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市场〉标签的文章(89)

作为勒索筹码的存量有形资产

【2021-12-17】

现代经济中,存量有形资产的灭失成本相对整个经济体量来说是很小的,可以说微不足道,德国日本都被炸成那样了,没几年也就复苏了,所以,存量有形资产作为勒索筹码,至少在国际关系中的价值非常低,

对个体公司来说,价值略高一点,但也高不到哪儿去,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观察一下历史股价,火灾地震摧毁一家工厂,损失数字看起来不小,但对大公司的股价其实影响不大,所以,在跨国公司决定去留的问题上,存量有形资产作为勒索筹码也不会有多大用处,

真正管用的筹码是未来市场机会,这个筹码一直在起作用,但眼下可见两个苗头,一是筹码份量本身在缩减,二是跨国公司权衡天平的另一头,另一个份量重得多的筹码正在压上来,份量重到几乎无法抗拒——

国会对许多跨国公司脚踩两只船,两头吃好处的 do(more...)

标签: | | |
8948
【2021-12-17】 现代经济中,存量有形资产的灭失成本相对整个经济体量来说是很小的,可以说微不足道,德国日本都被炸成那样了,没几年也就复苏了,所以,存量有形资产作为勒索筹码,至少在国际关系中的价值非常低, 对个体公司来说,价值略高一点,但也高不到哪儿去,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观察一下历史股价,火灾地震摧毁一家工厂,损失数字看起来不小,但对大公司的股价其实影响不大,所以,在跨国公司决定去留的问题上,存量有形资产作为勒索筹码也不会有多大用处, 真正管用的筹码是未来市场机会,这个筹码一直在起作用,但眼下可见两个苗头,一是筹码份量本身在缩减,二是跨国公司权衡天平的另一头,另一个份量重得多的筹码正在压上来,份量重到几乎无法抗拒—— 国会对许多跨国公司脚踩两只船,两头吃好处的 double-dipping 策略越来越不满了(最新例子),很快我们会看到一轮轮被迫站队表态的浪潮,从国防/医疗/能源等安全敏感的产业开始,逐渐扩散到整个经济体,哪边的砝码更重是显而易见的, 事到如今,你想不想脱这钩已经无关紧要了,  
白酒

【2021-12-17】

听了个对 Derek Sandhaus 的访谈,此君自称是向英语世界认真引介白酒的第一人,其中提到他当初斟酌从哪个牌子入手时,主要考虑因素是价位和香型,定价要在小几十美元,风味要易于识别和接受,最后选了泸州老窖,

貌似他的引介还挺成功的,因为我在本镇 ALDI 货架上见到的唯一一种白酒正是泸州老窖,

不过,在本镇两家中餐馆(其中一家其实是马来西亚中餐馆)的酒柜上,我看到的白酒都是红星二锅头,可(more...)

标签: | |
8946
【2021-12-17】 听了个对 Derek Sandhaus 的访谈,此君自称是向英语世界认真引介白酒的第一人,其中提到他当初斟酌从哪个牌子入手时,主要考虑因素是价位和香型,定价要在小几十美元,风味要易于识别和接受,最后选了泸州老窖, 貌似他的引介还挺成功的,因为我在本镇 ALDI 货架上见到的唯一一种白酒正是泸州老窖, 不过,在本镇两家中餐馆(其中一家其实是马来西亚中餐馆)的酒柜上,我看到的白酒都是红星二锅头,可能中餐馆的定位更低一些,  
容纳创造性毁灭

【2021-12-12】

《暴力与社会秩序》这书总的来说不怎么样,不过有一点提的很好,(用我术语体系表达)大意是:那些未建立自由秩序的社会,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个根本障碍是,无法容纳创造性毁灭,

因为既有产业持续取得租值的前提是与权力结构捆绑,而这一捆绑赋予了他们压制任何与既有产业模式不相容的创新苗头,因为创新浪潮引发的创造性毁灭过程会消灭其租值基础,大规模改变既得利益分配格局,

在自由社会,这样的改变也常会引发政治冲突,(more...)

标签: | | | | | | |
8941
【2021-12-12】 《暴力与社会秩序》这书总的来说不怎么样,不过有一点提的很好,(用我术语体系表达)大意是:那些未建立自由秩序的社会,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个根本障碍是,无法容纳创造性毁灭, 因为既有产业持续取得租值的前提是与权力结构捆绑,而这一捆绑赋予了他们压制任何与既有产业模式不相容的创新苗头,因为创新浪潮引发的创造性毁灭过程会消灭其租值基础,大规模改变既得利益分配格局, 在自由社会,这样的改变也常会引发政治冲突,但由于权力结构与租值分布实现了足够高程度的解耦,因而通常都能顺利吸纳这些冲击,实现某种妥协,而不至于让系统垮掉,而在其他社会,创造性毁灭的浪潮要么被压制了,要么只有经历一番血肉横飞甚至改朝换代才完成,  
弄懂撅起国

【2021-11-13】

常听到跨国公司高管/大学教授/国际组织官员夸口自己来过十几二十次撅起国吃过多少次火锅就感觉好像很懂撅起国了,非常好笑,

要真想弄懂撅起国,最好的办法是去做点小生意,

有个米国人叫Turner Sparks,在苏州教过一阵英语,2004年时他发现冰激凌市场是个空白,需求很旺盛,但供给有个很大缺口,三十几块的哈根达斯和两三块的麦当劳之间,是一片空白,刚好他有个大学室友,是 Mister Softee 老板家族的子弟,于是通过他获得了授权,开始在苏州做生意,生意火爆,从一部流动货车开始,很快做到了十部车子,

可是,随着生意的发展,他很快体会了被各色人等轮番操的感觉,被员工操,被假冒的竞争对手操,被晨管操,被各种局操,最后被操的完全没了方向,夹着尾巴回米国了,(more...)

标签: | |
8910
【2021-11-13】 常听到跨国公司高管/大学教授/国际组织官员夸口自己来过十几二十次撅起国吃过多少次火锅就感觉好像很懂撅起国了,非常好笑, 要真想弄懂撅起国,最好的办法是去做点小生意, 有个米国人叫Turner Sparks,在苏州教过一阵英语,2004年时他发现冰激凌市场是个空白,需求很旺盛,但供给有个很大缺口,三十几块的哈根达斯和两三块的麦当劳之间,是一片空白,刚好他有个大学室友,是 Mister Softee 老板家族的子弟,于是通过他获得了授权,开始在苏州做生意,生意火爆,从一部流动货车开始,很快做到了十部车子, 可是,随着生意的发展,他很快体会了被各色人等轮番操的感觉,被员工操,被假冒的竞争对手操,被晨管操,被各种局操,最后被操的完全没了方向,夹着尾巴回米国了,成了一位栋笃笑表演者,不知道是不是被操出了幽默感, 我是从一个 podcast 听到的故事,发现这里有篇文章:How China Drove Out Mister Softee: This is China    
翻译价格

【2021-11-08】

@PhilHellene0217 名著误译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AnnSherrard:语言专业都知做笔译多么不划算…现在的市场价就是千字80(水平高另算)一本书翻下来多少钱?查背景知识和校对更增加时间成本。学术译著根本不算成果,哪个老师愿意去做

@同声翻译樱桃羊:同意右边,除了“市场价”的部分。翻译根本不应指定所谓市场价,这也和水平无关。而学术译著如果算成果,市场只会…

@tertio: 原因在于,商家发现翻译质量压根不影响销量,所以何必费那个劲呢

@whigzhou: 标签: | | |

8896
【2021-11-08】 @PhilHellene0217 名著误译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AnnSherrard:语言专业都知做笔译多么不划算…现在的市场价就是千字80(水平高另算)一本书翻下来多少钱?查背景知识和校对更增加时间成本。学术译著根本不算成果,哪个老师愿意去做 @同声翻译樱桃羊:同意右边,除了“市场价”的部分。翻译根本不应指定所谓市场价,这也和水平无关。而学术译著如果算成果,市场只会… @tertio: 原因在于,商家发现翻译质量压根不影响销量,所以何必费那个劲呢 @whigzhou: 格雷欣法则 @whigzhou: 感觉这事情也跟出版商对首印销量的依赖有关系,这使得质量代理甄别机制来不及起作用,如果多数读者在下单之前先看豆瓣评论,情况恐怕会不同  
下一次股灾

【2021-06-10】

据说BlackRock等大基金正在以非常大的规模将资产从股票和债券转到房地产上,整条街整个小区的收购房产,经常以20%以上的溢价,

基金的这种举动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利率那么低,股市又被抬的那么高,

不过这事情跟去年大量散户入市联系起来看就有点可怕了,这让我怀疑:

1)过去一年的上涨是不是主要由散户推动的?
2)会不会有很多散户把卖房子的钱放进了股市?
3)或者说,有那么多房子被基金收购,是否相当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散(more...)

标签: | | |
8656
【2021-06-10】 据说BlackRock等大基金正在以非常大的规模将资产从股票和债券转到房地产上,整条街整个小区的收购房产,经常以20%以上的溢价, 基金的这种举动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利率那么低,股市又被抬的那么高, 不过这事情跟去年大量散户入市联系起来看就有点可怕了,这让我怀疑: 1)过去一年的上涨是不是主要由散户推动的? 2)会不会有很多散户把卖房子的钱放进了股市? 3)或者说,有那么多房子被基金收购,是否相当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散户有那么多闲钱放进了股市? 果真如此的话,下一次股灾的杀伤力就太强了, 很多迹象显示接下去几个季度的通胀数字不会太好看,到时候印钞机被迫停工,泡沫到头,想想都可怕,  
赎金议价

【2021-05-25】

绑架赎金的议价向来非常困难,首先因为这是一种双边垄断交易,即交易物的潜在买家和潜在卖家都只有一个,有关双边垄断造成的议价困难,我早先讲过多次(《自私的皮球》第3章),

其次,赎票交易通常是一次性的,没有回头客一说,所以很难形成信任关系,以及对价格范围的共识,

第三,此类交易得不到司法保护,因而双方对其是否能得到履行都没有把握,这种不确定性会鼓励机会主义,这一点会得到报警可能性的强化,但即便在无政府条件下,履约不确定性同样很高,

不过,只要(more...)

标签: | | |
8628
【2021-05-25】 绑架赎金的议价向来非常困难,首先因为这是一种双边垄断交易,即交易物的潜在买家和潜在卖家都只有一个,有关双边垄断造成的议价困难,我早先讲过多次(《自私的皮球》第3章), 其次,赎票交易通常是一次性的,没有回头客一说,所以很难形成信任关系,以及对价格范围的共识, 第三,此类交易得不到司法保护,因而双方对其是否能得到履行都没有把握,这种不确定性会鼓励机会主义,这一点会得到报警可能性的强化,但即便在无政府条件下,履约不确定性同样很高, 不过,只要一种交易频繁持续发生,市场总是会发展出解决此类议价困难的机制, 黑海北岸(特别是顿河下游)曾经是斯拉夫世界与突厥世界的交界地,也是哥萨克的发源地,长期处于无镇虎状态,哥萨克以劫掠为主业,许多塔塔尔人也是如此,劫掠对象主要是商品、牲畜和人,掳到的人,若是普通百姓,就直接卖给奴隶贩子了,若是有点地位的,其勒赎价值就可能数倍于奴隶市价,于是就成了绑票,(Brian Boeck: Imperial Boundaries,第3章) 但多数哥萨克不会自己去谈判赎金,而是把人质卖给专业的赎票中介,后者对什么人质值多少钱,怎么谈判,如何可靠履约,都非常有经验,最重要的是,长期做这行当,让他们有机会也有动机建立信誉,所以他们开出的价格也容易被视为市场行价而得到接受,也容易让人相信,只要付了赎金,人质就会安全送回来,  
GameStop

【2021-01-31】

GME这事情,随便说几句吧,

1)逼空(short squeeze)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全程合法合规的逼空,成功的就更少,

2)而那些成功了的(至少看起来成功了的),通常也会被SEC盯上,当然,盯上不一定有什么后果,

3)逼空若是成功了,空头当然是亏了,但参与逼空者未必就赢了,要看谁跑的时间准,跑晚的那些会亏的很惨,

4)你要是赌心重,爱刺激,有信心,那么玩一把也未必不可,可是,把这事情弄的跟阶级斗争似的,好像其中有什么道德分可以赚,或者好像从那里能找到阶级兄弟情谊,那就太好笑了,

5)不光好笑,抱着这种(more...)

标签: | |
8421
【2021-01-31】 GME这事情,随便说几句吧, 1)逼空(short squeeze)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全程合法合规的逼空,成功的就更少, 2)而那些成功了的(至少看起来成功了的),通常也会被SEC盯上,当然,盯上不一定有什么后果, 3)逼空若是成功了,空头当然是亏了,但参与逼空者未必就赢了,要看谁跑的时间准,跑晚的那些会亏的很惨, 4)你要是赌心重,爱刺激,有信心,那么玩一把也未必不可,可是,把这事情弄的跟阶级斗争似的,好像其中有什么道德分可以赚,或者好像从那里能找到阶级兄弟情谊,那就太好笑了, 5)不光好笑,抱着这种态度去参与的,恐怕会成为死的最惨的那批, 6)当然,嘴上这么说的,未必真是*抱着这种态度*的,喊得响的,可能恰恰是跑的快的, 7)Elon Musk 看起来就是在骟动这种情绪,这并不奇怪,他就这人品,此人的商业诚信,在 SolarCity 这事情上已经展露无疑了,无需多言, 8)卖空机制是一个健康市场非常必要而有益的的组成部分,它对市场的净化功能,比一万个SEC还管用,而且空头们的服务是免费的, 9)特定某次卖空行为当然可以质疑,但攻击整个卖空机制的人,要么是小白,要么居心不良,很可能自己就是骗子,或是跟着骗子赚钱的托, 【2021-02-01】 这轮散户狂热的邪乎劲,感觉就是币圈那股邪乎劲的溢出版,很多人不是炒币也炒出了革命热情嘛,如今泛滥到了证券市场上, 炒家扇乎割命热情(或其他各种邪乎念头),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怜的只是那些胸膛里*真的*涌动起了革命热情的人,因为这股热情会让他们忘了给脚底抹油, ​​​​ @whigzhou: 竟然还有小将说就算大哥先跑了也无怨无悔,那不就是 groupie 嘛~ ​​​​  
物物交换的障碍

【2021-01-25】

在《群居的艺术》第III-3章里,我曾解释了物物交换为何那么困难,因为议价过程实质上是以交易者捉对匹配双方等优曲线的方式进行的,其中涉及的信息交换量和算法复杂度都远高于钱物交易,而且高效率的集中式竞价几乎不可能进行,除非被纳入竞价的只有两种潜在交易物品,

所以现实中存在的物物交换,通常交易物搭配都是由习俗长期固定的,每次特定交易只是略微改变交换比例,而不是每次重启一个遍历各种可能性的议价过程,

昨天读Roy A. Rappaport《献给祖先的猪》(more...)

标签: | | |
8413
【2021-01-25】 在《群居的艺术》第III-3章里,我曾解释了物物交换为何那么困难,因为议价过程实质上是以交易者捉对匹配双方等优曲线的方式进行的,其中涉及的信息交换量和算法复杂度都远高于钱物交易,而且高效率的集中式竞价几乎不可能进行,除非被纳入竞价的只有两种潜在交易物品, 所以现实中存在的物物交换,通常交易物搭配都是由习俗长期固定的,每次特定交易只是略微改变交换比例,而不是每次重启一个遍历各种可能性的议价过程, 昨天读Roy A. Rappaport《献给祖先的猪》时,发现物物交换的另一类障碍,(Rappaport 不是经济学家,所以他的表述和我的很不一样,但意思差不多)如果被交换的都是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的必需品,交易就很难持续流畅的进行,因为当一种必需品(比如盐)的供应量越过某个临界值后,其价格会迅速跌到接近于零,于是交易过程便中断了,即便盐的供方对其他物品仍有旺盛需求,而且手里有充足的盐,也不再能换到任何东西, 反过来也是,如果这种必需品的供应量低于某个临界值,价格会暴涨,于是迅速耗尽买方的所有可交换物,结果也是交易中断, 所以,仅由必需品构成的交换系统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因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大丰收或大歉收而陷于停顿,一个稳定而可持续的交换系统必须包含足够多的高弹性商品,比如奢侈品,而且最好是不易变质的耐用奢侈品,它们可以起到储备和缓冲的作用,比如,当盐生产者发现供给有些过度价格可能暴跌时,可以停止生产盐,转而用储备的贝壳去换取他们本来用盐换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在一些无货币社会中观察到的交换系统,此类奢侈品都占据着显著地位,特别是各种身体装饰用品, 有意思的是,后来的货币就往往是由这些高弹性交换物中的几种演变而来,  
宗教经济学

【2020-09-16】

之前在EconTalk听了一个对宗教经济学家 Laurence Iannaccone 的访谈,其中有个观点,认为宗教在美国之所以没有经历像欧洲那种程度的衰退(以信众人数,上教堂频率,捐款等活跃度指标衡量),是因为美国有着远更自由的宗教市场,这一点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以往人们在谈论宗教自由度时,通常只关注消费方的选择自由(即个人选择信不信、信什么,入哪派的自由),在这方面,欧美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似乎已没多大差别,可是,假如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供方,便可发现差异巨大,在美国,创立新教派或组织新教会,都是完全自由的,而在欧洲,这会面临非常大障碍,有时几乎不可(more...)

标签: | | | |
8282
【2020-09-16】 之前在EconTalk听了一个对宗教经济学家 Laurence Iannaccone 的访谈,其中有个观点,认为宗教在美国之所以没有经历像欧洲那种程度的衰退(以信众人数,上教堂频率,捐款等活跃度指标衡量),是因为美国有着远更自由的宗教市场,这一点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以往人们在谈论宗教自由度时,通常只关注消费方的选择自由(即个人选择信不信、信什么,入哪派的自由),在这方面,欧美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似乎已没多大差别,可是,假如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供方,便可发现差异巨大,在美国,创立新教派或组织新教会,都是完全自由的,而在欧洲,这会面临非常大障碍,有时几乎不可能,究其因,在国家权力退出宗教事务这一点上,美国做的最为彻底,而且从建国起便已实现。 刚刚又想起这个话题,于是查了些资料,发现确实如此,仅以瑞典和德国为例。 在瑞典,直到1860年之前,脱离路德教会都是非法的,1860年后,允许脱离,但只能转入另一个基督教会,这一规定直到1951年才废除,而路德宗的国教地位一直维持到2000,目前,瑞典是全欧宗教活跃度最低的国家。 在战后德国,虽然政府并不限制创立新教会,但他有个奇葩政策:教会税,这是附加在所得税上的一个特别税种(约为所得税的8-9%),不管是不是信徒都得交,收来的钱分配给合格教会,所谓合格就是具有足够规模且历史足够长,这就相当于把宗教市场变成了single payer,既已立足的教会根本不需要操心筹款的事情,这当然极大削弱了宗教市场的竞争和创新,看了下 church tax 这个维基词条,貌似这种情况在欧洲还很流行。 缺乏供方自由的结果是阻断了供方通过竞争和创新不断进化的动力,令其难以适应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宗教需求,结果是信众不断流失。 而且这种阻断的效果是非常持久的,即便现在完全放开,供给活跃度也需要好几代人才会提高到新的均衡水平,因为正如Iannaccone在另一篇文章里所解释的,宗教供给和其他商品很不一样,建立新教派/新教会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因而供方调整有很长的滞后期。 若考虑这一滞后期,便可发现,美国宗教市场还有另一个大优势:他的供给来源从一开始就非常丰富多样,殖民时代各殖民地就分属多个教派,而此后移民浪潮中,移民宗教背景更是无所不包,这一点,加上供方的充分自由,让美国的潜在信徒拥有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比拟的多样选择,这最生动的体现在四次大觉醒浪潮之中。 由此可见,所谓美国例外,要点其实还是在于自由。 附:Iannaccone 有篇文章介绍了他的宗教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框架,收录于 John Hinnells 的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2009) 第27章,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下。 @如玉我从来不P图: 德国可以不交教堂税的,在市政厅登记人口时候报备无宗教就可以了。年纪大一些的人很多不会退出了,因为以后还要考虑葬礼和教堂墓地的问题。年轻一代退出的很多,我认识的德国人基本没人交教堂税。 @whigzhou: 多谢指正  
只有独角兽才能生存

【2020-07-22】

贡布里希的这段话(《艺术的故事》第8章)让我想了很多:

537956cagy1ggzmji4fobj20o90n07g2

现代艺术家那么追求创新,是被市场逼的,和如今的创业公司挖空心思力求成为独角兽,原理是一样的,因为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造成了一种只有独角兽才能生存的局面,对艺术来说,背后起作用的是传播和消费方式:并不是消费者真的需要那么多完全不同的新作品,而是因为只有全然不同的新作品才能让新进的艺术家有饭吃。

以音乐为例,且让我从一个极端的假设讲起,即便我们假设,消费者对是否有新作品丝毫不介意,而完全满足于数十(more...)

标签: | | | | | | |
8248
【2020-07-22】 贡布里希的这段话(《艺术的故事》第8章)让我想了很多: 537956cagy1ggzmji4fobj20o90n07g2 现代艺术家那么追求创新,是被市场逼的,和如今的创业公司挖空心思力求成为独角兽,原理是一样的,因为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造成了一种只有独角兽才能生存的局面,对艺术来说,背后起作用的是传播和消费方式:并不是消费者真的需要那么多完全不同的新作品,而是因为只有全然不同的新作品才能让新进的艺术家有饭吃。 以音乐为例,且让我从一个极端的假设讲起,即便我们假设,消费者对是否有新作品丝毫不介意,而完全满足于数十年如一日翻来覆去听(比如10首)老曲子,同时他们也不介意时不时可能有一首新曲子,只要它好听就行,我想说的是,即便这种看起来最不鼓励创新的条件下,现代艺术市场也会远比古代市场更鼓励创新。 在古代,哪怕一千年没有新曲子,要满足100万人每人每年听几次的需求,也需要大批音乐家,因为每次表演只能同时服务于几十最多上百人,于是,一个完全没有创新的音乐产业,也可以让众多音乐家生存,具体养活多少,取决于表演次/欣赏次之间的比例关系。 可是技术进步会改变这一比例,考虑另一个极端:假如所有人都在spotify上听歌,而且全都满足于相同的10首歌来回放,那么,等这些歌的作者死光之后,音乐市场就再也不需要新的音乐家了,可是有志于靠音乐吃饭的人不甘心啊,所以他们必须写新曲子,努力说服至少一部分听众把他们的新歌加入播放列表。 这两个极端之间,一些早先的技术进步也可能改变上述比例关系,比如:扩音器,具有专业音响效果的音乐厅,精确的乐谱记录和复现手段(包括指挥),铁路飞机扩大了音乐家服务半径,等等。 除了音乐,类似的机制或许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存在,不过我还没想清楚。  
厕纸恐慌

【2020-04-05】

今天在超市观察了一下各货架的缺货情况,琢磨其中差别时,突然相通了一件事情:厕纸短缺程度比其他商品更厉害,主要是大包装造成的,这背后的数学原理还有点意思。

以我个人经验,一卷厕纸大概可以用一周,甚至更久,女人用的多,算一周两卷,三口之家4.5卷,大包装每包20卷,可以用30天,如此算来,个体消费者的采购间隔介于30-140天之间,有人在网上做了调查,结果见图,每周用1卷者过半,让我取个偏大的数字吧,假设消费者的平均采购间隔60天,那么,一家服务于6000人消费群体的超市,平均每天卖掉100卷,那么在正常时期,他只要维持500卷的库存,便可确保货架上不会出现明显稀疏的景象,但是只要这6000人里有500人在同一天里都去超市,并买了厕纸,货架就空了。

也就是说,触发厕纸恐慌的条件非常低,只要购买行为略微同步化即可,根本不需要特别的囤积意愿,这500个人可能只是觉得各种必需品最好都买一点,对于其他东西,那可能只是几天的量,可是对于厕纸(more...)

标签: | | |
8200
【2020-04-05】 今天在超市观察了一下各货架的缺货情况,琢磨其中差别时,突然相通了一件事情:厕纸短缺程度比其他商品更厉害,主要是大包装造成的,这背后的数学原理还有点意思。 以我个人经验,一卷厕纸大概可以用一周,甚至更久,女人用的多,算一周两卷,三口之家4.5卷,大包装每包20卷,可以用30天,如此算来,个体消费者的采购间隔介于30-140天之间,有人在网上做了调查,结果见图,每周用1卷者过半,让我取个偏大的数字吧,假设消费者的平均采购间隔60天,那么,一家服务于6000人消费群体的超市,平均每天卖掉100卷,那么在正常时期,他只要维持500卷的库存,便可确保货架上不会出现明显稀疏的景象,但是只要这6000人里有500人在同一天里都去超市,并买了厕纸,货架就空了。 也就是说,触发厕纸恐慌的条件非常低,只要购买行为略微同步化即可,根本不需要特别的囤积意愿,这500个人可能只是觉得各种必需品最好都买一点,对于其他东西,那可能只是几天的量,可是对于厕纸,要么不买,买了就是几个月的量,这一同步效应同样会冲击供应链上游,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厕纸短缺会在何时缓解:至少需要一个加权平均的个体采购周期。 所以,通过大包装人为压低了购买频率的商品可能都会出现类似情况,上游厂商应对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临时换成小包装。 想到一个类似案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有个水务部门曾察觉到有一阵子每天晚上某个时刻自来水会突然失压,后来发现那是一部热门肥皂剧中间插播广告的时间,千万个马桶一起冲,原本随机分散的事件被同步化了 哈,昨天搜了一下有关厕纸的数据,今天谷歌就给我推送了这篇文章,1973年美国厕纸大恐慌,起自节目主持人的一句笑话,这事情还被拍成了纪录片 实际上,因为石油危机,1973年发生了很多短缺恐慌,但厕纸是其中表现最显著的,持续时间也最久,4个月,详见:The Great Toilet Paper Scare of 1973 除了包装大,也是因为它便宜且保质期长
刮奶油的保险商

【2019-06-06】

John Hancock公司的这个寿险产品是我见过最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督促器,可是有人就不高兴了,说嘎呋闷特该管管了,同是这批人,若是换作没啥鸟用的可乐税或餐桌盐瓶禁止令,大概会拍手叫好,好笑的是,这个博客的名字叫ProMarket,Pro你个头

On September 19, 2018, John Hancock, one of the oldest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in the US, made a radical change: it (more...)

标签: | | | |
8119
【2019-06-06】 John Hancock公司的这个寿险产品是我见过最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督促器,可是有人就不高兴了,说嘎呋闷特该管管了,同是这批人,若是换作没啥鸟用的可乐税或餐桌盐瓶禁止令,大概会拍手叫好,好笑的是,这个博客的名字叫ProMarket,Pro你个头

On September 19, 2018, John Hancock, one of the oldest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in the US, made a radical change: it stopped offering life insurance priced by traditional demographics like age, health history, gender, and employment history.

Instead, John Hancock began offering coverage priced according to interactions with policyholders through wearable health devices, smartphone apps, and websites.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these interactive policies track activity levels, diet, and behaviors like smoking and excessive drinking. Policyholders that engage in healthy behaviors like exercise or prove that they have purchased healthy food receive discounts on their life insurance premiums, gift cards to major retailers, and other perks; those who do not presumably get higher rates and no rewards. According to John Hancock these incentives, along with daily tracking, will encourage policyholders to live longer and have lower hospitalization-related costs.

保险商信息获取和风险甄别的革命性提升,无疑会深刻改变保险业态,但说那会摧毁保险业的存在基础,就有点杞人忧天了,常见的一种担忧是,假如保险商都抢着刮蛋糕上的奶油,剩下的劣质客户的保费就会高到没销路的程度,可问题是,要刮掉多少奶油才会出现这种局面?保险商若是全知上帝,保险业就不复存在,这大概没错,但他们远非全知,他们采集信息的能力确实在迅速提高,但消费者的一种可能反应是提前买,在风险相关信息变得可采集之前就买,有何理由认为这种需求不会有供应商来满足呢? 还有一种可能性,被刮剩下的蛋糕渣或许单独无法成为有价值的保险开发对象,但仍可能和其他产品组合起来而变得市场可行,比如抽烟喝酒胡吃海喝的没人愿意保,可是早死也有早死的好处啊,和年金结合起来就是个办法,若是再放弃几种续命治疗,好像还挺有吸引力的吧。
零售商规模与市场集中度

【2018-10-21】

https://voxeu.org/article/top-firms-and-decline-local-product-market-concentration

随着排名前几位的大型连锁零售商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提高,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当然也提高了,但这里提高的是全局市场的集中度,而该指标对于个体消费者是没意义的,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他自己的有效购物半径内有多少选择,因而对他们有意义的指标是各局部市场的集中度,研究发现,大型连锁厂商的扩张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局部市场的集中度

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因为结构高度扁平化的大型连锁企业,其每家门店的管理成本远远低于独立企业,因而只须在每个局部市场分到一小块即可实现盈亏平衡,而独立企业(more...)

标签: | |
8060
【2018-10-21】 https://voxeu.org/article/top-firms-and-decline-local-product-market-concentration 随着排名前几位的大型连锁零售商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提高,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当然也提高了,但这里提高的是全局市场的集中度,而该指标对于个体消费者是没意义的,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他自己的有效购物半径内有多少选择,因而对他们有意义的指标是各局部市场的集中度,研究发现,大型连锁厂商的扩张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局部市场的集中度 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因为结构高度扁平化的大型连锁企业,其每家门店的管理成本远远低于独立企业,因而只须在每个局部市场分到一小块即可实现盈亏平衡,而独立企业需要割到一大块才能生存,因而每个局部市场容纳的门店数增加了。 【2019-03-23】 John Cochrane的解读,和我想法差不多  
品牌站队

【2018-09-05】

看眼下大公司政治站队这么积极的势头,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未来各类消费品市场会不会出现几大品牌分别对应不同党派的局面?雇佣市场的党派分化或许来的更快? ​​​​

从左派对待NRA合作商的劲头看,他们总有一天也会发动对FoxNews广告客户的抵制行动,然后许多公司被迫站队……若这种情况升级到某个程度,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因为被腾出的市场空间总会吸引其他厂商来占领,沃尔玛和麦当劳估计会选择右边……

(more...)
标签: | | |
8052
【2018-09-05】 看眼下大公司政治站队这么积极的势头,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未来各类消费品市场会不会出现几大品牌分别对应不同党派的局面?雇佣市场的党派分化或许来的更快? ​​​​ 从左派对待NRA合作商的劲头看,他们总有一天也会发动对FoxNews广告客户的抵制行动,然后许多公司被迫站队……若这种情况升级到某个程度,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因为被腾出的市场空间总会吸引其他厂商来占领,沃尔玛和麦当劳估计会选择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