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分类下的文章(117)

[读书笔记]布莱恩·费根:地球上的人们

{*douban:3376962*}

评价:

简评:知识太陈旧,内容太走马观花,恐怕要等老家伙们都退休了,才看得到更好的

标签:
2453
{*douban:3376962*}

评价:

简评:知识太陈旧,内容太走马观花,恐怕要等老家伙们都退休了,才看得到更好的

[读书笔记]大卫·巴斯:欲望的演化

{*douban:5916004*}

评价:

简评:还是中规中矩的教科书写法,后几章有些新东西

标签:
2452
{*douban:5916004*}

评价:

简评:还是中规中矩的教科书写法,后几章有些新东西

[读书笔记]唐·罗斯: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微观解释

{*douban:5922121*}

评价:

简评:全面清理了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检查了各种可能的突破方向、备用工具和候选纲领,并提出了自己的基于意向立场功能主义+多重草稿模型+文化分析的一套纲领,眼光非常好。难读,慎入

标签:
2451
{*douban:5922121*}

评价:

简评:全面清理了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检查了各种可能的突破方向、备用工具和候选纲领,并提出了自己的基于意向立场功能主义+多重草稿模型+文化分析的一套纲领,眼光非常好。难读,慎入

[读书笔记]马文·哈里斯:母牛·猪·战争·妖巫

{*douban:1787517*}

评价:

简评:对博厄斯/本尼迪克特/萨林斯的批判很到位,对遗传差异的拒斥有点瞒旰,最后两章有点扯且暴露意识形态偏狭,Marvin Harris在他那个时代的人类学界是个异类,估计吃的白眼不少,文字中颇有些愤世嫉俗的味道

标签:
2450
{*douban:1787517*}

评价:

简评:对博厄斯/本尼迪克特/萨林斯的批判很到位,对遗传差异的拒斥有点瞒旰,最后两章有点扯且暴露意识形态偏狭,Marvin Harris在他那个时代的人类学界是个异类,估计吃的白眼不少,文字中颇有些愤世嫉俗的味道

[读书笔记]弗雷德里克·卡特赖特:疾病改变历史

{*douban:1035422*}

评价:

简评:轻量级,主题略显散漫飘乎,材料选择较随机,质量也有些参差,恰当的标题是“疾病史片段”,大致上,越晚近的内容质量越高

标签:
2449
{*douban:1035422*}

评价:

简评:轻量级,主题略显散漫飘乎,材料选择较随机,质量也有些参差,恰当的标题是“疾病史片段”,大致上,越晚近的内容质量越高

[读书笔记]杰弗里·帕克:剑桥插图战争史

{*douban:1033132*}

评价:

简评:想了解各时代人究竟如何打仗的读者,此书会让他失望,严重缺乏细节,而凡是说清楚的地方,一般历史著作里也能读到,翻译很烂,是个能把珠江译作珍珠河、广东译作坎托、丹麦译作登马克的家伙

标签:
2448
{*douban:1033132*}

评价:

简评:想了解各时代人究竟如何打仗的读者,此书会让他失望,严重缺乏细节,而凡是说清楚的地方,一般历史著作里也能读到,翻译很烂,是个能把珠江译作珍珠河、广东译作坎托、丹麦译作登马克的家伙

[读书笔记]贾志扬:天潢贵胄

{*douban:1439692*}

评价:

简评:主题和方法不错,可惜作者汉学功底(尤其是古文理解)较弱,幸亏翻译很认真,纠正了不少误解

标签:
2447
{*douban:1439692*}

评价:

简评:主题和方法不错,可惜作者汉学功底(尤其是古文理解)较弱,幸亏翻译很认真,纠正了不少误解

永佃制与缙绅地位

【2011-09-11】

#读史笔记#永佃制和田骨/田皮的分化看来是税负不确定性所促成的一种产权创新,同一块田,由不同人持有,税收负担是不一样的,在缙绅手里不用交丁税(丁税其实早已不是人头税,而是土地税的一部分了),即便摊丁入亩之后,缙绅有能力抵制绝大部分陋规和勒索,而庶民则不行

并且其中的差异是高度个人化和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必定会成为产权流动的障碍,而田骨/田皮之分可以克服这一障碍,它把税负不确定性留在了田骨上,让缙绅持有田骨而谋取低税率,而让田皮获得高流动性,进而实现资本化。

缙绅庶民的税负差异,很好的体现在缙绅“包揽钱粮”这一屡禁不绝的现象之中,通过为庶民包揽(more...)

标签: | | |
3656
【2011-09-11】 #读史笔记#永佃制和田骨/田皮的分化看来是税负不确定性所促成的一种产权创新,同一块田,由不同人持有,税收负担是不一样的,在缙绅手里不用交丁税(丁税其实早已不是人头税,而是土地税的一部分了),即便摊丁入亩之后,缙绅有能力抵制绝大部分陋规和勒索,而庶民则不行 并且其中的差异是高度个人化和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必定会成为产权流动的障碍,而田骨/田皮之分可以克服这一障碍,它把税负不确定性留在了田骨上,让缙绅持有田骨而谋取低税率,而让田皮获得高流动性,进而实现资本化。 缙绅庶民的税负差异,很好的体现在缙绅“包揽钱粮”这一屡禁不绝的现象之中,通过为庶民包揽纳税事宜,他们可以从税负差异中赚取“身份地位租金”,但这么做是非法的,有很大风险,相比之下,田骨租金性质相同,但安全的多 这一思路让我将下列几个现象串起来了:1)永佃制盛行于江南;2)江南缙绅势力强大,原因是科举功夫了得,翰林/进士一抓一大把,举人/秀才更是无数;3)江南自耕农比例远低于其他大区;(对此以前见到的解释都是其他思路,如官府没收的官田多,做官经商发财的多,因而土地兼并严重,等),但假如将田皮拥有者计入自耕,该比例大概会提高不少)4)江南士绅在包揽词讼、钱粮和漕粮方面,都特别起劲,影响也大 【注】当时在读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读书笔记]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douban:1517400*}

评价:

简评:条理异常清晰,材料扎实,翻译极认真,难得

标签:
2446
{*douban:1517400*}

评价:

简评:条理异常清晰,材料扎实,翻译极认真,难得

【读史笔记】科举制:恩荫/效忠系统 vs 专业文官系统

古代集权政府的各大功能系统中,最具可控性、执行最不走样的,就是科举系统了,所以,对皇帝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从该项宝贵资源中获取的收益最大化,看来,将其用于在自己和精英层之间建立恩荫/效忠关系,使之成为精英的主要社会爬升通道,比用它来培训选拔公务员,要合算的多。

所以,尽管绍兴师爷培训体系已证明了其训练选拔公务员的效率,证明了整理和教授实用行政知识和技能的可行性,但它非但不可能被系统接受或借鉴,反而会受到排斥和贬低。

假如科举制变成一个面向实用知识的公务员培(more...)

标签: | |
2054
古代集权政府的各大功能系统中,最具可控性、执行最不走样的,就是科举系统了,所以,对皇帝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从该项宝贵资源中获取的收益最大化,看来,将其用于在自己和精英层之间建立恩荫/效忠关系,使之成为精英的主要社会爬升通道,比用它来培训选拔公务员,要合算的多。 所以,尽管绍兴师爷培训体系已证明了其训练选拔公务员的效率,证明了整理和教授实用行政知识和技能的可行性,但它非但不可能被系统接受或借鉴,反而会受到排斥和贬低。 假如科举制变成一个面向实用知识的公务员培训选拔机制,它就会沦为某个专业阶层的专属领地,而让圈外的绝大部分人失去进身之阶,或至少让门槛变得不平等,因为凡专业知识,其掌握机会和程度皆高度依赖于个人禀赋、旨趣、家学渊源、师徒传承等等,而唯有像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这样狭窄、空洞和僵化的领域,才会让所有人产生“我也有机会”的平等感觉。 所以嘛,一把手得是书记,因为他是恩荫/效忠系统出身,纯技术/管理专家只能做市长/副市长,也就是师爷/书吏。 组织部vs人事部很好的区分了恩荫/效忠系统和专业文官系统。 建立专业文官系统或许还有另一个不利,和修城墙一样,很可能是在为自己的竞争者做嫁衣,一个由职业文官管理的社会,是很容易替换上层统治者而维持生产、市场、税收和治安的平稳的,这样,潜在挑战者的接管将变得容易,因而挑战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 这一点对于农业集权帝国尤其突出,因为农业帝国统治者的核心优势常不在武力,而在于控制体系,假如控制体系专业化了,等于他把核心业务外包了,自己也就没什么存在价值了。
【读史笔记】浙江人口:1850 vs 1953

浙江人口在1850年前已超过3000万,1953年普查数据小于2300万,同期全国人口已增加1.5亿(4.3亿->5.8亿),至1964年才恢复到2800万以上,同期全国人口又增1.4亿,长毛之祸大概只能解释其中一小部分,因为相比之下,长毛为祸最烈的安徽,人口恢复的更早。

嘉兴的情况比整个浙江更严重,1838年人口293万,当时海宁没划入嘉兴府,现在嘉兴户籍人口337万,剔除海宁的81万,256万,比道光朝少37万。

(more...)
标签: | |
2027
浙江人口在1850年前已超过3000万,1953年普查数据小于2300万,同期全国人口已增加1.5亿(4.3亿->5.8亿),至1964年才恢复到2800万以上,同期全国人口又增1.4亿,长毛之祸大概只能解释其中一小部分,因为相比之下,长毛为祸最烈的安徽,人口恢复的更早。 嘉兴的情况比整个浙江更严重,1838年人口293万,当时海宁没划入嘉兴府,现在嘉兴户籍人口337万,剔除海宁的81万,256万,比道光朝少37万。 看到一个解释,山地玉米种植一度抬高了人口水平,然后又因土壤侵蚀许多山地被放弃,据说该现象在浙赣湘拓垦于清代的山地都有所表现。 看到另一个解释,长毛过后,最初的移民潮中发生了许多土客冲突,引发江南士绅对移民的集体抵制,这一抵制得到某些地方大吏(比如沈葆桢)的支持,结果大大延缓了土地复垦和人口恢复。
[读书笔记]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douban:1278703*}

评价:

简评:施坚雅本人的部分非常好,其余水平参差,斯波义信的宁波和戈拉斯的行会两章很好,有些则很差,翻译和编辑质量很好

标签:
2440
{*douban:1278703*}

评价:

简评:施坚雅本人的部分非常好,其余水平参差,斯波义信的宁波和戈拉斯的行会两章很好,有些则很差,翻译和编辑质量很好

【读史笔记】纸贵惹得祸

古代土地调查都是为税收服务,故为公允起见,须区分丰腴/贫瘠程度,区分之后的记录办法有两种:1)每块土地记录亩数的同时也记录核定的腴瘠等级,2)将亩数按腴瘠程度折算成标准亩数。

乍看起来,两种方法似乎是等价的,实则不然,第二种方法少记录了一个数字,因而丢失了原始信息,这一代价换来的好处是节省了记录、抄写和计算的工作量和材料成本,在古代纸张昂贵、读写者高度稀缺的条件下,这一节省或许是值得考虑的,所以,实践中的做法逐渐从方法1转为方法2。

标签: | |
2025
古代土地调查都是为税收服务,故为公允起见,须区分丰腴/贫瘠程度,区分之后的记录办法有两种:1)每块土地记录亩数的同时也记录核定的腴瘠等级,2)将亩数按腴瘠程度折算成标准亩数。 乍看起来,两种方法似乎是等价的,实则不然,第二种方法少记录了一个数字,因而丢失了原始信息,这一代价换来的好处是节省了记录、抄写和计算的工作量和材料成本,在古代纸张昂贵、读写者高度稀缺的条件下,这一节省或许是值得考虑的,所以,实践中的做法逐渐从方法1转为方法2。 可是,丢失信息的代价终究显露了出来,许多土地在初垦时产量不高、或政府为鼓励垦荒而故意定低等级,多年后变成熟地,产量提高,重新登记时,发现税率低的离谱,此时麻烦来了,修正亩数的话就得重新丈量,工作量负担不起,结果只好采用差异税率,将这些地标记为“大田”(意即用“大亩”计量的田),适用高于“小田”的税率。 这样,不仅原先节省的那些数据量和计算量最后还是没省,反而造成了统计体系的极度混乱。 更混乱的是,折算标准税亩的方法还不同,有些以等级最高者为标准,折算系数<1,有些以等级最低者为标准,折算系数>1,还有的以常见良田为标准,等级最高者系数>1……我真同情整理这些史料的家伙
[读书笔记]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douban:1084229*}

评价:

简评:材料扎实,方法得当,不过9、10两章对竞争观点的否定有些武断

标签:
2436
{*douban:1084229*}

评价:

简评:材料扎实,方法得当,不过9、10两章对竞争观点的否定有些武断

【读史笔记】度量衡的扩大趋势

这三个现象大概有着共同的原因:

1)历代丁户统计数字都偏低;

2)尺和亩的标准不断增大(从周尺22.5cm增至明清34cm,亩相应从182m^2增至694m^2);

3)斤的标准也不断增大(从汉斤258g增至明清司马斤605g);

在隐匿税源上,地方官吏和农户有着共同的激励,容易达成默契。

记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标签: | | |
1947
这三个现象大概有着共同的原因: 1)历代丁户统计数字都偏低; 2)尺和亩的标准不断增大(从周尺22.5cm增至明清34cm,亩相应从182m^2增至694m^2); 3)斤的标准也不断增大(从汉斤258g增至明清司马斤605g); 在隐匿税源上,地方官吏和农户有着共同的激励,容易达成默契。 记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