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
辉格
2008年5月4日
商品价格,尤其是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中的一大景观。对此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涨的消费需求,由此大幅拉高了商品需求,同时,市场化、全球化和供应链革命降低了下游产品成本,结果,相对缺乏短期供给弹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便迅速上涨。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联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比如长期双赤字和低利率)导致美元过度疲软,令资产持有者丧失了对美元的信心,同时又没有能代替美元的储备货币,于是,用索罗斯的话说,“索性逃离一切货币”,把实物资产尤其是大宗初级产品当作避风港,导致后者价格猛涨。
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都可以成立,所以对错只能由事实来检验,而在涉及商品价格的庞杂纷乱的事实中,我认为黄金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几千年来,人类对黄金的价值已建立了极为牢固的信念,黄金也最普遍的被用作价值的尺度和货币的本位物,历史上,每当人们对货币系统的信心发生动摇时,首先想到的避风港总是黄金。相对于其他资产,黄金在货币崩溃条件下具有最佳的流动性。所以,如果初级产品价格猛涨是因为对货币丧失信心,那么,价格涨幅最大的就应该是黄金。因此,我把“黄金价格涨幅是否大于其他初级产品”认定为检验上述两个观点的判决性证据。
于是,我检查了大致从1999年开始的这一轮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晚了几年)的有关数据,粗略地说,这段时间中,按美元计价,黄金上涨了不到2倍,原油涨了5倍,铁矿石4倍多,铜4倍,粮食3倍多。显著的差异和一边倒的结果足以令我判别,第二种观点是错误的,价格上涨不是因为货币恐慌,而是因为短缺,是需求拉动了价格。
对美元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声讨由来已久,对美国霸权心怀不满的媒体也乐意传播此类观点。依我看,美元体系尽管不算完美,但依然稳健,远没到穷途末路。索罗斯在他上月出版的新书中,声称长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美元体系制造了战后“60年大泡沫”,而现在这一泡沫正在破裂。
像索罗斯这样以市场扭曲为牟利机会的大投机家,时而从他口中听到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对此我们不必太诧异。危言耸听有时能引起一阵恐慌性举动,造成短暂的市场扭曲,而这正是投机者的机会所在。如果能更上一层楼,让国会议员也跟着恐慌,脚忙手乱之下出台一些除了扭曲市场没有任何效果的干预和管制措施,那就会制造出更多投机的机会。
实际上,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或许只是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用同样的原材料,现在比过去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最终消费品了。自从与黄金脱钩,美元变成fiat money之后,美联储根据若干经济指数来调节货币供给,其直接目标只有两个:让经济有足够流动性,物价平稳。后一目标要求货币政策盯住物价指数,而该指数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最终消费价格,所以,当生产成本降低时,货币政策保持了最终消费品价格平稳,结果自然是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事实正是如此,过去十几年,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供应链革命取得成果,美国的消费品成本一直在持续快速降低,而因为美元盯住的是消费品价格,所以相对地,初级产品的美元价格便快速上涨。如果这一观察更接近事实,那我们就不必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而过于担忧,只要适当的货币政策能保证消费价格平稳,更不必为担心美元崩溃而惊慌失措,去排队把金条扛回家。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