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别的乐子可寻

【2021-12-09】

@yiqin_fu 收到邮件说英文博客今天多了小几百访问。我去搜了一下来源,发现是德国公共电视做的视频链接到我之前写的一篇讲 SheIn 的文章。我写的内容没什么值得说的。我主要感触的是英文世界的“内容发现”机制:这篇文章写于半年前写,但半年后它仍然能被发现,有另一家机构用里面的信息进行再创作。我相信五年后、五十年后如果有人愿意,他们还是会找到这篇文章。

这种信念对创作者带来的驱动是巨大的。创作者因为知道自己的内容五年、五十年后可能还会被人读到,所以就有动力写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东西。而如果一个生态里的内容只能通过信息流展现,那么写作者必定只有最大化短期浏览量的动力,不会想去创造长期价值。长此以往,生态里不会有任何的知识积淀,和创作者有创造长期动力的生态相比,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whigzhou: 这是 Web 2.0 和 3.0 区别,只是在2.0的遗产在英语世界仍然存续,而在有些地方完全消灭了

@whigzhou: Web2.0 曾经创造了一种假象,似乎真的有很多人在乎持久价值,3.0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幻象:很多之前表现的好像在乎持久价值的人,其实只是没别的地方可去,没别的乐子可寻而已,

这也挺好,

@tertio:是web1.0吧,web2.0的代表是社交网络

@whigzhou: 不知道别人怎么分,我的区分标准是(1)用户内容自生产力,2)挥发性,1.0=低生产力+低挥发性,代表是传统网站,2.0=高生产力+低挥发性,代表是博客/论坛/维基,3.0=高生产力+高挥发性,代表是TW/TikT

 

相关文章

标签: | | | | |
8931
【2021-12-09】 @yiqin_fu 收到邮件说英文博客今天多了小几百访问。我去搜了一下来源,发现是德国公共电视做的视频链接到我之前写的一篇讲 SheIn 的文章。我写的内容没什么值得说的。我主要感触的是英文世界的“内容发现”机制:这篇文章写于半年前写,但半年后它仍然能被发现,有另一家机构用里面的信息进行再创作。我相信五年后、五十年后如果有人愿意,他们还是会找到这篇文章。 这种信念对创作者带来的驱动是巨大的。创作者因为知道自己的内容五年、五十年后可能还会被人读到,所以就有动力写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东西。而如果一个生态里的内容只能通过信息流展现,那么写作者必定只有最大化短期浏览量的动力,不会想去创造长期价值。长此以往,生态里不会有任何的知识积淀,和创作者有创造长期动力的生态相比,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whigzhou: 这是 Web 2.0 和 3.0 区别,只是在2.0的遗产在英语世界仍然存续,而在有些地方完全消灭了 @whigzhou: Web2.0 曾经创造了一种假象,似乎真的有很多人在乎持久价值,3.0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幻象:很多之前表现的好像在乎持久价值的人,其实只是没别的地方可去,没别的乐子可寻而已, 这也挺好, @tertio:是web1.0吧,web2.0的代表是社交网络 @whigzhou: 不知道别人怎么分,我的区分标准是(1)用户内容自生产力,2)挥发性,1.0=低生产力+低挥发性,代表是传统网站,2.0=高生产力+低挥发性,代表是博客/论坛/维基,3.0=高生产力+高挥发性,代表是TW/TikT  


已有2条评论

  1. Mousevale @ 2022-02-14, 09:03

    按时间分Twitter和微博应该属于Web2.0的产物。
    “没别的地方可去,没别的乐子可寻”不正是人创造的源泉吗,可不敢小看呀。 😀

    [回复]

  2. bluescorpio @ 2022-03-09, 04:31

    “3.0=高生产力高+挥发性,代表是TW/TikT”。辉总,多了一个“高”字。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