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生活〉标签的文章(6)

Cowan problem

【2021-04-12】

戈登在《美国增长的起落》第8章里提到一个现象挺有意思,从1900年到2005年间,25-54岁壮年人的平均家务劳动时间几乎没变,从每周26小时略微下降到24.3小时,考虑到这百年间出现的无数用来减轻家务负担的电器和设施,这好像很不可思议,Joel Mokyr把它称为科万难题(Cowan problem),因为这最早是Ruth Cowan在More Work For Mother一书中指出的,

不过,考虑以下几点之后,似乎也不难理解:

(more...)

标签: | | |
8541
【2021-04-12】 戈登在《美国增长的起落》第8章里提到一个现象挺有意思,从1900年到2005年间,25-54岁壮年人的平均家务劳动时间几乎没变,从每周26小时略微下降到24.3小时,考虑到这百年间出现的无数用来减轻家务负担的电器和设施,这好像很不可思议,Joel Mokyr把它称为科万难题(Cowan problem),因为这最早是Ruth Cowan在More Work For Mother一书中指出的, 不过,考虑以下几点之后,似乎也不难理解: 1)以前很多家务是孩子帮忙做的,基础教育普及之后,这部分负担就转到了父母身上, 2)以前男人几乎不做家务(每周平均仅3.7小时),而随着工作日的缩短,周末从一天变成两天,还有重体力活的大幅减少,男人的家务时间增加到了17.3小时,不像以前,下班回家基本上就摊倒了,所以,尽管平均时间没变,女人的家务时间确实大幅减少了(从50.4降至30.1), 3)在旧的家务活(比如提水倒水劈柴等)消失之后,人们会自动找出其他家务活来干,因为他们对家居环境的标准也在提高,比如清洁标准的提高,就让洗衣洗澡打扫频率大幅上升,草坪也比以前修剪的更勤快, 4)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居住条件改善,有了更多需要维护的东西:更多的房间,更大的花园、草坪和车库,更多设备和电器,让男人周末有很多家务可做,  
家务的消失

【2020-07-10】

当代教养模式中,别的先不说,有一点肯定是成问题的:很多孩子直到20多岁了,都从来没被要求过独立做成任何事情。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家务的消失,家务消失或许解放了一些女人,但也惯坏了孩子。

回想我的童年,虽然没机会进工厂做童工,而且相比农家孩子,家务也不算重,可是也有不少事情需要做,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是生煤炉,这是个三级点火过程:先用火柴点着刨木花(或纸屑),让刨木花引燃木柴,木柴再引燃煤球,整个过程需要用扇子鼓风,与此同时,我姐负责淘米和做饭,等我妈下班后正好做菜,煤球炉的火力很弱,所以整个过程相当耗时,而且需要仔细遵循流程。

在做饭和吃饭之间这段时间,我还负责两件事:1)用水桶从河里提水到家,灌进水缸(more...)

标签: | | | |
8237
【2020-07-10】 当代教养模式中,别的先不说,有一点肯定是成问题的:很多孩子直到20多岁了,都从来没被要求过独立做成任何事情。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家务的消失,家务消失或许解放了一些女人,但也惯坏了孩子。 回想我的童年,虽然没机会进工厂做童工,而且相比农家孩子,家务也不算重,可是也有不少事情需要做,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是生煤炉,这是个三级点火过程:先用火柴点着刨木花(或纸屑),让刨木花引燃木柴,木柴再引燃煤球,整个过程需要用扇子鼓风,与此同时,我姐负责淘米和做饭,等我妈下班后正好做菜,煤球炉的火力很弱,所以整个过程相当耗时,而且需要仔细遵循流程。 在做饭和吃饭之间这段时间,我还负责两件事:1)用水桶从河里提水到家,灌进水缸,加入少许明矾粉末,搅拌,2)提着4个热水瓶去附近茶馆的老虎灶买热水,这是因为煤球炉火力不足,来不及烧出全家所需热水。 还有两项比较重的活儿,买米和买煤,频率大概每月一次,零售点都在一公里之外,需要用肩膀扛回家,买完煤后,等到大晴天,就和我姐一起做煤球。 还有些家务当时根本不觉得是家务,而是娱乐享受,比如捡柴,喂鸡,打酱油,还有寒暑假顶替我父母去学校门房值班。 @孤影_JN:一个蜂窝煤好像可以烧三四壶开水,就是必须要提前生火,火到最旺时烧水 @whigzhou: (就我见过的家用煤炉而言)蜂窝煤在缺乏鼓风时,在其燃烧周期的大部分时段,燃烧充分度都不够高,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所以我们镇上人大部分用煤球炉而不是蜂窝煤炉,煤球接触空气的面积更大,而且结构更疏松 @whigzhou: 想到这事情是因为听一个podcast里在讨论让孩子做家务该不该给钱的问题,我心想,你首先得有家务给孩子做啊,在农村,这不成问题,或者家里有个大院子,也至少有些割草种菜养花喂鸡之类的事情,可是很多都市家庭,好像找不出多少可以让孩子做的家务了。 @whigzhou: 以前听David Friedman说,他们家孩子做家务都是拿钱的,我觉得挺好 @whigzhou: 看二战前出生的美国人的经历(特别是出生在农村或小镇的),长到高中时,都已经学会很多手艺了,真让人羡慕,我那点家务实在不值一提 @暂时叫我浩哥:那可以再碎点加点水用个个模子去压出来蜂窝煤啊…… @whigzhou: 据我所知,做煤球和压蜂窝煤所用的煤粉是掺了特定比例粘土的,不是粉碎的纯煤 @倪亦明不是倪匡: 我比辉总小一些,这些活儿小时候全干过(除了帮父母看门房),不过辉总是南方人,用煤量少。我们这儿到冬天采暖季除了摇煤球摊煤饼还需要劈柴禾。 @whigzhou: 是啊 ,在江南,燃料很少被用来取暖(除了灌热水袋和汤婆子之外),烧木炭的脚炉算奢侈品了,只有少数人家用 @whigzhou: 所以对北方人来说,空调时代之前,江南的冬天很难熬,既足够冷,又缺乏取暖和保温手段,房屋结构也不保温 @孤胆鹰雄芯:为什么燃料不用来取暖?是因为房屋结构本身就不保暖吗?房屋结构本身不保暖是为了夏天散热是吗?两害取其轻? @whigzhou: 穷 @怕死的老鬼:烧木炭的脚炉,是传统工艺品,算不上什么奢侈品,差不多家家都有。 热水袋之类,这种最廉价的工业产品,1980年代初的浙江农村,还没有普及。 @whigzhou: 确实很多人家(包括我家)有脚炉,一般是49年前传下来的家当,因为是铜制的,大炼钢铁时没被熔掉,问题是多数家庭买不起或买不到木炭  
质量守恒定律

自从换食谱之后,每次我破戒吃甜食后造成的体重反弹都远远超出所吃甜食本身的重量,需要一周或更久才减回去,起先我还以为是称量误差或随机波动,多次反复后发现不是。

标签: | | |
7625
自从换食谱之后,每次我破戒吃甜食后造成的体重反弹都远远超出所吃甜食本身的重量,需要一周或更久才减回去,起先我还以为是称量误差或随机波动,多次反复后发现不是。
墨尔本点滴

【2017-09-15】

今天在图书馆听人说维州出了条新交规,离车(3米以上)不锁,罚款四百,擦,我几乎从来不锁车居然没被罚到过也算运气,我问窗户不关行不行,说是只能开一条两厘米以下的缝,看这阵势估计最近偷了车乱撞的事情不少。

不过这条规则倒并不像乍看上去那么荒唐,作为一件武器,车辆的杀伤力不比步枪差,而随手乱扔一杆步枪显然不妥,罚之不为过。

【2017-08-21】

刚才在超市买酒,收银员让我去另一个柜台结账,我愣了一下,结果她说她年纪太小不能卖酒,呵呵,神奇的管制,(看上去确实很小,(more...)

标签: |
7627
【2017-09-15】 今天在图书馆听人说维州出了条新交规,离车(3米以上)不锁,罚款四百,擦,我几乎从来不锁车居然没被罚到过也算运气,我问窗户不关行不行,说是只能开一条两厘米以下的缝,看这阵势估计最近偷了车乱撞的事情不少。 不过这条规则倒并不像乍看上去那么荒唐,作为一件武器,车辆的杀伤力不比步枪差,而随手乱扔一杆步枪显然不妥,罚之不为过。 【2017-08-21】 刚才在超市买酒,收银员让我去另一个柜台结账,我愣了一下,结果她说她年纪太小不能卖酒,呵呵,神奇的管制,(看上去确实很小,16岁的样子)​​​ 【2016-11-13】 澳洲宽带很贵,年费800多,而且只有部分区域通光纤,其余是ADSL+,算了算,决定不装,用手机做热点,买了个每月36块8g流量的套餐,不开电驴不看视频差不多够,不够就去图书馆蹭几天网,幸好来时带了四块硬盘,里面电影够我看一年的。 ​​​​ 贵的原因貌似很清楚,唯一的基础运营商是家垄断国企,宽带贵的后果是手机流量也都很贵,国企到哪儿都是祸害。 【2016-10-11】 澳洲有不少专家治国论(technocratic)色彩浓厚的东西,夏时制,十字路口的hook turn,可转移投票制,清一色死亡哥特风格的烟盒,英制的取消……  
初识墨尔本#2:食物

澳洲真是食肉者的天堂,是不是素食者的地狱还有待考察:)

我常吃的几种肉类,价格由低到高依次是:鸡-羊-牛-猪,后三种的次序和上海/北京比正好颠倒,而羊肉恰好是我最喜欢的,消费者剩余满满。

牛奶AU$1/升,比上海便宜,但酸奶贵,约为牛奶的4-5倍,打算自己做,鸡蛋便宜的$3一打,略贵。

超市里最多见的鱼是三文鱼,不贵。

多数蔬菜很贵,较便宜的有芦笋、胡萝卜、大白菜、卷心菜,其中芦笋是我见到唯一比上海便宜的蔬菜,可惜没人替你削皮。

相比之下,加工过的冷冻包装蔬菜更合算,也更方便,是做熟后冷冻的,微波炉加热即可,另外,(more...)

标签: | | |
7433
澳洲真是食肉者的天堂,是不是素食者的地狱还有待考察:) 我常吃的几种肉类,价格由低到高依次是:鸡-羊-牛-猪,后三种的次序和上海/北京比正好颠倒,而羊肉恰好是我最喜欢的,消费者剩余满满。 牛奶AU$1/升,比上海便宜,但酸奶贵,约为牛奶的4-5倍,打算自己做,鸡蛋便宜的$3一打,略贵。 超市里最多见的鱼是三文鱼,不贵。 多数蔬菜很贵,较便宜的有芦笋、胡萝卜、大白菜、卷心菜,其中芦笋是我见到唯一比上海便宜的蔬菜,可惜没人替你削皮。 相比之下,加工过的冷冻包装蔬菜更合算,也更方便,是做熟后冷冻的,微波炉加热即可,另外,罐头蔬菜也便宜,但口味差些。 番茄酱特别便宜。 经过一番尝试之后,我将食谱调整为: 早饭:5个鸡蛋+1小根胡萝卜+100ml酸奶或牛奶;晚饭:450克牛排或羊排+1小根胡萝卜+100多克蔬菜。 看起来非常简单粗暴,不过执行几天之后,体重已明显下降(之前因为搬家前后食谱失控,体重反弹了两公斤)。 最重大改变是,以我的食谱,在家吃饭变得方便很多,一旦我把烤箱摸透,参数调准,生肉往里一扔,中途翻个面,烤熟,撒盐,开吃,胡萝卜生嚼即可,包装蔬菜微波炉加热,盘子攒上一堆送进洗碗机,现在还没解决的问题是:烤肉时垫点什么才能不用洗烤盘。 烤箱是个好东西。 洗碗机还没摸透,经常效果不好,可能跟碗碟的表面特性有关,以后换成宜家Dinera那种试试。  
初识墨尔本#1:车与路

花AU$3500买了部2005年的Ford Falcon BA,27万公里,没过中介,直接与卖家联系,通过电话后感觉人挺实诚,所在社区看起来也不错,就跑过去买了,这种买法可能为我省了一笔钱。

原本期望很低,结果发现车况相当好,出乎意料,也许车主很会保养(家里有位机械师老爹),也可能这车底子好,半个月开下来,只发现些小毛病(一扇后面的锁和一个远光灯泡怀了,一扇窗玻璃升降略有阻碍),没大毛病,油耗有点大,高速大概12-14升/百公里,市区16升以上,好在我跑动少,这边油价也不贵,油耗对我不是大问题。

适应右舵左行大概花了四五天时间(每天开一两次),最多出问题的地方是:1)误(more...)

标签: |
7419
花AU$3500买了部2005年的Ford Falcon BA,27万公里,没过中介,直接与卖家联系,通过电话后感觉人挺实诚,所在社区看起来也不错,就跑过去买了,这种买法可能为我省了一笔钱。 原本期望很低,结果发现车况相当好,出乎意料,也许车主很会保养(家里有位机械师老爹),也可能这车底子好,半个月开下来,只发现些小毛病(一扇后面的锁和一个远光灯泡怀了,一扇窗玻璃升降略有阻碍),没大毛病,油耗有点大,高速大概12-14升/百公里,市区16升以上,好在我跑动少,这边油价也不贵,油耗对我不是大问题。 适应右舵左行大概花了四五天时间(每天开一两次),最多出问题的地方是:1)误将雨刮作转向,最初两天反复犯错,而且很消耗注意力;2)在车道上的位置感不准了,往左偏,经过刻意练习才纠正。 右转比较困难,这边的交规将右转车的优先级放的很低,在没有专门右转灯的路口,留给右转的时间窗口很短,在特定情形下该让还是该走的决定,其中尺度也不容易把握。 路牌字小,很近才看得见,而且路口角度很直,所以小路口特别隐蔽,容易错过。 前方路名提示较少见,而且实线分道较早,不熟悉路线容易错过变道时机。 除超车和堵车外不许用右车道的规定好像没人理睬,这条规定确实不合理,无端制造大量不必要变道,尤其在限速低、几乎所有车都以接近限速开时,就更没一点好处了。 这边的公路修建者似乎特别偏爱环岛,郊区尤多,单车道环岛很方便,双车道环岛的规则有点特别,昨天刚弄懂,回想起来之前犯过几次错,好在邻车非常友好,让了我。 离CBD十公里以内的地区,堵车(以等待两个或更多红灯为准)情况比预料的多,之前听十年前离开澳洲的朋友说他从未遇到堵车,看来最近十几年车流增长了不少,不过,堵车程度与上下班高峰的相关度没有北京上海那么强,下午三点也常小堵,五六点也不是大堵。 收费公路不多,大墨尔本总共两条(我猜整个维州也只有这两条),估计我用到的机会不会多,不过还是办了张Breeze卡,反正没有年费或最低消费。 油价不高,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最便宜的E10汽油,我加过三次,每升分别是$0.99, $1.24, $1.17。 7-Eleven的便利店兼加油站都有轮胎充气泵,很体贴,用过两次了。 洗车店不多见,我觉得也没必要,雨水多,灰尘少,唯一需要清洗的是前挡风下面那条沟里的树枝、落叶和鸟粪,打算买个手持吸尘器,便无须考虑洗车问题了。 半年内需要当地驾照,据说考试不容易过,我得多练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