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蝴蝶,和波普的第三世界

今天吃饭时,一位朋友给我讲了纪伯伦的《鲸鱼与蝴蝶》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达思想是如何的不可能,故事是这样的:Khalil Gibran

  一天黄昏,一个男子和一个妇女不期而遇地同坐一辆驿站马车旅行。他们以前见过面。
  那男子是个诗人,他坐在那妇女的身边,设法讲故事给她消遣,有的故事是他自己创作的,有的可不是。
  然而,就在他讲着故事的时候,那位夫人竟睡着了。接着,马车突然晃荡,那位夫人醒了,她说:”我真欣赏你所描摹的约拿和鲸鱼的故事。”
  诗人接口道:”然而,夫人,我刚才在讲给你听的故事是我自己创作的,说的是一只蝴蝶和一朵白玫瑰花,以及它们怎样的彼此以礼相待。”

纪伯伦(Khalil Gibran)生于黎巴嫩,这个混杂了犹太、早期基督教、希腊、拜占庭、阿拉伯、十字军、奥斯曼、亚美尼亚、近代英法殖民、泛阿拉伯社会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等等等的神奇之地,不难想像,其对思想隔阂的体会何等深切,他说:“除非我们把语言减少到七个字,我们将永不会互相了解。”

这个故事,如果让波普(Karl Popper)来讲,我想他大概会这样说:“观念无法在两个第二世界(World Two)之间复制。”Karl Popper

波普用第一世界(World One,注意,大写)来指称我们的观念对之而形成的、但不依赖我们的观念而存在的、所谓自在的世界;休谟指出,我们永远无法证实这个第一世界的存在(当然,休谟没有活到300岁来使用第一世界这个词);波普说,争论第一世界是否存在是无聊的(果然,波普之后,哲学家们不再争论这个无聊话题了);然后,波普用第二世界来指称每个人对果真存在或他以为存在的第一世界所形成的观念,当然,有几个人就有几个第二世界。

波普认为(他老人家在天之灵大概会允许我做适度发挥),第二世界们之间固然千差万别,试图把它们变成一样,是徒劳的,当然,也是极其无聊的;重要的是,第二世界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一个第三世界(World Three);这个世界的奇特在于,在微观上,它依赖于个体观念而存在,但在宏观上,它与个体观念的存在无关;可以这样理解这一点:水波的存在微观上依赖于每个水分子的运动,但其宏观性质却与水分子个体运动无关。

比如,两位科学家各自提出一个命题,他们内心对这两个命题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也就是说,他们都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但这无关紧要,只要这两个命题能共存于一个自洽的形式系统内,并且,按该形式系统的内在逻辑,能从它们演绎出其它东西,那么,虽然他们各怀鬼胎,却在为构造同一个第三世界而做出贡献。第三世界并不会因某个人的死去而消失,对于个体们来说,它是“自在的”,波普把它所包含的内容叫做“客观知识”(Objective Knowledge)。

科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与其他观念系统相比),它为第二世界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套规范,使得这些互动可能产生一个稳定且不断增长的第三世界,我称之为“可积累的知识系统”。

体会总结:不必介意观念间的差异,不必介意误读和曲解,你或许能“干扰”对方的认知过程,但别指望把自己的观念投影到他的头脑里;人们永远不会停止争辩(在宇宙毁灭之前),重要的是,不要让争辩永远停留在原地(看看国内的所谓社会科学吧)。

相关文章

标签: |
486

今天吃饭时,一位朋友给我讲了纪伯伦的《鲸鱼与蝴蝶》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达思想是如何的不可能,故事是这样的:Khalil Gibran

  一天黄昏,一个男子和一个妇女不期而遇地同坐一辆驿站马车旅行。他们以前见过面。
  那男子是个诗人,他坐在那妇女的身边,设法讲故事给她消遣,有的故事是他自己创作的,有的可不是。
  然而,就在他讲着故事的时候,那位夫人竟睡着了。接着,马车突然晃荡,那位夫人醒了,她说:"我真欣赏你所描摹的约拿和鲸鱼的故事。"
  诗人接口道:"然而,夫人,我刚才在讲给你听的故事是我自己创作的,说的是一只蝴蝶和一朵白玫瑰花,以及它们怎样的彼此以礼相待。"

纪伯伦(Khalil Gibran)生于黎巴嫩,这个混杂了犹太、早期基督教、希腊、拜占庭、阿拉伯、十字军、奥斯曼、亚美尼亚、近代英法殖民、泛阿拉伯社会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等等等的神奇之地,不难想像,其对思想隔阂的体会何等深切,他说:“除非我们把语言减少到七个字,我们将永不会互相了解。”

这个故事,如果让波普(Karl Popper)来讲,我想他大概会这样说:“观念无法在两个第二世界(World Two)之间复制。”Karl Popper

波普用第一世界(World One,注意,大写)来指称我们的观念对之而形成的、但不依赖我们的观念而存在的、所谓自在的世界;休谟指出,我们永远无法证实这个第一世界的存在(当然,休谟没有活到300岁来使用第一世界这个词);波普说,争论第一世界是否存在是无聊的(果然,波普之后,哲学家们不再争论这个无聊话题了);然后,波普用第二世界来指称每个人对果真存在或他以为存在的第一世界所形成的观念,当然,有几个人就有几个第二世界。

波普认为(他老人家在天之灵大概会允许我做适度发挥),第二世界们之间固然千差万别,试图把它们变成一样,是徒劳的,当然,也是极其无聊的;重要的是,第二世界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一个第三世界(World Three);这个世界的奇特在于,在微观上,它依赖于个体观念而存在,但在宏观上,它与个体观念的存在无关;可以这样理解这一点:水波的存在微观上依赖于每个水分子的运动,但其宏观性质却与水分子个体运动无关。

比如,两位科学家各自提出一个命题,他们内心对这两个命题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也就是说,他们都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但这无关紧要,只要这两个命题能共存于一个自洽的形式系统内,并且,按该形式系统的内在逻辑,能从它们演绎出其它东西,那么,虽然他们各怀鬼胎,却在为构造同一个第三世界而做出贡献。第三世界并不会因某个人的死去而消失,对于个体们来说,它是“自在的”,波普把它所包含的内容叫做“客观知识”(Objective Knowledge)。

科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与其他观念系统相比),它为第二世界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套规范,使得这些互动可能产生一个稳定且不断增长的第三世界,我称之为“可积累的知识系统”。

体会总结:不必介意观念间的差异,不必介意误读和曲解,你或许能“干扰”对方的认知过程,但别指望把自己的观念投影到他的头脑里;人们永远不会停止争辩(在宇宙毁灭之前),重要的是,不要让争辩永远停留在原地(看看国内的所谓社会科学吧)。



已有3条评论

  1. cx zhang @ 2012-09-13, 17:34

    几年前没看懂,现在再看这篇文章似乎是懂了。

    [回复]

  2. heracles @ 2016-03-28, 16:50

    可人类如果灭亡了呢,第二世界就消失了吧,第三世界呢?

    [回复]

    awakening 回复:

    灭亡仅仅是肉体而已。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