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分类下的文章(585)
辉格
@ 2018-04-22 18:17
阅读(1,446)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4-22】
内行与外行的一个关键差别可能是,将一幅与问题相关的概念图景迅速加载到工作内存中的能力,两个例子,下盲棋在外行看来很神奇,对专业棋手根本不算个事,贝多芬最优秀的几部作品是在他几乎丧失听觉后创作的,这在外行看来不可思议,但据说专业音乐家对此并不觉得太神奇。
缺乏这种能力的常见表现是,不知轻重,顾此失彼,前后不一,漏洞百出——虽然有时会在某一点上说对一两句话
8026
【2018-04-22】
内行与外行的一个关键差别可能是,将一幅与问题相关的概念图景迅速加载到工作内存中的能力,两个例子,下盲棋在外行看来很神奇,对专业棋手根本不算个事,贝多芬最优秀的几部作品是在他几乎丧失听觉后创作的,这在外行看来不可思议,但据说专业音乐家对此并不觉得太神奇。
缺乏这种能力的常见表现是,不知轻重,顾此失彼,前后不一,漏洞百出——虽然有时会在某一点上说对一两句话
辉格
@ 2018-04-21 18:12
阅读(1,473)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4-21】
@whigzhou: 据我对人类的粗略观察,按激励来源分,贵物种的行为模式大致有两种,目标驱动和恐惧驱动,前一类人做事情是因为他想做成某些事情,后一类人做事情是因为他害怕不做这些事情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让自己远离心理舒适区),当然这只是理想模型,实际个体是两个类型的不同比例混合物。
@whigzhou: 一些猜测:1)第一类个体的百分比是个位数或更低,2)两类人的财富边(more...)
8024
【2018-04-21】
@whigzhou: 据我对人类的粗略观察,按激励来源分,贵物种的行为模式大致有两种,目标驱动和恐惧驱动,前一类人做事情是因为他想做成某些事情,后一类人做事情是因为他害怕不做这些事情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让自己远离心理舒适区),当然这只是理想模型,实际个体是两个类型的不同比例混合物。
@whigzhou: 一些猜测:1)第一类个体的百分比是个位数或更低,2)两类人的财富边际效用曲线截然不同,3)某些职业成就只有第一类人可能取得,4)对该差异的最佳预测指标是激素水平,
辉格
@ 2018-04-03 15:36
阅读(1,274)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4-02】
@whigzhou: 【刚刚为一篇译文写了按语,猜猜文章主题是什么】:假设你知道自己即将进入植物人状态,你银行账户里有1000亿美元,你希望自己的生命能维持下去,直到某种新医疗手段能将你复苏(如果届时你的遗产尚未耗尽的话),现在你的律师为你准备了两份遗嘱,这两份遗嘱都旨在用你的遗产设立一个信托,用于维持你的生命并在条件允许时尝试复苏,差别是,第一份选择某个非洲政府为遗嘱执行人,并规定它不得从中获取任何利益,第二份则选择五个自然人为遗嘱(more...)
8010
【2018-04-02】
@whigzhou: 【刚刚为一篇译文写了按语,猜猜文章主题是什么】:假设你知道自己即将进入植物人状态,你银行账户里有1000亿美元,你希望自己的生命能维持下去,直到某种新医疗手段能将你复苏(如果届时你的遗产尚未耗尽的话),现在你的律师为你准备了两份遗嘱,这两份遗嘱都旨在用你的遗产设立一个信托,用于维持你的生命并在条件允许时尝试复苏,差别是,第一份选择某个非洲政府为遗嘱执行人,并规定它不得从中获取任何利益,第二份则选择五个自然人为遗嘱执行人,规定他们在你生命延续期内可以获取信托资本的全部额外收益(即扣除生命维持成本后),只要他们确保不动用其中的100亿美元复苏储备金,而一旦你的生命体征消失,他们必须将剩下的资产全额捐给某个你指定的公益基金,你会选择哪份遗嘱?
@whigzhou: 问题可以描述为:如何在你丧失意志前找到几个特别特别特别关心你死活并且拥有足够资源而为此做点什么的人(或机构)。可以设想第三份遗嘱:让全世界所有有兴趣的人来参加一场比赛,排着队喊『我爱你』,比谁喊得响,喊得最响的五个人成为遗嘱执行人。(别笑哦,这个方案一点也不unrealistic)
@whigzhou: 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合约设计问题,因为只要挑选的执行人足够年轻且健康,就无须花太多心思去考虑接班问题,如果把植物人换成冷冻人,并假定它有望保存数百年,那就转变成组织制度设计问题了
@whigzhou: 丹内特在《达尔文的危险观念》第14章第4节『Safe Passage to the Future』中曾讨论过冷冻人问题,不过他考虑的是智能有机体的设计问题,我倒觉得把它转变为制度设计问题更有意思
【2018-03-30】
@whigzhou: 虽然我向来不看好比特币作为货币的前景,但我认为区块链是好东西,它很可能为未来去中心化网络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基础,虽然p2p不一定需要区块链,但区块链的引入可以为它带来许多高级特性。
云计算浪潮之后,p2p似乎已成了过时的概念,但依我看,目前平台集中化的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幺蛾子,日益不满人们会尝试另辟天地,而p2p无疑是最佳的alternative,到那(more...)
8007
【2018-03-30】
@whigzhou: 虽然我向来不看好比特币作为货币的前景,但我认为区块链是好东西,它很可能为未来去中心化网络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基础,虽然p2p不一定需要区块链,但区块链的引入可以为它带来许多高级特性。
云计算浪潮之后,p2p似乎已成了过时的概念,但依我看,目前平台集中化的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幺蛾子,日益不满人们会尝试另辟天地,而p2p无疑是最佳的alternative,到那时p2p会再次兴起,最乐观的说,或许facebook事件就是个转折点。
辉格
@ 2018-03-30 14:48
阅读(1,394)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3-29】
@whigzhou: 种族概念到底有没有生物学基础?其实一个非常简单的判定性实验即可回答这个问题:让持肯定意见的人列出一份种族清单,然后交给他们一组只包含生物学信息的个体样本,看他们在相互信息隔绝的条件下各自独立辨别这些个体的种族身份,最后看这些辨别结果是否一致,一致程度有多高。
@whigzhou: 事实上否定派当然不会发起这个挑战,他们很清楚结果会是什么,因为类似的实验过去一百多(more...)
8005
【2018-03-29】
@whigzhou: 种族概念到底有没有生物学基础?其实一个非常简单的判定性实验即可回答这个问题:让持肯定意见的人列出一份种族清单,然后交给他们一组只包含生物学信息的个体样本,看他们在相互信息隔绝的条件下各自独立辨别这些个体的种族身份,最后看这些辨别结果是否一致,一致程度有多高。
@whigzhou: 事实上否定派当然不会发起这个挑战,他们很清楚结果会是什么,因为类似的实验过去一百多年来其实一直在做——就在法医的实验室里,根本无需DNA测序,颅骨测量即可得到准确性相当高的辨别。
辉格
@ 2018-03-25 19:26
阅读(2,046)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3-25】
@whigzhou: 扎克伯:我他妈太冤了,这功能又不是什么秘密,你当初还报道过呢,怎么突然就成千古大罪了?
华莱士:哎,谁让希拉里输了呢,总得有人当出气筒啊,马克同志你就牺牲一下吧。
扎克伯:可是我的系统当初为奥巴马竞选出力不小,这功劳总得分我一点吧?
华莱士:哎,谁让你是资本家呢?难道你让我们去挖奥巴马的坟?还是我们自己的坟?
扎克伯:那我以后还要不要替裆干活了?
华莱士:马(more...)
7979
【2018-03-25】
@whigzhou: 扎克伯:我他妈太冤了,这功能又不是什么秘密,你当初还报道过呢,怎么突然就成千古大罪了?
华莱士:哎,谁让希拉里输了呢,总得有人当出气筒啊,马克同志你就牺牲一下吧。
扎克伯:可是我的系统当初为奥巴马竞选出力不小,这功劳总得分我一点吧?
华莱士:哎,谁让你是资本家呢?难道你让我们去挖奥巴马的坟?还是我们自己的坟?
扎克伯:那我以后还要不要替裆干活了?
华莱士:马克兄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我们有谷歌,有推特,我们不缺人。
辉格
@ 2018-03-23 18:16
阅读(2,334)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3-18】
@whigzhou: 旧石器晚期,4-5万年前,甚至更晚,人类文化(的一支)发生了一次重大升级,考古学家称之为文化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有些人类学家认为这背后一定发生了认知能力上的重大进步,因而称之为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注意不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那次认知革命),我清楚的记得,2013年时维基上还有这两个词条,但2015年我写《沐猿而冠》时,它们都已经被删除并重定向到了『behavioral modernity』,虽然这期间并未出现考古学事实上的重大改变足以颠覆让这两个概念失效,原因显然是:它发生的时间太不政治正确了,这个时间显然排除了澳洲人和许多非洲人的祖先曾经参与这场革命的可能性。
@whigzhou: 类似的情况在有关气候史的词条上表现的更明显,据我观察,全新世气候最宜期(Holocene Climate (more...)
7976
【2018-03-18】
@whigzhou: 旧石器晚期,4-5万年前,甚至更晚,人类文化(的一支)发生了一次重大升级,考古学家称之为文化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有些人类学家认为这背后一定发生了认知能力上的重大进步,因而称之为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注意不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那次认知革命),我清楚的记得,2013年时维基上还有这两个词条,但2015年我写《沐猿而冠》时,它们都已经被删除并重定向到了『behavioral modernity』,虽然这期间并未出现考古学事实上的重大改变足以颠覆让这两个概念失效,原因显然是:它发生的时间太不政治正确了,这个时间显然排除了澳洲人和许多非洲人的祖先曾经参与这场革命的可能性。
@whigzhou: 类似的情况在有关气候史的词条上表现的更明显,据我观察,全新世气候最宜期(Holocene Climate Optimum),罗马暖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这些词条在过去几年里全都被大幅改写了。
@whigzhou: 有关文化大跃进,我个人的推测是,走出非洲后,其中走向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可能首先到达南俄草原)的那一支确曾经历了重大改变,原因是狩猎模式的改变推动了社会组织模式的改变,有组织大群体在捕猎成群大型食草动物上有明显优势,而群体规模是影响认知能力和文化复杂度的关键因素。
@whigzhou: 但目前有关这个分化节点(也可能是两个节点,东西各一个)的专门研究似乎很少,依我看,这是理解欧亚文化后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whigzhou: 和尼安德特人(西)与丹尼索瓦人(东)的基因交流或许也在此过程中起了点什么作用
@whigzhou: 正确教的应对办法就是把认知革命的时间使劲往前推,一定要推到出非洲之前,问题是:1)南非挖出来那些东西跟欧洲旧石器晚期的东西根本无法相提并论,2)基于近些年对分子钟的修正,有些支系(比如俾格米人,布须曼人,Hadza人)和出非洲支系分开的时间(20-50万年前)比出非洲的时间早得太多。
【2018-03-23】
@whigzhou: 下一代历史教科书会不会这么写?——我们都是罪人的后代,我们脚下这片肮脏的土地,曾经是那么美丽,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的尼安德特人在这里快乐幸福的生活着,直到七万年前,我们的一小撮邪恶祖先走出非洲,将善良的尼安德特人驱逐杀戮殆尽,把环境破坏了个彻底,他们肆无忌惮资源攫取行动甚至导致了全球暖化,美丽的冰川从此消失……
晚至三十年前,一些满脑子偏见的所谓生物学家,还把尼安德特人归为另一个物种,fake science at its worst! 此类种族主义谬论只不过是想为他们的殖民和杀戮制造一块遮羞布……
【2022-07-24】
@whigzhou: Ashkenazi intelligence 这个词条最近也被删了,看来许多词条在消失,并非我的错觉
【2022-07-31】
@whigzhou:
Wikipedia has changed the definition of ‘recession’ and locked the page from further edits.
@tertio: 有的错误比正确更正确(解释起来太累了,不解释了)
@whigzhou: I know what you mean, but it is true only if you are devoted to serving the fools and willing to take the risk of joining them.
因为笨蛋们没有能力进行略微精致一点的思考,所以有时候一个简单粗暴并且错误的说法反而能让他们抓住某个(你想让他们抓住的)要点,且/或作出某种(你想要引出的)行为。
从单件事情上看,这确实管用。问题是,这些笨蛋常常一转身马上又被另一个简(more...)
7907
@tertio: 有的错误比正确更正确(解释起来太累了,不解释了)
@whigzhou: I know what you mean, but it is true only if you are devoted to serving the fools and willing to take the risk of joining them.
因为笨蛋们没有能力进行略微精致一点的思考,所以有时候一个简单粗暴并且错误的说法反而能让他们抓住某个(你想让他们抓住的)要点,且/或作出某种(你想要引出的)行为。
从单件事情上看,这确实管用。问题是,这些笨蛋常常一转身马上又被另一个简单粗暴且错误的说法所吸引,抓住与前一个根本冲突的新要点,或作出效果与前一种根本相反的行为。
G:一切德性源自封建。
F:封建好,封建万岁!要不咱赶紧去买块地也来封建封建。
G:天不降大英,万古长夜。
F:大英帝国威武!
G:威尔逊体系定义了什么是文明世界。
F:威尔逊牛逼!牛逼大了!
G:王师永远正确。
F:没得说,永远正确!
G:奥巴马和希拉里不是王师。
F:奥巴马傻逼!希拉里傻逼!
G:班农为美国复兴之路指明了方向。
F:救星班农,班农万岁!
辉格
@ 2018-03-13 16:21
阅读(1,550)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3-12】
@果壳 【理工班=和尚班?为什么理工女成了“稀有物种”?】“你们机械班有多少男生?我没问你总人数,哦,男生人数就是总人数了……”在理工专业、学院、大学,女生一直被当作“稀有物种”。有的专业有几百号人,可女生的人数还没占个零头。为什么?一些人认为是女生的理科不如男生,事实真的如此吗? °理工科的女生为什么少?因为她们理科差?
@李子李子短信: 女性的理工科成绩不比男性差,但是阅读普遍更好,很多是基于个人优势和兴趣方面的选择。
@whigzhou: 总体看女性的理工科成绩不比男性差,但男性的方(more...)
标签:性别 | 性选择 | 策略 | 统计 | 进化
8020
【2018-03-12】
@果壳 【理工班=和尚班?为什么理工女成了“稀有物种”?】“你们机械班有多少男生?我没问你总人数,哦,男生人数就是总人数了……”在理工专业、学院、大学,女生一直被当作“稀有物种”。有的专业有几百号人,可女生的人数还没占个零头。为什么?一些人认为是女生的理科不如男生,事实真的如此吗? °理工科的女生为什么少?因为她们理科差?
@李子李子短信: 女性的理工科成绩不比男性差,但是阅读普遍更好,很多是基于个人优势和兴趣方面的选择。
@whigzhou: 总体看女性的理工科成绩不比男性差,但男性的方差大,所以Top 10%里的男性比例高很多,而只有一小部分职位需要STEM专业背景,这两条足以解释两性择业差异,但显然不够政治正确
@雷雷atcg: 在智商分布上,男性的方差更大,内部差异大/比女性大,认真观察的话,其实长相也是
@whigzhou: 对,在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特征上,男性的方差都比女性大
@UgandaKnuckles:如果说男性面临更大的选择压力,为什么女性的性状的分布会更平均
@whigzhou: 我猜是因为男性在历史上面临的性选择压力更大,而这一压力更偏爱策略组合上的激进分子,考虑极端情形:假如一夫多妻的比例达到1:10,那么男性只有成为Top10%才有机会留下后代,策略必须激进,而女性则不必
@whigzhou: 当然实际情形远没有这么极端,但原理一样
@whigzhou: 更简单的解释:挤入前10%对男性回报率要高得多,女王比浣衣妇多生不了几个孩子,男王就不是了,更要命的是,在复杂社会爬上高位是往往已人到中年,女性已近绝经期,所以往前10%里挤的回报率很可能是负的
@whigzhou: 解释一下为何不对称性选择会偏爱男性的激进策略,许多改进某方面性能的变异都会在其他方面付出代价,比如某变异可能大幅提升你进入IQ-Top10%的机会,但也大幅提升患某种脑病的机会(这正是阿兹肯纳齐犹太人中发生的情况),此时,如果挤入Top10%的回报特别高,冒高风险追求高回报的激进策略就会受偏爱,这一解释与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相吻合:在所有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上,男性都远远比女性更起劲
A:你头发里有只跳蚤。
B:放你妈狗屁!我这是全民公认第一飘逸柔顺美发。
A:可是你头发里有只跳蚤。
B:说出来吓死你,我用的洗发水1888块一瓶。
A:可我说的是你头发里有只跳蚤。
B:落伍了吧,拖把头是当今最新时尚,你懂个屁。
A:可我的意思是且仅仅是你头发里有只跳蚤。
B:染金发也有错?我就爱染你他妈管得着吗。
A:mmm…
7902
A:你头发里有只跳蚤。
B:放你妈狗屁!我这是全民公认第一飘逸柔顺美发。
A:可是你头发里有只跳蚤。
B:说出来吓死你,我用的洗发水1888块一瓶。
A:可我说的是你头发里有只跳蚤。
B:落伍了吧,拖把头是当今最新时尚,你懂个屁。
A:可我的意思是且仅仅是你头发里有只跳蚤。
B:染金发也有错?我就爱染你他妈管得着吗。
A:mmm...
辉格
@ 2018-03-11 16:12
阅读(1,541)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3-10】
@whigzhou: A)食物获取技术进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食物获取量->降低游动性,B)交通技术进步->扩大当天往返距离;A+B->提升每天返回单一营地的可行性->达到某个临界点:定居->提升对土地作长期投资的激励->提升延迟满足禀赋->加深对环境的改造->作物驯化->固定资产形成->goto A和B->进入正反馈循环……定居农业起源的大致脉络,所有元素他们都注意到了,但(more...)
8018
【2018-03-10】
@whigzhou: A)食物获取技术进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食物获取量->降低游动性,B)交通技术进步->扩大当天往返距离;A+B->提升每天返回单一营地的可行性->达到某个临界点:定居->提升对土地作长期投资的激励->提升延迟满足禀赋->加深对环境的改造->作物驯化->固定资产形成->goto A和B->进入正反馈循环……定居农业起源的大致脉络,所有元素他们都注意到了,但好像还没人把这条脉络撸顺。
@whigzhou: 第四条里的土地代指所有非人力资源,包括动植物种群、设施和工具。
@学经济家:有意思。最初的B交通技术进步是驯化马?A也可能是另一种起因:在某地区碰到一种新猎物,繁殖快而且狡猾(不像猛犸迅速灭种),重要来源但又不很够吃(草原大群食草动物时没巨大压力去发现农业)…猜测猪或者鱼,加上碎片橡树林之类,可能是关键一步。
@whigzhou: 不是马,是筏子、独木舟和各种橇,还有狗,但A和B都不是必需条件,只须两者组合效果足够即可启动该过程
@whigzhou: 滑雪板也比马早多了
辉格
@ 2018-03-09 21:23
阅读(5,025)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你在这件事情上的说法怎么跟小粉红一模一样啊?』
——对啊,小粉红爱吃肉,你就只好吃素,小粉红会放屁,你就只好把自己屁眼堵上,小粉红还会撒尿,你就只好把自己鸡鸡给扎起来~
7896
『你在这件事情上的说法怎么跟小粉红一模一样啊?』
——对啊,小粉红爱吃肉,你就只好吃素,小粉红会放屁,你就只好把自己屁眼堵上,小粉红还会撒尿,你就只好把自己鸡鸡给扎起来~
辉格
@ 2018-03-09 15:44
阅读(1,597)
评论
分类:微言大义
【2018-03-08】
@黄亚生:《黄亚生:一个致命的决定》2月1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再次发生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一名名叫王孟杰的15岁华裔少年在枪击发生时,为了保护其他的学生和老师,舍……
@innesfry: 佛罗里达人均GDP排名40,纽约排名第2,为什么不是从富的地方搬到穷地方枪击风险/暴力犯罪风险增加了?
@whigzhou: 最可笑的是反枪党总是用gun death来比较评价枪政,为啥不算算bed和bed death的关系?把bed禁(more...)
8012
【2018-03-08】
@黄亚生:《黄亚生:一个致命的决定》2月1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再次发生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一名名叫王孟杰的15岁华裔少年在枪击发生时,为了保护其他的学生和老师,舍……
@innesfry: 佛罗里达人均GDP排名40,纽约排名第2,为什么不是从富的地方搬到穷地方枪击风险/暴力犯罪风险增加了?
@whigzhou: 最可笑的是反枪党总是用gun death来比较评价枪政,为啥不算算bed和bed death的关系?把bed禁了难道不会大幅降低bed death吗?
@z12345_678900:因为床的用处比半自动步枪有用很多?或者说,除了宪法的原因,为什么不支持人人持有手榴弹
@whigzhou: 好吧,真没想到还有这种反应,那我换个说法:假设政策目标是降低上吊自杀率,那么『尼龙绳上吊自杀率』是不是个好指标?『可降低尼龙绳上吊自杀率』是不是『禁止尼龙绳』的好理由
@whigzhou: 自从我们大力推动的尼龙绳禁令生效以来,尼龙绳上吊自杀案数量已下降了98%,当然,在庆贺这一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麻绳上吊案正在迅速上升这一事实,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立法努力的重要目标,敬请期待~
【2018-02-25】
@innesfry: 我们从小到大,为什么要在学校学这么多完全没有用处的东西?中学学了那么多几何证明、三角函数、化学方程式、文言文有什么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全部忘光了。中学六年学的有用知识,一年就可以学完。大学里除了工科、医学院、法学院,绝大多数专业毕业后都得改行,四年完全浪费。教育的内容,大概就是百分之十的有用技能,百分之九十的纯Signal相关:为了证明你是一个智力正常、勤奋、合群的人,要付出最宝贵的十多年时光。这就像性选择的handicap principle,浪费得越多,就越证明你的强大。这是个死局。
@whigzhou: 『忘光了』或『记住了多少』不是评价学校教育有用性的好指标。
@whigzhou: 接(more...)
7993
【2018-02-25】
@innesfry: 我们从小到大,为什么要在学校学这么多完全没有用处的东西?中学学了那么多几何证明、三角函数、化学方程式、文言文有什么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全部忘光了。中学六年学的有用知识,一年就可以学完。大学里除了工科、医学院、法学院,绝大多数专业毕业后都得改行,四年完全浪费。教育的内容,大概就是百分之十的有用技能,百分之九十的纯Signal相关:为了证明你是一个智力正常、勤奋、合群的人,要付出最宝贵的十多年时光。这就像性选择的handicap principle,浪费得越多,就越证明你的强大。这是个死局。
@whigzhou: 『忘光了』或『记住了多少』不是评价学校教育有用性的好指标。
@whigzhou: 接受教育的动机多种多样,可以是signaling,巴结上流进入圈子(cultivating),接受特定文化的教化(being cultivated),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获得某些认知技能,获得某些思考方式或看待世界的多种有色眼镜,进入学术轨道……对应不同动机,评价教育之有效性的方法也不同,依我看,上述需求多多少少都得到了满足。
【2018-03-02】
@whigzhou: 又想了一下之前谈到的教育问题,发现像学校教育这种『以一个产品同时满足差异极大的多种需求』的情况并非孤例,比如报纸,据我了解,有些买报纸的人只看彩票版,有些只看体育版,不知道有没有专门买来包蜜饯或者糊窗户的,此类商业模式背后的机制,我看主要还是供方的规模经济,不过,就教育而言,需方的协同效应可能也起了点作用,比如,有些学生最初的主要动机是走学术轨道,但读了几年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最后拿个文凭走人,这样至少得到了次优结果,所以把做学术和拿文凭这两种需求放在一起加以满足,实际上降低了部分消费者的风险。
@whigzhou: 略举几例把这些需求凑在一起的其他理由:
1)数百学生济济一堂的场面可能会让某些教授感觉更爽,这也算一种特殊形式的规模经济吧,
2)把尽可能多的五花八门的聪明人聚在一起可以更好的满足『混圈子』这种需求,
3)作为学术机构,科目齐全是个好处,但学生数量太少很难分摊众多科目的成本,
4)大学作为卖文凭的机构,总希望自己的文凭更值钱,而把它跟学术活动绑在一起可以提高文凭的含金量(或者叫镀金效果?)
@whigzhou: 至于『为学术轨道而设置的课程结构对无意于学术的学生到底有多大用处』这个问题,我不敢贸然下结论,
@innesfry 以『旁听生极为罕见』为由否认这一点,是不能成立的,这一推论预设了过强的消费者理性,花几万买健身卡的不是也很多一次没去的吗,有时消费者需要被一个需求逼着去满足另一个需求。
@innesfry:花几万买健身卡没去跟这个不能类比,要类比应该是花几块钱就能去价值几万的健身房,但居然没人去
@whigzhou:原理一样,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对于已经付完钱的健身卡买家,价值几万的健身房就是零成本的,居然不去
@innesfry:上大学后会走上学术轨道的学生占比能有多少?我觉得不超过百分之一吧,所以拿这个作为论据真的很弱了
@whigzhou:这正是要点所在啊,99%的其他需求者顺便为这1%的学生创造了走学术轨道的成本可行条件
@innesfry:所以教育耗费了这么大的社会资源就是为了筛选百分之一的学术从业者?而这些学术从业者干的也是教育...
@whigzhou:其他学生的其他需求不是也得到满足了吗?你得证明这些需求在其他地方同样也能满足才构成有效反对
@whigzhou:就好比高质量的调查报道有几个读者会读完?但如果没有海量读者,这些报道就不会存在
@innesfry:就好比说,你把一个东西扔在大街上都没人捡,难道不能说明这东西没有价值吗?
@whigzhou:差别是:捡东西不需要自律性
【2018-02-24】
@innesfry: 在二战之前,医学跟巫术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医生杀死的人恐怕比救活的还多。
@whigzhou: 库克船长的柠檬,Pelletier的奎宁, Lister的消毒剂,伦敦的抗霍乱,洛克菲勒的事业……都远在二战之前 //@whigzhou: Cochran大叔懂得很多,知道的也很多,但也不能全信,他在这件事情上说的太过头了,随便想几个例子就会发现不对劲。
@whigzhou: 这些例子都是以明确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不是瞎蒙瞎撞的结果(more...)
7997
【2018-02-24】
@innesfry: 在二战之前,医学跟巫术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医生杀死的人恐怕比救活的还多。
@whigzhou: 库克船长的柠檬,Pelletier的奎宁, Lister的消毒剂,伦敦的抗霍乱,洛克菲勒的事业……都远在二战之前 //@whigzhou: Cochran大叔懂得很多,知道的也很多,但也不能全信,他在这件事情上说的太过头了,随便想几个例子就会发现不对劲。
@whigzhou: 这些例子都是以明确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不是瞎蒙瞎撞的结果
@whigzhou: 科学方法论的改进->医学理论改进->知识积累->医疗卫生措施的进步->有效措施的普及->医疗效果的统计表现,这是一条漫长的因果链(其实当然不完全是链状的),以某一时期『医生杀死的人比救活的多』(即便这是真的)而断言该时期的医学跟巫术差不多,是不对的,西方医学至少在18世纪已经步入持续积累和改进的轨道,可是将知识变成有效措施,表现效果,建立声誉,从江湖庸医手中夺过市场,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时间。
@whigzhou: Johann Bachstrom医生在1734年就明确提出绿色蔬菜缺乏与坏血病的关系,James Lind在1747年通过控制性实验加以证实,1768年库克船长规定其船员必须吃蔬菜和Lind的补充剂,又过了一代人时间,库克船长的做法才被大英海军全面采纳,海军的订单甚至导致了西西里柑橘业的大繁荣,这个过程却是很漫长,但绝对不是巫术。
@whigzhou: 1726年皇家爱丁堡医学院成立,1737年皇家医学会成立,这一时期可视为现代医学步入正轨的开端,下面几张图表摘自Andrew Hinde: England's Population, 2003,可一窥此后两个世纪我大英的医疗成就。
@whigzhou: 这里还有两个数字,摘自Andrea A. Rusnock: Vital Accounts, 2002,
1)伦敦每10年死于痢疾的人数从1700-10年的1070线性下降到1790-1800年的20,
2)British Lying-In Hospital的产妇死亡率从1749-1758年的1/42线性下降到1799-1800年的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