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次贷〉标签的文章(2)

大空头

【2016-06-01】

@whigzhou: 看过《大空头》:虽然下了点功夫,但还是错的离谱,Margin Call仍是有关金融题材唯一好电影 ★★★

1)市场上永远不缺看空、唱空、做空者,更有无数泡沫论、危机论、末日论者,

2)对房产泡沫和次贷风险的警告早就存在了,绝非一小撮火眼金睛的怪人聪明人的离经叛道之辞,

3)看空和做空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后者需要对崩盘时间的准确判断,危机晚几个月爆发,跳楼的可能就是你了,

4)所以这根本不是一小撮聪明人/头脑清醒者与其他所有傻瓜/混蛋/疯子之间互搏的问题,果若如此,就不会有金融市场了,

5)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政府,放贷机构当然是非常起劲且不负责任的放出了大量劣质房贷,但他们敢这么做就是因为(more...)

标签: | | |
7195
【2016-06-01】 @whigzhou: 看过《大空头》:虽然下了点功夫,但还是错的离谱,Margin Call仍是有关金融题材唯一好电影 ★★★ 1)市场上永远不缺看空、唱空、做空者,更有无数泡沫论、危机论、末日论者, 2)对房产泡沫和次贷风险的警告早就存在了,绝非一小撮火眼金睛的怪人聪明人的离经叛道之辞, 3)看空和做空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后者需要对崩盘时间的准确判断,危机晚几个月爆发,跳楼的可能就是你了, 4)所以这根本不是一小撮聪明人/头脑清醒者与其他所有傻瓜/混蛋/疯子之间互搏的问题,果若如此,就不会有金融市场了, 5)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政府,放贷机构当然是非常起劲且不负责任的放出了大量劣质房贷,但他们敢这么做就是因为知道两房这两个冤大头会大量买入次贷,而两房之所以会做冤大头是因为他们需要满足92年住房法案的要求,而且知道出了问题政府不会撒手不管,说白了他们就是准国企, 6)当然让次贷危机扩大成金融危机的责任,金融业是逃不掉的,主要是债券结构的特性,让次贷的毒性蔓延到了整个系统中,它造成的结构与反馈机制上的复杂性,使得风险影响变得很难计算和重估,一出事就造成恐慌, 7)参与其中的金融企业根本没有逃脱损失,这一点是媒体和好莱坞睁眼说瞎话最多的地方,The Big Short里虚构的那种神奇大逃脱根本不可能实现, 8)虽然一开始来势凶猛,但事后看来这次金融危机根本无法跟大萧条相提并论,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看,这种级别的危机很平常,10年左右总会来一次,资本主义末日之类说法完全胡扯, 9)美联储的应对很好,国会和奥巴马的应对(Dodd-Frank法案以及针对金融业的一系列疯狂打压)很糟糕,否则后来的复苏会更快更高, @Limlne: 那些神棍博中几次就以为自己是股神了,殊不知坏表一天也会有两次指对时间的,退潮了才能发觉自己是在裸游 。一直看空者也如此,他们预测到3次衰退中的5次 @whigzhou: 呵呵就是 @Veidt:被骂得最多的不是金融企业的股东逃脱损失,而是金融企业的高管作为代理人不仅没有因为不负责任的冒险受到惩罚,反而在危机发生后还拿到了高额奖金。其实金融业的一个大问题也在于从合伙制大规模转向股份制后的委托代理问题, @whigzhou: 没错,所以我说的不是“骂得最多”而是“睁眼说瞎话最多” @Veidt:财政部在前期的应对也很好,因为美国的信贷创造主要是由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投行和其他影子银行创造的,商业银行创造的信贷量不到整个体系的三分之一,所以影子银行体系如果得不到救助,信贷真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失会非常可怕,但美联储对影子 @whigzhou: 没错,所以我说的是“奥巴马”不是“行政分支” @Veidt:另外说这种级别的危机十年左右总会来一次有点低估它了,这次危机之所以没有一直蔓延下去造成更大规模的恐慌和萧条原因还是在于财政部和联储吸取了历次危机尤其是大萧条的教训,在早期通过有力的担保救助切断了危机蔓延的链条… @whigzhou: 没错,但要假设把知识状态退回80年前的话危机也不会发生了 @wangyi_sswy:还有就是评级机构在这里的非常负面的作用。我亲身参与了很多次贷结构化证券的交易,很多同事认为,我们最终赚的,其实是评级机构的钱,以及大家对评级机构的盲目相信 @whigzhou: 1)评级机构是金融业的一部分,2)评级机构的责任主要在链条的后半部分,即让次贷危机放大为金融危机的部分 @wangyi_sswy:两房其实是不买次级债的,他们只会买优质的债(当然这里面包括了次级打包后,打包出来的优质债,这又和评级机构有关 @whigzhou: 两房买了很多次贷,见Fannie Mae一份季报 http://t.cn/R54IypM 第5页表格  
饭文#7: 次贷危机和搭积木游戏

次贷危机和搭积木游戏
辉格
2008年3月19日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这场危机时,贝尔斯登的暴毙将成为一个象征,标志着一轮金融创新浪潮和与之相伴随的经济增长以一次金融危机告终(或许会进一步扩大为经济危机?)。危机已经发生,十几个月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和担心的情况已经变成事实,现在,该是对这一事件作出回顾的时候了,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故事开始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直接的损失并不大,所以当时多数人都认为对正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不会带来大的伤害,金融系统也足以应付这些数(more...)

标签: | | |
647
次贷危机和搭积木游戏 辉格 2008年3月19日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这场危机时,贝尔斯登的暴毙将成为一个象征,标志着一轮金融创新浪潮和与之相伴随的经济增长以一次金融危机告终(或许会进一步扩大为经济危机?)。危机已经发生,十几个月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和担心的情况已经变成事实,现在,该是对这一事件作出回顾的时候了,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故事开始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直接的损失并不大,所以当时多数人都认为对正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不会带来大的伤害,金融系统也足以应付这些数字上不足道的损失。确实,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并非新鲜事,那里的房地产泡沫经常以非常夸张的程度吹起又破灭,美国辽阔腹地上散布着难以计数的废弃城镇,见证着一次次的泡沫,可以说,美国曾被称之为边疆运动的一轮轮发展浪潮正是伴随着泡沫而前进的。那为什么这一次会发展到这步田地? 在这一点上没有争议,所有评论家都把手指向结构性投资工具(SIV),它就是罪魁祸首。然而就在几年之前,SIV还被认为是一项出色的金融创新产品而受到投资者追捧。从结构上看,SIV的特点是分散了风险,它把高风险的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债权切割后与其他金融产品和风险安排组合打包成新的债券,而后者可能又被组合进其他更复杂的产品中。经过重组和打包之后的产品在现有主流的风险评级模型下能获得很高的评级,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景气的时候,回报可观。 虽然事后有很多人指责SIV的设计者刻意掩盖了真实的风险,但难以否认的是,SIV在微观上的确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然而讽刺的是,微观上的安全在宏观上的效果却恰恰是让风险积累到可怕的程度。因为SIV把高风险的次级债切割并层层打包后,使得下游产品的投资者难以直观的评估隐藏在其中的真实风险,很容易追随着短期高收益带来的乐观气氛盲目投资;而当房产泡沫破裂时,由于受损的次级债被直接或间接组合进了很多产品,投资者难以评估自己所持有的产品到底会有多大损失,从而造成盲目的恐慌,最后引发金融系统所固有的信心崩溃后的正反馈式连锁反应,表现为类似对商业银行的挤兑。 这就像是搭积木游戏,把每块上层积木搭在多块下层积木之上,无疑比搭在一块上更安全,这样,下层积木的微小偏差可以不影响上层结构的稳定性。但是和SIV一样,微观上的安全性却恰恰导致了系统宏观上的脆弱性,直线堆叠的积木叠不高也容易倒,交叉堆叠可以叠的很高也更稳固,但一柱直线积木的倒塌不会危及其他积木,而交叉堆中任何一块积木倒了,将引发连锁反应,危机会被传播到全局。在次级债所在的那个积木堆上,几乎所有美国的主要金融机构都或深或浅地牵涉其中,第一块积木倒下后,受牵连的银行为了自保,便争先恐后地把身边看上去和那块倒霉积木有牵连的积木踢出去,以免殃及自身,一阵乱踢之后,有些倒霉蛋突然发现自己脚下已空无一物,贝尔斯登便是如此。 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危机并不一定是坏事,每一波创新浪潮后面总跟随着一段调整甚至萧条期,或者是因为成功的创新企业驱逐了旧企业而带来倒闭风潮(熊彼特称之为创造性毁灭),或者是一批貌似创新的东西最后发现只不过是一堆泡沫,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无论如何,危机将洗去泡沫,留下金子——如果有的话。而金融企业在这一轮创新努力中,显然没有交出合格的答卷,至少到现在,我们看不到什么值得留下的东西,或许下一次他们会成功,设计出既能分散风险、带给投资者灵活选择,又能保持风险信号的清晰度和透明度,防止风险蔓延失控的新型金融产品。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