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井印象

【2023-12-24】

#探井印象#1:考公考编火热,KFC店员平均年龄上升,平均颜值下降,地铁安检规模庞大,平均年龄小,安检小妹平均颜值高 ​​​

#探井印象#2:去招行办事,柜员让安装一app ,我解释我的手机在井内无法安装任何app ,因为google 在井内被封了,play store 打不开,柜员表情一片茫然,重复了几遍无效对话之后,我判断她压根不知道google 是什么以及为何它会跟手机app 有关系,目测20出头 ​​​

在play store 里装井产app 我都是如履薄冰的,能去掉的授权一律去掉,直接装apk这种事情,我是绝不可能做的,一时小方便,未来大麻烦

#探井印象#3:打车价格明显下降,体验改善,网购食品衣服日用品价格无明显变化,牛奶极贵,忘了是否以前就这么贵,早点价格大幅上涨,烧卖从一笼十个改成八个,馄饨和锅贴改成论个(而非论份)计价,我想这是因为点心制作和蒸煮需要大量劳动投入,另外两种食品的情况印证了这一判断,熏肠和卤大肠,都是需要大量劳动的熟食,相对其他熟食的价格大幅提升,注:我说的熏肠是一种吴地特有熟食,由多股猪小肠紧套在猪大肠内文火熏制而成

#探井印象#4:大卖场好像正处于灭绝过程中?沃尔玛没了,连他家旗下那个好又多也没了,害我白费了几十块打车钱,无奈去了个大润发,东西贵而差,人气不旺,中老年居多,去了趟本地家具市场,近乎鬼城,这是我第三次去,一次比一次萧条 ​​​

#探井印象#5:公交车上一群放学的初中生在嘈嘈,没人说吴语,说的全是浙式普通话,而且是带东北口音的浙式普通话,东北口音的浙式普通话!震惊了,东北腔所向披靡,必将征服世界~ ​​​

感觉吴语会在两三代之后灭绝,不过也无须哀叹,机会出现时复活也不难,希伯来语都复活了,吴语毕竟留下了那么多语音材料,复活条件远优于希伯来语

【2023-12-25】

#探井印象#6:说起早点,这回发现了一个创新案例,一家新出现的本地早点连锁,点心是完全本地传统的,雇员也是本地的,肉馅和皮子集中预制,但点心本身不是,估计是预制效果还不理想,单店规模极小,三张半四人桌,所以乍一看和传统小店几乎一样,肉眼可见的区别主要在厨房设备,配的相当专业且充足,效果是缩短了蒸煮时间,且时间控制更精确,每种点心都是用定时器按规定时间加工的,所以他家烧卖是一客一蒸的,靠的是新设备提供的大火力,不像传统店,一次蒸七八屉,没赶上新出笼时机的客人只能忍受稍差的产品,单店只有两位雇员,但单位时间产能明显高于传统店,

说起出笼时机,这个因素对面条馄饨没影响,可是对烧卖/锅贴/生煎却很重要,据我观察,这是头部神店脱颖而出与其他店拉开距离的关键所在,因为充足而确定的客流保证了所有客人都能获得最佳出笼时机,我以前常去那家本城顶端烧卖店,每天只经营早午各一两个小时,定额几百屉烧卖,全程满座,卖完打烊,产品只有两种口味的烧卖和两种口味的粉丝

【2023-12-25】

#探井印象#7:之前探井都在春秋,这回是冬季,终于感受到东亚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显著差别了,第一次去澳洲时,还带了几支我惯用的蛇油润手霜,可是完全没用上,维州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湿润,即便夏天也从未干燥到需要润手的程度(也可能只有干加冷才会让皮肤出现需要滋润的状况?),这次过来没几天,就必须润手了,寒潮过后更厉害,内衣脱下来都带着大量皮屑,好多年没见过的情况了,而且比当年更严重,可能身体已经不适应这种程度的干燥了

【2023-12-26】

#探井印象#8:让我略感意外的是,载客三轮车仍然存在,至少在我们县城,虽然规模已大幅缩减,但稀稀落落仍可看到,价格上,只有极短途才仍具优势,只要路程超过一公里,或经过一座桥,就比汽车贵了,所以其存续必定依靠某些服务上的残余优势,比如最后一百米便利,三轮车能把客人送到楼梯口,而汽车往往不能,许多只能到小区门口,有些三轮车伕还提供搬运服务,我妈常叫的一位,会帮她把十公斤的大米从店里搬上车,再搬上三楼,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只有他们能满足的需求,我不知道

#探井印象#9:井内驾照过期了,本来还在考虑要不要补一个,可是这念头很快便打消了,如此的红绿灯密度,在我已成了完全无法忍受的事情,这种感觉五年前还没有,当时虽已感知到鲜明对比,但还没觉得不可忍受,

压制我在井内开车欲望的另外两个因素是行车礼仪和限速,前者就不细说了,限速差距也极大,澳洲建成区默认限速50,但大一点的路都放宽到60,非建成区默认100,少数路段收紧到80,乡下大量未完全硬化的小路,都可以放心大胆开100,所以我在乡下开车从来没觉得需要高速,根本看不出高速公路会带来任何改进,

不过,礼仪和限速这两条也就让人不爽,并非不可忍受,真正受不了的是高密度红绿灯,

澳洲在都市区之外红绿灯很少,绝大多数交叉以转盘实现,或(在偏僻乡下)啥也没有的朴素交叉,在多数情况下,我过大转盘也就是从80km减速到60,小转盘从60减到40,极少需要刹停等待

【2024-01-11】

#探井印象#10:过去几十年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的后果之一是,称谓用词一个个被挤占和抛弃,新词被挖掘或借用,最早的案例可能是小姐,取而代之的是美女,大姐、小妹?(我至今仍把握不准到底是哪个,反正都不好听),

前几天去招行,发现他们都称客户老师,不过好像只有上海是这样,深圳和嘉兴的都不是,

另一个发现是,嘉兴有些银行管中年以上女顾客叫阿伯,显然是因为阿姨这个称谓已经遭污染了,正在被抛弃,

阿伯在嘉兴话里是姑妈的意思,也可用于称呼父母辈的非亲属女性,比叫阿姨更亲,

阿伯这个称谓的应用地理范围可能很狭窄,离开嘉兴,很可能被误解为男性称谓,也正因此,运用时又多了一层本土亲切感,是取代阿姨的上佳选择,特别当顾客是本地人时,

另外,嘉兴话里,与伯有关的称谓还有好几个,大伯的意思是夫兄(夫弟是小叔),伯伯才是真正的伯父,老伯伯则是非亲属父辈(比父亲年长),注意,这几个词中的伯字声调有所不同,

声调也可以区别两种阿姨,若以入声重读*阿*,短音轻读*姨*,那么阿姨的意思是妻妹,若以平声长音轻读*阿*,重读*姨*,则是母妹的常规意思,

相关文章

标签: | | | | |
9174
【2023-12-24】 #探井印象#1:考公考编火热,KFC店员平均年龄上升,平均颜值下降,地铁安检规模庞大,平均年龄小,安检小妹平均颜值高 ​​​ #探井印象#2:去招行办事,柜员让安装一app ,我解释我的手机在井内无法安装任何app ,因为google 在井内被封了,play store 打不开,柜员表情一片茫然,重复了几遍无效对话之后,我判断她压根不知道google 是什么以及为何它会跟手机app 有关系,目测20出头 ​​​ 在play store 里装井产app 我都是如履薄冰的,能去掉的授权一律去掉,直接装apk这种事情,我是绝不可能做的,一时小方便,未来大麻烦 #探井印象#3:打车价格明显下降,体验改善,网购食品衣服日用品价格无明显变化,牛奶极贵,忘了是否以前就这么贵,早点价格大幅上涨,烧卖从一笼十个改成八个,馄饨和锅贴改成论个(而非论份)计价,我想这是因为点心制作和蒸煮需要大量劳动投入,另外两种食品的情况印证了这一判断,熏肠和卤大肠,都是需要大量劳动的熟食,相对其他熟食的价格大幅提升,注:我说的熏肠是一种吴地特有熟食,由多股猪小肠紧套在猪大肠内文火熏制而成 #探井印象#4:大卖场好像正处于灭绝过程中?沃尔玛没了,连他家旗下那个好又多也没了,害我白费了几十块打车钱,无奈去了个大润发,东西贵而差,人气不旺,中老年居多,去了趟本地家具市场,近乎鬼城,这是我第三次去,一次比一次萧条 ​​​ #探井印象#5:公交车上一群放学的初中生在嘈嘈,没人说吴语,说的全是浙式普通话,而且是带东北口音的浙式普通话,东北口音的浙式普通话!震惊了,东北腔所向披靡,必将征服世界~ ​​​ 感觉吴语会在两三代之后灭绝,不过也无须哀叹,机会出现时复活也不难,希伯来语都复活了,吴语毕竟留下了那么多语音材料,复活条件远优于希伯来语 【2023-12-25】 #探井印象#6:说起早点,这回发现了一个创新案例,一家新出现的本地早点连锁,点心是完全本地传统的,雇员也是本地的,肉馅和皮子集中预制,但点心本身不是,估计是预制效果还不理想,单店规模极小,三张半四人桌,所以乍一看和传统小店几乎一样,肉眼可见的区别主要在厨房设备,配的相当专业且充足,效果是缩短了蒸煮时间,且时间控制更精确,每种点心都是用定时器按规定时间加工的,所以他家烧卖是一客一蒸的,靠的是新设备提供的大火力,不像传统店,一次蒸七八屉,没赶上新出笼时机的客人只能忍受稍差的产品,单店只有两位雇员,但单位时间产能明显高于传统店, 说起出笼时机,这个因素对面条馄饨没影响,可是对烧卖/锅贴/生煎却很重要,据我观察,这是头部神店脱颖而出与其他店拉开距离的关键所在,因为充足而确定的客流保证了所有客人都能获得最佳出笼时机,我以前常去那家本城顶端烧卖店,每天只经营早午各一两个小时,定额几百屉烧卖,全程满座,卖完打烊,产品只有两种口味的烧卖和两种口味的粉丝 【2023-12-25】 #探井印象#7:之前探井都在春秋,这回是冬季,终于感受到东亚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显著差别了,第一次去澳洲时,还带了几支我惯用的蛇油润手霜,可是完全没用上,维州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湿润,即便夏天也从未干燥到需要润手的程度(也可能只有干加冷才会让皮肤出现需要滋润的状况?),这次过来没几天,就必须润手了,寒潮过后更厉害,内衣脱下来都带着大量皮屑,好多年没见过的情况了,而且比当年更严重,可能身体已经不适应这种程度的干燥了 【2023-12-26】 #探井印象#8:让我略感意外的是,载客三轮车仍然存在,至少在我们县城,虽然规模已大幅缩减,但稀稀落落仍可看到,价格上,只有极短途才仍具优势,只要路程超过一公里,或经过一座桥,就比汽车贵了,所以其存续必定依靠某些服务上的残余优势,比如最后一百米便利,三轮车能把客人送到楼梯口,而汽车往往不能,许多只能到小区门口,有些三轮车伕还提供搬运服务,我妈常叫的一位,会帮她把十公斤的大米从店里搬上车,再搬上三楼,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只有他们能满足的需求,我不知道 #探井印象#9:井内驾照过期了,本来还在考虑要不要补一个,可是这念头很快便打消了,如此的红绿灯密度,在我已成了完全无法忍受的事情,这种感觉五年前还没有,当时虽已感知到鲜明对比,但还没觉得不可忍受, 压制我在井内开车欲望的另外两个因素是行车礼仪和限速,前者就不细说了,限速差距也极大,澳洲建成区默认限速50,但大一点的路都放宽到60,非建成区默认100,少数路段收紧到80,乡下大量未完全硬化的小路,都可以放心大胆开100,所以我在乡下开车从来没觉得需要高速,根本看不出高速公路会带来任何改进, 不过,礼仪和限速这两条也就让人不爽,并非不可忍受,真正受不了的是高密度红绿灯, 澳洲在都市区之外红绿灯很少,绝大多数交叉以转盘实现,或(在偏僻乡下)啥也没有的朴素交叉,在多数情况下,我过大转盘也就是从80km减速到60,小转盘从60减到40,极少需要刹停等待 【2024-01-11】 #探井印象#10:过去几十年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的后果之一是,称谓用词一个个被挤占和抛弃,新词被挖掘或借用,最早的案例可能是小姐,取而代之的是美女,大姐、小妹?(我至今仍把握不准到底是哪个,反正都不好听), 前几天去招行,发现他们都称客户老师,不过好像只有上海是这样,深圳和嘉兴的都不是, 另一个发现是,嘉兴有些银行管中年以上女顾客叫阿伯,显然是因为阿姨这个称谓已经遭污染了,正在被抛弃, 阿伯在嘉兴话里是姑妈的意思,也可用于称呼父母辈的非亲属女性,比叫阿姨更亲, 阿伯这个称谓的应用地理范围可能很狭窄,离开嘉兴,很可能被误解为男性称谓,也正因此,运用时又多了一层本土亲切感,是取代阿姨的上佳选择,特别当顾客是本地人时, 另外,嘉兴话里,与伯有关的称谓还有好几个,大伯的意思是夫兄(夫弟是小叔),伯伯才是真正的伯父,老伯伯则是非亲属父辈(比父亲年长),注意,这几个词中的伯字声调有所不同, 声调也可以区别两种阿姨,若以入声重读*阿*,短音轻读*姨*,那么阿姨的意思是妻妹,若以平声长音轻读*阿*,重读*姨*,则是母妹的常规意思,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