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机器会将人挤出劳动市场吗?

机器会将人挤出劳动市场吗?
辉格
2013年3月4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变得日益强劲,它正在向产业链的各个角落迅速渗透,从设计、加工、物流,到办公、管理、供应链组织、市场交易、娱乐、社交,乃至研究部门,无孔不入,计算能力和自动化设施正在越来越多的工种和岗位上取代人力。

有人甚至认为,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过程中,就业率的回升明显滞后于消费、投资、资产价值和企业盈利等各大指标,原因之一便是企业在危机后的新一轮扩张中,更多的投资于自动化设施而非劳动力,包括制造业向美国的局部回归,也将是一次基于深度自动化的回归。

那么,机器真的会将大批劳动力挤出就业市场吗?对此,常见的乐观说法是,机器在一些岗位上取代人时,因为提高了生产率,将抬高总产出,从而在别处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这没错,问题是,上述过程所创造的新就业机会是否足以弥补它所消灭的呢?

没有任何经济学原理能够保证这一点,具体效果将视所在产业和整个经济体的要素结构而定,假如机器渗透发生在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由其产出提高所带动的、以及因总收入提高而拉动的其他产业,若劳动密集程度远低于前者,那么总的效果便可能是降低了劳动需求,从而压低工资率或抬高失业率。

也就是说,伴随着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未必惠及每个人,在新的生产函数所对应的要素结构中,某些要素的地位可能下降了,因而将得到更少的报酬;对此有人可能会说,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降低工资要价,从而在较低的均衡位置上重新实现充分就业。

问题是,当机器变得足够廉价,乃至雇佣某人的交易和管理费用超出雇佣同等能力机器的成本时,即便工资降到零也没有雇主会雇佣他,这是完全可能的,比如今天的可乐罐装厂大概不会雇佣任何搬运工去替代自动传送带,即便工资为零。

或许有人会说,假如机器果真会让大批工人失业,那么这些失去劳动报酬的人很快就会饿死,于是就业市场又会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实现均衡,但实际上当代社会不大会出现这种局面,首先,失业者未必是无产者,可能拥有其他要素,而这些要素在新的生产结构中仍得到了雇佣,其次,即便他们得不到任何要素报酬,也可能得到政府或慈善组织的援助而继续生存下去,并处于毫无指望的长期失业状态。

说明机器排挤效果的最有力案例,是马的命运,历史上,马曾被大量雇佣于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但在蒸汽机和铁路发明后,它们很快被排挤出内河与陆地干线运输,内燃机出现后,更被全面排挤出支线与城市运输、农耕和军事领域;这一过程生产率和总收入都有巨大提高,但并未为马创造出多少就业机会,休闲、竞技和博彩业雇佣的马匹或许增加了一些,但与消失的岗位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见Gregory Clark: A Farewell To Alms, p.12)

当然,马被排挤后并未抬高长期失业率,因为马的数量很快减少了,但被机器排挤的人类却更可能继续生存下去并生育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后代,结果,人口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将处于长期失业状态,这个比例将随机器能力提高和成本下降而扩大,并且没有什么原理显示它存在一个上限。

乐观者最后一根稻草是诉诸经验:工业革命以来机器渗透已持续了两百多年,每轮浪潮会造成阶段性失业,但此后更繁荣的经济总是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率,在机器化最为深入的美国,失业率并不高,而且多半都能用其他因素来解释。

迄今为止确实如此,但那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尚未越过临界点,当生产模式所对应的要素结构中劳动还占很高比例,人所能完成的任务大部分还未能被机器有效率的替代,机器因推动增长而带来的岗位就可能弥补它所挤掉的,但假如这一比例翻转过来,当生产结构中的大部分岗位,人对机器都已丧失比较优势,情况就不同了。

临界点的位置,取决于人类与机器的能力对比,由于我们不能指望人类禀赋在可见未来会有所改变,而机器则在迅猛进步,因而只能相信:临界点迟早会被越过;或许我们正在逼近它,或者全球经济作为整体已经越过了它,只是大规模失业并未均匀分配,而更多的被留在了南欧和非洲?

 

相关文章

标签: | | |
4622
机器会将人挤出劳动市场吗? 辉格 2013年3月4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变得日益强劲,它正在向产业链的各个角落迅速渗透,从设计、加工、物流,到办公、管理、供应链组织、市场交易、娱乐、社交,乃至研究部门,无孔不入,计算能力和自动化设施正在越来越多的工种和岗位上取代人力。 有人甚至认为,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过程中,就业率的回升明显滞后于消费、投资、资产价值和企业盈利等各大指标,原因之一便是企业在危机后的新一轮扩张中,更多的投资于自动化设施而非劳动力,包括制造业向美国的局部回归,也将是一次基于深度自动化的回归。 那么,机器真的会将大批劳动力挤出就业市场吗?对此,常见的乐观说法是,机器在一些岗位上取代人时,因为提高了生产率,将抬高总产出,从而在别处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这没错,问题是,上述过程所创造的新就业机会是否足以弥补它所消灭的呢? 没有任何经济学原理能够保证这一点,具体效果将视所在产业和整个经济体的要素结构而定,假如机器渗透发生在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由其产出提高所带动的、以及因总收入提高而拉动的其他产业,若劳动密集程度远低于前者,那么总的效果便可能是降低了劳动需求,从而压低工资率或抬高失业率。 也就是说,伴随着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未必惠及每个人,在新的生产函数所对应的要素结构中,某些要素的地位可能下降了,因而将得到更少的报酬;对此有人可能会说,这种情况下工人会降低工资要价,从而在较低的均衡位置上重新实现充分就业。 问题是,当机器变得足够廉价,乃至雇佣某人的交易和管理费用超出雇佣同等能力机器的成本时,即便工资降到零也没有雇主会雇佣他,这是完全可能的,比如今天的可乐罐装厂大概不会雇佣任何搬运工去替代自动传送带,即便工资为零。 或许有人会说,假如机器果真会让大批工人失业,那么这些失去劳动报酬的人很快就会饿死,于是就业市场又会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实现均衡,但实际上当代社会不大会出现这种局面,首先,失业者未必是无产者,可能拥有其他要素,而这些要素在新的生产结构中仍得到了雇佣,其次,即便他们得不到任何要素报酬,也可能得到政府或慈善组织的援助而继续生存下去,并处于毫无指望的长期失业状态。 说明机器排挤效果的最有力案例,是马的命运,历史上,马曾被大量雇佣于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但在蒸汽机和铁路发明后,它们很快被排挤出内河与陆地干线运输,内燃机出现后,更被全面排挤出支线与城市运输、农耕和军事领域;这一过程生产率和总收入都有巨大提高,但并未为马创造出多少就业机会,休闲、竞技和博彩业雇佣的马匹或许增加了一些,但与消失的岗位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见Gregory Clark: A Farewell To Alms, p.12) 当然,马被排挤后并未抬高长期失业率,因为马的数量很快减少了,但被机器排挤的人类却更可能继续生存下去并生育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后代,结果,人口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将处于长期失业状态,这个比例将随机器能力提高和成本下降而扩大,并且没有什么原理显示它存在一个上限。 乐观者最后一根稻草是诉诸经验:工业革命以来机器渗透已持续了两百多年,每轮浪潮会造成阶段性失业,但此后更繁荣的经济总是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率,在机器化最为深入的美国,失业率并不高,而且多半都能用其他因素来解释。 迄今为止确实如此,但那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尚未越过临界点,当生产模式所对应的要素结构中劳动还占很高比例,人所能完成的任务大部分还未能被机器有效率的替代,机器因推动增长而带来的岗位就可能弥补它所挤掉的,但假如这一比例翻转过来,当生产结构中的大部分岗位,人对机器都已丧失比较优势,情况就不同了。 临界点的位置,取决于人类与机器的能力对比,由于我们不能指望人类禀赋在可见未来会有所改变,而机器则在迅猛进步,因而只能相信:临界点迟早会被越过;或许我们正在逼近它,或者全球经济作为整体已经越过了它,只是大规模失业并未均匀分配,而更多的被留在了南欧和非洲?  


已有14条评论

  1. ??? @ 2013-07-28, 23:29

    又更新了啊,泪流满面中……
    Google Reader也死掉了,已经没有一个能统一天下的rss阅读器了。而且随着用户的减少(作者与读者),blog这种信息密度相对较高的地方越来越显得珍贵了。

    [回复]

    Rhodon 回复:

    试试the old reader吧跟google reader挺像

    [回复]

    ??? 回复:

    嗯,在各种阅读器试了一圈之后,我就在用old reader。

    [回复]

  2. Rhodon @ 2013-07-29, 06:03

    欢迎回来 :) 这篇好科幻
    临界点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很多简单劳动现在已经被机器替代了,见过最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德国的家用切菜机器,刀功整齐精细远胜人类,还有亚马逊库房里的取货机器人,由复杂的算法逻辑控制,省了大量人力,这货:http://www.youtube.com/watch?v=3UxZDJ1HiPE
    一个可以量化考虑的标准是,一个时间点上人类究竟有多大比例的技能可以被机器人替代,仔细想想,现在连开车可以不需要司机,绘制图片这种看似人类特长的过程都可以用电脑大大简化,长远来讲,机器人带来的结构变动可能会带来少量服务业,人文艺术岗位的增加,但这些产业都有一部分工作可以被机器人取代,而且需求也不会多到满足所有被排挤劳动力的就业,那么短期的未来可预见岗位会大量增长但人类无法大量被机器人取代的产业是:医疗,科技,机器人相关的工程(这些现在其实已经是高薪并且大量缺乏人才的产业)。
    但是诚实地说,残酷的现实是,虽然这些岗位需要人,但是大部分人类的智力和努力程度恐怕是无法胜任这些产业的工作,医生和科学家培养成本高,培养时间长,产量小是正常的。但是看看程序员这个职位吧:进入门槛很低,不重视学历,工资高就业率高足以吸引人。行业却依然有大量缺口,原因恐怕只有智力门槛。而这是人类短期无法大量提高的(或者公立教育系统怎么看好像没能力解决的,yes offense)。
    失业的人不会停止生殖,并可能会生殖更多来获取福利,一人一票,左派逐渐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利,政府要养更多的人,于是权利越来越膨胀,这样的未来,就好像马克思所预见的,但会不会有共产主义理想中的那么美好,就不可知了。这是我的猜想。

    [回复]

    ??? 回复:

    目前来看,没法被替代的职位,多少都是有点“手工作坊”的感觉,比如各种探索性的职位如科研,比如创意相关的如各种设计师。而程序猿这个虽然总体来说说门槛低,但其实程序猿这个泛化的职位已经分化的很厉害了,不同的开发对程序开发者的需求会有很大的不同,而比较偏向重复劳动开发岗位,也正在迅速的被各种框架以及自动化工具所替代掉,而程序开发者中偏向研究性质的那一部分,目前的状况很类似于科学家,这些人的培养也是一个很系统化的工程,丝毫不比科学家容易。于是程序猿这种职业就成了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依旧不足的状况。
    而按照目前的信息产业,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来看,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足以出现很多我们目前无法想象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里面应该有不少是能对目前的社会结构产生冲击的,最近的就比如自动驾驶汽车。长远的来看,各种决策辅助系统也必然会出现,而且其决策质量应该用不了太久就会超过人类。而这种时候,人类对这种东西的也必然会产生各种所谓的伦理上的问题。人工智能决策系统的应用很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临界点。

    还有就是,目前人类的个体的理念的差异程度,已经超越了许多不同物种之间理念的差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说句政治不正确的:人人平等的理念可能会是很糟糕的。

    [回复]

    ee21 回复:

    这个时候估计人类社会已经分裂了,形成类似亚种的关系

    [回复]

  3. sorsdiade @ 2013-11-12, 15:31

    我觉得这是一个均衡关系。如果机器人过多,那么平均工资会降低,消费力下降,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品市场必然萎缩,价格上扬,生产规模下降,机器人需求降低,机器人生产数量降低,机器人价格升高,人工与机器人费用重新达到平衡。最有可能的是手工艺或创意人员的工资相对巨量增加,促使其他服务业(为手工业和创意人员服务)繁荣,容纳其他失业人员

    [回复]

    辉格 回复:

    短期内是这样,不过再看远一点,在多数服务业,机器人也完全可能比人表现更好,即便在现在,许多人的按其禀赋根本就无法在服务业找到其位置。

    [回复]

    ee21 回复:

    这里关键不是人和机器之间的均衡,而是均衡点处所需的人类数量可能远远小于那时的实际人口数,

    [回复]

    sorsdiade 回复:

    那说明均衡尚未达到,如果如你所说,那么机器生产的成本应该还是要高于人类,机器的价格要上扬,那么人类还是会被需求啊,更何况假如机器远远超过人类,说明了生产需要的成本在降低。比如机器整理法律文件的效率很大的话,那么诉讼成本会降低,或许诉讼量会大大提升,况且不能让机器辩护和审判吧

    [回复]

    sorsdiade 回复:

    不一定,比如网店,虽然将很多实体店挤出市场,可是网店也要吸收就业啊。生产必须适应市场,而非市场适应生产,假如机器人将人挤出劳动力市场,那么商品必须便宜到价格可被普遍接受,否则还是部分人享受的中高端产品。既然价格可以普遍接受,说明就业或者说收入情况还是可以接受。假如机器人生产的是中高档产品,那么低端的自有人来做,更不必担心就业与收入

    [回复]

    sorsdiade 回复:

    我们应该想象的是如何促进人在工业社会的变迁中的自我转型。而不是担忧人会不会被挤出劳动市场。假如人真的被机器大幅度取代而产生巨幅失业的话,请问机器人所生产的产品所售何方呢?

    [回复]

  4. jeffri @ 2015-03-08, 16:41

    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有类似观点,机器与人各有优势,可以形成互补

    [回复]

  5. » 增长的长期前景 @ 2017-09-20, 21:52

    […] [饭文]机器会将人挤出劳动市场吗?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