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症结不是债务,而是财政”一文里说:
美国国债的功能,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更是一种货币创造机制,它服务于全球货币体系,停止发行美债和缩减其规模,将动摇该体系的基础,导致通货紧缩,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对此bear表示不解,我解释一下(没系统学过货币理论,以下纯属个人理解):
其实,现代信用系统下,任何借贷行为都是在创造货币,比如,你向我借了1万,假定你信用完全可靠,而我的准备率为零,那就凭空创造了1万货币,因为我除了给你写一张1万银票之外,啥也不用做,你拿着银票去花就行了。
你可能会问,我的银子没增加,却凭空给你开了张银票,你花出去后别人拿来兑现怎么办?答案是:我把你的借据给他,他可以拿走马上卖掉,或者我去卖掉再把现银给他。我们不是假定了你信用完全可靠嘛?所以,接受你的借据和拿现银是一样的。
你可能又问,虽然说起来借据和现银一样,但他不了解这一点,或者就是不接受,怎么办?问得好,所以有准备率一说嘛,上述说法假定了准备率为零。
当然,实际上你的信用未必完全可靠,而我的准备率也不是零,所以,实际增加的货币量小于1万,我会在总放贷额与“资产”额之间维持某种比例关系,这些资产中,物理上的银子只是一小部分(假如该货币系统有本位物的话),其相对数量构成了准备率,其余由各种借据组成,包括你的借据,这些借据有不同的信用可靠度,对应不同资产等级,它们的加权总和与贷款总额之间的比例构成了所谓杠杆率。
上述准备率和杠杆率所容许的范围之内,任何借贷都增加了货币量,增加的程度取决于借据的信用可靠度所对应的杠杆率,在自由私人银行制度下,准备率和杠杆率是策略选择结果,而在美元体系中,它们是政策选择结果,但无论如何,在它们的限制之内,发生的事情性质是一样的。
因为美国国债的信用非常好,可以对应很高的杠杆率(即,人们接受它作为现银替代品的程度非常高),因而增加国债近乎于发行同等数量货币,比如,发1亿国债,财政部手里多了1亿现银可花,买国债的银行手里的1亿现银换成了1亿国债,由于后者近似于现金,因而总货币量多出了将近1亿。
抽象的说,信用体系下,货币创造的过程,就是有偿付能力的人将其潜在的借贷能力(信用)变成实际借钱行为的过程,或者说将资产资本化、金融化、货币化的过程,银行家的功能就是识别和量化信用,这一过程面临大量信息和交易费用上的障碍,因而在传统社会,货币通常都是不足的。
注:许多年前 @学经济家 学总就给我提过“货币就是借据”这一想法,我基本赞同,不过我们之间还是有一个分歧:学总似乎倾向于认为(这一点有待他确认)货币从一开始就是借据,即,货币起源于借贷,而我认为最初的货币有着另一种发生机制,直到近代银行发明信用货币之后,货币才成为借据,而之前的货币源自交易,而这些“原始”货币是信用货币发展的基础。
托利 @ 2011-08-09, 01:47
以我对货币非常浅薄的理解,提问:美国国债的信用,或者说任何资产的信用,长期来看是不是都是幻想?越是too big to fail, 越是会招来滥用,最后崩溃的是不是会越惨?
百分百准备率的金本位是不是才是最终解决之道?
关于钱的问题我真是太困惑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01
我不这么认为。
对金本位和百分百,我的观点是: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1358.html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347.html
[回复]
bear @ 2011-08-09, 11:02
谢辉总,理解了:)
学总论货币的文章我也看过些,他的一个观点让我比较困惑(按我的理解概括,有待确认too)–财政和银行分立的情况下,货币的增加与央行没有关系。
借贷产生货币,利率是借贷的成本,央行控制着利率。只要央行刻意压低利率,还是能使货币增长的吧?
[回复]
盲见 回复:
8月 9th, 2011 at 11:53
“利率是借贷的成本”和“央行控制利率”这两件事里的利率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实际利率,后者是名义利率,央行刻意扭曲后者,对前者没啥影响
[回复]
bear 回复:
8月 9th, 2011 at 16:33
不懂,贷款人按照“名义利率”还贷的,那货币的成本就是“名义利率”了啊
[回复]
yes 回复:
8月 9th, 2011 at 23:04
你的观点是对的,央行可以通过制定短期利率来影响借贷成本,但是央行这一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在封闭经济体内,低利率水平带来信贷扩张,引发通货膨胀,央行又需要改变其政策,提高利率。
[回复]
盲见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25
低于实际利率那部分,早就被批条,定向投资等寻租行为吞掉了,这些也要计入成本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27
这个上下文中的“央行”好像是Fed吧?
[回复]
盲见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48
我记得学总前两天是拿这个批“央行超发四万亿货币”的观点来着,跟FED关系不大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19
这不是“名义”和“实际”的差别吧?应该是一级市场和二级/零售市场的差别,央行对后者利率水平的影响确实弱的多,某些情况下甚至毫无影响(我称为“脱臼”状态)。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8月 9th, 2011 at 23:24
同问。“财政和银行分立的情况下,货币的增加与央行没有关系。”这话看得我糊涂。什么叫两者分立,什么叫两者合一?
就中国的情况,货币增加与人行规定的利率显然是有关的。美国的货币利率是怎么出来的?以前看到说美联储观察市场再制定利率,没搞明白。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22
分立的意思是,财政部不能强迫央行买下国债,所以假如国债卖不掉,财政就无法赤字。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16
学总的意思大概是,央行并不能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自如的操纵实际市场利率,这是当然的,但我对央行影响利率水平的能力的判断,要高于他认为的那样;不过,我们都同意,当一级市场利率已经处于近于零极低水平时,它对实际终端利率已毫无影响——我将这种情况称为“脱臼”,日本是典型。
[回复]
bear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11:10
一级市场指央行,实际终端指商业银行,这样理解对么?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2th, 2011 at 14:30
一级市场是指银行间的短期拆借,终端是指对非银行客户的借贷。
[回复]
yes @ 2011-08-09, 23:00
信用货币是经由信贷产生的是正确的。但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只有流通中的信贷票据才具有货币的性质。比如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或者美元本身不会对通胀产生影响,而当使用这些票据去参与实际交易,才会影响到物价。
我认为你高估了美国控制国债规模后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实际上大量的美国国债是作为资产被持有,而不是作为票据参与流通。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9th, 2011 at 23:50
嗯,准确的说是:流通中或支持借贷的票据才具有货币的作用。未必需要流通,支持借贷也可以,大部分美国国债虽被作为资产持有,但它们支持了持有者的放贷(商业银行和各国央行),因而实际上间接的起着货币的作用,只有拿着什么也不做的,才与货币量无关。
[回复]
yes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01
央行持有外国资产可能会影响货币投放,但是,央行普遍的一个操作是对外国资产变化对本国货币供给的作用进行冲销,而大多数国家的央行都大致上完成这一操作。也就是说,持有美国国债或者美元储备对本国的货币供给影响有限。
商业银行持有外国资产本身无法影响信贷,既然钱都贷给了美国政府,也就不能再贷给其他借款人。
所以,你说支持借贷的票据我觉得似乎不是很正确。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11
嗯,跨国的货币增发效果比较复杂,取决于各国央行的政策,但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债数量将支持其本币的发行水平和币值,因而间接的支持了全球货币总量,这一效果似乎是存在的,比如,假如日本不持有这么多美债,它的国债额能放大到今天的规模吗?同时日元币值能维持现有高位吗?我觉得未必。
[回复]
yes 回复:
8月 10th, 2011 at 00:23
哈哈,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而且,我觉得你这个观点其实是搞反了。
日本、中国持有美债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贸易顺差是主要的因素,顺差结算后积累的美元储备,必须要转换成美元资产,比如美国国债才能获得收益。
反过来,在有持续的贸易顺差的情况下,你说日元币值是在高位,我保持谨慎怀疑。
[回复]
顾家浜 @ 2011-08-16, 14:26
说货币是信用,会不会是一种偷懒的思维?信用只是某种状态下货币的一个特性而已。货币有时还是习惯呢。信用总得有特定的主体,习惯却是去人格化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6th, 2011 at 15:38
自然货币的基础不是信用,而是“能用它换来东西”的信念,而信念可以是非人格化的,信用货币的基础是信用,它是具体到其发行者的。
[回复]
顾家浜 回复:
8月 16th, 2011 at 16:45
那人们选择法币究竟是因为信念还是信用,或者兼而有之?
[回复]
辉格 回复:
8月 16th, 2011 at 22:37
法币通常是基于对政府和央行的信任吧,不过,无论法币还是信用货币,都不排除这样的情况:有些使用者并未意识到货币可靠性依赖于发行者的信用,而只是跟从周围人的做法,这种情况下,就个体感受而言,类似于自然货币。
[回复]
小橘子 @ 2011-08-22, 23:11
上次看完在gmail上,还没说一句,写得真清楚明白啊。
[回复]
黄反动 @ 2011-09-28, 18:45
按辉总的理论,发行股票都是在创造货币
[回复]
辉格 回复:
10月 11th, 2011 at 15:06
对
[回复]
小橘子 @ 2012-12-09, 23:40
因为债券和股票不能直接与商品和劳务进行交换,因而不能算作货币。债券和股票,虽然增加了其所代表的信用、商品和劳务的流动性,但不会增加商品和劳务的名义价格,因为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中,债券、股票代表的是商品,而不是货币,实际上,它们反而会降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因为一定量货币可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了。
发行债券行为,要分成两个时间阶段来看。在第一个阶段,经济中的货币没有增加,用货币可购买的商品(债券看作商品)却增加了,因而,在这个阶段,发生了通货紧缩。在第二个阶段,因为美联储规定的准备金中不包括债券,因而银行不能用债券来创造货币。在第二阶段,如果债券是由私人发行的,那么通货数量不变,如果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由于经济中的货币数量不计财政部持有部分,因而通货就减少了。按曼昆的说法,公开市场操作是美联储调控货币量的一种手段,通过买入国债注入流动性,通过卖出国债回收流动性。
补充:据曼昆说,共同基金账户余额可用于开支票,因而也算货币。这样的话,一部分股票债券就通过共同基金变成了货币。但是,等额通货和活期存款、支票等其他通货对应的货币量是不同的。通常支票只能兑换成通货后再次流通,活期存款的流通速度也要比通货慢得多,因而用国债来回收通货后,总货币量减少。
[回复]
辉格 回复:
12月 9th, 2012 at 23:55
1)商品和货币并非泾渭分明,按流动性高低构成一个连续谱;
2)债券和股票实际上可以“直接与商品和劳务进行交换”,也经常这么做(不是连物物交换都有发生吗?),只是其流动性不如现金,当交易双方有现金可用时,通常不选择其他媒介(但也经常选择流动性比债券更差的商业票据);
3)发行货币只是各种创造流动性的手段之一,发行债券和股票也是,债券股票一旦发行成功,基于它们再发行货币很容易,比债券和股票发行的过程容易得多;
4)央行卖出国债可回收流动性,但并未让这部分流动性降至零,而只是回收了国债流动性小于货币的部分。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0:16
第3)点,基于债券股票再发行货币,是什么意思?
[回复]
辉格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0:29
你把10万股票存在银行,银行印5万钞票借给你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0:38
股票不能作为准备金,银行的贷款额受其作为准备金的现金存款限制。
[回复]
辉格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1:00
引入国家就复杂了,迄今都在自由信用货币体系下谈论
[回复]
辉格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1:02
而且,谈论“创造”货币时,总是假定货币是不足的,对应于准备体系下,可以认为尚未达到其杠杆率上限,对应自由货币制度,可认为尚未达到其风险意愿上限,原理类似,只是这个上限的规定者不同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1:03
哦。嗯。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0:56
是说股票债券比实物资产更容易抵押贷款吗?
[回复]
辉格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0:59
对,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就是增强其流动性的过程,也就是让其价值变得更容易被任意第三方认可的过程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1:00
嗯。
[回复]
小橘子 @ 2012-12-10, 00:00
按照货币乘数理论,银行按准备金率的倒数倍创造货币,例如10%准备金率的银行使货币量变成原来的10倍。但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后,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倍数远没有那么高。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创造的账面货币全部存成5年期定期存折,那么这部分货币实际上不能用于本期流通,本期流动性就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存入银行的通货的流动性。
[回复]
辉格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1:04
我不喜欢乘数理论,因为它暗示乘数是个大致上给定的值,其实远远不是,乘数事后可以统计,但从这个概念出发理解货币系统,并不好,作为理解和分析的起点,它没什么用。
[回复]
辉格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1:07
我坚持将流动性作为核心基础概念,将货币现象视为流动性的分布、需求、供给、创造等等方面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1:09
嗯。嘿嘿,想了前面那篇流动性含义之后,完全理解并赞同。
[回复]
小橘子 @ 2012-12-10, 00:51
我突然发现流动性和货币量的关系是个很难想清楚的问题。虽然我前面也用了,不过我好像只是把流动性当成了货币。
无论按照你的定义——价值客观化程度,曼昆的定义——兑换为交易媒介的容易程度,还是我自己的定义——交易的容易程度,都不容易看出流动性和货币量之间的关系。
增加货币时,流动性增加了吗?增加货币不是提高了物价吗?或者,在达到物价上升后的新稳态的过程中,流动性增加了?按照曼昆的定义,似乎是的。
那么,增加一种商品时,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了?仍然按照曼昆的定义,如果这种商品与比其流动性更高的商品交换,那么后者就是交易媒介,如果与比其流动性更低的商品交换,那么其自身就是交易媒介。也就是说,如果股票债券与货币的交易次数多,就降低了流动性,与商品的交易次数多,就增加了流动性。
因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满足了流动性需要,因而,当流动性增加时,货币就贬值,当流动性减少时,货币就增值。哈哈,豁然开朗呀。
[回复]
小橘子 @ 2012-12-10, 01:47
通过抵押贷款在时期1创造的货币,由于要在时期2归还,因此,从时期1持有至时期2的货币,并不会贬值。借还款只是改变了借还款周期内的流动性分布。在长期,抵押贷款的信用如果可靠,那么所有人的资产平均来说不会贬值,如果贷款者无力偿还,那么只有放贷者蒙受损失。因此,自由货币系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相反,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还会发生通货紧缩。只有以通胀税形式创造的无抵押货币,会是货币持有者蒙受损失。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10th, 2012 at 01:59
这也揭示了金本位崩溃的原因。除非信用良好者(经济增长源)的借据可以直接流通(即货币多元化),否则,随着经济增长,在准备金率低至极限后,通货就总是会紧缩的。 维持单一通货的代价,就是有一个货币当局通过印钞来向经济抽税,同时注入流动性。
如果借据或抵押凭证可以带来正的流动性(直接流通是带来正流动性的特例),那么或许可以补偿通货的流动性不足。
[回复]
小橘子 @ 2012-12-20, 00:56
最近看到美联储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有点困惑。
美联储通过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购买美国国债,增加基础货币量。这部分基础货币,虽然是无中生有的,但是和金属货币时期通过降低成色抽取铸币税不同的是,这笔新增货币,是要通过还款回收的。 这和商业银行不能在长期增加货币量是一样的,因为发放的贷款是需要回收的,从放贷和回收的整个周期来看,银行并没有创造货币,或者说,放贷期的通胀,被回收期的通缩抵消。
如果美联储贷出的货币总是能回收,购买的债券总是被偿付,那就不会在长期创造货币。基础货币的持续增长,来自对无法偿付的贷款和债券的勾销坏账。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20th, 2012 at 12:36
虽然现在美国的通货膨胀是温和的,但随着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越来越多,我想象不出美国国债将来如何收场。要么国债发行量越来越小,逆转联储国债存量增长趋势,同时伴随通货紧缩,要么美联储销毁手中积累的国债。后者将损害美元信用。
在美国国债几十年的持续膨胀之下,当今美元仍然有这么高的信用,倒是值得奇怪的。
[回复]
小橘子 @ 2012-12-20, 01:19
奇特之处是,保持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发展,注定使基础货币持续增加,也就注定会有一些接受美联储贷款和被美联储购买的债券无法偿付。这个宏观效果是和贷款的具体商业银行和发售债券的政府的经营成果无关的。
如果美联储只通过购销国债来改变基础货币量,那么国债是注定无法偿还的!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2月 20th, 2012 at 01:38
哈哈,应该反过来说,如果国债总能偿还,或者在考察的时期内不越借越多,美联储也就无法通过购买国债来注入流动性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