从小就被当作男孩对待,是教育赋予了你一个性别身份。 所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个人的偏好、习惯和价值观,确实很多是由社会赋予的,传统、风尚和规范,经由教养过程被潜移默化的植入了我们头脑中,变成了我们的习性和观念;问题是,我们能彻底摆脱它们吗?将这些“外来束缚”层层剥掉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呢?是真正的自我吗?可是,把文化元素全部去掉之后,不是只有生物本能了吗?难道真正的人性就是无文化的动物性? 就算生物本能才是真正人性,那不也是为基因利益服务的吗?自我又在哪里?只是基因的奴隶?那么,连生物本能也剥掉会如何?依我看,那就什么也没有了,不过,在二元论者看来,还剩下个笛卡尔幽灵,可是这么一个光秃秃的幽灵实在很单调乏味,恐怕完全满足不了那些文艺片所带给你的浪漫期待。 问题是,你为何非要剥掉它们呢?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你,是它们让你成为了现在这个你,当你试图驱逐其中一些时,其实是你的一部分在驱逐另一部分;当然,有时候你需要这样的驱逐,当构成你的元素组合让你痛苦、纠结、迷茫时,驱逐其中一些会变得更协调,你会感觉更好,而人类的理性和反思能力恰好给了你这样的机会。 不仅人性和偏好的很大部分是由文化所塑造的,我们追求目标的行动也几乎总是在特定文化与社会结构中展开,因为合作与组织已将人类的能力提到了远远超出个体潜能的水平,因而如今绝大多数值得追求的目标,值得过的生活,都已无法由孤立的个人完成;随便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要从市场买入材料,进入或开办企业,与同事和上下游合作,或者组织发起一场活动。 比如《源泉》主角的建筑师工作,就涉及无数合作,要倾听客户的需求,要考虑结构工程师的建议,请预算师帮你做成本测算,等等;像洛克这样完全无视他人看法和感受,缺乏合作与妥协精神的人,在市场社会无疑会四处碰壁,最终往往做不成任何事情。 更糟糕的是,他还漠视基本的社会规范,仅仅因为自己的设计意图没实现,就炸毁了私人财产,他甚至还强奸了弗兰肯,并且对这些恶行都拒不认罪,也毫无悔意,再看看他与身边人的关系吧:要么是猥琐自卑的小丑,要么是丧失自我的盲目崇拜者,要么是势不两立的敌人,没有一个是平等相处、合作互惠的关系。 市场的运行需要一整套规则来维持,遵守游戏规则也是市场参与者最重要的美德,标榜为资本主义旗手的兰德竟然颂扬如此漠视和践踏基本规范的行为,而且居然广受同样自称自由主义者的读者热捧,真是咄咄怪事;要知道,洛克是被作为一个完美理想人物、一个神话般的英雄来塑造的,所以这些恶习是无法用“凡人都有缺陷”来解释的。 兰德对自由的理解,是各种误解中最粗俗浅薄的一种,她心目中的自由就是任性放纵、恣意妄为、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实际上,自由制度的敌人们,最喜欢将自由曲解和污蔑为这个样子,对此,曾在专制国家生活过的人再熟悉不过了,它的唯一效果就是让善良的人们对自由产生错误的恐惧。 与此相应的,兰德独行侠式个人主义也无益于人们争取和维护自由;诚然,由于现代市场提供了高度发达的专业化和分工机制,因而附带的为不擅处理社会关系的独行侠们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因为在发达市场社会中,你只要会有一项专长、一门手艺,很少与人打交道也不难活下来,甚至轻度的自闭症患者也能活得很好,但这只是市场的副产品,市场制度的根基绝非建立在独行侠精神之上,正如一家成功企业可以为自闭者提供职位,但一群自闭者绝不可能组成一家企业。 幸好,我们还有另一种个人主义可供选择:它承认人的社会性,也坦然承认并接受文化对人性的塑造,它仅仅主张:个人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尽管这些目标可能是文化所赋予的,只要这个赋予过程是自愿的,尽管对目标的追求需要在组织和社会结构中进行,只要其间不涉及强制,不要求个人为集体而牺牲,那么个人便是自由的,正如哈耶克所阐述的古典自由主义原则:自由是且只是免于强制。  
[饭文]巴菲特错了

巴菲特错了
辉格
2012年12月05日

最近,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再次呼吁对富裕阶层增税,这是他近年来一再鼓吹的观点,选择此时重弹老调,显然是为影响正陷于僵局的国会财政议程;巴菲特的成就、身份和声望,让他的主张有了巨大影响力,奥巴马的一项增税提案便据此而被命名为“巴菲特规则”(Buffett rule)。

反对增税者常提出的一个担忧是,增税会抑制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因而降低就业率,但巴菲特以其亲身感受告诉我们,这不会发生,在他看来,投资者不会因为高税率而放弃投资,并举例说,五六十年代的资本利得税远高于当前,但他和他的客户从未因此而放弃投资,而当时的经济也很繁荣。

不妨相信巴菲特是真诚的,但他的论证却是错误的,他的个人感受并不能用来证明宏观效果,一项(more...)

标签: | | | | |
4268
巴菲特错了 辉格 2012年12月05日 最近,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再次呼吁对富裕阶层增税,这是他近年来一再鼓吹的观点,选择此时重弹老调,显然是为影响正陷于僵局的国会财政议程;巴菲特的成就、身份和声望,让他的主张有了巨大影响力,奥巴马的一项增税提案便据此而被命名为“巴菲特规则”([[Buffett rule]])。 反对增税者常提出的一个担忧是,增税会抑制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因而降低就业率,但巴菲特以其亲身感受告诉我们,这不会发生,在他看来,投资者不会因为高税率而放弃投资,并举例说,五六十年代的资本利得税远高于当前,但他和他的客户从未因此而放弃投资,而当时的经济也很繁荣。 不妨相信巴菲特是真诚的,但他的论证却是错误的,他的个人感受并不能用来证明宏观效果,一项激励条件的改变,将首先在边际上起作用,那些对其可支配收入的用途和投向摇摆不定,正在权衡取舍的人,将首先受政策变化的影响,而对于巴菲特这样以投资为其终身职业和最大乐趣的人,确实可能没有影响,但这证明不了什么。 这个道理对消费行为同样成立,你可能说,这本好书即便价格翻十倍你也会买,但这不能证明涨价不会影响该书的销量,仅仅说明了你不是边际消费者,而且离边际很远;那么巴菲特是不是边际投资者呢? 恰好相反,他是个极度清心寡欲者,消费需求极少,没什么奢侈爱好,生活平淡无趣,对新科技和任何其他新鲜玩意也没什么兴趣,同时他却拥有极大财富,除投资之外,他很难为这些财富找到其他用途,而且投资带给他满足的是投资行为和绩效本身,而不是赚到的钱可以让他做其他事情,所以,这世上大概找不出比他离边际更远的投资者了。 尽管在投资上表现的十分精明,但巴菲特在制度和政策问题上时不时发表的观点,却多半经不起推敲,而且与他自己的实际行为不符,比如他说,为避免社会沦入财阀体制([[plutocracy]]),应加大财产税和遗产税征收力度,不幸的是,这一观点最近在国内也获得了呼应。 可事实上,虽然过去20年美国的收入差距在扩大,但根本没有出现任何财阀化的迹象,当前令人羡慕的富豪,绝大多数凭借个人成就而致富,很少是因为家族财阀背景,很难找出一个社会,其富裕阶层的流动性比美国更高了,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因为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带来的新一轮创新浪潮造就了一批成功者,这绝不是坏事。 若果真需要用遗产税来避免财阀,或者用巴菲特的比喻,将富家子弟拉回到与穷孩子同一条起跑线,那么对于巴菲特这样的超级富豪,税率必须达到没收级水平才管用,这意味着要将极大比例的私人财富交给政府来支配,而只留下与占人口多数的中产阶级相当的部分,才算得上起跑线公平,但巴菲特本人有没有这么做呢? 没有,实际上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交给了盖茨基金会,一个私人机构,假如他果真认为这些财富由政府支配更好更公平,他本应将支票开给财政部,要知道,联邦政府和它的许多分支部门都愿意接受私人捐赠,实际上也一直在接受私人捐赠,财政部公共债务局自96年以来已收到2600万美元捐赠,其他像国家科学基金、卫生局、森林局、公园局、教育部、国会图书馆、老兵事务部等部门收到的指定用途捐赠则更高得多。 那么,他有没有把自己的子女拉回公平起跑线呢?也没有,尽管他捐出了大部分财产,但还没达到没收级,他给三个孩子留下了一个30亿美元的教育基金,而这已足以让他们享有任何可以想象的“起跑优势”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能让他们因为没钱而做不成事情”,可按此标准,遗产税又该如何征收呢?假如另一个亿万富豪的儿子想做的事情是火星殖民呢? 像巴菲特这样事业经历一帆风顺,有幸拥有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消费需求极低,从未经历过实业经营的辛酸苦辣,也没有什么需要支配巨额财富去实现的事业追求或新颖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念头的人,在企业家这个群体里实在没有多少代表性,他远离激励边际,难以理解众多中小企业面对重税时的痛苦和绝望,他在制度和政策上的意见因而没有什么价值。  
[微言]乳房、阴茎与肉唐僧

【2012-05-11】

@肉唐僧:#知心肉哥对你讲#某少妇(未提供腿照),32岁,律师。丈夫是大学同学,儿子1岁半。有孩子之后,丈夫极少与之同房,并明确表达了性趣缺失的意愿。该少妇多番努力,包括烫和@隔壁王太太 一样的头发、看AV自学提高技艺等,均无果。今天,丈夫向其坦述嫖妓经历,并表示很high云云… http://weibo.com/1657239733/yiAz59KiI

@喂羊的月亮熊: @whigzhou

@whigzhou: 关键论点全错。1)人类怎么会是灵长类里最爱杂交的呢,难道比群居且无配偶关系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还杂?2)无配偶乱交恰恰不需要隐藏排卵期(more...)

标签: |
4261
【2012-05-11】 @肉唐僧:#知心肉哥对你讲#某少妇(未提供腿照),32岁,律师。丈夫是大学同学,儿子1岁半。有孩子之后,丈夫极少与之同房,并明确表达了性趣缺失的意愿。该少妇多番努力,包括烫和@隔壁王太太 一样的头发、看AV自学提高技艺等,均无果。今天,丈夫向其坦述嫖妓经历,并表示很high云云… http://weibo.com/1657239733/yiAz59KiI @喂羊的月亮熊: @whigzhou @whigzhou: 关键论点全错。1)人类怎么会是灵长类里最爱杂交的呢,难道比群居且无配偶关系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还杂?2)无配偶乱交恰恰不需要隐藏排卵期,详见 http://t.cn/aC19Ot 乱交物种很多,都不隐藏排卵期,3)乳房伪造哺乳期能有什么好处?告诉对方我不能怀孕滚远点? @whigzhou: 人类性策略是多种策略的复合,相当微妙,且有多态性,远非“乱交本能”所能概括 @whigzhou: 对永久性乳房较合理的解释是臀部拟态,直立人为适应传教士体位,原本作为第二性征的丰臀从前面看不见了,就用乳房来替代 @博伊德_拜Sapolsky教:sex is most profound topic in evolution, 可惜的广大的文艺青年们一看到sex就不淡定了,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大家,或者准确的说,文青们都能理解的人最厌烦,私以为如果不了解诸如J.M.Smith, W.D.Hamilton, G.C.Williams, R.Trivers之前不要随意解释的好 @sw小橘子: 性策略具有遗传性? @whigzhou: 虽还没看到微观证据,但这点我相当确信,专家似乎也这么认为,David Buss和Robin Baker貌似都以此为立论前提,当然有遗传性不等于先天决定,排行、贫富、风俗等影响特定策略前景的因素大概都会有影响,其实,性策略之外的大部分性格成分都已确认有遗传性,没有反倒怪了 @whigzhou: 哦,昨天漏了一条,阴茎尺寸与乱交程度关系是次要的,主要与交配姿态和性选择强度有关,比如有蹄动物因为难以把控雌性,阴茎一般都很长,而衡量乱交和精子竞争强度的直接指标,是睾丸大小 @tcya24 性选择强度指的是哪些。我确实不知道怎么解释人类的尺寸,“泵出前男精液”的假说难道不适用与黑猩猩? @whigzhou: 性选择强度就是雌对雄的挑剔程度,越挑剔,越不会随意接受交配请求,越需要雄性的把控能力,而长阴茎是对其他把控能力不足的补偿 @whigzhou: “泵出假说”对长度的解释力不强(有效泵出可能不需要那么长),倒是对粗细和龟头形状是不错的解释 @whigzhou: 简单说,长阴茎可以让雄性在雌性不甚配合甚至抵制的情况下较容易完成交配,因而具有优势,而一旦有了优势,雌性便会对长度产生偏好,于是启动性选择的正反馈过程 【后记】本来就对肉唐僧印象极差,但那是因为人品,原来还这么无知。  
[微言]汪丁丁的书袋

【2012-05-03】

@Azzssss 不知道@whigzhou 对汪丁丁有什么看法?我觉得他的研究方向靠谱

@whigzhou: 他的兴趣方向似乎摸得挺有前景,组织翻译的一些书也不错,不过他自己有些什么想法,不太清楚,难以评价,感觉说话太玄乎,让我抓不住要领,从他在《财经》上那些评论看,我怀疑他是否真的弄懂了他所推崇的那些东西

@Azzssss: 我曾经花几个月把他全部的文章都看了。推荐看他的《行为经济学讲义 : 演化论的视角》

@whigzhou: 能想象的最糟糕的(more...)

标签: |
4242
【2012-05-03】 @Azzssss 不知道@whigzhou 对汪丁丁有什么看法?我觉得他的研究方向靠谱 @whigzhou: 他的兴趣方向似乎摸得挺有前景,组织翻译的一些书也不错,不过他自己有些什么想法,不太清楚,难以评价,感觉说话太玄乎,让我抓不住要领,从他在《财经》上那些评论看,我怀疑他是否真的弄懂了他所推崇的那些东西 @Azzssss: 我曾经花几个月把他全部的文章都看了。推荐看他的《行为经济学讲义 : 演化论的视角》 @whigzhou: 能想象的最糟糕的教授,就是那种一上来就用一大堆书袋把人砸晕的...更何况细究一下会发现好多书袋掉的并不靠谱 @whigzhou: 丁丁真可谓一步五袋,实在看不下去 @CaoniBird 深有同感,感觉很生硬,用论文标准说话 @whigzhou: 我始终有一种偏见,认为那些习惯于在问题外围或花絮上逗留徘徊绕来绕去而不是迅速直指问题核心的人,八成是冒牌货,因为以我的体会,若你真对问题有兴趣,是无法容忍自己如此绕圈的 @whigzhou: 这样的偏见和恶意揣摩或许会让我错过些有价值的东西,那也无所谓,反正那样高昂的学习成本原本就不是我打算负担的  
[微言]贺卫方与韩寒

【2012-04-18】

@贺卫方: 莫须有与想当然 – http://t.cn/zOpeR0c 国文老师说:你一个小学生,绝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作文,一定是从杂志上抄袭而来。陈很委屈,说绝无此事。老师回答: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证明自然是拿不出了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

@whigzhou: 贺卫方又讲法律了

@whigzhou: 可是一讲就这么狗屁不通,那位小学教师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疑点,学生当然就无语了,可是质疑@韩寒 的人,没提出可回答的疑点吗?

@ak-20: 请问下,通过法律起诉韩寒,这有可能吗?

@whigzhou: 罪名或诉由是什么?至少我想不出

@ak-20: 回复@whigzhou:个人觉得起诉不了,不过有两篇文章传播挺广 http://t.cn/zO0Yakn(more...)

标签: | | |
4196
【2012-04-18】 @贺卫方: 莫须有与想当然 - http://t.cn/zOpeR0c 国文老师说:你一个小学生,绝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作文,一定是从杂志上抄袭而来。陈很委屈,说绝无此事。老师回答: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证明自然是拿不出了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 @whigzhou: 贺卫方又讲法律了 @whigzhou: 可是一讲就这么狗屁不通,那位小学教师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疑点,学生当然就无语了,可是质疑@韩寒 的人,没提出可回答的疑点吗? @ak-20: 请问下,通过法律起诉韩寒,这有可能吗? @whigzhou: 罪名或诉由是什么?至少我想不出 @ak-20: 回复@whigzhou:个人觉得起诉不了,不过有两篇文章传播挺广 http://t.cn/zO0Yakn 和http://weibo.com/1683861132/ydpvN0GOP @whigzhou: 我认为,读者对作品非属代笔的期待是不合理的,没有理由得到保护,因为文学作品代笔或以假托之名发表是有传统的 @whigzhou: 不过话说回来,韩寒现在这么信誓旦旦的说绝无代笔,他今后再出版和销售的作品恐怕就要负上这一责任,这是他个人的额外承诺 @whigzhou: 依我看,关于写作时间的诸多分析已经构成相当强的证据,不过这篇的整理不够清晰,而且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很不可取 @LeKFigure: 即使文学作品代笔或以假托之名发表是有传统的,将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斥之为代笔所为,且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否过于不合常理 @whigzhou: “没有任何证据”?你的视力是零点几? @LeKFigure: 现在有证据可以直接证明韩寒作品确是代笔所为? @whigzhou: 已提出大量疑点和证据,包括大量直接当事人的大量亲口证言,是否直接证明?那要看你的“直接证明”是什么意思了 @whigzhou: 早说过,要是把“证明”标准提高到哲学高度,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被“证明” @zeaver: 代笔、假托、协作、合署等广泛存在于既有的文学传统中,既被视为正常,对此类现象也就缺乏清晰的界定。概念模糊,韩寒的赌咒难以坐实为有意义的承诺,无法有效追究。 @whigzhou: 为什么是“难以坐实为有意义的承诺”?都这么明确严肃公开了还难以坐实?那还有没有虚假宣传一说了? @zeaver: 回复@whigzhou:打个比方:如果今后父子合作改为口述方式,可以被确认为代笔吗? @whigzhou: 不如换个更简单的例子:假如《三重门》明年重印或再版,并销售,韩寒之前的承诺是否履行何以不能成为诉由? @whigzhou: 口述代创作同样可能被验证,比如他在谈论作品时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熟悉和理解程度完全不像原创者,当然,假如他避而不谈,可能就抓不住把柄,可是,许多欺瞒都可能做的天衣无缝,这不是承诺不成立的理由 @minhaod: 即使如此,你也是王海,知假买假的不支持 @whigzhou: 不一定啊。我是肯定不会买,但买的人则完全可能先相信了韩寒的承诺,然后在仔细检查了各方证据后,发现自己上当了,买家并没有在购买前了解全部信息的义务,而只有了解合同要件的义务,质疑者的证据并非合同要件 @whigzhou: 难道因为存在大量对西门子的投诉,西门子就免除了对消费者的质量责任? @whigzhou: 一种欺瞒行为,假如当事人足够谨慎,可能会做的天衣无缝而难以揭露,这没错,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意味着,针对此类行为的承诺就是无效的,因为在实际案例中,当事人未必能做到天衣无缝,欺瞒信息未必每次都会湮灭,而只要存在验证的可能性,承诺就是有意义的。 @whigzhou: 类似的,假如作案者足够谨慎,许多犯罪都可能不留下可察觉的痕迹,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取消相关罪名,因为在大量实际案例中,能够取得足够证据来定罪。 @wayshall: 辉总不知道韩2已经出尔反尔说那个悬赏是开玩笑的了 @whigzhou: 听说了,他的出尔反尔并不能让之前的承诺失效啊 @zeaver: 回复@wayshall:在文艺作为交易品时,这类失效是常态。多数时候,大家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而是在舆论空间发泄不满。毕竟,你不能拿着一本封面写着“当代最优秀小说家”的书起诉出版商,论证作者不够优秀。 @whigzhou: 这是因为“最优秀”缺乏客观认定标准,假如摄影师说他的作品完全未经PS呢? @whigzhou: 再比如,画家说他的画全是手绘的,未借助任何电脑绘图工具,而实际上却被发现是在电脑自动绘制的呢? @whigzhou: 法律若让一个承诺变成不可诉的,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人们做出此类承诺的机会,至少是剥夺了无抵押承诺的机会。
Henry George

为了给博客增添点色彩,我做了个叫“历史上的今天”的widget放在边栏顶部,按日期显示一个我预先输入的历史事件,内容很简单,一个标题/一张图片/一个维基链接,每天浏览一下维基的日期条目挑一条感觉有意思的就行。

这样等一年下来,这个widget就可以连续自动翻样了(如果我继续往里添加事件,它会在遇到重复时随机挑一个),这也算是给了读者一个访问博客首页(而不仅仅读RSS)的理由,呵呵。

之前挑的事件也就博一瞄而已,不过今天找到的这个人物有点意思,值得单独拎出来陈列一下:

1897年10月29日,认为私人土地产权乃万恶之源,主张单一土地税(Single Land Tax)的乔治主义(Georgism)创始人Henry George死于中风,约10万人出席了次日的葬礼。

作为一名蹩脚业余经济学家,Henry George对世界影响之广泛和奇特,恐怕超出任何正统经济学家,他(至少部分地)启发了针对自然垄断者的反垄断运动、中国的土改、香港的土地财政、美国的新镇(new town)运动,以及,最意外的,乔治无政府主义( 标签: | | | |

1081
为了给博客增添点色彩,我做了个叫“历史上的今天”的widget放在边栏顶部,按日期显示一个我预先输入的历史事件,内容很简单,一个标题/一张图片/一个维基链接,每天浏览一下维基的日期条目挑一条感觉有意思的就行。 这样等一年下来,这个widget就可以连续自动翻样了(如果我继续往里添加事件,它会在遇到重复时随机挑一个),这也算是给了读者一个访问博客首页(而不仅仅读RSS)的理由,呵呵。 之前挑的事件也就博一瞄而已,不过今天找到的这个人物有点意思,值得单独拎出来陈列一下:

1897年10月29日,认为私人土地产权乃万恶之源,主张单一土地税([[land value tax|Single Land Tax]])的乔治主义([[Georgism]])创始人[[Henry George]]死于中风,约10万人出席了次日的葬礼。

作为一名蹩脚业余经济学家,Henry George对世界影响之广泛和奇特,恐怕超出任何正统经济学家,他(至少部分地)启发了针对自然垄断者的反垄断运动、中国的土改、香港的土地财政、美国的新镇([[new town]])运动,以及,最意外的,乔治无政府主义([[Geoanarchism]])。

其实,这家伙我在去年推荐公共物品与私人社区》这本书时已经提到过一点。 07年,在《沙器和蚁穴:举例详解自发秩序》一文(这其实是对《理想与路径》一文的补充说明)里,我曾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观念确能改变世界,但它如何改变,改变结果与那个观念之间有何种相关性,却是几乎完全无法预料的事情,Henry George算得上是一个绝妙的注脚。
又一个当不上教授的牛人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公共物品与私人社区》(Public Goods and Private Communities),从理论到实例说明了大小社区如何在没有政府的条件下实现自我管理和公共物品供给,作者Fred E. Foldvary在经济学界是个另类,即便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他为亨利·乔治(Henry George)的单一土地税(Single Land Tax)思想构建了一个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而将乔治的土改社会主义改造成了无政府主义,并自封为乔治无政府主义(geoanarchism),颇有戏剧性。

Foldvary 24岁从伯克利毕业,46岁(1992年)才从乔治·梅森拿到博士(我发现答辩委员会中一位是边际革命的两作者之一Tyler Cowen),现在是圣克拉拉的讲师,还没混上教授,看来无政府主义者要当上教授不容易。

数了数,我喜欢的牛人中没当上教授的还真不少,Trivers已经介绍过了,偶像Richard Dawkins也差不多,25岁(1966年)拿到牛津博士,次年开始当助教,1976年The Selfish Gene一炮成名时还是讲师,直到1990年才升为Reader(介于高级讲师和教授之间),后来微软的Office之父Charles Simonyi实在看不下去,1995年掏钱在牛津专门为Dawkins捐了个教座( 标签: | | |

280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公共物品与私人社区》(Public Goods and Private Communities),从理论到实例说明了大小社区如何在没有政府的条件下实现自我管理和公共物品供给,作者[[Fred E. Foldvary]]在经济学界是个另类,即便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他为亨利·乔治([[Henry George]])的单一土地税([[land value tax|Single Land Tax]])思想构建了一个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而将乔治的土改社会主义改造成了无政府主义,并自封为乔治无政府主义([[geoanarchism]]),颇有戏剧性。 Foldvary 24岁从伯克利毕业,46岁(1992年)才从[[George Mason University|乔治·梅森]]拿到博士(我发现答辩委员会中一位是边际革命的两作者之一[[Tyler Cowen]]),现在是圣克拉拉的讲师,还没混上教授,看来无政府主义者要当上教授不容易。 数了数,我喜欢的牛人中没当上教授的还真不少,Trivers已经介绍过了,偶像[[Richard Dawkins]]也差不多,25岁(1966年)拿到牛津博士,次年开始当助教,1976年[[The Selfish Gene]]一炮成名时还是讲师,直到1990年才升为[[Reader_(academic_rank)|Reader]](介于高级讲师和教授之间),后来微软的Office之父[[Charles Simonyi]]实在看不下去,1995年掏钱在牛津专门为Dawkins捐了个教座([[Simonyi Professorship for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总算混上教授。 另一个是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看模样就没教授相,邋里邋遢,被一个个大学轮番扫地出门,下面这段文字摘自其大作《有闲阶级论》中译本所配作者小传:

凡勃伦1857年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家庭的小农场。他生长在威斯康星州与明尼苏达州的乡村。他的父母重视教育,鞭策孩子们出人头地和不断接受更高的教育。在卡尔顿学院,凡勃伦跟随约翰·贝茨·克拉克学习经济学,克拉克最先阐明了收入分配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参见克拉克)。接着凡勃伦又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师从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 Peirce)学习哲学,皮尔斯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期间,他还师从美国经济学会的创立者、杰出的经济学家——理查德·伊利(Richard Ely)研修政治经济学。尽管拥有如此显赫的老师,凡勃伦还是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非常不满,因而转学至耶鲁大学。在那儿他跟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t)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研究哲学,并于1884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糟糕的哲学家就业市场,凡勃伦无法找到一个哲学方面的教职。以后的七年,他独自在埋头苦读中度过,终于他决定改行;因此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经济学。一年后,凡勃伦和他在康奈尔的导师J·劳伦斯·劳克林(J. Laurence Laughlin)一起来到芝加哥大学。在此他执教 14年,尽管他写了两部非常成功、赢得评论界赞誉的著作(凡勃伦,1899,1904),发表了无数的文章,并编辑了享有盛名的《政治经济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但从未晋升至助理教授之上。 离开芝加哥之后,凡勃伦经常在大学行政管理层的“激励”下,不停地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找工作。他的部分问题是他与年轻的女学生及教员们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另一个问题是他的刻薄的批评——尤其是对学术界及其他经济学家的批评——使他难以与同事们接近。更麻烦的是他从不关心诸如全系会议、参加班级活动、上班时间以及打分等这些学院仪式。他通常在不考虑学生学习质量的情况下给他所有的学生都打个“C”。最后凡勃伦老师出了问题。据多夫曼(Dorfman,1934)所述,凡勃伦在课上“喃喃自语,神思恍惚,经常跑题。结果他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少;有一个班最后只剩下一个人……” 凡勃伦的离奇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出名。多夫曼(1934)报道说,凡勃伦用盒子布置他的住所,并将这些盒子当做桌椅使用。他强烈反对整理床铺之类的世俗的家务琐事,认为是浪费时间。脏盘子被堆在盆里,直到没有干净的碟子为止,然后再用水管冲洗。据迪金斯(Diggins,1978)讲述,凡勃伦20世纪初在密苏里大学任教时,住在一个朋友家的地下室里,并通过地下室的窗户进进出出。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第十八章全文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一直被我吹捧为头号经济学经典,而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在第十八章,是极少数我会反复阅读的bible级文献,就我接触的范围而言,极少有人领会了该章的洞见,达尔文是这极少数之一。

人类困苦不堪地生活着,经常处于贫困状态,且几乎毫无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人类生活的这样一幅图景,似乎会使人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与此同时,在我们前面考察的那些自然法则的作用下,人类又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由此而使世界显得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似乎是考验和磨练人的品格与意志的学校,以使人进入较高级的幸福状态。但我希望人们能谅解我,我要对人类在这世界上的处境提出一种与此有所不同的看法(more...)

标签: | |
297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一直被我吹捧为头号经济学经典,而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在第十八章,是极少数我会反复阅读的bible级文献,就我接触的范围而言,极少有人领会了该章的洞见,达尔文是这极少数之一。

人类困苦不堪地生活着,经常处于贫困状态,且几乎毫无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人类生活的这样一幅图景,似乎会使人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与此同时,在我们前面考察的那些自然法则的作用下,人类又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由此而使世界显得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似乎是考验和磨练人的品格与意志的学校,以使人进入较高级的幸福状态。但我希望人们能谅解我,我要对人类在这世界上的处境提出一种与此有所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更加符合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更加与我们有关全能的、仁慈的、先知先觉的造物主的观念相一致。

如果我们对人的理解力抱适当的怀疑态度,并正当地感觉到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原因,如果我们怀着感激之情为照射进我们心灵的每一道光线而欢呼,而当没有光线时认为黑暗是来自我们心灵的内部而不是外部,如果我们对造物主的最高智慧谦卑地表示敬意,认为他的“思想高于我们的思想”,“犹如天空高悬于大地之上”,那么我希望人们不要把这看作是对人的智力的无谓滥用,试图“证明上帝为人作出的安排是正当的”。

不过,在我们试图以自己微薄之力“发现尽善尽美的上帝”时,我们的推理应该是由自然推论至自然的上帝,而不是由上帝推论至自然,这一点似乎是绝对必需的。一旦我们不是尽力去说明事物现在的这种样子,而只是一味询问为什么某些事物不是另外一种样子,我们的推理就会无所适从,陷入极其荒谬、极其幼稚可笑的境地,我们在了解神意方面的全部进展就会停止,甚至为此而作出的探究也不再是对人脑的有益训练。我们总是单纯而幼稚地想象造物主具有无穷大的力量。这一观念太大,太叫人无法理解了,每当思考它时,人的头脑便被弄得混乱不堪。由于带有这种观念,我们往往想象上帝能创造出无数生存物,其数目之多犹如整个无限的空间所能容纳的点,所有生存物都不会遭受痛苦的折磨,都很完美,都具有出众的美德与智慧,都能享受到最高级的快乐。但当我们的目光离开这种虚无缥缈的梦幻境界,转向我们唯一能看清上帝面目的大自然这本书时,我们看到的则是绵延不绝的有感觉的生物,它们显然产生于大量的物质微粒,在这个世界上要经历长期的、有时是痛苦的过程,但其中许多在这一过程结束之前,肯定会具有很高的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从而能处于某种较高级的状态。既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根据我们实际所看到的存在物纠正我们对万能的上帝所抱的看法吗?除了根据已被创造出来的天地万物之外,我们又能根据什么来品评造物主呢?倘若我们不想贬抑上帝的仁慈而吹捧上帝的力量,我们就应得出结论说,即使是伟大的造物主,尽管其力量无比巨大,也仍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至少是我们所认为的时间),才能创造出符合其崇高目标、具有高尚精神品质的人。

如果认为人处于受磨难的境地,那似乎意味着,人在未来到这个世界以前就已存在,而这是与婴儿期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样子不一致的,同时又使人怀疑上帝是否有先见之明,而这是与我们有关上帝的观念相矛盾的。所以,正如我在前面一个注释中所暗示的,我宁愿将这个世界和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看作是上帝安排的一伟大过程,其目的不是为了使人遭受磨难,而是为了创造和形成人的精神。若要唤醒死气沉沉、浑沌无序的物质,使其成为精神,若要使地上的尘埃升华为灵魂,若要使泥土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倘若这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则可以把人在生活中得到各种印象和受到各种刺激看作是造物主的手通过一般法则在起作用,怠惰的存在物通过与上帝接触而被唤醒,具有活力,得以享受较高级的事物。人类所犯的原罪,就是混沌的物质的麻木与腐败,而人可以说正是从混沌的物质中诞生的。

考察精神究竟是与物质不同的实体,抑或仅仅是物质的较为精致的表现形态,是毫无用处的。这一问题最后很可能仅仅是名词之争。精神无论是由物质形成的还是由任何其他实体形成的,从本质上说仍是精神。我们根据经验知道,灵魂与肉体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迹象似乎都表明,它们是自从婴儿期起一同成长起来的。很少有人认为,每个婴儿都具有健全而完整的精神,只不过在人生的头20年,身体的各个器官软弱无力、缺少感觉,精神未能起作用。人们都倾向于认为,上帝既是肉体的创造者又是精神的创造者,肉体和精神是同时形成,同时发展的,因而如果设想上帝在不断用物质创造精神,而人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各种印象便是创造精神的过程,如果这种设想是符合自然现象的,那也就不会与理性相悖,不会与天启相悖。从事这样的工作肯定是与造物主的最高属性相称的。

这样来看待人类在地球上的处境,完全是有理由的,因为根据我们对精神的性质的那少许了解,通过仔细考察会发现,我们周围的现象以及人类生活的各种事件,似乎都是特意安排来达到那一伟大目标的,特别是因为,根据这一假设,我们甚至可以运用我们自身有限的理解力来解释生活中那许多艰难困苦与坎坷不平,爱怨天尤人的人正是为此而经常埋怨自然之神的。

精神的最初重大觉醒,似乎产生于肉体方面的需要。正是肉体方面的需要,最先刺激了婴儿的大脑,使其进行有感觉的活动,而原初物质却具有非常大的惰性,以致如果不通过特定刺激方式产生出同样强有力的其他需要,那就似乎仍要有肉体需要的刺激来保持已唤起的活动不中断。如果不是饥饿和寒冷把野蛮人从麻木状态中唤醒,他们会永远躺在树下打盹。他们不得不尽力获取食物、为自己建立栖身之所,以免受饥饿和寒冷之苦,为此而作出的努力便造就了他们身体各部分的官能,使其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而如果不必为此作出努力,他们就会陷入无精打采的懒散状态。根据我们对人脑结构的了解,如果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肉体需要,从而不被刺激去作出努力,则我们与其说有理由认为他们会由于拥有闲暇时间而跻身于哲学家的行列,还不如说有理由认为他们会由于缺少刺激而沦为野蛮人。物产最丰富的国家,其居民的智力不见得最敏捷。需要是发明之母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人脑进行的一些最崇高的努力,就是出于满足肉体的需要。肉体需要常为诗人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使历史学家的创作进入旺盛期,使哲学家的研究更为深刻。虽然毫无疑问,现在有许多优秀人物,其大脑已在各种知识和社会同情心的刺激下变得非常发达,即使不复存在肉体刺激,也不会重新陷于无精打采的状态,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广大人民群众如果没有肉体刺激,则会陷于普遍而致命的麻木不仁状态,未来改善的萌芽便会消灭殆尽。

根据我的记忆,洛克曾说过,主要是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刺激了人们在生活中采取行动。我们想获得某种快乐时,只有等到对这种快乐思考了很久,以致没有这种快乐而感到痛苦不安时,才会采取行动以得到这种快乐。避恶趋善似乎是人类的神圣职责,而这个世界似乎是特意安排来提供机会让人不懈地做这种努力的,正是通过这种努力,通过这种刺激,才产生了精神。如果洛克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洛克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恶对于促使人类作出努力似乎就是必不可少的,而作出努力对于产生精神显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维持生命而对食物产生的需要,也许要比肉体或精神的任何其他需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促使人类作出努力。上帝下了这样的命令,在人类尚未向地球表面投入大量劳动和才智以前,地球不得向人类提供食物。就人类的理解力来说,种子与产生于种子的草木之间没有任何可以想象的联系。毫无疑问,造物主无需借助于我们称之为种子的那一丁点物质,甚或无需借助于人类的劳动和照管,就能使各种植物生长,供其创造物使用。耕地、除草、收割、播种等项劳动,肯定不是帮助上帝来进行创造的,而是上帝规定的先决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先决条件人类才能享受生活的幸福,借此促使人类积极行动,按理性的要求塑造精神。

为了经常不断地刺激人类,为了敦促人类精心耕种土地以促使上帝的神圣构想得以实现,上帝已下了这样的命令:人口的增长将远远快于食物的增长。毫无疑问,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这个一般法则产生了许多局部的恶,但稍稍思考一下,我们也许会看得很清楚,这个法则产生的善远远超过了恶。要使人不懈地努力,似乎得有很强的刺激才行,而要给人的努力指引方向,使人类具有推理能力,上帝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一般法则。自然法则的固定不变,或者相同的原因总是会产生相同的结果,是人类推理能力的基础,如果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可以看到上帝的力量,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上帝经常改变其意志(其实,我们在所见到的每片草叶上都可以看到上帝的力量),致使人类不能肯定其努力是否会带来预期的结果,那么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也许很快会陷入普遍而致命的麻痹状态,甚至连人类的肉体需要也不再能刺激人类积极努力。正是由于自然法则保持不变,农民才勤奋劳作、深谋远虑,工匠才不知疲倦地运用其技巧,医生和解剖学家才熟练地搞研究,自然哲学家才仔细观察和耐心考察。人类运用智力所取得的所有最伟大、最辉煌的成就,都仰赖于自然法则的固定不变。

所以,就连对我们的理解力来说,自然法则保持不变的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人口原理,看一看人类的真实面目,认识到除非被需要所逼迫,人类总是惰性很大的,懒散的,厌恶劳动的(毫无疑问,按照我们幼稚的幻想来谈论人类可以成为什么样子,是极其愚蠢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若不是人口增殖能力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力,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人居住了。这不断刺激人类去耕种土地,倘若受到如此强烈的刺激,土地的耕种仍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比这轻的刺激是不会起作用的。即便经常受到这种刺激,物产丰富地区的野蛮人也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从事畜牧业或农业。假如人口和食物按相同比率增长,人类很可能永远也不会脱离野蛮状态。但假设一个亚历山大、一个凯撒、一个帖木儿或一场流血革命可以把本来人口稠密的地球弄得人烟稀少,致使造物主的伟大计划落空。而且一场瘟疫的影响可以持续几个世纪之久,一场大地震可以使一个地区永远荒无人烟。这种人类的恶行或自然灾害是一般法则带来的局部的恶,人口增长法则可以阻止它们妨碍造物主实现其崇高的目标。在人口增长法则的作用下,地球上的人民总是会与生活资料的数量不相上下,这一法则是一种强大的刺激因素,不断促使人类去进一步耕种土地,使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但这一法则在产生上述明显符合上帝意图的结果时,不可能不带来局部的恶。除非人口原理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发生变化(这不仅与我们有关自然法则的一般经验相抵触,而且甚至还与人类的理性相矛盾,在人类的理性看来,要形成理智,一般法则是绝对不可少的),否则很显然,既然人口原理在勤劳的帮助下能在短短几年中使富饶地区人烟稠密,它必然也会使早已有人居住的国家陷于贫困。

然而,从各方面来看,人口法则所带来的那些公认的困难,很可能会促进而不是阻碍达到上帝的一般目的。这些困难会刺激人们作出普遍的努力,有助于造成无限多样的处境和印象,而这从整体上说是有利于精神的发展的。当然,太大的刺激或太小的刺激,太穷或太富,很可能同样不利于精神的发展。处于中产阶级的地位似乎对智力的发展最为有利,但想要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中产阶级却是违反自然的。地球上温带地区似乎最有利于人类发挥其精力与体力,但不可能整个地球都是温带。由于只有一个太阳温暖和照耀着地球,因而在物质法则的作用下,有些地方必然永远覆盖着冰雪,另一些地方则必然永远炽热炎炎。每一块平放的物质,必然有上面和下面,不可能所有物质微粒都在中间。对于木材商来说,栎树最有价值的部分既不是树根也不是树枝,但树根和树枝对于人们所需要的中间部分即树干的存在却是绝对不可少的。木材商不能指望栎树没有树根或树枝而生长,但是,如果他发明了一种栽种方法,能使树干长得较大,树根和树枝长得较小,那他尽力推广使用这一方法就没有什么不对。

同样,虽然我们不能指望消除社会中的贫富现象,但是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政治制度,能借以减少两个极端的人数,增加中产阶级的人数,则我们无疑就有义务采用这种制度。不过,正象栎树的情况那样,大量减少树根和树枝必然会减少输往树干的树液,与此相同,在社会中,减少两极的人数超过一定限度,就必然会减弱整个中产阶级生气勃勃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正是中产阶级智力最发达的原因所在。如果谁也不想在社会的阶梯上往上爬,谁也不担心会从社会的阶梯上摔落下来,如果勤劳得不到奖励,懒惰得不到惩罚,中产阶级就肯定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了。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显然应着眼于全人类,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人。毫无疑问,现在有许多富有才智的人,而且从概率上说也应该有许多富有才智的人,因为已有那么多的人早已由于受到特殊的刺激而焕发了活力,无需再经常受狭隘动机的驱使来保持活力。但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各种有用的发现、有价值的著作以及人类作出的其他值得称道的努力,我想我们会发现,人们作这种努力大都是出于影响许多人的狭隘动机,而不是出于影响少数人的高尚动机。

闲暇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但就人类现在的这种样子来说,闲暇很可能将给大多数人带来恶而不是善。人们常常发现,弟弟往往要比哥哥更加富有才能,但却不能认为弟弟一般说来天生就具有较高的才能。如果说实际上有什么可以观察到的差别的话,那也只能是不同的处境所造成的差别。对于弟弟来说,付出努力和积极活动一般是绝对不可少的,而对于哥哥来说,则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生活上的困难有助于使人具有才能,这一点即使从日常经验上看也会使人深信不疑。男人必须为养家糊口而付出努力,由此而唤醒了他们身体的一些机能,否则这些机能会永远处于休眠状态,而且人们常看到,每当形势发生新的特殊变化时,总会造就出一些富有才智的人来应付新形势带来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