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yao帮我做了重新表述,比我说的清楚

laoyao把我关于文化宽容与同性恋关系的观点做了个重新表述

从ESS的角度,你上次的文章也可以反过来说:

人类的反同性恋文化的出现,应该远在同性恋基因的出现之后。按照DNA贴的link的文章的说法,果蝇已经有这个基因,那应该是在人类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携带了这个基因。因此,在人类的反同性恋文化出现时,同性恋基因在人群中应该已经达到了ESS的平衡。

但反同性恋文化的出现,改变了外在环境,使携带同性恋基因的人比以前更可能与异性生育后代,也就打破了平衡,使同性恋基因在人群中的比例反常地走高(但表现出来的同性恋性状不见得会更高)。

这其实是个双输的结果。对反同性恋的人来说,他们所痛恨的种子反而更广地传开。对携带同性恋基因的人来说,他们承受着先天与后天矛盾的痛苦,但这个痛苦本来也许只有1%(随便瞎举的数字)承受,现在却可能有3%的人承受。

所以,不是说现在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会导致同性恋的灭绝或减少,而只是让同性恋回到以前正常的状态。而我也想如同辉格上篇文章那样跳跃一下,得个启示说:宽容之后的比例,才是正常的本来该有的比例,任何外力恐怕都只能导致双输。

如果谁有心,可以调查一下各个不同文化下同性恋的比例。比如有的文化对同性恋完全不闻不问,有的甚至鼓励(部分古希腊),有的不反对、但强调男性生育(古代中国),有的强烈反对、处以极刑(中世纪,现代的某些伊斯兰国家),有的不犯法,但社会仍然有禁忌(现代中国、美国的某些地区)。有些文化风气的历史还太短,可能不能作为进化意义上的论据,还有些很难采集到数据,而且对古代社会,只能知道人们的表现,不能肯定是先天还是后天。不过假如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出或推出同性恋基因的比例,并和毫无同性恋文化的原始部落想比较,那结果会很有价值。

这正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最后提出的调查,尽管很困难,但如果真花功夫去做,我相信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大概能够找到。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许多实验和统计方法,其想象力和设计之精妙,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细节有点异议,关于果蝇的研究,对讨论人类同性恋问题,只有启发意义,而没有证据价值;这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太远,依我看,它们的性别系统是两个物种在进化树上分化之后,各自发展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是无性的;实际上,跟眼睛一样,性别系统在进化史上被重新发明了多次,各自的基因基础和荷尔蒙机制都不是同源的。

相关文章

标签: | | |
463

laoyao把我关于文化宽容与同性恋关系的观点做了个重新表述

从ESS的角度,你上次的文章也可以反过来说:

人类的反同性恋文化的出现,应该远在同性恋基因的出现之后。按照DNA贴的link的文章的说法,果蝇已经有这个基因,那应该是在人类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携带了这个基因。因此,在人类的反同性恋文化出现时,同性恋基因在人群中应该已经达到了ESS的平衡。

但反同性恋文化的出现,改变了外在环境,使携带同性恋基因的人比以前更可能与异性生育后代,也就打破了平衡,使同性恋基因在人群中的比例反常地走高(但表现出来的同性恋性状不见得会更高)。

这其实是个双输的结果。对反同性恋的人来说,他们所痛恨的种子反而更广地传开。对携带同性恋基因的人来说,他们承受着先天与后天矛盾的痛苦,但这个痛苦本来也许只有1%(随便瞎举的数字)承受,现在却可能有3%的人承受。

所以,不是说现在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会导致同性恋的灭绝或减少,而只是让同性恋回到以前正常的状态。而我也想如同辉格上篇文章那样跳跃一下,得个启示说:宽容之后的比例,才是正常的本来该有的比例,任何外力恐怕都只能导致双输。

如果谁有心,可以调查一下各个不同文化下同性恋的比例。比如有的文化对同性恋完全不闻不问,有的甚至鼓励(部分古希腊),有的不反对、但强调男性生育(古代中国),有的强烈反对、处以极刑(中世纪,现代的某些伊斯兰国家),有的不犯法,但社会仍然有禁忌(现代中国、美国的某些地区)。有些文化风气的历史还太短,可能不能作为进化意义上的论据,还有些很难采集到数据,而且对古代社会,只能知道人们的表现,不能肯定是先天还是后天。不过假如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出或推出同性恋基因的比例,并和毫无同性恋文化的原始部落想比较,那结果会很有价值。

这正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最后提出的调查,尽管很困难,但如果真花功夫去做,我相信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大概能够找到。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许多实验和统计方法,其想象力和设计之精妙,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细节有点异议,关于果蝇的研究,对讨论人类同性恋问题,只有启发意义,而没有证据价值;这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太远,依我看,它们的性别系统是两个物种在进化树上分化之后,各自发展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是无性的;实际上,跟眼睛一样,性别系统在进化史上被重新发明了多次,各自的基因基础和荷尔蒙机制都不是同源的。



已有4条评论

  1. xray @ 2012-10-21, 18:26

    最后一段的观点似乎有些太武断了,据我所知目前的主流观点是性别系统只产生了一次。不知到博主的论断是否有任何资料支持?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吗?我记得Ridley在The Red Queen里好像是说多起源的,从各性别系统(比如XX/XY、XX/X0、ZW)的巨大差异看,也很难相信它们是同源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还有膜翅目那种Haplodiploidy性别决定和爬行类的温度性别决定,怎么看都不像和XX/XY是同源的

    [回复]

    xray 回复:

    很惭愧,没有看过the red queen这本书,刚才大致看了下介绍,我还是不理解这书的作者是如何从一个性别产生的假设推导出多起源这个结论的,有空的话得去看一下这本书才能评价。
    其实说实话我对于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研究,只是正好上了一门课,老师所讲的是“一次起源说”。我重新读了下笔记之后发现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似乎还没有定论,因此我说的“主流观点”想来也是有点太想当然了。至于我上课的材料则是来源于这本书:http://books.google.co.uk/books/about/The_Origins_of_Life.html?id=n0_fAGe13NQC
    当然我不是很确定这本书有没有提到具体的问题,像XY和ZW的产生,或者只是比较笼统的讲了有性生殖的产生,因为我也没有读(我不是个好学生…)
    课上所讲的,简单来说,是这样的:有性生殖的最初出现远在单细胞生物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机缘巧合,导致一个物种出现了两种mating type,而这就是最初的有性生殖,因为其所能提供的进化优势而一直延续了下来。在这个阶段,还不存在什么性染色体,可能只是有了几个和性相关的基因。而性染色体的出现,应该是由于性基因的逐渐增多,再加上recombination的作用,逐渐聚集到了一起形成的。我的理解是,在这个逐渐形成性染色体的过程中,会演化出不同的性基因,而它们的不同组合,就导致了不同的性别决定系统,但是从本源上来说,它们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祖先。所谓“温度决定性别”也好,可能只是一个基因的差别罢了。

    另外一个理论是,要决定某一个性状是一次演化还是多次演化的结果,可以根据Phylogenetic tree(系统发生树?)来确定。即,假设某一性状是一次演化,那么所有不拥有这一性状的分支就可以计算出“性状演化消失”这一事件发生的次数。和多次演化的假设比较(“性状演化出现”事件的次数),然后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选择哪个结论是正确的。按照这一原理的话似乎是应该支持一次演化的结论才对。(不过,我这懒学生也没有去验证,只是看到wikipedia上写着这么一句结论)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是还没定论,Ridley在他书里也罗列了很多竞争理论,而且20年来肯定又有了许多进展,只是我获得的信息都让我相信于多次独立起源。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