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Q5: 保障房的租值将如何耗散?

按:记得不久前我们还在谈论印度和撞墙的话题,但假如你也考虑过这项政策所预示的前景,或许你会和我产生同样的观感:不再需要猜测墙在哪里、何时会撞上了,它就在眼前,或者甚至可以说,已经撞在上面了。

如果说有些恶政是某一小撮心怀鬼胎一意孤行,那么我要说,这个绝对不是,这项恶政确实是芸芸大众激情万丈声嘶力竭挣来的,他们值得拥有这个结果。

保障房的租值将如何耗散?
辉格
2011年3月11日

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政策看来已铁打不动,五年规划是3600万套,今年的计划是1000万套系统;这一事态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意味深远:首先,现有住宅市场的一半将直接重归计划体制,而另一半将因等待保障房分配的漫长队伍而大幅萎缩,最终退缩于高端市场;其次,近年来已逐渐松动的城乡分割和户籍壁垒将重新竖立,农民将再次被排斥于计划性财富分配的盛宴之外;最后,支撑数亿人口当前生活与消费规划的家庭资产结构,和支撑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财政结构,以及以之为基础的金融资产,将被全面重新估值。

如此剧烈变动的最终结果还难以看清,不过我们倒是可以设想一下住宅分配体系本身将会呈现何种新面貌,或者说,即将参与保障房建设和分配的企业与个人,会面临何种竞争格局,他们有望从中获得什么?由于旧式的全民计划配给体系已不复存在,而住建部也并未统一规定保障房的分配标准,这一格局当前的权力分布和组织结构下重新构造,它在各省也会十分不同。

过去几年的商品房销量,体现了高价格下的需求量,而保障房价格低得多,因而潜在需求必定大大超出供给量;所以,核心的问题就是,将由什么样的规则和机制,决定谁将成为数量有限保障房的众多申请者中的幸运儿?按历史经验,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被人为限制在市场水平之下时,其差价通常不会全部变成买家的实际收益,相反,它更可能以排队、争夺、走后门和分配系统的成本等各种形式无谓的消失而未被任何人获得,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租值耗散。

当然,某些条件下可以避免租值耗散,假如有待分配的保障房是已经存在的,而分配所依据的是一些简单清晰而没有争议的规则,并且分配过程在短时间内迅速执行,那么,差价收益确实可以落入得房者的手中;另外,也存在一些部分避免租值耗散的可能,比如腐败,原本会耗散的租金以贿赂的形式部分转变为分配执行者的收益。

但实际上,3600万套保障房还没盖出来,而其销售价格已先于其生产而被确定,于是就有一种可能:这些房产的质量将向同价位的商品房质量靠拢,极端情况下,两者将无差别;这样一来,与市场化条件下唯一的差别就是,原本可以开发更高品质房产的土地,被用来开发低品质房产了,即,土地租值部分的耗散了;不过,现行政策大概将阻止这种极端情况出现,而阻止它所需要的质量管制体系本身将成为租值耗散的一部分。

可以预料,某些简单明了的标准将被用于筛选申请者,比如户籍标准已经出现在每个已出台的城市分配方案中;但户籍只能剔除农民(它不能剔除流动人口,因为外出者显然不会白白放弃其在户籍所在地拥有的机会),剩下两亿多城市家庭显然需要更严格的筛选标准;或许按身份证末四位号码抽签是个简单有效的办法。

但其它可能的标准,比如已经被采用的年收入、现有房产面积和家庭财产,全都不符合简单且无争议的条件;我们并非人人都有的一张年度所得税单,也没有立即可用的家庭财产清单,更不存在官员财产公布制度,所有基于收入和财产的筛选标准都将经历复杂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因而申请和审批机制不可避免的是复杂、迟缓且不透明的。

迟缓和不透明将给各利益相关者的争夺留出时间和空间,假如争夺过程没有及时导致一个透明化的标准产生,它将一直持续直至租值耗尽,即达到这样的状态:那些最费劲的获得保障房的边际买家,他们付出的总代价将不低于在市场上购买同等房产的价格;而此时,那些比他们更轻松获得保障房的人,所得到的,其实是帮助他们参与这场争夺的那些资源的租金。

那么,哪些资源可以提供这种帮助呢?尽管全民计划体制已不存在,但它的历史仍可以给我们许多提示;根本上讲,计划性分配问题就是个组织问题,个人在其中的竞争地位,取决于他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他是这个结构的组成部分,还是游离在外?是否处于或靠近支配性位置?是支撑结构的承重墙还是填充材料?

很明显,与整个国家体系紧密结合乃至构成其组成部分那些“正式单位”,诸如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学校,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单位原本就有这一套在其内部分配非市场利益的有效机制,也有着对即将建立的分配机制施加影响的足够畅通的压力渠道;可以预期,像清华大学为教师分配几千套住房这样的方案,在未来几年将大量涌现;在政策压力之下,向单位福利性分房体系回归,将是地方政府完成政策任务的简易途径。

相关文章

标签: |
1673
按:记得不久前我们还在谈论印度和撞墙的话题,但假如你也考虑过这项政策所预示的前景,或许你会和我产生同样的观感:不再需要猜测墙在哪里、何时会撞上了,它就在眼前,或者甚至可以说,已经撞在上面了。 如果说有些恶政是某一小撮心怀鬼胎一意孤行,那么我要说,这个绝对不是,这项恶政确实是芸芸大众激情万丈声嘶力竭挣来的,他们值得拥有这个结果。 保障房的租值将如何耗散? 辉格 2011年3月11日 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政策看来已铁打不动,五年规划是3600万套,今年的计划是1000万套系统;这一事态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意味深远:首先,现有住宅市场的一半将直接重归计划体制,而另一半将因等待保障房分配的漫长队伍而大幅萎缩,最终退缩于高端市场;其次,近年来已逐渐松动的城乡分割和户籍壁垒将重新竖立,农民将再次被排斥于计划性财富分配的盛宴之外;最后,支撑数亿人口当前生活与消费规划的家庭资产结构,和支撑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财政结构,以及以之为基础的金融资产,将被全面重新估值。 如此剧烈变动的最终结果还难以看清,不过我们倒是可以设想一下住宅分配体系本身将会呈现何种新面貌,或者说,即将参与保障房建设和分配的企业与个人,会面临何种竞争格局,他们有望从中获得什么?由于旧式的全民计划配给体系已不复存在,而住建部也并未统一规定保障房的分配标准,这一格局当前的权力分布和组织结构下重新构造,它在各省也会十分不同。 过去几年的商品房销量,体现了高价格下的需求量,而保障房价格低得多,因而潜在需求必定大大超出供给量;所以,核心的问题就是,将由什么样的规则和机制,决定谁将成为数量有限保障房的众多申请者中的幸运儿?按历史经验,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被人为限制在市场水平之下时,其差价通常不会全部变成买家的实际收益,相反,它更可能以排队、争夺、走后门和分配系统的成本等各种形式无谓的消失而未被任何人获得,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租值耗散。 当然,某些条件下可以避免租值耗散,假如有待分配的保障房是已经存在的,而分配所依据的是一些简单清晰而没有争议的规则,并且分配过程在短时间内迅速执行,那么,差价收益确实可以落入得房者的手中;另外,也存在一些部分避免租值耗散的可能,比如腐败,原本会耗散的租金以贿赂的形式部分转变为分配执行者的收益。 但实际上,3600万套保障房还没盖出来,而其销售价格已先于其生产而被确定,于是就有一种可能:这些房产的质量将向同价位的商品房质量靠拢,极端情况下,两者将无差别;这样一来,与市场化条件下唯一的差别就是,原本可以开发更高品质房产的土地,被用来开发低品质房产了,即,土地租值部分的耗散了;不过,现行政策大概将阻止这种极端情况出现,而阻止它所需要的质量管制体系本身将成为租值耗散的一部分。 可以预料,某些简单明了的标准将被用于筛选申请者,比如户籍标准已经出现在每个已出台的城市分配方案中;但户籍只能剔除农民(它不能剔除流动人口,因为外出者显然不会白白放弃其在户籍所在地拥有的机会),剩下两亿多城市家庭显然需要更严格的筛选标准;或许按身份证末四位号码抽签是个简单有效的办法。 但其它可能的标准,比如已经被采用的年收入、现有房产面积和家庭财产,全都不符合简单且无争议的条件;我们并非人人都有的一张年度所得税单,也没有立即可用的家庭财产清单,更不存在官员财产公布制度,所有基于收入和财产的筛选标准都将经历复杂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因而申请和审批机制不可避免的是复杂、迟缓且不透明的。 迟缓和不透明将给各利益相关者的争夺留出时间和空间,假如争夺过程没有及时导致一个透明化的标准产生,它将一直持续直至租值耗尽,即达到这样的状态:那些最费劲的获得保障房的边际买家,他们付出的总代价将不低于在市场上购买同等房产的价格;而此时,那些比他们更轻松获得保障房的人,所得到的,其实是帮助他们参与这场争夺的那些资源的租金。 那么,哪些资源可以提供这种帮助呢?尽管全民计划体制已不存在,但它的历史仍可以给我们许多提示;根本上讲,计划性分配问题就是个组织问题,个人在其中的竞争地位,取决于他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他是这个结构的组成部分,还是游离在外?是否处于或靠近支配性位置?是支撑结构的承重墙还是填充材料? 很明显,与整个国家体系紧密结合乃至构成其组成部分那些“正式单位”,诸如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学校,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单位原本就有这一套在其内部分配非市场利益的有效机制,也有着对即将建立的分配机制施加影响的足够畅通的压力渠道;可以预期,像清华大学为教师分配几千套住房这样的方案,在未来几年将大量涌现;在政策压力之下,向单位福利性分房体系回归,将是地方政府完成政策任务的简易途径。


已有26条评论

  1. Wenhao @ 2011-03-16, 04:39

    不得不说我对前面的按语比正文要更感兴趣。

    [回复]

  2. Haihan @ 2011-03-16, 09:01

    虽然我也了解这种租值耗散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但我觉得这项政策对于缓解高房价还是有作用的,从决策制定者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相对合适的选择。

    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土地垄断,地方靠土地财政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因此,地方政府会通过限制土地供给来获得这笔垄断租金。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是无法监控地方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房地产政策上有“政令不出中南海”的说法。

    保障房政策有很多坏处,但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在建房数量(土地供给)上,是便于监控的,这样通过保障房政策,整体的土地供给增加了,没有得到保障房的人去买房也能得到更低的价格。

    从执政者的角度上看,高房价造成的社会矛盾是他们更关切的,而至于效率问题,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保障房的政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房价造成的社会矛盾。当然,它有可能造成分房不公的社会矛盾

    整体上,这种政策的浪费是极其巨大的,我同意是个恶政,但先对于土地财政来说,这个恶政又没有那么恶。

    [回复]

    辉格 回复:

    我说的恶政并非指租值耗散和浪费之类,而是体制回归,这是大回归,其影响超出前几年的国进民退至少两个数量级。

    对于斧头帮,这显然是一次稳固其基本面的战略性安排(其效果类似于四十年代的土改:为自己培植一群手上沾了血的既得利益死党),这一点从计划的仓促性中可以看出,我不相信这与北非的事情没关系。

    但假如没有大众的千呼万唤,政策恐怕没这么容易出台。

    [回复]

    二逼 回复:

    细思极恐

    [回复]

    阿宝 回复:

    土地垄断会限制土地供给,但同时地方政府是有推地动力的,任届官员处于自身政绩利益考虑,会尽可能推地.县域之间的竞争也是地价的竞争,真正的根源在于中央政府.保障房不会降低房价,相反只会推高房价,因为土地总供给量丝毫不会增加.

    [回复]

  3. zhang3 @ 2011-03-16, 12:43

    我想有一点值得讨论,土地垄断和土地财政的根源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

    我觉得根源完全是中央政府,没有严防死守的耕地红线和对产权的限制,土地不可能这么紧张。地方政府的一任领导肯定是倾向于多卖地,多拿收入的,他们可没高尚到考虑下一任怎么吃饭的问题,事实上很多土地的规划中央没控制住才会以各种名义,比如开发区,教育用地等流入市场,死在这个问题上的领导班子似乎也不少吧,虽然名义上是腐败问题。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也被中央拿去了,这一点,数据都很清楚,中央财政收入一直稳步增长,地方政府的债务增加得也很快。县级财政似乎一直是寅吃卯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原因并不是地方政府的道德水平比较高,而可能在于,中央政府是垄断的,而人口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地方政府本质上是竞争性的。

    平时不太关心这个问题,资料不足,就印象胡说两句。

    [回复]

    辉格 回复:

    同意,不过要补充一下:地方政府也不是没有限制供给的激励,特别是地价高的一线二线城市。

    地方官分两种:走马灯和地头蛇,走马灯们确实无须为下任操心,但其行动高度受制于地头蛇,假如那些高地价区域的地头蛇能成功阻挠其他区大量放地,地价就会被维持在高水平上,至少比农民直接售地高得多。

    [回复]

    二逼 回复:

    地方文官系统?

    [回复]

  4. Ken @ 2011-03-16, 23:31

    保障房的量这么大,那么资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各出多少?如果资金大部份是地方政府出,分税制体制下,如果再控制卖地,没有卖地的收入,地方政府财经危机就来临,更没钱建保障房。我个人认为房子会变成明显的双轨制,地卖的部份还是高价卖,以卖地的收入补贴保障房。体制外普通市民想要靠排队拿到一套保障房,将会变得天荒夜谈。所以大部份的人还得买高价房,而且价格会更高,只有局内人才能拿得到保障房。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啊

    [回复]

  5. 学经济家 @ 2011-03-17, 00:13

    全球分工也将继续惨下去。金融支撑不足的国人买不起多少制成品,还要继续低价出口;海外工薪阶层仍将继续面临天朝自93年后的挤压,而其资本持有者其平均利得也会长期惨淡。

    [回复]

  6. tankman @ 2011-03-17, 00:15

    难怪王石都出走了。

    [回复]

    tutu 回复:

    这个政策是郁亮当面向总理提出来的,万科的真正当家的早换成郁亮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吗?这就太好玩了,难道万科认为自己在保障房用地的竞争中更有优势?就算这判断正确,也太鼠目寸光了吧。

    [回复]

  7. 阿斗 @ 2011-03-17, 10:28

    这篇看完有乌云罩顶乌鸦飞过的感觉

    [回复]

  8. 国富 @ 2011-03-18, 16:50

    真知灼见,情况大致会按这个方向发展

    [回复]

  9. Ken @ 2011-03-19, 20:24

    保障房的事情,儿子和老子要吵架了。分税制不改,市场部份的房价,还会越来越高。http://money.163.com/11/0319/13/6VGVCT1800252G50.html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啊。

    [回复]

  10. gaohan_cn @ 2011-03-20, 01:11

    对做中介的来说不错。管制越多,后门越多,哈哈。反正中国的政策一直都不太贯彻执行的。

    [回复]

  11. tutu @ 2011-03-26, 17:45

    这次政策假设实行下去,【真正执行很难,钱和地都没着落呢,走一步看一步】,假设执行的胡,保障房会不会变成新型贫民窟,就像30年前职工住房,质量物业甚至教育,原来到不必担心教育,现在保障房的学区教育如何划分都是问题,还有社区诊所,形成社会阶层的固化,不想要贫民窟,说不定中央自己政策就搞出个贫民窟来。

    [回复]

    辉格 回复:

    贫民窟他们是不会担心的,这是扩大他们的基本面

    [回复]

  12. 剑寒秋水 @ 2011-04-01, 05:27

    先抢走你的全部,等你绝望之后,把其中一半买给你,当你买不起之后,把另外一半减价卖给你。

    于是减价变成了莫大的功德。

    得出结论:下次如果被抢,还是给他抢比较好。他是一个好人

    [回复]

    二逼 回复:

    哈哈哈哈

    [回复]

    二逼 回复:

    心理策略上的梗。但整个过程会不会太长了以至于激荡不起“感恩”

    [回复]

  13. 小英雄 @ 2012-03-20, 15:59

    我也做过一些房地产方面的研究,写过一篇关于房地产文章,可能因为经济学不是很好,所以不够深刻,但我同意保障房政策的(我的文章写于保障房政策出台之前,而提出了相似的解决方案),在我的研究中,这个模式和新加坡是相同的。而新加坡的住房制度是比较成功的。

    [回复]

  14. Richard @ 2013-11-22, 11:37

    三中全会之后加强房产税和修保障房加速。。。。sigh。。。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