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1】
@whigzhou: 翻本地报纸,发现本市中学会在每年大学招生季之前在报纸上公布本校 ATAR 分数在90以上的学生榜单,头名状元重点介绍,其他按姓氏排列,配大头照,这其实是他们招生广告的一部分,我怀疑只有好中学才会公布,
ATAR 分数其实是个百分位值(percentile),是指学生在本州中学毕业考试中所得成绩的州内百分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所以90分以上就是州内 Top 10%,
这个百分位的计算基数是全体有资格(more...)
【2022-01-21】
@whigzhou: 翻本地报纸,发现本市中学会在每年大学招生季之前在报纸上公布本校 ATAR 分数在90以上的学生榜单,头名状元重点介绍,其他按姓氏排列,配大头照,这其实是他们招生广告的一部分,我怀疑只有好中学才会公布,
ATAR 分数其实是个百分位值(percentile),是指学生在本州中学毕业考试中所得成绩的州内百分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所以90分以上就是州内 Top 10%,
这个百分位的计算基数是全体有资格(more...)
【2021-12-27】
2018年各国25-64岁人口的博士比例,斯洛文尼亚有点出格,
Figure B7.1. Share of 25-64 year-olds with a doctorate (2018)
doi.org/10.1787/f8d7880d-en
@乔伊斯想谈恋爱:为什么斯洛文尼亚会一枝独秀啊
@whigzhou: 我的猜测是因为90年代从南斯拉夫各邦刮了很多奶油过来,因为它是各邦中唯(more...)
【2021-11-17】
听一个 podcast,两位嘉宾在争论撅起国的少体校体系对球类运动表现的利弊,想到一点,这个体系的筛选机制,或许挑出了智力明显低于均值的一个群体,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大多不会选这条路子,这或许是某国的某些运动项目上不去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些项目不仅需要个体的运动天赋,还需要智力,
纯属猜测,
同理,该体系对尽责性或许也有负面选择效应
【2021-11-11】
这个还真没想到,各科博士中,论来源背景,经济学博士的背景最精英化,其本科学位来自名校的比例最高(图1),其父母拥有学位的比例也最高(图2),我还以为最贵族的学位是比较艺术史之类,也可能这类专业没博士学位?
【2021-10-25】
当学校弃疗时,受害最深的是笨孩子,聪明孩子本来就不怎么需要教,所以左派精英使劲毁教育系统的效果就是把阶级壕沟挖的更宽更深了,
左派为低层孩子构造的社会环境几乎可以称为*确保摧毁机制*,童年:确保没爹,小学:确保你没法学,青春期:街头没警察管,确保你被帮派环抱,成年了:确保你不需要找工作,不必为养家糊口操心,经过这重重火力网之后还能出息的,算你狠,
【2021-10-07】
有个朋友,Rob,是个左撇子,今天看到他在用左手填一份文件,我就问他,你上小学时老师有没有试图纠正你?这下可打开了他的话匣子,痛诉血泪史,
他老师们用了很多办法试图纠正,包括在他左手上绑个球,看见他用左手写字就用鞭子抽他手,不过,鞭子其实很软,抽着不疼,
可是他很犟,改不过来,有一次被抽火了,逃学,结果被警察抓回了学校,不过他说,回想起来,被纠正的经历好像也不是完全没好处,一个好处是他的左右手用的都很溜,
他今年65岁,可见至少到60年代中期,澳洲(more...)
【2021-07-09】
大学的女生比例越来越高,
这事情我听到过几种尝试性的解释,其中只有一种我感觉还说得过去:女生在学校通常比男生更乖更认真,所以,同等条件下,表现会更好,因而也更愿意继续读下去,
我从自己经历中得到的观察与之相符,以前同学中习惯性逃课逃学不交作业受罚的,绝大多数是男生,课堂上前几排座位基本上全是女生,抄作业和借笔记的对象一般也都是女生,
不过,我感觉这只能解释一小部分,另外几个因素还没听有人提到,但可能也很重要:
1)录取门槛降低会自动提高女生比例,因为男女智力平(more...)
【2021-04-07】
听说美国一些小学试验了一种读书激励机制,付钱给小孩,让他读书,每读完一本并通过测试验证,给2美元,据说效果非常好,而且相比其他办法非常便宜,每年每个学生头上只需要花几十块钱,在当代教育系统中,好像确实没有比这更便宜的事情了
【2021-04-04】
近年来米国学生债务膨胀的问题,其实可以看作一种全生命周期财务配置策略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的一个趋势是,越靠近生命后期,财务状况越宽松,收入随年资而增长,储蓄(包括401K之类)在积累,而买房/成家/育儿负担则在中年期越过某个高峰后逐渐下降,到退休时,不仅养老账户上的钱可以拿出来花了,通勤便利的高价房也可以卖掉了,消费能力达到顶峰,
目睹这种情况,或许不少年轻人会想,我可不希望把享受人生的机会都推迟到65岁之后,要是能把我(more...)
【2020-10-24】
高等教育和雇佣需求脱钩的结果是,创造了一大批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配得上且应得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凭其能力与资源所能挣得的地位,这无疑是革命锅炉的好柴禾。
【2020-07-10】
当代教养模式中,别的先不说,有一点肯定是成问题的:很多孩子直到20多岁了,都从来没被要求过独立做成任何事情。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家务的消失,家务消失或许解放了一些女人,但也惯坏了孩子。
回想我的童年,虽然没机会进工厂做童工,而且相比农家孩子,家务也不算重,可是也有不少事情需要做,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是生煤炉,这是个三级点火过程:先用火柴点着刨木花(或纸屑),让刨木花引燃木柴,木柴再引燃煤球,整个过程需要用扇子鼓风,与此同时,我姐负责淘米和做饭,等我妈下班后正好做菜,煤球炉的火力很弱,所以整个过程相当耗时,而且需要仔细遵循流程。
在做饭和吃饭之间这段时间,我还负责两件事:1)用水桶从河里提水到家,灌进水缸(more...)
【2019-03-17】
City Journal这篇有关IDEA(这是一家运营着79家charter schools的大机构)的报道很好看,IDEA的成就映衬了公立学校是多么低效和失败,不过这大致在预期之中,更有意思的(而且远超出我预料的)是,它给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主流教育理论一记大耳光,流行了那么多年的那这些理论明显错的很离谱
诸如宽松教育、启发式教学之类的教育理念,从诞生之初起就没什么实证研究作支持,它们更像是象牙塔教育家自我反省的产物,他们自己的经历或许(more...)
【2018-06-12】
现代学校的年级制可能给文化进化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其机理与后果好像还没有被系统性的研究过,我感觉其影响大致是负面的,以往大孩子带小孩子所构成的连续文化传送带被人为割断了,每一代不得不以一种类似于洋泾浜化的方式重新协同。
【2018-02-25】
@innesfry: 我们从小到大,为什么要在学校学这么多完全没有用处的东西?中学学了那么多几何证明、三角函数、化学方程式、文言文有什么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全部忘光了。中学六年学的有用知识,一年就可以学完。大学里除了工科、医学院、法学院,绝大多数专业毕业后都得改行,四年完全浪费。教育的内容,大概就是百分之十的有用技能,百分之九十的纯Signal相关:为了证明你是一个智力正常、勤奋、合群的人,要付出最宝贵的十多年时光。这就像性选择的handicap principle,浪费得越多,就越证明你的强大。这是个死局。
@whigzhou: 『忘光了』或『记住了多少』不是评价学校教育有用性的好指标。
@whigzhou: 接(more...)
(上周英语课上老师布置了个作业:自己选择一个议题,先给两小时做研究,然后写一篇议论文章,这是我做过的最长的英语写作题,之前的都不超过300 words,很吃力不过挺有收获。)
Why Plumbing Is So Expensive in Australia?
by Egbert Tzoe
8 Feb 2018
Plumbing is extremely expensive in Australia. According to 9news, it costs $78.40 an hour on average, the highest among all kinds of trades, while a lawyer service costs only $37 an hour.[1] By contrast, an average American plumber charges $31.61(usd$24.74) an hour.[2]
The direct cause of this situation is quite straightforward: there are too few plumbers in this country. Year by year, fewer and fewer young people are willing to become a plumber. Perhaps the most revealing fact is that the average age of Australian plumbers is 55, while the overall workforce average is 38. As Mr Paddy McCrudden, an officer of Plumbing Trades Employees Union, says, “plumbers are fast becoming the dad’s army.”[3]
But why? What prevents such a high wage from attracting more young (or not so young) people into this business? There are no obvious answers, but we have some clues.
Higher education was (and is) booming in recent decades. According to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proportion of people aged 25-34 with a bachelor or higher degree increased from(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