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Z1:制药业是诸侯经济的活化石

制药业是诸侯经济的活化石
辉格
2012年4月25日

制药业出现像毒胶囊这样混入有害成份的质量事故,是十分骇人的,与食品相比,药品的成份要单纯的多,其制造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也高得多,并不存在多少可以浑水摸鱼和推卸责任的余地,可一些药厂仍如此悍然行事,可见其所面临的安全与质量约束,是多么薄弱无力。

缺乏质量约束的首要原因是市场集中度过低,厂商太多,过度分散一方面造成消费者品牌认知困难,特别是药品这样并非连续重复消费的商品,品牌认知更难以形成;同时,分散化和小规模也使得质量事故的机会成本过低,因为消费者很快就会忘记出事的是哪家药厂,而且,这些不知名的小品牌也并不是什么值得珍视的宝贵资产,大不了换块牌子继续经营。

之前的文章中我已指出,制药业的高度分散化,是改革初期诸侯经济的遗迹,假如该行业像家电和日化等消费品行业一样经历了充分市场化,那么今天就不会处于这种格局,规模化和品牌集中必定会发生,并且由于药品的特殊性,集中度会高于日用消费品;这一格局之所以能遗留至今而成为活化石,无疑是因为严苛的准入管制。

这一点对照其它幸存的活化石便很容易看清,实行专卖管制的烟草业是最典型的,其次是医院和学校,形形色色的行业都发展出了连锁品牌:连锁超市、连锁酒店、连锁美容院、连锁中介、连锁餐馆,为何很少见到连锁学校和连锁医院?因为准入管制。

类似局面也出现在汽车业,虽然程度不同,造汽车需要审批,新车厂进目录难如登天,大批毫无效率和优势可言的地方小厂,仅凭准入资格即可坐吃需求爆发性增长带来的厚利,这些身无长技的小厂居然可以在通用、丰田、大众面前享有大爷级的谈判地位,一堆形同废铁的破流水线能换来半数合资股权,除了准入管制,还能有什么力量创造如此奇迹?

近年来,制药业的分散局面正在改变,政策当局也屡屡号召要提高市场集中度,可是他们却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90年代中期之后的市场化改革中,可以清晰的辨认出两种模式,一种是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国退民进,另一种是国企脱离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化改造、垂直化集中、“做大做强、打造超级航母”,同时建立准入壁垒来维持其垄断地位。

幸运的是,大部分消费品产业和许多日常生活类服务业都走了第一条路,而且迅速出现了激烈竞争、产业格局高速重组演变、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改进的可喜局面,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今天回顾起来,那些过去20年在品牌建设和质量改进上最富成效、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惊喜的产业,无一不是走上了这条轨道的,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充分的开放,外资和民企可以进出自如,那里的企业整天考虑的是如何取悦于消费者;相反,那些航母们整天想的则是如何做大做强,何时挤进Top500,如何在同伙之间瓜分势力范围。

从目前的趋势看,制药业显然正在走向第二条道路,也就是三桶油的道路,以这种方式提高市场集中度,并不能改善质量激励机制,将大批地方国企合并成央企垄断寡头,虽便利了消费者的品牌识别,同时也压缩了他们的选择空间,这样,品牌认知便无法转变为对厂商的质量约束。

从竞争中涌现的大品牌,是消费者用钞票选出来的,尽管也拥有一些垄断地位,但随时要保持警惕,一次严重质量事故足以让大品牌一夜间声誉扫地,多年苦心经营的巨额品牌资源化为乌有;相反,由行政力量所拼凑的大型控股央企,并未经历市场淘汰机制的严酷筛选,并未在消费者面前证明过它们的信誉,未必拥有需要加以珍惜、因而构成质量约束的品牌资源。

准入壁垒所带来丰厚利润和安全感,让它们可以无视消费者的评价,也无须忌惮公众的恶评,即便它们拥有一些品牌资源,那也是不属于任何个人的国有资产,人们没有理由期待它的部门和员工会为珍惜它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相反,关于国企的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如同其它国有资产一样,这些部门更可能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牺牲它。

人们时常被告知,准入管制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免受不负责任的生产者的伤害,可是,从上述两种改革模式的对照中不难看出:商业信誉、优质品牌和可靠质量的发展,所需要的恰恰是开放和竞争,而不是管制和壁垒。

相关文章

标签: | | | |
3440
制药业是诸侯经济的活化石 辉格 2012年4月25日 制药业出现像毒胶囊这样混入有害成份的质量事故,是十分骇人的,与食品相比,药品的成份要单纯的多,其制造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也高得多,并不存在多少可以浑水摸鱼和推卸责任的余地,可一些药厂仍如此悍然行事,可见其所面临的安全与质量约束,是多么薄弱无力。 缺乏质量约束的首要原因是市场集中度过低,厂商太多,过度分散一方面造成消费者品牌认知困难,特别是药品这样并非连续重复消费的商品,品牌认知更难以形成;同时,分散化和小规模也使得质量事故的机会成本过低,因为消费者很快就会忘记出事的是哪家药厂,而且,这些不知名的小品牌也并不是什么值得珍视的宝贵资产,大不了换块牌子继续经营。 之前的文章中我已指出,制药业的高度分散化,是改革初期诸侯经济的遗迹,假如该行业像家电和日化等消费品行业一样经历了充分市场化,那么今天就不会处于这种格局,规模化和品牌集中必定会发生,并且由于药品的特殊性,集中度会高于日用消费品;这一格局之所以能遗留至今而成为活化石,无疑是因为严苛的准入管制。 这一点对照其它幸存的活化石便很容易看清,实行专卖管制的烟草业是最典型的,其次是医院和学校,形形色色的行业都发展出了连锁品牌:连锁超市、连锁酒店、连锁美容院、连锁中介、连锁餐馆,为何很少见到连锁学校和连锁医院?因为准入管制。 类似局面也出现在汽车业,虽然程度不同,造汽车需要审批,新车厂进目录难如登天,大批毫无效率和优势可言的地方小厂,仅凭准入资格即可坐吃需求爆发性增长带来的厚利,这些身无长技的小厂居然可以在通用、丰田、大众面前享有大爷级的谈判地位,一堆形同废铁的破流水线能换来半数合资股权,除了准入管制,还能有什么力量创造如此奇迹? 近年来,制药业的分散局面正在改变,政策当局也屡屡号召要提高市场集中度,可是他们却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90年代中期之后的市场化改革中,可以清晰的辨认出两种模式,一种是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国退民进,另一种是国企脱离地方政府控制、企业化改造、垂直化集中、“做大做强、打造超级航母”,同时建立准入壁垒来维持其垄断地位。 幸运的是,大部分消费品产业和许多日常生活类服务业都走了第一条路,而且迅速出现了激烈竞争、产业格局高速重组演变、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改进的可喜局面,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今天回顾起来,那些过去20年在品牌建设和质量改进上最富成效、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惊喜的产业,无一不是走上了这条轨道的,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充分的开放,外资和民企可以进出自如,那里的企业整天考虑的是如何取悦于消费者;相反,那些航母们整天想的则是如何做大做强,何时挤进Top500,如何在同伙之间瓜分势力范围。 从目前的趋势看,制药业显然正在走向第二条道路,也就是三桶油的道路,以这种方式提高市场集中度,并不能改善质量激励机制,将大批地方国企合并成央企垄断寡头,虽便利了消费者的品牌识别,同时也压缩了他们的选择空间,这样,品牌认知便无法转变为对厂商的质量约束。 从竞争中涌现的大品牌,是消费者用钞票选出来的,尽管也拥有一些垄断地位,但随时要保持警惕,一次严重质量事故足以让大品牌一夜间声誉扫地,多年苦心经营的巨额品牌资源化为乌有;相反,由行政力量所拼凑的大型控股央企,并未经历市场淘汰机制的严酷筛选,并未在消费者面前证明过它们的信誉,未必拥有需要加以珍惜、因而构成质量约束的品牌资源。 准入壁垒所带来丰厚利润和安全感,让它们可以无视消费者的评价,也无须忌惮公众的恶评,即便它们拥有一些品牌资源,那也是不属于任何个人的国有资产,人们没有理由期待它的部门和员工会为珍惜它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相反,关于国企的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如同其它国有资产一样,这些部门更可能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牺牲它。 人们时常被告知,准入管制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免受不负责任的生产者的伤害,可是,从上述两种改革模式的对照中不难看出:商业信誉、优质品牌和可靠质量的发展,所需要的恰恰是开放和竞争,而不是管制和壁垒。


已有47条评论

  1. Atry @ 2012-04-27, 18:10

    这些准入机制叫非关税壁垒

    [回复]

    辉格 回复:

    “非关税壁垒”作为“关税壁垒”的对照,一般是针对外商而言的,对境内生产者,“准入壁垒”更贴切。

    [回复]

    Atry 回复:

    抱歉没把意思说清楚。

    我的意思是说,“身无长技的小厂居然可以在通用、丰田、大众面前享有大爷级的谈判地位,一堆形同废铁的破流水线能换来半数合资股权”这全靠“非关税壁垒”。这是为了扶持国内行业有意为之的。这种非关税壁垒与“保护消费者免受不负责任的生产者的伤害”毫无关系,就是赤裸裸的仗着市场大逼迫外资就范。谷歌退出中国也是“非关税壁垒”的效果。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但不能说是“为了扶持国内行业”,而只能说是“为了扶持国内某些企业”,因为这些准入限制同样束缚了国内民企的手脚。

    [回复]

    Frau Pavillon 回复:

    对药品行业来说,还是应该有一些准入壁垒,比如对卫生、投资、资质的要求,等等。不然的话,什么样的资质的人都来生产药,那真是乱套了。

    [回复]

    二逼 回复:

    插句话,最近国企改革合并成巨型航母也是走的第二条路。看来药丸是归途。

    [回复]

  2. 小橘子 @ 2012-04-27, 21:58

    三桶油的道路是什么典故?

    [回复]

    tcya 回复:

    中石油中海油……

    [回复]

    辉格 回复:

    还有中石化

    [回复]

  3. 不停咳嗽 @ 2012-04-28, 14:29

    现在这些被曝光的质量事件,恰恰成了许多地方政府“国进民退,做大做强,整倒民企”的借口啊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啊,管制会为自己创造出借口,并带来更多管制。

    教育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填鸭式教育让孩子们丧失兴趣和好奇心,然后他们就说:瞧,他们对学习都没兴趣,不填鸭怎么行?

    [回复]

    不停咳嗽 回复:

    对的,总而言之,政府为了与民争利而稳固权力,进而扩大权力,于是就要找借口,并制造舆论。

    [回复]

  4. 甘蓝 @ 2012-04-29, 13:09

    好像文章前后的意思不一致,到底是因为市场过于分散还是国企的垄断?

    [回复]

    辉格 回复:

    目前的原因是过度分散,而改变过度分散局面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放开市场,二是航母化,后者结果是国企垄断,虽能解决过度分散,但解决不了质量问题。

    [回复]

  5. 佳宁 @ 2012-04-29, 17:45

    首先,我是同意市场需要开放和竞争,而不是管制和壁垒,但 也需要监管。
    不一样的
    1 在文章中,您将制药业和三桶油比较,我觉得不太合理
    制药业是有管制和壁垒,但是 三桶油(还有移动联通等)他们不仅仅是壁垒了,他们是垄断,能源和通信,还有其他垄断行业,民营企业是没有经营权的,也就是说进都没法进,而像制药业这样的行业至少还是有一定的希望的。所以,文章的后半段的论据只合适用在解释 话费为什么那么高服务态度还不好、油价只涨不降企业还哭穷 等这样的问题中。
    2 制药业需要壁垒
    制药业和 日化家电不一样,洗发水质量不好,大不了头屑洗不干净;电视机质量不好,就是看得不清晰(当然也有极端的例子);但是,如果像制药这种用来救人医人的东西,如果出问题,是会涉及到公众安全的(这就是为什么制药食品出问题了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所以壁垒是必须的。律师也得有个律师证啊。但是壁垒并不代表可以进化到垄断! 国企的专营权才是,虽然监管会给政府集权带来条件,但是监管的确就是政府的业务,就连高度竞争自由化的美国,制药业都有严格的监管。“从竞争中涌现的大品牌,是消费者用钞票选出来的,尽管也拥有一些垄断地位,但随时要保持警惕,一次严重质量事故足以让大品牌一夜间声誉扫地,多年苦心经营的巨额品牌资源化为乌有” 其实三鹿就是个例子。为什么伊利和蒙牛没死呢?是因为当时整个行业都出问题了,当然,三鹿是最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抛弃出问题的品牌,那么消费者几乎就没什么选择的余地了(外国的东西乘机涨价)。就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等一段时间再看 修正的 销售额。就可以判断制药业到底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的市场了。
    为什么没有连锁医院和学校,中国医疗成本很高,教育成本也很高,公立的学校和医院都需要大额的政府补贴,如果私立的学校或医院想盈利的话,必须要么扩大“生产”、要么高收费,前者不现实;后者,本来公立的就贵,私立的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学校是有连锁的,只是不属于体制内,是考研,英语,辅导班什么的,基础教育很难赚钱的。
    还有,过度分散的原因我还不太明白。中国,除了垄断,日化,家电。我很难看到不是分散的行业(就连强大的万科比例都很小),求说明开导。

    [回复]

    辉格 回复:

    1)制药业现在当然还不是三桶油,还很分散嘛,3500多家企业呢,但它正在向这方向发展,这一点,看看它是怎么从7000多家减少到3500家的就知道了,各地都在组建大型医药集团,其中典型是国药。

    2)事关人命的东西太多了,油条里要是下了毒,照样毒死人,三轮车要是往河里骑,乘客小命照样不保,保姆要是马虎点,小孩摔死烫死噎死都可能……这些都需要政府管起来?为何不反过来想想:正是因为药品事关人命,消费者自己会额外小心,不随便吃,会听取专家意见,会注重厂家和品牌信誉?

    3)“基础教育很难赚钱的”,首先这判断不对,基础教育可以赚钱,假如政府不补贴公立学校,就更赚钱,其次,为何你认为只有赚钱的才有人愿意兴办?大把慈善组织愿意赔钱开医院、开学校,就是政府不许嘛。

    [回复]

    佳宁 回复:

    呵呵 谢谢提醒,太功利了我
    我的看法是 一个行业,即便是公益性质的行业,不能太依托慈善组织或社会援助了,如果能商业化能自己盈利的话,更能激发大家的热情,“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慈善很难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并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并且中国慈善行业本身都受到了政府很大的限制,群众自己过得都不幸福,捐款热情不高。还有慈善组织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并且也没有像美国一样,慈善已经融入社会了。

    [回复]

    Atry 回复:

    别的问题辉格已经回答了。我也同意,我回答一下你的最后两个问题。

    “公立的学校和医院都需要大额的政府补贴,如果私立的学校或医院想盈利的话,必须要么扩大“生产”、要么高收费”

    弗里德曼早就提出了“学票”制度实现私立学校的政府补贴。

    “中国,除了垄断,日化,家电。我很难看到不是分散的行业”。

    垄断分为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自然垄断是通常好垄断,高效的垄断。行政垄断一定是坏垄断,但利益集团最喜欢。

    如果某个行业容易通过规模效应提高效率,充分竞争下就会产生自然垄断,反之这个行业就会分散。只要是充分竞争的行业,不论是自然垄断还是分散,都是由“看不见的手”主导的,都高效。

    而集中的行政壁垒会导致行政垄断,地方保护会导致诸侯经济。这两种情况,一个垄断一个分散,都是因行政力量而形成的,都低效。

    [回复]

    佳宁 回复:

    谢谢 学习了

    [回复]

  6. 蒋劲松 @ 2012-04-29, 18:11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自由市场下,就会出现几家独大,比如汽油。产品的多样性越高,就会分散,比如教育,创意产业,玩具。房地产是因为市场容量大,投资金额高,各地政府关系复杂,几家企业很难做到全面掌控。所以也很分散。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开放竞争条件,各产业集中度也会很不同,从生产面看,产业链各环节的经济规模不一致,从需求面看,目标消费者可以细分的程度不一样,有些市场可以留下数百上千个品牌,但具体的消费者只关注其中适合他的一小部分,比如几十个,这样品牌认知仍可形成。

    [回复]

    佳宁 回复:

    学习了,嘿嘿

    [回复]

    二逼 回复:

    分析相当到位

    [回复]

  7. yuyuhappygo @ 2012-04-30, 04:15

    我也认为跟市不市场化,生产集中或者准入壁垒的关系不大。主要问题还是监管不利。

    从毒奶粉到皮鞋酸奶都是生产监管不利的责任。

    [回复]

  8. Frau Pavillon @ 2012-04-30, 12:04

    违法成本太低。这些的药厂违法了,别成天给个什么党内处分就拉倒。要允许受害消费者们进行索偿。现在总是不痛不痒的,抓两个人就算了。企业根本无所谓。知道就算违法了,你也不会把我怎么样。
    光靠监管是不可能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的。

    [回复]

    ruth 回复:

    对!党内处分是法律规定吗?只不过是行政处分。强烈支持以法建国!

    [回复]

    二逼 回复:

    2015年已经依法治国了,高兴了吗。呵呵。

    [回复]

  9. Paulo @ 2012-05-01, 00:08

    关于对本国产业的扶持或保护,美国,欧洲做的比中国露骨多了,华为为了进入欧美市场花了多少时间了小钱钱,但是人家随便一句不靠谱的接口就给你拒了。能怎样?

    [回复]

    辉格 回复:

    哦,是吗?这么说吃屎的人还真不少,可屎还是很臭

    [回复]

    padrick 回复:

    神回复!

    [回复]

  10. Paulo @ 2012-05-01, 00:09

    最大的问题是国家的监管机构不作为,该设限保护的不保护,不该设限保护的却因为各种利益纠葛,搞潜规则,不出事才有鬼。

    [回复]

  11. 全开宝贝 @ 2012-05-02, 09:32

    片面、对行业缺乏基本了解,仅凭常识就写就此文,传播、依据的是错误的信息,那么观点也值得商榷了。

    你是不知道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企的监管力度,你也不知道国内实行药品GMP管理和认证,你更加不知道国家药典不止是一个行业标准,还是法律。毒胶囊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去旧版的药典忽略了对胶囊这一辅材的标准,所以在监管部门检查、GMP认证乃至检测检验的时候没有注重起来,致使一些采购用烂鞋底做的明胶胶囊的药企可以过关。2010年新版药典加上了对药品辅材的标准,必须也符合标准,现在新版药典由于它的标准和国际接轨,对药企的环境、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彻底地执行。但是这是必然趋势,一旦新版药典得到推广执行,不法药企在强大的监控下忽视辅材、用便宜黑心的毒胶囊是没办法过关的。

    也可以这么说,医药企业现在年关不好过,你所希望和倡导的行业集中将会实现,将会有近半数的药企被淘汰,但原因是既定的,行业里没人不知道——-仅仅因为新药典的执行,质量管理标准的提升。中小药企由于缺乏资金,无力采购新设备、投入资金改建符合高标准的车间、无力培养和留住人才,都会被淘汰掉,这个数字是几千家,具体多少有兴趣你可以去搜。

    注意:并非是知名药企、有规模的药企,就对质量问题谨慎注重,这次毒胶囊事件暴露出的不正是一些知名药企在昧良心吗?你难道没看报道?这些知名药企财大气粗,但是仍然对“成本”斤斤计较,出事以后还喊无辜,说是不知道购进的胶囊采用的原材料是烂鞋底,自己也是被蒙骗了云云。这是绝对的假话。采购价格在那儿摆着,真正用来源正规可靠的经过检验的猪牛羊制作的明胶胶囊价格高于行业平均采购价的四倍还多。采购价格这种问题,药企老板能不心知肚明吗?就是他们做的决策,用便宜胶囊,而不用正规胶囊的,这种决策问题绝非一两个采购人员、区区一个采购部能决定的,一定是高管总体决策的,尤其在那些以胶囊剂为主打产品的企业必定是如此。所以知名、规模大、有钱,未必有良心,未必质量第一,只要有捷径总是走捷径,这种知名大企业每每都是让小老百姓和业内人士咋舌并且心寒于他们的“胆气十足”。

    还有你说药企没有知名品牌,这个说法也很外行。也许是由于药这种产品不直接对消费者,而是对经销商和医疗机构为多吧。在业内,品牌是很重要的。大品牌供不应求,小品牌进不了各经销商和医疗机构,和厂商能提供的销售费用多寡是有莫大关系的。

    药品和其他商品的确很不同。不是说这个企业经营利润好,规模大,就一定能够提供对消费者负责的药品。有时候利润这东西在实际中和成本、良心、常理等等往往是相悖的。你不这样你还赚不了钱、知名不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信政府,得永生,他们唾沫一喷,下面手一举,就是法律了,祝你在法律沐浴下健康幸福吧

    [回复]

    Frau Pavillon 回复:

    越是这种知名企业,就越应该让他知道违法的成本。你要是让他被罚破产了,你看他以后还敢不敢违法。光靠政府抽查哪里搞的完。关键是靠企业自觉守法。违法了,就要惩罚。就跟人一样。知道杀人的违法成本很高,所以违法之前真是要三思。要是杀个人惩罚都不受的话,就算全中国都是警察,也不能保证有人不违法。

    [回复]

  12. 全开宝贝 @ 2012-05-02, 09:44

    所以说就得管着他们点。这是医药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利润别太大,质量要达标,把质量作为生存与否的关键。完全实现不了一定标准的质量管理的小作坊式的企业肯定需要整改、淘汰。但是一部分老实守法的中小药企也需要扶持,是行业的正面力量。无法无天的,就该重罚而不是姑息养奸。这个行业就算没提供多少GDP,也要保持一定的社会责任心,这才是对老百姓来说讨喜的事情吧。

    [回复]

    全开宝贝 回复:

    嗯 我在网上也谈了谈毒胶囊的事。也说了说某些中小药企在毒胶囊事件上还是有良心的事,这个行业并非彻底霉烂,只不过大家一直指望的“知名”才是让人失望的,而且在牛奶业不也是如此吗。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的,平时我发文字的地方突然发不了了,那个网站用户很多,但是我上网搜却没有遇到像我这种问题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写的不错,您这个不用改直接可以用作全国医药系统处级以上干部电话会议发言稿了,发我这儿算是糟蹋了。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哈哈哈哈

    [回复]

    Frau Pavillon 回复:

    追逐高额利润是企业的天性。你不让企业挣大钱,等于跟不让人吃饭一样。关键在于在守法的条件下追逐利润。法治社会,就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和认识上,靠法律而不是道德来治理社会。有道德是好事儿,但是你不能要求人人都有道德。企业生产质量过关的产品,靠的不是责任心,而是遵守最基本的法律。

    [回复]

  13. 全开宝贝 @ 2012-05-02, 09:56

    消费者对药品了解太少了。你不可能让消费者自己去厂家调查原辅料供应商和采购价的问题。消费者就是看广告,然后去医院的话医生开处方。而处方问题本来就是一个有利益争议的问题。如果依靠资金实力,愚弄外行是很容易的。这些方面也应该作为考虑因素。

    [回复]

    不停咳嗽 回复:

    消费者对政府了解的更少,不可能深入到政府各个部门科室调查监管情况,所以被愚弄是更容易的。

    [回复]

    zhang3 回复:

    一部手机可以涉及几百上千个行业,从采矿到编程。你了解吗?

    [回复]

  14. Wenhao @ 2012-05-04, 19:02

    说说我知道的一个国内搞生物制药的厂家吧(做的是兽用疫苗,不是人药)。面临的监管主要是GMP和农业部新药批准。产品被各地方政府招标采购。利润挺高的,不过风险也挺大的。哪一年的产品没通过验收,那这一整年就不能进入招标目录了。所以在质量上下的功夫也不少。基本上药典的那点东西完全不够用,GMP也只是一堆paperwork而已。很多原材料进来之后质量会有差异,需要企业自己建立自己的质量验证体系。不然在生产环节上会出很大的问题。现在国外大的原材料企业的生产很多都外包在国内,完了他们自己用自己的质量体系验收筛选一下,贴个牌子就能以几倍的价格往外卖,赚得完全是那个成熟的质量检测体系的钱。所以我觉得这一块还是蛮重要的。

    当然如果你通过别的方式能每年让自己的产品进入那个目录,以上就当我白说。。。

    [回复]

  15. queenie @ 2012-06-15, 07:24

    感谢。建议增加一个可以分享到新浪微博的链接。

    [回复]

    辉格 回复:

    好,下次改版把这加上

    [回复]

    youjiti 回复:

    目前仍未有新浪链接

    [回复]

    二逼 回复:

    勤快点,手动链。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