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大学〉标签的文章(10)

革命锅炉的好柴禾

【2020-10-24】

高等教育和雇佣需求脱钩的结果是,创造了一大批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配得上且应得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凭其能力与资源所能挣得的地位,这无疑是革命锅炉的好柴禾。 ​​​​

 

标签: | | | |
8331
【2020-10-24】 高等教育和雇佣需求脱钩的结果是,创造了一大批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配得上且应得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凭其能力与资源所能挣得的地位,这无疑是革命锅炉的好柴禾。 ​​​​  
[译文]大学教师的两级化真有这么严重?

The Valorization of Envy
赋予嫉妒以价值

作者:Jason Brennan @ 2015-8-22
译者:沈沉(@你在何地-sxy)
校对:小册子(@昵称被抢的小册子)
来源:Bleeding Heart Libertarians,http://bleedingheartlibertarians.com/2015/08/the-valorization-of-envy/

Robert Nozick, among others, wondered to what degree left-wing conceptions of social justice are mere attempts to valorize envy. (Extreme left-wing views in the US, in particular, tend to concentrated among privileged upper-middle class liberal arts grads in the 2% who are angry with the 1%.) As an example of an envious rant, check out this remarkable essay at Counterpunch, “The Economic Inequality of Academia”., by Richard Goldin.  An excerpt:

罗伯特·诺齐克,还有其他一些人,都曾想知道,左翼的社会正义概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尝试给嫉妒定价。(尤其是美国的极左翼观念,其往往集中出现在来自优越的中产阶级上层、身处收入顶层2%的文科毕业生中,他们对那1%愤怒有加。)嫉妒的咆哮之例证,请看网站Counterpunch的这篇神奇文章:“学术界的经济不平等”,文章作者是Richard Goldin。以下是两段摘录:

Paths to knowledge are often forged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publications and teaching. No objective standard of measurement exists to financially quantify, and differentiate, these approaches or their contributions. Yet a vast and enduring economic hierarchy has emerged grounded in the supposed intrinsic hierarchy between the two. This financial hierarchy is not a dispassionate reflection of an objective reality; it is a strategic effect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lass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通往知识的道路通常都由出版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而铺成。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测量标准,能为这两种方法或它们的贡献做财务上的量化和区分。但是,在两者之间被公众认受的内在等级区分之上,产生出了一个庞大且持久存在的经济等级制度。这种财务等级制度不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公正反映,它是塑造和维护阶层的社会机制的策略效应。”

The primacy of publishing, and the attendant allocation of resour(more...)

标签: |
6453
The Valorization of Envy 赋予嫉妒以价值 作者:Jason Brennan @ 2015-8-22 译者:沈沉(@你在何地-sxy) 校对:小册子(@昵称被抢的小册子) 来源:Bleeding Heart Libertarians,http://bleedingheartlibertarians.com/2015/08/the-valorization-of-envy/ Robert Nozick, among others, wondered to what degree left-wing conceptions of social justice are mere attempts to valorize envy. (Extreme left-wing views in the US, in particular, tend to concentrated among privileged upper-middle class liberal arts grads in the 2% who are angry with the 1%.) As an example of an envious rant, check out this remarkable essay at Counterpunch, “The Economic Inequality of Academia”., by Richard Goldin.  An excerpt: 罗伯特·诺齐克,还有其他一些人,都曾想知道,左翼的社会正义概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尝试给嫉妒定价。(尤其是美国的极左翼观念,其往往集中出现在来自优越的中产阶级上层、身处收入顶层2%的文科毕业生中,他们对那1%愤怒有加。)嫉妒的咆哮之例证,请看网站Counterpunch的这篇神奇文章:“学术界的经济不平等”,文章作者是Richard Goldin。以下是两段摘录:
Paths to knowledge are often forged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publications and teaching. No objective standard of measurement exists to financially quantify, and differentiate, these approaches or their contributions. Yet a vast and enduring economic hierarchy has emerged grounded in the supposed intrinsic hierarchy between the two. This financial hierarchy is not a dispassionate reflection of an objective reality; it is a strategic effect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lass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通往知识的道路通常都由出版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而铺成。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测量标准,能为这两种方法或它们的贡献做财务上的量化和区分。但是,在两者之间被公众认受的内在等级区分之上,产生出了一个庞大且持久存在的经济等级制度。这种财务等级制度不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公正反映,它是塑造和维护阶层的社会机制的策略效应。” The primacy of publishing, and the attenda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utilized not merely to perpetuate two different economic classes, but also to creat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This creation allows the hierarchy of privilege to function as though it represents objective value differences both in terms of the work produced and the individuals who produce it. “出版第一及伴随而来的资源分配,不仅仅被用来维持两个不同的经济阶层,而且被用来创造不同的两个人群。这种创造令特权等级制的运转好像是体现了一种客观的价值差异,当中既包括劳动成果之间的价值差异,也包括提供劳动的个体之间的价值差异。”
Some comments on the essay: 对此文我有几点评论: 1.Like many essays in this genre, it has its facts wrong. It claims that the majority of faculty are adjuncts, but that is just false. As Phil Magness documents here, at normal four-year, not-for-profi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majority of faculty are tenure-track. Even when we include for-profit and community colleges, which rely disproportionately on adjunct labor, the majority of faculty in the US are not adjuncts. (See this post, too.) 1.跟诸多此类文章一样,这篇文章也有事实错误。它声称教员中多数都是兼职人员,这绝对是错的。Phil Magness已证明,在一般的四年制非营利性大学和学院中,多数教员是终身轨。即使将极为依赖兼职劳动力的营利性院校和社区学院都包括进来,美国的大学教员中多数也不是兼职。 Also, contrary to what everyone keeps saying, the number of tenure-track faculty slots has been increasing over the past 40 years. Here’s a chart with US Dept of Ed data, again from Magness: 并且,跟大家历来的说法相反,终身轨教职【译注:终身轨,美国大学一种教职序列,只有进入终身轨的教员方有可能转正为终身教授,因此又称预备终身】空缺数过去40年间一直在增加。下图还是来自Magness,数据采自联邦教育部: 11954789_1009176619135183_5476227624166725767_nIt’s bizarre that the madjunct crowd keeps repeating obviously false claims, such as that they make minimum wage. Can’t they make their point without lying? I suspect the issue here is that many of these people are postmodernists, and for postmodernists, the concepts of “truth” or “facts” are just attempts to wield power over others. Or perhaps Dr. Goldin is being funded by the Koch brothers as part of a neoliberal assault to undermine the credibility of academia. “疯狂兼职人”群体总是在重复明显错误的主张,比如声称自己赚的是最低工资。这真是奇特。他们在立论时就不能不撒谎吗?我怀疑此处的问题是,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后现代主义者,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者,“真理”或“事实”这种概念都只是对他人行使权力的企图。或者,也许Goldin博士是得了科赫兄弟【译注:美国富豪,积极参与政治,资助传统基金会和加图研究所等保守派和自由意志主义智库,常被左派攻击为右派幕后黑手】的资助,正为一场旨在摧毁学术界公信力的新自由主义攻势出力。 2.The essay claims that the academic 1% do as well as they do because the burdens of teaching are shifted onto poorly paid adjuncts. But the rather obvious problem with this claim is that the places where the academic 1% reside are not the places that use lots of adjuncts. The top researchers end up in places like Princeton, Harvard, MIT, and Penn. These schools do not make heavy use of adjunct faculty. (Insofar as they do use them, many of their adjuncts are professionals with full-time jobs, who teach extra clinical classes in their law and business schools.) For Goldin’s argument to succeed, he’d have to show us that the reason the academic 1% do so well is because their employers somehow exploit the adjuncts working at othe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2.文章声称学术界的1%们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表现,是因为教学负担被转移到了收入平平的兼职教员头上。但是这一断言的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是,学术界那1%所在的地方,就不是大量使用兼职人员的地方。顶级的研究人员都流向了如普林斯顿、哈佛、麻省理工、宾大等地方,而这些学校并没有大量使用兼职教员。(即使确实为它们所用的兼职人员,其中也有许多是拥有全职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只在法学院和商学院里额外讲授实操课程。)Goldin的论证要成立,他就必须向我们证明,学术界的1%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优异表现,是因为他们的雇主以某种方式剥削了其他大学和学院里的兼职工作人员。 I’m an academic 1-percenter, but it’s not because adjuncts do all my teaching for me. We do have a two-tier system, it’s true. In our system, the majority of faculty are extremely well paid tenure-track professors with high research expectations and low teaching loads; the minority are very well paid permanent teaching faculty with higher teaching loads. (According to this website, Goldin makes $30.5K a year, which is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what we pay our non-tenure track teaching faculty. Indeed, we pay our non-tenure-track faculty better than Cal State Long Beach pays their tenure-track faculty.) We use few adjuncts. 我就是学术界1%中的一个,但这不是因为兼职教员承担了我所有的教学事务。我们这里确实有一个双轨制,这是真的。在我们的这一制度下,教员的多数都是终身轨教授,报酬非常高,研究前景非常好,教学任务很轻;少数人则是长期职位(permanent)的教学教员,报酬很高,教学任务较重。(根据这个网站,Goldin每年能赚3.5万美元,只是我们这里的非终身轨教学教员报酬的一个零头。事实上,我们付给非终身轨教员的报酬比加州州立长滩分校【译注:即吐槽对象Richard Goldin任职的学校】付给其终身轨教员的还要高。)我们极少使用兼职教员。 I’m not making bank because Georgetown exploits adjuncts.  Martin Gilens isn’t making bank because Princeton exploits adjuncts. R. Edward Freeman doesn’t make bank because Darden exploits adjuncts. Rather, the exploited adjuncts are getting exploited elsewhere, at community colleges, small liberal arts colleges, third tier/low output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he for-profit colleges. 我不是因为乔治敦大学剥削兼职教员而发财。Martin Gilens不是因为普林斯顿大学剥削兼职教员而发财。R. Edward Freeman不是因为达顿商学院剥削兼职教员而发财。其实,被剥削的兼职教员是在别的地方被剥削的,比如社区学院、小型的文理学院、第三档或者低产出的“研究型”大学以及营利性学院。 3.Goldin has some interesting points about whether research is overvalued and teaching undervalued. But we should keep in mind the economics of the situation. Good teachers are a dime a dozen. It’s easy to find people who can teach low-level undergraduate courses well. It’s easy to teach these classes well, and many people can do it. The supply of good teachers is very high. But good researchers are rare. Most faculty cannot consistently publish in high-level venues. The supply of good researchers is low. (It’s easy to publish in obscure third and four-tier journals and presses, but difficult to publish in prestigious top-tier journals and presses.) Even if universities valu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equally, we’d expect the star researchers to be paid more than the star teachers, because star teachers are easy to come by. 3.关于研究是否估值过高而教学是否估值过低,Goldin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论点。但我们要牢记这种情形里的经济学道理。好的教师四处都有,我们很容易找到能把低水平的本科课程讲得很好的教师。这些课也容易教得好,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优秀教师的供给是很充足的。但优秀研究者则很少见。多数教员不能稳定地在高水平场合发表成果。优秀研究员的供给是不足的。(在不知名的三、四流杂志或出版社发表成果很容易,但在极富盛名的一流杂志和出版社就难了。)即使大学同等重视教学和研究,我们也会预期明星研究员所得的报酬比明星教师要多,因为明星教师得之不难。 I realize that as a Counterpunch author, it’s unlikely Goldin has ever seen an economics textbook. But I’d invite him to go to Cal State Long Beach’s library, check out Mankiw’s undergrad econ textbook, turn to pages 6-7, and read about the diamond-water paradox. Goldin是Counterpunch网站的作者,我估计他很可能从未看过任何经济学教材。但我很乐意邀请他去趟加州州立长滩分校的图书馆,借本曼昆的经济学本科教材,翻到第6-7页,读读钻石和水的悖论【译注:即价值悖论,水对人的生存极为重要,但市场价值远比无甚大用的钻石低】。 4.Consider this quotation: 4.思考一下文中这样一段话:
It is teachers dedicated to a challenging education who engage in the task of reworking and concretizing theories to make them relevant to students. It is in the classroom where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ory and politics takes place; and it is the classroom which sends forth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who can perceive, and possibly undermine, the rationalities of power. “从事理论修订和具体化这一任务,使之能被学生理解的,是那些献身于具挑战性的教育事业的教师;理论与政治之间的对话,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一代又一代能够理解权力合理性,并且可能还会将之摧毁的学生,也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 Paths to knowledge are often forged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publications and teaching. “通往知识的道路通常都由成果发表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而铺成。” What should we make of this? Is coming up with general relativity less of an achievement than teaching it to undergrads secondhand? Is writing A Theory of Justice less of an achievement than teaching it to undergrads secondhand? Is writing the stuff that gets into the textbooks less of an achievement than teaching the textbook to undergrads? 我们该怎么去理解这段话?提出广义相对论的成就不如把它二手教给本科生?写出《正义论》的成就不如把它二手教给本科生?写出那些进入了教科书的东西,其成就不如向本科生讲授教科书?
Also, after reading Academically Adriftit’s not clear to me that college teaching is undervalued. It might instead be overvalued. 而且,在读了《学术漂泊》以后,我都不太确定大学教学是否确实被低估了。它甚至有可能被高估了。 5.Goldin, like many writing in this genre, claims that academia is a lottery. This view is problematic. First, if it were a lottery, we’d expect that the type of people being hired as tenure-track at Harvard would have average credentials, but, on the contrary, the top schools tend to hire people with the best publication records. Second, the way the madjunct crowd reacts to their failure to secure good jobs doesn’t match how people react when they lose lotteries. My Uncle Freddy like to play the lottery from time to time. When he lost, he didn’t act surprised, claim that the system is unfair, and demand redistribution from the winners to the losers. Rather, he expected to lose, threw out his losing tickets, and kept living his life. If madjunct crowd sincerely believed that academia is a lottery, they would not act surprised or indignant that they lost and would move on with their lives. 5.跟许多写作此类文章的人一样,Goldin宣称学术界就是大抽奖。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首先,如果确实是抽奖,我们就可以预期哈佛所聘用的终身轨人员将会是些成就处于平均水平的人,但是正好相反,顶尖学校都更倾向于聘用著述丰厚的人。第二,“疯狂兼职人”群体在没能保住自己的好工作时,其反应与人们抽奖落空后的反应并不相同。我的叔叔Freddy时不时就去抽奖。抽不中他也不觉得稀奇,不会说这个制度不公平,也不会要求中了奖的人把奖品拿出来和抽不中的瓜分,他只会丢了没中奖的彩票,生活照旧。如果“疯狂兼职人”群体真心觉得学术界就是抽奖,那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惊讶或愤怒,只会继续自己的生活。 (编辑:辉格@whigzhou) *注:本译文未经原作者授权,本站对原文不持有也不主张任何权利,如果你恰好对原文拥有权益并希望我们移除相关内容,请私信联系,我们会立即作出响应。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革命小将

【2015-12-01】

@whigzhou: 美国校园似乎进入了一种末日狂欢般的景象,左派正声嘶力竭的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蛮横和疯狂~ http://t.cn/RUeppl7

@whigzhou: 最近这些闹剧有意思的地方是,挨揍的大多也是白左,估计平时PC也没少讲,只是没想到革命小将闹得这么疯,火烧到自己身上了,结果抵抗起来也是毫无底气,真正有力的回应都来自校园外面,这就好比文革里被批斗也都不是什么好鸟,好人早就逃跑或(more...)

标签: |
6969
【2015-12-01】 @whigzhou: 美国校园似乎进入了一种末日狂欢般的景象,左派正声嘶力竭的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蛮横和疯狂~ http://t.cn/RUeppl7 @whigzhou: 最近这些闹剧有意思的地方是,挨揍的大多也是白左,估计平时PC也没少讲,只是没想到革命小将闹得这么疯,火烧到自己身上了,结果抵抗起来也是毫无底气,真正有力的回应都来自校园外面,这就好比文革里被批斗也都不是什么好鸟,好人早就逃跑或者黑五类了,顶多只有陪斗的份~  
课堂与投诉

【2015-09-10】

@whigzhou: 接受学生对教授讲课内容作出的投诉,真是件非常奇葩的事情,没想到这情况在美国大学已经那么严重了,如此看来,这可能是推动大学政治氛围单一化和极端化关键因素,试想,若起初教授中左右比例是7:3,现在7感染了9成学生(左派思想总是更有感染力),去打击剩下的3,最后比例就变成了9.5:0.5。

@whigzhou: 要让我挑的话,肯定不会挑接受此类投诉、并将压力传导给被投诉教授的学校,这就好比,假如一位画家允许一群买家在他(more...)

标签: |
6431
【2015-09-10】 @whigzhou: 接受学生对教授讲课内容作出的投诉,真是件非常奇葩的事情,没想到这情况在美国大学已经那么严重了,如此看来,这可能是推动大学政治氛围单一化和极端化关键因素,试想,若起初教授中左右比例是7:3,现在7感染了9成学生(左派思想总是更有感染力),去打击剩下的3,最后比例就变成了9.5:0.5。 @whigzhou: 要让我挑的话,肯定不会挑接受此类投诉、并将压力传导给被投诉教授的学校,这就好比,假如一位画家允许一群买家在他创作过程中拥在边上指指点点甚至推推搡搡,你能相信他画得出好东西吗? @今天深度报道拍了吗:如果所谓的教授,讲课就是一坨屎,学生作为“顾客”(别管他妈的钱是父母给的还是我自己贷款的)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whigzhou: 怪自己眼瞎啊,实在不解气就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再上豆瓣骂一通,我读完一本烂书、看完一部烂片后就是这样的,从来没想过要退书退票 @sentimental-fog:辉总你还是没回答他啊,他问怎么维护权益,你说怪自己瞎,意思就是不要维护或者说这不算权益。 @whigzhou: 对,我认为不算权益,大学录取契约里显然不包括“包您喜欢包您满意”之类的承诺
[饭文]留学热潮遭遇供给瓶颈

留学热潮遭遇供给瓶颈
辉格
2012年9月19日

最近,社科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留学生最大来源国,2011年共输出了34万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这34万学生大约一半是去美国留学,从而在美国市场上也以22%的比例取代印度学生而成为最大留学族群;这一状况,是过去12年以28%的年率迅猛增长的结果,如今每年的留学人数已1.5倍于2000年之前22年的总和。

这股留学热潮是全球性的,全球留学生的年增长率尽管远低于中国水平,也高达12%,而且目前还看不出这股热潮会消退的任何迹象;推动这股热潮的一大动力,(more...)

标签: | | |
3951
留学热潮遭遇供给瓶颈 辉格 2012年9月19日 最近,社科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留学生最大来源国,2011年共输出了34万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这34万学生大约一半是去美国留学,从而在美国市场上也以22%的比例取代印度学生而成为最大留学族群;这一状况,是过去12年以28%的年率迅猛增长的结果,如今每年的留学人数已1.5倍于2000年之前22年的总和。 这股留学热潮是全球性的,全球留学生的年增长率尽管远低于中国水平,也高达12%,而且目前还看不出这股热潮会消退的任何迹象;推动这股热潮的一大动力,无疑来自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市场化进程和随之而来的新兴地区经济增长,首先,它让新兴地区的民众有了更高的收入,负担得起高等教育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其次,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第三,全球化也让人们认识到,接受和融入在当前全球文化和知识体系中占主流地位的英语文化的特殊价值。 本来,如此旺盛的留学需求,对于接纳留学生的国家,特别是最受留学生青睐的发达英语国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既能创造一个繁荣的留学产业,还能提升本国大学的规模和素质,顺便还输出了本国的文化;输出文化这点不可小视,它不仅能为本国文学影视等文化产品和与文化习惯高度相关的消费品开拓海外市场,也能让本国公民在外经商投资时,其行事风格、行为准则乃至商业规范更容易被当地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份宝贵的无形资产。 可实际上,英美等国的民众、学生和政客们似乎并未对留学热潮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反倒感觉头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许多抵制和排斥的声音;最早是加州濒临财政破产,无力补贴大学经费,学校被迫提高学费,此后不少州都面临类似境况,然后人们将原因追究到留学热潮,认为大批涌入的留学生挤占了有限的教学资源,让本国学生上大学更困难了。 上学难不仅成为多个州的热门公共议题,更进入了联邦层面,不久前克林顿在给奥巴马的助选演说中就将其作为要点,提出联邦政府的助学贷款应按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来确定偿还比例;最近英国政坛也在为此事吵架,卡梅隆政府要限制一些学校的外国学生名额,还要求牛津剑桥等名校在录取时照顾成绩不够格的低收入学生,结果招来一片反对声。 事实上,英美学生所抱怨的挤占效果确实存在,问题是,它本不该这么严重,留学热潮不是最近才开始的,它至少已持续了十几年,为何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供给呢?很明显,供方未对迅猛增长的需求做出充分的反应,这就说明,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产业的激励链条上肯定存在某种传导障碍,比如学校被限制了自主调整学费的权利,或者扩建和新建学校面临制度障碍,或者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妨碍了它对需求做出反应。 问题最突出的加州,其大学体系是由依靠政府资助的公立教育,它们对市场信号反应迟钝是不难理解的,不过私立学校也好不了多少,英美的传统名校虽被称为“私立”,其实都是公益性质的自治法人社团,没有明确的个人独自或合股的拥有它,而他们的章程也从根本上排除了盈利目标,这样,他们不对市场信号做出充分反应也就在预料之中。 法人社团、教授终身制和教授治校这种传统大学模式,在历史上已证明了其巨大价值,它为学术和思想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构造了一个远离日常功利性考虑的象牙塔,隔离了凡世俗务对学术的干扰,然而,仅仅靠这种象牙塔,看来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迅猛增长中的教育需求了,他们更适合研究型大学。 可是许多学生上大学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冲着做学术研究这条路去的,对于这些需求,未来恐怕会由更多其他类型的大学来满足;实际上,侧重于教学和培训的大学已经开始涌现,只是目前尚未获得传统大学那种崇高声望和社会认知度,在职业市场上也还未建立起被雇主所广泛认可的地位。 但随着高等教育成为人人可获得的普及型消费,这个领域还有着巨大的空间有待开拓,可以预料,与传统大学相比,他们的组织目标将更趋商业化,治理结构上也更公司化,对需求增长和价格信号也将能够做出更加迅捷而灵活的反应。
饭文#R8: 真维斯触动了哪根神经?

真维斯触动了哪根神经?
辉格
2011年5月30日

最近,清华第四教学楼改名真维斯楼,铭牌一挂出即引来许多师生和校友的不满和慨叹,几天后先是被喷漆,接着牌子又告失踪,给刚度过百年华诞的清华带来了一场小风波;平心而论,校方在这件事上倒并未做得很出格,用校内楼堂馆所的冠名荣誉换取捐赠,是各国大学的通行做法,清华也已实行多年,募得捐款据说已超过八亿,此前并未惹来太多风议。

问题出在真维斯这个名字上,尽管真维斯是家合法诚实的企业,也没出过什么丑闻,按某些人的标准,还是值得被扶持的“民族品牌”;但(more...)

标签: | |
1857
真维斯触动了哪根神经? 辉格 2011年5月30日 最近,清华第四教学楼改名真维斯楼,铭牌一挂出即引来许多师生和校友的不满和慨叹,几天后先是被喷漆,接着牌子又告失踪,给刚度过百年华诞的清华带来了一场小风波;平心而论,校方在这件事上倒并未做得很出格,用校内楼堂馆所的冠名荣誉换取捐赠,是各国大学的通行做法,清华也已实行多年,募得捐款据说已超过八亿,此前并未惹来太多风议。 问题出在真维斯这个名字上,尽管真维斯是家合法诚实的企业,也没出过什么丑闻,按某些人的标准,还是值得被扶持的“民族品牌”;但不幸的是,在许多人眼里,他太土了,既与高科技和先进性沾不上边,也没有金融地产巨头那种令人仰望的光鲜和贵气,可以想见,服装、食品和娱乐等直接满足“低级原始”需求的企业,大概都会遭遇同样的抵制。 对于真维斯尤其不利的是,它不仅是服装品牌,更已被认定为三流大众品牌,成了俗气、不谙风情、不懂时尚的代名词,甚至已是被用来识别来自三线城市和小城镇的、未见过世面、缺乏品味的青年的标志性符号;由此不难理解,那些自视为骄子的清华校友,是断难接受这种符号与自己沾上边的,哪怕是一丝微弱的联系,也足以让他们愤怒,或者说,唯有愤怒一下,才能将自己与它撇清关系。 不久前网上流传着一篇文章,标题即为《穿真维斯的青年》,十分真切的描绘了这种心态,作者也曾是来自小城市青年,在北京上了大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品位,回头再看当初的自己,那感觉大概就像来自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看到痴迷于巫术而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的部落民时的感觉;所以,对于没有此种经历的校友,真维斯最多让他们鄙视而已,而对于曾经就是真维斯青年的校友,真维斯铭牌就像一面镜子,让他照见过去的自己,愤怒就是很自然的反应了。 以冠名荣誉换取捐赠,对大学原本是桩不错的交易,而清华的买卖做得算很不错了,一幢建筑动辄一两亿的身家,相比之下,当初哈佛和耶鲁的校名都只卖了数百英镑,外加几百本书,其中伊利胡·耶鲁捐的560镑还是用货物充数,校方不得不自己把它拍卖掉,即便考虑到币值变化,用这笔钱要想在今天清华北大的任何角落留下个名字,恐怕都不容易。 真维斯这笔交易的问题,并不在许多人所声讨铜臭味儿,从没听到有人说那779镑和560镑捐款给哈佛耶鲁的校名染上了铜臭,问题在于卖方没算清楚成本,在上述文化背景下,挂汇丰微软的名字和挂真维斯双汇杜蕾丝的名字,成本可大不一样,捐款是一次性的,而一个会给师生校友带来负面感受的名字,却将在很多年中时不时冒出来破坏他们的情绪。 遗憾的是,学校的决策机制未能阻止这笔亏本买卖的发生,而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国内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制度差异,假如清华有一个代表师生和校友利益的董事会,假如冠名交易曾被提交校董们讨论,那么对真维斯这个名字的反感无疑会在决策过程中得到表达,因为从事后的反应看,这种反感是普遍而强烈的,它至少会影响一两名校董,而对于清华这样财大气粗而不乏捐助者的学校,一旦感知到负面反应,是不会为区区几百万捐款而冒险招惹众怒的。 师生校友们在愤怒和失望的时候,或许忘了,尽管他们以清华人自豪,但实际上这个学校从来就不属于他们,它不像剑桥和哈佛那样拥有自治性法人社团的地位,它属于政府,因而管理和决策机构并不代表他们的利益,他们的主人翁感只是大学这个名称所带来的一厢情愿的幻觉,看清这一点或许可以让他们释然和超脱一点。
饭文#P4: 大学改革不能指望南科大一家

大学改革不能指望南科大一家
辉格
2011年1月19日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南科大的创建工作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主管当局去年末正式发文批准该校筹建;而几乎同时,南科大实验班的招生也已开始,有望于今年三月开始授课;作为高教改革的试点,多年来的艰辛坎坷总算有了收获,尽管还面临着许多障碍和不确定性,仍是值得欣喜的。

南科大最亮眼也最多被谈论的地方,是他明确提出的教授治校理念,确实,对于抵御行政系统和社会环境对学术的干预,最终实现学术独立,教授治校是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要实现学术独立,这并非充分条(more...)

标签: | | |
1542
大学改革不能指望南科大一家 辉格 2011年1月19日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南科大的创建工作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主管当局去年末正式发文批准该校筹建;而几乎同时,南科大实验班的招生也已开始,有望于今年三月开始授课;作为高教改革的试点,多年来的艰辛坎坷总算有了收获,尽管还面临着许多障碍和不确定性,仍是值得欣喜的。 南科大最亮眼也最多被谈论的地方,是他明确提出的教授治校理念,确实,对于抵御行政系统和社会环境对学术的干预,最终实现学术独立,教授治校是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要实现学术独立,这并非充分条件,财政自足恐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学校经费由地方政府按某种审批程序逐年批拨,而不是由立法规定无条件提供,或自行募集,那么学校的办学方式、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乃至人事安排,就很难避免来自行政的影响。 从南科大的首批招生计划中,似乎已经能看出这种影响的苗头了;按宣称的办学理念,南科大的目标是“小规模高质量研究型大学”,类似于加州理工和洛克菲勒大学,这样的话,恰当的发展路径似乎应该是:从研究所开始,有了若干稳定的研究团队后,先招收少量博士后和研究生,最后才考虑本科教育,而研究领域也应以少而精为原则;洛克菲勒的发展轨迹便是如此,它至今也没有本科教育,加州理工虽有本科生,但人数不到一千,比研究生少。 可是,南科大的招生却反过来,从本科生开始,甚至是少年班和高三学生,这与它的办学理念显得极不协调,而恰恰是这一点,也为它的创办进程制造了严重障碍,假如从单纯的研究所开始,可能会顺利的多;看起来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在顺应主办城市的需要;在“办一所好大学”这个目标上,市政府和朱校长显然是一致的,但好学校有很多种,作为教育家,朱校长考虑的可能是哪种大学对改善国内的学术环境最有意义,而市政府则会更关心,哪种类型才是适合本地的好大学。 比如,若政府目标是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环境,需要的就是哈佛那样的综合性名校,若要为本地大批培养人才,就最好学印度理工学院,若要为本地产业提供创新和研发动力源,那斯坦福才是榜样;现在看来,双方对南科大未来的期待并不完全重合,而妥协甚至屈就从刚刚起步便已经开始,这一隐患恐怕会在未来制造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障碍。 对于迅速成长为繁荣大都市的深圳,缺少一所好大学已是多年的隐痛,而一所没有大校园、不招本科生的大学,看起来实在不像大学;然而,对于建设高质量研究型大学,急于求大,“一步到位”,却不是个好想法;其实,深圳目前的处境颇像120年前的芝加哥,当时芝加哥在40年里从四千多人的小镇暴发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也急需一所大学,于是洛克菲勒创办了综合性的芝加哥大学,而十年后他在纽约创建的,则是一所研究型大学。 乐观的看,市政府或许愿意克制干预冲动而放手校长办学,但即便如此,在国内从头建立一个学术中心的努力仍面临一个关键的困难;学术团体是一个拥有独特价值体系的亚文化群体,他们所谈论和思考的问题通常是普通人所不感兴趣甚至不知所云的,所以,激励他们持续思考和研究的,只有同行的倾听、理解、赞许和尊敬,并由此而间接获得社会地位。 国内几乎找不到这样的群体,尽管目前教授的收入和地位都不低,问题是收入和地位的来源并非学术成就和由此带来的同行间声誉,而往往来自职位与头衔本身、接触各种项目的机会,和对媒体发表公共意见时的表现;这样,在学术圈能否取胜,便取决于处理组织关系、拉项目和迎合乃至操弄公共意见的能力,结果,学术界充斥着越来越多实际上的关系专家、项目经理、推销员、商业培训讲师、演说家、公共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当然,所有这些专才都是有价值的,但他们不可能建立学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立学术中心不容易,把几十位从国外学术中心高薪聘来的教授凑在一起,未必就能把那里的价值氛围一同带过来,教授可以在这边讲课、做研究,但让他体会到价值和荣誉的,或许仍是那边同行们的评价,而在这边,他得到的只是钱,没人了解和关心他在干嘛;或许整个整个团队挖过来会好一点,但这很难做到。 大学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方面,组织的、教学的、学术的、资金来源、法律地位,每方面的解决或许都需要一条独特的路径,因此,我们不必指望南科大这次尝试能在所有方面取得突破,而更应期待全方位的开放和尝试;民营的独立研究所、高质量的小型学院、引进境外名校在境内开分校,都将是有益的尝试。
饭文#J3: 自主招生的前提是高校自立

自主招生的前提是高校自立
辉格
2010年3月1日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其中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纲要草案提出了招生与考试相分离、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和录取方式多元化等改革方向,旨在改变长期僵化且广受诟病的国家统一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是古代科举制的现代翻版,后者不仅是中央帝国遴选人才以构建官僚体系的手段,也是它对抗家族和地区政治势力,以维持庞大集权帝国的自上而下控制能力的核心工具;在长期,它更是帝国实施价值灌输和文化控制的机器,一个地区或民族是否真正皈依王化,(more...)

标签: | |
765

自主招生的前提是高校自立
辉格
2010年3月1日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其中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纲要草案提出了招生与考试相分离、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和录取方式多元化等改革方向,旨在改变长期僵化且广受诟病的国家统一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是古代科举制的现代翻版,后者不仅是中央帝国遴选人才以构建官僚体系的手段,也是它对抗家族和地区政治势力,以维持庞大集权帝国的自上而下控制能力的核心工具;在长期,它更是帝国实施价值灌输和文化控制的机器,一个地区或民族是否真正皈依王化,最显著的标准是其人民是否参加科举。

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了一个进身上阶的公平竞争机会,从而增加了社会结构的流动性,但同时,它也使获取功名的整个精英阶层都成了帝国的蒙恩者,失去了维护家族、地方和社团利益动机;这正是帝国所需要的,但对于建立保护权利的良好制度和有活力的多元化社会,却是背道而驰的。

不难理解,对全部资源和生产实施自上而下控制的计划经济,选择了与集权帝国类似的考试制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一制度注定难以维持;在计划时代,高考结果很可能一次性决定你这颗螺丝钉将被拧在机器的哪个部位,在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消失之后,高考的人才遴选和人力配置功能已经隐退,如今,它更多的是一种国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性分配机制。

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机制,考试比分数当然比按身份、地位和关系更公平和开放,但任何考试都难免会偏爱某些能力,所谓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不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得到比较的,况且对于哪些是“有用的”能力,看法各有不同;若改革的目标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或许抽签录取才是最公正也最节约的办法。

但高考还有另一个目标,让各高校获得适合它的学生;每个大学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那些不适合该学校的学生,占用了教育资源却很少在培养目标上产生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组织,而学生是其传承学术思想和延续学术传统的重要基础,对于该目标,学生的挑选就更加重要。

高考制度之所以能在计划经济早已瓦解之后仍得以长期延续,正体现了资源分配公正性和大学挑选学生这两大需求之间的冲突和妥协;如此折中而成的僵局,虽照顾了两方面需求,却导致了教育体系的长期僵化;在高考独木桥这一强大的单一激励机制引导下,整个中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课程设置、教师考核和家长关注,都被自动组织在漫长而激烈的应试准备体系中,不改变其前提,所谓学生减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都是空谈。

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化解分配与选拔这两大目标的冲突,简单的办法是将教育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交给这些资源所在的大学,这也是自主招生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向高中毕业生发放可用于抵付大学学费的教育券,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上述方法从两个独立的途径去实现两大目标,可避免因纠缠在一起而引起的冲突。

然而,要实现自主招生,要让大学有能力和负责任的管理和支配其教育资源,首先需要大学成为真正独立的民事主体;要做的这一点,需要解除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和人事控制,改革经费划拨制度,把科研项目由国家任务改为政府合同,最重要的是,大学应成为以教授治校为基础的自治法人社团。

从西方大学发展的经验看,成功的大学都以社团自治和教授治校为本,牛津和剑桥甚至取得了与自治城市相当的法律地位,自治地位是大学维持其思想和学术独立性的制度保障;相反,如果大学不独立,仍是政府的下设机构,所谓自主招生就既不没有“自”,也没办法“主”,纠缠于复杂的部门利益之中,在各大衙门的压力下,很可能沦为腐败的新温床。

饭文#B6: 高校上市是有益的尝试

高校上市是有益的尝试
辉格
2009年6月11日

近日,据新华文轩发布的公告,该公司与弘明置业分别以现金和资产入股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后者是由四川德瑞与四川外语学院于2004年合作创办的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机构;德瑞公司是成都当地著名民营教育企业,专注于外语教育,除川外成都学院外,还拥有两所外国语学校;新华文轩与弘明置业此次注资的目的非常明确:谋求在五年内将该学院上市。教育培训类学校的商业化运营,近年来已有长足发展,三年前新东方在纽交所的上市也开创了学校上市的先例;不过,全日制(more...)

标签: | |
380

高校上市是有益的尝试
辉格
2009年6月11日

近日,据新华文轩发布的公告,该公司与弘明置业分别以现金和资产入股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后者是由四川德瑞与四川外语学院于2004年合作创办的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机构;德瑞公司是成都当地著名民营教育企业,专注于外语教育,除川外成都学院外,还拥有两所外国语学校;新华文轩与弘明置业此次注资的目的非常明确:谋求在五年内将该学院上市。教育培训类学校的商业化运营,近年来已有长足发展,三年前新东方在纽交所的上市也开创了学校上市的先例;不过,全日制高等学历学校的完全公司化运营乃至上市,在国内还是史无前例的。

二战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数量的暴增,传统研究型大学和新兴教育型大学的分化日趋明显;美国的大学入学率从50年代的20%多快速上升到90年代的80%多,当入学率超过30%时,人们对大学教育职能的需求便开始明显压过对研究职能的需求,因为众多求学者中,最终成为研究者的毕竟是极少数;但是许多传统大学仍坚持维护其学术传统和研究型的本色,所以很自然的,在大学之间开始出现类型分化,于是一批轻研究而重教育、甚至完全放弃科研的新型学院便出现了;这其中较为激进的一些,完全放弃了传统大学法人社团性质的组织和运营模式,而采用了更具商业色彩的公司化运营,进而上市融资。

90年代以来,美国涌现了大批以职业培训和远程教育为主的大学和大学运营公司;94年,拥有凤凰城大学的阿波罗集团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该公司此后又创办和并购了多所大学;此后,麦凯恩、波士顿、西北大学等纷纷仿效,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其中拥有麦凯恩大学等九所学校的麦凯恩公司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两年前,甚至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印度孟买大学也曾有过上市融资的计划。商业化运营的教育型大学,由于能对企业对雇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作出更灵活迅速的反应,在学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方面的表现常常超出传统大学,他们的优势对于三四流传统大学尤其明显,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正在改变着高等教育产业的组织模式。

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当你决定组织一群人和一组资源来从事一项事业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何种组织模式;市场和制度的演化历史,创造出了许多组织形态供你选择,不同的组织形态适合于不同类型的目标:对于单纯而容易界定的价值观,信托基金是不错的选择,与遗嘱相结合,它可以把你的价值取向延伸到身后许多年;当这项事业高度依赖于合作参与者的个人禀赋与责任心,而这些又很难用钱在市场上买到时,无限合伙制便是首选;当所有核心资源都很容易从市场上买到时,钱就成了关键资源,此时有限责任公司乃至上市公司便是首选;你也可以不采用任何固定组织,而用一系列短期合约来组织你的业务链,如果合约谈判和执行的成本足够低的话。

大学是项独特的事业,它最初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一批智者生活、修行、讨论和苦思冥想的场所,而学生则是慕名前来倾听、参与和传承的下一批智者,共同的学术渊源、持久的问题关注、亲密的生活和讨论环境、绵延不绝的师徒传承,构成了一个个学派,而大学只是聚集和容纳这些学派的学术中心,因而大学的核心目标便是传承、发展和传播这些学派的学术传统;大学外的人们,常常能获益于这些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但对于大学和学术团体本身,这些只是副产品,并非其核心目标。思想和学术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其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核心是同行评价,而实现和维护这一机制的最佳组织模式,便是由教授组成的自治法人社团,这也是各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组织模式。

尽管近年来教育职能的份量越来越重,多数传统名校仍坚持以学术中心为核心目标,这样做是明智的;但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需求只能由其他学校来满足,对于那些无望跻身名校之列的三四流学校和教育家来说,这实际上也是很好的机会;那些排名50以外的大学,明智的选择是放弃发展成研究型大学的奢望,面向雇佣市场的真实需求,专注于教育和培训,是他们的前途所在,条件成熟者不妨采用商业化组织和运营模式;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已超过23%,雇员的求知热情和雇主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在不断高涨,而与此同时大学文凭却在不断贬值,职业教育供给不足的局面十分明显;有志于商业化教育产业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可谓生逢其时。

饭文#A6: 大学排行须在竞争中进步

大学排行须在竞争中进步
辉格
2009年5月8日

最近,《人民日报》连续两天报道了“中国大学排行榜”制作人武书连两次接受成都理工大学邀请,前去演讲并收取咨询费的事件;此前,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负责人也声称,曾多次遭遇大学评级机构上门索取赞助;这些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各种民间大学排行可信度的讨论,有人甚至将其比作“又一个牙防组”;此事也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该部发言人近日明确表态:不支持、不赞成搞大学排行榜。

大学排行榜是一(more...)

标签: | |
400

大学排行须在竞争中进步
辉格
2009年5月8日

最近,《人民日报》连续两天报道了“中国大学排行榜”制作人武书连两次接受成都理工大学邀请,前去演讲并收取咨询费的事件;此前,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负责人也声称,曾多次遭遇大学评级机构上门索取赞助;这些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各种民间大学排行可信度的讨论,有人甚至将其比作“又一个牙防组”;此事也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该部发言人近日明确表态:不支持、不赞成搞大学排行榜。

大学排行榜是一种信息商品,如同金融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和酒店业星级评定机构一样,作为第三方质量鉴定者,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为处于信息不利地位的交易方提供信息,是市场发育走向成熟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合并、升级、更名,学生和家长在面对如此众多名号个个响亮宏大、底细却个个陌生难辨的院校时,确实会茫然无措,除了少数几个顶级名校和本地学校之外,他们在选择大学和科系时,缺乏可用的信息。正是这种对信息的饥渴,成就了武书连这个起初少有人看好、评价方法也乏善可陈的排行榜,它声名鹊起的时间,恰好与扩招相吻合。

排行榜这种信息商品,其主要消费者是学生和家长,次要消费者是雇主和大学赞助者,大学不是它的消费者;所以,直觉上,排行榜的制作者应该向学生和家长而不是大学收费;然而,这里有个交易费用的问题,直觉上最顺当的模式商业上未必可行;市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常常能发展出一些超乎个人想象力的商业模式,来实现潜在的交易机会,其中之一便是由卖方付费、买方消费、而同时又能维持足够公信力的质量评级机制;典型案例是酒店业的星级评定,它是一些酒店自发成立的质量自律组织,会员缴纳的年费支撑了评级成本,而产出的信息产品——星级,满足了处于信息不利地位的消费者的信息需求,这一模式尽管也有不少诟病,但大致上运行良好。

那么大学排行适用哪一种商业模式呢?这取决于该市场交易费用的结构和分布,从发达市场的经验看,可行的模式有两种:把评级信息与其他信息一起在媒体上搭售,和/或利用评级所积累的数据库向学生家长提供收费咨询服务,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USNWR)的大学评级服务,同时运用了两种盈利手段,而《泰晤士报》的大学排名则依靠第一种手段。从公开的信息看,武氏排行榜是通过向媒体供稿(包括搜狐教育频道)和面向学生销售大学选报指南来获得收益,看来他走的是类似USNWR的路子,这样的话,向大学收取任何费用都是不明智的,容易混淆消费者对他的形象认知。

武氏排行榜的水准是令人失望的,尽管武书连清楚的知道他的消费者是学生和家长,但这一认知却完全没有贯彻到其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他的评价依据主要来自几大论文索引,和教育部门对专业、论文和科研成果的内部评比。然而我们知道,家长花钱和学生苦读的目的,是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和报酬;从这一需求中可以联想到一些显而易见的指标:毕业生受雇主欢迎的程度、薪酬和收入水平、在各行业占据高级职位或取得显著成就的人数,等等,然而在武氏评级体系中,我们连这些东西的影子也看不到。

不过,大学评价的低水准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独立评级机构的出现还只有十几年,连续发布排行榜的时间更不足十年,其质量提升有待更多新机构的参与,和更内行的专业人士的加入;鉴于武氏排行榜也能获得如此影响力,证明了消费者信息需求之旺盛,表明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专业人士和投资者,应该是有吸引力的;事实上,武氏已经有了一个竞争者,2003年,中国校友会网也开始进入大学评级市场,相信今后会出现更多更专业的评级机构,而充分的竞争将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机会,也将推动评级产品的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