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词汇〉标签的文章(10)

音形一致

【2022-03-27】

@KIMKILLS 新英语运动 很难不支持 https://weibo.com/5455085147/LkVVfppYc

@whigzhou: 那些无文字部落的语言首次被人类学家记录下来时,看起来就是这样的,难道你们希望英语也退化到这种水平?

@whigzhou: 追求音形一致的方案已经被提出过很多次了,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书面语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滞后于语音漂变

@whigzhou: 如果书面语总是紧跟着口语语音一起漂,英语(或其他任何(more...)

标签: | | |
9067
【2022-03-27】 @KIMKILLS 新英语运动 很难不支持 https://weibo.com/5455085147/LkVVfppYc @whigzhou: 那些无文字部落的语言首次被人类学家记录下来时,看起来就是这样的,难道你们希望英语也退化到这种水平? @whigzhou: 追求音形一致的方案已经被提出过很多次了,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书面语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滞后于语音漂变 @whigzhou: 如果书面语总是紧跟着口语语音一起漂,英语(或其他任何语言)就会很快分化成大批子语种,决不会成为全球通用语 @whigzhou: 音形一致方案中,会出现大量同音同形异义词汇,而一旦丧失*以形分义*这一手段,书面语的表现力将大大削弱,吸收新词的能力也将极度受限 @whigzhou: 最有意思的是,书面语的这种稳定性,不仅惠及读写者,也惠及了口语听说者,因为它将词汇的发音锚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也使得不同口音者更容易猜到对方在说哪个词 @Shu20060273:没那么夸张,英文是一种多音节文字,又不像中文。再说历史上已经规范了很多次英语的拼写,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修改是在编撰韦氏词典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词的美式英语和英式的拼写不同 @whigzhou: 18/19世纪的编词典運动正是书面化过程的一部分,你不觉得自那以来英语词汇拼写有多稳定吗?
英语词汇量

【2022-03-10】

@yiqin_fu 想问一个“是不是”和一个“如果是,为什么”的问题:

读中文和英文,我总觉得英文常用词比中文多(不管中文的单位算字还是词)。如果比较 WSJ 和《财新》,覆盖 WSJ 90% 文本的独特词甚至可能比《财新》多一个数量级(?)。我不知道这个实证问题有没有人回答过,是不是语言学里有描述这个现象的术语?

英文比中文的名词多(假设真是如此),可能有经济发展、历史迁徙等很多原因。不过我不太能理解的是,英文的动词好像也比中文多很多。比如描述“(more...)

标签: | |
9063
【2022-03-10】 @yiqin_fu 想问一个“是不是”和一个“如果是,为什么”的问题: 读中文和英文,我总觉得英文常用词比中文多(不管中文的单位算字还是词)。如果比较 WSJ 和《财新》,覆盖 WSJ 90% 文本的独特词甚至可能比《财新》多一个数量级(?)。我不知道这个实证问题有没有人回答过,是不是语言学里有描述这个现象的术语? 英文比中文的名词多(假设真是如此),可能有经济发展、历史迁徙等很多原因。不过我不太能理解的是,英文的动词好像也比中文多很多。比如描述“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中文我能想到“行、走、奔、跑、趋”和他们的各种组合,以及跋涉等少量复杂的词。但英文有 trudge/slog/tramp/plod/toil/plow/trek 这些表示慢走、辛苦走的,还有 dash/sprint/bolt/gallop/charge/scurry/scuttle/hurtle/scamper 等表示快跑、轻松走的。最重要的是,以上英文词不是生僻词,一定都多次出现在 WSJ 这种严肃刊物里,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认识。 对比更明显的地方可能是诗歌。我猜当代中文诗比当代英文诗用的独特词数量小一个等级,不知道有没有人检验过。 如果以上情况是真的,那原因是什么呢?仅看动词,为什么英文保留了那么多意思相似的词?仅仅是因为拉丁语和德语来源的需要各留一份吗?汉语里是不是文言文的动词比白话文更多?会多一个数量级吗? @whigzhou: 是这样,依我看原因有两个,1)汉语是孤立语,绝大多数语素都是自由语素,可以任意构造新词,当这些新词的意义可以从其构成语素中大概推知时,你就不觉得它们是新词,2)许多现代领域,在英语世界历史更久,发展更充分,因而相关词汇更丰富,法律领域非常典型,商业和金融也是, @whigzhou: 还有个原因是英语本身的独特历史,首先是它的混血特质,其次是帝国和盎格鲁体系扩张过程中吸纳词汇的能力,可参见Henry Hitchings: 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whigzhou: 这种词源广泛性带来了表达灵活度,当英国人表达同样一个概念,如果想显得接地气,就用个盎格鲁词,如果想沾点香水味,就用法语词,如果想显得专业、冷冰冰、不带任何感情/文化色彩,就造个希腊词,积累下来,很多概念都有一大组词可用,具体选哪个取决于说话者打算用哪种腔调
Right, Correct or True

【2022-01-08】

当有人向你陈述一件事情,你做出肯定回应时,可能说 right,或 correct,或 true,这几年听下来,几种之间还有些微妙差别,下面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欢迎纠正和补充,

1)correct:肯定对方的陈述为真,而且准确,但这一肯定不包含任何价值或道德意味,或者对陈述内容的态度,比如对方说有关某类事情法律是如何如何规定的,你说 correct,只表示你认可他对有关法律规则的陈述是准确的,丝毫不暗示你对这一规则之合理性的态度,而用 right 或 true 就可能有点含糊,可能会被误以为你表达了某种(more...)

标签: |
8975
【2022-01-08】 当有人向你陈述一件事情,你做出肯定回应时,可能说 right,或 correct,或 true,这几年听下来,几种之间还有些微妙差别,下面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欢迎纠正和补充, 1)correct:肯定对方的陈述为真,而且准确,但这一肯定不包含任何价值或道德意味,或者对陈述内容的态度,比如对方说有关某类事情法律是如何如何规定的,你说 correct,只表示你认可他对有关法律规则的陈述是准确的,丝毫不暗示你对这一规则之合理性的态度,而用 right 或 true 就可能有点含糊,可能会被误以为你表达了某种赞许, 其次,说 correct 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在判断这一准确性上比对方更有资格,一种常见场景是老师对学生的答题,如果完全答对,就说 correct, 这种资格可能来自专业经验,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恰好比对方更有机会了解所谈论的事情, 还有,correct 所针对的陈述,其真假和准确性往往是容易查明的,没有多少可争议余地的,true 就不是这样,比如你相信一项指控,就说它是 true,而不能说 correct,因为指控是否成立总是可争议的, 2)right:可以用来回应纯客观陈述,但也可以用来主观陈述,一种观点或立场,也就是表达赞许,此时,它当然就包含价值或道德意味了,所以,容易混淆的情况下,最好慎重选择 right 还是 correct, 同时,说 right 的人不暗示自己在判断这件事情对错上比对方有任何优势, 3)true:true 表面上看好像很客观,似乎只能针对客观陈述,但仔细琢磨,它其实常常(虽然并不总是)包含一种二阶道德意味,说它是二阶,意思是这一道德意味并不针对陈述内容本身,而是针对陈述行为,比如你说某一指控是 false,你并未暗示对所指控行为的任何道德判断,但可能暗示了对指控者的某种评判,因为他做出了虚假指控,反之,如果你说指控为 true,则表达了某种赞许, true 这一道德意味需要从欧洲人的基督教背景中理解,在基督教传统中,truth 向来不是一种纯客观的东西,探索和坚持 truth 总是在道德上得到赞许的,持有或坚持 false 则反之, 好像是这样,  
mom vs Mom

【2021-06-08】

最近发现,mom 这个词的用法有点特别,假如一个大人问一个小孩 where’s mom? 或一个小孩问他妹妹同一问题,所指为谁是很清楚的,也不需要任何限定词,这大家都很熟悉,毫无问题,

我原先的理解是,这里只是隐藏着一个省略了的限定词,因为它从上下文明显可以推知,没必要保留,

可是最近几次我注意到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跟牌友们聊天时,他们常会说出状如 ‘mom gave me this.’ 之类的话,这里的 mom 也未加任何限定词,指的显然是说话者自己的妈,这让我略感意外,因为若是把 mom 换成 (more...)

标签: | |
8651
【2021-06-08】 最近发现,mom 这个词的用法有点特别,假如一个大人问一个小孩 where's mom? 或一个小孩问他妹妹同一问题,所指为谁是很清楚的,也不需要任何限定词,这大家都很熟悉,毫无问题, 我原先的理解是,这里只是隐藏着一个省略了的限定词,因为它从上下文明显可以推知,没必要保留, 可是最近几次我注意到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跟牌友们聊天时,他们常会说出状如 ‘mom gave me this.’ 之类的话,这里的 mom 也未加任何限定词,指的显然是说话者自己的妈,这让我略感意外,因为若是把 mom 换成 mother 的话,肯定是有限定词的,比如 my mother gave me this. 查了一下,原来,在这种不加限定词的用法中,mom 是被当作专有名词对待的,就像人名一样,所以应该大写,当被用作普通名词时,就要加限定词,小写, 所以这并不只是省略问题,因为若是以可以推知论,mom 跟 mother 没区别, 这里是柯林斯的几个例句: He misses his mum. Mum and Dad are coming for lunch. Don't worry, Mum. You're about to become a mum. 大小写区分的很清楚,而 mother 和 father 总是被当作普通名词, grandma 和 grandmother 也有类似区别,  
照牧不误

【2021-04-02】

一件特别让人眼烦心乱的事情,我见过的几乎所有翻译者都会把 nomad/nomadic 译作*游牧*,貌似已经成了行内通习,哪怕从上下文明确可知原文说的不是牧民,甚至同一句子里就出现了*狩猎者*字样,还是照牧不误,

nomad一词最初在希腊语里或许总是跟牧民联系在一起,那也只是因为希腊人见到的游动群体都是牧民,可是自那以来,这一联系早就瓦解了,如今 nomad 既可以是游牧者,也可以是游猎者,或游动性园艺农业兼采猎者,还有像吉普赛人那样不猎不牧不耕而以演艺算命商业捡拾乞讨偷窃为生的游动群体,甚至也包括当代(more...)

标签: |
8521
【2021-04-02】 一件特别让人眼烦心乱的事情,我见过的几乎所有翻译者都会把 nomad/nomadic 译作*游牧*,貌似已经成了行内通习,哪怕从上下文明确可知原文说的不是牧民,甚至同一句子里就出现了*狩猎者*字样,还是照牧不误, nomad一词最初在希腊语里或许总是跟牧民联系在一起,那也只是因为希腊人见到的游动群体都是牧民,可是自那以来,这一联系早就瓦解了,如今 nomad 既可以是游牧者,也可以是游猎者,或游动性园艺农业兼采猎者,还有像吉普赛人那样不猎不牧不耕而以演艺算命商业捡拾乞讨偷窃为生的游动群体,甚至也包括当代都市的房车帐篷族, 好像也不能说这些译者完全不动脑子,或许他们也踌躇过,可是查阅一通之后,发现同行前辈都这么译,只好跟从,创造一种新译法这种事情太阔怕了,不是我们好学生会做的事情 @撕逼格日勒_zonedout:是不是就跟英语语境里Agriculture是包括畜牧业的,但是汉语里翻译成农业,一些人就觉得肯定不包括畜牧业。。 @whigzhou: 嗯,所以当说的是狭义农业时,我一般会用*农耕*或*种植业*之类的词 @记游西West:非定居者? @whigzhou: 我一般用*游动者*,或*游居者* @十一郞:应该翻译为“移居”。另加两个知识点:畜牧为主的生活方式未必都“游”;最早的畜牧,是伴随农业一起出现的。其实,翻译者的问题,源自知识缺乏。 @whigzhou: 而且移动畜牧者的移动方式也分几种,有一种是叫 transhumance,每年在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来回迁移,在两次迁移之间是不动的,可译作移牧 @whigzhou: 这种季节性迁移也叫*转场*,两头都是定居点,就好比当代不少富人每年在纽约与佛罗里达之间(或加州与蒙大拿之间)做季节性转场一样  
时间用词

【2021-03-20】

forenoon这个词在1940年前还挺常用的,后来逐渐消失,被词义扩大的morning挤掉了,另外,evening 和 night 的区别好像也模糊了?

有人在stackexchange上给出了一个说法,好像挺有道理:

More broadly than the other answers, forenoon is one of the time-of-day terms that has become much less commonly used over the last century or so,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the widespread use of artificial lighting. In earlier times, it wa(more...)

标签: | | |
8498
【2021-03-20】 forenoon这个词在1940年前还挺常用的,后来逐渐消失,被词义扩大的morning挤掉了,另外,evening 和 night 的区别好像也模糊了? 有人在stackexchange上给出了一个说法,好像挺有道理:

More broadly than the other answers, forenoon is one of the time-of-day terms that has become much less commonly used over the last century or so,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the widespread use of artificial lighting. In earlier times, it was common to see the day divided into much more specific segments, but now only the terms in bold are in common usage for describing the time of day:

dawn twilight (morning) sunrise morning forenoon midday afternoon evening sunset twilight (evening) dusk night

As a fan of the Aubrey–Maturin series, set in the early 1800s, I'm quite familiar with the nautical term "forenoon watch", but I can't ever recall having seen "forenoon" used in a modern setting.

@ybfelix:用电灯来解释需要更多证据。我来猜测的话,会猜是手表等计时工具的逐渐铺开,需要精确报时的场合可以直接说几点钟(同时12时制只强调AM与PM的区分,所以它生存下来了 @whigzhou: 嗯,钟表肯定起了作用,另外,室外活动的减少,严格化的作息制度,对时间用词可能都有影响  
Country, Nation and State

【2020-11-12】

@whigzhou: 常被一股脑译作『国家』的三个英语词,若从汉语『国家』一词出发,可以这么理解:
country – 一个国家所在的那块地方
nation – 组成一个国家的那群人
state – 统治这个国家的那套制度机器 ​​​​

@莽苍苍2018: 领土,人民,主权及政府

@whigzhou: 领土是 realm,不同于 country,比如英格兰和苏格兰是两个 countries,但它们同为 United Kingdom 治下的同一个 realm 的一部分< (more...)

标签: |
8345
【2020-11-12】 @whigzhou: 常被一股脑译作『国家』的三个英语词,若从汉语『国家』一词出发,可以这么理解: country - 一个国家所在的那块地方 nation - 组成一个国家的那群人 state - 统治这个国家的那套制度机器 ​​​​ @莽苍苍2018: 领土,人民,主权及政府 @whigzhou: 领土是 realm,不同于 country,比如英格兰和苏格兰是两个 countries,但它们同为 United Kingdom 治下的同一个 realm 的一部分 @whigzhou: 就是说,realm 是和 state 一对一的,每个 state 控制着一片 realm,但其中可能包括多个 countries,正因为汉语没区分三个概念,碰到这种情况就懵了 @whigzhou: 再比如,波多黎各包含在美国的 realm 里,但不是USA这个 country 的一部分,它是另一个 country, which belongs to but not a part of USA. @whigzhou: 就好比我的钱包,belongs to but not a part of ME. 【2020-11-21】 想到件与此有关的事情,欧洲人的 king 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部落/酋邦时代的 king 是 King of People,而在封建体系中,无论领主还是各级封臣,其权力基础都是领地,因而变成了 King of Land,墨洛温朝是过渡期,转变最终在加洛林朝才完成 所以墨洛温诸王和加洛林朝前几位王,史家给的头衔都是 King of Franks(作为皇帝的头衔是 Emperor of Romans),而到查理曼的孙子辈,则变成了 King of Francia/Italy/Germany/Bavaria... 而同时,皇帝头衔 Emperor of Romans 则一直没变,因为这个头衔不对应具体的领地, 而是由选帝侯们推举的,而是否由贵族推举,正是酋邦时代 King of People 和封建系统中 King of Land 的关键区别 正因此,拿破仑和拿破仑三世都采用了 Emperor of the French 这个头衔,而不是 Emperor of France,因为他们称帝都是经过公决的  
音节数与倒装结构

【2018-07-31】

@清洁工_RAmen 今天又看到有人在问这个问题:明明是“馍夹肉”,为什么叫“肉夹馍”?
这个语言现象和倒装没有关系。真相其实很简单。这种食物就叫“夹馍”。荤的叫“肉夹馍”,素的叫“菜夹馍”,仅此而已。
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能绕晕网友,也让语言学家上过当。我记得好像是著名语言学家端木三提出过一个问题:明明是“粉碎纸张机”,为什么要叫“纸张粉碎机”呢?
此后十几年,一堆语言学家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堆论文,用各种新潮理论探讨这个倒装(术语叫“移位”)(more...)

标签: |
8048
【2018-07-31】 @清洁工_RAmen 今天又看到有人在问这个问题:明明是“馍夹肉”,为什么叫“肉夹馍”? 这个语言现象和倒装没有关系。真相其实很简单。这种食物就叫“夹馍”。荤的叫“肉夹馍”,素的叫“菜夹馍”,仅此而已。 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能绕晕网友,也让语言学家上过当。我记得好像是著名语言学家端木三提出过一个问题:明明是“粉碎纸张机”,为什么要叫“纸张粉碎机”呢? 此后十几年,一堆语言学家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堆论文,用各种新潮理论探讨这个倒装(术语叫“移位”)的来历。终于,另一位著名语言学家王洪君老师看不下去了,发了篇论文喊停:这种东西就叫“粉碎机”,“纸张”只是一个定语,还有什么“木料粉碎机”、“草料粉碎机”等好几十种“粉碎机”,初中知识呀,你们想什么呢? 这是一个“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绝佳案例。我相信,那些从移位角度参与讨论的学者,如果不是从端木三的论文里看到的这个问题,而是一个小孩子或外国人问的这个问题,多半也能一瞬间做出正确的解答。另一方面,对于别人文献中“显而易见”的错误,学者们经常懒得专门撰文批驳,不仅嫌麻烦,也嫌“掉价”,这也是这个简单的问题维持了十几年,绕晕更多学者的原因。 @whigzhou: 『纸张粉碎机』当然是倒装结构,之所以倒装,是因为『纸张』和『粉碎』都是多音节词,换成单音节就不需要倒装,碎纸机,沙土挖掘机-挖土机,王位继承者-继位者,冠军夺得者-夺冠者,这是汉语构词法的特点,你不会认为『冠军』是修饰『夺得者』的吧?谁会没事单独用『夺得者』这个词吗?再比如『bug杀手』,难道『bug』是修饰『杀手』的形容词? @whigzhou: 如果形容词一说成立,为啥没人说土挖机,距测仪,冠夺者,书订机呢? @whigzhou: 有时宾语是多音节,动词单音节,此时若要倒装,就必须把动词强行变成双音节,常见办法是在动词后面加个『制』字,比如面条压制机,镜片磨制机,玻璃吹制机…… @whigzhou: 所以这事情跟且只跟音节数有关
白垃圾

【2016-07-16】

@方悄悄诺娃 有人问:你这样张口闭口小粉红,你跟小粉红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明显啊……我从没逼人表过态,也没去别人微博底下骂过街……小时候被人踩了一脚,我哭了,我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我说他为什么不跟我说对不起……然后那人听见了就跟我说“对不起”,我就哭着说“没关系”啊……我哪有小粉红万分之一的战斗力,不要谬赞我了。

@sw小橘子: 词的褒贬,是随着词所指对象的属性而变迁的。本来是褒义的词,长期用在卑劣的事物上,就带上了贬义。本来是贬义的词,长期用在价值链上游,就带(more...)

标签: | |
7288
【2016-07-16】 @方悄悄诺娃 有人问:你这样张口闭口小粉红,你跟小粉红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明显啊……我从没逼人表过态,也没去别人微博底下骂过街……小时候被人踩了一脚,我哭了,我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我说他为什么不跟我说对不起……然后那人听见了就跟我说“对不起”,我就哭着说“没关系”啊……我哪有小粉红万分之一的战斗力,不要谬赞我了。 @sw小橘子: 词的褒贬,是随着词所指对象的属性而变迁的。本来是褒义的词,长期用在卑劣的事物上,就带上了贬义。本来是贬义的词,长期用在价值链上游,就带上了褒义。那么,“小粉红”是如何成为贬义词的呢? @whigzhou: 可不是嘛,whig/tory/yankee最早都是骂人话,只有最自信者才能欣然接受这些贬义绰号 @whigzhou: 英国人在这方面最豁达,美国黑人的称呼已经换了那么多个了,最后都没变成好词,negro在60年代还是中性词,约翰逊政府的官方文件里还这么叫,现在已经变成禁用词了 @whigzhou: 连Iron Lady都是俄国人叫出来的 @whigzhou: 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那篇演讲里还把自己的民族称为Negro @whigzhou: 针对美国白人的蔑称不计其数,craker, okie, redneck, hillbilly,也没见受者满地打滚,很多人反而欣然受之引以为豪,最露骨的词是white trash,80年代很多南方白人作家自称white trash,1986年还出了本《白垃圾烹饪》,热卖  
语义的起源

【2015-10-16】

@海德沙龙 本文摘选自作者一部有关桑(布须曼)人神话传说的专著,其中谈论了桑人神话中的一种叙事方式,即如何通过图形或符号传达意义,对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化和早期图形文字的起源都有所启发,类似现象在其他文化中也都可以看到,但桑人提供了一个更原始朴素的例子 °桑人神话的叙事方式

@whigzhou: 我推荐此文是因为它呼应了我有关语言的一个看法:言语无法也不必包含意义,它只是一个刺激序列,用于在听者头脑里唤起相应的观念。

(more...)
标签: | |
6920
【2015-10-16】 @海德沙龙 本文摘选自作者一部有关桑(布须曼)人神话传说的专著,其中谈论了桑人神话中的一种叙事方式,即如何通过图形或符号传达意义,对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化和早期图形文字的起源都有所启发,类似现象在其他文化中也都可以看到,但桑人提供了一个更原始朴素的例子 °桑人神话的叙事方式 @whigzhou: 我推荐此文是因为它呼应了我有关语言的一个看法:言语无法也不必包含意义,它只是一个刺激序列,用于在听者头脑里唤起相应的观念。 @whigzhou: 由此引出两个推论:1)言语的信息量和被交流观念的信息量没有直接对应关系;2)有效交流所需要的最小言语单位是不可确定的,可能只是一个音节,也可能是一段长篇大论 @whigzhou: 这一观点若运用在短语这一层次(表现为所谓典故),相信多数人都会同意,但其实在基础词汇这一层次,和多个句子组成的大段落这样的层次,同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