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发表的文章(19)

反向动员能力

【2021-07-28】

德州第六区的补选结果再次展示了川毛的反向动员能力,他支持的 Susan Wright 初选排第一,终选输给了初选排第二的 Jake Ellzey(也是GOP),

t1

t2

这本身是件好事,问题是,只有少数州采用这种不分党派的丛林式初选(nonpartisan blanket primary),如果用的是分党初选,川毛的影响不利于GOP,

因为虽然川毛动员支持者的能力很强,可是他动员反对者的能力更强,(more...)

标签: | | |
8743
【2021-07-28】 德州第六区的补选结果再次展示了川毛的反向动员能力,他支持的 Susan Wright 初选排第一,终选输给了初选排第二的 Jake Ellzey(也是GOP), t1 t2 这本身是件好事,问题是,只有少数州采用这种不分党派的丛林式初选([[nonpartisan blanket primary]]),如果用的是分党初选,川毛的影响不利于GOP, 因为虽然川毛动员支持者的能力很强,可是他动员反对者的能力更强,这一点在去年大选、佐治亚两位参议员补选和这次德州第六区补选的结果中,已经反复验证了,佐治亚的例子尤其明确,不存在其他解释, 如此看来,只要川毛还不肯歇,GOP 明年赢回两院的前景仍然不妙,
美国的社会流动性

【2021-07-28】

美国的社会流动性还是很高的,下图的样本来自1979年的青少年,他们20年后的收入等级与其父母当时的收入等级的关系

E7VZiMgWUAYLEUp

标签: | |
8740
【2021-07-28】 美国的社会流动性还是很高的,下图的样本来自1979年的青少年,他们20年后的收入等级与其父母当时的收入等级的关系 E7VZiMgWUAYLEUp
魏晋风度与九品中正制

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所谓魏晋风度,玄学清谈之风,其实都是九品中正制给刺激出来的,

汉代取士选官的方法是察举制,由郡守选拔有才者推荐给朝廷,但郡守都是单车赴任的外地人,所知有限,所以候选名单还是要靠地方乡老的评议和举荐,而有机会在这种事情上发表意见的,自然都是当地上层人物,

随着官僚体系的确立,这条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诱人值钱,也越来越拥挤,于是,地方上那些有势力高地位的豪族,便开始设法垄断这条通道,将郡守的选择范围限制在他们这个地位既已确立的小圈子里,

但这一垄断并未完全成功,不少人利用与上层的直接关系(比如与外戚和宦官的关系)绕过这一体系,他们被称为浊流,而从豪族门第系统入仕的则是清流,

所以有关谁有资格走进这条通道的争议和冲突始终存在,而且随着通道变拥挤而日益(more...)

标签: | | | |
8728
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所谓魏晋风度,玄学清谈之风,其实都是九品中正制给刺激出来的, 汉代取士选官的方法是察举制,由郡守选拔有才者推荐给朝廷,但郡守都是单车赴任的外地人,所知有限,所以候选名单还是要靠地方乡老的评议和举荐,而有机会在这种事情上发表意见的,自然都是当地上层人物, 随着官僚体系的确立,这条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诱人值钱,也越来越拥挤,于是,地方上那些有势力高地位的豪族,便开始设法垄断这条通道,将郡守的选择范围限制在他们这个地位既已确立的小圈子里, 但这一垄断并未完全成功,不少人利用与上层的直接关系(比如与外戚和宦官的关系)绕过这一体系,他们被称为浊流,而从豪族门第系统入仕的则是清流, 所以有关谁有资格走进这条通道的争议和冲突始终存在,而且随着通道变拥挤而日益加剧,最后终于在汉末爆发为党锢之祸, 九品中正制的意图,正是为了平息此类冲突,将察举制规范化,减少整个筛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办法是,将确定入仕优先次序的决定完全交给地方豪族之间的评议机制,豪族们对其子弟的相互评价结果将决定一位入仕候选者的乡品(1-5品),而乡品将决定他开始做官时的起家官品(1-9品),算法是:起家官品=乡品+4,(见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2篇第2章) 而朝廷派往地方的中正,其实只是确认这个评议和排序结果, 这一改变显然强化了豪族的垄断权(这一垄断最终造就了士族门阀),束缚了地方官和朝廷的选择范围,将竞争的焦点前移到了乡议环节,结果就是,随乡议而展开的声望竞赛白热化了,而清谈玄学正是声望竞赛的一部分, 竹林七贤看似淡泊名利,放浪形骸,其实个个都做上了官, 清谈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品评人物,组成了乡议主要部分, 清谈的另一个目的是智力和品味竞赛,为何它们的内容会变得那么玄奥和清奇?因为任何此类竞争在白热化之后都会走进一些特别狭窄离奇的偏门左道,非如此无法凸显你的特别之处,正如我们在先锋艺术和实验电影里常看到的那样, 魏晋名士不仅爱豪饮,裸奔,还爱嗑药(五石散),这些出格离奇之举,依我看,背后都有着明确的功利动机——提高自己的乡品, 这跟当代 woke 们那些荒谬言论背后的动机一样,难道真有那么多人会相信两性差异完全没有生物学基础? 这里又可以看到我早先说过的安全距离原理在起作用,假如你已经非常安全的确立了*你是个聪明人*的地位,那么,你说一句听起来好像很愚蠢的话,并不会因此而被视为蠢人,反而还可能让听者疑惑:这句话里是不是有什么我未能理解的深意?因而不敢质疑你,甚至积极附和你,而这一附和进而也影响了更多听众的反应——既然这些聪明人都在附和他,这句话里肯定有什么我没能理解的深意,所以,为了不暴露我的愚蠢,最好也跟着附和,于是,皇帝新衣就这么穿起来了, 可是,假如你的聪明人地位并不牢靠,你就不敢玩这种游戏,  
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速度

【2021-07-22】

E6zZ3a6VIAANSBY

@whigzhou: 电话普及的速度真慢啊,管制害死人

@里屋I984:冰箱和洗衣机差不多同时出现,为何曲线相差这么大呢?冰箱基本上没有受战争影响

@whigzhou: 1)家用洗衣机存在较为接近的替代选择:商业投币洗衣机,2)洗衣机噪音大,不适合公寓

标签: | |
8724
【2021-07-22】 E6zZ3a6VIAANSBY @whigzhou: 电话普及的速度真慢啊,管制害死人 @里屋I984:冰箱和洗衣机差不多同时出现,为何曲线相差这么大呢?冰箱基本上没有受战争影响 @whigzhou: 1)家用洗衣机存在较为接近的替代选择:商业投币洗衣机,2)洗衣机噪音大,不适合公寓
载人航天

【2021-07-21】

@whigzhou: 我好像对载人航天一直都兴趣不大,我觉得发机器人出去更有意思,同等预算条件下会带来多得多的有趣结果,

@whigzhou: 机器人最好做小一点,像老鼠那么大,低成本,大群大群的发出去,想想看,马斯克和贝佐斯的两群机器人在月亮上抢地盘打起来了,多有意思,

@tertio:只送机器人的话,可能没有足够的号召力,用来开辟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另外,如果愿意在太空短期甚至是长期停留的人多了,有可能激励出一个全新的(more...)

标签: |
8722
【2021-07-21】 @whigzhou: 我好像对载人航天一直都兴趣不大,我觉得发机器人出去更有意思,同等预算条件下会带来多得多的有趣结果, @whigzhou: 机器人最好做小一点,像老鼠那么大,低成本,大群大群的发出去,想想看,马斯克和贝佐斯的两群机器人在月亮上抢地盘打起来了,多有意思, @tertio:只送机器人的话,可能没有足够的号召力,用来开辟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另外,如果愿意在太空短期甚至是长期停留的人多了,有可能激励出一个全新的制造业生态。 @whigzhou: 所以需要设计出适当的游戏,抢地盘就是很好的游戏,诱人程度至少不亚于Second Life,参与门槛也不高 @whigzhou: 马斯克和贝佐斯的公司与其卖上天门票,不如卖游戏规则+发射载重,玩家买了载重就可以把自己的机器人发上去 @whigzhou: 我有个相当有把握的猜测:未来哪天火星殖民若是成了,一定是机器人先行,至少比肉人提前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等他们把宜居条件弄好了,肉人才跟着过去, ​​​​
《美丽的标价》

【2021-07-17】

在读 Ashley Mears《美丽的标价》,一本有关模特产业的好书,记一下有意思的几个点,

1)模特的业务大致分两类,一是商业类(commercial),包括商品目录、印刷广告和试装,二是媒体类(editorial),包括T台走秀、高端时尚杂志和奢侈品电视广告,

2)商业类的业务量和报酬水平都比较稳定可靠,但它的审美迎合的是大众口味,所以被圈内视为低端大路货,所以报酬虽稳定但赚不到大钱,而媒体类是高端路线,也是成为明星的必经之途,但业务和报酬都极不可靠,

3)媒体类模特是典型的收入呈幂律分布的职业,和表演或体育类似,但更极端,媒体模特如果有幸接到像给奢侈品牌(特别是香水)拍电视广告这样的大单,就能获得六位七位数(more...)

标签: | | | |
8720
【2021-07-17】 在读 Ashley Mears《美丽的标价》,一本有关模特产业的好书,记一下有意思的几个点, 1)模特的业务大致分两类,一是商业类(commercial),包括商品目录、印刷广告和试装,二是媒体类(editorial),包括T台走秀、高端时尚杂志和奢侈品电视广告, 2)商业类的业务量和报酬水平都比较稳定可靠,但它的审美迎合的是大众口味,所以被圈内视为低端大路货,所以报酬虽稳定但赚不到大钱,而媒体类是高端路线,也是成为明星的必经之途,但业务和报酬都极不可靠, 3)媒体类模特是典型的收入呈幂律分布的职业,和表演或体育类似,但更极端,媒体模特如果有幸接到像给奢侈品牌(特别是香水)拍电视广告这样的大单,就能获得六位七位数的年收入,最顶尖的几个甚至有八位数,但这种幸运儿是极少数,一家有三百多模特的经纪公司,每年也只能拿到一两个这种单子, 4)虽然这种机会很小,可很多模特就是被它吊着胃口,甘愿忍受极低的报酬,去接那些可以让他们在通往明星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业务,比如T台秀和时尚杂志拍摄,这些活报酬极低,有些大牌设计师或Vague这样的大牌杂志甚至可能不给钱,只报销个路费,给顿午饭,或给几件样衣,或打折卡,所以,那些专注于走媒体道路的模特,一年辛苦下来可能还倒欠公司的钱, 5)所以模特要真想靠这行吃饭,要么专注于商业模特,要么两头兼顾,靠商业活保底,同时争取成星,实际上也确实有大约一半模特是两头兼顾的, 6)可是不是所有模特都能兼顾,因为有些模特长的太符合大众审美标准,没机会走媒体路,而另一些则相反,他们的长相在大众看来根本不算美,甚至很难看,是因为某些特点而被专业时尚圈的特有眼光挑中的,他们不受商业客户的欢迎,后一种最惨,除了少数幸运儿,基本上就是白白浪费几年青春, 7)即便那些幸运儿,其幸运维持的时间往往也不长,因为有关媒体模特的审美风向变幻无常,本季当红者,下一季可能就被抛弃了, 8)所以整体算下来,模特的收入很低,年收入中位数只有27000多美元(这里提到的数字都是2005年前后的情况), 9)经纪公司在媒体模特身上其实也是赔钱的,但他们损失不如想红没红成的媒体模特,因为他们的风险被大数定律摊平了,只要接到一个大单,或者捧红一个明星,就弥补了在十几或几十位模特身上赔的钱,而且在媒体模特身上赔的钱,因为提高了声望,可以在商业生意上补回来(这说明在媒体生意上建立的声誉也会影响商业客户的选择), 10)模特的职业寿命非常短,平均只有五年,媒体女模一般在13-22岁之间(但有不少报低年龄的),商业模特职业生涯相对长一点,但通常也超不过十年, 11)这可能是模特职业最特殊的一点:模特(包括那些最成功的)很少知道究竟自己的那些特质在帮助自己做好模特这一行,所以绝大多数(可能超过90%)模特是被星探相中并说服而入行的,很多模特被相中时都不敢相信,因为没人曾夸他好看,甚至因为长相问题而被嘲笑过, 12)正因此,模特也很难弄清楚应该怎么努力才能提升自己被设计师或客户选中的机会,那些大红的幸运儿,也不知道自己为啥会红,在越过最初被星探相中这道门槛之后,一切都是不可测且看起来毫无道理的,只能听凭命运摆布, 13)上一条只有一个例外——瘦是铁律,这所有人都明白, 14)作者调查的33位模特经纪人中,15位是男人,其中9位同性恋,60%,采访的40位客户(即经纪人向之兜售模特的人)中,24位男人,其中12位同性恋,50% 【2021-07-18】 @我是noone:那个变性黑人模特照片看来打破了这个铁律 @whigzhou: 我看并没有,就好比王羲之要是用大校体写个帖子,谁都不会觉得他的书法已经毁了,可要是用庞中华体就不一样了,同理维多利亚的秘密用一次腰围50吋的模特,没人会以为他们改了标准,可要是用27吋腰围,那就是两码事了 @whigzhou: 这个原理可以叫*品味的安全间隔*,品味声誉维护者最怕的是观众把他跟紧贴着自己下层相混淆,而根本不会怕别人把他跟乞丐流浪汉混淆 @whigzhou: 鄙视链上游者甚至利用这一原理来对抗中游者的模仿,设鄙视链A>B>C>D>E,A可以安全采用D的某些元素,因为没人会把他误认为D,但B就不敢了,他和D的距离太近了,一不小心就被误认为D  
Roe v. Wade

【2021-07-16】

听了个 podcast,在聊 Roe v. Wade,我对他们聊的内容本身兴趣不大,不过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在有关 Roe v. Wade 的各种议论中,这个问题好像都被忽视了,

我对堕胎合法性本身没有很强烈的立场,我个人的道德观与之并不抵触,不过,一个共同体若是基于其传统而加以禁止,我看也未尝不可,Roe v. Wade 让我特别不爽的是,自由派法官在这事情上表现的非常虚伪和双标,

Roe v. Wade 的裁决依据是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due process)条款:

nor shall any State deprive any person of life, liberty, or property, 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 nor deny to any person within (more...)

标签: | | | | |
8715
【2021-07-16】 听了个 podcast,在聊 [[Roe v. Wade]],我对他们聊的内容本身兴趣不大,不过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在有关 Roe v. Wade 的各种议论中,这个问题好像都被忽视了, 我对堕胎合法性本身没有很强烈的立场,我个人的道德观与之并不抵触,不过,一个共同体若是基于其传统而加以禁止,我看也未尝不可,Roe v. Wade 让我特别不爽的是,自由派法官在这事情上表现的非常虚伪和双标, Roe v. Wade 的裁决依据是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due process)条款:
nor shall any State deprive any person of life, liberty, or property, 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 nor deny to any person within its jurisdiction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s.
多数意见认为,德州的堕胎禁止法律侵犯了孕妇的隐私权,而该隐私权包含在上面这个条款所提及的个人权利(liberty)里, 这显然是对个人自然权利非常宽的解释,对此我并没意见,我也向来希望对个人自然权利做宽泛解释,问题是,这些自由派法官仅仅在他们关心的那些事情上才会做如此宽泛的解释,而在其他事情上,他们对自然权利的解释都比前辈大幅收紧, 实际上,通过拓宽解释第14修正案的 liberty 来实施重大司法干预,并非 Roe v. Wade 的首创,1905年 [[Lochner v. New York]] 一案的裁决,把契约自由也纳入了第14修正案的 liberty 中,从而认定各州的最低工资法和工作时间限制违宪,因为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限剥夺了契约自由, 这条原则如果存在到今天的话,那么罗斯福以来的很多管制法律都会被判违宪了,当然,实际上,它早就被推翻了,而 Roe 时代的那些自由派法官,正是推动管制国家大幅扩张、个人自然权利大幅缩减的司法能动主义者,如果他们把 Roe 案的原则也运用于其他个人权利,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比镀金时代更自由的社会, 不妨举个更加赤裸裸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事情, 纽约市政府是出了名的 nanny state,特别替市民健康操心,所以以前酒吧是禁止向孕妇卖酒的,前几年,纽约市废除了这条法律,说是这孕妇懂得怎么做对自己最好,卖酒禁令是对孕妇的歧视, 如此说来,纽约市终于变动不那么 nanny 了吗? 这么想你就太幼稚了,也是那几年,纽约市出了新法律,限制餐馆在餐桌上摆盐罐子,因为食客太蠢了,总是给自己的菜撒太多盐, ---------------- @小金鱼上校: Unconventional opinion: there is no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privacy. The closest opinion which may come to recognize a claim that is similiar to a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privacy is Katz v United States @whigzhou: 扯上隐私权确实挺强词夺理的,姑且替他修正为身体自主权 @whigzhou: 其实 Roe 还有个更可笑的地方,法官竟然临时发明了一套胎儿发育三阶段理论,扮演速成医学专家,既表现了其自以为无所不知的狂妄,也大大突破了有关法官在裁决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司法传统
Irene

【2021-07-16】

前几天又失去了一位牌友,三年来的第五位,Irene,86岁,几年前得过癌症,小半年前复发了,查过之后决定放弃治疗,儿子把她接到了昆士兰住,直到去世,

我的搭档之一 Fred,曾和她在一起住了两年多,一年前才因为一点不快而分手(好像跟女方子女的态度有关),因为这层关系,我还去过她家好几次,她还送了一个沙发给我,

很温和寡言的一位老太太,因为寡言,我和她交谈不多,但相处始终很愉快,

刚才看了本市报(more...)

标签: |
8718
【2021-07-16】 前几天又失去了一位牌友,三年来的第五位,Irene,86岁,几年前得过癌症,小半年前复发了,查过之后决定放弃治疗,儿子把她接到了昆士兰住,直到去世, 我的搭档之一 Fred,曾和她在一起住了两年多,一年前才因为一点不快而分手(好像跟女方子女的态度有关),因为这层关系,我还去过她家好几次,她还送了一个沙发给我, 很温和寡言的一位老太太,因为寡言,我和她交谈不多,但相处始终很愉快, 刚才看了本市报纸上的讣告,好大的家族,不仅自己子孙满堂,她的好多姐妹也都子孙满堂, R.I.P.
Ken Follett

【2021-07-14】

我发现Ken Follett在中国好像也很热门,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有中译本,去年9月的新作今年3月就有了中译本,很少见的待遇,

我没读过他的书,不过我看过根据他小说 World Without End 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对中世纪的理解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当然,很多人喜欢他可能只是基于作品的文学价值,这个我没读过没资格评论,我只是想友情提醒一句,你要是靠他的作品来理解中世纪英格兰社会的话,那会错的很离谱,

(more...)
标签: |
8712
【2021-07-14】 我发现[[Ken Follett]]在中国好像也很热门,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有中译本,去年9月的新作今年3月就有了中译本,很少见的待遇, 我没读过他的书,不过我看过根据他小说 World Without End 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对中世纪的理解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当然,很多人喜欢他可能只是基于作品的文学价值,这个我没读过没资格评论,我只是想友情提醒一句,你要是靠他的作品来理解中世纪英格兰社会的话,那会错的很离谱, 我觉得值得这么提醒一下,是因为从改编的电视剧看,他作品的细部描绘看起来特别写实和质感,所以尤其具有欺骗性,让你感觉好像很真实的样子,  
未来世界

【2021-07-14】

@tertio 我对未来世界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全自动制造上。有了全自动的物流,有了全自动的工厂,再加上建造全自动工厂的全自动工厂,生产全自动机器的全自动机器。未来世界就摆在我们眼前了。是福还是祸? ​​​​

@whigzhou: 我倒觉得更有想象空间的是生物工程,啥时候能捣鼓出几只能当无人机使的鸽子或者会叠被子的猴子来呢?

@whigzhou: 几十亿年进化史创造的如此精妙高效的系统,弃之不用可惜了

@tertio: 听着有点吓人。我主要考虑的是指数效应,整个流程全自动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只要有钱(能量),干啥都行,而且很快。

@whigzhou: 机械系统的能量效率很低,所以这个瓶颈可能远比其他技术障碍更重要,何况左派会拼了命卡你的能量脖子

@whigzhou: 米国人均能量使用率从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下降,这可能是许多曾经广受期待的激动人心的东西没有出现的关键所在

@whigzhou: 标签: | | | |

8709
【2021-07-14】 @tertio 我对未来世界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全自动制造上。有了全自动的物流,有了全自动的工厂,再加上建造全自动工厂的全自动工厂,生产全自动机器的全自动机器。未来世界就摆在我们眼前了。是福还是祸? ​​​​ @whigzhou: 我倒觉得更有想象空间的是生物工程,啥时候能捣鼓出几只能当无人机使的鸽子或者会叠被子的猴子来呢? @whigzhou: 几十亿年进化史创造的如此精妙高效的系统,弃之不用可惜了 @tertio: 听着有点吓人。我主要考虑的是指数效应,整个流程全自动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只要有钱(能量),干啥都行,而且很快。 @whigzhou: 机械系统的能量效率很低,所以这个瓶颈可能远比其他技术障碍更重要,何况左派会拼了命卡你的能量脖子 @whigzhou: 米国人均能量使用率从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下降,这可能是许多曾经广受期待的激动人心的东西没有出现的关键所在 @whigzhou: 这段视频展示了鸟类的伺服系统有多厉害 @whigzhou: 我初二的时候也在我们家的鸡身上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向物理老师报告说这是牛顿力学不成立的证据 @叶子疏:二战后美苏双方在相对和平的势力圈内各自几乎把有开采价值的大矿都探明了。后面如果仅靠已知能源,最多是页岩油一样的小幅改进,不可能再有48年发现51年投产百亿吨级沙特油田这样的新发现....除非核裂变的污染问题和核聚变的可控问题能解决 @whigzhou: 和尾矿渣相比,核废料根本不是问题 @whigzhou: 核能被制造成环境问题,完全是人为作梗 @whigzhou: 核聚变哪天要是商业可行了,照样会有一大批绿毛出来作梗 @叶子疏:处理难度真的差很多,化学废物可以用化学方法处理,如高温焚烧制砖可以处理掉尾矿中几乎所有的有机污染物并固化重金属离子,起码不计成本真的能就地方便处理掉,核废料则没有有效处理手段.。。。 @whigzhou: 哈哈,不计成本有啥不能处理的,发射到火星总可以吧? @whigzhou: 装进铅桶埋在上千米深废矿井里的核废料对人类的辐射量,和露天尾矿对人类的辐射量,哪个大 @whigzhou: 评价甲乙两种能源之环境优劣的恰当方法: 1)若不计成本,甲的环境影响完全可以消除,虽然按当前实践,该影响远未被消除, 2)按现有实践,乙的环境影响未被完全消除,虽然该影响只有甲之当前影响的万分之一,但任何大于零的值都是不可接受的, 3)所以,从环境影响看,甲比乙好, Unconstrained vision 的生动案例,  
飙戏

【2021-07-12】

有个我特别受不了的词,经常出现在豆瓣电影条目下面的评论里——飙戏,

一个演员在电影里不断提醒你他是在演戏,这怎么就成了个值得夸奖的点?

这大概部分解释了为何那么多高分电影在我看来都那么讨厌,确实有不少演员总是表现的好像生怕你忘了他是在演戏, ​​​​

标签:
8707
【2021-07-12】 有个我特别受不了的词,经常出现在豆瓣电影条目下面的评论里——飙戏, 一个演员在电影里不断提醒你他是在演戏,这怎么就成了个值得夸奖的点? 这大概部分解释了为何那么多高分电影在我看来都那么讨厌,确实有不少演员总是表现的好像生怕你忘了他是在演戏, ​​​​
必须全力压制

【2021-07-11】

学术圈在 Lab Leak Hypothesis 这事情上的表现,跟暖球圈的表现如出一辙,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背弃科学原则、合谋压制异端上表现的更加赤裸裸和肆无忌惮,

而且这事情让我对学术圈压制异端的动机有了更多认识,在暖球问题上,我看到的是一般的镇痔立场和职业利益在起作用,因为暖球是个推动大规模政府干预的绝佳主题,而暖球恐惧带来的巨额经费养肥了众多研究机构,

可是在 LLH 问题上,我看到一些远更细小琐碎的动机也会促使他们合谋(more...)

标签: |
8705
【2021-07-11】 学术圈在 Lab Leak Hypothesis 这事情上的表现,跟暖球圈的表现如出一辙,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背弃科学原则、合谋压制异端上表现的更加赤裸裸和肆无忌惮, 而且这事情让我对学术圈压制异端的动机有了更多认识,在暖球问题上,我看到的是一般的镇痔立场和职业利益在起作用,因为暖球是个推动大规模政府干预的绝佳主题,而暖球恐惧带来的巨额经费养肥了众多研究机构, 可是在 LLH 问题上,我看到一些远更细小琐碎的动机也会促使他们合谋压制异端,比如: 1)当他们觉得这个观点会被某位GOP大佬(比如川毛)用作武器,赞成它就是在给他递刀子,所以必须全力压制,不管它是否有一些道理或有望成立, 2)当他们觉得这个观点若是成立,会让他们曾与之有过密切合作关系的同行非常难堪,或陷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会竭力压制,这既可能是他们确实不想让那些同行难堪,也可能只是不想失去从这种合作关系中得到的利益, 这刷新了我对学术圈堕落程度的观感,以前,有人若是告诉我上述两种动机会让一批人保持沉默,我可能会相信,但很难相信一大批专业权威会出于这种动机而给《柳叶刀》写联名信把一种观点斥责为阴谋论,  
女生比例

【2021-07-09】

大学的女生比例越来越高,

degrees-1

GradMaster2020-1024x748

GradDoc2020-1024x772

这事情我听到过几种尝试性的解释,其中只有一种我感觉还说得过去:女生在学校通常比男生更乖更认真,所以,同等条件下,表现会更好,因而也更愿意继续读下去,

我从自己经历中得到的观察与之相符,以前同学中习惯性逃课逃学不交作业受罚的,绝大多数是男生,课堂上前几排座位基本上全是女生,抄作业和借笔记的对象一般也都是女生,

不过,我感觉这只能解释一小部分,另外几个因素还没听有人提到,但可能也很重要:

1)录取门槛降低会自动提高女生比例,因为男女智力平(more...)

标签: | | | |
8700
【2021-07-09】 大学的女生比例越来越高, degrees-1 GradMaster2020-1024x748 GradDoc2020-1024x772 这事情我听到过几种尝试性的解释,其中只有一种我感觉还说得过去:女生在学校通常比男生更乖更认真,所以,同等条件下,表现会更好,因而也更愿意继续读下去, 我从自己经历中得到的观察与之相符,以前同学中习惯性逃课逃学不交作业受罚的,绝大多数是男生,课堂上前几排座位基本上全是女生,抄作业和借笔记的对象一般也都是女生, 不过,我感觉这只能解释一小部分,另外几个因素还没听有人提到,但可能也很重要: 1)录取门槛降低会自动提高女生比例,因为男女智力平均水平差不多,但男生方差大,所以如果门槛很高,截取的是钟形曲线非常靠右的那段,而方差更大意味着尾巴更肥,被截到的比例自然就更高,随着门槛线向左移动,合格者中女生比例提高, 2)上大学至少有部分动机是为了提升未来的收入水平,关键是,在多大程度上不得不将高等教育作为求得一份体面收入的机会这一点上,男女面临的选项十分不同,女性对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更大,这是因为,在不上大学的情况下,男生获得高收入的机会更多,在当前的产业形态下,留给低教育程度者的高收入职业,要么是重体力的,要么是高风险的,无论何种,都是高度男性化的, @慕容飞宇gg:可能还和专业有关。大学里面的万精油专业(非专业的专业)主要是偏文科的心理学和偏理科的生物学。这些学科比较偏女性。 @whigzhou: 对,这个已经包括在第一点里了,门槛降低对各学科不是均匀的,有些降的多,纯数学和理论物理之类降不了多少,另外很多新专业都是低门槛的 @whigzhou: 有人问男生智商方差大的出处,这个说法我听到过很多次,我感觉这是学界共识,不过手头能翻到的来源只有 Earl Hunt (2011) Human Intelligence 第11章 11.3.3 节: ​​​​  
摹状调用

【2021-07-08】

@tertio: 好久不编程了,这几天用python编了几个命令行程序做点课程文件的自动处理,省了一堆手动操作。python的工具箱的确全,写起来省事。顺便想起来一个例子,可以用来展示一种乾坤颠倒的编程方式,例子虽然非常小,但说明这个概念足够了。

假如我想调用一个函数,这个函数的作用是“计算一个列表的长度”,但是我不知道在哪个库里,也不知道叫啥名字,但是我可以定义它的功能:

LengthOfList([])->0
LengthOfList([a,b,c])->3
LengthOfList([1,34,8,9,0])->5

也就是说,我定义了一个名字,然后定义了它的输入-输出测试,然(more...)

标签: |
8698
【2021-07-08】 @tertio: 好久不编程了,这几天用python编了几个命令行程序做点课程文件的自动处理,省了一堆手动操作。python的工具箱的确全,写起来省事。顺便想起来一个例子,可以用来展示一种乾坤颠倒的编程方式,例子虽然非常小,但说明这个概念足够了。 假如我想调用一个函数,这个函数的作用是“计算一个列表的长度”,但是我不知道在哪个库里,也不知道叫啥名字,但是我可以定义它的功能: LengthOfList([])->0 LengthOfList([a,b,c])->3 LengthOfList([1,34,8,9,0])->5 也就是说,我定义了一个名字,然后定义了它的输入-输出测试,然后系统通过一番测试,发现有这么个函数,可以实现这样的输入-输出,于是就给定位了。 然后呢?然后我就去用它了,而且按自己给的名字去用,而不是按它本来的名字,还有一种可能,这个函数并不存在,是系统自己凑出来的(至于凑的能力,一开始肯定很弱) 这里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如果定位的是已经存在的库函数,而系统升级到某个版本之后,把库函数名字改掉了。那么我这段代码还能用吗? 居然还能用,因为定位的这个函数是系统自己测试出来的,而不是直接按名字匹配。 这种解耦已经非常彻底了。 如果系统升级到某个版本,库函数功能发生了变化,导致输入-输出不成立了,那么这段代码还能用吗? 还是能用。 因为系统是按输入-输出的功能去定位的,满足功能的才能定位,如果实在找不到,就是给出一个失败的结果。 有人也许说,有限的输入输出对,对功能的定义不完备,有可能出错。 这不是问题,编程的任何环节都可能出错,这种错误并不显得更突出。 @whigzhou: 我说不出为什么,但我的直觉是,这种方法会陷入类似于当年单层神经元网络曾陷入的困境 @whigzhou: 略微复杂一点的映射关系,恐怕都无法用少数几个输入输出对来表示 @whigzhou: 或许可以通过一组行为特征来表示某种模式,但那不是输入输出对 @whigzhou: 依我看,要实现这种解耦,不如把函数调用改为消息交换,想调用某个功能的地方,直接朝系统喊一声:我需要如此这般的帮助,谁来帮我啊 @tertio:最复杂的就是直接给出整个程序的需求,当然做不到,退而求其次,可以分解为更加简单的模块,降低复杂性,直到能猜出来为止。 @whigzhou: 你的思路,以我理解,其实就是想用摹状词代替专名来指称一种映射关系,但摹状的摹法有很多,输入输出对并不是好摹法  
认知代理人

【2021-06-23】

今天我花了几个小时想一个问题,最后得到了一个意外副产品:构思出了一个应用,

用丹内特的话说,人类是一种格列高利造物(Gregorian creature),意思是,我们不仅靠自己的观察和试错来认识世界,而且(经由文化)间接的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试错来认识世界,实际上,在已变得极其复杂庞大的现代文化环境中,我们从直接经验中活动的认识,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所占比例已微不足道,若是剥掉所有间接经验,任何个体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将远远不如一个小型狩猎采集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文化既提升了个体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扩展了认识世界的程度,但这也伴随着代价与风险:他人可能误导或欺骗你,传播过程会有失真和扭曲,脱离情境的信息会被误解和误用,抽象化和概念化会带来相应的假象和幻觉,寄生性的meme可能会通过剥夺宿主而完成自身的传播……

与之相应的,人类也发展出了相应的心理机制来控制上述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害,比如:

1)我们只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打开特定主题的学习窗口,比如有关各类东西可不可以吃的学习,在四五岁之前就结束了,语言学习窗口则(more...)

标签: | | | |
8674
【2021-06-23】 今天我花了几个小时想一个问题,最后得到了一个意外副产品:构思出了一个应用, 用丹内特的话说,人类是一种格列高利造物(Gregorian creature),意思是,我们不仅靠自己的观察和试错来认识世界,而且(经由文化)间接的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试错来认识世界,实际上,在已变得极其复杂庞大的现代文化环境中,我们从直接经验中活动的认识,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所占比例已微不足道,若是剥掉所有间接经验,任何个体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将远远不如一个小型狩猎采集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文化既提升了个体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扩展了认识世界的程度,但这也伴随着代价与风险:他人可能误导或欺骗你,传播过程会有失真和扭曲,脱离情境的信息会被误解和误用,抽象化和概念化会带来相应的假象和幻觉,寄生性的meme可能会通过剥夺宿主而完成自身的传播…… 与之相应的,人类也发展出了相应的心理机制来控制上述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害,比如: 1)我们只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打开特定主题的学习窗口,比如有关各类东西可不可以吃的学习,在四五岁之前就结束了,语言学习窗口则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关闭,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大约在40岁之前就消失了(这是因为个人的生产率高峰一般出现在40多岁,所以35岁之后再学新技能收益不大)……总之,我们对各类事务的好奇心只打开一段时间,然后赶紧关上,以缩短暴露在有害 meme 汤中的时间, 2)我们在挑选认知代理人方面是高度选择性的,有着本能的倾向,知道应该跟谁学,更多留意观察谁的举止,听信谁的言辞,以谁为行为榜样,跟随谁的脚步,接受谁的指导或训诫……在传统小社会,这种选择非常自然而无需操心:在婴儿期,自然是母亲和其他会照顾你的大人,会走路之后,就加上了比你大的大孩子,到青春期,目光开始从家庭投向外部榜样,在家人之外,我们对他人的成就、声望和地位线索都非常敏感,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这群人里的出类拨萃者, …… 现代传媒让文化雪球滚的更大,我们从中获取认识收益的潜力也极大提升,可同时,暴露于这锅大meme汤里,受其损害的风险也增多了,而我们挑选认知代理人、筛选信息、为自己构造恰当信息环境的那些心理机制和认知工具,是在旧环境中塑造的,它可能无法在新环境中为我们最大化认知收益,最小化损害, 现在让我收窄这个话题,具体到消费活动上,是否存在某种机会,可以帮助人们挑选认知代理人,以便在当代信息条件下,最大程度增进认知收益? 不妨把消费品分作两类,一类是你已经大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东西,比如一台电视机,你寻求的信息只是用来帮你决定挑选哪个型号或牌子,对此类需求,已经存在各种信息供给方案:购物网站上的买家评论和排行,产品测评机构,品牌信誉机制…… 问题更大的是另一类,你对自己的消费需求只有一点模糊的倾向,比如想找几本书读读,大概愿意花多少时间和金钱,但你说不出自己想读的是什么书,所以也就无法针对性的寻找评价信息,类似情况同样存在于音乐,电影,旅游,餐馆,酒…… 这种时候你需要的是推荐而不是评论,市场上似乎也有不少针对这一需求的产品,随便举几个例子: 1)纽约时报书评版, 2)比尔盖茨的年度书目, 3)许多博客作者时不时开的书单, 4)教授给学生列的参考书目, 5)各种年度评奖, 6)明星直播带货, …… 依我看,这些供给方案都还非常原始粗陋,远未挖掘出当前产业与技术条件所提供的潜力,我设想的应用是这样的: 核心要点是让接受某一推荐的用户对该推荐给出反馈,并基于这些反馈而建立推荐者的声誉, 比如一位博客作者A,想给他的读者开份书单,原先他会直接在自己的帖子里编辑这份书单,现在他跑到 r.com 上编辑一份推荐列表,然后用一段 javascript 把它嵌到自己的帖子里,他的读者B看到这个帖子后,很感兴趣,于是在帖子内所嵌的那个推荐列表上点了*收藏*,列表便收藏到了B的 r.com 账户里,后来B读了其中某本书,并(也在 r.com 上)打了星, 这里的关键是,B这个打星动作产生了两个效果: 1)他对此书做出了评论, 2)他对A的推荐给出了反馈,这一反馈粗略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他打了四星或五星,这将被视为一次积极反馈,一星或二星则是消极反馈,(当然,还可以做的更精致,比如A开的也可以是一份负面书单,这样B打四星五星就变成消极反馈了,) 这样的反馈至少有三方面利用价值: 1)一次积极反馈提升了B对A的认可度,因而提升了未来A的推荐被B看到的机会,消极反馈同理, 2)一次积极反馈提升了A在推荐市场上的声誉,因而提升了他的推荐被其他人看到的机会,特别是被其他和B有着类似兴趣的人看到的机会,消极反馈同理, 3)基于海量此类反馈的统计结果,可以生成各种推荐榜,包括 r.com 的首页, 我觉得这至少比直播带货靠谱多了, 【2021-06-24】 @科学懒人无痛苦吃饭减肥法:ab认知如果不在大致相同的水准(a高b低),b的反馈价值应该是相反的。 @whigzhou: 确实,好的圈内推荐者,未必是好的大众推荐者,此类问题算法都可以处理 @tertio:需要参与者主动操作的话,很难普及,甚至有被刷数据的漏洞。电商行业的推荐算法是依赖点击和购买行为来判断,可以做得越来越精确 @whigzhou: 被刷榜是肯定的,但我相信有办法控制在可接受程度,豆瓣和烂番茄的评论也没有以购买为前提,但它们还是被很多人在乎,刷榜行为有其模式可供辨认 @whigzhou: 在我所分的第二类消费活动中,参与者按其参与深度可大致分为三类:1)专业级的鉴赏家,2)热衷探索尝试并积极评论的,3)消极参与的,大概每类的规模比前一类大两个数量级,我的方案重点在于让第2类的反馈改进第1类的表现,最终惠及第3类 【2021-07-07】 @whigzhou: 不少人说,像搜索引擎依据用户点击行为这一反馈来改进pagerank的方法,也可以满足我说的这种需求,差得太远了:1)搜索引擎的反馈非常浅,因为它无法跟踪更长的行为链,2)它需要用户事先有一个相当明确的需求意向,才会发起搜索,而我们需要推荐的理由常常正是缺乏意向,3)它的供方是单一的,缺乏竞争,而供方竞争是最重要的改善机制 @tertio:以后就靠搜索引擎+AI吧,不需要什么预设的用户操作,因为预设操作这个门槛对于互联网应用来说,实在是太高了。 @whigzhou: 操作负担多大程度上构成障碍,要看(1)这些负担在各类参与者中是怎么分配的(2)承受这些负担的参与者有没有足够激励 @whigzhou: 写维基词条肯定算得上很重的操作负担了,但并未妨碍它流行,因为负担分配不是均匀的,十亿计的阅读者,大部分是点链接来的,可能几千万是在搜索框里主动输入词条的,几十万编辑,但其中一千多位编辑贡献了3/4的词条,对于最后这批人,操作负担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分配和激励是否相称 @whigzhou: 所以在我的构想里,推荐者的负担无须顾虑,他们本来就是会写帖子推荐东西的人,不会介意这点小麻烦(其实可能更方便了),关键是,那些记下别人的推荐并事后做出评价的人,需要新增多少操作负担才能让系统记录下这些行为链条,依我看,适当设计下,该负担不会比在豆瓣上点*想看*和*看过*更重 @whigzhou: 重复性消费行为的满意度容易从行为留下的痕迹中得到识别,比如一周内买了三瓶一样的酒,一次性的就很难了,除非你让用户直接佩戴几种传感器,从他在别处留下的痕迹是无法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