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方法论的两个应用案例

最近科学方法论的话题又被提了起来,尽管我时不时会谈论一下科学哲学和方法论,但假如让我做一个全面阐述,或为全面深入学习列举一份适当书单,还是感觉力有不逮,毕竟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在有所心得时拿出来推荐和讨论一下,我是很乐意的。

我自己在这方面的阅读和清理过程十分困难曲折,花了好多年(中间得到大诗指点,虽三言两语,却受益终生,在此聊记感激),不是典型,大概也不值得模仿。

多数朋友大概不会有兴趣从休谟甚或柏拉图开始到6、70年代的哲学家从头到尾读一遍,但离开某些背景的话我又想不出该如何说明库恩和拉卡托斯到底在说些什么,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可能有效率的办法,就是直接去看科学方法论上的长足进展所结出的一些果实,这样可以比较直观的体会其背后的哲学基础的价值所在。

以前称赞过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用一专章(第一卷第一章)交代自己的方法论,他的方法论功底确实不错,在汉语作家里不多见,不过这里推荐的他,这是因为他在此章里的方法论交待是“点状”的,他罗列了一些常见的方法论陷阱和自己的处理方式,但没有提供一个可以结构性的框架,可以直接模仿着做。

下面是个人阅读经历中留下印象较深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David Buss的《进化心理学》第二章,他用了36页篇幅来说明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结构非常清晰,此书后面谈到的每个理论和假说,都可以在他的四层次框架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参照该框架,假如你要提出质疑,就很清楚要从哪个层次的哪个方向质疑,推翻某个理论/假说将动摇哪些建立在它上面的东西,同样,某个替代方案的提出者将面临何种重建义务,即,假如你不想让位于被替代者上面的结构全部垮下来,你的替代方案需要具备些什么?

第二个是Philip Chase的The Emergence of Culture第二章,Buss那本是为整个一门学科写的教科书,而Chase这本书关于一个特定研究课题(文化起源时间的推测)的考古学专著,所以不会像前者那样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大框架,但他的方法论交待同样很有学习价值,他用了40页篇幅(全书正文才182页),从“文化”概念的回顾厘清、文化的若干识别性元素的界定、这些元素的形式化,到这些元素所预示的考古学实证含义的逻辑演绎,最后得出计算起源时间的具体方法,层层推进,逻辑井然,堪称典范,我打赌,你在现有任何汉语作家的专著里都见不到近似水平的方法论交待。

相关文章

标签: |
1714
最近科学方法论的话题又被提了起来,尽管我时不时会谈论一下科学哲学和方法论,但假如让我做一个全面阐述,或为全面深入学习列举一份适当书单,还是感觉力有不逮,毕竟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在有所心得时拿出来推荐和讨论一下,我是很乐意的。 我自己在这方面的阅读和清理过程十分困难曲折,花了好多年(中间得到大诗指点,虽三言两语,却受益终生,在此聊记感激),不是典型,大概也不值得模仿。 多数朋友大概不会有兴趣从休谟甚或柏拉图开始到6、70年代的哲学家从头到尾读一遍,但离开某些背景的话我又想不出该如何说明库恩和拉卡托斯到底在说些什么,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可能有效率的办法,就是直接去看科学方法论上的长足进展所结出的一些果实,这样可以比较直观的体会其背后的哲学基础的价值所在。 以前称赞过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用一专章(第一卷第一章)交代自己的方法论,他的方法论功底确实不错,在汉语作家里不多见,不过这里推荐的他,这是因为他在此章里的方法论交待是“点状”的,他罗列了一些常见的方法论陷阱和自己的处理方式,但没有提供一个可以结构性的框架,可以直接模仿着做。 下面是个人阅读经历中留下印象较深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David Buss的《进化心理学》第二章,他用了36页篇幅来说明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结构非常清晰,此书后面谈到的每个理论和假说,都可以在他的四层次框架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参照该框架,假如你要提出质疑,就很清楚要从哪个层次的哪个方向质疑,推翻某个理论/假说将动摇哪些建立在它上面的东西,同样,某个替代方案的提出者将面临何种重建义务,即,假如你不想让位于被替代者上面的结构全部垮下来,你的替代方案需要具备些什么? 第二个是Philip Chase的The Emergence of Culture第二章,Buss那本是为整个一门学科写的教科书,而Chase这本书关于一个特定研究课题(文化起源时间的推测)的考古学专著,所以不会像前者那样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大框架,但他的方法论交待同样很有学习价值,他用了40页篇幅(全书正文才182页),从“文化”概念的回顾厘清、文化的若干识别性元素的界定、这些元素的形式化,到这些元素所预示的考古学实证含义的逻辑演绎,最后得出计算起源时间的具体方法,层层推进,逻辑井然,堪称典范,我打赌,你在现有任何汉语作家的专著里都见不到近似水平的方法论交待。


已有8条评论

  1. 周子勋 @ 2011-04-02, 09:30

    可惜The Emergence of Culture 是英文著作。没有翻译。看不懂
    辉格先生写过《自私的皮球: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我觉得这是我读过中文里最逻辑井然的博文。
    99%的经济学博客都在讲故事。讲故事,讲故事。 除了故事外。就是简单套用理论。

    没人写过这样的递推式的分析。一点点的演示思维的过程。 可惜好像只有这一篇。

    [回复]

    辉格 回复:

    呵呵,还是不要用先生这样的称呼了吧,太客气了。

    [回复]

  2. 恩哼 @ 2011-04-05, 00:05

    张五常那段读了好几遍,清楚明白,启发很大。

    [回复]

  3. tcya @ 2011-04-07, 21:36

    响应辉总号召重读了巴斯的前两章。又一次读到了哈洛绒布没妈妈的实验,不禁想来问一下,这实验到处都提,看了n多遍,我就一直没明白它怎么就推翻行为主义了,铁丝妈妈的食物是强化,绒布妈妈的温暖难道就不是吗,那强化出饿了找铁丝,平时抱绒布不是很自洽吗。我估计可能我对行为主义的理解不到位吧

    [回复]

    辉格 回复:

    差别在于,对绒布妈妈的反应根本无须训练和强化,类似的例子是,对蛇形物的恐惧很容易诱发,且一旦诱发不会遗忘,而对其他形状的恐惧需要许多训练,且容易遗忘。

    [回复]

  4. tcya @ 2011-04-08, 16:14

    找铁丝妈妈要食物应该也不用训练和强化吧。我就是觉得仅仅对比铁丝和绒布推翻不了行为主义。后来的那个给实验室猴子放野外猴子恐惧蛇和恐惧花的录像的实验就很有说服力

    [回复]

    辉格 回复:

    哦,你对行为主义的学习和强化概念似乎有所误解,所谓强化,并不是指训练动物对强化物(本例中是食物)本身的反应,而是借助强化物训练动物对另一种对象的反应,而实验表明,用食物来强化幼猴对铁丝妈妈的依赖反应,是很困难的。

    [回复]

    tcya 回复:

    这样啊,那我原来确实理解错了,谢过辉总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