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发表的文章(11)

[饭文]同性婚姻与保守主义

同性婚姻与保守主义
辉格
2013年3月30日

最近,美国两桩涉及同性婚姻的案件同时在最高法院得到审理,许多人预期或盼望这些案件的判决将为这一长期争执不下的政治议题给出结论,做个一锤定音式的了断,或至少给正在发生的变化一个有力推动,在伦理规范演变史上树立一个里程碑。

但许多大法官和宪法学家却很不情愿让最高法院发挥这样的作用,基于法律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此类高度政治性的伦理议题,他们更希望看到由社会从分散的和地方性的政治进程和规范演变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而宪法判决只在事后加以澄清和明确。

历史上最高法院确曾起过更积极能动的作用,比如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more...)

标签: | | | | |
4630
同性婚姻与保守主义 辉格 2013年3月30日 最近,美国两桩涉及同性婚姻的案件同时在最高法院得到审理,许多人预期或盼望这些案件的判决将为这一长期争执不下的政治议题给出结论,做个一锤定音式的了断,或至少给正在发生的变化一个有力推动,在伦理规范演变史上树立一个里程碑。 但许多大法官和宪法学家却很不情愿让最高法院发挥这样的作用,基于法律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此类高度政治性的伦理议题,他们更希望看到由社会从分散的和地方性的政治进程和规范演变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而宪法判决只在事后加以澄清和明确。 历史上最高法院确曾起过更积极能动的作用,比如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判决中对堕胎权利的支持,但宪法学界的主流意见并不认为那是值得称颂的先例,所以这次大法官们也不大可能会给出一个决定性的判决,而更可能作出程序性的或仅产生个案或局部影响的消极处理。 关于同性婚姻,近年来美国舆论和民意的变化倒更值得关注。据统计,不赞成同性婚姻者的比例,在过去二十多年已减少了一半多,从1988年的72%降至目前的约1/3;据佐治亚州立大学社会学家鲍纳分析,这一变化既非代际更替的结果,也不是自由派抬升势头的一部分,而更多反映了婚姻关系和性观念本身的变迁。 实际上,在这段时间里,保守主义在美国非但没有消退,反而经历了一次强势回归;在看待传统、宗教、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态度上,社会价值氛围中存在着一股朝保守方向复归的潮流,六七十年代的叛逆和革命热情对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再显得酷,传统价值重新得到珍视,吸毒大幅减少,青少年对待性关系也更慎重了。 乍看起来,对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日渐宽容开放的态度,和保守主义回归潮流似乎背道而驰,但细究之下却并不矛盾;保守主义的回归——和其他任何“复兴运动”一样——并非简单回到原有观念状态,而是在经历了新的变化、冲突和对比之后,对某些传统价值形成了新的认识和价值自觉,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更有意识也更理性的选择。 当一种传统深植于文化,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处其中的人们反倒容易对它视而不见,即便有所认识也会视为理所当然,因而觉得不值得加以谈论;只有当视野之内发生了截然不同并与之相悖的事情时,人们才像获得了一面镜子那样,首次有机会看清自己一直在实践着的传统。 然而,从熟视无睹到自觉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认识将随接触、冲突和了解的持续而逐步加深,态度和反应也将随之而变化反复;第一轮反应往往表现出显著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将挑战传统的新事物视为不可理喻的异类而简单予以排斥,拒绝花心思去了解和理解它,而年轻人则将其视为释放青春叛逆的出口,持同样的盲目和非理性姿态,往往为叛逆而叛逆。 这给双方都带来挫折,老一代发现,在社会变化面前,他们的传统日益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而年轻人则发现,接受新观念是一回事,将生活方式建立于其上则是另一回事,当他们到了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年纪而遭遇各种现实困难时,就难免发生动摇与分化,一些人承认过去的幼稚轻率并回到传统,另一些不肯认输者则以他们混乱动荡的生活和常常是悲剧性的结局而给保守派送去了反面教材,还有些幸运儿则只因其他条件的优越而得以维持理想,但这也是在告诉世人:进步和新潮是一种奢侈品。 于是接着会有一轮保守派回潮,但这轮回潮主要是因为进步派的挫败;但只要新观念是有着现实基础的,适应正在浮现的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即它果真是“进步的”,那么新一轮变革迟早会到来,而因为有了之前的教训,第二代变革者会更务实理性,更认真的探索现实可行的方案,而不仅仅热衷于叛逆与颠覆。 在同性恋问题上,如今选择出柜通常已没有叛逆和对抗传统的意味,出柜者在其他方面完全可能也是个保守派,选择出柜只是为了过一种不必遮掩而又与社会相容的正常生活,主张同性婚姻权利也只是为这样的正常生活争取到恰当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地位。 当变革者的建构努力日益取得成功时,保守派就面临了真正的危机,因为他们的伦理体系在现实面前显得更加过时、不自洽和缺乏说服力了,对此,他们之中将会出现同样的反思和建构努力,为他们所珍视的传统价值在新的社会现实和伦理体系中找到位置,对于个人,这也将是一个理性自觉和有意识选择的过程,如此所推动的保守回潮,将不再只是对陌生事物的莫名恐惧,而是在重新认识了生活现实和自身价值观之后作出的再肯定。  
[饭文]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辉格
2013年3月19日

谷歌阅读器(GR)终于要死了,尽管在前年被去掉分享功能并与Buzz脱钩之后,它早已丧失了主要生命力,可即便其残余的RSS阅读功能仍广受欢迎,并在同类应用中遥遥领先;谷歌宣布关闭GR时提到的理由是使用率下降,但这显然是托辞,近两年虽几经打压与冷落,GR的用户量始终很稳定,而且流量远远超出谷歌强力推行的G+。

很明显,和上一次阉割一样,这只是为了给G+清路,所以GR越是受欢迎、流量越大,就越需要被杀死;可从用户角度看,失去GR比失去Buzz更难以接受,Buzz至少还部分的被G+替代了,而且Bu(more...)

标签: | |
4715
从阅读器之死看谷歌的转变 辉格 2013年3月19日 谷歌阅读器(GR)终于要死了,尽管在前年被去掉分享功能并与Buzz脱钩之后,它早已丧失了主要生命力,可即便其残余的RSS阅读功能仍广受欢迎,并在同类应用中遥遥领先;谷歌宣布关闭GR时提到的理由是使用率下降,但这显然是托辞,近两年虽几经打压与冷落,GR的用户量始终很稳定,而且流量远远超出谷歌强力推行的G+。 很明显,和上一次阉割一样,这只是为了给G+清路,所以GR越是受欢迎、流量越大,就越需要被杀死;可从用户角度看,失去GR比失去Buzz更难以接受,Buzz至少还部分的被G+替代了,而且Buzz的使用确实一直不太踊跃,而GR在谷歌产品系列中则未见任何替代,要继续阅读RSS只能迁移到其他厂商的产品。 如此粗暴的对待一个有着海量用户,并且被这些用户如此深度依赖的产品,着实令人心寒,不禁让人对谷歌的行事方式另眼相看;不过从另一面看,为推行G+,谷歌竟愿意付出这么高昂的企业形象和用户关系代价,也足见G+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可是G+为何如此重要呢? 当然,谷歌无疑认定社交网是头等重要的领域,要确保自己作为重量级参与者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但或许他还有更多考虑,也许他已将脸谱认定为一个主要的全局性对手,而不仅仅是社交网领域的对手,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而当务之急便是挤压其市场空间,以阻止其发展成为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综合性生态系统。 谷歌曾将自己的核心使命定为“为整个世界组织信息”,这一点并未改变,然而从他对待社交网的态度看,这句话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早先,谷歌对待信息的方式是静态的,从网址索引、网页快照、视频、图书、相册、地图、街景、星图、艺术馆,这些早期产品都是在对给定信息进行采集、格式转换、结构化、存储和索引,而且整个信息组织工作都围绕着搜索引擎展开。 然而,信息的组织不仅在于它以何种形式存在,也在于它是如何在人群之中流动或传播的,而这又关系到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交往和交流的,在何种关系结构之下,而这些恰是社交网所专注的方面,社交网既要理解和利用传统的关系与传播结构,又要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改变这些结构,并最终在其中占据有利地位。 对于一种商业模式,或许后者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信息的流向,如何被传播、放大和再现,以及最终如何到达用户,而作为信息组织者,其盈利能力将取决于它在信息到达用户的途径中占据了何种位置,因而,假如社交网果真成为信息在其中传播和被获取的中心场所,那无疑就取得了与过去的门户和搜索引擎相当的地位。 很可能,谷歌的战略重心正在朝此方向转变,从他近年来的产品定位也可看出端倪,传统的信息采集、存储、整理类产品逐渐靠后,而抢占入口、通道与活动场所的产品日益成为重点,除了G+,安卓和Chrome OS两大操作系统,Google Now,还有更具革命性的谷歌眼镜,都与上述重点联系的很紧密。 在G+推出之前,Buzz一度被认为是谷歌社交网战略的核心,而且已经有许多产品与它做了集成;从其本身特性看,Buzz是个非常好的产品,它以一种低调、平滑而不动声色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社交功能,与其他产品之间的集成关系完全透明,用户在尝试、习惯并最终喜欢上它的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摩擦和障碍,一切都很自然的发生了。 然而不幸的是,Buzz在导入和推行上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起点和路径,或许是为了借助Gmail的巨大用户存量以获得一个高起点,也为了降低用户的导入门槛,Buzz直接照搬了Gmail用户的社会关系资源,这样用户就不必从零开始构建他的关系网,但谷歌忘记了:Gmail里的关系是点对点联系而不是社交网中相互重叠的连环社交圈,将其照搬到社交网中,其拓扑结构就完全变了,各种关系的曝光度突然提升,而且大大出乎用户预料。 事后证明这个错误是致命的,带给用户的惊恐和恶劣印象很难挽回,这也暴露了Buzz团队对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结构缺乏充分理解,尽管我们无从了解谷歌的决策内幕,但很可能正是这一灾难让他下决心彻底另起炉灶,并在一年后推出了思路和方式皆完全不同的G+。  
告别

生活出了些变故,无力继续目前的写作,

需要独自安静一段时间,多久,还不知道,

所以这段时间不会有饭文了,也不再能与各位讨论,微博也是,

偶尔可能会有几篇读书笔记,

身体没事,请放心,

再会。

 

标签:
4595
生活出了些变故,无力继续目前的写作, 需要独自安静一段时间,多久,还不知道, 所以这段时间不会有饭文了,也不再能与各位讨论,微博也是, 偶尔可能会有几篇读书笔记, 身体没事,请放心, 再会。  
[微言]星巴克与旧茶馆

【2013-03-07】

@北京吃货小分队 【星巴克,你让内地屌丝们等的好苦啊】山西首家星巴克店开业 消费者排长队!让你知道什么是中国人的钱好赚!转

@黄章晋ster:山西人民真的好淡定。又让我想起湖南加盟共和国娄底斯坦第一家麦当劳开张时,市委书记宣布娄底斯坦从此进入国际化都市序列之后,数百人践踏死伤的故事。

@whigzhou: 另一种朝圣

@只配抬杠:中国人能想象茶馆外面有这么长的队伍排队喝茶吗?

@whigzhou: 阵势比这大,但不是排队,小时候镇上茶馆早晨高峰期不仅里面挤满,门外街道屋檐下的茶客阵列可以向两边延伸五六十米,大部分是附近农民,顺便从(more...)

标签: | |
4902
【2013-03-07】 @北京吃货小分队 【星巴克,你让内地屌丝们等的好苦啊】山西首家星巴克店开业 消费者排长队!让你知道什么是中国人的钱好赚!转 @黄章晋ster:山西人民真的好淡定。又让我想起湖南加盟共和国娄底斯坦第一家麦当劳开张时,市委书记宣布娄底斯坦从此进入国际化都市序列之后,数百人践踏死伤的故事。 @whigzhou: 另一种朝圣 @只配抬杠:中国人能想象茶馆外面有这么长的队伍排队喝茶吗? @whigzhou: 阵势比这大,但不是排队,小时候镇上茶馆早晨高峰期不仅里面挤满,门外街道屋檐下的茶客阵列可以向两边延伸五六十米,大部分是附近农民,顺便从家拿点菜出来边喝边卖 @whigzhou: 对许多中年以上农民,每天去镇上喝早茶是生活重要部分,家远的两点多起床,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卖菜有时只是象征性的 @whigzhou: 见过一老头,那天家里实在没啥菜可拿出来卖的,就拿了两头蒜和一把小葱,我看见时已卖掉半头蒜 @只配抬杠:回复@whigzhou:阵列不是一团团的吧,应该是面朝一个方向方便卖菜的 @whigzhou: 嗯,贴着屋檐下坐石阶上,面朝街道,店内是长条桌和八仙桌 @小野猪君:想起来了,小时候在乡下我爷爷伯伯他们都是早上四点半去饮茶的,我跟着如果一次,茶楼里人山人海的都是男人,还几乎全都认识 @whigzhou: 嗯,四点半出发那应该是住在镇边上咯 @whigzhou: 这种茶馆的商业模式还挺有意思,早晨完全面向农民,下午有时会有评书或花鼓戏,如果没有就变成了棋牌室,主要观众也是农民,下午三点以后开始面向镇民,晚饭前卖开水,晚饭后上演评弹,资源利用率相当高 @whigzhou: 核心设备叫老虎灶 http://t.cn/zYny9eU 燃料是砻糠,砻糠火力猛但能量密度低,消耗量大,茶馆隔几日即须补给一次,所以都备有专用小码头 @trinity31:为什么不自家喝呢~ @whigzhou: 喝早茶主要是一项社交活动  
[饭文]二线品牌的出路是联合清库

二线品牌的出路是联合清库
辉格
2013年3月5日

近日有消息称,耐克正打算在国内开设四五十家以大幅折扣价销售过季产品的工厂店,如此规模将让耐克全面覆盖二线城市,而后者正是国内二线运动品牌的重点市场,在工厂店的高额折扣面前,其价格优势也将丧失殆尽,所以不难体会,耐克的这一举动让二线品牌有了大难临头的感觉。

服装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款式多,产品生命周期短,汽车厂商隔几年出一款车型,顶多每年几款,成功车型能卖上几年十几年,电脑和手机厂商也差不多,但服装厂商则每季都会推出几十几百种款式,而且多数只卖一季,然后就成为过季品而大幅贬值。

(more...)
标签: | | |
4588
二线品牌的出路是联合清库 辉格 2013年3月5日 近日有消息称,耐克正打算在国内开设四五十家以大幅折扣价销售过季产品的工厂店,如此规模将让耐克全面覆盖二线城市,而后者正是国内二线运动品牌的重点市场,在工厂店的高额折扣面前,其价格优势也将丧失殆尽,所以不难体会,耐克的这一举动让二线品牌有了大难临头的感觉。 服装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款式多,产品生命周期短,汽车厂商隔几年出一款车型,顶多每年几款,成功车型能卖上几年十几年,电脑和手机厂商也差不多,但服装厂商则每季都会推出几十几百种款式,而且多数只卖一季,然后就成为过季品而大幅贬值。 同时,服装消费又是高度感性和冲动的,许多需求是在特定场合特定心境下近距离接触商品而产生的,通常还需要现场挑选比对和试穿,这就要求厂商设立大量零售点并大量铺货,以便充分覆盖目标人群,并创造足够多的接触机会。 这两点合起来对库存构成了极大压力,款式色号尺码众多,又要大面积铺货,自然会让众多存货滞留在渠道和终端上,并最终沦为过季品;这项损耗构成了服装业成本结构中的很大一块,因而对之加以有效控制的能力——即所谓“清库”能力——,将成为该行企业的一项核心优势。 较老的做法是店内折扣,店堂内分隔出新品区和折扣区,这么做的问题是,与折扣品同店摆放,会严重影响新品的销售,即便把过季品放在不起眼的角落或楼上也是,而且折扣做法本身会影响品牌形象,动摇消费者对定价的信任,也会削弱高价格的光环效应,所以店内折扣的幅度不会太大。 于是后来发展出了更高明的做法,通过回购安排和在偏僻位置另设大型工厂店,在地理位置、目标消费者定位、店铺形象和购物体验上,对新品和过季品市场进行明确分割,这样既可提高折扣率以加速库存周转,也减少了折扣对新品的影响,同时也避免让过季品占用宝贵的闹市区零售终端,让零售商减轻了库存与资金压力,而更专注于改进购物体验。 对于一线高端品牌,这么做的还有个好处是,可以借助工厂店的高折扣向下挤压二线品牌,而且这种挤压非常有杀伤力,对于看重档次的消费者,买一双过季耐克鞋,可能也比买双新品二线牌子更有面子,而价格却差不多。 然而,在采用类似清库策略、并应对来自一线的压力时,二线品牌有着诸多不利,首先是成本结构,二线品牌定价较低,单件直接成本在成本构成中比例也高,因而产量与总成本的相关度也更高,因而更难实施大量铺货并在过季后用高折扣迅速清库的策略,因为他们打不起很高的折扣。 其次是规模,二线品牌的销量、款式数量和目标消费群规模,可能难以支撑他们像耐克那样大面积开设工厂店,而且,以他们的定价,若也以耐克那种幅度打折,其收益恐怕也难以维持像样的店铺和服务,或许只能撕了商标推向地摊,或者在网上另辟渠道了;若要模仿工厂店的清库方式,看来只能由第三方出面,开设囊括众多二线品牌的联合仓库店,或者像唯品会那样定期在网上组织多品牌高折扣销售。 不过,在一线品牌的强势冲击下,清库问题只是挑战之一,向下挤压是更严重的威胁,对此二线品牌只能在价格之外构建其他保护屏障,比如功能或特性上的独特性,基于市场细分的局部品牌地位,制造效率或渠道控制上的优势等等。  
[饭文]机器会将人挤出劳动市场吗?

机器会将人挤出劳动市场吗?
辉格
2013年3月4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变得日益强劲,它正在向产业链的各个角落迅速渗透,从设计、加工、物流,到办公、管理、供应链组织、市场交易、娱乐、社交,乃至研究部门,无孔不入,计算能力和自动化设施正在越来越多的工种和岗位上取代人力。

有人甚至认为,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过程中,就业率的回升明显滞后于消费、投资、资产价值和企业盈利等各大指标,原因之一便是企业在危机后的新一轮扩张中,更多的投资于自动化设施而非劳动力,包括制造业向美国的局部回归,也将是一次基于深度自动化的回归。

那么,机器真的会将大批劳动力挤出就业市场吗?对此,常见的乐观说法是,机器在一些岗位上取代人时,因为提高了生产率,将抬高总产出,从而在别处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这没错,问题是,上述过程所创造的新就业机会是否足以弥补它所消灭的呢?

没有任(more...)

标签: | | |
4622
机器会将人挤出劳动市场吗? 辉格 2013年3月4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变得日益强劲,它正在向产业链的各个角落迅速渗透,从设计、加工、物流,到办公、管理、供应链组织、市场交易、娱乐、社交,乃至研究部门,无孔不入,计算能力和自动化设施正在越来越多的工种和岗位上取代人力。 有人甚至认为,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过程中,就业率的回升明显滞后于消费、投资、资产价值和企业盈利等各大指标,原因之一便是企业在危机后的新一轮扩张中,更多的投资于自动化设施而非劳动力,包括制造业向美国的局部回归,也将是一次基于深度自动化的回归。 那么,机器真的会将大批劳动力挤出就业市场吗?对此,常见的乐观说法是,机器在一些岗位上取代人时,因为提高了生产率,将抬高总产出,从而在别处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这没错,问题是,上述过程所创造的新就业机会是否足以弥补它所消灭的呢? 没有任何经济学原理能够保证这一点,具体效果将视所在产业和整个经济体的要素结构而定,假如机器渗透发生在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由其产出提高所带动的、以及因总收入提高而拉动的其他产业,若劳动密集程度远低于前者,那么总的效果便可能是降低了劳动需求,从而压低工资率或抬高失业率。 也就是说,伴随着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未必惠及每个人,在新的生产函数所对应的要素结构中,某些要素的地位可能下降了,因而将得到更少的报酬;对此有人可能会说,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降低工资要价,从而在较低的均衡位置上重新实现充分就业。 问题是,当机器变得足够廉价,乃至雇佣某人的交易和管理费用超出雇佣同等能力机器的成本时,即便工资降到零也没有雇主会雇佣他,这是完全可能的,比如今天的可乐罐装厂大概不会雇佣任何搬运工去替代自动传送带,即便工资为零。 或许有人会说,假如机器果真会让大批工人失业,那么这些失去劳动报酬的人很快就会饿死,于是就业市场又会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实现均衡,但实际上当代社会不大会出现这种局面,首先,失业者未必是无产者,可能拥有其他要素,而这些要素在新的生产结构中仍得到了雇佣,其次,即便他们得不到任何要素报酬,也可能得到政府或慈善组织的援助而继续生存下去,并处于毫无指望的长期失业状态。 说明机器排挤效果的最有力案例,是马的命运,历史上,马曾被大量雇佣于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但在蒸汽机和铁路发明后,它们很快被排挤出内河与陆地干线运输,内燃机出现后,更被全面排挤出支线与城市运输、农耕和军事领域;这一过程生产率和总收入都有巨大提高,但并未为马创造出多少就业机会,休闲、竞技和博彩业雇佣的马匹或许增加了一些,但与消失的岗位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见Gregory Clark: A Farewell To Alms, p.12) 当然,马被排挤后并未抬高长期失业率,因为马的数量很快减少了,但被机器排挤的人类却更可能继续生存下去并生育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后代,结果,人口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将处于长期失业状态,这个比例将随机器能力提高和成本下降而扩大,并且没有什么原理显示它存在一个上限。 乐观者最后一根稻草是诉诸经验:工业革命以来机器渗透已持续了两百多年,每轮浪潮会造成阶段性失业,但此后更繁荣的经济总是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率,在机器化最为深入的美国,失业率并不高,而且多半都能用其他因素来解释。 迄今为止确实如此,但那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尚未越过临界点,当生产模式所对应的要素结构中劳动还占很高比例,人所能完成的任务大部分还未能被机器有效率的替代,机器因推动增长而带来的岗位就可能弥补它所挤掉的,但假如这一比例翻转过来,当生产结构中的大部分岗位,人对机器都已丧失比较优势,情况就不同了。 临界点的位置,取决于人类与机器的能力对比,由于我们不能指望人类禀赋在可见未来会有所改变,而机器则在迅猛进步,因而只能相信:临界点迟早会被越过;或许我们正在逼近它,或者全球经济作为整体已经越过了它,只是大规模失业并未均匀分配,而更多的被留在了南欧和非洲?  
[知乎]为何古人爱金器

【2013-03-04】

问:为什么古代大量使用金器,而现代黄金很少用作首饰外的日常器物?
大量使用是和现代比,例如古代用黄金制作盔甲、杯盏、香炉等。

答:
1)金银质地软,可塑性、延展性和抗氧化性皆佳,本就适合制作观赏价值高的器具,但在现代加工技术条件下,这些优势已不重要;
2)古代储蓄手段少,在家摆一堆金器,或许是富人保存大额储蓄的不错方式?
3)现代用的其实也不少,但携带类的较多,摆设类的较少,或许(more...)

标签: |
4894
【2013-03-04】 问:为什么古代大量使用金器,而现代黄金很少用作首饰外的日常器物? 大量使用是和现代比,例如古代用黄金制作盔甲、杯盏、香炉等。 答: 1)金银质地软,可塑性、延展性和抗氧化性皆佳,本就适合制作观赏价值高的器具,但在现代加工技术条件下,这些优势已不重要; 2)古代储蓄手段少,在家摆一堆金器,或许是富人保存大额储蓄的不错方式? 3)现代用的其实也不少,但携带类的较多,摆设类的较少,或许是因为没有那么多仆人整天伺候着,容易招贼?
[微言]刑事案可以私了吗?

【2013-03-03】

@谢作诗 为李天一轮奸案和解解决辨——上帝目光所及,一切皆可交易 http://t.cn/zYT0jex

@FrancoFang:这文的逻辑有点问题。如果他的逻辑是对的,为何各国法律都要区分刑事和民事?此案的受害者可以提起附带的民事诉讼,讨要赔偿。这部分如果李家给于赔偿,庭外和解无问题。刑事起诉部分是为了震慑其他想作案的人,个人让渡给公权力的部分,怎么能何解?

@FrancoFang:我的看法是:刑事诉讼是每个人让渡一部分产权给公权力,换得安全保障服务,要免除李天一的罪责,原则上除非全民投票通过或者独裁者特赦,否则不允许和解。QJ这种强烈侵犯他人产权的犯罪,和杀人放火一样,不能列为民事诉讼。

(more...)
标签: | | |
4892
【2013-03-03】 @谢作诗 为李天一轮奸案和解解决辨——上帝目光所及,一切皆可交易 http://t.cn/zYT0jex @FrancoFang:这文的逻辑有点问题。如果他的逻辑是对的,为何各国法律都要区分刑事和民事?此案的受害者可以提起附带的民事诉讼,讨要赔偿。这部分如果李家给于赔偿,庭外和解无问题。刑事起诉部分是为了震慑其他想作案的人,个人让渡给公权力的部分,怎么能何解? @FrancoFang:我的看法是:刑事诉讼是每个人让渡一部分产权给公权力,换得安全保障服务,要免除李天一的罪责,原则上除非全民投票通过或者独裁者特赦,否则不允许和解。QJ这种强烈侵犯他人产权的犯罪,和杀人放火一样,不能列为民事诉讼。 @票友卷帘西风:回复@FrancoFang:对法律经济学知之甚少,这里斗胆说两句。现有的刑法和民法的很对规定都是武断的,界限往往在侵权伤害程度。而在我看来,刑法是动用公权力惩戒,适应的范围应聚焦在处理侵权的“外部性”性大小上。像这类轮奸事件,当事人双方协商补偿,达成结果最好。不会鼓励“轮奸”发生的。 @whigzhou: 这种交易的问题是:受害方接受的补偿可能太低,不足以激励侵害方约束自己的行为,令其仍处于危险的放任状态 @票友卷帘西风:对法律经济学,对刑法和民法知之甚少。一个猜测是法律是通用条款,而真实世界是各异的活生生案例,这法律必作武断的规定,否则量刑和处罚中,与法官的裁量权太大,会带来争议,带来巨大的租值耗散。 @whigzhou: 嗯,这没错,但这是另一层次上的考虑了 @君子兰厨诗长阿山 只要你情我愿,就可以 @whigzhou: 刑事判决不只是对原告的救济,也是对被告行为的惩戒,旨在约束今后的行为 @whigzhou: 可以考虑危险驾驶行为,特定的超速驾驶行为可能没有受害者,但旨在约束此类行为的法律仍可能对其施加惩罚。 @票友卷帘西风:具体到这个案例上,就是说,如果双方达成赔偿协议,若没有外部性或外部性小,就是不会鼓励此类轮奸的发生,刑法可否在下面附设一个免除条款,不再动用公权,惩罚加害人 @whigzhou: 嗯,我的意思就是这里确实有重大的外部性需要处理,即导致轮奸发生的那种自我放任状态 @sw小橘子:李天一那件事,广大的转载围观者,以我看,在得知受害者接受赔偿撤诉时,恐怕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因为大家关注转载的一大目的是李天一受惩戒,而受害者却无视了这一具有公益性的目的 @whigzhou: 对,原本这些关注会成为维护规范的压力,却变成了仅仅惠及特定受害人的救济 @恶人谷江小鱼:刑事判决不单是对被告的惩戒以约束其今后行为,重要一点还包括对其他人的警示,而这种警示就是俗话说的维系法律公正,而这种警示(比如会判多少年)无论是普通法还是大陆法系来看,都具备可预见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也和交易费用扯上了关系。博主原文有些奥神口号派了,唉 @whigzhou: 嗯 @票友卷帘西风:不懂你说的“导致轮奸发生的那种自我放任状态”什么意思 @whigzhou: 就是为满足色欲不惜硬来的行事习惯,除非每次强奸都会被定责且达成赔偿和解,它就会带来外部性,而实际上,许多强奸行为可能未被定责,即便定了责也赔不起,因为受害者出价可能无穷大,因而需要事先威慑  
[饭文]有限流转难以支撑新型农业

有限流转难以支撑新型农业
辉格
2013年2月18日

农村土地流转已是多年来被讨论、观望和期待的热点话题,在宏观经济前景低迷乏力的当下,许多人更希望这方面的突破能够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新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对这一议题的一个响应和决断,从中可以看出政策当局未来四五年愿意朝在这方面走出多远。

一号文件关于家庭农场和资本下乡的表态,除了使用了一个新名词因而听起来有些新意之外,是相当保守的,对于农业领域正在发生的自发演变趋势,基本上持一种防卫和阻挡而不是鼓励和推动的姿态,只是对上述趋势中温和且不可避免的部分加以了认可,而对其中更为深刻和激烈的部分表达了担忧和拒斥(more...)

标签: | | |
4579
有限流转难以支撑新型农业 辉格 2013年2月18日 农村土地流转已是多年来被讨论、观望和期待的热点话题,在宏观经济前景低迷乏力的当下,许多人更希望这方面的突破能够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新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对这一议题的一个响应和决断,从中可以看出政策当局未来四五年愿意朝在这方面走出多远。 一号文件关于家庭农场和资本下乡的表态,除了使用了一个新名词因而听起来有些新意之外,是相当保守的,对于农业领域正在发生的自发演变趋势,基本上持一种防卫和阻挡而不是鼓励和推动的姿态,只是对上述趋势中温和且不可避免的部分加以了认可,而对其中更为深刻和激烈的部分表达了担忧和拒斥的态度。 具体而言,当局认可了承包地通过流转向种植大户合并集中的事实,但同时暗示了合并的规模应限制在单一家庭以自有劳动力为主能够独立运营的程度,并且希望流转最好发生在同一村集体内、或本地农户之间,至少是有农业背景和农民身份的人之间,而不希望发生在农民与大公司之间。 这种程度的流转,其实从80年代中期承包制确立之初起就是被允许的,此后的规章条例也一再确认,实际上也一直在发生着,只是如今其普遍性已经达到了不得不将其认可为正统和主流模式的程度。 如此不难看出,政策当局心目中未来农业的理想模式是什么样子:随着农民陆续进城,他们愿意留下继续经营农业的邻居,通过流转、转让和承包权再分配,逐渐接管了他们的土地,最终达到每个家庭农场百来亩规模的状态,劳动主要靠家庭成员,同时可以采用一些机械化和集约化手段,从而提高生产率。 重要的是,这一转变可以在原有结构下就地完成,因而其对制度和社会结构带来冲击有望最小化;问题是,这种转变模式只是一厢情愿,农业生产有其自身规律,对产权结构和资源配置有着相应的要求,很难指望上述结构不变、有限流转、就地转变的模式,恰好与未来农业的制度要求相吻合。 有人以欧美经验断言,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的不二之选,这是难以成立的,欧美确实保留着大量家庭农场,但这首先是政策刻意保护的结果,其次,欧美老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是在数百年内以渐进缓慢的节奏进行的,而在此过程中农村始终维持着开放和社会流动性,是一潭活水,没有因空心化而丧失文化与价值吸引力。 这样,传统农户就有着足够的时间和制度空间对农业自身的变化作出反应,而在此过程中新的人员、技术、资源能够被吸纳进来,比如美国农村虽一直在流失年轻人,但同时不断有来自南方、墨西哥和东欧新移民来接手他们的家庭农场,实际上,当这些来源也开始萎缩之后,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在过去二十年已有了大幅扩张。 相比之下,中国农民则是在城乡壁垒打破之后成批逃离农村的,留下的可能只是因为年老或没有能力与机会,而未必是擅长爱好农业和偏爱农村生活的,更不大可能是在经营农业上有着优秀禀赋、独特想法或创业抱负的人,因为迅猛的城市化过程没有提供将这样的人挑选出来的筛选机制。 这也是为何被列为家庭农场发展典范的几个地区——松江、武汉、宁波——都处于大都市近郊,那里的农场因贴近消费市场,传统的低效率经营也能获利,都市近郊的拆迁预期也吸引了足够多本地农民留下来,同时近郊也比远乡保留了更多文化优越感,相反,在更多已经空心化的农村,未来农业只有在一个全新的基础才可能得以重建。 问题是,什么条件能够吸引人们来参与这一重建?首先要说服他们愿意住到农村就是个极大的障碍,不改变居住结构,不允许自行组织和建设社区,不能自由发展各种娱乐休闲和副业,不改变乡村生活的贫乏单调粗鄙,是没有希望的,而所有这些方面的改变,都受制于当前的土地用途管制和流转对象限制。 其次,建设新农业所需要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组织才能和创业热情又将从何而来?显然不大可能是年过五十的留守老人们,而更可能来自有过城市生活经历、见过世面、受过教育、有着创业精神、想试一试自己经营理念的人,或有着资本和实力来推行新型商业模式的大公司,而这些人,同样会被目前的土地用途管制和有限流转模式挡在大门外面。  
[饭文]从学区房看教育市场

从学区房看教育市场
辉格
2013年3月1日

国内富裕阶层向欧美移民的热潮持续高涨,甚至已对北美一些地方的房价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去年,在美国的外籍购房者中,来自中国人已成为仅次于加拿大人的第二大买家;近日还传出了万科开始进入美国住宅市场的消息,据说也是以华人买家为重点发展对象。

许多人移民或者去美国买房,主要是为孩子考虑,希望他们得到好的教育,更希望他们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和生活,远离那个让他们大为失望却又无力改变的环境,这样,他们在挑选房产时,自然会将所处学区的学校质量列为优先考虑,受传统影响,华人父母普遍很重视孩子教育,因而这方面尤为关(more...)

标签: | | |
4573
从学区房看教育市场 辉格 2013年3月1日 国内富裕阶层向欧美移民的热潮持续高涨,甚至已对北美一些地方的房价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去年,在美国的外籍购房者中,来自中国人已成为仅次于加拿大人的第二大买家;近日还传出了万科开始进入美国住宅市场的消息,据说也是以华人买家为重点发展对象。 许多人移民或者去美国买房,主要是为孩子考虑,希望他们得到好的教育,更希望他们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和生活,远离那个让他们大为失望却又无力改变的环境,这样,他们在挑选房产时,自然会将所处学区的学校质量列为优先考虑,受传统影响,华人父母普遍很重视孩子教育,因而这方面尤为关切。 对于现代孩子,接受文化驯化而成为社会人,并确立自身人格的那个阶段,基本上都在学校度过,特别是在政府推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将孩子封闭在固定年限和模式的学校环境中之后,在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重大问题上,家长所能做的选择,也就只有择校了。 即便那些在这点上不甚苛求、也没有特定期待的家长,也总会希望孩子不要成为某些样子,因而总是对孩子即将成长于其中的环境有所选择;一所好学校的好处倒未必在于给孩子教了些什么,而更在于将什么样一群孩子聚在了一起,为这个孩子世界的自组织过程提供了一种外部条件,后者将影响从这一自组织过程中发展出何种价值取向和伦理规范,而这些将构成孩子们未来人格的一部分。 生活是个竞技场,而成长过程是在为未来社会生活做演练,因而孩子们总是善于为自己搭建模拟竞技场,也总是能找到让竞技得以展开的题材,然而不同的题材会导向不同的价值观和伦理,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外部环境得以施加影响。 假如高年级大孩子都在为离校后进入街头帮派并在其中占得优势地位做准备,那么与此相应的竞赛格局就会向下渗透到小孩子中,比谁打架更凶狠、谁能控制更多小弟、谁有大哥罩着,这些就会孩子们感受自身成就的价值标准,而帮派伦理就会主导孩子世界的互动关系和社会结构。 显然,只要可能家长都会避开这样的学校,以及孕育这种学校的社区,不过,尽管对哪些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烂学校人们看法较为一致,但在何种学校才最理想这个问题上,看法却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当涉及到宗教、种族、东西文化差异和对待各种传统习俗的态度时,分歧更是难以调和。 所以一个理想的教育体系应为家长保留充分的选择机会,并且让作为供方的学校和办学者对家长的意愿和选择做出反应,才能满足千差万别的教育需求,然而各国目前普遍施行的公立教育制度下,这样的选择机会却十分有限,在美国,尽管有不少私立学校,但选择私校意味着在交税之外额外又交了笔学费,只有富人才负担得起。 不过,相比中国的由行政当局统一分配教育经费相比,美国的学区制留给家长的选择机会相对多一些,由于它的激励回路更短,对学校的激励约束效果也更直接;每个学区的学校经费由区内业主的房产税供养,低于最低标准的不足部分由州政府资助,而超出部分可由学区自主支配,对于这笔经费的使用,业主们保留了最终的决定权,至少在重大事项上。 正是这一自主支配的部分构成了激励条件,办得好的学校能为学区吸引来更多买房者,抬高房价,从而提高房产税并获得更多教育经费,学区甚至能说服业主们提高税率或发行债券来获得改进所需的资本;相比之下,中国家长虽然也可以通过购买房产获得进入好学校的机会,但既不能影响经费使用,也不能确信买房之后学校不搬走,因而这种选择机会远不如学区制可靠。 但是,与完全由私立学校组成的自由教育市场相比,学区制所提供的选择毕竟有限,首先,对那些房产税额低于最低标准的贫穷社区,激励条件完全丧失,因为无论业主和家长评价如何,他们总能从州政府得到补贴,因而能够支配的经费是恒定的,与教学质量和学区口碑无关。 其次,学区制下虽让家长可以选择学校,但供方仍是政府办的国企,类似于电信业,国企间虽也有竞争,但创新意愿和能力皆远不如私企,不会去探索尝试各种可能的办学方式,更不会冒政治风险去试验一些只有少数家长认同的非主流教育理念。  
[微言]盐为何被专卖

【2013-02-28】

@楠哥哥过日子 求问学习贸易或者经济的同学,有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我却不太明白的是,为何国家要进行盐专卖呢,为何国家要垄断盐呢,甚至从古至今毫无断绝。

@Lil_Lian_卖萌迪:@whigzhou 请问下辉总 你怎么看

@whigzhou: 这种产地局限而易控制、消费量大、弹性低的产品,容易被政府选为渔利之源,以间接税或专卖的方式,类似的还有矿产品和茶叶

@whigzhou: 烟草本来只符合后(more...)

标签: |
4887
【2013-02-28】 @楠哥哥过日子 求问学习贸易或者经济的同学,有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我却不太明白的是,为何国家要进行盐专卖呢,为何国家要垄断盐呢,甚至从古至今毫无断绝。 @Lil_Lian_卖萌迪:@whigzhou 请问下辉总 你怎么看 @whigzhou: 这种产地局限而易控制、消费量大、弹性低的产品,容易被政府选为渔利之源,以间接税或专卖的方式,类似的还有矿产品和茶叶 @whigzhou: 烟草本来只符合后两个条件,但卷烟这种形式让它也满足了第一个条件,与烟丝和雪茄相比,卷烟的经济规模大的多,因而厂商少,容易控制,结果也沦为专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