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团购〉标签的文章(3)

饭文#R6: 团购应立足于需求表达

团购应立足于需求表达
辉格
2011年5月10日

团购热潮仍在继续高涨,奢侈品团购商Gilt Groupe获得了软银牵头的财团融资1.38亿美元,Living Social最新融得的4亿美元也令其估值达到29亿美元,去年底传闻Google提议收购Groupon时,60亿美元的开价已令许多人震惊,但目前它的估值据说已达到了250亿美元,对于一家年营收才数亿美元的公司,这样的估值完全依赖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美好愿望要想成真,必须建立于可靠的商业模式之上,然而到目前为止,团购业的盈利模式尚未表现出足够的说服力;在前一篇文章里,我试图(more...)

标签: | |
1828
团购应立足于需求表达 辉格 2011年5月10日 团购热潮仍在继续高涨,奢侈品团购商Gilt Groupe获得了软银牵头的财团融资1.38亿美元,Living Social最新融得的4亿美元也令其估值达到29亿美元,去年底传闻Google提议收购Groupon时,60亿美元的开价已令许多人震惊,但目前它的估值据说已达到了250亿美元,对于一家年营收才数亿美元的公司,这样的估值完全依赖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美好愿望要想成真,必须建立于可靠的商业模式之上,然而到目前为止,团购业的盈利模式尚未表现出足够的说服力;在前一篇文章里,我试图说明,单纯的批量折扣模式是靠不住的,因为团购模式以及其他电子商务的兴起,将自动消除生产商支付批量折扣的主要理由,其次,团购另一个机会是让消费者更有效的利用优惠券,但使用习惯的改变进而会导致商家发行优惠券的策略,最终团购商仍将沦为另一个中间商。 团购模式的基础,只能建立在消费者与生产商期待于中间商,而传统中间商又做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为弥合消费流和产出流的时间序列不一致提供协调机制,对于生产商,该机制为生产带来了可计划性,而对于消费者,则意味着他们更特殊、更随机、更分散的需求,将有机会提前传递到生产者那里。 因而,团购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和引导消费者提前表达需求,可以从两个方向考虑这一问题,一种思路是直接拉低消费行为的随机性,许多购买行为之所以显得如此随机,并不是需求本身很随机,而只是因为实际购买行为发生的时间很随机,比如,多年来我以非常稳定的速度消耗某品牌牙膏,但我每次买牙膏的时间和数量却高度不确定。 解决方案之一是帮助消费者自省,以某种启发式结构引导消费者回顾和评估自己的消费结构:每天/每周/每月会买些什么?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随机的?周末希望如何度过?有哪些可以提前安排的聚会或旅行?还缺些什么?哪些商品还不能让人满意?等等。 假如这样的数据能大规模汇集,足以令所有消费品生产商兴奋到发狂,这会完全逆转消费产业的信息流方向,从而颠覆整个产业结构,把个人消费改造成类似于政府采购的集体招投标模式;不过,这只是一种远景,要说服消费者主动表达需求并不容易,基于这一思路的模式在眼下恐怕还过于激进。 另一种思路相对温和,也与目前的商业环境和互联网潮流更加契合,其理论基础是:消费行为是高度社会化的,偏好和潮流会从社会互动中涌现,并随社会交往而传播,因而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随机,假如你深入观察和理解社会互动,就能提前感知潮流变化,进而,假如你能将这种互动导入你所构建的某种信息环境,你就更能及早且精准的获知需求,而且这种能力将是一种排他性优势,足以成为盈利基础。 传统消费品厂商深谙此道,但由于传统信息传播条件的局限,潮流推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规模化大工业诞生以来,无论是功能上还是时尚方面,新元素通常都是由大厂商精心设计之后,通过强大的广告和渠道力量向下推行,前工业时代那种分散的、横向传播的民间渐进改良已退居边缘,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信息技术下,规模化厂商负担不起自下而上获取需求信息的成本。 现在技术条件已经改变了,而信息渠道的资源分布也已大幅改变,假如你对某个产品的改良有独特的见解,完全可能在短时间内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数十万认同者,而这一规模足以说服生产者或他的竞争对手来提供改良替代品。 在我想象中,未来的团购业是这样的,比如我是美食家,对各地美食颇有心得,我的美食博客拥有数十万读者,最近我在浙江某小镇上吃到一道好菜,我对它的描绘和赞美让许多读者食指大动,并哀叹上海怎么找不到……,这些信息被某团购网站捕捉到了,当然,我的博客早已被他们的爬虫收录,他们开始找餐馆,不久这道菜出现在其首页,还有他们推送出去的广告中,推送目标包括我的博客……,然后我收到两张支票,一张来自团购商,一张来自Google。 不需要太多想象力,便可将上述构思延伸到服装、工具、家居用品、组装电脑、甚至汽车改装领域;用更远的眼光看,自下而上的参与和表达,可以从需求一直向上延伸到设计和制造环节,从而构成一个不满-创意-尝试-制造-购买-不满这样的循环链条,来驱动创新、生产和消费过程。
饭文#R5: 团购热潮正在迷失方向

团购热潮正在迷失方向
辉格
2011年5月4日

团购热潮正在迅速升温,继Google和Facebook相继推出团购服务之后,最近连电信运营商AT&T也来凑热闹了;国内更是虫虫总动员,除了各大社交网和电子商务巨头外,从上月起,盛大、江苏移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路闲杂人马也鱼贯杀入。

股市里有句名言,当你听到邻居大妈们都在谈论股票时,就该警惕泡沫已被吹大了,同样,当你看到毫无共同之处的各方人士都在奋勇扑向同一个概念时,你看到的八成就是泡沫了,十年前的“.com”泡沫高涨期,也是这幅景象。

各色人等不约而同往一个地方挤,不是因为他们都悟出了个中奥妙,窥(more...)

标签: | |
1821
团购热潮正在迷失方向 辉格 2011年5月4日 团购热潮正在迅速升温,继Google和Facebook相继推出团购服务之后,最近连电信运营商AT&T也来凑热闹了;国内更是虫虫总动员,除了各大社交网和电子商务巨头外,从上月起,盛大、江苏移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路闲杂人马也鱼贯杀入。 股市里有句名言,当你听到邻居大妈们都在谈论股票时,就该警惕泡沫已被吹大了,同样,当你看到毫无共同之处的各方人士都在奋勇扑向同一个概念时,你看到的八成就是泡沫了,十年前的“.com”泡沫高涨期,也是这幅景象。 各色人等不约而同往一个地方挤,不是因为他们都悟出了个中奥妙,窥见了其中商机,相反,是因为他们都看不清,这就像大街上的围观阵容,挤在外圈的人,多半是因为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所以才怕自己错过了重要、有趣或值钱的东西,而一旦看清之后,也就摇摇头走开了。 其实,当我听说许多团购网都在卖鼠标和品牌洗发水之类商品时,已经感觉到他们的路子走歪了;对于团购概念,通常的理解不外乎两点:凑齐一批人,用大量购买的承诺说服商家提供价格优惠,而网络提供了汇聚人群的低成本手段;可以绕开中间商直接向生产商购买,绕开是有成本的,而团购可以摊薄这一成本。 然而,稍作追问即可发现,这一概念的说服力并非乍看上去那么显而易见;买得多价钱就便宜,这似乎毋庸置疑的常识,但其实这只是现象,不是规律,而现象无论多么普遍,也未必会延伸到新的领域,后者只有弄清了背后的道理才能确定。 并不是所有情况下,多买都会便宜,我在菜场买两斤鸡蛋不会比买一斤更优惠,在上海买浙江产香烟整条和单包是一个价,而且店主往往还不太乐意你买整条,因为供应紧张,他希望用宝贵的货源服务更多的顾客,在柴油紧缺时,有些加油站禁止加油工一次加油超过500元。 那为什么通常卖家会给批量购买打折?实际上这种折扣是代销佣金,你自己买一盒月饼,又答应再帮我拉来一笔生意,我就同意悄悄给你那份打个折,这和你答应买两份是一样的,我没有必要关心是谁吃了月饼;所以,折扣的幅度取决于我愿意为每份代销支付多少佣金。 这个数字未必大于零,它取决于该行业分销资源的配置,假如行业分销毛利很低,而积压成本又很高,店铺租金又很贵,它就倾向于采用饥渴策略,即,确保每个分销点业务饱和并及时出清存货,宁可损失那些难以预料的随机业务,这种情况下,商家是不愿支付代销佣金的;相反,分销毛利高、积压成本低,每天几单生意就能养活一个店铺的行业,就愿意支付很高的佣金。 现在,许多团购商的眼睛都盯着后一种情况,这在短期或许是有效的,但这种策略是破坏性的:通过挤压第二类店铺的利润获取收益,它成功的过程也将是侵蚀自身存在基础的过程,是无法长久维持的,最终,当这些店铺被消灭之后,团购商将发现自己不过是变成了另一个中间商而已。 问题是,作为中间商,你比其它中间商有何优势?C2C和B2C同样在抢传统零售渠道的饭碗,同样在借助网络以低成本汇聚需求,同样可以绕开大量中间环节,留给你的空间在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生产者为何需要中间商,两个明显的理由是:首先,中间商掌握着到达消费者的通道资源,其次,大型零售商拥有自己的品牌资源,可以为商品提供信誉担保和承担法律责任,这对于容易假冒或变质的、或不知名厂家的产品尤其重要;可是,在这两点上团购商都不具有天然优势,当然,在消灭第二类店铺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建立声誉和客户认知度,但这只能凭运气。 幸好,中间商还有第三个存在理由:为生产者提供可计划性;许多厂家即便自身品牌认知度很高,即便产品不愁销路,但仍愿意通过经销商分销,是因为后者愿意事先承诺采购数量,并承担零售波动和积压风险,提前预知销售数量对厂商合理安排采购和生产十分重要,他们愿意为此提供折扣,而折扣的幅度,取决于感知终端需求波动的难度,和滞销积压风险的大小。 团购的机会正在这里,它的要点在于让消费者提前表达需求并作出承诺,越是需求随机性大、积压风险高的行业,团购机会越大;实际上,某些潜在的生意,因为需求过于分散和不确定,积压风险又极高,根本没有出现,而团购模式将使得其成为可能。 比如,在妇女就业率提高之后,许多传统菜品从餐桌上消失了,不是因为没人吃,而是商业模式上不可行,饭馆不愿做这些菜,假如一个菜要炖三四个小时,炖熟后不赶紧吃就报废了,餐馆就不会做,除非是采用预订方式的高档餐馆,而有了团购,工薪者也有机会享受目前只有家厨和三星级餐馆才能提供的美食了。
团购是昙花,团练才是王道

团购是个好东西,但那只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好东西,前者血拼的很爽,后者多了个实施价格歧视的简易工具,但对于运营商,它并不是很好的商业模式,因为你很难用它来构筑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很难建立排他性,至少我现在还没看出来,这种排他性会如何建立。

这样看来,团购可能只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它会推动消费者和商家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团购风潮刮过之后,整个零售/服务业的面貌或许会大为改观,但它本身却未必能发展成一个诱人而富有想象空间的产业。

依我看,更有意思的东西,是团练,我用这个词来命名这样一种未来的商业模式:一群人通(more...)

标签: | | | |
1558
团购是个好东西,但那只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好东西,前者血拼的很爽,后者多了个实施价格歧视的简易工具,但对于运营商,它并不是很好的商业模式,因为你很难用它来构筑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很难建立排他性,至少我现在还没看出来,这种排他性会如何建立。 这样看来,团购可能只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它会推动消费者和商家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团购风潮刮过之后,整个零售/服务业的面貌或许会大为改观,但它本身却未必能发展成一个诱人而富有想象空间的产业。 依我看,更有意思的东西,是团练,我用这个词来命名这样一种未来的商业模式:一群人通过SNS或者其他网络途径凑在一起,不仅仅是购买一种已经存在的商品/服务,而是提出一种需求,进而触发一个经由设计/参与/组织/生产/分享、最终满足这一需求的过程,显然,团购只是它的一个很初级的特例。 在此过程中,运营商可以起这样的作用: 1)把一群有着共同偏好的人凑在一起,比如他们都对家居用品很在意; 2)提供一种机制让需求在互动中涌现出来,容易想到的是,新需求的涌现往往是出于对旧产品的共同不满,比如许多人都觉得现在的电源插座有许多不便之处; 3)提供一种机制让有想法的人提供产品创意和改良设计,或许很多人都有改良插座的想法,但很少有人会真的动手,因为他很难指望找到厂家来生产它,规模经济门槛和信息障碍会杀死绝大部分创新念头,而团练的机会就在这里; 4)一旦某种设计获得足够多的预订者,就开始招募制造商来生产,当然,从概念设计到最终工艺可能会有多个角色参与;这个环节上你或许瞥见了些众包的影子? 5)运营商需要为上述整个过程中,利益如何分配,权利/责任如何分割,提供一个清晰易懂的机制,特别是激励回路的设计是关键; 这才是真正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它将彻底改变整条整条的产业链,淘宝的发展已经培植了一大批淘宝工厂,团练也同样会培植出一大批团练设计师和团练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