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产业〉标签的文章(174)

热潮过后

【2024-02-24】

@whigzhou: 我猜,此轮AI热潮过后,人们会发现AGI并未实现,引发的憧憬95%也未成真,但取得的进步是巨大而实实在在的,一小部分憧憬也确实成真了,并在5-10年后蓬勃兴旺成为大产业,而且很可能是在眼下少有人瞩目的地方,

绝无贬低之意,这是很好的结果了,

标签: | | |
9190
【2024-02-24】 @whigzhou: 我猜,此轮AI热潮过后,人们会发现AGI并未实现,引发的憧憬95%也未成真,但取得的进步是巨大而实实在在的,一小部分憧憬也确实成真了,并在5-10年后蓬勃兴旺成为大产业,而且很可能是在眼下少有人瞩目的地方, 绝无贬低之意,这是很好的结果了,
探井印象

【2023-12-24】

#探井印象#1:考公考编火热,KFC店员平均年龄上升,平均颜值下降,地铁安检规模庞大,平均年龄小,安检小妹平均颜值高 ​​​

#探井印象#2:去招行办事,柜员让安装一app ,我解释我的手机在井内无法安装任何app ,因为google 在井内被封了,play store 打不开,柜员表情一片茫然,重复了几遍无效对话之后,我判断她压根不知道google 是什么以及为何它会跟手机app 有关系,目测20出头 ​​​

在play store 里装井产app 我都是如履薄冰的,能去掉的授权一律去掉,直接装apk这种事情,我是绝不可能做的,一时小方便,未来大麻烦

#探井印象#3:打车价格明显下降,体验改善,网购食品衣服日用品价格无明显变化,牛奶极贵,忘了是否以前就这么贵,早点价格大幅上涨,烧(more...)

标签: | | | | |
9174
【2023-12-24】 #探井印象#1:考公考编火热,KFC店员平均年龄上升,平均颜值下降,地铁安检规模庞大,平均年龄小,安检小妹平均颜值高 ​​​ #探井印象#2:去招行办事,柜员让安装一app ,我解释我的手机在井内无法安装任何app ,因为google 在井内被封了,play store 打不开,柜员表情一片茫然,重复了几遍无效对话之后,我判断她压根不知道google 是什么以及为何它会跟手机app 有关系,目测20出头 ​​​ 在play store 里装井产app 我都是如履薄冰的,能去掉的授权一律去掉,直接装apk这种事情,我是绝不可能做的,一时小方便,未来大麻烦 #探井印象#3:打车价格明显下降,体验改善,网购食品衣服日用品价格无明显变化,牛奶极贵,忘了是否以前就这么贵,早点价格大幅上涨,烧卖从一笼十个改成八个,馄饨和锅贴改成论个(而非论份)计价,我想这是因为点心制作和蒸煮需要大量劳动投入,另外两种食品的情况印证了这一判断,熏肠和卤大肠,都是需要大量劳动的熟食,相对其他熟食的价格大幅提升,注:我说的熏肠是一种吴地特有熟食,由多股猪小肠紧套在猪大肠内文火熏制而成 #探井印象#4:大卖场好像正处于灭绝过程中?沃尔玛没了,连他家旗下那个好又多也没了,害我白费了几十块打车钱,无奈去了个大润发,东西贵而差,人气不旺,中老年居多,去了趟本地家具市场,近乎鬼城,这是我第三次去,一次比一次萧条 ​​​ #探井印象#5:公交车上一群放学的初中生在嘈嘈,没人说吴语,说的全是浙式普通话,而且是带东北口音的浙式普通话,东北口音的浙式普通话!震惊了,东北腔所向披靡,必将征服世界~ ​​​ 感觉吴语会在两三代之后灭绝,不过也无须哀叹,机会出现时复活也不难,希伯来语都复活了,吴语毕竟留下了那么多语音材料,复活条件远优于希伯来语 【2023-12-25】 #探井印象#6:说起早点,这回发现了一个创新案例,一家新出现的本地早点连锁,点心是完全本地传统的,雇员也是本地的,肉馅和皮子集中预制,但点心本身不是,估计是预制效果还不理想,单店规模极小,三张半四人桌,所以乍一看和传统小店几乎一样,肉眼可见的区别主要在厨房设备,配的相当专业且充足,效果是缩短了蒸煮时间,且时间控制更精确,每种点心都是用定时器按规定时间加工的,所以他家烧卖是一客一蒸的,靠的是新设备提供的大火力,不像传统店,一次蒸七八屉,没赶上新出笼时机的客人只能忍受稍差的产品,单店只有两位雇员,但单位时间产能明显高于传统店, 说起出笼时机,这个因素对面条馄饨没影响,可是对烧卖/锅贴/生煎却很重要,据我观察,这是头部神店脱颖而出与其他店拉开距离的关键所在,因为充足而确定的客流保证了所有客人都能获得最佳出笼时机,我以前常去那家本城顶端烧卖店,每天只经营早午各一两个小时,定额几百屉烧卖,全程满座,卖完打烊,产品只有两种口味的烧卖和两种口味的粉丝 【2023-12-25】 #探井印象#7:之前探井都在春秋,这回是冬季,终于感受到东亚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显著差别了,第一次去澳洲时,还带了几支我惯用的蛇油润手霜,可是完全没用上,维州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湿润,即便夏天也从未干燥到需要润手的程度(也可能只有干加冷才会让皮肤出现需要滋润的状况?),这次过来没几天,就必须润手了,寒潮过后更厉害,内衣脱下来都带着大量皮屑,好多年没见过的情况了,而且比当年更严重,可能身体已经不适应这种程度的干燥了 【2023-12-26】 #探井印象#8:让我略感意外的是,载客三轮车仍然存在,至少在我们县城,虽然规模已大幅缩减,但稀稀落落仍可看到,价格上,只有极短途才仍具优势,只要路程超过一公里,或经过一座桥,就比汽车贵了,所以其存续必定依靠某些服务上的残余优势,比如最后一百米便利,三轮车能把客人送到楼梯口,而汽车往往不能,许多只能到小区门口,有些三轮车伕还提供搬运服务,我妈常叫的一位,会帮她把十公斤的大米从店里搬上车,再搬上三楼,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只有他们能满足的需求,我不知道 #探井印象#9:井内驾照过期了,本来还在考虑要不要补一个,可是这念头很快便打消了,如此的红绿灯密度,在我已成了完全无法忍受的事情,这种感觉五年前还没有,当时虽已感知到鲜明对比,但还没觉得不可忍受, 压制我在井内开车欲望的另外两个因素是行车礼仪和限速,前者就不细说了,限速差距也极大,澳洲建成区默认限速50,但大一点的路都放宽到60,非建成区默认100,少数路段收紧到80,乡下大量未完全硬化的小路,都可以放心大胆开100,所以我在乡下开车从来没觉得需要高速,根本看不出高速公路会带来任何改进, 不过,礼仪和限速这两条也就让人不爽,并非不可忍受,真正受不了的是高密度红绿灯, 澳洲在都市区之外红绿灯很少,绝大多数交叉以转盘实现,或(在偏僻乡下)啥也没有的朴素交叉,在多数情况下,我过大转盘也就是从80km减速到60,小转盘从60减到40,极少需要刹停等待 【2024-01-11】 #探井印象#10:过去几十年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的后果之一是,称谓用词一个个被挤占和抛弃,新词被挖掘或借用,最早的案例可能是小姐,取而代之的是美女,大姐、小妹?(我至今仍把握不准到底是哪个,反正都不好听), 前几天去招行,发现他们都称客户老师,不过好像只有上海是这样,深圳和嘉兴的都不是, 另一个发现是,嘉兴有些银行管中年以上女顾客叫阿伯,显然是因为阿姨这个称谓已经遭污染了,正在被抛弃, 阿伯在嘉兴话里是姑妈的意思,也可用于称呼父母辈的非亲属女性,比叫阿姨更亲, 阿伯这个称谓的应用地理范围可能很狭窄,离开嘉兴,很可能被误解为男性称谓,也正因此,运用时又多了一层本土亲切感,是取代阿姨的上佳选择,特别当顾客是本地人时, 另外,嘉兴话里,与伯有关的称谓还有好几个,大伯的意思是夫兄(夫弟是小叔),伯伯才是真正的伯父,老伯伯则是非亲属父辈(比父亲年长),注意,这几个词中的伯字声调有所不同, 声调也可以区别两种阿姨,若以入声重读*阿*,短音轻读*姨*,那么阿姨的意思是妻妹,若以平声长音轻读*阿*,重读*姨*,则是母妹的常规意思,
二手运动鞋市场

【2023-10-13】

@whigzhou: 年纪变大的一个后果是,时不时会冒出一些你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事情,

第一次遭遇这种感觉大约是在十年前,当时我在上海书展上,看到有个队伍排了上百号人,都拐到大门外面了,一打听,原来都是一位游戏评论作者的粉丝,是来找作者签名的,这我能理解,可是顺着这线索继续打听,据说这些粉丝中许多其实不玩游戏,但他们会花很多时间看人打游戏,而且据说自己不打专门看人打游戏的人还很多,多到可以成为一个有开发价值的市场了,这其中的乐趣我就有点无法理解了,

不过这个困惑还不算严重,

远比这个更让我困惑的,是近(more...)

标签: | | | | |
9171
【2023-10-13】 @whigzhou: 年纪变大的一个后果是,时不时会冒出一些你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事情, 第一次遭遇这种感觉大约是在十年前,当时我在上海书展上,看到有个队伍排了上百号人,都拐到大门外面了,一打听,原来都是一位游戏评论作者的粉丝,是来找作者签名的,这我能理解,可是顺着这线索继续打听,据说这些粉丝中许多其实不玩游戏,但他们会花很多时间看人打游戏,而且据说自己不打专门看人打游戏的人还很多,多到可以成为一个有开发价值的市场了,这其中的乐趣我就有点无法理解了, 不过这个困惑还不算严重, 远比这个更让我困惑的,是近些年的直播带货,能火成这样,粉丝钱好骗的程度,都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今天又碰到已经一个, 听了个podcast,讲的是运动鞋的二手市场,这个市场的存在我多年前就听说过,不过当时完全误解了它的性质,想当然的以为那是因为专业跑鞋太贵,所以有人会为了省钱忍着别人的脚臭买二手鞋,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今天podcast的嘉宾说他有大几百双跑鞋,还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摆放它们,据说他这鞋量在圈内并不算突出,家藏数千双鞋的大有人在, 原来他们买鞋主要不是拿来穿的,而是收藏的,那就说得通了,但凡收藏品,都有二级交易市场, 让人吃惊的是,这个收藏市场的规模还挺大,大到足以改变制造商的经营策略了,因为收藏品的市场逻辑和消费品大不一样,所以制造商若要考虑产品的收藏价值,就必须采用与消费品有所不同的产量和定价策略, 最显著的一点是,要维持一种产品的收藏价值,就必须执行饥饿营销,一旦某种产品的产量大到能随时随地买到,藏家便会失去兴趣,价格就会暴跌,跌到因收藏价值而产生的溢价被完全消除,这很好理解, 不能理解的是,为啥有人会收藏跑鞋? 当然,这肯定是我自己的问题——为啥当年集邮现象并未让我困惑,而如今跑鞋收藏却让我如此困惑不解? @whigzhou: 回想起来,其实当年对集邮也是有误解的,当时我想当然的以为,集邮者肯定会偏爱盖过邮戳的邮票,因为一张只有盖了邮戳才变得独一无二,才拥有了其独特的历史和身份,可是后来听说,集邮者都偏好千篇一律的新票,盖过邮戳就不值钱了,匪夷所思
连锁快餐的成本结构

【2022-06-16】

@whigzhou: 听一位连锁快餐业的业内说

1)连锁快餐的成本结构大概是:30%食材,30%场地设备,30%工资,

2)基本款的汉堡/三明治的材料成本比例比平均高(可以到40-60%),所以不太赚钱,最赚钱的是饮料和薯条,如果所有顾客都(像我那样)从不点饮料薯条,很多店可能会亏,

3)连锁快餐的肉馅采购价格并不比你从超市买的价格低多少,这一点让人非常吃惊,该业内自己头一回了(more...)

标签: | |
9095
【2022-06-16】 @whigzhou: 听一位连锁快餐业的业内说, 1)连锁快餐的成本结构大概是:30%食材,30%场地设备,30%工资, 2)基本款的汉堡/三明治的材料成本比例比平均高(可以到40-60%),所以不太赚钱,最赚钱的是饮料和薯条,如果所有顾客都(像我那样)从不点饮料薯条,很多店可能会亏, 3)连锁快餐的肉馅采购价格并不比你从超市买的价格低多少,这一点让人非常吃惊,该业内自己头一回了解到这一事实时也非常震惊,原因据说是这东西超市也都是不挣钱卖的,
容纳创造性毁灭

【2021-12-12】

《暴力与社会秩序》这书总的来说不怎么样,不过有一点提的很好,(用我术语体系表达)大意是:那些未建立自由秩序的社会,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个根本障碍是,无法容纳创造性毁灭,

因为既有产业持续取得租值的前提是与权力结构捆绑,而这一捆绑赋予了他们压制任何与既有产业模式不相容的创新苗头,因为创新浪潮引发的创造性毁灭过程会消灭其租值基础,大规模改变既得利益分配格局,

在自由社会,这样的改变也常会引发政治冲突,(more...)

标签: | | | | | | |
8941
【2021-12-12】 《暴力与社会秩序》这书总的来说不怎么样,不过有一点提的很好,(用我术语体系表达)大意是:那些未建立自由秩序的社会,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个根本障碍是,无法容纳创造性毁灭, 因为既有产业持续取得租值的前提是与权力结构捆绑,而这一捆绑赋予了他们压制任何与既有产业模式不相容的创新苗头,因为创新浪潮引发的创造性毁灭过程会消灭其租值基础,大规模改变既得利益分配格局, 在自由社会,这样的改变也常会引发政治冲突,但由于权力结构与租值分布实现了足够高程度的解耦,因而通常都能顺利吸纳这些冲击,实现某种妥协,而不至于让系统垮掉,而在其他社会,创造性毁灭的浪潮要么被压制了,要么只有经历一番血肉横飞甚至改朝换代才完成,  
工业革命家的财富激励

【2021-11-08】

@柿油dang人文集 《告别施舍》里有段资料,提供了新思路:工业革命的几个领头羊几乎都没赚到大钱。按照地位贡献,工业革命的创新者,应该跟比尔盖茨这样的IT巨子、互联网革命创新者旗鼓相当,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相称的回报。

@whigzhou: 没有暴富不等于没有致富,第一代工业革命家的财富激励虽不如后来那么耀眼,也是足够强的,成功者的社会阶层至少跨上了一两级,从穷人或中产变成绅士或贵族的水平,瓦特遗产4万英镑,相当于土地绅士,博尔顿和斯蒂芬森父子都是六位数,小贵族水平,阿克莱特可能有七位数,大贵族水平(more...)

标签: | | | | |
8899
【2021-11-08】 @柿油dang人文集 《告别施舍》里有段资料,提供了新思路:工业革命的几个领头羊几乎都没赚到大钱。按照地位贡献,工业革命的创新者,应该跟比尔盖茨这样的IT巨子、互联网革命创新者旗鼓相当,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相称的回报。 @whigzhou: 没有暴富不等于没有致富,第一代工业革命家的财富激励虽不如后来那么耀眼,也是足够强的,成功者的社会阶层至少跨上了一两级,从穷人或中产变成绅士或贵族的水平,瓦特遗产4万英镑,相当于土地绅士,博尔顿和斯蒂芬森父子都是六位数,小贵族水平,阿克莱特可能有七位数,大贵族水平 @whigzhou: 未能从其发明中得到太多好处的更好例子其实是纽科门,因为他的蒸汽机没有实现工厂化生产,每台都是现场组装的(所以每台都不一样),他只能从由他现场指导安装的那些机器得到报酬,数量自然有限 @tertio:应该是因为那时候能在市场上流通的财富并不多,大部分财富还是土地 @whigzhou: 这是一,同时也是因为缺乏规模化生产模式来内化创新收益,比如18世纪前半叶纺织业创新大量涌现,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增长也非常巨大,但创新者本人得到的收益并不多,直到阿克莱特实现工厂化生产 @whigzhou: 设想,如果当年盖茨不得不派工程师上门为每台用户电脑亲手安装DOS,会怎么样? 【2021-11-10】 @何不笑: 暴力死亡率那个似乎没包括战争、政变之类,只是世俗社会的刑事案件。验尸制度的起源也并非脑补(至少是动因之一):国王与领主、领主与小领主、佃农的土地契约是无限期的且永久可继承,但要是绝了户/失去继承,就归国王了 @whigzhou: 土地保有期限有终身的,有三世的,还有无限可继承的 @whigzhou: 保有者是否绝嗣对国王的利益出入其实并不你想的那么大,继承要交继承税,男继承人未成年或女继承人未嫁人之前,领主从监护权中可以得益,嫁人时,还可以凭否决权而敲一笔,绝嗣复归后,除非不再重新封授,收益也多不了太多 //@whigzhou: 土地保有期限有终身的,有三世的,还有无限可继承的 @whigzhou: 在早期封建制中,所谓继承并不是自动的,而是先复归,再重新封授,只不过通常仍旧会封给继承人而已,至少形式上,封建契约是每代重新签订的
翻译价格

【2021-11-08】

@PhilHellene0217 名著误译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AnnSherrard:语言专业都知做笔译多么不划算…现在的市场价就是千字80(水平高另算)一本书翻下来多少钱?查背景知识和校对更增加时间成本。学术译著根本不算成果,哪个老师愿意去做

@同声翻译樱桃羊:同意右边,除了“市场价”的部分。翻译根本不应指定所谓市场价,这也和水平无关。而学术译著如果算成果,市场只会…

@tertio: 原因在于,商家发现翻译质量压根不影响销量,所以何必费那个劲呢

@whigzhou: 标签: | | |

8896
【2021-11-08】 @PhilHellene0217 名著误译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AnnSherrard:语言专业都知做笔译多么不划算…现在的市场价就是千字80(水平高另算)一本书翻下来多少钱?查背景知识和校对更增加时间成本。学术译著根本不算成果,哪个老师愿意去做 @同声翻译樱桃羊:同意右边,除了“市场价”的部分。翻译根本不应指定所谓市场价,这也和水平无关。而学术译著如果算成果,市场只会… @tertio: 原因在于,商家发现翻译质量压根不影响销量,所以何必费那个劲呢 @whigzhou: 格雷欣法则 @whigzhou: 感觉这事情也跟出版商对首印销量的依赖有关系,这使得质量代理甄别机制来不及起作用,如果多数读者在下单之前先看豆瓣评论,情况恐怕会不同  
开瓶费

【2021-09-11】

今天了解到一个习俗,这边餐馆允许顾客自带酒水,收开瓶费(corkage),但啤酒除外,我问为什么,得到的解释是,顾客对啤酒一般不怎么挑剔,有几种可以选就行了,但对葡萄酒和其他酒就比较挑,通常想喝自己喜欢的或者特别一点的,而餐馆不可能备那么多种以满足食客千差万别的需求,逼着客人从餐馆酒水单上挑会让他们很不爽,

感觉挺有道理

 

标签: | | | |
8828
【2021-09-11】 今天了解到一个习俗,这边餐馆允许顾客自带酒水,收开瓶费(corkage),但啤酒除外,我问为什么,得到的解释是,顾客对啤酒一般不怎么挑剔,有几种可以选就行了,但对葡萄酒和其他酒就比较挑,通常想喝自己喜欢的或者特别一点的,而餐馆不可能备那么多种以满足食客千差万别的需求,逼着客人从餐馆酒水单上挑会让他们很不爽, 感觉挺有道理  
《美丽的标价》

【2021-07-17】

在读 Ashley Mears《美丽的标价》,一本有关模特产业的好书,记一下有意思的几个点,

1)模特的业务大致分两类,一是商业类(commercial),包括商品目录、印刷广告和试装,二是媒体类(editorial),包括T台走秀、高端时尚杂志和奢侈品电视广告,

2)商业类的业务量和报酬水平都比较稳定可靠,但它的审美迎合的是大众口味,所以被圈内视为低端大路货,所以报酬虽稳定但赚不到大钱,而媒体类是高端路线,也是成为明星的必经之途,但业务和报酬都极不可靠,

3)媒体类模特是典型的收入呈幂律分布的职业,和表演或体育类似,但更极端,媒体模特如果有幸接到像给奢侈品牌(特别是香水)拍电视广告这样的大单,就能获得六位七位数(more...)

标签: | | | |
8720
【2021-07-17】 在读 Ashley Mears《美丽的标价》,一本有关模特产业的好书,记一下有意思的几个点, 1)模特的业务大致分两类,一是商业类(commercial),包括商品目录、印刷广告和试装,二是媒体类(editorial),包括T台走秀、高端时尚杂志和奢侈品电视广告, 2)商业类的业务量和报酬水平都比较稳定可靠,但它的审美迎合的是大众口味,所以被圈内视为低端大路货,所以报酬虽稳定但赚不到大钱,而媒体类是高端路线,也是成为明星的必经之途,但业务和报酬都极不可靠, 3)媒体类模特是典型的收入呈幂律分布的职业,和表演或体育类似,但更极端,媒体模特如果有幸接到像给奢侈品牌(特别是香水)拍电视广告这样的大单,就能获得六位七位数的年收入,最顶尖的几个甚至有八位数,但这种幸运儿是极少数,一家有三百多模特的经纪公司,每年也只能拿到一两个这种单子, 4)虽然这种机会很小,可很多模特就是被它吊着胃口,甘愿忍受极低的报酬,去接那些可以让他们在通往明星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业务,比如T台秀和时尚杂志拍摄,这些活报酬极低,有些大牌设计师或Vague这样的大牌杂志甚至可能不给钱,只报销个路费,给顿午饭,或给几件样衣,或打折卡,所以,那些专注于走媒体道路的模特,一年辛苦下来可能还倒欠公司的钱, 5)所以模特要真想靠这行吃饭,要么专注于商业模特,要么两头兼顾,靠商业活保底,同时争取成星,实际上也确实有大约一半模特是两头兼顾的, 6)可是不是所有模特都能兼顾,因为有些模特长的太符合大众审美标准,没机会走媒体路,而另一些则相反,他们的长相在大众看来根本不算美,甚至很难看,是因为某些特点而被专业时尚圈的特有眼光挑中的,他们不受商业客户的欢迎,后一种最惨,除了少数幸运儿,基本上就是白白浪费几年青春, 7)即便那些幸运儿,其幸运维持的时间往往也不长,因为有关媒体模特的审美风向变幻无常,本季当红者,下一季可能就被抛弃了, 8)所以整体算下来,模特的收入很低,年收入中位数只有27000多美元(这里提到的数字都是2005年前后的情况), 9)经纪公司在媒体模特身上其实也是赔钱的,但他们损失不如想红没红成的媒体模特,因为他们的风险被大数定律摊平了,只要接到一个大单,或者捧红一个明星,就弥补了在十几或几十位模特身上赔的钱,而且在媒体模特身上赔的钱,因为提高了声望,可以在商业生意上补回来(这说明在媒体生意上建立的声誉也会影响商业客户的选择), 10)模特的职业寿命非常短,平均只有五年,媒体女模一般在13-22岁之间(但有不少报低年龄的),商业模特职业生涯相对长一点,但通常也超不过十年, 11)这可能是模特职业最特殊的一点:模特(包括那些最成功的)很少知道究竟自己的那些特质在帮助自己做好模特这一行,所以绝大多数(可能超过90%)模特是被星探相中并说服而入行的,很多模特被相中时都不敢相信,因为没人曾夸他好看,甚至因为长相问题而被嘲笑过, 12)正因此,模特也很难弄清楚应该怎么努力才能提升自己被设计师或客户选中的机会,那些大红的幸运儿,也不知道自己为啥会红,在越过最初被星探相中这道门槛之后,一切都是不可测且看起来毫无道理的,只能听凭命运摆布, 13)上一条只有一个例外——瘦是铁律,这所有人都明白, 14)作者调查的33位模特经纪人中,15位是男人,其中9位同性恋,60%,采访的40位客户(即经纪人向之兜售模特的人)中,24位男人,其中12位同性恋,50% 【2021-07-18】 @我是noone:那个变性黑人模特照片看来打破了这个铁律 @whigzhou: 我看并没有,就好比王羲之要是用大校体写个帖子,谁都不会觉得他的书法已经毁了,可要是用庞中华体就不一样了,同理维多利亚的秘密用一次腰围50吋的模特,没人会以为他们改了标准,可要是用27吋腰围,那就是两码事了 @whigzhou: 这个原理可以叫*品味的安全间隔*,品味声誉维护者最怕的是观众把他跟紧贴着自己下层相混淆,而根本不会怕别人把他跟乞丐流浪汉混淆 @whigzhou: 鄙视链上游者甚至利用这一原理来对抗中游者的模仿,设鄙视链A>B>C>D>E,A可以安全采用D的某些元素,因为没人会把他误认为D,但B就不敢了,他和D的距离太近了,一不小心就被误认为D  
肉牛业的分工

【2021-03-23】

读了篇前牧场主写的文章,不错,

其中讲到北美肉牛养殖业的分工,大致四个环节:

1)breeding ranch,育种牧场,按需提供各种特性的种牛,他们维护着一套有关每头种牛遗传特性的数据库,供顾客挑选,

2)cow-calf ranch,这种牧场维持一群育龄母牛,每年夏天从育种牧场补充一些公牛,配种,次年春天生下牛犊后,养到秋天断奶,此时体重约500-600磅,卖给下家,

3)下家叫stocker ranch,他们的工作最简单,买来断(more...)

标签: | | |
8504
【2021-03-23】 读了篇前牧场主写的文章,不错, 其中讲到北美肉牛养殖业的分工,大致四个环节: 1)breeding ranch,育种牧场,按需提供各种特性的种牛,他们维护着一套有关每头种牛遗传特性的数据库,供顾客挑选, 2)cow-calf ranch,这种牧场维持一群育龄母牛,每年夏天从育种牧场补充一些公牛,配种,次年春天生下牛犊后,养到秋天断奶,此时体重约500-600磅,卖给下家, 3)下家叫stocker ranch,他们的工作最简单,买来断奶后的小牛,养一段时间,体重增加200-300磅后,卖给下家, 4)下家叫 feedlot,好像可以译作催肥站,这个阶段是圈养的,喂饲料,最后送去屠宰, @铬天青S:3的意义是啥? @whigzhou: 因为(3)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资本最少,把这个环节分离出去,可以提高那些专业技能和资本的利用率  
《世界重启》

【2020-12-20】

读了 Lewis Dartnell 的《世界重启》(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from Scratch),作者给出了一个巨灾之后如何以最快捷的速度重建文明的方案,读序言的时候我挺振奋的,感觉这是个很好的思想实验,沿着它一路想下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明历程是如何走过来的,也会对支撑文明的一层层基础元素有更清楚的认识,其实早先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说不定等我老了也会写一本。

而且作者的设定也比较简洁,没有采用其他同类作品中诸如核大战或小行星撞地球之类的起因,而是选择了一场大瘟疫消灭99.99%人口这一设定,这样起始条件就很清楚,避开了各种很可能让讨论无法进行下去的困难。

不幸的是,我最初的好(more...)

标签: | | |
8374
【2020-12-20】 读了 Lewis Dartnell 的《世界重启》(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from Scratch),作者给出了一个巨灾之后如何以最快捷的速度重建文明的方案,读序言的时候我挺振奋的,感觉这是个很好的思想实验,沿着它一路想下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明历程是如何走过来的,也会对支撑文明的一层层基础元素有更清楚的认识,其实早先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说不定等我老了也会写一本。 而且作者的设定也比较简洁,没有采用其他同类作品中诸如核大战或小行星撞地球之类的起因,而是选择了一场大瘟疫消灭99.99%人口这一设定,这样起始条件就很清楚,避开了各种很可能让讨论无法进行下去的困难。 不幸的是,我最初的好感很快便消失了,从第三章开始,越来越不靠谱,作者脑瓜里确实囤了不少科技知识,所以此书对文科生或许有一些科普价值,可是他对工艺、工业、技术史根本一窍不通,至于社会、经济、组织问题,则压根没有进入他头脑,好像完全不存在, 正因为一窍不通,他推荐的方案极其乐观和冒进,比如食物来源问题,他的方案是农业,而且是非常精细的诺福克四圃制农业,衣物的方案则是羊毛纺织,说到金属加工的时候,竟然一上来就教你怎么制造车床和铣床,而不是锯子和锉刀!我敢打赌,他谈论的那些方法,自己根本没有亲自动手试过,否则怎么会把它们想的那么容易, 最大的毛病是,他完全没考虑时间安排,说了一大堆用这个可以造出那个,却没想过那得花多少劳动时间,这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一个人每天24小时是怎么分配的,完全没有, 别的我就懒得说了,就拿食物这桩头号大事为例,在整个北美大陆只剩下4万多人的情况下,选择农业首先就是个大错误,必须是渔猎采集,因为离开文明条件,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即便可行也不划算(实际上根本不可行), 还是说一说我的方案吧,灾后第一件事情,当然是组织一个可靠的团队,这点应该没有分歧,孤身是撑不下去的,然后是准备车辆、枪支弹药和各种给养,灾后几个月内各种物资都会极大丰裕,这些都不成问题, 重要的是第二件事情,(假设你在北美)准备就绪之后,带上队伍直奔西雅图! 为啥是西雅图?因为那里有众多河口,是鲑鱼季节性洄游产卵的地方,历史上,这是整个地球极少数几个可以让狩猎采集者过上定居生活的地方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好的一个),所需要的技术足够简单,都是在石器时代早已验证过的,你只要成功占领了从温哥华到波特兰之间的任何一个河口区,接下去几代人就吃喝不愁了,而且这三个大城市废墟里能够收集到的物资可以让你撑过最初几年的学习期,当然,之后能不能守住它,是另一码事了,考虑不了那么多, 西北海岸还有很多好处,纬度足够高,没有疟疾和各种热带病,同时气候又足够温湿,坚果和水果也很多,另外海岸线足够曲折,有很多港湾,是未来发展贸易的良好条件, 安定下来后,你首先需要学习的技术是:结网,编篓,设置鱼堰,制作鱼叉,捞鱼,熏制鱼干, 在基本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之后,余下的时间再考虑别的,比如住家附近的园艺农业,饲养猪和鸡,猫狗当然从一开始就需要,养几只山羊可以帮你啃掉周围不想要的草木,再接着可以开始练习狩猎,这很难,起初成功率会很低,头几年别指望靠它吃饱,练习重点可放在河狸、野猪和鹿科动物上,先用枪,逐渐过渡到弩机,梭镖,弓箭,矛,猎网和陷阱,因为弹药最终会耗尽或变质,枪支也会用坏, 话说回来,序言和前两章写的还不错,包括场景设定,各种系统和物资会在多久后瓦解或失效,最值得收集的是哪些物资,哪里可以找到,其中一个我就没想到:乙炔枪(当然还有乙炔瓶和氧气瓶),这是收集金属材料的必备工具,可是,真正的重建工作开始后,就越来越胡扯了。 再说说衣物问题,选择羊毛纺织也是大错特错,就算用羊毛,也不能纺织,而是打毡子,纺织所需要的巨大劳动量根本供应不上,更别提整套机械的维护了,况且哪来那么多羊毛,四圃制根本养不了那么多羊,在人口提高两个数量级之前,必须穿皮毛,而提高两个数量级至少要到第八代,将近两百年后 @O_O远:瘟亿末日,那基本上农田之类都被完好保存了,恢复农业好像还行。毕竟自然没有破坏。纺织有水力应该不需要那么久吧? @whigzhou: 想的太容易了,别的先不说,种子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了解一下当今农民的种子是哪儿来的 第一年,你当然可以从随便一家种子公司的仓库里拿几包种子,假设你幸运的种成功了,把收获的1/5留作种子,心想这么多总够了吧,种下去,日盼夜盼,长不出,傻眼了,这时你才想起这些种系是无法持续繁育的,得找你爷爷辈的老种子,哪儿有啊,种子银行,如果你在北美,可能得跑到科罗拉多去找,可是种子银行里虽然品种极多,可是每个品种量却顶多是以公斤计而不是论吨的,就算你抢到这点种子,这么点量根本不够你练习用的,凭你城里人那细皮嫩肉笨手笨脚,大概率就泡汤了,然后就彻底傻眼了,game over 【2020-12-21】 昨天的话题让我想到了海克尔重演律(Haeckel's recapitulation theory),重演律的意思是『个体发育史重演种系发生史』,如此表述的强版本重演律已经被生物学家抛弃了,不过,较弱的版本——『进化上较晚出现的特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常也较晚出现』——却得到了较多肯定,而且不止生理特性,类似的现象在心理、行为和文化领域也屡屡被观察到,比如认知技能,社会化,道德心理,都存在重演现象, 依我看,把个体替换为组成社会的群体,重演律在许多方面同样会成立,把一群人扔到一个无人的蛮荒之地,其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很可能跟人类曾走过的历程表现出很多重要的相似之处,我说的并不是牛克思那种阶梯式线性进化论(也就是历史决定论),而是一种偏序关系,即,哪些东西不会出现在哪些东西之前,X只有等到ABC都有了之后才可能有,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原则性指导,不排除例外, 一个例子是北美殖民,最早那批清教徒的农耕事业起初是非常失败的,而且失败了好多年,要是光靠种地,早就全饿死了,让他们活下来的是捕鱼,还有收购皮毛卖到欧洲,换来粮食和日用品, 北美由东向西开拓的过程中,处于最前线的,都是狩猎者,跟在他们后面的是皮毛商,传教士,商贩和店主,土地投机者,而农民则要晚的多,至少要等到商路开通,商贩把东西卖进来之后才可能,否则连个铁匠铺都找不到,没法务农,
城市规模的商业后果

【2020-11-13】

最近一些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下城市规模可能带来的差异,发现之前的小镇/大城市这种区分过于粗略,不足以揭示某些重要差异。

我目前所在城市人口2万5,高出邓巴数两个数量级,从个人交往的角度看,显然算不上熟人社会,任何人身处一个公共场所(俱乐部之类不算)时,恐怕视野中绝大部分都是陌生人,可是,有三个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城市和大都市在某些方面有着根本不同:

1)所有居民都处于同一个消费圈中,因为本市只有一个CBD,加上一条沿公路延伸的商业带,其中每个商家的服务半径都足以覆盖全市(且有余),而即便不处于CBD或商业带中的商家,服务半径也覆盖了全市,因为对于消费者,几公里的路根本不构成障碍,唯一的例外是那些面向 neighbourhood 的(more...)

标签: | | | |
8348
【2020-11-13】 最近一些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下城市规模可能带来的差异,发现之前的小镇/大城市这种区分过于粗略,不足以揭示某些重要差异。 我目前所在城市人口2万5,高出邓巴数两个数量级,从个人交往的角度看,显然算不上熟人社会,任何人身处一个公共场所(俱乐部之类不算)时,恐怕视野中绝大部分都是陌生人,可是,有三个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城市和大都市在某些方面有着根本不同: 1)所有居民都处于同一个消费圈中,因为本市只有一个CBD,加上一条沿公路延伸的商业带,其中每个商家的服务半径都足以覆盖全市(且有余),而即便不处于CBD或商业带中的商家,服务半径也覆盖了全市,因为对于消费者,几公里的路根本不构成障碍,唯一的例外是那些面向 neighbourhood 的 milk bar, 2)每个人的熟人圈中的一大半都同处于这个消费圈中, 3)该消费圈中,满足每一特定类别消费需求的商家,大多只有几家或十几家,这是由商圈内人口规模所限定的,比如餐馆,虽然有好几十家,可是如果给定大致消费倾向,比如想吃日餐或意餐,那就只有小几家了, 以上几点结合起来,就意味着: 4)当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论到某个消费话题时,交谈过程很可能导向对有限几个商家的评价,并很快达成某种主流意见, 5)当某个类别出现一个新商家时,很可能成为谈论话题,特别是像餐馆,咖啡馆,球馆,健身房,肉铺,烘培店……之类消费者乐意尝新的那些类别, 6)当某人对某商家产生不满时,他的抱怨会在熟人圈内迅速传播,因为这些熟人和他同处一个消费圈,因而乐意倾听他的遭遇, 7)以上三点可能意味着,这些商家的生存和表现,经受着消费者第一手口碑的严格约束,这种强度的约束在大都市恐怕是不存在的,大都市的商家或许经受着其他形式的约束,但不是这种,因为, 8)在大都市,你的熟人圈中的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消费类别上,都和你处于不同的消费圈中,因为多数类别的商家的服务半径远不足以覆盖全城,和你住在不同地铁线路上的同事们,不会有兴趣听你谈论你家附近某个餐馆或某家面包房如何糟糕或如何出色,而这家餐馆或面包房的覆盖半径中,没有几个你的熟人, 对于大都市,这一点可能还存在阶层和职业差异,都市白领的熟人同处一个消费圈的几率,恐怕远低于居委会大妈。 这一原理适用的消费类别中甚至包括政治,在我极为有限的社交经历中,已经听到过对好几位本市 councilor 的风议了,这表明,小城市 councilor 将被迫更多关注本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较少意识形态色彩,不像墨尔本的几个 city council,已被一群 Greener 和 Wokeist 占领。 由此想到,可以设计两个指标,第一个是每种消费行为的本地化程度(L),这里对消费的定义可以非常宽泛,只要是自行负担成本以寻求某种满足的行为,都算,该行为的发生地对他居住地的空间依赖性越强,L值越高,个人的所有消费行为随 L值从大到小排成一个序列(C)。 第二个指标是个人与其熟识者(或曰邓巴集合)之间在消费行为上的空间重合度(R),R = SUM( Ci * Oi ),其中 Ci 为第 i 种消费占他总消费额的比例,Oi 是他邓巴集合中在该项消费上与他空间重合的人的比例,同时,他的所有消费行为中 Oi 值高于某个阈值(比如0.05)的那些,构成一个子集(S)。 由前帖可见,对于具体的个人,他的 R 值越低,则 S 的元素越少,而且各项消费是沿着序列 C 的顺序依次被排除出 S 的,即,随着 R 值升高,L值最高的那些消费首先被剔除,接着是 L值次高的那些…… 也就是说,随着 R 值的提高,熟人间谈论话题中,涉及切身利益且由个人自行负担成本的那些事情所占份额将越来越低,而那些遥远的,抽象的,空泛的,表现性的(而非以交流信息或商讨实务为目的的)……的主题,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 依我看,1)至少对于当今美国,R值是预测一个人政治立场的良好指标,2)R值差异或许能解释政治立场差异中的相当大一部分。 中小城市相比大都市还有个显著特点,你经常会在报纸电视上见到熟人,或听到你熟知底细甚至参与其中的事情,所以给人的感觉和大都市或全国性的媒体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所住城市的地方报纸,覆盖区域包括周边7镇1郡,约12万人,我在本地认识的人数应该算是最低水平了,但也经常在报上看到熟人,比如某牌友为自家生意登的广告,一位州议员拜访某牌友作坊的新闻,一对老夫妻决定退休并关掉他们家已营业40年的老店的新闻(占了一个整版)……,甚至我自己的名字也常出现在这份报纸上,因为该报为我们俱乐部专门留了个栏目,至少每隔两三周会报一下动态,谁谁谁最近表现好之类,通常我只要没缺席名字都会出现,每逢重大赛事,还会有通栏报道,配大照片,我至少露过三次脸了,不难想象,一位久居于此的老市民,感觉肯定会比我更亲切。  
宗教经济学

【2020-09-16】

之前在EconTalk听了一个对宗教经济学家 Laurence Iannaccone 的访谈,其中有个观点,认为宗教在美国之所以没有经历像欧洲那种程度的衰退(以信众人数,上教堂频率,捐款等活跃度指标衡量),是因为美国有着远更自由的宗教市场,这一点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以往人们在谈论宗教自由度时,通常只关注消费方的选择自由(即个人选择信不信、信什么,入哪派的自由),在这方面,欧美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似乎已没多大差别,可是,假如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供方,便可发现差异巨大,在美国,创立新教派或组织新教会,都是完全自由的,而在欧洲,这会面临非常大障碍,有时几乎不可(more...)

标签: | | | |
8282
【2020-09-16】 之前在EconTalk听了一个对宗教经济学家 Laurence Iannaccone 的访谈,其中有个观点,认为宗教在美国之所以没有经历像欧洲那种程度的衰退(以信众人数,上教堂频率,捐款等活跃度指标衡量),是因为美国有着远更自由的宗教市场,这一点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以往人们在谈论宗教自由度时,通常只关注消费方的选择自由(即个人选择信不信、信什么,入哪派的自由),在这方面,欧美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似乎已没多大差别,可是,假如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供方,便可发现差异巨大,在美国,创立新教派或组织新教会,都是完全自由的,而在欧洲,这会面临非常大障碍,有时几乎不可能,究其因,在国家权力退出宗教事务这一点上,美国做的最为彻底,而且从建国起便已实现。 刚刚又想起这个话题,于是查了些资料,发现确实如此,仅以瑞典和德国为例。 在瑞典,直到1860年之前,脱离路德教会都是非法的,1860年后,允许脱离,但只能转入另一个基督教会,这一规定直到1951年才废除,而路德宗的国教地位一直维持到2000,目前,瑞典是全欧宗教活跃度最低的国家。 在战后德国,虽然政府并不限制创立新教会,但他有个奇葩政策:教会税,这是附加在所得税上的一个特别税种(约为所得税的8-9%),不管是不是信徒都得交,收来的钱分配给合格教会,所谓合格就是具有足够规模且历史足够长,这就相当于把宗教市场变成了single payer,既已立足的教会根本不需要操心筹款的事情,这当然极大削弱了宗教市场的竞争和创新,看了下 church tax 这个维基词条,貌似这种情况在欧洲还很流行。 缺乏供方自由的结果是阻断了供方通过竞争和创新不断进化的动力,令其难以适应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宗教需求,结果是信众不断流失。 而且这种阻断的效果是非常持久的,即便现在完全放开,供给活跃度也需要好几代人才会提高到新的均衡水平,因为正如Iannaccone在另一篇文章里所解释的,宗教供给和其他商品很不一样,建立新教派/新教会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因而供方调整有很长的滞后期。 若考虑这一滞后期,便可发现,美国宗教市场还有另一个大优势:他的供给来源从一开始就非常丰富多样,殖民时代各殖民地就分属多个教派,而此后移民浪潮中,移民宗教背景更是无所不包,这一点,加上供方的充分自由,让美国的潜在信徒拥有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比拟的多样选择,这最生动的体现在四次大觉醒浪潮之中。 由此可见,所谓美国例外,要点其实还是在于自由。 附:Iannaccone 有篇文章介绍了他的宗教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框架,收录于 John Hinnells 的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2009) 第27章,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下。 @如玉我从来不P图: 德国可以不交教堂税的,在市政厅登记人口时候报备无宗教就可以了。年纪大一些的人很多不会退出了,因为以后还要考虑葬礼和教堂墓地的问题。年轻一代退出的很多,我认识的德国人基本没人交教堂税。 @whigzhou: 多谢指正  
贿赂性引用

【2020-08-16】

所谓匿名审稿其实没那么匿名,很多投稿人大概能约略猜到审稿人是谁,于是就在论文里塞进一些贿赂性引用,一些审稿人甚至主动施压,要求作者添加马屁引用,不知道他们具体怎么做到的,不过从Nature这篇文章看,这种事情圈内好像早就众所周知了,现在有人开发了一套系统来识别这种索贿行为,运行结果显示,情况可能相当普遍。

 

标签: | |
8267
【2020-08-16】 所谓匿名审稿其实没那么匿名,很多投稿人大概能约略猜到审稿人是谁,于是就在论文里塞进一些贿赂性引用,一些审稿人甚至主动施压,要求作者添加马屁引用,不知道他们具体怎么做到的,不过从Nature这篇文章看,这种事情圈内好像早就众所周知了,现在有人开发了一套系统来识别这种索贿行为,运行结果显示,情况可能相当普遍。  
卓别林指数

【2020-08-15】

近些年人工智能有很大突破,于是很多人都在猜测哪些工作会被机器代替,可是这些分析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去看实际情况,而Robin Hanson的研究发现,AI(至少在现阶段)其实和自动化的进展关系不大,在去年一篇论文里,他分析了过去20年美国832个工种的自动化深度,提取了153项特征,试图找出哪些特征最偏爱自动化,结果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自动化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工作节奏是否由机器决定』。

依我看,之所以(more...)

标签: | | |
8265
【2020-08-15】 近些年人工智能有很大突破,于是很多人都在猜测哪些工作会被机器代替,可是这些分析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去看实际情况,而Robin Hanson的研究发现,AI(至少在现阶段)其实和自动化的进展关系不大,在去年一篇论文里,他分析了过去20年美国832个工种的自动化深度,提取了153项特征,试图找出哪些特征最偏爱自动化,结果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自动化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工作节奏是否由机器决定』。 依我看,之所以多数评论家都没想到要点上,是因为他们过度关注了AI让机器*有能力*做什么,而不是机器*能比人更高效的*做什么,实际上,人类的干活效率是非常高的,别的不说,仅看能源效率,想想看,一小块肥肉或一包干脆面一瓶矿泉水,就能让一个人干多少活儿啊。 我觉得『工作节奏是否由机器决定』这个特性不妨称为卓别林指数,因为我一看到这个短语就想到卓别林那部电影,实际上这是我对卓别林电影的唯一印象[挖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