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长期关系与普遍保护

【2013-01-13】

@高利明 国家:合作的背书——巴泽尔《国家理论》读书笔记 “不同于诺斯,巴泽尔给出了资本主义兴盛的一个简单而有力的解释:‘第三方实施’的规模效应。 巴泽尔是有着惊人续航能力的思想家。在找到‘第三方执行’的金钥匙之后,巴泽…

@局外人c的空间:高老师的力作!隆重推荐。我以为,高老师算是中国巴泽尔研究的至少是最高水准之一,

@学经济家:先收藏

@whigzhou: 若高总对巴泽尔的介绍是准确的,那看上去他是剑走偏锋了,强调国家普遍保护在市场制度发展中的作用是对的,但以为它取代了自下而上的规范/价值体系,因而后者不再重要,就错了

@whigzhou: 有机会我会写篇文章,先简单说几点:1)人格化与非人格化(即高总的“长期关系”与“第三方实施”)的二分法过于简化,远不足以澄清市场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差异,实际上这首先是一个策略与关系的抽象化和符号化的过程,从两两长期关系,到圈内长期关系,到身份/阶层分化,到亚文化的价值/伦理规范……再到社会主流价值/规范体系的形成,人格化程度逐级降低,

@whigzhou: 2)其次,缺乏普遍保障的传统社会,也有市场,因为熟人圈可以相互重叠,所以只要形成专业圈子,经过几层中介,即可覆盖一个相当规模的市场,百来个相互熟识犹太人社团,可以经营很大规模的商业和金融业,并且都是基于个人声誉的;

@whigzhou: 3)行会/协会等组织,可以大大扩展上述基于相互交叠的熟人圈的多层结构的覆盖范围,因为组织提供了一层抽象,用组织声誉代替个人声誉,一位墙上挂着某医学院毕业证的医生,有机会到一个陌生小镇开业,

@whigzhou: 4)所以,从传统社会向市场演化的过程,那些从长期关系中发展出来的价值/规范不是消失了或被取代了,而是a)去人格化了,b)多面化了,

@whigzhou: 5)国家的普遍保护(如果幸而存在的话)确实降低了市场制度对传统规范的依赖,但前者不可能离开后者而单独存在,因为需要有个东西来拉住它,以免其滑向专痔……

@whigzhou: 因为依其本性,国家总是走向集权化和大政府,永远需要有个东西拉住它,而市场制度至今得以苟延残喘,端赖一个自下而上的规范生成体系,巴泽尔(若如高总所介绍)的错误在于,以为这套价值/规范体系不再重要,其作用已被国家司法所取代,果若如此,我们看到的就是法国,而不是美国

@whigzhou: 5)这套自下而上的规范生成系统,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熟识和个人声誉,只是现代社会的熟识往往是单方面的,名人/大众构成了一个非对称的熟识关系,

@whigzhou: 6)实际上,这种非对称熟识关系也存在于大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它用公司人格取代自然人格,得以在邓巴数限制之下,在大规模市场上实现声誉机制,

@whigzhou: 7)即便有了司法普遍保障,现代市场的运行仍高度依赖信誉机制和私人规范,司法只是最终保障,只有极小部分纠纷求助于它,

@whigzhou: 8)作为个人,若从每个侧面看,很大程度仍生活于熟人社会(至少单方面熟识),与传统的主要区别是,这些侧面分离了,关系的内聚度降低了,即:你的熟人的熟人很可能不是你的熟人

@whigzhou: 相反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内聚度很高,你的同学通常也认识你的邻居/亲戚/客户,高内聚度的结果是,规范生活不同侧面的诸价值与规则,通常被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无所不包、从头管到脚的伦理系统,这种规范体系过于僵硬,让社区趋于保守封闭,让社会失去了流动性,

@吴昊老是重名很无奈:逗号,然后?辉总你这半天没下文了啊,哈哈……

@whigzhou: 想了想,要点好像说完了,更多细节以后再说

@高利明:答辉总http://t.cn/zjrnOke

@whigzhou: 嗯,高总列了很多具体例子来展开和澄清原文的意思,这些例子很好,其实许多我也赞同,但我要强调的是,从熟人社会到由第三方执行的抽象规范的演变,是经过了许多中间状态的,并且这些中间结构在市场制度中仍起着基础性作用,并未“沦丧”

@whigzhou: 也就是说,一个可持续的市场社会,不是由一个中央司法机构和一群无结构的个人组成的两层结构,而是由许多中间结构支撑起来的自下而上的多层结构

@whigzhou: 这些中间结构包括:社区/地方自治,行业组织,利益集团,专业阶层,大学/媒体/标准化组织等功能性机构/社团,亚文化群体,等等,所有这些中间结构,都有着与之相应的价值和伦理体系,在某个侧面起着社会规范的作用,假如这些都“沦丧”了,市场也没有了

@whigzhou: 其实,看待这些中间结构的态度,也构成了保守主义和Libertarian的一大区别

@whigzhou: 教会/教派组织也是重要的中间结构

@高利明:我更关心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若要开展贸易,其合约背后的执行方未必完全一致,这些不一致,市场究竟是怎样协调的、并进而如何影响这些执行者的行为和力量的。

@whigzhou: 嗯,你强调的方面是重要的,我只是提醒一下也要重视另一方面

@whigzhou: 饭文:从同性恋纷争看文化宽容 http://t.cn/ap6o8n ……在每一个特定的场合中,现代人倾向于只袒露自己与该场景有关的那个侧面,而把其他方面包裹掩盖起来,同时,他们也懂得小心的不去触碰和揭露别人的那些场景无关部位,这是现代……

@whigzhou: 这篇旧文介绍了我的多面化理论,多面化是理解传统与现代之区别的关键,现代社会,你在工作、亲戚往来、娱乐活动、参与社区管理、社会活动等等方面,会分别有个熟人圈,互不重叠,你在每个圈子里遵循的是不同的规范,而且除血缘圈之外,每个都可以退出、另选,而在传统社会,所有这些都被绑在一起

@whigzhou: 这种多面性,最生动的表现在婚宴的桌席安排上,一个圈子一两桌,假设每圈熟识15人,邓巴数限制下,个人可同时进入十个圈子,可覆盖生活各个侧面

@whigzhou: 多面化转变是根本性的,它同时带来了文化宽容、个人自由和社会流动性,因为若这些圈子全都被捆绑重叠在一起,个人就很难重新选择,退出的成本极高(那将意味着短时间一次性重建所有关系),退出(更多是被逐出)意味着身败名裂,从此无依无靠

@whigzhou: 多面化的结果改变了社会关系网的拓扑结构,传统社区基于血缘和地域,高度封闭,多数关系限于内部,仅通过少数关键人物(政治领袖、小店主、铁匠、货郎等)与外部发生关系,而那些专门从事社区间流通/交易的人,又往往游离于本地社区之外,组成自己的特殊社区,比如犹太人

@whigzhou: 起社区连结作用的那些群体,由于多数社会关系游离在本社区之外,因而本社区的规范无法约束他们,因而被视为异类,甚至归入贱籍,这是古代社会存在本末良贱之分的根源所在

@whigzhou: 关于本末良贱,我在这篇微言的后记里也有讨论 http://t.cn/zjrr6dh

@whigzhou: 邓巴数(或类似的认知局限),也为各行业可容纳的品牌数量和每个品牌覆盖产品种类设置了上限,为何牙膏和洗头膏被置于同一品牌下?因为分太细品牌太多消费者记不住,能合并就合并,但抹脸的不能跟刷马桶的合并,手机也不能跟鞋合并,认知距离太大,总的限制是:单个消费者能够辨识的品牌也就一百多个

 

相关文章

标签: | | | |
4826
【2013-01-13】 @高利明 国家:合作的背书——巴泽尔《国家理论》读书笔记 “不同于诺斯,巴泽尔给出了资本主义兴盛的一个简单而有力的解释:‘第三方实施’的规模效应。 巴泽尔是有着惊人续航能力的思想家。在找到‘第三方执行’的金钥匙之后,巴泽... @局外人c的空间:高老师的力作!隆重推荐。我以为,高老师算是中国巴泽尔研究的至少是最高水准之一, @学经济家:先收藏 @whigzhou: 若高总对巴泽尔的介绍是准确的,那看上去他是剑走偏锋了,强调国家普遍保护在市场制度发展中的作用是对的,但以为它取代了自下而上的规范/价值体系,因而后者不再重要,就错了 @whigzhou: 有机会我会写篇文章,先简单说几点:1)人格化与非人格化(即高总的“长期关系”与“第三方实施”)的二分法过于简化,远不足以澄清市场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差异,实际上这首先是一个策略与关系的抽象化和符号化的过程,从两两长期关系,到圈内长期关系,到身份/阶层分化,到亚文化的价值/伦理规范……再到社会主流价值/规范体系的形成,人格化程度逐级降低, @whigzhou: 2)其次,缺乏普遍保障的传统社会,也有市场,因为熟人圈可以相互重叠,所以只要形成专业圈子,经过几层中介,即可覆盖一个相当规模的市场,百来个相互熟识犹太人社团,可以经营很大规模的商业和金融业,并且都是基于个人声誉的; @whigzhou: 3)行会/协会等组织,可以大大扩展上述基于相互交叠的熟人圈的多层结构的覆盖范围,因为组织提供了一层抽象,用组织声誉代替个人声誉,一位墙上挂着某医学院毕业证的医生,有机会到一个陌生小镇开业, @whigzhou: 4)所以,从传统社会向市场演化的过程,那些从长期关系中发展出来的价值/规范不是消失了或被取代了,而是a)去人格化了,b)多面化了, @whigzhou: 5)国家的普遍保护(如果幸而存在的话)确实降低了市场制度对传统规范的依赖,但前者不可能离开后者而单独存在,因为需要有个东西来拉住它,以免其滑向专痔…… @whigzhou: 因为依其本性,国家总是走向集权化和大政府,永远需要有个东西拉住它,而市场制度至今得以苟延残喘,端赖一个自下而上的规范生成体系,巴泽尔(若如高总所介绍)的错误在于,以为这套价值/规范体系不再重要,其作用已被国家司法所取代,果若如此,我们看到的就是法国,而不是美国 @whigzhou: 5)这套自下而上的规范生成系统,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熟识和个人声誉,只是现代社会的熟识往往是单方面的,名人/大众构成了一个非对称的熟识关系, @whigzhou: 6)实际上,这种非对称熟识关系也存在于大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它用公司人格取代自然人格,得以在邓巴数限制之下,在大规模市场上实现声誉机制, @whigzhou: 7)即便有了司法普遍保障,现代市场的运行仍高度依赖信誉机制和私人规范,司法只是最终保障,只有极小部分纠纷求助于它, @whigzhou: 8)作为个人,若从每个侧面看,很大程度仍生活于熟人社会(至少单方面熟识),与传统的主要区别是,这些侧面分离了,关系的内聚度降低了,即:你的熟人的熟人很可能不是你的熟人 @whigzhou: 相反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内聚度很高,你的同学通常也认识你的邻居/亲戚/客户,高内聚度的结果是,规范生活不同侧面的诸价值与规则,通常被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无所不包、从头管到脚的伦理系统,这种规范体系过于僵硬,让社区趋于保守封闭,让社会失去了流动性, @吴昊老是重名很无奈:逗号,然后?辉总你这半天没下文了啊,哈哈…… @whigzhou: 想了想,要点好像说完了,更多细节以后再说 @高利明:答辉总http://t.cn/zjrnOke @whigzhou: 嗯,高总列了很多具体例子来展开和澄清原文的意思,这些例子很好,其实许多我也赞同,但我要强调的是,从熟人社会到由第三方执行的抽象规范的演变,是经过了许多中间状态的,并且这些中间结构在市场制度中仍起着基础性作用,并未“沦丧” @whigzhou: 也就是说,一个可持续的市场社会,不是由一个中央司法机构和一群无结构的个人组成的两层结构,而是由许多中间结构支撑起来的自下而上的多层结构 @whigzhou: 这些中间结构包括:社区/地方自治,行业组织,利益集团,专业阶层,大学/媒体/标准化组织等功能性机构/社团,亚文化群体,等等,所有这些中间结构,都有着与之相应的价值和伦理体系,在某个侧面起着社会规范的作用,假如这些都“沦丧”了,市场也没有了 @whigzhou: 其实,看待这些中间结构的态度,也构成了保守主义和Libertarian的一大区别 @whigzhou: 教会/教派组织也是重要的中间结构 @高利明:我更关心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若要开展贸易,其合约背后的执行方未必完全一致,这些不一致,市场究竟是怎样协调的、并进而如何影响这些执行者的行为和力量的。 @whigzhou: 嗯,你强调的方面是重要的,我只是提醒一下也要重视另一方面 @whigzhou: 饭文:从同性恋纷争看文化宽容 http://t.cn/ap6o8n ……在每一个特定的场合中,现代人倾向于只袒露自己与该场景有关的那个侧面,而把其他方面包裹掩盖起来,同时,他们也懂得小心的不去触碰和揭露别人的那些场景无关部位,这是现代…… @whigzhou: 这篇旧文介绍了我的多面化理论,多面化是理解传统与现代之区别的关键,现代社会,你在工作、亲戚往来、娱乐活动、参与社区管理、社会活动等等方面,会分别有个熟人圈,互不重叠,你在每个圈子里遵循的是不同的规范,而且除血缘圈之外,每个都可以退出、另选,而在传统社会,所有这些都被绑在一起 @whigzhou: 这种多面性,最生动的表现在婚宴的桌席安排上,一个圈子一两桌,假设每圈熟识15人,邓巴数限制下,个人可同时进入十个圈子,可覆盖生活各个侧面 @whigzhou: 多面化转变是根本性的,它同时带来了文化宽容、个人自由和社会流动性,因为若这些圈子全都被捆绑重叠在一起,个人就很难重新选择,退出的成本极高(那将意味着短时间一次性重建所有关系),退出(更多是被逐出)意味着身败名裂,从此无依无靠 @whigzhou: 多面化的结果改变了社会关系网的拓扑结构,传统社区基于血缘和地域,高度封闭,多数关系限于内部,仅通过少数关键人物(政治领袖、小店主、铁匠、货郎等)与外部发生关系,而那些专门从事社区间流通/交易的人,又往往游离于本地社区之外,组成自己的特殊社区,比如犹太人 @whigzhou: 起社区连结作用的那些群体,由于多数社会关系游离在本社区之外,因而本社区的规范无法约束他们,因而被视为异类,甚至归入贱籍,这是古代社会存在本末良贱之分的根源所在 @whigzhou: 关于本末良贱,我在这篇微言的后记里也有讨论 http://t.cn/zjrr6dh @whigzhou: 邓巴数(或类似的认知局限),也为各行业可容纳的品牌数量和每个品牌覆盖产品种类设置了上限,为何牙膏和洗头膏被置于同一品牌下?因为分太细品牌太多消费者记不住,能合并就合并,但抹脸的不能跟刷马桶的合并,手机也不能跟鞋合并,认知距离太大,总的限制是:单个消费者能够辨识的品牌也就一百多个  


已有1条评论

  1. rh @ 2013-12-27, 23:46

    有道理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