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douban:1278703*}

评价:

简评:施坚雅本人的部分非常好,其余水平参差,斯波义信的宁波和戈拉斯的行会两章很好,有些则很差,翻译和编辑质量很好

相关文章

标签:
2440
{*douban:1278703*}

评价:

简评:施坚雅本人的部分非常好,其余水平参差,斯波义信的宁波和戈拉斯的行会两章很好,有些则很差,翻译和编辑质量很好



已有32条评论

  1. 辉格 @ 2011-08-17, 20:20

    #1#施坚雅也相信明代人口峰值是2亿,和复旦派看法一致,远高于何炳棣所估计的1.5亿,姑信之。小结一下,各历史时段峰值:汉6千万,唐8千万,宋1.2亿,明2亿,清4.3亿;每个峰值离上一个低谷都有百年以上的承平期,不妨视为当时条件下的马尔萨斯极限

    [回复]

    辉格 回复:

    [回复]

    辉格 回复:

    其实在被摊入亩之前,“丁”的含义早就不是劳力单位了,否则很难理解为何黄册上的丁数常精确到小数点后五六位

    [回复]

    辉格 回复:

    当然,只看官方数字没啥用,这里引的是现代研究结果 //@0师太你就从了老衲吧0:这里面有猫腻吧,中国古代黑户不是一般的多,而且明清是不是要考虑到税赋制度的调整?

    [回复]

    辉格 回复:

    摊丁入亩主要影响官方统计数中的隐漏,这里提到的数字都已经考虑这一点作出调整了,其实摊丁入亩早就开始了,一条鞭就是,雍正朝算是个终点 //@Zodzod_张浩:清代康雍年间的政策影响呢?

    [回复]

    辉格 回复:

    不完全是,不考虑外族入侵时可以这么说,明清两朝比较典型,极限到达之后不久即大乱 //@tertio:是不是朝代更替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当时的生产条件所能允许的马尔萨斯极限?

    [回复]

  2. 辉格 @ 2011-08-17, 20:20

    #1#而推动该极限上移的主要事件,分别是:吴/晋/南朝的江南开发,以占城稻为代表的稻米区复种指数提高,稻米复种技术的普及/湖广开发/云贵开拓,美洲植物的推广和与此相应的山地开拓

    [回复]

  3. 辉格 @ 2011-08-17, 20:20

    #5#清代能以如此幅度拉高人口极限,大概也要归功于其治理效率,按儒法专制帝国的标准,清代的治理效率远超汉唐宋明,最大程度的压制了皇族/门阀/太监/官吏/豪绅对土地资源的攫取,造就了一个极度扁平化的社会。

    [回复]

  4. 辉格 @ 2011-08-17, 20:20

    #15#云梦秦简和一些汉简中的只言片语,给我的感觉是,秦汉时中央政府将其政策法令贯彻到最底层的能力,似乎比后世各朝都要高,这看起来很奇怪,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法家式的政府机器刚刚出现,其贯彻渠道上沿路各层尚未学会如何阻挠、敷衍和蒙骗它…

    [回复]

    辉格 回复:

    比如,起初官吏可能还是合一的,且都是上面派下来,而后来的吏都出自地方,都是官所难以对付的地头蛇。秦汉时,做官所需知识准备,似乎更多是技术性的,而在后来的门阀制和科举制下,做官的前提变成了出身和功名,知识准备也与技术/制度日益脱节,因而使官员更多受制于吏僚。

    [回复]

  5. 辉格 @ 2011-08-17, 20:20

    #15#前面两段是旧笔记,刚发现施坚雅也有类似看法,而且解释的靠谱的多,他指出,从长跨度来看,历朝政府对民间事务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在逐渐削弱,存在一个退缩的趋势,他的解释是,因为人口不断增殖,假如要维持原有的控制深度,就得保持最低级(县级)政府按人口计的辖区规模,但这样就必须增加管理层级

    [回复]

    辉格 回复:

    但增加层级会加重赋税,也加大控制难度,所以只能扩大县级辖区规模,汉代1180县辖6千万人口,每县5万,清代1360县辖4亿多人口,每县30多万,县官只能将许多事务交给乡绅里胥处理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样,在人口增长6倍的情况下,政府衙门的数量、层级和扇出系数,皆保持两千年不变。

    [回复]

    辉格 回复:

    施氏并认为,这一退缩意义深远,它导致了唐中期之后的贸易自由化和“中世纪城市革命”,在此之前,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城市指定区域内,并置于受到政府专门机构管制之下,而之后,坊市隔离被打破,而县城以下的市镇发展也难以再限制

    [回复]

  6. 辉格 @ 2011-08-17, 20:20

    #1#1)古代税赋以土地税为主,并不与人口同步增长;2)下层结构不变,增加层级会加大单位人口负担 //@yxiaohan:但人口增加,赋税也应相应增加才是。赋税增加后就可以扩大政府规模。既然实情并非如此,是否还有其他限制条件存在,比如人均产出递减,或者从技术上说,以古代条件,集权政府有一个管理人口的

    [回复]

  7. 辉格 @ 2011-08-17, 20:20

    #1#官方数字只是能收到税的人口,三国人口谷底,现代学者最低估计是1400万,高的有2600万,复旦派的2200万采用者较多,推荐一篇综述:http://t.cn/amh9eR //@襄阳泉 : 东汉末年人口5648万,到三国鼎立的时候,全国人口只有760万,这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国演义。

    [回复]

  8. 辉格 @ 2011-08-17, 20:20

    #17#乍一看,辟雍的形制很奇怪,贵族子弟学校为啥要弄成这个样子,仔细一想明白了,那时候最重要的学习科目或许是城池攻守,辟雍其实就是个微型城池,用来练习的。我瞎猜的。

    [回复]

  9. 辉格 @ 2011-08-17, 20:20

    #18#南京城的布局中很奇怪的把三法司这样的重要衙门和一些重要仓库放在城外,黄册库放在玄武湖岛上,防火倒是好了,可这么重要的档案不怕被抢了啊,1381年的伦敦泰勒暴动烧掉的就是地籍档案,城都修这么大了(周长70里),还差这几个衙门,不解。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有道理 //@0师太你就从了老衲吧0:开国之初,最重要的部门肯定是管军事的,军事是五部门,根据古代建筑对称原理,另外一边文官部门也就剩五个了,六部里就把刑部给踢了,反正要跟监察部搞成三司的,索性一块到城外去方便。相比较,档案就太不重要了。

    [回复]

  10. 辉格 @ 2011-08-17, 20:20

    #19#汉人跟土著打,福佬跟客家打,泉州跟漳州打,三邑跟同安打,台湾太热闹了,假如没有外来政权插手,不知最后会打出什么结果。对照一下台湾和北美移民史,会很有意思。

    [回复]

  11. 辉格 @ 2011-08-17, 20:20

    #20#度量城市化程度,除了城市化率之外,可以引入一个指标,叫“半人口聚集数”(N50)或“1/4人口聚集数”(N25),即,合计人口数大于总人口数一半(或1/4)的最小聚居地数量;与基尼系数相比,该指标可避免“多大的聚居地才算城市”的争议。

    [回复]

  12. 辉格 @ 2011-08-17, 20:20

    #21#古代官吏任期短,调动频繁且跨度大,而旅行速度又极低,加上丁忧,实际上任何时刻都有很大比例的官员处于赴任途中或休假期或回京途中或候职期,总数大概不低于1/4,由此给行政编制和驿站系统带来的负担不知规模几何。

    [回复]

    辉格 回复:

    除了非常规调动/丁忧/撤职之外,病退和死于任上也是任期中断的重要原因,明代新科进士平均年龄33岁,清代是37岁,加上候职时间,首次上任多半已年过40,5、60岁的不在少数,已进入高死亡率年龄段了。

    [回复]

  13. 辉格 @ 2011-08-17, 20:20

    #23#按明人标准,郑成功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倭寇,不过是扯了面已经作废的大明旗帜,就莫名其妙被奉为民族英雄,殊不知扯废旗是武装海商之惯技,王直扯的不就是大宋旗帜嘛。

    [回复]

    辉格 回复:

    我觉得,武装海商才是那个时代的东亚主角嘛,假如多一点腹地,多一点技术和组织上的积累,多一些知识精英的支持,完全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未必逊于葡西之于美洲

    [回复]

    辉格 回复:

    盖个图章有啥难,支那派遣军不是也有汪主席的图章嘛,赶走荷兰人的倭寇是民族英雄,那赶走英国人的倭寇呢? //@千古江山走遍:人家被朱家正式赐了姓的吧?。。。再说了,现在奉他为民族英雄一大半原因是他赶走了荷兰人。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要碰到个有点正气的人物就反一下吧?

    [回复]

  14. 辉格 @ 2011-08-17, 20:20

    #24#“1920年前后,成都男性人口中至少3/5是脚夫”——G.D.Hubbard, 《成都的地理背景》,1923年

    [回复]

  15. 辉格 @ 2011-08-17, 20:20

    #25#清代各业行会都很发达,毫不意外,许多行会都试图构建价格联盟,同样不意外的是,他们通常只能操纵名义价格,结果会将竞争引向质量方面,这在服务业尤其明显,比如许多剃头匠行会规定不得在剃头时附送洗头服务,有些还规定在腊月最后6天不许附送掏耳朵服务(平时则不管)。

    [回复]

  16. 辉格 @ 2011-08-17, 20:20

    #26#好像移民前哨的妇女地位都比较高,盖移民中男性比例奇高,光棍太多之故,川有辣妹子,东北女人也以彪悍出名,17/18世纪台湾也是移民前哨,鹿港有俗语“施黄许,多悍女”,施黄许乃鹿港三大姓,移民本来缺女人,加上当时施琅一度禁止赴台者携带女眷,更是雪上加霜。

    [回复]

  17. 風紀委員 @ 2016-06-09, 12:35

    茵吹死挺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