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whigzhou: Most of the last 10,000 years were warmer
@whigzhou: 需要奇怪一下的是,为啥暖球派很少在全新世这个跨度上谈论气温走势,这段时间才是判断气温对文明影响的最佳区间,新仙女木结束之后的历次暖期,似乎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假如考虑这些暖期,还真看不出上升一两度有啥不好
@whigzhou: 维基上有另一张图,情况类似。
@whigzhou: 如果怀疑前面两张图不是主流意见,可以再看这张,拍自C.Barry Cox的教科书《生物地理学:生态和进化的途径》第七版,第10章,第249页,原文出版于2005年。左侧较平坦的一段是近一万年的情况,书太厚没能压的很平,但还是可以看出,左端(代表当今)在近一万年中明显处于低点。
@茶博未:“前面两张图”见http://weibo.com/1400461002/xzMtw7D64 下图曲线位置越高,表示温度越低(见图下文字说明)。左侧较平坦曲线代表的近一万年温度,比这段时间以前的(它的右侧)明显低
@whigzhou: 啊呀,博士理解错了,位置越高温度越高,我的“明显低”是指最左端(代表present)比平坦段平均水平低
@whigzhou: 注意时间轴是左近右古,平坦段右边最后一个低谷就是新仙女木,当时气温正在从末次冰期中回升,半路突然摔了一跤
@whigzhou: 为何我会感觉暖球派在回避全新世诸暖期的问题?搜索这三个关键字(Minoan warming/Roman warming/Medival warming),返回的大部分是怀疑派文章,说明暖球派拒绝面对这个问题,尽管有许多证据显示全新世多数年份气温高于今天,而在若干暖期中很可能高出一度以上
@whigzhou: 假如我们把时间尺度再拉大到整个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过去200多万年),可以发现,过去45万年中的四个间冰期,温度都远高于现在(目前地球正处于最新一个间冰期中),这里是另一张图:
@sw小橘子:暖球派中一个有煽动力的论点是海平面上升。过去45万年中的间冰期温度比现在高,并不能证明海平面不会上升。
@whigzhou: 海面上升所淹没的土地,远远少于因温度上升而从沙漠/冰川/冻原中获得的新土地,重要的是,海岸线上升是在百年跨度上完成的,人类有时间作出反应
@sw小橘子: 第二个论点是农业将遭到破坏,这其实也不能从45万年的跨度上反驳。
@whigzhou: 所以我先说了全新世跨度啊;45万年跨度的意义在于:智人是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即,我们这个物种已经经历过至少四次温度比现在高出好几度的间冰期
@sw小橘子: 45万年似乎只支持地球不会毁灭,但不能支持人类不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whigzhou: 呵呵,假如要论证“地球不会毁灭”,那合适的跨度就是45亿年,这其中的气温波动幅度那就太离谱了,从整个冻成冰球的零下几十度到比现在高出几十度,都很平常
@Ent_evo: 是有时间做出反应,但是麻烦啊……人类环保总是以维持现状为最高标准的。
@whigzhou: 我说的反应是指个体反应,应对海面上升只需要有效的个体反应即可,不需要正确有效的集体决策/行动机制,这就看不出有多麻烦了
@Ent_evo:呃,个体反应够吗?觉得还是不太行啊……各大主要城市可以修建沿海大坝,但是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呢?港口也要废掉一大批,最后估计还得是国家政府一级的来处理吧……?
@whigzhou:关键前提是:其价值受海面上升所影响的资源的产权是分散的,随着受淹预期的形成和水患频率的提高,价值变动会在市场上表现出来,个体会随之而行动,比如移民,改变航线,改变设施选址等等
@Ent_evo:土地面积问题也是一样。被淹没的是优质土地,而新产生的则原来是劣质土地、现在也需要人工建设基建。这会涉及到批量的、集中的个体利益损失,他们一定会设法推动国家力量来补偿的。更何况受损者和受益者不在同一个国家……这是理论上可以由个体反应解决、实际上不太可能停留在个体层面的事情吧。
@whigzhou:当然,问题和反应不会都停留在个体层面,但相对于大气层,近岸资源是高度分立的,大量分散决策可以引向有效的重新配置,这一条件大气层是不具备的
@Ent_evo:我一直觉得人类整体是厌恶风险的,害怕改变。现在其实也是气候变化的可能后果vs.低碳生活的变化后果,哪个小我们选哪个。至于气候变化的好处和低碳的好处,大部分人其实是不考虑的。
cx zhang @ 2012-10-12, 08:51
在处理负价值资产方面,市场能比政府做的更好。
[回复]
v_etch @ 2012-10-16, 20:35
我最近在读这方面的一些文献,很想知道辉总的意见是什么样的,您认为从目前所有的科学证据来看,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还是自然原因主导?
[回复]
辉格 回复:
10月 17th, 2012 at 00:54
这我没能力判断,我的判断是二阶的:从我获得的信息看,科学界并未达成共识,而被宣称已达成了的那些共识,背后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支撑,因而远不如科学界在其他问题上的共识可信。
[回复]
v_etch 回复:
10月 17th, 2012 at 01:44
谢谢,我也是越看越糊涂,觉得模型中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都很大,个人觉得其中部分原因还来自于发论文的压力。您这里这个一万年的温度序列对我到挺有启发的,science上一篇应用过千的文章只是从1000年的尺度上阐述了这个问题,仔细想想确实是万年的更具有说服力些。
[回复]
talich 回复:
10月 17th, 2012 at 03:43
这个事的一个问题,就是它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不具有即时可证性,要等上至少几十上百年,所以,也就没法说了。
不过吧,要说科学界在其它问题上的共识,里面有的政治也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宣布某个疾病标准,比如高血压,高血糖,多高算高,数字差一点,就是多少万的潜在病人(用户),这后面没政治是不可能的。同样的,致癌物定义和单子,也决定了多少行业利润的上下。
[回复]
bdf84 @ 2015-09-10, 00:40
对这篇文章理解不能。因为该图来源就是文首辉格给的链接,但是点进去后发现,那根本是批判这个图的问题的,而且说得比较清楚,就是此图的最后一年实为1850年,而2000-2009年平均气温已经又上升了1.4度,把这个算上有关结论就大大不同了。原文还指出此图的另外一些问题,比如是格陵兰的不代表全球等等,但都没那个技术问题来的大。既然辉格给出了该图来源,那为什么不介绍一下原出处指出的这些问题,并做点基本的解释或反驳呢?
[回复]
辉格 回复:
9月 14th, 2015 at 09:11
我此帖强调的是这一事实:“过去一万多年中,大部分时间比现在气温更高。”然后找了多个来源支持这一断言。至于所引文章里的其他内容,我没看。你是说它推翻了上面引号里那句话?
[回复]
bdf84 回复:
9月 18th, 2015 at 12:21
没错,那一整篇文章就是讲这问题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