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97: 收储是麻醉性止痛药

收储是麻醉性止痛药
辉格
2009年3月26日

去年底,云南省政府推出了百万吨有色金属和50万吨化肥的收储计划,这一政策显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和鼓励;今年二月,国务院在《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明确了通过国家收储来缓解企业库存压力的政策目标;此后,各矿产资源大省(甚至包括一些地级市)纷纷推出收储计划,河南要收50万吨电解铝,广西要收5万吨铝锭,赣州要收1万吨钨和1万吨稀有金属,郴州更是要收11.5万吨有色金属。同时我们看到,这些收储计划并没有与之相呼应的产能压缩计划,云南甚至明确宣示了“鼓励地勘单位多找矿、找大矿,提前储备资源”的态度,这意味着,收储计划并不只是为解决短期库存压力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很可能长期化。

这样的收储计划不是解决当前原材料产业困境的好办法,它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价格暴跌和库存压力给企业带来的阵痛,却妨碍了企业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向它们发出了错误的信号,结果将延续甚至加重本已十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就像麻醉止痛法,只能短期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疾病;正如长期服用麻醉性止痛药会形成生理依赖,收储计划一旦长期化,会让企业对国家储备形成依赖,整个产业将陷入扭曲状态,而地方政府和相关银行也将承受不断扩大的信用风险。

即便地方政府没有将收储计划长期化的打算,事态的发展也很可能迫使他们不由自主的长期卷入。有人认为,目前的产能过剩是金融危机之后的衰退期的短期过剩,相对于“正常水平”并未过剩,一旦经济复苏,价格回升,库存压力缓解,收储者和银行便可全身而退。这样的想法是幼稚的,首先,你不知道复苏何时到来;其次,你不知道复苏之后,原材料需求何时会回到你所认为的“正常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误解了经济周期的基本性质。

经济周期不是简单的上下震荡,用熊彼特的话说,它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繁荣期的高需求、高价格和信贷宽松,会让许多资源配置结构过时、效率平庸的企业也活得很滋润,一旦衰退来临,它们就会被大批淘汰,而在经济复苏时重新获得增长的,要么是拥有更高效配置结构的新兴企业,要么是通过结构调整而度过难关的老企业,无论如何,每次周期过后,经济整体的资源配置结构都不会回到周期之前。

周期的这一特点,在初级材料行业表现为,其复苏总是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复苏。最新一期《麦肯锡季刊》有份报告分析了各大行业在1973年、1980年、1990年和2001年四次危机中的表现,发现在衰退期,材料业两次超前于整体,两次滞后,但在复苏期,材料业四次全部滞后。我相信,上一次繁荣把材料价格抬得越高,其诱导出的过剩产能越多,其逼迫出的材料节省型创新越多,那么材料行业的复苏滞后期也就越长;而事实是,过去几年的材料价格,无论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史上罕见的。

如果我们预期整体复苏在两三年后到来,那么材料业的复苏将不会早于五到七年,而要回复到2007-08年的水平,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对一两年内材料价格大幅回升的期望多半会落空,而以此假设为前提的政府收储和银行贷款,将面临极大的风险;随着收储计划的不断被迫延长,他们将发现自己不得不做出痛苦的选择:要么继续收储而承受财政压力和坏账风险,要么停止收储甚至释放储备从而导致又一次材料价格崩溃。

地方政府财政基础薄弱,承担不起长期化收储政策,而银行的坏账问题也刚刚有所好转;近几个月的货币宽松或许让他们对于风险的警惕有所下降,以至于在收储计划上表现出不少大手笔。如今,经济学家们常常拿用电量替代地方统计部门质量不高的统计数字,借此估测经济活动水平;有色金属的提炼,无论是电解还是电炉熔炼,电力消耗都不小,这或许会让地方经济数据看上去比较乐观,但其中蕴藏的风险,实在不小。

相关文章

标签: | |
441

收储是麻醉性止痛药
辉格
2009年3月26日

去年底,云南省政府推出了百万吨有色金属和50万吨化肥的收储计划,这一政策显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和鼓励;今年二月,国务院在《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明确了通过国家收储来缓解企业库存压力的政策目标;此后,各矿产资源大省(甚至包括一些地级市)纷纷推出收储计划,河南要收50万吨电解铝,广西要收5万吨铝锭,赣州要收1万吨钨和1万吨稀有金属,郴州更是要收11.5万吨有色金属。同时我们看到,这些收储计划并没有与之相呼应的产能压缩计划,云南甚至明确宣示了“鼓励地勘单位多找矿、找大矿,提前储备资源”的态度,这意味着,收储计划并不只是为解决短期库存压力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很可能长期化。

这样的收储计划不是解决当前原材料产业困境的好办法,它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价格暴跌和库存压力给企业带来的阵痛,却妨碍了企业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向它们发出了错误的信号,结果将延续甚至加重本已十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就像麻醉止痛法,只能短期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疾病;正如长期服用麻醉性止痛药会形成生理依赖,收储计划一旦长期化,会让企业对国家储备形成依赖,整个产业将陷入扭曲状态,而地方政府和相关银行也将承受不断扩大的信用风险。

即便地方政府没有将收储计划长期化的打算,事态的发展也很可能迫使他们不由自主的长期卷入。有人认为,目前的产能过剩是金融危机之后的衰退期的短期过剩,相对于“正常水平”并未过剩,一旦经济复苏,价格回升,库存压力缓解,收储者和银行便可全身而退。这样的想法是幼稚的,首先,你不知道复苏何时到来;其次,你不知道复苏之后,原材料需求何时会回到你所认为的“正常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误解了经济周期的基本性质。

经济周期不是简单的上下震荡,用熊彼特的话说,它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繁荣期的高需求、高价格和信贷宽松,会让许多资源配置结构过时、效率平庸的企业也活得很滋润,一旦衰退来临,它们就会被大批淘汰,而在经济复苏时重新获得增长的,要么是拥有更高效配置结构的新兴企业,要么是通过结构调整而度过难关的老企业,无论如何,每次周期过后,经济整体的资源配置结构都不会回到周期之前。

周期的这一特点,在初级材料行业表现为,其复苏总是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复苏。最新一期《麦肯锡季刊》有份报告分析了各大行业在1973年、1980年、1990年和2001年四次危机中的表现,发现在衰退期,材料业两次超前于整体,两次滞后,但在复苏期,材料业四次全部滞后。我相信,上一次繁荣把材料价格抬得越高,其诱导出的过剩产能越多,其逼迫出的材料节省型创新越多,那么材料行业的复苏滞后期也就越长;而事实是,过去几年的材料价格,无论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史上罕见的。

如果我们预期整体复苏在两三年后到来,那么材料业的复苏将不会早于五到七年,而要回复到2007-08年的水平,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对一两年内材料价格大幅回升的期望多半会落空,而以此假设为前提的政府收储和银行贷款,将面临极大的风险;随着收储计划的不断被迫延长,他们将发现自己不得不做出痛苦的选择:要么继续收储而承受财政压力和坏账风险,要么停止收储甚至释放储备从而导致又一次材料价格崩溃。

地方政府财政基础薄弱,承担不起长期化收储政策,而银行的坏账问题也刚刚有所好转;近几个月的货币宽松或许让他们对于风险的警惕有所下降,以至于在收储计划上表现出不少大手笔。如今,经济学家们常常拿用电量替代地方统计部门质量不高的统计数字,借此估测经济活动水平;有色金属的提炼,无论是电解还是电炉熔炼,电力消耗都不小,这或许会让地方经济数据看上去比较乐观,但其中蕴藏的风险,实在不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