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O8: 重返金本位是个馊主意

重返金本位是个馊主意
辉格
2010年11月16日

上周初,就在G20峰会之前,世行总裁佐利克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呼吁正在为国际金融体系寻找出路的各国政府,考虑建立某种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和汇率机制,再次将金本位这个沉寂已久的话题提上了台面;本周,周其仁教授也发表专栏文章,认为当前对货币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是时候从货币政策深入到货币制度了,同时他似乎也认为,金本位即便在政治上不可行,至少在学理上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项。

然而在我看来,金本位制度在理论上就站不住脚,它是一种有着强烈内在紧缩倾向的货币系统,而在实践上,它的表现也乏善可陈;在古代,地区间高度隔绝,经济货币化程度很低,贸易对产出的比例极低,人们尚能忍受贵金属货币的弊端,而在高度流动性、深度分工、贸易量极高的现代社会,强行重返金本位将让经济水平倒退几个时代;历史上,凡是商业迅速繁荣的时期,都伴随着人们摆脱金属货币的强烈冲动,而无法摆脱的那些金属残余,总是梦魇般的给经济带来剧烈动荡。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布雷顿体系是“真正的金本位”,其实它顶多只能算是1/4金本位的:首先,各国货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是可以定期调整的,尽管调整幅度受限,但远非固定的,其次,美国央行对普通持币者并不承担按规定比例兑换黄金的义务,它只对体系内各国央行承担此义务,而这些国家(尤其是德日)在战后对美国俯首帖耳,不会违背其意志而要求兑现黄金,所以,当不太听话的法国大笔兑现黄金以图建立独立储备时,系统便立刻崩溃了。

所以,若布雷顿果然是真正的金本位,它将在战后导致一次灾难性的全球通货紧缩,而要避免紧缩,即便以当时美国倾球之国力,其黄金储备也决不可能撑到1971年;幸亏布雷顿不是真的金本位,即便如此,它与黄金的牵扯仍给战后世界经济制造了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

黄金作为货币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存量增长过慢,即便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开采技术,把矿井挖到近四千米深,年产量也只有两千多吨,存量年增长率不足1.5%;况且,历史上人们还执着不倦的把黄金埋入地下、藏进洞穴和带进坟墓,令其从货币系统中消失。

几乎恒定的总量让金本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份额本位”,即,只要你坚定的持有世界总量1%的黄金,无须做任何事,那么无论产出量如何变化,你永远都拥有世界财富的1%;在一个长期停滞的经济中,这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样的货币将是绝对“稳定”的。

但它显然难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如果你的钱既不用于生产性投资,又不促进流通,也不借给别人去做这些事,而仅仅是简单的持有它,就能让你毫无风险的分享增长的果实,这不是一种良性的激励机制,它会鼓励人们囤积货币,造成投资和流通领域货币短缺,也就是常说的通货紧缩。

黄金的份额本位特征,实际上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地租的效果,而且是无级差的地租;在后发国家市场化和经济起飞的阶段,地租屡屡成为被民众诟病的对象,认为它是鼓励不劳而获、供养寄生虫的不良激励;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乔治主义运动中,以剥夺地租和均分地权为宗旨的土地改革,曾一度广泛流行于全球各地。

不过,由于土地固有的稀缺性,地租不可能被制度所消除,而其空间上的排他性、牢固深远的历史基础,也使得剥夺地权在法理和道义上皆缺乏正当性;而且,因为租价级差的存在,地租实际上也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它鼓励地主改进社区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如此他才能获得更高等级的地租收入。

但是,金本位制度却会通过法律无端创造出一个无级差地租,它丢失了级差地租的良性激励,却发扬光大了地租最坏的一面;它倾向于把每个人改造成拽紧钱袋的消极食利者,每当增长苗头显露时,收租食利策略的优势便会提升,由此带来的通货紧缩和高利率将打击投资者,压制创新和增长,从而将经济维持在停滞的均衡上,在这样的均衡上,币值倒的确会是很稳定的。

在历史上,人类遭受的通货紧缩之苦远远多于通货膨胀,通胀扰乱了人们对交换比例的预期,而通缩则不仅扰乱预期,严重时还导致货币枯竭,让交换根本无法继续,因而其伤害是更大的;即便那些臭名昭著的恶性通货膨胀事件,造成灾难性伤害的,其实也是因为恶性膨胀的官方货币首先清除了私人储备,继而又被拒绝使用而退出流通,而最终造成的通货紧缩。

历代金融家都在挖空心思的创造信用货币,以图摆脱黄金的桎梏,然而这样的努力终究会受到市场或法律的储备率要求的限制,货币一天不与黄金彻底脱钩,人们就要多忍受一天它对贸易与投资的干扰,并提心吊胆的等待它带来的下一个通货紧缩噩梦。

相关文章

标签: | | |
1358
重返金本位是个馊主意 辉格 2010年11月16日 上周初,就在G20峰会之前,世行总裁佐利克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呼吁正在为国际金融体系寻找出路的各国政府,考虑建立某种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和汇率机制,再次将金本位这个沉寂已久的话题提上了台面;本周,周其仁教授也发表专栏文章,认为当前对货币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是时候从货币政策深入到货币制度了,同时他似乎也认为,金本位即便在政治上不可行,至少在学理上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项。 然而在我看来,金本位制度在理论上就站不住脚,它是一种有着强烈内在紧缩倾向的货币系统,而在实践上,它的表现也乏善可陈;在古代,地区间高度隔绝,经济货币化程度很低,贸易对产出的比例极低,人们尚能忍受贵金属货币的弊端,而在高度流动性、深度分工、贸易量极高的现代社会,强行重返金本位将让经济水平倒退几个时代;历史上,凡是商业迅速繁荣的时期,都伴随着人们摆脱金属货币的强烈冲动,而无法摆脱的那些金属残余,总是梦魇般的给经济带来剧烈动荡。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布雷顿体系是“真正的金本位”,其实它顶多只能算是1/4金本位的:首先,各国货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是可以定期调整的,尽管调整幅度受限,但远非固定的,其次,美国央行对普通持币者并不承担按规定比例兑换黄金的义务,它只对体系内各国央行承担此义务,而这些国家(尤其是德日)在战后对美国俯首帖耳,不会违背其意志而要求兑现黄金,所以,当不太听话的法国大笔兑现黄金以图建立独立储备时,系统便立刻崩溃了。 所以,若布雷顿果然是真正的金本位,它将在战后导致一次灾难性的全球通货紧缩,而要避免紧缩,即便以当时美国倾球之国力,其黄金储备也决不可能撑到1971年;幸亏布雷顿不是真的金本位,即便如此,它与黄金的牵扯仍给战后世界经济制造了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 黄金作为货币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存量增长过慢,即便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开采技术,把矿井挖到近四千米深,年产量也只有两千多吨,存量年增长率不足1.5%;况且,历史上人们还执着不倦的把黄金埋入地下、藏进洞穴和带进坟墓,令其从货币系统中消失。 几乎恒定的总量让金本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份额本位”,即,只要你坚定的持有世界总量1%的黄金,无须做任何事,那么无论产出量如何变化,你永远都拥有世界财富的1%;在一个长期停滞的经济中,这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样的货币将是绝对“稳定”的。 但它显然难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如果你的钱既不用于生产性投资,又不促进流通,也不借给别人去做这些事,而仅仅是简单的持有它,就能让你毫无风险的分享增长的果实,这不是一种良性的激励机制,它会鼓励人们囤积货币,造成投资和流通领域货币短缺,也就是常说的通货紧缩。 黄金的份额本位特征,实际上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地租的效果,而且是无级差的地租;在后发国家市场化和经济起飞的阶段,地租屡屡成为被民众诟病的对象,认为它是鼓励不劳而获、供养寄生虫的不良激励;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乔治主义运动中,以剥夺地租和均分地权为宗旨的土地改革,曾一度广泛流行于全球各地。 不过,由于土地固有的稀缺性,地租不可能被制度所消除,而其空间上的排他性、牢固深远的历史基础,也使得剥夺地权在法理和道义上皆缺乏正当性;而且,因为租价级差的存在,地租实际上也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它鼓励地主改进社区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如此他才能获得更高等级的地租收入。 但是,金本位制度却会通过法律无端创造出一个无级差地租,它丢失了级差地租的良性激励,却发扬光大了地租最坏的一面;它倾向于把每个人改造成拽紧钱袋的消极食利者,每当增长苗头显露时,收租食利策略的优势便会提升,由此带来的通货紧缩和高利率将打击投资者,压制创新和增长,从而将经济维持在停滞的均衡上,在这样的均衡上,币值倒的确会是很稳定的。 在历史上,人类遭受的通货紧缩之苦远远多于通货膨胀,通胀扰乱了人们对交换比例的预期,而通缩则不仅扰乱预期,严重时还导致货币枯竭,让交换根本无法继续,因而其伤害是更大的;即便那些臭名昭著的恶性通货膨胀事件,造成灾难性伤害的,其实也是因为恶性膨胀的官方货币首先清除了私人储备,继而又被拒绝使用而退出流通,而最终造成的通货紧缩。 历代金融家都在挖空心思的创造信用货币,以图摆脱黄金的桎梏,然而这样的努力终究会受到市场或法律的储备率要求的限制,货币一天不与黄金彻底脱钩,人们就要多忍受一天它对贸易与投资的干扰,并提心吊胆的等待它带来的下一个通货紧缩噩梦。


已有55条评论

  1. jialong314 @ 2010-11-23, 16:14

    问下辉格老师的看法是GDP增长率和货币增长率应该呈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对在效率方面较优呢?另:薛兆丰老师的sina微博今天发了张照片有你的真像 :)

    [回复]

    辉格 回复:

    呵呵,春光乍泄了。对于法定货币,我觉得“何种货币政策是最好的”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对货币的需求高度依赖于需求者对未来的预期——比如当某人认为某项创新前景大妙时便对货币构成强烈需求——,而这些预期是否“合理”在事先注定无法判别,如果非要选一种政策,我觉得弗里德曼的固定增长率策略和锁定CPI策略都还算可取,而锁定终端利率策略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更GDP增长率挂钩好像没什么道理;我觉得最理想的还是让私人货币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实际上,私人货币从未有机会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进行尝试,我相信若有机会他们一定会比任何经济学家高明百倍。

    [回复]

    辉格 回复:

    本来我还想就此题目另写一篇,但我的编辑们显然对此缺乏兴趣,只好算了。

    [回复]

  2. 小橘子 @ 2010-11-23, 19:34

    “金本位”这个概念有歧义。周其仁在“民间的金本位”一文中,按“黄金作为一种货币”来使用“金本位”这个词。这样的金本位是可能的。一般来说,金本位的含义是“黄金作为主要的货币”。由于黄金储量价值远远小于商品价值,黄金远远不够用,这样的金本位是不可能的。
    金本位还有另一种用法,即锚住黄金的官方货币制度。这种用法实际上是份额本位(忽略黄金开采因素)。
    以“份额本位”而不是“金本位”来称呼锚住黄金的官方货币制度,可以避免混淆。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周其仁这种我叫“金基准”,不是金本位,差别在于前者不要求银行按特定储备率储备黄金,并承担黄金兑现责任。

    [回复]

    辉格 回复:

    04/05年那阵在万科就讨论过,当时我认为金本位不可行,但金基准或许是可行的,不过也没想太清楚。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使我联想起那谁谁(费米、费雪?)说的自然利率的问题。薛兆丰认为市场形成的利率,包含了自然利率和通胀率,构成名义利率,我现在觉得这个说法可能是错的。
    市场形成的利率,和自然利率、通胀率有关,但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最终还是由供需决定的。存款利率是和贷款利率同时决定的。自然利率和通胀率主要影响供应一方。还有其他影响供需的重要因素,例如,投资回报率影响需求,将影响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

    利率这东西不是天然存在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我对费雪理论的不满在于,他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即便在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利率不仅与时间偏好(即所谓的“不耐”)有关,更与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差异有关,因而完全可能存在这样的状况:对于同一个货币供给水平(也即利率水平),在有些人眼里,发生了通货紧缩,而在另一些眼里,发生了通货膨胀,在事先,无人能判断谁对谁错,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有消息称某地发现储量千亿吨的大油田,然后,银行贷出100亿美元,对于相信油田存在的人,100亿远远不够,通货紧缩了,而对于不相信的人,这100亿就是泡沫,通胀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上述看法的更多讨论,参见:

    利率变动:一个基于流动性的考察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664.html
    谁做老板?这是个流动性问题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663.html
    复苏迹象依然渺无踪影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4.html

    [回复]

  3. 虹口老吴 @ 2010-11-23, 23:02

    您的意思是说金本位下个人手中的黄金会越来越值钱,所以人们会倾向存钱,从而导致流通领域内的货币短缺。我没理解错吧?
    于是我产生两点疑问:

    1、上升的币值和利率难道不会激励对货币的使用和出借吗?

    2、勤奋工作换取的货币可以永久保值,这难道不是一种“良性的激励机制”吗?

    望解惑,谢谢!

    [回复]

    辉格 回复:

    1)我可没说“上升的币值和利率不会激励对货币的使用和出借”,我只说过:这些即使不使用不出借也照样按比例分享增长,并认为这不是良性激励,至于金本位下多高的利率可激励出借,那是另一个问题,我没讨论;

    2)在经济持续增长条件下,金本位下的货币可不是“可以永久保值”,而是永久自动增值。

    [回复]

    虹口老吴 回复:

    您说的“私人货币”我绝对赞成。但关于“金本位”我又有两点疑惑:

    1、如果货币“永久自动增值”,那么相同目的之贷款本金不是也会逐年下降吗?这对您说的“高利率”弊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现实中黄金可自由交易的国家,人们是否倾向于囤积黄金,而非将纸币投入其他投资领域?

    望赐教,谢谢!

    [回复]

    辉格 回复:

    1)那要看贷款契约怎么写了,如果借的是金,还的还是金,本金怎么会逐年下降呢?我说的自动增值是金相对于其它东西;
    2)可自由交易未必会导致囤积倾向,但当它被普遍用作货币,或普遍用作货币本位物时,就有了囤积倾向,否则,它只是N多种商品之一,是否被囤积,取决于人们的偏好和预期分布;

    [回复]

    辉格 回复:

    一种商品是否被普遍用作货币,对其市场价值的走向,是有巨大差别的。

    [回复]

  4. 溪月寒星 @ 2010-11-24, 01:48

    前几天我刚刚看到铅笔社提到”通缩有害论的错误之处”,没有细看.对金本位是不是好,我暂持观望态度.

    [回复]

  5. gaohan_cn @ 2010-11-24, 02:45

    完了,我迷惘了,我是你的fans,也是元非的fans,你们两个竟然不同意对方,迷惘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呵呵,不至于吧,被我fans的那些家伙,好像也经常会被我不同意的。

    [回复]

  6. 剑寒秋水 @ 2010-11-24, 13:08

    有一点不同意——持有1%黄金不等于永久持有全部人类财富的1%.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能具体说说么?
    你同意“持有1%黄金等于持有[参与交换且只以货币为交换中介]的财富的1%”么?

    [回复]

    剑寒秋水 回复:

    我的意思是 —— 假设黄金是唯一货币(或者在货币完全基于金本位)的前提下,1%黄金也并不能永久代表全部人类财富的1%。

    这个是一系列思考的一部分,只说这一点不好说明白。稍后要写一篇专门的文章的—— 一方面现在搞ideabyme改版太忙,另一方面还要理理思路。文章发出来了我在这里留言告诉你,欢迎你批评。

    [回复]

  7. jinhua lau @ 2010-11-25, 16:44

    gaohan,不用迷惑。
    元非说的是,通货紧缩并不是反对金本位的理由,因为在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内,必然存在通货紧缩(在货币量一定的情况下是显然的,货币量不定的情况下,工资增长速度超过价格增长速度,用实际产品度量的价格依然是下降的),而不是通货膨胀。

    [回复]

  8. 辉格 @ 2010-11-25, 17:57

    1)“用实际产品度量的价格依然是下降的”——这句实在看不懂;
    2)“货币量不定的情况下,……”——这句所描述的状况,也是“存在通货紧缩”吗?

    [回复]

    jinhua lau 回复:

    我也觉得我说的太混乱了,那我举个例子吧:
    假定一个经济体有10个人,货币总量为1,生产唯一一种经济体赖以生存的产品A,简单起见,用的原料是人力(10个)和经济体的自然资源(禀赋)。
    在第一期,生产1单位A,由于货币总量为1,PA=1.个人工资为0.1,可以购买0.1单位A。但是大家感觉A比较好吃,并且没有厌足点(或者距离厌足点非常非常非常远),决定下期生产2单位A。
    在第二期,存在两种情况。假定货币总量固定,显然,大家手里的钱更值钱了,这里的通货紧缩跟辉总说的是一个概念。
    但是假如货币总量增加到10。此时,PA=5.个人工资为1,可以购买0.2单位A。虽然A的价格上升了,但是以单位人力度量的价格RA=5,也就是原来一单位A值10个人力,但是现在,只值5个单位啦。所以在这个概念上来说,通货紧缩。因此Robert Higgs说“Nonsense about Deflation”(http://mises.org/daily/3236)。
    这个例子里面,显然,经济体是增长的,因为A的产量增加了嘛。但是,如果在金本位下,GDP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好多人说,GDP更多地是度量通货膨胀的速度。
    另外,在这里“money”不是生产要素。

    但是,我依然反对“金本位”,不过基于不同的理由。
    在金本位下,个人投资决策将更为审慎,就像George Reisman在“The Stock Market, Profits, and Credit Expansion”中说的:
    There are always some men with great financial visions that they seriously believe in and do so strongly enough to try to bring them to fruition in reality. In the absence of credit expansion, the only funds available to them are their own and those of the small number of others who can be persuaded after due deliberation to share their vision and are willing to take the risk of loss. Typically, such ventures begin with small capital investments and only after demonstrating their success by being able to earn a substantial rate of profit on the initial investment is more capital forthcoming. And much or possibly even all of this additional capital, will consist of nothing other than the reinvestment of the profits themselves. The effect is that the capital invested in the business grows in line with, and on the foundation of, its already demonstrated success. Additional outside, borrowed capital is attracted only insofar as the growing capital of the original investors can provide a substantial buffer of safety for the creditors.
    在金本位下,个人允许犯错的概率变小了,因此金融系统的风险也相应降低了。就像基因算法里把mutation的概率设的极低,往往会导致目标函数收敛的速度变的非常之慢,并经常会陷入局部最优。但是mutation的概率过大,往往也会造成算法无法收敛。经济体中的信贷约束类似于基因算法里的突变概率(mutation),在金本位下,系统风险的降低是以经济体创新速度的降低为代价的,如何在系统风险和创新速度之间进行权衡,也就是怎样设置突变概率,才是关键(当然,也是我自己在扯淡,好多事情也没太想清楚)。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就是词汇之辩了,没啥意思,把“产量倍增货币不变”称为通货稳定而非紧缩,当然也没问题,词汇随便造好了。

    [回复]

    jinhua lau 回复:

    但是元非的另一层意思似乎是说,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伴随的是通货紧缩,这里说的是同一个紧缩概念。

    [回复]

  9. gaohan_cn @ 2010-11-25, 18:36

    我突然大概反应过来大家的争执点了。。

    [回复]

  10. jinhua lau @ 2010-11-26, 19:22

    另外,我反而觉得:
    大家都去持有黄金不再投资,那么产品自然减少,当产品逐渐减少时,我相信又会有通货膨胀了,因为“钱”相对变多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那是啊,每次大饥荒都会造出很多新地主的。

    [回复]

  11. wenboo @ 2010-11-27, 11:41

    用简单的方式理解货币。

    把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看做是一条曲线(平面坐标系,横轴为时间,纵轴为货币需求量),这条曲线从历史看应该是波动向上的。实际货币投放量,最好是紧跟这条曲线。偏离了就会影响市场,高于这条曲线会刺激投资,低于这条曲线会抑制投资。人类找不到完美的方法跟住这条曲线,是为货币主义存在。

    人类设计货币,是把它当做交易媒介,减低交易费用。如果货币偏离了作为媒介的中性作用,本身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储或者抛),则出现危机。

    当下重回黄金本位,且不说各国黄金储备、黄金储量、黄金产量都是不同的,即使从全球范围看,黄金的开采速度约为2%,这个速度对这些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倒是挺合适,但对新兴市场肯定会起到抑制作用。

    而且今年有消息报道,中国国内的黄金开采将会在6年后耗尽。届时,中国将会为了流通黄金需求,永远成为商品输出国。世界又会多出一些像石油输出国一样少劳多获的国家,也很可能会催生一些专制国家,无法保证他的开采速度。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同意,不过还是有个差别,弗里德曼相信一个机器人执行的货币政策能更接近于跟住这条曲线,而我则相信私人银行能跟得更好。

    另外,我查到的数据显示,黄金增长速度只有1.5%。

    [回复]

    wenboo 回复:

    这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吧?弗里德曼的机器人设计,针对的是央行层面,而您说的私人银行指的是商业行吧?弗里德曼看到人为调动货币发行窗口,容易被政府介入损害市场信用系统。于是设想用机器人来排除干扰,这个机器人是个理想化身。因为再好的基金经理和数学家,也不总能找到符合市场趋势的数学模型。

    另外,记下你的数据了。我是从新闻得的,应该不准确。

    [回复]

    辉格 回复:

    哦,我是指没有国家干预的私人货币,弗里德曼好像没有认真考虑过这种可能性,不过这也怪不得他,因为私人货币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也就没有为实证研究提供素材。

    [回复]

    wenboo 回复:

    嗯,这倒是,弗老先生没考虑过这个。

    私人发行货币形成竞争,到是可以去逼近这个“合适的投放量”。不过从制度经济学那儿,又要考虑交易费用的问题了,呵呵。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历史上出现过私人货币啊。牲畜、贝壳、金属都是私人货币。即使是最近,铸币出现,在允许不成形的碎银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也是近似私人提供的。即使纸币出现,在纸币和金属保持对应的情况下,货币也是近似私人提供的,钱庄就是货币提供者。

    不管是牲畜、贝壳、金属、铸币还是纸币,只要这种货币的价值是货币本身(纸币则是其能换到的金属的价值),而不是规定出来的价值,那么这样的货币体系就是同一种货币体系。暂时叫做A货币体系吧。货币价值与本身价值脱离了的货币体系,叫做B货币体系吧。

    从A货币到B货币的转变,是渐变的。

    在货币使用不普及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完全是本身的价值。在牲畜货币时代,货币的价值就是本身的价值,因此货币完全可以退出流通,转为使用或消耗,也完全可以多生产出来一些货币,投入流通。这样的货币,无论如何也不能干扰经济,因为这样的货币其实只是一种普通商品。

    随着货币普及,贝壳、金属、铸币出现,货币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方便。随着货币继续普及,人们希望货币变得更便利,纸币就应运而生了。钱庄时代的纸币,和铸币并无本质区别。

    在上面的过程中,货币价值随着货币普及而逐渐偏离本身的价值。那是因为,当货币足够普及,货币的那些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使货币具有比它本身更高的价值。例如,甲想要用一匹马换三只羊,但是,那个要卖掉三只羊的乙,不接受甲用一匹马来支付的方式,因为用一匹马换别的乙所需要的东西,太麻烦了。这时,如果丙愿意用十两白银来换甲的马,虽然从十两白银的使用价值来看,甲认为不值一匹马,但由于白银更容易交换,甲还是愿意交换。乙出于同样的原因,也愿意交换。这样一匹马、三只羊、十两白银就建立了相等的交换价值。但是,白银的使用价值却要比马和羊低。也就是说,交换这个功能,增加了白银的价值。这样,白银就主要用于交换,而极少用于使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价值的偏离是有限的,偏离的那部分价值,不过是货币带来的便利。如果把交换看成一种使用方式,交换价值就可以看成是本身的价值。
    另外,在多种金属同时用作货币的时期,如果规定多种金属之间的兑换比例,那么“规定”成为货币价值偏离的一种特殊原因。

    在这几个阶段,考虑货币是怎样达到合适的量的。我认为是这样的:货币多的时候,部分货币退出流通,转为使用,货币少的时候,部分交易脱离货币中介,采用物物交换或使用其他中介(相当于另一种货币)。
    第一个例子。假设某地以羊为货币。以往每年约有一万只羊,今天由于天气变化,大量的羊饿死,只剩下一千只羊了。原来一只羊换一匹布,现在会不会换十匹布了?我认为不会,因为羊和布的交换比例,是由羊和布的价值决定的。虽然羊的价值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关系有所提高,也许这时一只羊可以换两匹布,但这是因为羊本身的价值变化了,而不是因为羊的数量变化了。
    第二个例子。假设某地以贝壳为货币。原来贝壳储量一万枚,突然某次海啸冲上来五千枚,被此地居民平均捡得,原来一只鸡换十枚贝壳,现在会不会换十五枚贝壳了?这时情况有点复杂。和牲畜货币不同的是,贝壳货币已经具有非常强烈的适于用作中介的特点,易储藏、易携带、易支付,贝壳用于交换带来的便利,比牲畜大得多。和金属类似的,贝壳的交换价值要高于使用价值。如果贝壳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相等的,并且忽略数量变化引起的价值变化,那么一只鸡还是换十枚贝壳,多余的五枚贝壳退出流通。这表示一枚贝壳的使用价值等于交换价值,即1/10只鸡。现在贝壳的使用价值小于交换价值,例如等于1/13只鸡,那么多余的部分贝壳就不愿意退出流通而宁愿参与交换,直到一只鸡换十三枚贝壳,这时剩下两枚贝壳退出流通。如果一枚贝壳的使用价值小于1/15只鸡,那么一只鸡就换十五枚贝壳,没有贝壳退出流通。极端的情况,如果贝壳只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那么贝壳永远不会退出流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货币之所以可能出现不适合的量,从而干扰经济,是因为货币的交换价值大于货币的使用价值。

    然而,货币的交换价值大于使用价值,意味着货币在交换中提供了便利,创造了价值,这是随着商业发展必不可免的,也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

    所以,才要想办法使货币保持适合的量,例如,在贝壳货币体系中,突然增加五千枚贝壳的海啸必须很少发生,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海啸,那么贝壳就不适合用作货币了。而在现在纸币已经与金属脱钩,成为天外飞来的贝壳的时候,必须人为控制纸币数量。

    私人货币理论上是可能再次出现的,就是纸币的发行量与适合的量偏差太大,或者变化太频繁,使得商品价格的变化频繁,关心价格变化所要付出的精力,比使用纸币提供的便利还大。这时候私人货币就会出现。
    但是我觉得就目前这种通胀率来说,私人货币是不会出现的。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其实到最后使用私人货币这个词已经不太恰当。应该这么说,当一种便利的货币由于其数量变化,而变得不便利的时候,一种原来比较不便利但数量更可控的货币,就有可能比前者更便利,而取代前者。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看了wenboo的回复,我终于明白你的观点了。让货币不储不抛,仅作交换的中介,这就是合适的货币量。这样,对于我的那个问题,多少货币是最有效率的,你已经给出了答案。
    份额本位货币做不到不储不抛,人们会储存货币。不储不抛的货币,应该是价格本位的,即一定量的货币总能买到一定量的商品组合(最全面的商品组合)。

    这个说法直觉上去很有吸引力,不过我还是有点疑惑。自发的经济一定是最高效的么?一般地说干预有害,是因为干预者不可能掌握市场信息,造成偏差。在不考虑做不做得到的情况下,价格本位一定比价格本位基础上1%放量的刺激型货币好么?如果好,道理何在?这个道理,我没想清楚。

    [回复]

    辉格 回复:

    如果长期恒定这个1%,等大家都习惯了,也没啥不好。

    [回复]

  12. 禅心云起 @ 2010-11-28, 09:46

    1、通货紧缩不存在;2、如果货币升值,可以进行拆分,元不够用角,仍不够用分,分不够用厘,不会影响货币的交易功能;3、只要允许企业家的创新才能自由发挥,不断创造出适合人们需求的好东东,如iphone之类的玩艺,人们就不会捂紧钱袋

    [回复]

    辉格 回复:

    通货紧缩是个过程,而不是两个静止状态的比较,害处在于币值变动对价格体系之影响及个人的反应这一微观作用过程,你站在一部1m/s的电梯里,与站在10m/s的电梯里相比,感觉不会差太多,但在1s内从1m/s加速到10m/s,就是另一码事了。

    [回复]

  13. 慕容飞宇 @ 2012-01-19, 12:55

    即便辉格所说金本位“难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是正确的,也不能推导出金本位是错的。你怎么知道错的不是“快速增长的经济”呢?为什么经济就一定要快速增长才好?

    如果“快速增长的经济”是不好的,最终是难以维持的,那么不正说明了金本位的正确了吗?

    [回复]

    辉格 回复:

    从金本位“难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得出“金本位是错的”,无须以“经济就一定要快速增长才好”为前提,只须以“经济快速增长是众人各自追求并求得满足和幸福的可能结果”为前提,在此前提下,金本位若与之不相容,即压制了这种可能性。

    [回复]

    慕容飞宇 回复:

    本来你的说法应该成立,可惜逻辑上有缺陷。问题在于是否采用“金本位”不是众人决定的。

    假若众人的选择是金本位,并且金本位压制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可能性(相对于众人不选择金本位而言),这时你并不能说金本位是不好的。这时只能说经济没有快速增长是自然的结果。

    问题现在是 是否采用“金本位”不是众人决定的,因此逻辑上你已经不能用“经济快速增长是众人各自追求并求得满足和幸福的可能结果”为前提了,因为“各自追求”这部分假设已经受到了损害。

    不知道我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

    [回复]

    辉格 回复:

    没看懂,我好像没说“采用“金本位”是众人决定的”的啊,而且看不出这跟论题有啥关系,在我的比喻中,那条坏校规显然也不是“众学生决定的”,晕

    [回复]

    慕容飞宇 回复:

    我的意思是 是否采用“金本位”本身已经包含在“众人各自追求”之中了。这样说吧,假如“众人各自追求”选择“金本位”呢?

    哪个比喻我没明白,就不用了吧。

    [回复]

    辉格 回复:

    哦,懂了,假如金本位果真是自发演化的均衡结果,那我确实不能以本文的方式说它不好了,但还是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说它不好:指出这是一种低水平均衡。但实际上我并未面临这样的问题,我评价的这段历史中的金本位始终是国家主导的金本位,而现在反对的也是提议中由国家实施的金本位。

    [回复]

    辉格 回复:

    1)我历来主张自由银行制度;2)我承认早期历史上曾有过自由银行制度下的金本位;3)我认为现在若恢复自由银行制度,均衡结果将不再会是金本位

    [回复]

    辉格 回复:

    强调一下,我说的金本位包含了即时黄金兑现义务,而不止是以黄金为价值度量基准。

    [回复]

    慕容飞宇 回复:

    谢谢解释:)

    [回复]

    辉格 回复:

    假如你承认逻辑结构相同,不如就那个校规/胖子比喻讨论吧,简单一点

    [回复]

    慕容飞宇 回复:

    我认为校规/胖子的比喻不适合。除非你另有一条前提,那就是采用“金本位”与否本身不在“众人各自追求”之内。但是我不相信这个前提能够成立。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就好比,从“某条校规不容于胖子”得出“该校规是坏的”,无须以“学生一定要吃胖为前提”

    [回复]

  14. 飞洒过 @ 2012-12-19, 10:41

    摆脱通货紧缩也不难,只要取消金融管制即可。也未必需要完全依赖自由市场的力量,法币仍然可以保留。由于没有特权支撑,法币是否会变成废纸就由市场说了算。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样恶性通胀可以避免,但集体乐观情绪所推动的那种通胀还是会有,只是后者无须过分担忧,也不可能避免(除非完全扼杀市场)

    [回复]

  15. limln @ 2014-05-28, 21:21

    关于通缩,随着经济水平的抬升,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也是要水涨船高的吗?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应该不乏一些天价的艺术品。所有人都富有了,到头来还是得轧抵约分啊。一个人变得富有了,那他扫地的相对成本就会变大,从而给了较穷的人扫地的机会。最后较穷的也会被经济体裹携着水涨船高。吉芬悖论和芝诺悖论一样只是似是而非,深究下去,还是有其边际。无级差的地租同样也要约分清算吧?

    [回复]

    辉格 回复:

    “随着经济水平的抬升,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也是要水涨船高的吗?”——不一定啊,要看这期间货币量如何变化了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