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讨价还价

【2012-11-03】

@whigzhou: 我在 @知乎 回答了问题【普通中国家庭在菜场上为一两毛钱习惯性的讨价还价,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分析,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 1)实际上,菜场里的讨价还价涉及的金额常常不止一两毛,比较贵的菜或水果,一次还价幅度四五块也很正常; 2)人的行为策略和习惯并不是针对每件… http://t.cn/zlgRlLy

1)实际上,菜场里的讨价还价涉及的金额常常不止一两毛,比较贵的菜或水果,一次还价幅度四五块也很正常;

2)人的行为策略和习惯并不是针对每件事情每笔交易单独设计的,在类似情形下往往采用同样策略,比如买菜这样的事情上,要么习惯于讨价还价,要么相反;

3)养成讨价还价这一习惯是否可取,不能以单笔交易中收益来衡量,而要看该习惯的长期总体效果,假如长期效果好,没有理由改变它,因为如(2)所说,策略需要由习惯来支持;

@冬冬丁: 有答案说是为了寻求价格歧视里的有利身份,是这样吗

@whigzhou: 嗯,讨价还价是用来对付价格歧视的,这是其收益来源,但原问题关注的不是这一点,而是问为何该项收益很小(小到看上去不足以补偿为此而付出的精力),该策略仍会被执行

@sw小橘子: 与此类似的一个现象是,人们会为了便宜25元而去另一个商场购买一顶30元的帽子,但不会为了便宜25元而花相同精力去另一个商场购买一台5000元的电脑。心理学家把这一发现视为非理性现象。这个例子与菜场例表现出的人的行为的一个相似之处是,人有考虑节约比例的倾向

@whigzhou: 嗯

@sw小橘子: 单次看,这一行为是不理性的,但长期看,比例倾向是有价值的。因为,一般来说,小额交易的频率要比大额交易的频率高得多,同时,单笔交易的费用前者要低得多。比例倾向使人不必每次权衡收益和代价,而只需依直觉行事,就能达到较高的

@whigzhou: 比例倾向也可能在每次交易中都是理性的,我不确定

@whigzhou: 如果双方可能再次相遇并认得出来,那还涉及到各自作为谈判者的声誉问题

 

相关文章

标签: | | |
4584
【2012-11-03】 @whigzhou: 我在 @知乎 回答了问题【普通中国家庭在菜场上为一两毛钱习惯性的讨价还价,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分析,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 1)实际上,菜场里的讨价还价涉及的金额常常不止一两毛,比较贵的菜或水果,一次还价幅度四五块也很正常; 2)人的行为策略和习惯并不是针对每件… http://t.cn/zlgRlLy 1)实际上,菜场里的讨价还价涉及的金额常常不止一两毛,比较贵的菜或水果,一次还价幅度四五块也很正常; 2)人的行为策略和习惯并不是针对每件事情每笔交易单独设计的,在类似情形下往往采用同样策略,比如买菜这样的事情上,要么习惯于讨价还价,要么相反; 3)养成讨价还价这一习惯是否可取,不能以单笔交易中收益来衡量,而要看该习惯的长期总体效果,假如长期效果好,没有理由改变它,因为如(2)所说,策略需要由习惯来支持; @冬冬丁: 有答案说是为了寻求价格歧视里的有利身份,是这样吗 @whigzhou: 嗯,讨价还价是用来对付价格歧视的,这是其收益来源,但原问题关注的不是这一点,而是问为何该项收益很小(小到看上去不足以补偿为此而付出的精力),该策略仍会被执行 @sw小橘子: 与此类似的一个现象是,人们会为了便宜25元而去另一个商场购买一顶30元的帽子,但不会为了便宜25元而花相同精力去另一个商场购买一台5000元的电脑。心理学家把这一发现视为非理性现象。这个例子与菜场例表现出的人的行为的一个相似之处是,人有考虑节约比例的倾向 @whigzhou: 嗯 @sw小橘子: 单次看,这一行为是不理性的,但长期看,比例倾向是有价值的。因为,一般来说,小额交易的频率要比大额交易的频率高得多,同时,单笔交易的费用前者要低得多。比例倾向使人不必每次权衡收益和代价,而只需依直觉行事,就能达到较高的 @whigzhou: 比例倾向也可能在每次交易中都是理性的,我不确定 @whigzhou: 如果双方可能再次相遇并认得出来,那还涉及到各自作为谈判者的声誉问题  


已有24条评论

  1. Atry @ 2013-03-05, 00:40

    小橘子是您的爱人吗?为什么几乎每个微博剪辑的博文都能见到她?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_-!
    你不知道有个拜辉格教吗?在下荣幸地是其中一员,并且通过与辉格热烈讨论和对他积极挑刺来享有此种荣誉:D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哪里“几乎每个”?我看他的[微言]系列的感受是,还有那么多热闹我没凑上啊!

    [回复]

    不停咳嗽 回复:

    圣教主万岁!教主夫人九千岁!

    [回复]

    Atry 回复:

    教主怎么可能是男人 @东方不败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你才九千岁!
    教主夫人的位子留给三总吧~~

    [回复]

    bear 回复:

    哈哈哈哈,难得的口水贴~
    不知道真教主夫人看到会怎么发作。可怜的辉总……

    [回复]

    tcya 回复:

    哈哈哈哈哈。
    我是完全不会讨价还价的类型,感觉同龄人都和我差不多,结果就是我们喜欢去明码标价的店,而这种店也越来越多了。

    [回复]

    非本ID 回复:

    个人感觉上北方的人大多不太喜欢还价,而且商品的价格水分很少。但是南方地区还价现象普遍,而且在菜市场缺斤短两甚至已经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当然这对已经习惯的当地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北方人来了南方或许有些不太习惯,再加上语言的沟通成本,简直太糟了。如果把交易人格化,则商品的价格会非常趋于平均值。长期的合作交易,交易者品牌化等会大大降低价格歧视的交易者比例。

    [回复]

  2. fg @ 2013-03-06, 16:35

    中国人有个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就是喜欢占小便宜,而对大的利益方面却容易视而不见。这跟中国的集权传统是很有关系的,在中央集权控制较强的那些方面,大多数时候,规则常常只是摆样子的;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潜规则。
    既然是潜规则,那么其执行力度、范围、代价。。。这些就都不是明确的,因此在单次事件上,是非常需要通过讨价还价,来对这些予以确定的。
    于是讨价还价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了。

    [回复]

    fg 回复:

    作为对比,可以去问问在台湾或香港,讨价还价还常不常见,即可验证。

    [回复]

    kealdon 回复:

    有些地方讨价还价不常见,是因为许诺一定期限内无条件退货,价格的敏感性就不那么高了,因为买卖双方都知道,东西贵太多是可以退的
    而一些地边摊,或者卖旧货的地方还是少不了讨价还价
    比如张五常就干过在香港摆摊卖货的事,不过人家是为了课题

    [回复]

    辉格 回复:

    感觉有点牵强,跟收入和零售模式的关系可能更大些,不过确实,这可以实证检验。

    [回复]

    fg 回复:

    给你2个例子,你就应该能深刻理解到,潜规则之下,讨价还价存在的必要性了。
    1、“这个东西,不要发票,能多少钱卖给我?”
    2、“书记,有发票”

    同回kealdon,张五常的卖桔,是因为影响消费的因素短期变动可能很大,所以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来变动价格。同理,蔬菜的新鲜程度,也可以作为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依据,来在买卖双方间博弈。但是,这类的讨价还价,在收益小于成本之后,多数人就会放弃讨价还价;而显然,潜规则所涉及的利益相对于成本将会高很多,因此在潜规则盛行的国家,讨价还价难以消失。
    另一方面,如果潜规则变成了显规则而不是以法律代表的规则,讨价还价也会消失。可以参考日本的黑社会,在处理警察管不了的事情上,即民间纠纷裁判上的行为;以及印度寻租制度化下人们的行为。

    [回复]

    kealdon 回复:

    我很想知道改革开放前,在你眼里算不算潜规则比较多的时代?那时的人讨价还价的可不多

    [回复]

    fg 回复:

    跟改革开放后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票证的逐步消失。在改革开放前,布票粮票这些票证对于消费的重要性要比走后门更高。你有前者而无后者,基本上就有购买资格;你有后者而无前者,有不一定有购买资格。

    一般情况下,讨价还价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供需情况,以便定价和购买;但在中国,则附加了沟通交易中是否存在潜规则的作用。

    [回复]

    kealdon 回复:

    这里就有一个过程,从讨价还价现象少到讨价还价现象增长和程度,和废除粮票布票的步调是否一直,我觉得这个是值得调查
    但是有个真实的例子是,大约在93年,当时有个同学家长去了广州,回到本地就和我同学感叹,原本以为自己在算是能还价了,但是本地的衣服价格真应该拦腰砍一半后再砍一半。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回复]

    kealdon 回复:

    实际上,现在国内讨价还价的程度比起那时有所减少,只可惜这是个人见解

    [回复]

    fg 回复:

    中国地域广阔,信息扩散是需要时间的。在那时候,广东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已经超出了内地想象之外。当地人了解这种情况,当然就敢于还价;外地人在没经验前,怎么敢这样大幅度还价呢?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吧。
    以前还有个背景,就是零售渠道是受到管制的。民资、外资不能直接从事零售业,所以中国就不能像国外那样建立起价格的权威性,即使是同一商品,不同的零售商的进货渠道,进货成本都是不同的。

    [回复]

    kealdon 回复:

    潜规则通常都是带不法、不道德、或者其他不能明说的内容等违背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规定,这三个案例中的行为有吗?
    你不能把所有不成文的规则都当作潜规则

    [回复]

    fg 回复:

    不是不成文,而是规则不够明确的,我才称为潜规则。如果规则比较明确但又不成文,我称之为显规则。而成文的,或者虽不成文,但遵循案例的,则称为规则或法。

    [回复]

    kealdon 回复:

    那三个例子,你都找到了自圆其说的方法,很难理解你又把它们归入不明确的一类,也就是你口中的"潜规则",而且从这里就能看出你对潜规则的定义与常人有异。我举的三个例子中,第一个针对你把讨价还价局限在中国人、中央集权上。接着你说潜规则变成显规则,讨价还价就会消失,这句话没有意义,因为讨价还价不可能消失。如果一场交易是围绕没有复本的样品比如求购足球联赛球员,或者收购某个公司,都不可能不讨价还价。第二个例子说的是对讨价还价这种现象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潜规则,经济模式本身影响更大,第三个例是说讨价还价本质是给予信息的博弈,也是一种技巧,甚至是一种娱乐。实际上基于自愿的交易,达成时必然是双赢的,真没必要把它和贪小便宜、潜规则、中央集权什么的扯到一起

  3. kealdon @ 2013-03-07, 09:35

    @sw小橘子: 与此类似的一个现象是,人们会为了便宜25元而去另一个商场购买一顶30元的帽子,但不会为了便宜25元而花相同精力去另一个商场购买一台5000元的电脑。心理学家把这一发现视为非理性现象。这个例子与菜场例表现出的人的行为的一个相似之处是,人有考虑节约比例的倾向
    应该有反过来的例子,即为便宜25元去买电脑而不是便宜相同价格去买帽子,这个未必是不理智,而是信息的问题吧,也就是他知道在哪儿或许有更便宜的东西

    [回复]

    二逼 回复:

    见《怪诞行为学》,里面有原版例子。大意是因为单价贵所以省掉的零头不算什么。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