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X7:KONY2012暴露了国际政治的窘境

KONY2012暴露了国际政治的窘境
辉格
2012年3月14日

近日,一个标题为“Kony 2012”的视频在网上疯狂流传,观看者过亿,相关信息在推特上的转发次数也过百万,在各大SNS都已成为热点,关注者中不乏名人政要;可以想象,假如这样的传播势头和关注热度能持续上几个月,确实能够加重此事在政治天平上的份量,提高政治家为之采取行动的预期收益,这或许真的能促成在一两年内将Kony送上国际刑事法庭的目标。

实际上,Joseph Kony的暴行早已被揭露和广泛报道,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表现,国际刑事法庭的逮捕令在七年前便已下达,迟迟得不到解决只是暴露了国际社会尚未发展出预防和矫正此类暴行的政治机制,这一点在波斯尼亚、索马里和卢旺达的历史中,早已展露无遗。

这一次的不同在于,“看不见的孩子”(Invisible Children, Inc.)利用了全新的传播手段,把它变成了大众舆论热点,从运作方式看,该组织显然对目前的传播环境和西方大国的政治游戏法则有着深刻的领悟,运作成功的可能性不小;不过,即便这件事最后果真做成了,尽管它本身令人欣慰,但世人却没有理由因此而对国际社会处理类似悲剧的能力,改持更乐观的看法。

因为妨碍国际社会干预卢旺达或类似悲剧的那些因素,并未因此而消失,假如我们希望未来有所不同,首先需要弄清这些因素,并澄清种种误解;第一个误解是:没人关心非洲的事,是因为那里没石油;这是错的,非洲在美国政治日程上排序靠后,是因为那里太穷太落后,买不起大杀伤力武器,养育不出多少具有天然反美倾向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家,也未能向西方输出大量青年高知移民,因而不大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理解为何美国积极干预中东、阿富汗和北非,这确实与石油有关,但不是以通常所理解的方式,若仅仅为了石油供应,独裁者更容易收买,油价也可更低。

第二个误解是:是政治家面对悲剧时的冷漠纵容了暴行;同样错了,政治家或许会很冷漠,但决不会放弃做英雄的任何机会,没人比政治家更爱扮演救世主、更爱出风头、更爱打仗,阻止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不外乎:无数血淋淋的惨痛教训告诉他们,实施此类干预不会让你成为英雄,或者顶多做上几天的英雄,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在余下任期中成为过街老鼠、以落水狗的窘态度过余生、以刽子手和战争贩子垂名青史。

面对悲剧,记者和观察评论家与政治家的关键区别是:他们只需要说,不需要动手,因而可以轻易避开那些“脏手”的环节;这一点从他们的惯用句式中便可看出,他们喜欢使用被动语态:这种状况必须“被”改变,这种恶人必须“被”阻止,和平必须得到恢复;可是谁来阻止?需要做什么才能阻止?和平能在不发动另一次战争的情况下自动恢复吗?这些疑问,常常都在被动语态中被轻易蒙混过去了,Kony2012也是如此。

LRA问题的有利之处是,乌干达政府接受并配合国际干预,这让干预更容易进行,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当地政府拒绝干预,很多时候,它本身就是要被阻止的恶棍,或者是它的利益相关者,或者它认为外部干预者是比叛军更大的威胁,或者更糟糕,那里根本没有政府来接受干预,或者这个政府根本缺乏合法性和控制能力。

这种时候,干预者要想改变局面,只能发动一次战争,让自己成为按下战争按钮的那个历史罪人;而战争一旦发动,你又负上了重建当地秩序的责任,这意味着你必须用武力镇压各种破坏秩序者,这些都是没人愿意沾手的脏活;战争和镇压难免有伤亡和误伤,十几万大军派出去,其中也难免有情绪不稳定、精神不健全或品行恶劣的士兵,做出些罪恶的勾当,在和平主义评论家和抗议者眼里,所有这些血债,都是记在你头上的,而那些当初指责你坐视不管的人,早就拍拍屁股走开了,甚至他还站在和平主义抗议队伍里,理直气壮控诉你的战争罪行,而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言行不一之处。

正是舆论氛围中的这种内在不一致,让政治家在面对悲剧时陷于两难境地,加上本国士兵的伤亡所带来的政治成本更高,结果谁都不愿去按下战争按钮;况且,普选制所筛选出的政治家,多半倾向于追随大众伦理,而不会过分坚持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这样,指望他们凭借自身道德勇气而承担由此带来的政治、伦理和历史代价,就更渺茫了。

目前为止,还看不出上述舆论环境和政治伦理局面会有何改观,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型传播环境显然无法改变它,这从本次事件的传播特征中便可看出;世人在未来恐怕不得不忍受类似的悲剧场面,或许只有当本国公民面临直接威胁时,这种困境才能被突破,因为只有当危险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人们才会变得言行一致,才能被对危险的本能敏感从以往的自欺欺人中唤醒,并鼓起勇气让那些空话连篇的和平主义者滚开。

相关文章

标签: | | | |
3380
KONY2012暴露了国际政治的窘境 辉格 2012年3月14日 近日,一个标题为“[[Kony 2012]]”的视频在网上疯狂流传,观看者过亿,相关信息在推特上的转发次数也过百万,在各大SNS都已成为热点,关注者中不乏名人政要;可以想象,假如这样的传播势头和关注热度能持续上几个月,确实能够加重此事在政治天平上的份量,提高政治家为之采取行动的预期收益,这或许真的能促成在一两年内将Kony送上国际刑事法庭的目标。 实际上,[[Joseph Kony]]的暴行早已被揭露和广泛报道,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表现,国际刑事法庭的逮捕令在七年前便已下达,迟迟得不到解决只是暴露了国际社会尚未发展出预防和矫正此类暴行的政治机制,这一点在波斯尼亚、索马里和卢旺达的历史中,早已展露无遗。 这一次的不同在于,“看不见的孩子”([[Invisible Children, Inc.]])利用了全新的传播手段,把它变成了大众舆论热点,从运作方式看,该组织显然对目前的传播环境和西方大国的政治游戏法则有着深刻的领悟,运作成功的可能性不小;不过,即便这件事最后果真做成了,尽管它本身令人欣慰,但世人却没有理由因此而对国际社会处理类似悲剧的能力,改持更乐观的看法。 因为妨碍国际社会干预卢旺达或类似悲剧的那些因素,并未因此而消失,假如我们希望未来有所不同,首先需要弄清这些因素,并澄清种种误解;第一个误解是:没人关心非洲的事,是因为那里没石油;这是错的,非洲在美国政治日程上排序靠后,是因为那里太穷太落后,买不起大杀伤力武器,养育不出多少具有天然反美倾向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家,也未能向西方输出大量青年高知移民,因而不大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理解为何美国积极干预中东、阿富汗和北非,这确实与石油有关,但不是以通常所理解的方式,若仅仅为了石油供应,独裁者更容易收买,油价也可更低。 第二个误解是:是政治家面对悲剧时的冷漠纵容了暴行;同样错了,政治家或许会很冷漠,但决不会放弃做英雄的任何机会,没人比政治家更爱扮演救世主、更爱出风头、更爱打仗,阻止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不外乎:无数血淋淋的惨痛教训告诉他们,实施此类干预不会让你成为英雄,或者顶多做上几天的英雄,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在余下任期中成为过街老鼠、以落水狗的窘态度过余生、以刽子手和战争贩子垂名青史。 面对悲剧,记者和观察评论家与政治家的关键区别是:他们只需要说,不需要动手,因而可以轻易避开那些“脏手”的环节;这一点从他们的惯用句式中便可看出,他们喜欢使用被动语态:这种状况必须“被”改变,这种恶人必须“被”阻止,和平必须得到恢复;可是谁来阻止?需要做什么才能阻止?和平能在不发动另一次战争的情况下自动恢复吗?这些疑问,常常都在被动语态中被轻易蒙混过去了,Kony2012也是如此。 [[LRA]]问题的有利之处是,乌干达政府接受并配合国际干预,这让干预更容易进行,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当地政府拒绝干预,很多时候,它本身就是要被阻止的恶棍,或者是它的利益相关者,或者它认为外部干预者是比叛军更大的威胁,或者更糟糕,那里根本没有政府来接受干预,或者这个政府根本缺乏合法性和控制能力。 这种时候,干预者要想改变局面,只能发动一次战争,让自己成为按下战争按钮的那个历史罪人;而战争一旦发动,你又负上了重建当地秩序的责任,这意味着你必须用武力镇压各种破坏秩序者,这些都是没人愿意沾手的脏活;战争和镇压难免有伤亡和误伤,十几万大军派出去,其中也难免有情绪不稳定、精神不健全或品行恶劣的士兵,做出些罪恶的勾当,在和平主义评论家和抗议者眼里,所有这些血债,都是记在你头上的,而那些当初指责你坐视不管的人,早就拍拍屁股走开了,甚至他还站在和平主义抗议队伍里,理直气壮控诉你的战争罪行,而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言行不一之处。 正是舆论氛围中的这种内在不一致,让政治家在面对悲剧时陷于两难境地,加上本国士兵的伤亡所带来的政治成本更高,结果谁都不愿去按下战争按钮;况且,普选制所筛选出的政治家,多半倾向于追随大众伦理,而不会过分坚持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这样,指望他们凭借自身道德勇气而承担由此带来的政治、伦理和历史代价,就更渺茫了。 目前为止,还看不出上述舆论环境和政治伦理局面会有何改观,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型传播环境显然无法改变它,这从本次事件的传播特征中便可看出;世人在未来恐怕不得不忍受类似的悲剧场面,或许只有当本国公民面临直接威胁时,这种困境才能被突破,因为只有当危险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人们才会变得言行一致,才能被对危险的本能敏感从以往的自欺欺人中唤醒,并鼓起勇气让那些空话连篇的和平主义者滚开。


已有14条评论

  1. elfdemon @ 2012-03-15, 13:21

    Kony 2012 这个视频, 我 youtube 上看了. 真是恶心至极. 西方左派的虚伪的道德表演再一次出场. 这种西方 liberal 的片子的宣传手法, 我早就熟门熟路了, 从食品公司, 不可忽视的真相等等, 都是这种宣传手法. 我 youtube 上还看到不少反对这场道德秀的视频, 还有一个乌干达的女孩发视频反对 kony 2012 这场丑陋的左派道德闹剧, 点击量已经超过了3百万. 从 kony 2012 的影响力来看, 没有独立思考的愚民, 到哪里都是多数, 西方也是如此. 个个都想走通往奴役之路. 但另我欣慰的是, 还是有不少反对者的, 还以为就我一个呢.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种活动的煽情表演性质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不奇怪,我倒觉得这个也并不比其他更恶劣。这种情况也构成了本文所说的“舆论环境”,并很大程度上左右政治伦理。

    [回复]

  2. elfdemon @ 2012-03-15, 13:44

    顺便说一句, 博主可能有所不知. Kony 已经在几乎10年前就离开乌干达了, 他的军队现在在几个邻国的边界地带活动, 根本不碰乌干达了. 所以联系乌干达政府根本没用. 英国的每日镜报也报道了乌干达政府对这部片子非常不满, 因为其严重扭曲事实,把乌干达给人造成一种战乱的印象, 严重影响其国际形象, 投资, 以及旅游业.

    另外我觉得这个男的发起者, 真 tmd 恶心. 利用自己的儿子的表演来牟取廉价的眼泪. 竟然还出售所谓的 “action kit”, 直译是活动包吧, 包里就是 kony 2012 的海报, 一件T恤, 纽扣, 一本指南, 一个手镯, 以及一个 sticker. 这些不值钱的东西要 $30 美元.

    他建立的所谓的慈善组织, 被披露仅仅用 32% 的捐款用于慈善, 其余都进自己腰包里了. 现在这个男的, 绝对是暴发户一个了. 通过蓄意误导大众的泛滥的同情心, 发了大财, 数着钱偷着乐呢.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这些情况我了解。不过我的文章基本上是借题发挥说自己的事,跟这视频其实没啥关系,借个题只是为了让文章能有机会发表,呵呵。

    [回复]

  3. 盲见 @ 2012-03-16, 13:45

    比这个组织更恶劣的动保绿色分子多了去了,这次反向声音这么大还不是因为一不小心踩到白人至上,殖民主义,新保守主义这类绝对“政治不正确”的边了。比起卫报戈尔那群白左来说,这组织绝对称得上可敬。也就是有关心Kony,关心光诚,关心藏人这类人在,让我感觉这类组织还不是可以一竿子打死的。楼上读辉总这么久就学会拿阴谋论,能赚钱来分析问题,真是白读了。

    [回复]

    zhang3 回复:

    不是有人说,卫报往死里踩的,就一定要支持

    [回复]

    盲见 回复:

    不就是唯立场论的死硬民粹分子小白兔么……

    [回复]

    zhang3 回复:

    对,好像是哈,应该就是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咦?我怎么一直以为他叫小白猫

    [回复]

    tcya 回复:

    是叫小白兔吃猫饼干吧。。

    [回复]

  4. zhang3 @ 2012-03-17, 00:26

    总算把视频看了,不知道宣传手法到底有何不妥,宣传片不都是这么做的?又没歪曲事实,视频里明明在地图上显示其控制区域已经不在乌干达了,这样都能误会那就没辙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没啥硬伤(其实也没多少实质性内容让他有机会出硬伤),就是煽情而已,大概是因为把左派媒体惯用的煽情手段学得太惟妙惟肖,而主张的却是其反对的事情,让他们恼羞成怒了,呵呵

    [回复]

  5. 海德沙龙(HeadSalon) » Blog Archive » [微言]卢旺达与美国 @ 2012-10-28, 00:34

    […] 相关文章[饭文]叙利亚僵局考验价值观外交[饭文]伊朗核问题与美国大选罗斯巴德批判#25:犯罪边界神圣不可侵犯[饭文]迁就暴行换不来宗教宽容[饭文]埃及悬念终结[饭文]阿拉伯之春开启后反恐时代饭文#X7:KONY2012暴露了国际政治的窘境饭文#W2: 埃及,下一个伊朗?还是土耳其?饭文#U6: 美国仍将是世界引擎吗?饭文#U3: 北非动乱背后的制度局面 […]

  6. 东豪 @ 2012-10-29, 06:47

    有点托克维尔misplaced compassion的意思,不过他那个概念其实更接近“政治正确”背后的社会心理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