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继承制 vs 幼子继承制

早先一直觉得长子继承制(primogeniture)是一种比较“自然”(或者说比较容易想到)的继承制,后来读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时,又觉得蒙古人的幼子继承制(ultimogeniture)其实也蛮有道理,当时没有细想,觉得这事情大概多半是出于偶然吧。

后来又听说诺曼征服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也采用幼子继承制,就咯噔了一下,昨天在读Edmund Leach的《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得知山地克钦(Kachin)人用的也是幼子继承制,忍不住停下来想了想。

琢磨之后,现在我觉得,继承制的选择应该不是偶然的,我目前的结论是:究竟采用长子还是幼子继承制,将取决于:一代人之内创建一份新产业的成功率有多高,该成功率越高,越倾向于幼子继承。

对于一份大产业的持有者,采用幼子继承制的好处是,可以迫使大儿子们在成年后尽早走出家门去为自己挣下一份产业,而这时候由于家长的还没衰老,其家庭实力和个人精力都可以帮助他们这么做,最后一个儿子留在家里给自己养老,最后顺理成章的继承老家庭的产业。

显然,上述好处可获得的前提是创立新产业的机会足够大,对于游牧/游耕社会,这样的机会可能不小,因为在这些社会,1)待开拓的空间可能较多,或,2)暴力抢占别人的地盘是常规优选策略,或/且,3)各家对地盘的控制很不稳定,财产权变动高度频繁。

蒙古是游牧社会,符合上述条件(蒙古帝国的扩张历史本身就很好的演示了幼子继承制的好处),克钦是游耕(shifting cultivation)社会,也符合条件,盎格鲁-撒克逊的情况我了解不多,但肯定没有诺曼封建系统下那种对土地的全面且固化的占有格局,或许当时可垦殖的荒地还很多?待考。

若土地已被全面占有,且暴力抢夺已不是优势策略,那么一代人中创建新产业的成功率就会很低,幼子继承制便失去优势;封建制下的情况正是如此,所以,在先秦封建制和诺曼封建制中,领主们采用的都是长子继承制。

若创业的机会很小,守业便成为头等考虑,而对于守业这个任务,长子继承制显然更有能胜任:尽早确立继承人,继承人是成年人且更富经验,继承者在兄弟间更具权威,这些都是它的优势。

相关文章

标签: | | | |
1484
早先一直觉得长子继承制([[primogeniture]])是一种比较“自然”(或者说比较容易想到)的继承制,后来读[[René Grousset|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时,又觉得蒙古人的幼子继承制([[ultimogeniture]])其实也蛮有道理,当时没有细想,觉得这事情大概多半是出于偶然吧。 后来又听说诺曼征服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也采用幼子继承制,就咯噔了一下,昨天在读[[Edmund Leach]]的《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得知山地克钦([[Kachin]])人用的也是幼子继承制,忍不住停下来想了想。 琢磨之后,现在我觉得,继承制的选择应该不是偶然的,我目前的结论是:究竟采用长子还是幼子继承制,将取决于:一代人之内创建一份新产业的成功率有多高,该成功率越高,越倾向于幼子继承。 对于一份大产业的持有者,采用幼子继承制的好处是,可以迫使大儿子们在成年后尽早走出家门去为自己挣下一份产业,而这时候由于家长的还没衰老,其家庭实力和个人精力都可以帮助他们这么做,最后一个儿子留在家里给自己养老,最后顺理成章的继承老家庭的产业。 显然,上述好处可获得的前提是创立新产业的机会足够大,对于游牧/游耕社会,这样的机会可能不小,因为在这些社会,1)待开拓的空间可能较多,或,2)暴力抢占别人的地盘是常规优选策略,或/且,3)各家对地盘的控制很不稳定,财产权变动高度频繁。 蒙古是游牧社会,符合上述条件(蒙古帝国的扩张历史本身就很好的演示了幼子继承制的好处),克钦是游耕([[shifting cultivation]])社会,也符合条件,盎格鲁-撒克逊的情况我了解不多,但肯定没有诺曼封建系统下那种对土地的全面且固化的占有格局,或许当时可垦殖的荒地还很多?待考。 若土地已被全面占有,且暴力抢夺已不是优势策略,那么一代人中创建新产业的成功率就会很低,幼子继承制便失去优势;封建制下的情况正是如此,所以,在先秦封建制和诺曼封建制中,领主们采用的都是长子继承制。 若创业的机会很小,守业便成为头等考虑,而对于守业这个任务,长子继承制显然更有能胜任:尽早确立继承人,继承人是成年人且更富经验,继承者在兄弟间更具权威,这些都是它的优势。


已有42条评论

  1. gaohan_cn @ 2011-01-05, 14:00

    你以为当代中国创业和守业哪个可能性更大?

    [回复]

    辉格 回复:

    那要看什么“业”了,对多数人所依靠的人力资本和私人企业,创比守有优势,对于少数政治性资源,守可能更重要,但这种大概很少。

    [回复]

  2. 小橘子 @ 2011-01-05, 15:39

    想到另外一个原因。不知道这些幼子继承制的社会是几夫几妻制的。如果嫡子庶子的继承权利相同的话,一夫多妻制更有利于长子继承。
    在长子继承制下,各妻会争取尽早怀子。长子出生后,长子的母亲没有很强的激励去设法阻碍其他妻妾怀孕。如果是幼子继承制,各妻妾就没有很强的动力及早怀子。已经生子的妻妾,也有很强的激励阻碍其他妻妾生子。
    这样,长子继承制就比幼子继承制更有利于增加后代数量。

    预测:不分嫡庶的幼子继承制,在一夫多妻制下是少见的。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一夫多妻是长子继承制的原因,但不是说一夫一妻是幼子继承制的原因。
    什么情况下幼子继承比长子继承有利,我觉得辉格讲的理由说得通。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里分析的继承制都是针对大产业主或者说贵族的,因而大致可以假定是多妻的,平民好像多半采用分家制。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如果是嫡子继承制,那么可以近似为一夫一妻制。

    [回复]

    Esther 回复:

    可是,之所以出现幼子继承制,就像博主分析的,是因为年长的孩子出去创业成功的概率较高,也就是说其收益不太可能比继承家业更少,所以妻妾们应该有动力早生孩子。早成年的孩子出去创业时父亲的能力还没有衰落,能给他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他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年幼的孩子可能最后只继承一份已经走了下坡路的家业。

    [回复]

    Esther 回复:

    至少,妻妾们不至于刻意不早生孩子

    [回复]

    Haihan 回复:

    在没有Durex没有韵婷的古代生孩子这种事情不是妻妾门的动力能左右的吧?更多来自上帝之手吧

    [回复]

    Esther 回复:

    古人貌似也是有些手段的,虽然不至于像保险套那样达到95%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有不少,有些是有意识的,比如延长哺乳期,采用不利受孕的体位等,有些是下意识的,比如没有高潮,化学环境对精子前进不利,容易流产,等等,总之不想怀的时候怀上的几率就会低一点。

    [回复]

    haihan 回复:

    辉总果然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受教了

    [回复]

    无名 回复:

    辉总这叫上知天下知地中间知你的生殖器 哈哈

    [回复]

    辉格 回复:

    而且还有个因素:在常见的幼子继承制下,长子在继承顺位序列中是仅次于老幺的,高于老二老三等(假如它们不是老幺),所以拖延生子对妻子并非优势策略,除非她能确保生到老幺。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又想了一下,增加后代数量这个理由并不能用于解释长子继承制的优势,因为幼子继承时妻妾有更强的动力继续生子。

    [回复]

    无名 回复:

    但在老大已经出生的情况下

    争取生老小,就是最诱人的了吧。当然能否做到另说

    [回复]

  3. Haihan @ 2011-01-05, 21:25

    这倒让我想起了汉武帝的推恩令了。在武帝前,都是长子继承,所以诸侯的家业越做越大。结果武帝下一狠招,长子幼子有相等的继承权利。其实我觉得这个制度的选择还能制定规则的人的考量有关。当然如果是单一继承的话,幼子继承会损害长兄的威信,而一个大家族里面,长兄的威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儿子多,父亲很难直接监督每个儿子,那么按照他的意愿塑造一个榜样兼监督者的长兄就非常重要,所以相对来说,长子继承更为合理。而且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骑士时期立军功的狠多是贵族幼子,因为长子继承财产,幼子只能靠军功谋生,结果反而是幼子在历史上留名的多。

    [回复]

    辉格 回复:

    独力创建制度的机会是很罕见的,推恩令以已经足够强大的帝权为后盾,不是谁想推就能推的。

    [回复]

  4. 局外人c的空间 @ 2012-05-15, 16:37

    我觉得,对于上层,比如皇帝,首先要考虑的是哪种方案对父亲有利;其次,官僚及其后宫等等的利益;再次,可预期性。对于下层,税收等因素也不得不考虑,但是,纯农耕之下,诸子平均机会最大。日本的问题可能要另外讨论。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所以同一社会中不同阶层会采用不同的继承制

    [回复]

  5. 局外人c的空间 @ 2012-05-15, 16:46

    至少,长子继承标志着被继承者的权力变小,这个被继承者不能自己安排继承人。另外,有些继承权是不能分割的,就势必要在诸子之间做一个选择,皇帝和权势小的人倾向于“选贤与能”,官僚主体和外戚们倾向于立嫡长子,这样会有稳定的预期,有助于加强现有权势的平稳确认。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本文所指主要是构成被继承人生前地位的那份主要产业,和他的地位本身(如果也可继承的话),比如幼子继承制下的长子们,其实也从父亲那里得到了很多,但最终父亲死前留下的东西,包括身份地位等,归幼子了。

    [回复]

    局外人c的空间 回复:

    我不理解的,大概是你的结论的前提,就是谁有动力去最大化后代的利益?而且把这个东西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我觉得父亲应该是最在意自己的感觉,他的考虑是至少首先是自己快活,其结果都不是他有意为之的。当然,你可能是集体主义前提,那我不懂。我粗略的认为,幼子继承不过是诸子平均的特例而已。诸子平均下,大家会竞争对父亲的爱以求得更多的遗产,父亲的权势势必较长子继承大,其他孩子自谋生路发达或饿死,不是父亲最在意的。长子继承制度下,父亲要伸张自己的意志有其困难,克服这个困难的极端做法就是杀死长子,这在长子继承制下应该屡见不鲜,我没有研究。有很多边界情况:比如只有一个妻子的情况下,长子不是这个父亲亲生的,是妻子带来的,则有杀长子的风俗,等等。长子继承,标志着父亲在他活着的时候即不能任意处置他的财产。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最终,我想,当家族利益与父亲利益激励相容的时候,继承制度可能才能被固定下来吧?我随便说说。

    [回复]

    辉格 回复:

    因为我是进化论信奉者嘛,优先考虑进化解释,解释不通再考虑别的因素

    [回复]

    辉格 回复:

    策略分析与行动者脑子里怎么想的可以没关系,追求最大化后代这一目标的具体策略可以表现得与该目标好像没什么关系,行动者也根本没意识到,只要效果上有利于该目标达成即可。

    [回复]

    局外人c的空间 回复:

    谢谢你的耐心。不知道这样理解你的意思是否准确:即,假如这个继承制度不符合最大化后代的目标,这个部族或家庭就已经消失,以至于我们看不到了?很遗憾没看过你提到的两本书,本不适合再多话。但我想,这个能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毕竟是这个进程的某一瞬间而已,可能他处在衰落中而我们难以察觉?我估计,至少克钦族是没有文字的,可能会有一些神话传说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无法对之进行历时性观察,那么,我们提供的辩护势必要援引另外的非进化论的东西了。所以,这个幼子继承的策略是否成功,是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进化论的角度?另外,我也信奉进化论,但水平很低。我有个粗浅的疑问,他是否有些套套逻辑的意思?继承制度肯定都是那些行动者门非意图的结果,但未必一定意味着这个制度对这个群体延续乃至发展是适宜的,对此做判断可能要借助其它的方法。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有些道理?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民族志研究确实最多只能追溯三四代,不过通过多个处于变化不同阶段的案例的对比,可以复原出一些长时段的情况;关于继承制,提到的两本书只是给出了描述,解释只是我的猜测,是没多少把握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进化论中最抽象的理论部分确实可以说是套套逻辑,但在与具体的环境条件、化学基础、繁殖/生理/发育机制等结合起来就可以引出具体推断,因而不是套套逻辑了,其实这对于许多理论都是这样的,核心部分只是若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

    [回复]

    辉格 回复:

    具体到继承制之类的制度和文化问题上,我想至少可以说,能长期存续的制度或文化元素,应该是有利于家族之类血缘群体枝繁叶茂、兴旺发达的,在现代化导致价值观急剧多元化之前,传宗接代、家族兴旺是普遍被作为核心价值的,无论当事者是否明确意识到。

    [回复]

  6. 局外人c的空间 @ 2012-05-15, 16:47

    我在新浪微博中有讨论,内容很多都忘了

    [回复]

  7. 局外人c的空间 @ 2012-05-16, 16:37

    我的看法,中国春秋时期是从游耕到定居农业的转折年代,游耕是标准的布罗代尔所谓“手持小锄的农民”,而定居农耕则两种形态都有。这可能取决于地理环境,比如华北平原的土质特点是无需畜力就可以开垦和耕作的,这可能造成某种耕作方式的路径依赖,进而,人均耕地最大不超过某个限度。而欧洲的田地用部分休耕代替游耕,而休耕的地正好可以让牲畜进食,这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产出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大约是8比1,如果我没有记错的画。这两种农业形态是不能相互转换的,一经固定,就会在这个条件下演进,特别是,当中国人吃不惯奶制品并且不使用羊毛制品后,这个形态就无法迁移了。我们的穿着可以有兽皮和羊皮,但基本不会使用羊毛制品。我是随便说说啊

    [回复]

    辉格 回复:

    我觉得无法转换回去的原因就是人口,既然不休耕产出的粮食已经养活了更多人口,退回去就得死人了。汉代还有休耕的,后来复种轮作技术进步才完全没了休耕,当然这与土地营养条件也有关系。

    [回复]

    局外人c的空间 回复:

    这个事儿,我觉得,一场大战就让问题取消了。比如秦末战争,以我的看法,至少死掉七成。但是,模版在哪里,复制的还是原来的东西。汉代的资料不多,我看的更少,许倬云的《汉代农业》提供的信息也极其有限。休耕不是重点,我以为,但以休耕为中心发展出了一套耕作制度可能更重要。这可能牵涉到对早期历史的想象,因为我们只能想象。我想强调的无非是:某种成熟的制度或模式,很难打破。对其中的机理我也不能很流畅的表达,可能归因于诸如口味、生活方式更让人理解吧。我猜测:所谓的华夏,就是定居农业,而夷狄,就是被驱除的华夏人群。游牧就是被驱除的人群的一种,他们从采集狩猎及其游耕发展到了游牧。驯养大牲畜进行耕作并食用乳制品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把游牧和定居农业的优点组合在了一起,这是欧洲农业的常态。是否会由于人口膨胀而导致这种习惯的消失,向华夏方向演进?我表示怀疑。所谓井田制,不管其是否真实的存在过,从感觉来看,至少应该有类似的制度,而那个时候,没有耕畜,都是手持小锄的干活,每人100亩地,大致不超过现在的三十亩,这是耕作方式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产生的农业制度,不断演进,在什么时候被固定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对,巨灾会逆转条件,但那只是开始又一个马尔萨斯周期而已,只要和平持续上百年,最终仍回归原有均衡

    [回复]

  8. 局外人c的空间 @ 2012-05-16, 16:42

    另外,我觉得黄宗智的很多说法,特别是有关中国现代史的说法,过于勉强。我尤其不喜欢他替集团化辩解的东西。他的思想根源肯定不是马尔萨斯。

    [回复]

    辉格 回复:

    黄替集体所有制辩解的观点我看也跟马尔萨斯没关系,不过他的整个历史论述还是贯穿了马尔萨斯理论的。

    [回复]

    局外人C的空间 回复:

    呵呵,黄的东西是十几年前写对谈录时候看的,可能记忆不确吧。但是,我对他的用心的揣度还有几分信心。以二黄(黄仁宇黄宗智)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他们搞历史研究,必须解释中共胜利的这个宿命,他们的问题的特定性和急迫性制约着他们的选择。他们无法否定中共胜利这个现实,高兴或不高兴的承认之,然后合理化之。这是他们的主轴。

    [回复]

    辉格 回复:

    呵呵,或许是这样吧。

    [回复]

    urkesh 回复:

    中共胜利不一定要有政治经济学解释,偶然事件也可以说的通,日本建设了满洲国,美国卷入二战,日本失去对苏绝对优势,苏联夺取东北,送给中共,中共利用东北军队、军工、资源扭转战局,翻了个身。

    [回复]

    urkesh 回复:

    以上事件的关键点在于,罗斯福上台(美国对内对外政策大转变),日本军方的作风(石原莞尔那样的明白人不多见),白俄败于红俄(一开始布尔什维克根基并不巩固,列宁选举失败后干了很多下三滥的事夺权),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精确的利益计算者,性格、价值观、意识形态都是影响历史的关键因素。

    [回复]

  9. 局外人c的空间 @ 2012-05-16, 16:59

    黄不同意人们都是看边际行事的,所以曾经比较短工与替自己干活的农民回报的差异,但根本没有注意到短工的成本构成与在自己田地工作的差异,比如投入的时间和体力的差异,等。我觉得,他是先有结论再论证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这个环节是有问题。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