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留学热潮遭遇供给瓶颈

留学热潮遭遇供给瓶颈
辉格
2012年9月19日

最近,社科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留学生最大来源国,2011年共输出了34万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这34万学生大约一半是去美国留学,从而在美国市场上也以22%的比例取代印度学生而成为最大留学族群;这一状况,是过去12年以28%的年率迅猛增长的结果,如今每年的留学人数已1.5倍于2000年之前22年的总和。

这股留学热潮是全球性的,全球留学生的年增长率尽管远低于中国水平,也高达12%,而且目前还看不出这股热潮会消退的任何迹象;推动这股热潮的一大动力,无疑来自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市场化进程和随之而来的新兴地区经济增长,首先,它让新兴地区的民众有了更高的收入,负担得起高等教育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其次,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第三,全球化也让人们认识到,接受和融入在当前全球文化和知识体系中占主流地位的英语文化的特殊价值。

本来,如此旺盛的留学需求,对于接纳留学生的国家,特别是最受留学生青睐的发达英语国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既能创造一个繁荣的留学产业,还能提升本国大学的规模和素质,顺便还输出了本国的文化;输出文化这点不可小视,它不仅能为本国文学影视等文化产品和与文化习惯高度相关的消费品开拓海外市场,也能让本国公民在外经商投资时,其行事风格、行为准则乃至商业规范更容易被当地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份宝贵的无形资产。

可实际上,英美等国的民众、学生和政客们似乎并未对留学热潮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反倒感觉头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许多抵制和排斥的声音;最早是加州濒临财政破产,无力补贴大学经费,学校被迫提高学费,此后不少州都面临类似境况,然后人们将原因追究到留学热潮,认为大批涌入的留学生挤占了有限的教学资源,让本国学生上大学更困难了。

上学难不仅成为多个州的热门公共议题,更进入了联邦层面,不久前克林顿在给奥巴马的助选演说中就将其作为要点,提出联邦政府的助学贷款应按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来确定偿还比例;最近英国政坛也在为此事吵架,卡梅隆政府要限制一些学校的外国学生名额,还要求牛津剑桥等名校在录取时照顾成绩不够格的低收入学生,结果招来一片反对声。

事实上,英美学生所抱怨的挤占效果确实存在,问题是,它本不该这么严重,留学热潮不是最近才开始的,它至少已持续了十几年,为何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供给呢?很明显,供方未对迅猛增长的需求做出充分的反应,这就说明,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产业的激励链条上肯定存在某种传导障碍,比如学校被限制了自主调整学费的权利,或者扩建和新建学校面临制度障碍,或者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妨碍了它对需求做出反应。

问题最突出的加州,其大学体系是由依靠政府资助的公立教育,它们对市场信号反应迟钝是不难理解的,不过私立学校也好不了多少,英美的传统名校虽被称为“私立”,其实都是公益性质的自治法人社团,没有明确的个人独自或合股的拥有它,而他们的章程也从根本上排除了盈利目标,这样,他们不对市场信号做出充分反应也就在预料之中。

法人社团、教授终身制和教授治校这种传统大学模式,在历史上已证明了其巨大价值,它为学术和思想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构造了一个远离日常功利性考虑的象牙塔,隔离了凡世俗务对学术的干扰,然而,仅仅靠这种象牙塔,看来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迅猛增长中的教育需求了,他们更适合研究型大学。

可是许多学生上大学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冲着做学术研究这条路去的,对于这些需求,未来恐怕会由更多其他类型的大学来满足;实际上,侧重于教学和培训的大学已经开始涌现,只是目前尚未获得传统大学那种崇高声望和社会认知度,在职业市场上也还未建立起被雇主所广泛认可的地位。

但随着高等教育成为人人可获得的普及型消费,这个领域还有着巨大的空间有待开拓,可以预料,与传统大学相比,他们的组织目标将更趋商业化,治理结构上也更公司化,对需求增长和价格信号也将能够做出更加迅捷而灵活的反应。

相关文章

标签: | | |
3951
留学热潮遭遇供给瓶颈 辉格 2012年9月19日 最近,社科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留学生最大来源国,2011年共输出了34万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这34万学生大约一半是去美国留学,从而在美国市场上也以22%的比例取代印度学生而成为最大留学族群;这一状况,是过去12年以28%的年率迅猛增长的结果,如今每年的留学人数已1.5倍于2000年之前22年的总和。 这股留学热潮是全球性的,全球留学生的年增长率尽管远低于中国水平,也高达12%,而且目前还看不出这股热潮会消退的任何迹象;推动这股热潮的一大动力,无疑来自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市场化进程和随之而来的新兴地区经济增长,首先,它让新兴地区的民众有了更高的收入,负担得起高等教育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其次,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第三,全球化也让人们认识到,接受和融入在当前全球文化和知识体系中占主流地位的英语文化的特殊价值。 本来,如此旺盛的留学需求,对于接纳留学生的国家,特别是最受留学生青睐的发达英语国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既能创造一个繁荣的留学产业,还能提升本国大学的规模和素质,顺便还输出了本国的文化;输出文化这点不可小视,它不仅能为本国文学影视等文化产品和与文化习惯高度相关的消费品开拓海外市场,也能让本国公民在外经商投资时,其行事风格、行为准则乃至商业规范更容易被当地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份宝贵的无形资产。 可实际上,英美等国的民众、学生和政客们似乎并未对留学热潮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反倒感觉头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许多抵制和排斥的声音;最早是加州濒临财政破产,无力补贴大学经费,学校被迫提高学费,此后不少州都面临类似境况,然后人们将原因追究到留学热潮,认为大批涌入的留学生挤占了有限的教学资源,让本国学生上大学更困难了。 上学难不仅成为多个州的热门公共议题,更进入了联邦层面,不久前克林顿在给奥巴马的助选演说中就将其作为要点,提出联邦政府的助学贷款应按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来确定偿还比例;最近英国政坛也在为此事吵架,卡梅隆政府要限制一些学校的外国学生名额,还要求牛津剑桥等名校在录取时照顾成绩不够格的低收入学生,结果招来一片反对声。 事实上,英美学生所抱怨的挤占效果确实存在,问题是,它本不该这么严重,留学热潮不是最近才开始的,它至少已持续了十几年,为何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供给呢?很明显,供方未对迅猛增长的需求做出充分的反应,这就说明,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产业的激励链条上肯定存在某种传导障碍,比如学校被限制了自主调整学费的权利,或者扩建和新建学校面临制度障碍,或者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妨碍了它对需求做出反应。 问题最突出的加州,其大学体系是由依靠政府资助的公立教育,它们对市场信号反应迟钝是不难理解的,不过私立学校也好不了多少,英美的传统名校虽被称为“私立”,其实都是公益性质的自治法人社团,没有明确的个人独自或合股的拥有它,而他们的章程也从根本上排除了盈利目标,这样,他们不对市场信号做出充分反应也就在预料之中。 法人社团、教授终身制和教授治校这种传统大学模式,在历史上已证明了其巨大价值,它为学术和思想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构造了一个远离日常功利性考虑的象牙塔,隔离了凡世俗务对学术的干扰,然而,仅仅靠这种象牙塔,看来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迅猛增长中的教育需求了,他们更适合研究型大学。 可是许多学生上大学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冲着做学术研究这条路去的,对于这些需求,未来恐怕会由更多其他类型的大学来满足;实际上,侧重于教学和培训的大学已经开始涌现,只是目前尚未获得传统大学那种崇高声望和社会认知度,在职业市场上也还未建立起被雇主所广泛认可的地位。 但随着高等教育成为人人可获得的普及型消费,这个领域还有着巨大的空间有待开拓,可以预料,与传统大学相比,他们的组织目标将更趋商业化,治理结构上也更公司化,对需求增长和价格信号也将能够做出更加迅捷而灵活的反应。


已有14条评论

  1. bear @ 2012-09-20, 13:58

    歪楼问个问题:为什么在那些伊斯兰国家,反英美反资本主义最猛烈的大多是留学归来者?这个英美的高等教育体制有没有关系?

    [回复]

    辉格 回复:

    如elfdemon所说,大学和学术圈本来就普遍的反美反资本主义,不过对伊斯兰还有个特殊之处,我之前文章也说到过:伊斯兰激进主义是一种现代新事物,绝非传统产物,其中文化挫折感是一个重要因素,伊斯兰和基督教两大文化在西方(这里的西方范围较宽,包括欧洲、近中东、北非)对抗了一千多年,而且他们都自视为古典文明的继承人(伊斯兰这边可能觉得自己继承的更全面,基督教文明只继承了希伯来/日耳曼/希腊罗马文明,而他们还继承了波斯和印度文明),大部分时间都是伊斯兰占优势,后来却被赶超,成为全球主流,自己却分崩离析,而且后来的一次次现代化尝试都失败了,这种挫折感在精英层里是很强烈的,而且越是亲身接触西方社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挫折感越强烈,越容易走向激进主义。

    话说回来,挫折感本身未必让他们走向现在这种方向,导向这个选择,西方知识精英是有很大贡献的。

    [回复]

    elfdemon 回复:

    伊斯兰从没先进于欧洲吧. 伊斯兰的”优势”, 是军事上的优势. 伊斯兰政教军三者合一, 动员能力超强. 基督教从古至今, 在政教上面, 也是教会与世俗政权分离. 从文化, 经济, 科学上, 伊斯兰从没领先过, 那些基本都是西方左派知识分子臆造出来的 myth 而已. 总结就是, 伊斯兰的优势, 是对社会的控制力更大, 军事动员能力更大, 对成员的控制更深. 除此之外, 无任何优势.

    [回复]

    bear 回复:

    我有点怀疑挫折感导致伊斯兰激进主义的说法,因为东亚的挫折感也很强,却没有导致激进主义。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精英阶层接触西方的第一反应都是学习模仿,改革国内。伊斯兰世界的这种变化应该有其特别之处,和基督教对抗一千多年应该是原因之一,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
    大学和学术圈反资本主义倒是出乎意料。不论是社会形态还是学术圈,我还以为冷战之后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共识了呢!没去过西方的土鳖飘过……

    [回复]

    bear 回复:

    生活在西方社会的穆斯林真是难以理解啊!–悉尼西区一个穆斯林集会中,8岁女童演讲宣传圣战。她说“悉尼的儿童应该对穆斯林发出支持和希望的信息。期盼再度形成全球性的伊斯兰国家”“像我这样的儿童应该走上街头不惜流血支持圣战,没有人会太小” http://www.news.com.au/national/video-of-8-year-old-jihad-girl-urging-islamic-uprising/story-fndo4bst-1226476305453

    [回复]

  2. elfdemon @ 2012-09-20, 18:11

    西方的大学所教授的社会科学, 基本都是反殖民反西方的内容. 西方大学普遍很左. 第三世界国家的人, 去西方大学读书, 倒过来反西方, 就是这个原因. 当年周恩来邓小平什么的, 不也都是去西方留学, 结果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反对西方的资本主义. 至于体制上, 无非就是此文辉格所提到的 “象牙塔” 这个问题, 大学普遍与社会实际脱节, 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 真正接触社会的人, 不会那么左倾. 所以为何西方大学的普遍左倾, 其体制是其中一个促成因素.

    [回复]

  3. Joyfulteeth @ 2012-09-20, 20:02

    要大学组织更商业化,难道像我们的大学一样?

    [回复]

    辉格 回复:

    你们大学怎么啦?

    [回复]

    tcya 回复:

    额,辉总误解了吧,他指的是中国的大学。
    rss里看到篇讲苹果的饭文怎么这边没有。

    [回复]

    Joyfulteeth 回复:

    恩,是这个意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大学是怎样的?是不是政治觉悟高就能进去。

    [回复]

    gaohan_cn 回复:

    其实。。辉总问的就是,中国的大学怎么了?商业化有什么问题么?

    [回复]

    youjiti 回复:

    这是辉总在耍小聪明。。他知道指的是中国大学,但他却不认为中国大学是商业化的,所以要用“你们的”这种修辞与Joyfulteeth划开边界。。

    [回复]

    szgz 回复:

    中国大学的商业化成功让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回复]

  4. 蒋劲松 @ 2012-09-24, 21:47

    在自由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西方世界,为什么大学并不是商业化的?或许对于某些领域,教育的商业化并不是高效的
    国内的大学扩招,满足了需求,失掉了精髓。一个自由社会的好处或许在于,你甚至可以选择不自由。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