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发表的文章(20)

荐书四种

按:这是应《长江日报·读周刊》之邀,为读者推荐的四本书,附短评。

【壹】

布尔斯廷(1914-2004)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学家,也是历史学家中视角最独特的一位,他极少谈论那些构成正史和教科书主要内容的宏大事件,而是像微距摄影者那样,将镜头拉到非常贴近真实生活的位置,对特定时代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对文明发展的每一小步,进行极为细致的观察,在捕捉历史细节时,他总能出人意料的找到被其他人所忽略的巧妙机位。在布尔斯廷笔下,历史变得生动鲜活、朴实亲切。

发现者

作者: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
原作名: The Discoverers: A History of Man’s Search to Know His World and Himself
译者: 吕佩英
出版年: 2006-6
页数: 610
定价: 49.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32739479

 

【贰】

现代学术分工日益精细,但因此也造成了学科间的隔膜,各学科特有的范式、问题关切、概念和术语体系,往往让他们像不同语言群体那样难以对话,泰勒·柯文是极少数能够突破学科屏障而与其他社会学科乃至人文学界展开有效对话的经济学家,这让他拥有了极为开阔的视野,畅游于诸如艺术、文化、美食、科技这样的领域,同时又不失经济学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分析理性,正因此,他的作品总是生动有趣而又充满智慧,没有陈词滥调,也没有废话。

创造性破坏

作者: [美]泰勒·考恩(Tyler Cowen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原作名: Creative Destruction
译者: 王志毅
出版年: 2007
页数: 190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065314

 

【叁】

这是我读到过的最精彩的产业史案例,由于物流系统的基础性地位,集装箱革命对全球工业与贸易格局的牵扯极为广泛,因而阅读这一案例可以让你以很低的成本(more...)

标签:
5305
按:这是应《长江日报·读周刊》之邀,为读者推荐的四本书,附短评。 【壹】 布尔斯廷(1914-2004)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学家,也是历史学家中视角最独特的一位,他极少谈论那些构成正史和教科书主要内容的宏大事件,而是像微距摄影者那样,将镜头拉到非常贴近真实生活的位置,对特定时代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对文明发展的每一小步,进行极为细致的观察,在捕捉历史细节时,他总能出人意料的找到被其他人所忽略的巧妙机位。在布尔斯廷笔下,历史变得生动鲜活、朴实亲切。 发现者 作者: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 原作名: The Discoverers: A History of Man's Search to Know His World and Himself 译者: 吕佩英 出版年: 2006-6 页数: 610 定价: 49.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32739479   【贰】 现代学术分工日益精细,但因此也造成了学科间的隔膜,各学科特有的范式、问题关切、概念和术语体系,往往让他们像不同语言群体那样难以对话,泰勒·柯文是极少数能够突破学科屏障而与其他社会学科乃至人文学界展开有效对话的经济学家,这让他拥有了极为开阔的视野,畅游于诸如艺术、文化、美食、科技这样的领域,同时又不失经济学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分析理性,正因此,他的作品总是生动有趣而又充满智慧,没有陈词滥调,也没有废话。 创造性破坏 作者: [美]泰勒·考恩([[Tyler Cowen]])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原作名: Creative Destruction 译者: 王志毅 出版年: 2007 页数: 190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065314   【叁】 这是我读到过的最精彩的产业史案例,由于物流系统的基础性地位,集装箱革命对全球工业与贸易格局的牵扯极为广泛,因而阅读这一案例可以让你以很低的成本和很轻松的方式,对全球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简要却又不乏细节的窥探,对理解物流系统如何运作,新型运输如何改变产业、企业家如何推动创新、金融系统如何为之提供帮助、工会和管制当局如何抵制、阻挠和最终顺应变革、行业标准如何在争吵与协调中产生……都很有帮助。 集装箱改变世界 作者: 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The Box: How the Shipping Container Made the World Smaller and the World Economy Bigger 译者: 姜文波 出版年: 2008-01 页数: 344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227977   【肆】 索维尔是位面向大众、关注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家,乐意谈论公众关切、且常常成为争议焦点的各种主题,从教育、住房、就业,到种族、性别、阶层,绝不以学科门户自限。他很少使用高深理论和生僻术语,但思路清晰,逻辑井然,最可贵的是,他对事实渊源脉络的细致梳理,每每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对一个主题的背景获得良好把握,阅读索维尔可以高效率的扫除大量流传广泛的谬见,假如你关注社会问题却又困惑于众说纷纭真伪难辨,那么索维尔便是个绝佳的入口。 被掩盖的经济真相 作者: 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辨识最平常经济现象的真实与谬误 原作名: 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 译者: 丁德良 出版年: 2008-12 页数: 235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13253
[微言]明代人口

【2014-08-31】

@whigzhou: 假如日本群岛整个向西南方挪动600公里,东亚历史就会完全不同,这样的日本很难被大陆帝国征服并长期留在帝国之内,但又很容易被入侵 //RT @whigzhou 鲁迅这个观察是对的,历史上几次统一进程之所以那么迅速,就是因为竞争各方拥强凌弱的博弈策略和成王败寇的预期,之前讨论过 http://t.cn/zj6yO98

@DarthIII:这是不可能的,日本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这个实力,到战国时代才一千万人口,战斗力不敌明朝的辽东边军

@whigzhou: 离得近就会有很多移民了,至于战斗力,女真才多少人?

@暖男铜豌豆:回复@DarthIII:日本人口(more...)

标签: |
5303
【2014-08-31】 @whigzhou: 假如日本群岛整个向西南方挪动600公里,东亚历史就会完全不同,这样的日本很难被大陆帝国征服并长期留在帝国之内,但又很容易被入侵 //RT @whigzhou 鲁迅这个观察是对的,历史上几次统一进程之所以那么迅速,就是因为竞争各方拥强凌弱的博弈策略和成王败寇的预期,之前讨论过 http://t.cn/zj6yO98 @DarthIII:这是不可能的,日本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这个实力,到战国时代才一千万人口,战斗力不敌明朝的辽东边军 @whigzhou: 离得近就会有很多移民了,至于战斗力,女真才多少人? @暖男铜豌豆:回复@DarthIII:日本人口大部分时间相当于中国的1/10,跟十国里较大的国家规模相当。如果像英国一样靠近大陆又相对独立,有足够的力量施展平衡术破坏大陆统一。你觉得它小,是把整个中国跟它比,但在这个架空里,统一的东亚大陆可能就跟本位面的统一欧洲一样一直都只是一个图谋。 @猫咪呢朋友8:回复@豌豆侠有道德底线:日本人口长期等于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关东平原是全世界最肥沃的火山灰平原之一,粮食单产量不亚于中国最好的杭嘉湖平原,日本从大化革新以来基本都是世界农耕文明国家里的前十到前五强国,长期有几十万战斗力非常强的职业武士阶层,如果只有60公里海峡,很可能如同元金清入关 @暖男铜豌豆:回复@猫咪呢朋友8:五分之一是20世纪初的水平,4亿对8000万,日主要得益于日本率先工业化。历史上还是1/10的时候多,战国2000万对明二亿,江户三到四千万对清三亿。日本大部分时间的体量和发展水平与江南相当 @猫咪呢朋友8:回复@豌豆侠有道德底线:明朝人口6700万,日本人口1400万 @猫咪呢朋友8:回复@豌豆侠有道德底线:明朝2亿是YY小说,万历40年调查记录是6700万 @whigzhou: 人口史专家很少有采信六千多万这个官方数字的,2亿是曹树基和葛剑雄的估计,何炳棣的估计是1.5亿,多数学者相信的数字更接近后者,我还没见过估算数在1亿以下的,存疑可以,但绝非YY @whigzhou: 考虑到宋代人口早已过亿,洪武官方统计数已超6000万,270年几乎零增长,难以置信 @猫咪呢朋友8:编户藏秘是很少的,明朝没有任何一种高产作物,无任何可能超过1亿人口,而且不在编户的人口既无法征税,也无法征兵,有和没有是一样的 @whigzhou: 偏差主要不是来自藏秘/漏记,而是官方数字中丁口的含义逐渐丧失与人口的对应关系,而变成土地计税单位,因为统计者实际关心的就是这个 @whigzhou: 何炳棣在《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中对此有详尽论证 http://t.cn/a9j9Qm @猫咪呢朋友8:明朝没有任何一种高产作物,无任何可能超过1亿人口 @whigzhou: 五六千万的人口极限在汉代已经达到,此后经过江南/湖广开拓、犁具改进、复种指数提高、占城稻引入,到宋代,人口极限已超过一亿,明代除了恢复到宋代水平,又因西南拓殖以及后期美洲作物引入,进一步提高了人口极限 @猫咪呢朋友8:回复@whigzhou:明朝西南是少民藩国天地,明朝没有引进扩散任何作物,除烟草以外,崇祯上吊时红薯未出松江府,直到康熙年,红薯玉米也仅在江南几个县,康熙末年才开始推广高产作物,高产作物普及天下是在乾隆中期,人口爆炸也正是当时 @whigzhou: 即便不考虑明晚期的新作物,恢复到宋代水平(1.2亿+)加上西南拓殖和湖广/江南/华南开垦的深化,明晚期人口达到1.5亿+是完全可能的  
[微言]“国民性”

【2014-08-30】

@袁裕来律师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

@段宇宏:他自己不都躲在租界里吃香喝辣嘛!鲁迅要是穿越到今天上微博,他这个“大公知”每天熬鸡汤段子,绝对天天被舞矛朋友围殴,也会被舟子老师批

@whigzhou: 鲁迅这个观察是对的,历史上几次统一进程之所以那么迅速,就是因为竞争各方拥强凌弱的博弈策略和成王败寇的预期,之前讨论过 http://t.cn/zj6yO98

@whigzhou: 假如日本群岛整个向西南方挪动600公里,东亚历史就会完全不同,这样的日本很难被大陆帝国征服并长期留在帝国之内,但又很容易被入侵

@whigzhou: 这样,日本的当权者会执行一种阻止大陆形成统一帝国的政策,而这又会反过来改变大陆各派的博弈策略,让较弱者更加敢于对抗最强者,因为他们有望(more...)

标签: | | |
5301
【2014-08-30】 @袁裕来律师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 @段宇宏:他自己不都躲在租界里吃香喝辣嘛!鲁迅要是穿越到今天上微博,他这个“大公知”每天熬鸡汤段子,绝对天天被舞矛朋友围殴,也会被舟子老师批 @whigzhou: 鲁迅这个观察是对的,历史上几次统一进程之所以那么迅速,就是因为竞争各方拥强凌弱的博弈策略和成王败寇的预期,之前讨论过 http://t.cn/zj6yO98 @whigzhou: 假如日本群岛整个向西南方挪动600公里,东亚历史就会完全不同,这样的日本很难被大陆帝国征服并长期留在帝国之内,但又很容易被入侵 @whigzhou: 这样,日本的当权者会执行一种阻止大陆形成统一帝国的政策,而这又会反过来改变大陆各派的博弈策略,让较弱者更加敢于对抗最强者,因为他们有望得到一个难以被征服的岛国的支持,即便输了也有地方逃,不至于被诛灭九族。 @whigzhou: 这正是发生在英国与欧洲之间的故事 @DarthIII:这是不可能的,日本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这个实力,到战国时代才一千万人口,战斗力不敌明朝的辽东边军 @whigzhou: 离得近就会有很多移民了,至于战斗力,女真才多少人? @段宇宏:鲁迅基于国民和文化“劣根性”发议论,跟你方法不同。拥强凌弱、弱弱联合抗强、多数人最终站在有实力者或胜者一边,人类文明史很普遍现象 @whigzhou: 策略和预期发生得多了持续时间长了,就会变成文化或“国民性”的一部分 @夕阳孤鹜2:你这个“国民性”和鲁迅的国民性还是有很大的差异。鲁迅的国民性有种族论的嫌疑(至少很容易就演化成种族性),它本身是反普世的,所以鲁迅及其支持者往往既刻薄又悲观 @whigzhou: 哦,是嘛,他有嫌疑,我就不用嫌疑了,我明确认为种族间存在差异,而且我也不是普世主义者 @夕阳孤鹜2 生物学上确实支持一些种族差异,这个不必说。你的意思是中国人“天生”(即基因决定)就不愿当英雄?更准确讲,比其他民族更不愿当英雄? @whigzhou: 我的观点是:1)可以有意义的区分races和ethnic groups,并为每个race或group识别出一组特性,3)至少其中一些特性具有遗传基础 @whigzhou: 说某个群体特性具有遗传基础的意思是,即便控制了所有非遗传因素,这些特性仍可在统计上得以识别,而并不是说这个特性是“基因决定”的,没什么东西可以被基因单独决定,我曾说过:若精确实施一个激素注射计划,你完全可能将一个拥有XY基因型的受精卵培养成具有完美女性生理特征的女人。 @夕阳孤鹜2:那你所说的这种“特性”是针对研究对象当下的客观描述,是即时的现象,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whigzhou: 原因结果都可以是啊,比如东非人的某项生理特性,(可能)既是他们长期以来所采用的畜牧方式的结果,也是他们独霸长跑项目的原因 @whigzhou: 从一个群体识别出这样一组特性,我称之为文化特性,所谓国民性(我不喜欢用这个词)可以粗略对应于某个ethnic group的文化特性,这样,说某个民族具有某项国民性,意思是成长于该群体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具有这一特性,无论该特性是否具有遗传基础 @愚行的螺旋:如果那不是基因决定的那就不是具有遗传基础的特征。而且你的定义哪怕是在理想实验中也是不操作的 @whigzhou: 当然是可操作的,比如对时间偏好,已经有了许多跨文化研究,群体间差异十分显著,假如控制了非遗传因素后差异仍然显著,便可断言:某群体具有高时间偏好的文化特性,且该特性有遗传基础 @whigzhou: 我同意鲁迅的意思是:我相信存在某些可以称为国民性的文化特性,它们对个人在博弈中持有何种信念/预期、采用何种策略——比如面对强者是抵抗还是依附——有重要影响 @夕阳孤鹜2 如果这种种族差异最后体现在否定人性的普适性,即同样的趋利避害,而支持种族的优劣(不深究该词,以普通人标准),那这种结论我强烈质疑,它必须有强硬的论据,右边可有这方面的论著介绍? @whigzhou: 特性可以在各种分类层次上识别,因而肯定种族/民族特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普遍人性 @whigzhou: 我不赞成谈论种族/民族优劣,我只谈论特性和适应性,所谓优劣只能在给定评价标准下谈论,我相信每个群体的特性都曾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某些不适应现代市场社会的特性,可能适应其他环境和社会形态,称之为“劣”没什么道理。 @whigzhou: 只有在现实政治/伦理冲突的语境下,当我需要伸张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伦理主张时,才会用优劣之类的字眼,此时,优劣评判标准当然是我自己的价值标准,那是一种与这一串帖子十分不同的语境 @whigzhou: 所以我一般要骂也只会骂芝娜蛛,其他民族劣不劣根好像碍不到我什么,优了或许还能靠点福,怕的就是被坏种同胞了,直接影响我幸福 @whigzhou: 关于种族/民族特性,一种常见的认识是:你说汉民族有某某特性,我是汉人,所以按你说法我就自动获得了这些特性,这是我无法摆脱的宿命。正是这样的认知,使得谈论某些群体特性成了对全体的冒犯,这背后其实又是本质主义在作祟,本质主义认为先有类后有对象,对象自动具有类属性作为其“本质”。 @whigzhou: 不仅如此,本质主义通常还会将类属性视为“存在的意义”,我为人类规定了这组属性,于是拥有这组属性便是我成为人的根本,失去它们我就丧失了存在意义,人就不人了,天就塌了,诸如此类。 @whigzhou: 而我们非本质主义者不这么看事情,先有对象后有类,类不过是为认识世界方便而作的人为概念区分(当然对象也是,但对象的区分先于类),没错,你可以将我视为汉人,同时指出汉人这个类具有某些劣性,但我不会因此生气或自卑,只要我确信自己并不具有这些劣性 @whigzhou: 这是因为,用于归类的特性集,不会与归类之后识别出的特征集完全一致(这样的归类是无意义的),比如基于一组特征DNA标志,我被归为汉族,而统计发现汉族比其他民族更猥琐(假设该特性已有了可操作定义),但我作为个体未必很猥琐,因为猥琐并不是用于认定汉族归属的必备特征。 @whigzhou: 甚至,即便存在某个可能让人变得更猥琐的基因等位体,而我继承了该等位体,但由于我的独特个人生活史,我并未变得猥琐 @whigzhou: 有关动物分类,有个重要的事实:姐妹物种之间、种内各亚种之间的差异,通常远小于群体内的个体间差异,因而类别特性的现实意义更多表现在群体/社会层次上,在推测个体特性上的作用反而较小  
几个豆列
标签:
[微言]雪球

【2014-08-29】

@whigzhou: 随着技术/文化/制度的丰满成熟,地理因素对社会间差异变得越来越无关,地理大发现以来,英国人无论到哪里都能建立起自由社会,德国人和日本人无论到哪个自由社会都会成为模范公民,犹太人和华人无论到哪个自由社会都比其他民族会挣钱……,换句话说:更成熟的文化与制度更有能力控制和适应各种环境。

 

标签: |
5295
【2014-08-29】 @whigzhou: 随着技术/文化/制度的丰满成熟,地理因素对社会间差异变得越来越无关,地理大发现以来,英国人无论到哪里都能建立起自由社会,德国人和日本人无论到哪个自由社会都会成为模范公民,犹太人和华人无论到哪个自由社会都比其他民族会挣钱……,换句话说:更成熟的文化与制度更有能力控制和适应各种环境。  
[微言]封建与宪政

【2014-08-27】

@吴昊老是重名很无奈 我觉得阿姨少数有点学术味道的也就这篇:http://t.cn/RPDoFrY

@whigzhou: 这让我想到他一个毛病:过度拔高封建制:“个人主义、私有财产和市场体系与英格兰习惯法互为表里。所谓“现代社会核心特征”,其实就是英格兰封建自由的本来面目。大宪章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没有发生实质变化”

@whigzhou: 封建制是宪政和市场制度的最佳孕育土壤,但不能混淆土壤和它所孕育的东西, 再肥沃的牛粪也是牛粪,不是从中长出的那朵鲜花。

@whigzhou: 封建制本身要是真这么好,那大陆岂不是比英格兰更好?封建制在法德保持得更完整而纯粹,阿姨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毛病是将普通法和习惯法混为一谈,日耳曼世界都有习惯法,但唯有英格兰发展出了普通法,而后者正是王权对抗封建体系的结果,而不是封建制的一部分

@whigzhou: 在#罗斯巴德批判#12里,我曾对封建制做过一个评价 (more...)

标签: | | |
5293
【2014-08-27】 @吴昊老是重名很无奈 我觉得阿姨少数有点学术味道的也就这篇:http://t.cn/RPDoFrY @whigzhou: 这让我想到他一个毛病:过度拔高封建制:“个人主义、私有财产和市场体系与英格兰习惯法互为表里。所谓“现代社会核心特征”,其实就是英格兰封建自由的本来面目。大宪章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没有发生实质变化” @whigzhou: 封建制是宪政和市场制度的最佳孕育土壤,但不能混淆土壤和它所孕育的东西, 再肥沃的牛粪也是牛粪,不是从中长出的那朵鲜花。 @whigzhou: 封建制本身要是真这么好,那大陆岂不是比英格兰更好?封建制在法德保持得更完整而纯粹,阿姨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毛病是将普通法和习惯法混为一谈,日耳曼世界都有习惯法,但唯有英格兰发展出了普通法,而后者正是王权对抗封建体系的结果,而不是封建制的一部分 @whigzhou: 在#罗斯巴德批判#12里,我曾对封建制做过一个评价 http://t.cn/zWdhu83 //@whigzhou:封建制本身要是真这么好,那大陆岂不是比英格兰更好?封建制在法德保持得更完整而纯粹,阿姨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毛病是将普通法和习惯法混为一谈,日耳曼世界都有习惯法,但唯有英格兰发展出了普通法,而后者正是王权 @吴昊老是重名很无奈:习惯法和普通法原来不一样的啊 @whigzhou: 当然,对普通法和习惯法的关系,以及王权在普通法发展中的作用,我在#罗斯巴德批判#23里有过评论 http://t.cn/zlPnHdI @whigzhou: 普通法在英格兰是伴随王权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普通法的发展就是国王伸张其王权的过程,它把日耳曼习惯法和封建契约义务转变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律,让契约义务超越双方关系而变成一般性权利,从而逐渐脱离封建依附关系,它也为这些权利提供了一个普遍司法保障,而不再依赖于对等制约和自我救济 @whigzhou: 从大宪章到维多利亚,发生了太多“实质性变化”,普通法从雏形到成熟,国会的常设化,下院对预算的控制,财产权逐渐摆脱封建关系而获得流动性,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行会垄断权的瓦解,王权的持续扩张,封建义务逐渐被现代权利体系替代…… @whigzhou: 假如“从大宪章到维多利亚”包括了维多利亚时代,那“实质性变化”就更多了,正是从维多利亚开始,人头票选制兴起,贵族和上院权力被逐渐削夺…… @沃里克伯爵陈毓秀:辉总,王权的提高同样可以视为封建体制的一部分啊,他起到了制衡贵族的作用。毕竟英国宪制的重点不是某一阶级彻底压倒另一方,而是各方势力的平衡。 @whigzhou: 对照德国即可看出这一扩张的结果不是封建制一部分了,贵族未被消灭,但不再是领主,行政和司法转入王权,封建契约变成宪政制衡 @whigzhou: 在封建制中,对王权的制约基于封建契约,而在君主宪政中,对王权的制约基于宪法(大宪章是其早期代表),这是根本区别之一 @whigzhou: 实际上封建制中所有权利都基于契约,是两两关系,英格兰所发生的关键变化是,经由普通法的发展,由特定契约关系所规定的权利转变成了一般法律规则之下的普遍权利 @沃里克伯爵陈毓秀 封建契约与宪法的不同,是否是因为前者是领主间的封建关系,而宪法则带有人民主权的色彩? @whigzhou: 跟人民主权好像没关系。比如男爵B依其与国王K的契约领有土地E,只要他履行了契约义务(比如打仗时应召或出骑士或出钱,嫁大女儿时交税),K就不能没收E,这是契约保障…… @whigzhou: 但B不能把土地转让给别人C,因为C和K没有契约关系,也不能按自己意愿选择继承人,继承须领主同意,而且要重新誓约和交税,同样,你自行开垦一块无主荒地,是不受保护的,这种所有权是人格化的,不是现代产权,缺乏流动性,而在现代普通法中,产权脱离了这些人格化关系而受一般规则保护 @whigzhou: 人身权利也是如此,在封建制,个人不是自动获得人身保护,要获得保护,他要么处于某种契约关系中,要么受庇于某个拥有特许状(因而与国王有契约关系)的城市,一般性的人身保护是普通法和宪政发展的结果 @黄油的桐谷华:像是右边这个说法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了,这些特征可以原封不动的去描述罗马法系乃至近东的古代王国,但这些法律体系没一以发展出近代社会。 @whigzhou: 这里谈论的是普通法和习惯法的区别,它和罗马法的区别我在其他地方说过很多,简言之,规则来源不同,程序不同 @whigzhou: 这两点不同使得罗马法在限制权力和界定/保护权利上的表现远不如普通法 @whigzhou: 甲:和其他灵长类相比,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建立了分工体系,发展了食物生产系统(或者叫农业),离开这些,就不会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乙:你这完全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你说的这些特性,蚂蚁全都有。 @祈罔见:用于布道和用于满足好奇心的文本不大可能一致,阿姨对事实和考据的轻视在之前文章中自述过很多次了。其实未必是不知,效库克,康梁故智,六经注我,托古改制而已 @whigzhou: 呵呵,不知想布给谁听,听众必须聪明到足以认同光荣革命前的英国传统,笨到可以无视事实,人数又多到足以推动改制,这个…… @whigzhou: 那我看还不如去拍另一部《冰与火之歌》来得省事 @tertio:上次有人建议阿姨写虚构历史小说 @whigzhou: 好主意 @孤胆鹰雄芯 辉总,就是这一系列微博讲的内容,什么封建,王权,契约,普通法,习惯法,宪政,及这些历史有没有书籍啊,表示没基础,看辉总的微博也捉急啊。 @whigzhou: 做了个豆列:历史.宪政史 http://t.cn/RhPV4Ch 涉及中世纪、封建制、英格兰、普通法、宪政史,可参考。其中一些翻译质量较差,自己留意 【2014-09-04】 @whigzhou: 认为英国宪政在大宪章时代便已成型的人,恐怕没有理解都铎和斯图亚特两朝历史的制度意义,这是宪政发展的关键期,实际上,都铎朝的英格兰正在向专制和政教合一的方向发展,假如亨利八世寿命更长些,或者他儿子更健壮些,或者他女儿们都是国教徒,且嫁给国教徒并生下了国教徒,后面的历史就很不一样了 @whigzhou: 亨利八世获得了建立专制的多项有利条件:1)经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大贵族大部分被消灭,2)摆脱了罗马教廷这个竞争权威;3)成功清洗了作为平行权力体系的教会;4)有了印刷机这个缔造民族国家的强大工具……只可惜后来王室的宗教问题始终没解决,先有血腥玛丽的折腾,后又迎来天主教的斯图亚特家族 @whigzhou: 正是在解决国王个人信仰和国教不一致问题、外来的斯图亚特王室与贵族互不信任问题的过程中,政教分离和宗教宽容的原则才确立起来,对王权的限制也逐渐巩固和制度化 @特兰西瓦尼亚大公陈毓秀:英国宪政应该在兰开斯特王朝第一次成熟,亨利四世成为第一个由议会推举的君主,不过后来的约克王朝和都铎王朝都是对传统宪政的反动。 @whigzhou: 我不这么认为,我理解的宪政包括更多原则,其中许多到斯图亚特才确立
[微言]社会结构与选择方向

【2014-08-27】

@whigzhou: 即使同处马尔萨斯极限附近,中国式的扁平结构和流动模式下,选择压力更偏爱那些有助于在生存线边缘挣扎求存的特性,比如勤劳坚韧狡诈顺从低调圆滑低激素低代谢水平,而英格兰模式下,选择压力更偏爱那些有助于在社会中上层维持其地位的特性,比如重诺守信/勇敢/重声誉/计较权利/道德敏感性等等。

@whigzhou: 扁平结构中,绝大部分人口处于底层,上层规模极小且更换频繁地位不稳定,而在(more...)

标签: |
5291
【2014-08-27】 @whigzhou: 即使同处马尔萨斯极限附近,中国式的扁平结构和流动模式下,选择压力更偏爱那些有助于在生存线边缘挣扎求存的特性,比如勤劳坚韧狡诈顺从低调圆滑低激素低代谢水平,而英格兰模式下,选择压力更偏爱那些有助于在社会中上层维持其地位的特性,比如重诺守信/勇敢/重声誉/计较权利/道德敏感性等等。 @whigzhou: 扁平结构中,绝大部分人口处于底层,上层规模极小且更换频繁地位不稳定,而在层次丰厚的封建结构中,上层不仅规模较大,地位也很持久,因而得以成为一个持续向下渗透其价值观和特性的瀑布。  
[微言]经济理论与现实世界

【2014-08-24】

@子夏曰 施蒂格勒既在经济理论上有极高的造诣,又熟读经济思想史,所以他对经济学科发展的论断总是充满洞见。他在一篇1960年的短文里宣称,经济理论的突破,向来是由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的,而与现实世界里的重大事件关系不大。他说如果凯恩斯的通论真地是由大危机促成的(他存疑),算是一个少有的例外。

@whigzhou: 瞎说,斯密与苏格兰繁荣,奥派周期理论与魏玛恶性通胀,科斯与管制浪潮,公共选择学派与战后大政府…(more...)

标签: |
5289
【2014-08-24】 @子夏曰 施蒂格勒既在经济理论上有极高的造诣,又熟读经济思想史,所以他对经济学科发展的论断总是充满洞见。他在一篇1960年的短文里宣称,经济理论的突破,向来是由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的,而与现实世界里的重大事件关系不大。他说如果凯恩斯的通论真地是由大危机促成的(他存疑),算是一个少有的例外。 @whigzhou: 瞎说,斯密与苏格兰繁荣,奥派周期理论与魏玛恶性通胀,科斯与管制浪潮,公共选择学派与战后大政府…… @whigzhou: 这个判断和凯恩斯说决定当前政策的不过是躺在坟墓里的三流经济学家一样自以为是  
[微言]阿姨

【2014-08-19】

@慕容飞宇gg 阿姨基本被废了 http://t.cn/RPpvvo8

@whigzhou: 昨天有朋友也问起我对阿姨的看法,我想说,如果你对阿姨的兴趣在学问方面,那还是别抱什么希望了,如果是政治方面,倒没准还真能成点气候,要改变世界,还真得像阿姨这样的才行,我自认不是那种能对世界有所影响的人,所以不会有多少兴趣

@像个战士战斗:政治方面,阿姨出过些什么书?

@whigzhou: 阿姨译的写的历史著作最好都当作政治著作(注意:不是政治学著作)看,是在学术外衣下构建政治思想体系

@西小瓜呱呱:那 辉总对阿姨试图构建的政治思想体系有什(more...)

标签:
5285
【2014-08-19】 @慕容飞宇gg 阿姨基本被废了 http://t.cn/RPpvvo8 @whigzhou: 昨天有朋友也问起我对阿姨的看法,我想说,如果你对阿姨的兴趣在学问方面,那还是别抱什么希望了,如果是政治方面,倒没准还真能成点气候,要改变世界,还真得像阿姨这样的才行,我自认不是那种能对世界有所影响的人,所以不会有多少兴趣 @像个战士战斗:政治方面,阿姨出过些什么书? @whigzhou: 阿姨译的写的历史著作最好都当作政治著作(注意:不是政治学著作)看,是在学术外衣下构建政治思想体系 @西小瓜呱呱:那 辉总对阿姨试图构建的政治思想体系有什么想法吗? @whigzhou: 有股浓浓的超个体(superorganic)主义味道,作为个人主义者,我不喜欢,尽管一些重要立场和主张我是赞同的 @龙三喂不二:阿姨: http://t.cn/RPnG3H4 @吴昊老是重名很无奈:阿姨的施特劳斯主义倾向在此文中暴露无遗 @whigzhou: 呵呵,看来她完全同意我的评价啊 @whigzhou: 我的两点判断看来都没错 http://t.cn/RPDJEkA @whigzhou: “克拉林敦、休谟和麦考莱的所谓史学,其实主要是经学。他们的著作与其说与世无争地考证历史,不如说积极主动地加入了作者同时代的宪法斗争” @whigzhou: “著作的意义与作者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著作依托的传统。人类依靠意义生活,甚于依靠眼睛和面包。在意义世界中,没有比传统的建立和延续更重要的事情。现世的失败和肉体的毁灭都是琐屑而非决定性的泡沫”——这就是我说的超个体主义 @whigzhou: 阿姨虽言必称英伦,但这种气质和倾向其实很大陆很不英格丽煦 【2014-09-10】 @whigzhou: 就历史哲学而言,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斯宾格勒,汤因比,福山,同宗一窝,都是超个体主义(superorganism)+历史决定论倾向+将个人溶解在历史使命感中,没什么新鲜东西,这条脉络波普早就理过,见《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http://t.cn/hqveWi  
[微言]陌生人的死活

【2014-08-19】

@Ent_evo 我不怎么在乎一个陌生人做事情的“动机”。我只管得过来我喜欢的那一百五十个人,其他人心里想什么,我不在乎也没时间去探究。学演化博弈论的时候有个感慨,就是哪怕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在好的制度约束下也能都去做好事,这样难道不已经很好了吗?就算你是在作秀,ALS和瓷娃娃收到钱了我就很高兴了。

@whigzhou: ALS和瓷娃娃显然不在我的150里,所以我不怎么关心他们的死活,尽管我可能会关心他们为何死/为何活/怎么死/怎么活,因为后几个问题(more...)

标签:
5282
【2014-08-19】 @Ent_evo 我不怎么在乎一个陌生人做事情的“动机”。我只管得过来我喜欢的那一百五十个人,其他人心里想什么,我不在乎也没时间去探究。学演化博弈论的时候有个感慨,就是哪怕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在好的制度约束下也能都去做好事,这样难道不已经很好了吗?就算你是在作秀,ALS和瓷娃娃收到钱了我就很高兴了。 @whigzhou: ALS和瓷娃娃显然不在我的150里,所以我不怎么关心他们的死活,尽管我可能会关心他们为何死/为何活/怎么死/怎么活,因为后几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我或我关心的其他问题。 @whigzhou: 我同样不怎么关心浇冰桶那几位的死活,但我可能会关心他们心里想什么,因为这可能关系到我对他们持有的好感是否值得 @whigzhou: 当我关注陌生人的不幸时,其实是在评估我是否能够避免那种不幸降临到自己或自己关心的人头上 @whigzhou: 或者那种不幸或悲剧是否可能摧毁我所珍视的东西,而我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无能为力的 @whigzhou: 所以,被陨石砸死的人,死得再惨,我是不怎么关心的,但被强盗杀死的,被权贵欺凌致死的,被坏制度害死的,我就会关心,因为这些也可能降临的我头上,而且那不像陨石,我似乎还能做点什么去避免或告诫或逃离  
[微言]childhood与成人礼

【2014-08-02】

@罗不特 【@澎湃新闻:从儿童的发现到童年的消逝】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用毒气杀害88名儿童。七年后才有了国际儿童节。这起源来得很晦暗。人类长期没有儿童的观念,孩子一旦断奶就被当成袖珍版成人,直到现代才发现了儿童…… http://t.cn/RPIl01g

@whigzhou: “人类长期没有儿童的观念”——瞎说,要是没有儿童概念,怎么会有各种成人礼?

@whigzhou: 有关成年仪式,以及个人在该仪(more...)

标签: |
5280
【2014-08-02】 @罗不特 【@澎湃新闻:从儿童的发现到童年的消逝】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用毒气杀害88名儿童。七年后才有了国际儿童节。这起源来得很晦暗。人类长期没有儿童的观念,孩子一旦断奶就被当成袖珍版成人,直到现代才发现了儿童…… http://t.cn/RPIl01g @whigzhou: “人类长期没有儿童的观念”——瞎说,要是没有儿童概念,怎么会有各种成人礼? @whigzhou: 有关成年仪式,以及个人在该仪式前后被以不同方式对待的社会规范,历史记载和人类学材料汗牛充栋,coming of age http://t.cn/RPxeeVS age grade http://t.cn/RPxes1Q 和 initiation rite http://t.cn/RPxeDIS 这几个词条,对此提供了很多线索,相信阿利埃斯观点和“小大人”一说的,可以自己去看。 @whigzhou: 阿利埃斯的比较仅限于西方文化的不同时段,从更大范围看,西欧中世纪的情况反倒像是特例,很可能是对封建制的适应,封建制下,儿童的继承权和财产权很早就可以由法律所确定,因而年龄小并不妨碍其以合格主体资格(由监护人代理)参与封建契约关系。 @whigzhou: 现代社会确实出现了许多有关儿童的新规范,但你不能据此断言古代没有儿童观念,古代也没有三八妇女节、女士优先礼节和带薪产假,但你总不能说古代没有女性观念吧?  
[微言]掌故#6:汤婆子

【2014-08-01】

@whigzhou: #70后见过80后很可能没见过的东西#汤婆子,扁球形铜器,冬天灌上热水放在被窝里取暖,古称汤媪(想出这名字的人貌似性取向有点特别),用时须加布套以防烫伤,次日早晨水尚有余温,正好用来洗脸,那时类似的取暖铜器还有脚炉和手炉,都是用木炭的。 http://ww1.sinaimg.cn/bmiddle/537956cajw1eiwhx8ykpfj205v04uq2x.jpg

@Littma是我:这个还算富贵人家,有的还(more...)

标签:
5278
【2014-08-01】 @whigzhou: #70后见过80后很可能没见过的东西#汤婆子,扁球形铜器,冬天灌上热水放在被窝里取暖,古称汤媪(想出这名字的人貌似性取向有点特别),用时须加布套以防烫伤,次日早晨水尚有余温,正好用来洗脸,那时类似的取暖铜器还有脚炉和手炉,都是用木炭的。 http://ww1.sinaimg.cn/bmiddle/537956cajw1eiwhx8ykpfj205v04uq2x.jpg @Littma是我:这个还算富贵人家,有的还是铁质的,准确说来是镀锌铁。 @whigzhou: 嗯嗯,还有用粗瓷做的 @Littma是我:这个没见过。 @whigzhou: http://t.cn/RPMxgwH  
[微言]入海口与农业开发

【2014-07-31】

@whigzhou: 大江大河的入海分支数量与农业开发历史长度成反比。

@寄生草的空间:why?

@whigzhou: 开垦者需要修筑堤坝围堰约束水流,这一过程会消除很多小支流,而水流经约束后流速会提高,更稳定的河道、更高的流速有利于向下切割河床……

@果噜噜:尼罗河又多又长,没反。

@whigzhou: 入海支流已从罗马时代的七条减至现在的两条

 

标签: | |
5276
【2014-07-31】 @whigzhou: 大江大河的入海分支数量与农业开发历史长度成反比。 @寄生草的空间:why? @whigzhou: 开垦者需要修筑堤坝围堰约束水流,这一过程会消除很多小支流,而水流经约束后流速会提高,更稳定的河道、更高的流速有利于向下切割河床…… @果噜噜:尼罗河又多又长,没反。 @whigzhou: 入海支流已从罗马时代的七条减至现在的两条  
读史笔记#19:制度差异也有遗传基础吗?

制度差异也有遗传基础吗?
辉格
2014年8月31日

不同文明与社会何以表现得如此不同,是个长久以来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Montesquieu)曾给出一个异想天开的便捷解释:气候与土壤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制度;19世纪的人类学家开始用科学方法对待这个问题,满世界观察和描述各民族的特性,像博物学家那样测量和比较他们看到的一切,从器物、风俗、制度,到衣饰、语言、乃至身体。

基于对身体——特别是颅骨——的测量,他们区分了高加索、蒙古、马来等五六个种族(race),识别了各自的一些特征,这些研究形成了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这一学科;然而到二战以后,出于对纳粹暴行的震惊和对种族主义的忌惮,种族成了学术界的禁忌话题,体质人类学即便没有消亡也已转入地下,种族一词则被“世系(ancestry)”所取代。

不过自70年代以来,新达尔文主义已重新确立了生物学和进化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利用遗传信息探索人类迁徙分化、生活方式、食物结构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当种族主义不再对文明构成威胁,当初的恐慌既已平复,人们便逐渐认识到,区分种族或民族(注:本文所称“民族”或“族群”皆指ethnic group,我还没想好用哪个中文词对应它)并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会让种族歧视或任何基于种族的立法和政策自动获得正当性。

所以近年来学界又开始关注人类群体间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确有其实际价值,比如不同人群的特定运动潜能、罹患特定疾病的风险、近视或肥胖的几率,皆有所不同,了解这些,可以让个人早加防范,让医疗机构有所准备,让企业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甚至帮助体育星探寻找培养天才苗子。

对于体貌和生理上的差(more...)

标签: | |
5274
制度差异也有遗传基础吗? 辉格 2014年8月31日 不同文明与社会何以表现得如此不同,是个长久以来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Montesquieu]])曾给出一个异想天开的便捷解释:气候与土壤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制度;19世纪的人类学家开始用科学方法对待这个问题,满世界观察和描述各民族的特性,像博物学家那样测量和比较他们看到的一切,从器物、风俗、制度,到衣饰、语言、乃至身体。 基于对身体——特别是颅骨——的测量,他们区分了高加索、蒙古、马来等五六个种族([[race]]),识别了各自的一些特征,这些研究形成了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这一学科;然而到二战以后,出于对纳粹暴行的震惊和对种族主义的忌惮,种族成了学术界的禁忌话题,体质人类学即便没有消亡也已转入地下,种族一词则被“世系([[ancestry]])”所取代。 不过自70年代以来,新达尔文主义已重新确立了生物学和进化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利用遗传信息探索人类迁徙分化、生活方式、食物结构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当种族主义不再对文明构成威胁,当初的恐慌既已平复,人们便逐渐认识到,区分种族或民族(注:本文所称“民族”或“族群”皆指[[ethnic group]],我还没想好用哪个中文词对应它)并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会让种族歧视或任何基于种族的立法和政策自动获得正当性。 所以近年来学界又开始关注人类群体间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确有其实际价值,比如不同人群的特定运动潜能、罹患特定疾病的风险、近视或肥胖的几率,皆有所不同,了解这些,可以让个人早加防范,让医疗机构有所准备,让企业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甚至帮助体育星探寻找培养天才苗子。 对于体貌和生理上的差异,世人好像比较容易接受,但有少数学者走得更远,英国科学作家尼古拉斯·韦德([[Nicholas Wade]])在今年出版的新书《棘手遗产》([[A Troublesome Inheritance]])中,讨论了群体间心理特性的差异对社会制度发展的可能影响,他认为,各国之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走上不同道路,在法治建立和经济发展上表现迥异,不能仅仅归因于早先的制度基础和文化特质,更要从心理特征上找原因,而群体间心理上的差异很可能有其遗传基础。 主要理由是,自从人类走出非洲,族群间经历了数万年地理隔绝,各自适应所在生态位,特别是农业起源以来,部分族群采用了与以往狩猎采集截然不同的定居农业生活,建立了城市和国家;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之下,经受着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最终在各族群的心理上造成了差异,比如暴力倾向、纪律性、对待远期回报的耐心、对待社会规范的态度、道德感,等等,这些差异,反过来又影响着不同族群接受特定制度的可能性,以及其中个体在现代市场社会获得成就的潜力。 韦德的书一面世便引起轩然大波,被戴上种族主义帽子,144位学者在《纽约书评》上发表联名信加以批判,较为中肯的评论者则指出,韦德在缺乏过硬证据的情况下,在种族差异这样的敏感话题上轻易发表观点,是不负责任的。 韦德确实没有直接的遗传学证据,但公允的讲,他的分析论证相当有说服力,绝非无端猜测,就好比一桩杀人案,尽管没找到指纹、凶器、血迹,但有关动机、作案条件、可疑举动的种种迹象,却强烈指向某个嫌疑人,在无罪推定原则下,这样的嫌疑当然不足以定罪,正如韦德的观点远远够不上科学定论,但科学探索没必要遵循刑事定罪那样的严格标准。 好奇心驱使我们探索世界,当已知事实无法解答我们特别关切的问题时,便会凭推测从已确立的零散事实中描绘出完整故事,科学研究由同样的好奇心所推动,科学家也会做出同样没有多少把握的推测,考古学家从一块头骨、几颗牙齿,推测古人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结构,从难以追溯的微弱线索中,生物学家也在推测生命最初起源的可能途径。 不同的是,科学推测是在更扎实的方法论基础、更好的理论框架、更严密的逻辑、更好的统计学工具等等一整套装备支持下,在对已知事实和竞争观点更全面把握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从这些方面看,韦德的装备是完全合格的,不逊色于任何科学作家。    
[微言]英语的群属后缀

【2014-07-31】

@whigzhou: 英语里表示某类人的后缀好像有很多种,-ish: English, -ese: Portuguese, -ian: Asian, -(a)n: African, -iard: Spaniard, -i: Iraqi, -er: Quebecer, -is: Israelis, -ites: Mennonites,还有吗?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元音(i)(除了-er)。

@wh(more...)

标签:
5272
【2014-07-31】 @whigzhou: 英语里表示某类人的后缀好像有很多种,-ish: English, -ese: Portuguese, -ian: Asian, -(a)n: African, -iard: Spaniard, -i: Iraqi, -er: Quebecer, -is: Israelis, -ites: Mennonites,还有吗?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元音(i)(除了-er)。 @whigzhou: -ish和-ese 好像用于语言共同体,-ian和-an则是某块土地的居住者,-is和-i好像是某国国民,-er常用于岛民,-ite则多用于教派,不过有些选择好像只是为了念起来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