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U4: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辉格
2011年9月2日

最近两年,国内互联网产业最显著的变化,大概就是微博的崛起了,从年初开始,局面逐渐明朗,各大门户纷纷将主战场移向微博,而新浪也因其在微博上的成功而一反多年来的颓势;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五年前twitter刚推出时,很少被人看好,现在,当初看走眼的人们(包括我自己),该想想从中能学到些什么了。

乍看起来,微博确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是说话的工具,而不是长篇大论的地方,可从我们对“说话”这一行为的一般理解,它又缺乏一些关键元素:它既没有为说话者创造场景感,也难以让他们明确的感知到自己究竟在跟谁说话,它提供的是一个自言自语的工具,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谁愿意听就能听到的自言自语,就像喃喃自语者在嘴边装了个麦克风并连接到广场上的大喇叭一样。

难怪它刚出现时,许多人嘲笑只有极度自恋者才会喜欢这种东西;相比之下,IM、BBS和博客则显得更“自然”,当你在QQ/MSN上跟人聊天时,是很清楚在和一个具体的人说话的,你说的每句话都期望着获得回应,所以假如发现对方其实不是你以为的那种人,或者是个马甲,甚至是个机器人,都会让你恼火,或至少会失望。

BBS也提供了很好的场景感,每个成功的论坛都聚集了一群稳定的参与者,相互间的理解随着对话持续的得到积累,所有言论也被组织在各种话题之中,这样的交流和积累会形成集体的记忆、持续的兴趣和话题、乃至某种共同的历史和亚文化;博客虽然比BBS更显孤立化,但通常也有稳定的读者群,它有时候就像私人客厅里的沙龙,只不过每次聚会的话题都由主人来发起。

相反,微博是个去中心化的结构,由于关注与被关注之间缺乏相关性,它缺乏聚集点来吸引言论、兴趣和参与者收敛到某些场景中,因而其信息传播是弥散而飘荡的,尽管少数明星拥有大量关注者,但这种关系是单向的,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互动;然而,这种看似不自然的模式却非常成功,而曾被寄予厚望的BBS和博客却日益失去大型运营商的支持,地位逐渐边缘化了。

从这一反差中,可以得到的一个启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或许并不是那么需要某个确切的诉说对象,确信他或他们在倾听,并且会作出响应,他们需要的只是“大概总会有人会听到”这样的感觉就够了,也就是说,倾诉和表达的需求,可以独立于对话和交流的需求而单独得到满足;尽管语言显然是被进化设计来实现交流的,但自从它出现以后,看来已经发展出了另一些围绕它而起作用的本能了。

当然,有些微博用户仍放不下交流互动需求所带来的焦虑,仍关心自己的言论是否得到了关注和回应,仍习惯于仔细阅读和回复别人的评论,据说有人还会经常检查自己的粉丝名单,但他们显然不是微博的主力用户,在微博上,这些习惯都是不合时宜的,那里绝非交流对话的地方,保留这些期待和习惯的人,会发现自己玩的很吃力,很不舒服。

一旦人们不再介意自己说的话是否得到倾听和响应,而乐意对着不知被接向了何处的麦克风喃喃自语,一个奇妙的结果便出现了:由这无数个麦克风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传播环境;正因为它是去中心化的、非收敛的、飘忽而弥散的,一条信息一旦符合某些特征、抓住某个共同敏感点、挠到一个常有的痒处,或者打动某位拥有无数粉丝的明星,便可能在几分钟内铺天盖地。

微博的成就便是建立在这一传播效力上,而在其它方面,它并无可取之处;除了新闻快讯之外,它并不是一个生产内容的好地方,实际上,它在内容上高度依赖于其他来源,不妨将其视为一个强大而高效的转发器,将源自他处的信息迅速而大面积的传播到各个角落,这也是微博的核心价值所在;由此看来,微博与传统的门户新闻、BBS和博客等内容生产平台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一个与它有效连接的内容生产源,将不会被它所淘汰,反而可能因它而壮大。

相关文章

标签: | | |
2057
从微博的成就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辉格 2011年9月2日 最近两年,国内互联网产业最显著的变化,大概就是微博的崛起了,从年初开始,局面逐渐明朗,各大门户纷纷将主战场移向微博,而新浪也因其在微博上的成功而一反多年来的颓势;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五年前twitter刚推出时,很少被人看好,现在,当初看走眼的人们(包括我自己),该想想从中能学到些什么了。 乍看起来,微博确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是说话的工具,而不是长篇大论的地方,可从我们对“说话”这一行为的一般理解,它又缺乏一些关键元素:它既没有为说话者创造场景感,也难以让他们明确的感知到自己究竟在跟谁说话,它提供的是一个自言自语的工具,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谁愿意听就能听到的自言自语,就像喃喃自语者在嘴边装了个麦克风并连接到广场上的大喇叭一样。 难怪它刚出现时,许多人嘲笑只有极度自恋者才会喜欢这种东西;相比之下,IM、BBS和博客则显得更“自然”,当你在QQ/MSN上跟人聊天时,是很清楚在和一个具体的人说话的,你说的每句话都期望着获得回应,所以假如发现对方其实不是你以为的那种人,或者是个马甲,甚至是个机器人,都会让你恼火,或至少会失望。 BBS也提供了很好的场景感,每个成功的论坛都聚集了一群稳定的参与者,相互间的理解随着对话持续的得到积累,所有言论也被组织在各种话题之中,这样的交流和积累会形成集体的记忆、持续的兴趣和话题、乃至某种共同的历史和亚文化;博客虽然比BBS更显孤立化,但通常也有稳定的读者群,它有时候就像私人客厅里的沙龙,只不过每次聚会的话题都由主人来发起。 相反,微博是个去中心化的结构,由于关注与被关注之间缺乏相关性,它缺乏聚集点来吸引言论、兴趣和参与者收敛到某些场景中,因而其信息传播是弥散而飘荡的,尽管少数明星拥有大量关注者,但这种关系是单向的,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互动;然而,这种看似不自然的模式却非常成功,而曾被寄予厚望的BBS和博客却日益失去大型运营商的支持,地位逐渐边缘化了。 从这一反差中,可以得到的一个启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或许并不是那么需要某个确切的诉说对象,确信他或他们在倾听,并且会作出响应,他们需要的只是“大概总会有人会听到”这样的感觉就够了,也就是说,倾诉和表达的需求,可以独立于对话和交流的需求而单独得到满足;尽管语言显然是被进化设计来实现交流的,但自从它出现以后,看来已经发展出了另一些围绕它而起作用的本能了。 当然,有些微博用户仍放不下交流互动需求所带来的焦虑,仍关心自己的言论是否得到了关注和回应,仍习惯于仔细阅读和回复别人的评论,据说有人还会经常检查自己的粉丝名单,但他们显然不是微博的主力用户,在微博上,这些习惯都是不合时宜的,那里绝非交流对话的地方,保留这些期待和习惯的人,会发现自己玩的很吃力,很不舒服。 一旦人们不再介意自己说的话是否得到倾听和响应,而乐意对着不知被接向了何处的麦克风喃喃自语,一个奇妙的结果便出现了:由这无数个麦克风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传播环境;正因为它是去中心化的、非收敛的、飘忽而弥散的,一条信息一旦符合某些特征、抓住某个共同敏感点、挠到一个常有的痒处,或者打动某位拥有无数粉丝的明星,便可能在几分钟内铺天盖地。 微博的成就便是建立在这一传播效力上,而在其它方面,它并无可取之处;除了新闻快讯之外,它并不是一个生产内容的好地方,实际上,它在内容上高度依赖于其他来源,不妨将其视为一个强大而高效的转发器,将源自他处的信息迅速而大面积的传播到各个角落,这也是微博的核心价值所在;由此看来,微博与传统的门户新闻、BBS和博客等内容生产平台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一个与它有效连接的内容生产源,将不会被它所淘汰,反而可能因它而壮大。


已有23条评论

  1. 拿葱那个大婶 @ 2011-09-08, 15:32

    本来想反驳,想了老半天,逐渐觉得你应该是对的。

    微博本身就是信息集散地,作为传播平台指向内容源(或者说双向的),用户关注就是一个内容定向的过程,这和博客订阅或者论坛回复提醒有类似之处,所以微博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内容源的发展,这个同意。

    用户的上网时间是有限的,分配到微博上的时间多了,其他的就少了,门户衰落也正常;况且,微博本身也是个内容源(虽然通常是二手的),并且量大阅读简便更新迅速,这样可能会使得作为内容源头的门户网站等退化成信息库;所以我觉得门户博客这些可能会退化重整成新的东西吧,也就是你说的有效连接的内容生产源。

    [回复]

  2. 小橘子 @ 2011-09-11, 01:14

    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微博的字数限制。140字写不了什么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语言优美的文章,既然如此,它就鼓励人们说出他的一感一得,随时随地的不成形的想法。也就是说,微博发言的门槛很低。门槛低,参与的人就多了。有了人气,发消息的媒体机构就都来了。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我自己就有博客恐惧症,想着要写一篇上千字的文章,就不想写下去了。而对着微博,却可以很休闲地写东西。边写边想,写和想都再是负担,而成了愉快的记录和表达。

    [回复]

    辉格 回复:

    我觉得这个跟字数限制关系不大,轻松感来自:1)无格式纯文本编辑器;2)编辑器与Timeline置于同一页所带来的简易和即时感。

    [回复]

    辉格 回复:

    不过面积较小的编辑器(而非字数限制)倒可能是起了作用,它暗示了用户:只言片语即可。

    [回复]

    辉格 回复:

    轻松感的另一个来源:timeline的迅速滚动(假定关注人数足够多)和微博的高挥发性,可能让用户感觉无须对所说的话负太多的责任。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如果没有字数限制,timeline恐怕就难以迅速滚动啦。暗示只言片语和限定只言片语的作用类似,它创设了一个环境,只需且只能说只言片语。如果没有限制,总会有人写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语言优美的文章,在这样的文章对比下,人们就越来越没有积极性发只言片语了。这样就又回到传统博客了(除了去中心化这一点不同外)。

    [回复]

    辉格 回复:

    不限制字数,每条新twit不是被淹没得更快吗?暗示即可,限制是不需要的,这一点你玩玩buzz就知道啦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哈哈哈,难道buzz不正是因为没限制字数而人气不足吗?我关注了一段时间buzz,就是没有兴趣在buzz上发言呀。

    [回复]

    辉格 回复:

    你的没兴趣多大程度上是字数无限制带来的?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我喜欢随口吐槽,或随笔记录感受,是很随意家常不成系统的东西。在大家都严肃认真或提供系统的经整理的信息的环境中,我会不好意思发表我的随感。而这种系统的经整理的信息环境,是由字数的不受限制引起的。

    字数不受限制时,人们趋向于把发表朝信息量丰富、价值含量高、完善的方向发展,这种环境遏制了那些相形见绌的随意感受的发表。

    这就像生物学中的顶芽优势,正是由于字数限制把那些完善的出彩的长发表顶芽摘除了,那些随时随地不计质量的短发表侧芽才百花齐放开了。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好像叫顶端优势。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不限制字数,每篇发表不会被淹没得更快。这是因为在不限制字数的环境下,人们发言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博客不限制字数,为什么人们没有自发地频繁发表短小的文章呢?

    到了博客环境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只发表长文章。可以说,人们对博客已经形成了心理预期,那就是用来发表经整理的文章的。读者和作者都有了这样的预期,很难打破。
    但是,博客作为新事物刚刚出现时,人们对它还没有明确而不可打破的预期,为什么它自发地发展出了这种预期?也许和它的功能布局有关,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文章更容易成为精彩而受欢迎的文章。还是顶端优势的原因,使人们越来越没有动力去发表质量较差的短文章。

    [回复]

    tertio 回复:

    新浪上的图片式长微博也不少啊。

    如果很长应该是显示摘要,或者是最开始一段,点击后展开。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长微博推出的时候,字数限制下的微薄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楼上二位,这种考虑不应从产品的可能性边界出发,而要从它的显著特征所诱发出的主流行为出发。

    [回复]

    辉格 回复:

    正因此,我认为小编辑框、流式界面和编辑/显示同页面,比字数限制更重要,而长微博基本上是无关的。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小编辑框、流式界面、编辑显示同页面、字数限制,这一组特征,我觉得都降低了用户对发表的预期要求、引发了用户的表达欲。
    当然最直接和重要的,还是字数限制。其他三个特点,可以说是应字数限制而生。

    [回复]

  3. angel @ 2011-10-22, 10:18

    社会热点或者说潜在的,有待被引爆的社会热点,在微博这种机制中能得到即时和迅速的传播。没有社会热点做支持,微博是流行不起来的。

    [回复]

  4. default @ 2011-11-03, 19:25

    晕,我在buzz从来没有因为偶尔有人长篇大论,所以我不好意思发言的情况。buzz没多少人,根本原因我看不是没有字数限制。

    不要拿博客来反驳,根本不是一回事。博客和微博的主要差别我看在于:博客之间没有微博这种“关联方式”,比如互相转发的简捷便利。

    [回复]

  5. default @ 2011-11-03, 19:28

    不限制字数≠强制你发表超过140字吧?为啥很多人总要这么理解?(没针对小橘子,我随便一说)

    [回复]

  6. 小橘子 @ 2013-10-30, 15:12

    我有一个感觉,在内容—关系这一维度上,微博正在快速向内容一端移动。一个表现是非人格化的信息类微博数量比例提高,关于人格化的感言吐槽的微博数量比例下降。

    一个原因是长微博功能和图片展示方式,适合深度加工的微博展现其信息。基于我之前提到的顶端抑制的理由,当信息类的微博比例提高时,又反过来降低感言吐槽类微博的发言欲望。所以我预测不仅第二类微博的比例下降,而且数量也将下降。
    另一个原因是微信那种模式更适合人格化发言,释放了一部分第二类发言的欲望。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有道理,原因大概跟微博区别于twitter的那些特性有关吧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