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离散性vs马尔萨斯极限

(开了几天小差,留下好多坑待填,今天先填一个)

bear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数量最终会达到自然资源能够承受的极限,大多数人将生活在仅仅能维持生计的状态。这个说法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人口数量仅仅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根据辉格的消费离散型假说能简单得出这样的推论–个人和家庭会为了保证自己的消费水平而放弃多生一个孩子。换句话说,人口数量除了受自然资源约束外,还会被家庭的生活层次和收入限制,也就是说人口数量不可能达到马尔萨斯极限。

处在上级消费层次的家庭多一个孩子的边际支出比下级的家庭大得多,支出甚至可以是指数级的增加(这点从经验上看没问题,是否确切有待验证)。加上这条,消费离散型假说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越富有的家庭(和国家)越不愿意生孩子。

首先需要稍稍修正一下,马尔萨斯T. R. Malthus)的“极限”的意思是,无论生产能力如何进步,均衡状态下(只有战争、瘟疫和自然灾难外部事件会让系统偏离均衡),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那部分人永远只能生活在勉强温饱的生存线上。

至于处于或靠近底层的这部分占人口的比例多少,随社会制度而不同,马尔萨斯为我们描绘了两种可能的图景:一种是扁平化社会,绝大部分人生活中生存线附近,这种情况下,人口的绝对数量就达到了资源极限,另一种是层次化社会,财产权、身份特权、继承权等制度条件,使得部分人得以远离生存线,从而使得社会形成一种复杂多层的等级结构,此时,人口数量并未达到理论极限。

所以,“人口数量仅仅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这句话,只能是在“给定社会结构或制度条件”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马尔萨斯认为,当时的中国正是典型的扁平化社会,所以他说,如果按同等资源供养人口数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中国无疑是最成功的社会了,这个国家的制度成功的将绝大多数人拉到了生存线上;这一判断是否准确还有待考察,但这两幅图景的对比是很有启发的。

但很明显,马尔萨斯并不认为这种社会是可取的,相反,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财产权得到保障,西方社会才维持了复杂而繁荣的文明结构。

好,现在就容易看出消费离散性假说在上述理论框架中的含义了:等级阶梯的存在,激励人们为了维持现有的较高地位,或者爬升到较高的地位,通过克制生育数量来确保消费水准,从而在整体上,使得人口的极限水平低于没有这种等级阶梯的情况。

注意:这不是让人口脱离了马尔萨斯极限,而是移动了马尔萨斯极限本身,因为马尔萨斯极限原本就不是指绝对的资源供养极限,而是给定制度条件和社会结构下的极限。

但是,克制生育数量只是确保消费水准和社会地位的手段之一,是牺牲数量换质量的办法,另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手段:一个是嫡庶之分,不牺牲数量,但只确保其中一部分子女的消费水准和社会地位。

第二个是长子继承制Primogeniture),也不牺牲数量,但只确保其中一部分作为主继承人的长子的消费水准和社会地位不低于自己,其他子女则能保障多少就算多少。

相关文章

标签: | | | | | | |
878
(开了几天小差,留下好多坑待填,今天先填一个) bear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数量最终会达到自然资源能够承受的极限,大多数人将生活在仅仅能维持生计的状态。这个说法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人口数量仅仅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根据辉格的消费离散型假说能简单得出这样的推论--个人和家庭会为了保证自己的消费水平而放弃多生一个孩子。换句话说,人口数量除了受自然资源约束外,还会被家庭的生活层次和收入限制,也就是说人口数量不可能达到马尔萨斯极限。

处在上级消费层次的家庭多一个孩子的边际支出比下级的家庭大得多,支出甚至可以是指数级的增加(这点从经验上看没问题,是否确切有待验证)。加上这条,消费离散型假说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越富有的家庭(和国家)越不愿意生孩子。

首先需要稍稍修正一下,{{马尔萨斯}}([[T. R. Malthus]])的“极限”的意思是,无论生产能力如何进步,均衡状态下(只有战争、瘟疫和自然灾难外部事件会让系统偏离均衡),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那部分人永远只能生活在勉强温饱的生存线上。 至于处于或靠近底层的这部分占人口的比例多少,随社会制度而不同,马尔萨斯为我们描绘了两种可能的图景:一种是扁平化社会,绝大部分人生活中生存线附近,这种情况下,人口的绝对数量就达到了资源极限,另一种是层次化社会,财产权、身份特权、继承权等制度条件,使得部分人得以远离生存线,从而使得社会形成一种复杂多层的等级结构,此时,人口数量并未达到理论极限。 所以,“人口数量仅仅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这句话,只能是在“给定社会结构或制度条件”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马尔萨斯认为,当时的中国正是典型的扁平化社会,所以他说,如果按同等资源供养人口数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中国无疑是最成功的社会了,这个国家的制度成功的将绝大多数人拉到了生存线上;这一判断是否准确还有待考察,但这两幅图景的对比是很有启发的。 但很明显,马尔萨斯并不认为这种社会是可取的,相反,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财产权得到保障,西方社会才维持了复杂而繁荣的文明结构。 好,现在就容易看出消费离散性假说在上述理论框架中的含义了:等级阶梯的存在,激励人们为了维持现有的较高地位,或者爬升到较高的地位,通过克制生育数量来确保消费水准,从而在整体上,使得人口的极限水平低于没有这种等级阶梯的情况。 注意:这不是让人口脱离了马尔萨斯极限,而是移动了马尔萨斯极限本身,因为马尔萨斯极限原本就不是指绝对的资源供养极限,而是给定制度条件和社会结构下的极限。 但是,克制生育数量只是确保消费水准和社会地位的手段之一,是牺牲数量换质量的办法,另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手段:一个是{{嫡庶}}之分,不牺牲数量,但只确保其中一部分子女的消费水准和社会地位。 第二个是{{长子继承制}}([[Primogeniture]]),也不牺牲数量,但只确保其中一部分作为主继承人的长子的消费水准和社会地位不低于自己,其他子女则能保障多少就算多少。


已有9条评论

  1. 小橘子 @ 2011-03-19, 02:36

    所以,“人口数量仅仅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这句话,只能是在“给定社会结构或制度条件”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
    我对这句话实在意见很大。这样的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根本就是诡辩嘛。不如说,非扁平化的社会,其人口没有达到资源承载极限。更进一步说,由于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人口低于资源承载极限。

    甚至我觉得,底层的人,也不是完全不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有对超出温饱的物质享乐的追求。很难想象,有多少人能够为了繁殖,而把自己的生活质量一直降低到温饱为止。当然,繁殖是离散化的。按照消费离散化假说,人大概会在一种生活状态有富余,高一级的生活状态不太有希望,而生孩子又不会使自己的生活状态下降一级的情况下再生一个孩子。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所以,“人口数量仅仅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这句话,只能是在“给定社会结构或制度条件”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
    这句话与其说是人口极限是什么,不如说是,可利用的资源总是会被利用,即,资源总是稀缺的。(这话有点套套逻辑啊,因为不稀缺的资源不叫资源。)

    [回复]

    辉格 回复:

    对啊,马尔萨斯定律就是稀缺性定律嘛,这不是套套逻辑,因为马尔萨斯将“资源”限定于“生存资料”。

    [回复]

    辉格 回复:

    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定律则更弱,但也不完全是套套逻辑:它假定至少存在一些稀缺资源。

    [回复]

    辉格 回复:

    怎么是诡辩呢,它有很明确的可验证含义啊:技术和资源条件不变时,层次化社会向扁平化社会发展将提高人口水平。
    这里有两个极限概念嘛,一个是不考虑社会结构的承载极限,另一个是考虑了结构的极限。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问题是,除了按生活水平来划分层次,还能按什么标准来划分层次呢?
    如果按生活水平来划分层次,具有两个层次的社会,比具有三个层次的社会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
    中国之所以比资源技术水平相近的社会人口密度大,是因为中国的生活水平层次较少?

    [回复]

    辉格 回复:

    不一定是层次数少,可以是分布结构更扁平。

    [回复]

    辉格 回复:

    后面的质疑更有力,这大概说明了文化的力量,需要更精致的理论来分析,或许价值观瀑布理论是可取的?向上模仿的普遍倾向将均衡水平向上拉动了一些(这种拉动主要通过性选择起作用),因而“底层”变得较小,而较大比例的人口处于稍高于底层的水平,这是完全可能的。

    [回复]

  2. wisli @ 2019-03-05, 19:15

    很疑惑。

    怎么样比较“等级阶梯”的多少呢?除了像印度那样的明确阶层区分外,还有什么指标吗?

    文中提到中国“正是典型的扁平化社会”,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呢?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