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发表的文章(10)

若干用词:价值观/偏好/主义/道德/法律

一个阶段性澄清。

最近经常谈论伦理问题,也经常因为用词问题而带来交流障碍,其实我自己也不是一贯坚持某种清晰而确切的含义,这里先简单清理一下,表明了我到目前为止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以及使用这些概念时试图传达的含义,当然,我是希望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用法能稳定下来,但实际上能否做到,还不能肯定。

另外,我也承认,用词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某种用词方式背后必定有一些理论预设,因而获得认同也意味着需要对话者接受或至少听取这些理论预设,而这是未必能成功的。

1)任何价值观最终都由个人持有,任何价值判断都由个人作出;

2)但个人的价值观是一个多元素集合,其中每个元素(即每项价值观)对特定事件的判断可以不同,因而最终个人面对特定事件的价值观感可能是冲突的;

3)在个人的价值组合中,其中一些是纯个人的,即可以在鲁滨逊世界存在,我通常用“偏好”一词指称它;

4)另一些则只能存在于某个社会化的价值体系中,也就是文化系统中(当然文化系统不止于此),因为它们既产生于人际互动,其价值判断的对象也是人际互动,我通常用“社会价值倾向”或“XX主义”来指称这些价值体系;(more...)

标签: | | | |
3243
一个阶段性澄清。 最近经常谈论伦理问题,也经常因为用词问题而带来交流障碍,其实我自己也不是一贯坚持某种清晰而确切的含义,这里先简单清理一下,表明了我到目前为止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以及使用这些概念时试图传达的含义,当然,我是希望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用法能稳定下来,但实际上能否做到,还不能肯定。 另外,我也承认,用词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某种用词方式背后必定有一些理论预设,因而获得认同也意味着需要对话者接受或至少听取这些理论预设,而这是未必能成功的。 {*quote(价值观.含义) 1)任何价值观最终都由个人持有,任何价值判断都由个人作出; 2)但个人的价值观是一个多元素集合,其中每个元素(即每项价值观)对特定事件的判断可以不同,因而最终个人面对特定事件的价值观感可能是冲突的; 3)在个人的价值组合中,其中一些是纯个人的,即可以在鲁滨逊世界存在,我通常用“偏好”一词指称它; 4)另一些则只能存在于某个社会化的价值体系中,也就是文化系统中(当然文化系统不止于此),因为它们既产生于人际互动,其价值判断的对象也是人际互动,我通常用“社会价值倾向”或“XX主义”来指称这些价值体系;/quote*} {*quote(道德.定义) 5)上述社会化价值体系中,有些在某个社会获得了社会规范的地位(这本身是个事实判断),即,该社会多数成员都相信它会得到遵循,这里,“遵循”的意思是:当某项行为被该价值体系判定为恶时,行为主体会感受到其他社会成员都对他的行为作出了负面价值评判,他进而可能遭受更多社会关系损失,而且这一切在他实施该行为之前就是可以预期到的;一旦某个价值体系获得这种地位,我便称之为道德;/quote*} 6)在这些道德体系中,有些获得了某种司法机制的执行(这也是个事实判断),我称之为法律;(这里回答了:我为何说特定案件的最终司法结论是个价值命题,因为它是一个价值体系的运算结果) 7)生活于某个社会的特定个人,未必将“在该社会取得了道德地位的价值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纳入他自己的个人价值组合中,此时,他在价值观上是反社会的,但仅此而已,假如不表现在行动上,他可以相容于该社会; 8)我很少使用“良知”一词是因为,我不太确定人们用它来指称上述各种价值观中的哪一种?它显然不是鲁滨逊价值观,但也不总是道德或法律,或许,它指的是某种“主义”,已经或尚未取得道德的地位; 9)假如一种“良知”并未取得道德地位,那么我认为,依据它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便不是道德判断,而是代表了个人的、或某个拥有共同价值的群体的价值取向,当然,这些个人和群体经过持续的努力,或许有朝一日会让该价值体系取得道德或法律的地位。 10)那么,作为一个既愿意维护道德和法律,又持有某种未获得道德地位的价值取向,并希望推动它,的个人,是否会处于无所适从的处境呢?我看不必,个人无时无处不在面临各种价值之间的权衡,任何基于某一价值观的选择,都以搁置另一些价值观为代价,当我从某套价值体系出发判定某种行为为恶,并不意味着我不会为了对我个人更重要的价值而去做它。
[微言]标会

【2012-01-29】

@whigzhou: 在民间金融的各种形式中,标会是特别优秀的金融创新,它:1)从一组穷人内部产生一笔笔数额大到其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无力或不愿单独提供的贷款,2)让一群人同时监督每笔大额贷款的偿还,3)提供了竞标式利率议价机制 @学经济家

@threent: 有个同事温州人,月初闲聊说起标会,他说他妈妈每月都会参加标会,没细问。等放完假和他详细聊聊,问问他那里是怎么组织、进行的。< (more...)

标签: |
4092
【2012-01-29】 @whigzhou: 在民间金融的各种形式中,{{标会}}是特别优秀的金融创新,它:1)从一组穷人内部产生一笔笔数额大到其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无力或不愿单独提供的贷款,2)让一群人同时监督每笔大额贷款的偿还,3)提供了竞标式利率议价机制 @学经济家 @threent: 有个同事温州人,月初闲聊说起标会,他说他妈妈每月都会参加标会,没细问。等放完假和他详细聊聊,问问他那里是怎么组织、进行的。
[微言]因果、道德评价与激励

【2012-01-28】

@whigzhou: 《政治人物的道德评价》 http://t.cn/zOvzfe0

@tertio:这段大妙:我强化暴政的力度,你可以说我助纣为虐,我努力减轻暴政给民众带来的痛苦,你可以说我在延长暴政的寿命,反之亦然,你也可以说,我在加速暴政的灭亡,我在帮助民众抵挡暴政的肆虐——这样一来,道德评判实际上不可能进行了。

@茶博未: 有些零碎想法,总体上不同意。长时间的后果,原则上可以用利率折现;折现率和价值观一样是主观和不可加的;欲求共识/判决,陪审团制;跟辉格关于刑求情报的文章主旨似不符

@whigzhou: 因果链的长度和时间长短是两码事,(more...)

标签: | | |
4089
【2012-01-28】 @whigzhou: 《政治人物的道德评价》 http://t.cn/zOvzfe0 @tertio:这段大妙:我强化暴政的力度,你可以说我助纣为虐,我努力减轻暴政给民众带来的痛苦,你可以说我在延长暴政的寿命,反之亦然,你也可以说,我在加速暴政的灭亡,我在帮助民众抵挡暴政的肆虐——这样一来,道德评判实际上不可能进行了。 @茶博未: 有些零碎想法,总体上不同意。长时间的后果,原则上可以用利率折现;折现率和价值观一样是主观和不可加的;欲求共识/判决,陪审团制;跟辉格关于刑求情报的文章主旨似不符 @whigzhou: 因果链的长度和时间长短是两码事,一棵树龄3000年的树的存在和那颗种子的埋下之间,因果链很短 @whigzhou: 关键是因果链的拉长和复杂化,削弱了可预见性 @茶博未: 有理!但事后的道德评价,可否看作对未来类似情形下决策的一种输入/期许,使得决策者对因果链的把握比otherwise更长些(对还是错另说)? @茶博未: 一个题外的问题:假如简化形式化你的比喻为种子 气候 土壤=树,那么认为种子比另2个因更直接,有什么一般性的判据呢? @whigzhou: 哦,我这是简单的把种子->成树这条因果链单独拎出来了,我们谈论事情时总是需要把某个因果链从错综复杂的网络中拎出来,否则就没法说了 @whigzhou: 或者不妨换个例子,李世民把兰亭集序带进了坟墓,昨天有人把它挖出来了……时间跨度不算小吧 @whigzhou: 但这条因果链显然算不上复杂,在依常识可轻易理解 @茶博未: 假如人们普遍赞赏太宗这样的"高瞻远瞩"(动机固然不是)那么金三世也可能把宝物带进坟墓,搏一个后世好名声(假设他对尸体被动不很介意)。在道德评价竞争的情况下,被未来决策者接受的那部分(meme?)将会得以在行动上传播,按进化论看最符合主流道德的将survive,免除了麻烦的因果推理 @whigzhou: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以激励对象对因果关系的认知能力为前提,否则他无法理解奖励/惩罚所针对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的奖惩也就没有激励效果,反而扰乱激励机制了 @whigzhou: 好比你的狗,朝试图闯入的陌生人狂吠,获得你赞许,这个它能理解,但它的狂吠或许打乱了你的诱敌深入计划,此时你斥责或惩罚它吗?我看没什么用,它理解不了这个,反而可能破坏了它防备陌生人的反应机制 @whigzhou: 当然,一条久经训练的狩猎犬或许能学会诱捕策略,但训练过程所用的激励方法仍须依靠它之前所能认识到的因果关系 @茶博未: 我觉得存在这样的可能:一些类似定理的基于直觉/因果推理的“历史教训”或“道德”会浮现(伴随多得多的淘汰)并成为主流价值观,从而影响政客的决策,他引用/纳入考虑这些类 @whigzhou: 那是那是,所以规范会演进嘛。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相应预见能力也不必依赖于对整个因果链的充分理解,黑箱可以关着
政治人物的道德评价

昨天和老木匠一起吃饭,聊得很开心,其间我们也未能免俗的扯了几句时局和对几个大人物的评价,这时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值得拿出来再细细探究一番。

我认为,对于历史上或当今的政治人物,我们可以基于某些理论分析他们的决策或言行的历史后果,即,这些行为对后续历史进程的影响,也不妨对这些影响及其后果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不能基于这样的判断,进而对他们的行为作出道德评判。

这是因为,作为当事人,只须对他能够预见到的(或依合理的要求应该预见到的)行为后果负责,而无须对他无法预见到,或依他所处的地位和情境不能合理的要求他预见到的后果负责,这是关于法律和道德责任的普遍原则,我想不出什么理由不将其适用于政治人物和政治行动。

我们知道,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因而其影响及于整个社会的重大政治行动,其长远后果通常都是难以预见的,对于这种影响中所涉及的因果关系,以及描绘这些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或许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进步,然而,且不论这些理论中是否有任何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可,只要我们承认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就不能要求政治家个体拥有当前最佳最全面理论体系所能支持的预见能力,因为这样的理论体系本身可能复杂的难以被单一个人所全面理解和恰当运用。

假如我们不对道德评判所依据的因果关系之常识显明性和因果链长度作出限制,那么任何行为都既可以被判定为善良的,也可以被判定为罪恶的(more...)

标签: | |
3235
昨天和老木匠一起吃饭,聊得很开心,其间我们也未能免俗的扯了几句时局和对几个大人物的评价,这时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值得拿出来再细细探究一番。 我认为,对于历史上或当今的政治人物,我们可以基于某些理论分析他们的决策或言行的历史后果,即,这些行为对后续历史进程的影响,也不妨对这些影响及其后果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不能基于这样的判断,进而对他们的行为作出道德评判。 这是因为,{*quote(道德评判.原则)作为当事人,只须对他能够预见到的(或依合理的要求应该预见到的)行为后果负责,而无须对他无法预见到,或依他所处的地位和情境不能合理的要求他预见到的后果负责,这是关于法律和道德责任的普遍原则,我想不出什么理由不将其适用于政治人物和政治行动。 我们知道,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因而其影响及于整个社会的重大政治行动,其长远后果通常都是难以预见的,对于这种影响中所涉及的因果关系,以及描绘这些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或许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进步,然而,且不论这些理论中是否有任何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可,只要我们承认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就不能要求政治家个体拥有当前最佳最全面理论体系所能支持的预见能力,因为这样的理论体系本身可能复杂的难以被单一个人所全面理解和恰当运用。 假如我们不对道德评判所依据的因果关系之常识显明性和因果链长度作出限制,那么任何行为都既可以被判定为善良的,也可以被判定为罪恶的/quote*}:我强化暴政的力度,你可以说我助纣为虐,我努力减轻暴政给民众带来的痛苦,你可以说我在延长暴政的寿命,反之亦然,你也可以说,我在加速暴政的灭亡,我在帮助民众抵挡暴政的肆虐——这样一来,道德评判实际上不可能进行了。 当然,社会可以对政治家(尤其是他们的重大行动)提出一个比普通人高得多的预见要求,但究竟有多高,随具体时代和社会所通行的社会/政治伦理而不同;对于政治家来说,只要他遵循了当时当地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在道德上便无可指责,相反,假如他违反了这些规范,即便其行动在事后被证明是效果良好的,推动了某种可欲事态的出现,他在道德上仍是有罪的。 比如蒙古人对中亚的大扫荡大屠杀,曾极大推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很可能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甚至可能间接的刺激了欧洲在中亚门户再次关闭后发动了大航海事业,最终导致地理大发现,但我们显然不能因此而在道德上赞美蒙古人的屠杀行为。 比如计划生育,我始终认为,它确实会带来某些可欲的后果,但在道德上,它显然是罪恶的。 比如皮诺切特,他的铁腕反共行动和亲市场政策将智利送上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假如他果真像传说中那样把共产党人未经审判而装在麻袋里从直升机里扔进大海,那无疑是罪行;在赞叹皮诺切特的“历史贡献”和认定他的罪行之间,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逻辑困难[1. 或许某些人会因此而面临情感困难——究竟该恨他还是爱他呢?——这可以理解,但我自己是不大会对某个无缘谋面的历史人物或遥远的政治人物产生什么情感的,至少不会多到带来困扰的程度,说到底,我为何要去介意那个造就了今天这个“我”的历史为何是如此而非那般呢?]。 再如朱镕基,一个更复杂的例子,他对银行/电信等基础部门的企业化改造和对国企的垂直化整合,无疑都是市场导向的,但在客观上,这些行动极大改变了中央/地方的力量对比,强化了中央集权,其恶果在今天已显露无遗,但我并不认为,他在道德上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 再如贪官和腐败问题,我同意许多市场派朋友的说法:腐败比管制好多了,而且常常是化解管制恶果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不会(像有些朋友那样)再向前跨一步,在道德上称许贪腐行为,这些行为在我眼里当然仍是无耻可鄙的。 不过,对于究竟什么才算是“当时当地的伦理规范”,肯定会有不少争议,但这不是问题,因为不像中心化司法系统,道德规范是分散执行的,是个无须完全同步的分布式并发系统(当然,作为社会规范,最低限度的协调一致性是必须的),即,在实现机制上,道德评判的算法在每个个人头脑里执行,且无须输出单一或一致的评判结果(对于中心化司法系统,这一点在原则上是必须的),这是另一个话题,回头再说。
论坛·用户指南

过年期间,酒足饭饱之余,我又给网站添加了几个模块,同时也把论坛完善了一下,现在似乎已经达到实用的程度,可以写个用户指南了,其余模块以后再说。

做这些主要是为自己玩,练习一下AJAX技术;学会这门手艺的好处,一是有啥想法随时可以试着玩一玩,就像机械爱好者拥有一个自己的车间一样,二是为自己保留一个若干年后再度改行的机会,像我这种十几年没学新东西,只会pascal一种语言,不思进取的程序员,这可不容易啊,呵呵。

小试牛刀之后的体会是,像这个年费仅100元的空间,在这种低流量条件下,其实性能非常不错,可以玩些颇为高级的把戏,我对mysql和php的特性和效率都相当满意,超出预期。

另一个体会是,正则表达式非常强大,作为老程序员,我为以前居然如此忽视它感到羞愧,这东西潜力很大。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个产品里我实现了自己以前对BBS的几乎全部期待,Google曾说,假如今天发明email,就该是Wave的样子,尽管听上去是个不祥的类比,但我还是要说,假如今天发明BBS,就该是我这个样子。

祝各位新年快乐。下面是指南:

0)浏览器兼容性

0.1)Chrome:和本站其他页面一样,优先考虑Chrome,其余浏览器都未经仔细测试,这是因为我自己用的是Chrome,我太自私了,首先要让自己看着舒服;

0.2)Safari:因为与Chrome同样适用webkit内核,所以兼容性也不错,我在iPad上稍稍试过,暂时未发现差异;

0.3)FireFox:浏览貌似没问题,之前的毛病已经改掉;

0.4)IE7.0+:勉强能看,但有些功能(比如分支展开/折叠)还有问题(好像IE对javascript代码错误的容忍度较低,一遇到无效访问就中断了),有空再处理,不过肯定隐患多多,不指望完全兼容;

1)页面浏览

1.1)帖子树:每个主帖和它的回帖们构成一棵树,每个节点左侧的三角图标指示了其展开/折拢状态(向右表示折拢着),点击该图标可将其展开或折拢;

1.2)完全展开/折拢:假如你在点击三角图标的同时按下了ctrl键,节点的后代分支将被全部展开或折拢(而不是像普通情况下那样,仅展开到其下一级);

1.3)浏览模式:分两种,默认模式下,页面被载入时,每棵树只展开到将新近帖子显示出来为止,其余分支皆出于折拢状态(目前新近的定义是30天内,这一点今后有可能会调整),当你(通过页面右上角的复选框)选择了完全展开模式后,所有新旧帖子在页面加载时将全部展开;

1.4)翻页:顶部和底部都有翻页器,底部翻页器左侧显示了总主帖数和总页数;受宽度所限,并非所有页号都显示在翻页器上,当当前页号(i)大于11且小于(总页数-12)时,该页号将居于翻页器的中间,即,此时翻页器上显示从(i-11)到(i+12)页;

1.5)排序:默认情况下按最后回复时间(无回复时按主帖时间)降序排序,你可以选择其他排序方式,菜单在顶部翻页器左边;

1.6)新旧帖区分:旧帖的作者字段以暗蓝色显示,新帖则是亮蓝色;

2)帖子阅读

2.1)独立页面:对于博客文章帖(只能是主帖),点击标题即可打开文章页面,与博客阅读一样;对于通过专用转发书签(详见3.5)转发的帖子,点击标题可打开被转贴的原始页面;对于在论坛里发表的帖子,没有独立页面可打开;

2.2)帖子内容:帖子在被首次加载时,只显示前140个字符(每个汉字和拉丁字母同样都算一个字符),(more...)

标签:
3228
过年期间,酒足饭饱之余,我又给网站添加了几个模块,同时也把论坛完善了一下,现在似乎已经达到实用的程度,可以写个用户指南了,其余模块以后再说。 做这些主要是为自己玩,练习一下AJAX技术;学会这门手艺的好处,一是有啥想法随时可以试着玩一玩,就像机械爱好者拥有一个自己的车间一样,二是为自己保留一个若干年后再度改行的机会,像我这种十几年没学新东西,只会pascal一种语言,不思进取的程序员,这可不容易啊,呵呵。 小试牛刀之后的体会是,像这个年费仅100元的空间,在这种低流量条件下,其实性能非常不错,可以玩些颇为高级的把戏,我对mysql和php的特性和效率都相当满意,超出预期。 另一个体会是,正则表达式非常强大,作为老程序员,我为以前居然如此忽视它感到羞愧,这东西潜力很大。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个产品里我实现了自己以前对BBS的几乎全部期待,Google曾说,假如今天发明email,就该是Wave的样子,尽管听上去是个不祥的类比,但我还是要说,假如今天发明BBS,就该是我这个样子。 祝各位新年快乐。下面是指南: 0)浏览器兼容性: 0.1)Chrome:和本站其他页面一样,优先考虑Chrome,其余浏览器都未经仔细测试,这是因为我自己用的是Chrome,我太自私了,首先要让自己看着舒服; 0.2)Safari:因为与Chrome同样适用webkit内核,所以兼容性也不错,我在iPad上稍稍试过,暂时未发现差异; 0.3)FireFox:浏览貌似没问题,之前的毛病已经改掉; 0.4)IE7.0+:勉强能看,但有些功能(比如分支展开/折叠)还有问题(好像IE对javascript代码错误的容忍度较低,一遇到无效访问就中断了),有空再处理,不过肯定隐患多多,不指望完全兼容; 1)页面浏览: 1.1)帖子树:每个主帖和它的回帖们构成一棵树,每个节点左侧的三角图标指示了其展开/折拢状态(向右表示折拢着),点击该图标可将其展开或折拢; 1.2)完全展开/折拢:假如你在点击三角图标的同时按下了ctrl键,节点的后代分支将被全部展开或折拢(而不是像普通情况下那样,仅展开到其下一级); 1.3)浏览模式:分两种,默认模式下,页面被载入时,每棵树只展开到将新近帖子显示出来为止,其余分支皆出于折拢状态(目前新近的定义是30天内,这一点今后有可能会调整),当你(通过页面右上角的复选框)选择了完全展开模式后,所有新旧帖子在页面加载时将全部展开; 1.4)翻页:顶部和底部都有翻页器,底部翻页器左侧显示了总主帖数和总页数;受宽度所限,并非所有页号都显示在翻页器上,当当前页号(i)大于11且小于(总页数-12)时,该页号将居于翻页器的中间,即,此时翻页器上显示从(i-11)到(i+12)页; 1.5)排序:默认情况下按最后回复时间(无回复时按主帖时间)降序排序,你可以选择其他排序方式,菜单在顶部翻页器左边; 1.6)新旧帖区分:旧帖的作者字段以暗蓝色显示,新帖则是亮蓝色; 2)帖子阅读: 2.1)独立页面:对于博客文章帖(只能是主帖),点击标题即可打开文章页面,与博客阅读一样;对于通过专用转发书签(详见3.5)转发的帖子,点击标题可打开被转贴的原始页面;对于在论坛里发表的帖子,没有独立页面可打开; 2.2)帖子内容:帖子在被首次加载时,只显示前140个字符(每个汉字和拉丁字母同样都算一个字符),假如帖子长度超过140,其末尾会显示“(...)”,点击“...”可展开全文,此时会显示“摘要”按钮,点击它就隐藏全文而显示摘要;显示摘要时,文本与标题/作者/时间等字段是在同一行内的,而展开全文后,文本将被拉出来独立成块; 2.3)作者字段:帖子的作者字段是个超链接,点击它将打开一个与论坛首页类似的查询页面,显示该作者所发表或回复过的帖子;这个功能目前还很简单,尚有待改进; 2.4)时间字段:当主帖是博客文章帖时,帖子的时间字段也是个超链接(虽然字体颜色上看不出),指向文章页面的对应评论栏; 3)发帖: 3.1)回帖:每个帖子的末尾有一个回复图标,点击它可显示回帖表单,首次回帖时需处于已登录状态,或输入用户名和电子邮件;此时若再次点击回复图标即可取消回帖并隐藏回帖表单; 3.2)富文本:发帖功能不支持所见即所得的格式编辑,但可以接受部分简单的HTML标签; 3.2.1 超链接:你输入的url地址在发表后将被解析为超链接,这一点类似于Buzz;不过,假如摘要内容短于全文,上述url在摘要中不会被解析为超链接(这是为了避免截断异常),只有在全文中才会被解析;注意:输入url时,不能省略“http://”字样,末尾要加个空格,以便于后面的文本做区分; 3.2.2 维基词条:假如你要输入一个指向某维基词条的url,可以利用本站支持的简易标记法:英文词条用“[[something]]”,中文词条则用“{{词条}}”,会被自动为相应的超链接; 3.3)输入框:回/发帖表单的文本输入框宽度将随帖子宽度而定,因此回复深度过深时,它会变得太窄,其初始高度回帖时为3行,发主帖时为5行,你可以拖动其右下角来改变其尺寸; 3.4)回帖成功后,假如被回复的帖子之前处于折拢状态,此时将展开到其下一级节点,也就是新回帖的兄弟节点,新回帖的文本将闪动2秒钟(我如此处理是因为通常回帖的处理速度太快,以至于用户可能察觉不到发生了什么); 3.5)回帖深度:论坛本身不限制回帖深度,但因为我限制了显示区域的宽度,所有当深度过深时,输入框会变得太窄;其次,由于处理线索化评论的那个wordpress插件限制了最大回复深度为10级,故深度超过10级的回帖,在文章页面里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我还没试过); 3.6)身份:有两种模式标示发帖者身份,一是wordpress所提供的注册/登录模式,二是在发帖时输入用户名/电子邮件的模式,建议经常回帖/发帖者采用前一种,因为我赋予了该模式以更高的权限,详见下;当使用第二种模式时,输入的用户名/电子邮件会在你的浏览器cookie中被保存90天,其间无须再输入; 3.7)发主帖:点击页面右上角“发帖”按钮,其余与回帖相同,同样,该按钮也是循环式的,再次点击将隐藏发帖表单; 3.8)转贴:我做了个专门的转帖小窗口,只须将下面的JavaScript代码加为浏览器书签(或者将这个链接拖到书签栏上:Buzz),即可用该书签将你正在浏览的网页转发到这里,转发之前你可以先选中一段文本,也可以修改标题,并加上自己的点评:
javascript:var d=document,e=encodeURIComponent;var s=window.getSelection();window.open('http://headsalon.org/buzz?url='+e(d.location.href)+'&title='+e(d.title)+'&txt='+e(s.toString()),'buzz','titlebar=0,location=0, toolbar=0,resizable=1,scrollbars=yes,status=0,width=500,height=290');
4)删改: 4.1)限制:用户可以删除或修改自己发表的主帖和回帖,前提是你处于已登录状态,且欲删改的帖子没有被别人回复过; 4.2)按钮:当页面被加载时,当前用户的帖子(主帖或回帖)尾部(回复按钮右侧)将出现“删除”和“修改”按钮,但它们是看不见的,除非你将鼠标移至它们附近,如此设计是出于页面简洁的考虑,或许你已注意到,我的页面严格遵循了简洁主义原则,只突出作者ID、标题和帖子内容,所有meta部分都采用了灰色小字体,我可不想用一堆删除/修改按钮来干扰视线; 4.3)复核:出于效率考虑,在页面加载时,帖子后面的修改/删除按钮是否出现,仅取决于帖子是不是当前用户发表的,而不考虑是否被别人回复过,后者将在你实际执行修改/删除操作时在后台被检查,这意味着你看到这两个按钮未必等于你能这么做; 4.4)恢复:删除的帖子只是被标记为删除,短时间(至少几天)内仍在数据库里存着,可以要求恢复,但修改的就无法改回去了,因为这个产品完全绕过了wordpress而直接与数据库打交道,也就无法利用它的文章版本记录机制了; 暂且想到这么多,以后再补充。
[微言]专利、财产权与看守责任

【2012-01-19】

@赵昱鲲:Google今天贴黑胶带,以反对SOPA。它认为SOPA是用错误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翻译成中文就是:动机是好的,方法有些急躁)。http://t.cn/z0DGIpQ 第一条理由是审查。第一句话是:“(如果法案通过)美国政府可以象中国政府那样关闭网站。”我签了他们的请愿信。

@whigzhou: SOPA错在将本应主要由所有人负担的产权执行成本过度转嫁给他人,好比那些把家门敞开或把钱柜放在阳台上的人,要求他们的邻居对未能警惕/察觉/阻止顺手牵羊者而负责。

@tertio: 没细看。SOPA的正确性也可能来源于此,选择监管成本最低的环节进行监管,猜想会有一个折中的方案

@whigzhou: 这两种解读是兼(more...)

标签: | |
4086
【2012-01-19】 @赵昱鲲:Google今天贴黑胶带,以反对SOPA。它认为SOPA是用错误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翻译成中文就是:动机是好的,方法有些急躁)。http://t.cn/z0DGIpQ 第一条理由是审查。第一句话是:“(如果法案通过)美国政府可以象中国政府那样关闭网站。”我签了他们的请愿信。 @whigzhou: SOPA错在将本应主要由所有人负担的产权执行成本过度转嫁给他人,好比那些把家门敞开或把钱柜放在阳台上的人,要求他们的邻居对未能警惕/察觉/阻止顺手牵羊者而负责。 @tertio: 没细看。SOPA的正确性也可能来源于此,选择监管成本最低的环节进行监管,猜想会有一个折中的方案 @whigzhou: 这两种解读是兼容的,并且之间有着有意思的关系:当一种产权形式既不能被所有者也不能被司法系统以合理成本加以执行时,便容易出现这种转嫁冲动,而这恰好体现了该产权制度的内在问题 @tertio: 可不可以认为这个法案实际上相当于某种新型产权的创制呢? @whigzhou: 可以,但显然是鲁莽而难望成功的那种 @whigzhou: 依我看,若要创制新型产权,其他(比如公正性)不论,至少需要证明所有人能够且愿意承担大部分执行责任并负担其成本,否则你无法知晓该产权对其未来主人是否有价值,而在未确定这一点之前,却首先要求别人担上责任/付出代价,是鲁莽的。 @冀志罡_: 这是要回到部落私刑时代的意思吗? @whigzhou: 擦,啥时代你都不能把钱包贴个标签挂路灯杆上然后指望大家能帮你看着 @whigzhou: 同理,我建议家门不上锁者报入室盗窃案不予受理,这也算回归部落时代吗? 【后记】该主题后来我在饭文《专利制度为祸日炽》中也谈到了。
饭文#W6: 过年习俗的未来

过年习俗的未来
辉格
2012年1月13日

春节最壮观之处,便是那惊世骇俗的人肉大挪移了,但这只是宏观景象,对个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往返奔波,它也是每年一度的高密度社会活动,走亲访友、故友重聚和各种圈子的聚会欢宴,所以虽然年夜饭只有一顿,但各种团圆饭却可能会吃上好几顿,人们借此机会重新确认各种人际关系,或建立新的关系,包括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或圈子之内的。

对于在外做事的年轻人,过年更多了一层含义:这是他向家乡社区展示其身份、事业成就、人格形象和文化面貌的一次良机,通过穿着、举止、谈吐、消费方式,乃至新车,传递出诸如:我长大了、学会做人了、出息了、有志气了,阔了、老板了,有文化了、有品位了、是城里人了,等等信号,这一过程将帮助他在家族和社区内取得身份、确立位置、赢得尊重。

当然,人们平时也一直在这么做,但春节是这些活动最密集的场合,短短十来天承担了上述社会功能的极大份额,因而也是注重这些功能的人们对之最为敏感和认真的场合;这已成为一项极为牢固的习俗,用博弈论术语说,它是一个由协调博弈( 标签: | | | | |

2442
过年习俗的未来 辉格 2012年1月13日 春节最壮观之处,便是那惊世骇俗的人肉大挪移了,但这只是宏观景象,对个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往返奔波,它也是每年一度的高密度社会活动,走亲访友、故友重聚和各种圈子的聚会欢宴,所以虽然年夜饭只有一顿,但各种团圆饭却可能会吃上好几顿,人们借此机会重新确认各种人际关系,或建立新的关系,包括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或圈子之内的。 对于在外做事的年轻人,过年更多了一层含义:这是他向家乡社区展示其身份、事业成就、人格形象和文化面貌的一次良机,通过穿着、举止、谈吐、消费方式,乃至新车,传递出诸如:我长大了、学会做人了、出息了、有志气了,阔了、老板了,有文化了、有品位了、是城里人了,等等信号,这一过程将帮助他在家族和社区内取得身份、确立位置、赢得尊重。 当然,人们平时也一直在这么做,但春节是这些活动最密集的场合,短短十来天承担了上述社会功能的极大份额,因而也是注重这些功能的人们对之最为敏感和认真的场合;这已成为一项极为牢固的习俗,用博弈论术语说,它是一个由协调博弈([[coordination game]])所产生的稳固的聚点([[focal point]],也叫[[Schelling point]]),即,众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这个时间(春节)和地点(家乡)从事这些活动。 假如没有达致这样的协调,上述社会活动的效率就没那么高:你想去亲戚家做客,人家却没空,你想和一个老圈子重聚,却很难凑齐人,你衣着光鲜、开着新车、谈吐不俗,想招摇一下,却没引起几个人注意,大家都在各忙各的,自然很没趣;正是传统节日这样的聚点,提供了一个高效率调整社会关系的机会。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发秩序,幸运的是,人类在许多事情上都能达致协调,比如向被分隔在两个房间的两个人分别出示十张卡片,每张卡片由图案区分,让他们各选一张,假如两人选的一样就都有奖励,此时得奖的机会显然很低,但假如十张卡片里只有一张是红色的,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赢得奖励,即便更微弱的线索也有助于协调成功,比如十张卡片从1到10编号,大概很多人都会选1号。 协调成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参与者都相信其他参与者有着和自己差不多的思考方式、知识背景和动机:都想赢得奖励、都会将颜色视为惹人注目的线索,都认为1是比6更特别的数字,等等;帮助达致协调的共同背景中,有些是普世的,比如人们都相信冷了会抖,乐了会笑,馋了会流口水,但很多(或许更多)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和传统。 文化为参与者提供了比普遍人性更丰富的信息背景,帮助他们识别那些容易引起共鸣的协调线索,比如问纽约人:假如和人约会又忘了约定具体地点,会去哪里赴约?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中央车站,但要是问一个非纽约人,他恐怕就茫然不知所措了;同样,假如一个外国债主来传统中国讨债,大概也不容易猜到年关是最佳时机,因为一个人假如在春节还流落在外躲债,其声誉损失将是最高的,此时有关他落魄和欠债不还的坏名声将获得最佳传播机会。 文化不仅为协调创造了条件,其本身(部分的)也是协调的结果,那些由长期重复发生的、涉及整个社区的协调博弈所形成的聚点,以习俗的形式积累下来,构成了我们的传统;而来自过去的传统会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延续下去,将取决于我们生活形态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具体而言:子女及其核心家庭与父母和同胞所组成的大家庭的关系将如何变化?已经定居外地的个人是否仍在意且可能在家乡社区确立其身份和地位?那些源自家乡的社会关系是否仍在个人关系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一个方面在可见未来大概不会有多少变化,巨变已经发生过了,几世同堂的大家族早已瓦解,子女组建的核心家庭多半与父母分住,眼下的春节家庭团聚大致发生在父母家庭与子女核心家庭所构成的扩展家庭之内,而很少发生在更大范围内;而在现有扩展家庭范围内,春节团聚的意愿仍十分强烈,看不到弱化的趋势,只是团聚的地点选择可能会变得更灵活。 后两个方面则正在迅速改变,并将随城市化的深入而继续改变;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城市生活中,个人所面临的文化环境更为层次化和多面化,家族的、同学的、邻里的、工作的、各种兴趣圈子的,在这些不同侧面所面临的文化传统和建立的人际关系,相互之间可以是且往往是高度隔离的,不像传统社会把它们都捆绑在一个体系之中,要么进入,如鱼得水,要么退出,孤家寡人,相反,在现代城市社会,个人可以很灵活的分别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并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构成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态。 显然,这些不同侧面的关系所对应的社会活动,并不会恰好与某个共同的地点联系在一起,而在传统社会,它们恰恰被与“家乡”这个地点捆绑在一起;所以,一个35岁才离开家乡的、因而其主要社会关系结构已在那里建构完毕的人,是很难舍弃春节这样的机会,来重新确认这些关系的,除非他在那里混的很差,想逃避。 相反,一个在青春期尚未结束便离开家乡,随后在大学、职场和繁华多样的都市生活中建立了各方面关系的人,家乡只是个遥远的回忆,可能很美好,但并不是他如鱼得水的地方,或他确立其身份和地位的地方,或他生活和价值重心所在,随着城市化深入,这样的人显然会越来越多。 同时,随着家庭成员居住分离度的上升,家乡甚至将不再是多数亲戚长辈的居住地;家乡因而不再是过年地点的必然选择,“回家”将越来越多的成为过年的唯一理由,其地点将变得更随机,或许只是扩展家庭中拥有最大房子的那个核心家庭。
论坛

又花了几天功夫,把BBS风格的评论页面做成了真正的BBS,现在可以回帖和发帖了——

http://headsalon.org/forum

几点说明:

1)和原有的评论功能一样,目前暂时不需要登录,只要输入用户名和邮件地址即可发言;

2)首次发帖/回帖需要输入用户名和邮件地址,该信息会在cookie里保存90天,其间无须再输入;

3)如果你已经在本站注册过,那么即使你不登录,只要输入的邮件地址与注册邮箱相同,系统会忽略你输入的用户名而使用你注册的用户名;

4)不排除未来可能采用必须登录才能发帖/回帖的方式,所以鼓励大家现在就尽量登录发言,以保持身份的连续性;

5)如果你已经在本站注册过,那么即使你不登录,只要输入的邮件地址与注册邮箱相同,系统会忽略你输入的用户名而使用你注册的用户名;

6)为方便转贴,我做了个浏览器书签,只须将下列JavaScript代码加为书签,即可将你正在浏览的网页转发到这里,转发之前你可以先选中一段文本,也可以修改标题,并加上自己的点评;

javascript:var d=document,e=encodeURIComponent;var s=window.getSelection();window.open('http://headsalon.org/buzz?url='+e(d.locatio(more...)
标签:
2388
又花了几天功夫,把BBS风格的评论页面做成了真正的BBS,现在可以回帖和发帖了—— http://headsalon.org/forum 几点说明: 1)和原有的评论功能一样,目前暂时不需要登录,只要输入用户名和邮件地址即可发言; 2)首次发帖/回帖需要输入用户名和邮件地址,该信息会在cookie里保存90天,其间无须再输入; 3)如果你已经在本站注册过,那么即使你不登录,只要输入的邮件地址与注册邮箱相同,系统会忽略你输入的用户名而使用你注册的用户名; 4)不排除未来可能采用必须登录才能发帖/回帖的方式,所以鼓励大家现在就尽量登录发言,以保持身份的连续性; 5)如果你已经在本站注册过,那么即使你不登录,只要输入的邮件地址与注册邮箱相同,系统会忽略你输入的用户名而使用你注册的用户名; 6)为方便转贴,我做了个浏览器书签,只须将下列JavaScript代码加为书签,即可将你正在浏览的网页转发到这里,转发之前你可以先选中一段文本,也可以修改标题,并加上自己的点评;
javascript:var d=document,e=encodeURIComponent;var s=window.getSelection();window.open('http://headsalon.org/buzz?url='+e(d.location.href)+'&title='+e(d.title)+'&txt='+e(s.toString()),'buzz','titlebar=0,location=0, toolbar=0,resizable=1,scrollbars=yes,status=0,width=500,height=290');
或者更简单的方法,用鼠标将右边这个链接拖到浏览器书签栏上(我只知道Chrome可以这么做):Buzz 7)凡从浏览器书签转发的帖子,其标题将显示“[FW]”前缀,其链接将指向原始网页地址; 8)和发帖/回帖一样,假如cookie里没有你的用户信息,首次转贴时也需要输入用户名和邮件地址; 但愿你会喜欢。  
[微言]国家与文化认同

【2012-01-03】

@赵昱鲲:#TED Talk#经济学家Jacques谈中国崛起:http://t.cn/hGrTWN 他对提出理解中国的三条根本:1,中国不是西方意义的民族国家,而是以文明维系的国家,即“天下”,认同感来自于文化;2,中国人对种族的看法与西方迥然不同,因为90%以上的中国人属于汉族;3,中国人把政府看成父亲、大哥

@赵昱鲲: 由此想到,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论,其实都是出于对美国的误解。在下忝居美国有年,干过自由党,学过心理学

@whigzhou: Jacques这种说法(按老(more...)

标签: | |
4078
【2012-01-03】 @赵昱鲲:#TED Talk#经济学家Jacques谈中国崛起:http://t.cn/hGrTWN 他对提出理解中国的三条根本:1,中国不是西方意义的民族国家,而是以文明维系的国家,即“天下”,认同感来自于文化;2,中国人对种族的看法与西方迥然不同,因为90%以上的中国人属于汉族;3,中国人把政府看成父亲、大哥 @赵昱鲲: 由此想到,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论,其实都是出于对美国的误解。在下忝居美国有年,干过自由党,学过心理学 @whigzhou: Jacques这种说法(按老摇的总结)简单化了,认同和文化都是多层次的,帝国维系于精英层基于汉字/官话/经典而形成的认同,而大众则基于各自母语和各地习俗形成地方认同 @赵昱鲲:回复@whigzhou:TED只有20分钟,所以他无法展开,简单化是难免的。而且我觉得他引用的一个例子,用一国两制来说明中国不是nation-state,似乎理由不足。 @whigzhou: 简单化<>简化,简化丢失了信息,但不会让真命题变假,简单化则会 @whigzhou: 比如,我的外套是红色的,帽子灰色,鞋黑色,“我的穿着各种颜色”是简化,“我全身上下都穿红色”是简单化 @whigzhou: 他的错误在于,看到文化认同视为民族国家的基础,却没看到文化认同同样是帝国的基础,而这正是因为他对文化认同不恰当的做了简单化 @赵昱鲲: 简单化和简化,你说得很好。不过他的意思你好像弄反了,他是说中国是civilization-nation,靠文化认同形成国家,而非西方的民族国家,你可看原transcript 【后记】 当时没看到老摇的最后一条回复,我发现确实弄反了,不过没弄反的话,Jacques就错的更离谱,所谓民族本来就是文化共同体,识别民族的标准历来就是语言和文化,而非血缘,民族对文化认同的依赖比帝国更强。  
饭文#W5: 春运压力不会因城市定居而减轻

春运压力不会因城市定居而减轻
辉格
2011年12月30日

年复一年的春运又将来临,整个交通体系又要经历一次高压的考验;多年来,总有人把春运洪流所带来的紧张、拥挤、劳顿、甚至混乱,视为这个社会的一项痼疾,总在处心积虑寻找治愈它的方法,也不乏有人认为自己已经找出了可行的治疗方案,不过这些方案是否真的可行,是大为可疑的。

尽管交通系统的规划者和交通业的运营商会考虑春运需求,其中有些甚至把春运作为主要或头号目标市场,但在整体上,交通体系不可能按照春运的需求来调整产能和配置资源,这么做太不经济了,只有大规模政府补贴或强制性计划经济才可能(more...)

标签: | | | | | | | | |
2344
春运压力不会因城市定居而减轻 辉格 2011年12月30日 年复一年的春运又将来临,整个交通体系又要经历一次高压的考验;多年来,总有人把春运洪流所带来的紧张、拥挤、劳顿、甚至混乱,视为这个社会的一项痼疾,总在处心积虑寻找治愈它的方法,也不乏有人认为自己已经找出了可行的治疗方案,不过这些方案是否真的可行,是大为可疑的。 尽管交通系统的规划者和交通业的运营商会考虑春运需求,其中有些甚至把春运作为主要或头号目标市场,但在整体上,交通体系不可能按照春运的需求来调整产能和配置资源,这么做太不经济了,只有大规模政府补贴或强制性计划经济才可能实现,市场是不会达到这种状态的,所以从供给面看,春运的压力恐怕是不可能消除的。 那么从需求面呢?一种观点认为,构成春运洪流主力的是返乡民工,由于城市的种种排斥性和歧视性制度,他们很难在工作所在的城市安家落户,在文化上也缺乏归属感,所以仍把自己当家乡人,在家乡盖房买房、娶妻生子,与家族和家乡社区的纽带仍牢牢维系着,人生的重大环节和各种仪式性过程,也都在家乡履行,这样,过年回家的需求自然十分强烈,简言之,这是城市化不彻底的结果,农民进城打工但没有真正定居下来并融入城市社会。 这一观察是准确的,问题是,这种状况的改变,是否会减轻春运压力?我看不会,假如打工者在城市定居下来,他们与家乡的传统纽带会逐渐松弛,但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纽带却未必会随之而松弛,只要节日家庭团聚的习俗仍在,并且家庭成员异地居住的状况仍然普遍,那么春运人潮便不会消退。 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新移民,或许过年不再返乡,但为了团聚,就需要邀请父母兄弟前来过节;或者,他们已经把年老的父母接来城市居住,因而在春节不再需要返乡,但既然他们的父母已经老得需要投靠儿女,他们自己的子女就很可能也已经长大并在异地上学或工作;所以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家庭成员异地居住并在春节团聚的普遍性依旧,春运人流量并不会改变,改变的将只是流动结构。 当然,结构变化对交通产业也会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典型的人口大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区之间的往返人潮,将会被方向更随机的流动所替代,宏观上的方向性将趋于弱化,这是好消息,将让交通资源的负担分布的变得更均衡。 但同时也有坏消息,城市化将使得人们在节日前往团聚的那个“老家”——通常就是父母的居住地——的位置在地理层次结构上逐渐上移,这样,春运负担将更多的被分布在交通网络的上层节点之间,也就是干线上。 尽管有些家庭会选择在子女家过年,但至少在目前,多半家庭仍会选择回父母所在的老家,因为过年不仅仅是家庭团聚,也是人们维系传统关系网络的重要机会,对于大部分人,父母的居住地也是他长大的地方,是他的亲戚、邻居、儿时伙伴、同学和老师们目前或曾经生活的地方,这些人即便已不在当地居住,在春节也很可能回到那里,因而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构成了一个无须约定的最佳聚集场合。 当然,这一习俗在大量家庭转移到大城市之后可能会被削弱,因为在大城市,即便在春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遇到你希望遇到的人的几率,也远远低于乡村和城镇;不过这一削弱并不会降低人流量,只是改变了其方向,而且会变得更多的指向大城市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深化,这些“老家”正随代际更替而逐渐从村移向镇,从镇移向县城、地级市、乃至大都市;特别是,由于私人缺乏取得土地的途径,缺乏自我组织社区和自我治理的机会,中国的城市化具有向中心都市集中的强烈倾向,随着农村老人的故去和投靠子女,刚刚开始的城市化下半场,将目睹大批乡村的全面凋零;相应的,交通人流也随之而大规模向上层转移,干线压力在今后会变得更加沉重。 在未来将给春运带来更多压力的两个因素是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社会流动性增长,接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可能选择远离父母的工作,同时,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配置将变得更灵活多样,大跨度的再配置也会更常见——这一点从大公司雇员来源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中不难看出——这两点都会增加家庭成员的居住分离度,因而扩大春节团聚的人流量和平均奔波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