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Z0:制药业需要经历一次大清洗

(按:原文较长,受纸媒篇幅所限,拆成两篇,这是上篇,最后几节提到的问题将在下篇中展开讨论。)

制药业需要经历一次大清洗
辉格
2012年4月24日

毒胶囊事件再次震惊了国人,许多消费者都吓得不敢吃药了,值得留意的是,该事件与三聚氰胺如出一辙:都是大面积发生,被媒体怀疑的九家全部得到证实,受检的42批次检出了23批,并且都是大幅度超标,多数超标了数十倍,最高达70多倍;这还只是第一批检验结果,随着调查深入,恐怕会有更多企业被揭露。

如此大面积和大幅度的超标,显然不是漏检的结果,也无法归诸意外、随机因素,或者管理疏忽,和三聚氰胺一样,它们都是故意被“漏”过的,这些企业在明知存在其他可靠来源的情况下,为了省钱,故意选择了不合格来源;更恶劣的是,牛奶企业至少还有一个辩解的理由:分散奶农的质量很难逐一监控,可是药用明胶的生产却早已实现规模化了,质量可靠的规模化产能已经能够满足胶囊所需。

三聚氰胺事件固然可恶可悲,但它总算也给市场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奶企们多少做出了些改变,规模化牧场也在兴起,那些经受住考验的企业声誉有了提高,消费者变得对质量更敏感、也愿意为此支付溢价了,新西兰的优质品牌奶粉受到热捧,这些都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迹象;可是,我们不知道制药业在这次事件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至少从它们过去一周的反应中还看不出变化的迹象,好像这不是一次大地震似的。

实际上,制药业出现这样的丑闻是有迹可寻的,该行业的种种条件,都不利于建立品牌信誉,因而缺乏在质量和安全上做出改进的激励;首先是生产极度分散,十年前,国内还有7000多家制药厂,近年来虽经历了大量重组合并,仍有3500多家,前十大药企的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十几,无论与欧美药品市场还是国内其他消费品市场相比,集中度都非常低。

这种局面下很难指望由品牌提供质量激励,因为面对如此多厂商和品牌,消费者无法形成品牌认知,在选择产品时(即便他们有机会选择)难以将品牌纳入考虑,这样,市场竞争实际上处于无品牌状态,大家都是白牌;相比之下,奶业和其它一些饮料、食品和日用品的品牌作用要强得多,消费者很清楚自己选的是什么品牌,也知道有哪些候选者可供比较。

另一个阻断质量激励的因素是当前医疗体制的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模式,尽管处方上只有通用名,可当病人拿着处方去药房拿药时,是没有机会选择品牌的,这一选择医院已经替他做了,然而,医院是否有足够激励去控制药品质量,是大为可疑的,特别是通常具有地域垄断性、缺乏竞争的国有医院。

其实,对于食品和日用品的质量,商场也在为消费者提供质量筛选,不同的是,消费品零售市场存在激烈竞争,而且大型连锁超市本身拥有品牌,因而提供了另一道辅助的质量激励机制,而对于药品,由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这两道关都靠不住了,只有那些经药店销售的非处方药和慢性病人长期服用的药物,品牌认知才可能起了一些作用。

目前这种高度分散状态,是改革初期诸侯经济的遗迹,随着药品市场的繁荣,地方政府纷纷投资,遍地开花,类似的现象一度广泛存在于热门消费品产业,比如家电、日化和烟草;直到90年代中期,因国企普遍陷入困境,开始了全面市场化和国退民进改革,此后许多产业都已改变局面。

目前仍处于这种局面的产业已不是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大概是烟草业了,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一批烟草企业,而且每家都拥有一整套从低档到高档的完整系列品牌,堪称举世罕见的一大奇观;这一奇观绝非市场自发演变的结果,而是严格的准入管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经典产物,所以,准入管制同样严厉的制药业,出现类似格局就不奇怪了。

不过,烟草业的遍地开花和厂商林立倒并不影响消费者形成品牌认知,因为香烟属于长期高频率重复消费的商品,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很强的品牌地方性,消费者有充足的机会和信息来了解各品牌,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习惯,所以尽管集中度很低,品牌激励仍可起作用;药品就不同了,除了慢性病的常服药,大部分药品对消费者都是陌生的,无从鉴别和选择。

相关文章

标签: | | | | |
3436
(按:原文较长,受纸媒篇幅所限,拆成两篇,这是上篇,最后几节提到的问题将在下篇中展开讨论。) 制药业需要经历一次大清洗 辉格 2012年4月24日 毒胶囊事件再次震惊了国人,许多消费者都吓得不敢吃药了,值得留意的是,该事件与三聚氰胺如出一辙:都是大面积发生,被媒体怀疑的九家全部得到证实,受检的42批次检出了23批,并且都是大幅度超标,多数超标了数十倍,最高达70多倍;这还只是第一批检验结果,随着调查深入,恐怕会有更多企业被揭露。 如此大面积和大幅度的超标,显然不是漏检的结果,也无法归诸意外、随机因素,或者管理疏忽,和三聚氰胺一样,它们都是故意被“漏”过的,这些企业在明知存在其他可靠来源的情况下,为了省钱,故意选择了不合格来源;更恶劣的是,牛奶企业至少还有一个辩解的理由:分散奶农的质量很难逐一监控,可是药用明胶的生产却早已实现规模化了,质量可靠的规模化产能已经能够满足胶囊所需。 三聚氰胺事件固然可恶可悲,但它总算也给市场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奶企们多少做出了些改变,规模化牧场也在兴起,那些经受住考验的企业声誉有了提高,消费者变得对质量更敏感、也愿意为此支付溢价了,新西兰的优质品牌奶粉受到热捧,这些都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迹象;可是,我们不知道制药业在这次事件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至少从它们过去一周的反应中还看不出变化的迹象,好像这不是一次大地震似的。 实际上,制药业出现这样的丑闻是有迹可寻的,该行业的种种条件,都不利于建立品牌信誉,因而缺乏在质量和安全上做出改进的激励;首先是生产极度分散,十年前,国内还有7000多家制药厂,近年来虽经历了大量重组合并,仍有3500多家,前十大药企的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十几,无论与欧美药品市场还是国内其他消费品市场相比,集中度都非常低。 这种局面下很难指望由品牌提供质量激励,因为面对如此多厂商和品牌,消费者无法形成品牌认知,在选择产品时(即便他们有机会选择)难以将品牌纳入考虑,这样,市场竞争实际上处于无品牌状态,大家都是白牌;相比之下,奶业和其它一些饮料、食品和日用品的品牌作用要强得多,消费者很清楚自己选的是什么品牌,也知道有哪些候选者可供比较。 另一个阻断质量激励的因素是当前医疗体制的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模式,尽管处方上只有通用名,可当病人拿着处方去药房拿药时,是没有机会选择品牌的,这一选择医院已经替他做了,然而,医院是否有足够激励去控制药品质量,是大为可疑的,特别是通常具有地域垄断性、缺乏竞争的国有医院。 其实,对于食品和日用品的质量,商场也在为消费者提供质量筛选,不同的是,消费品零售市场存在激烈竞争,而且大型连锁超市本身拥有品牌,因而提供了另一道辅助的质量激励机制,而对于药品,由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这两道关都靠不住了,只有那些经药店销售的非处方药和慢性病人长期服用的药物,品牌认知才可能起了一些作用。 目前这种高度分散状态,是改革初期诸侯经济的遗迹,随着药品市场的繁荣,地方政府纷纷投资,遍地开花,类似的现象一度广泛存在于热门消费品产业,比如家电、日化和烟草;直到90年代中期,因国企普遍陷入困境,开始了全面市场化和国退民进改革,此后许多产业都已改变局面。 目前仍处于这种局面的产业已不是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大概是烟草业了,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一批烟草企业,而且每家都拥有一整套从低档到高档的完整系列品牌,堪称举世罕见的一大奇观;这一奇观绝非市场自发演变的结果,而是严格的准入管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经典产物,所以,准入管制同样严厉的制药业,出现类似格局就不奇怪了。 不过,烟草业的遍地开花和厂商林立倒并不影响消费者形成品牌认知,因为香烟属于长期高频率重复消费的商品,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很强的品牌地方性,消费者有充足的机会和信息来了解各品牌,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习惯,所以尽管集中度很低,品牌激励仍可起作用;药品就不同了,除了慢性病的常服药,大部分药品对消费者都是陌生的,无从鉴别和选择。


已有39条评论

  1. bear @ 2012-04-25, 17:00

    除了医院之外,医保也阻碍了品牌的选择。同样的药,我要求换个牌子居然就不能用医保卡里的钱买了!
    妈的,明明是自己的钱,被强制划入医保了还只能买烂牌子的药!最近刚受过气的飘过……

    [回复]

    辉格 回复:

    啊?还有这事。我只听说过用医保卡能买到电饭锅:)

    [回复]

    bear 回复:

    社保没钱了,尽量不让人用。医生说门诊每次开药原则上不超过100块,上限160,贵的药,尤其是国外品牌,都被排除在外了。当然,如果是认识的医生,多开点也不是不可以。
    还有,以前公司交的12%的社保会有四分之一划到个人账户,剩余的进入公共账户,去年开始全部进入公共账户了……不知道哪儿能买到电饭锅,赶紧用掉啊!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上海大概最早面临这种情况。浙江至少两年前还能买到电饭锅,是一些小镇上的医院,小规模,偷偷摸摸的干,洗发水卫生纸之类也有。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我妈就在药店卖化妆品,李医生和白大夫,取个跟医药有关的名字就在药店卖,听起来很逗。要是社保不让买了,她就得失业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嘘~

    [回复]

  2. kealdon @ 2012-04-26, 11:24

    监管部门失位,改革开放的历史遗留问题。
    只不过过去可能是出于无知,现在有可能是有意了。
    这不是任何一次底层洗牌能解决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监管不是解决方案,是问题所在。

    [回复]

    佳宁 回复:

    解铃还须系铃人,正是监管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也得从监管入手啊

    [回复]

    辉格 回复:

    关于食品安全与监管的关系,我写过不少文章,推荐其中两篇供你参考: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1787.html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1798.html

    [回复]

    佳宁 回复:

    嘿嘿,这是一次在您这留言。新人新人。重新看我自己的留言。都是逻辑混乱,言东道西的,额,还要努力啊!

    [回复]

    辉格 回复:

    呵呵,过谦了。

    [回复]

  3. 佳宁 @ 2012-04-26, 12:02

    嗯,我看了两遍才大概把文章的逻辑看懂(额 太笨了)
    和我想象的不一样,看到标题我觉得应该是将类似是 行业变革 的文章
    但本文讲的是 品牌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是不是因为该文目前还没有下面(嘿嘿,太监),所以才会这样)

    有启发,但是不是谈得有点少,论点不够。
    拿您的例子说,品牌是激励产品质量的。但是,它不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就像乳业 的蒙牛和伊利一样,大品牌大厂,激励有作用,但其还是屡屡犯错。

    什么导致企业产品质量老出问题呢?(不仅是简单的药企,乳业。应该是整个食品行业,甚至是整个所有的与大众关系近的行业)

    制度法规的不完善?监管不力?执法不力?企业家的黑心?社会道德的集体滑坡?消费者好欺负(因为维权很难)?
    企业生存压力大(税负)被迫无奈?各种潜规则?……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在,但一直却没法解,求分析……

    [回复]

    佳宁 回复:

    这应该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天朝,对政治舆论、传媒出版、集会……等等只要有可能危及其地位的活动都有很强的监管!!不明白的是就连我们看电视都被觉得低俗,苍老师被定义为色情,电影被剪得支离破碎,不能用NBA这样的英文缩写,笑话般的禁烟令,各种没事找事……这和他们的地位有什么关系。但他们对百姓的关心却很少。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有激励作用不等于会堵住所有漏洞了,牛奶业还有不少问题,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是,消费者确实对价格比对质量更敏感,为质量和信誉愿意支付的溢价还很小(这一点从历次丑闻后的销量波动中可以看出),这不是问题,只不过反映了消费者需求层次还比较低而已。另一个因素是市场开放度还不够,比如达能的产品在货架上很难找到,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政策性因素,细节不清楚。

    [回复]

    佳宁 回复:

    说实话,我不是很同意这个观点: 消费者往往都是弱势的,的确,我们希望买到的东西更便宜,但消费者对价格比对质量更敏感的原因不是需求层次不够,我觉得是因为我们麻木了! 就连 蒙牛伊利 这样的名牌大厂都出问题了,我们还能指望其他的没有问题?我们生活中的吃的很多都不可靠,但我们又能怎么办? 315麦当劳出问题了,但网友却力挺它,为什么,国内的东西很烂,即便是麦当劳们的外企出问题了,但是还是比国内的强。但是,食品行业是百姓天天都要接触的啊,光靠外企能行吗,即便是货架上有达能,但我们中国的食品药品奶制品的消费还得靠我们自己的企业啊。
    地沟油猖獗,难道逻辑也是:百姓喜欢便宜的,而地沟油很便宜,所以饭馆就也用地沟油? 有关部门呢? 市场自由不应该是自由在这个方面吧!
    隐约记得,20世纪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美国的食品安全也有严重的问题,但是,他们就敢壮士断腕般的严格管制,不仅是食品,包括药品等。国家要对人们负责,我们是受害者,即便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的贪小便宜而导致的,但是,当整个行业都出问题了,就不能简单的用 “对价格比对质量更敏感”来解释了吧,9家药厂出问题了,但是它们绝对只是冰山一角!

    [回复]

    kealdon 回复:

    在现有条件下让普通消费者对质量敏感不现实吧,面对两勺无包装奶粉,即使是辉总也能难分辨出其中的质量差异吧,应该说“质量”可能更多的需要依靠一些非营利的专业组织来比较监督。
    并且政府主导的质监部门,在制定标准方面应该做到有得吃与吃的好的平衡,标准太高脱离现实,在加上选择执法就是赤裸裸的“网民”,另外我也不指望他们在监督上能做多好,只是不要在举报后的验证结果上过分偏袒厂家或者压根就不作为,比如罗永浩vs西门子冰箱。
    应该还有其他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面对两勺无包装奶粉”我当然无力识别,但我可以避开任何无包装奶粉啊。

    “质量”可能更多的需要依靠一些专业组织来比较监督,对,但为何需要是“非营利的”呢?既然质量鉴别是一种有价值的服务,为何不能为它付钱?

    [回复]

    kealdon 回复:

    如果算上包装,那么就是在考虑品牌了,而并非单纯的质量,并且品牌的比较应当是在质量合格基础之上,但实际上让人恐惧的是国内大品牌质量都出现大批不合格产品,但是依然有市场,这就不是对质量敏不敏感的问题,而是消费能力不足,可承受的低价位导致厂商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也就是我说的有的吃和吃的饱的平衡,但是质监部门在这里没有剔除不能吃的部分,这点让人很失望
    另外质量鉴别是否应该收费我用的是以前反思打假致富这种现象的,因为我的目标比较单纯,向往的是尽可能少的出现质量不合格现象,而不是打假与制假出现平衡,因为打假者需要制假业来供养,另外以营利为目的的话,总让人担心会被收买

    [回复]

    kealdon 回复:

    吃的饱应该改为吃的好

    [回复]

    辉格 回复:

    通过考虑品牌来间接的考虑质量,这本来就是品牌的主要功能之一。

    我很疑惑,从“国内大品牌质量都出现大批不合格产品,但是依然有市场”,是怎么得出“这就不是对质量敏不敏感的问题”的?“消费能力不足,可承受的低价位导致厂商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不正是不敏感的表现吗?

    [回复]

    kealdon 回复:

    通过品牌来考虑质量,往往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吧,实际上品牌和质量本身并无联系,很多品牌也只是在曝光前让人感觉不错,虽然从宏观角度来看,品牌确实能反映出质量,但是具体考虑时,通常都联系不到一块去,在混乱时期比如三鹿被曝光前,国内品牌质量比较并不好判断,而理性时期之后,比如明治、雅培、美赞臣什么的,想比较质量也颇为不易。而且类似的也可以说,考虑价格也是间接的考虑质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表达的并非是“不敏感”,实际上我已经说过让普通用户对质量敏感并不现实,而是在某些特殊市场环境下,当务之急不是让用户对质量敏感,而是剔除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好比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我认为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树皮草根观音土质量不好,但是他们还是吃了,这就超过“质量不敏感”的问题了吧。

    [回复]

    zhang3 回复:

    你觉得TCL的电视质量好还是SONY的电视质量好呢?

    [回复]

    kealdon 回复:

    我觉得总体上sony的好,同价位的产品可能tcl会好些
    但可惜的是上面两点我都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支持。

    zhang3 回复:

    这就是品牌的作用,你不用了解细节,就可以得到这样靠谱的结论

    yikemendou 回复:

    很好奇这个无限嵌套回复的结构,如果缩进到最右边边界了,还能否回复?
    因为我也是程序员,所以比较好奇这个问题

    辉格 回复:

    你会盲打的话,可以,嘿嘿

    kealdon 回复:

    这个作用未必和质量有关,可能是广告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导致你以为他质量好,比如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国外的产品质量好,但是实际上未必如此,又比如曾经的秦池酒就是典型的广告效应

    辉格 回复:

    麻木这个因素确实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不分是非、过度渲染的结果,也跟舆论中那些骇人听闻的谣言传播有关系,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讨论过这一现象: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2014.html

    这涉及到对当前食品安全态势的基本观感,显然你比我悲观的多,依我看,有关食品安全的传言,绝大部分是胡说八道、耸人听闻,没有事实依据,比如你提到的麦当劳事件,我看根本不存在质量问题,纯属瞎起哄。

    假如对此没有大致的共识,围绕该问题的讨论就难以展开了。

    [回复]

    佳宁 回复:

    我相信麦当劳事件是瞎起哄,但是,食品安全真的很严峻,如果说得到发生那种很多人中毒啊,或者是有重大的范围广的安全事件时那才叫严峻的话,那就太可拍了。
    我觉得吧,辉总可能接触到的食品方面,要么是高度自助的,就是买菜自己做、要么就可能精品得多。您可以去小饭馆看看,或者说是普通的酒店,其实都很不好。他们才是我们的普通人接触最多的。您之前的那篇文章看过了,大型企业的食品安全事件,我是相对宽容的。我相信,大的企业肯定是更加规范,更加有品牌意识,更加有社会责任感的,虽然有些还是出了问题,但大体上,我对大企业还是相对信任的。但是我更关心的是小的企业,包括菜市场,小饭馆,粮油批发市场……中国当前的现状是,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并不高,跟大多数人接触的也就是这些小的经营体。但是,媒体对这些的关注远不及对大企业的关注。还有,但个人感觉,媒体对大企业起哄就起哄啊,渲染就渲染啊,这可以让他们产生警惕。本身大家的话语权就很小,我们对我们吃的东西发发牢骚也完全可以嘛,企业被惯坏咯。

    [回复]

    辉格 回复:

    呵呵,这你就错了,“精品得多”?你太不了解我了~论混迹于市井溷鄙的个人体验,我相信不会比八成以上的人少。

    小馆子小摊档多半确实比较脏,我们那儿管那种不在乎外观整洁的小饭馆叫“垃圾饭店”,实际上,许多人(包括我)并不在乎,更看重菜的味道好、价格实惠,而且这种地方轻松随意,有市井感,这有什么不好呢?吃的干净为何那么重要?——如果有些人确实这么想,旁人何必替他们操心?

    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希望吃的干净的人,要让他们有机会找到他们想要的地方,那就够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垃圾饭店”在嘉兴话里早已不是贬称,许多小馆子老板常以此为荣,恨不得抢着自称垃圾饭店,因为那给人一种便宜又轻松的感觉。

    [回复]

    佳宁 回复:

    嘿嘿,夏天就要来了, 夜宵也要来了,祝吃得开心,健康

    [回复]

    二逼 回复:

    类似于成都话里的苍蝇馆子,地方饮食骄傲

    [回复]

    zhang3 回复:

    小吃一顿估计都换N个老板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呵呵,怀念啊,内容没换吧?

    [回复]

  4. 爱德华 @ 2012-05-13, 16:28

    禁止任何药企在任何大众媒体上进行宣传—– 这个应该立法!

    [回复]

    辉格 回复:

    禁止广告与质量激励完全背道而驰,详见: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470.html

    [回复]

  5. Shared: 饭文#Z7:NASA退,航天产业进 @ 2012-06-04, 23:47

    […] 饭文#Z0:制药业需要经历一次大清洗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