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消费〉标签的文章(46)

消费升级与价值阶梯的纵深度

【2024-01-12】

@whigzhou: 前几天跟 @tertio 聊起内需和消费占GDP比例的话题,讲到了一个我之前没表达过的看法,就是许多真正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其出现依赖于某些制度和文化条件,而许多社会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因为以前没讲过,我就在这里整理和扩展一下,

概言之,消费升级与扩张的潜力,取决于价值阶梯的纵深度,和等级阶梯的丰满度,后者决定了参与高层次消费的人口比例(这个好理解,不展开了),而前者决定了新型消费涌现的潜力,以及这些消费的吸金能力,

一个人由穷变富之后,其消费升级的最低级方式是数量扩张(more...)

标签: | | | | |
9176
【2024-01-12】 @whigzhou: 前几天跟 @tertio 聊起内需和消费占GDP比例的话题,讲到了一个我之前没表达过的看法,就是许多真正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其出现依赖于某些制度和文化条件,而许多社会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因为以前没讲过,我就在这里整理和扩展一下, 概言之,消费升级与扩张的潜力,取决于价值阶梯的纵深度,和等级阶梯的丰满度,后者决定了参与高层次消费的人口比例(这个好理解,不展开了),而前者决定了新型消费涌现的潜力,以及这些消费的吸金能力, 一个人由穷变富之后,其消费升级的最低级方式是数量扩张,本来每周吃一顿肉,现在每天吃三顿肉,这种扩张的潜力非常有限,过不了一个数量级,一些以胖为美的社会大概就停留在这种水平, 略高级一点的,是原本就有的消费内容的精致化,开始讲究质量,品位,豪华,与必需品拉开档次,然后是开发与基本生存需求无关的新型消费,视听,阅读,娱乐,旅游…… 这个方向的发展需要文化积累,其潜力是由价值阶梯的纵深度支撑的,而价值阶梯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不会一蹴而就,多数品味和精致需要老钱慢慢养,暴发户无缘习得,而老钱能持续养出新东西,需要等级结构的稳定性,这就是为何无论从哪里开始沿价值阶梯往上爬,最后都会爬到英伦贵族那里去,毕竟人家的阶梯已经稳定存在千年了, 有关价值阶梯的构建和发育,可参见《第三牧场》第13章, 但这些其实还是花不掉多少钱,真正的百亿千亿级富豪,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消费类型,才可能把大部分钱花掉,但这些新类型的开发需要远更严格的制度与文化条件,即便发达国家中满足这些条件的也不多, 看看镀金时代的顶级富豪是怎么散尽家财的就明白了,安德鲁·卡内基,捐建了2500家图书馆,可以说一手创建了米国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还有一所大学,一个研究所,四个博物馆,一个音乐厅,还有海牙国际法庭的场地…… 洛克菲勒,除了三四所大学之外,几乎一手创立了米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 要把千亿万亿级富豪的钱花掉,需要的是这种级别的消费类型,而没有制度保障,没有文化价值体系的长期积淀,既没人愿意掏这钱,也没人敢办这种事情,没人会相信能办得成,即便一时办得成,也无法指望其遗产能长久存续,  
厕纸恐慌

【2020-04-05】

今天在超市观察了一下各货架的缺货情况,琢磨其中差别时,突然相通了一件事情:厕纸短缺程度比其他商品更厉害,主要是大包装造成的,这背后的数学原理还有点意思。

以我个人经验,一卷厕纸大概可以用一周,甚至更久,女人用的多,算一周两卷,三口之家4.5卷,大包装每包20卷,可以用30天,如此算来,个体消费者的采购间隔介于30-140天之间,有人在网上做了调查,结果见图,每周用1卷者过半,让我取个偏大的数字吧,假设消费者的平均采购间隔60天,那么,一家服务于6000人消费群体的超市,平均每天卖掉100卷,那么在正常时期,他只要维持500卷的库存,便可确保货架上不会出现明显稀疏的景象,但是只要这6000人里有500人在同一天里都去超市,并买了厕纸,货架就空了。

也就是说,触发厕纸恐慌的条件非常低,只要购买行为略微同步化即可,根本不需要特别的囤积意愿,这500个人可能只是觉得各种必需品最好都买一点,对于其他东西,那可能只是几天的量,可是对于厕纸,要么不买,买了就是几个月的量,这一同步效应同样会冲击供应链上游,认识到这一点,可以(more...)

标签: | | |
8200
【2020-04-05】 今天在超市观察了一下各货架的缺货情况,琢磨其中差别时,突然相通了一件事情:厕纸短缺程度比其他商品更厉害,主要是大包装造成的,这背后的数学原理还有点意思。 以我个人经验,一卷厕纸大概可以用一周,甚至更久,女人用的多,算一周两卷,三口之家4.5卷,大包装每包20卷,可以用30天,如此算来,个体消费者的采购间隔介于30-140天之间,有人在网上做了调查,结果见图,每周用1卷者过半,让我取个偏大的数字吧,假设消费者的平均采购间隔60天,那么,一家服务于6000人消费群体的超市,平均每天卖掉100卷,那么在正常时期,他只要维持500卷的库存,便可确保货架上不会出现明显稀疏的景象,但是只要这6000人里有500人在同一天里都去超市,并买了厕纸,货架就空了。 也就是说,触发厕纸恐慌的条件非常低,只要购买行为略微同步化即可,根本不需要特别的囤积意愿,这500个人可能只是觉得各种必需品最好都买一点,对于其他东西,那可能只是几天的量,可是对于厕纸,要么不买,买了就是几个月的量,这一同步效应同样会冲击供应链上游,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厕纸短缺会在何时缓解:至少需要一个加权平均的个体采购周期。 所以,通过大包装人为压低了购买频率的商品可能都会出现类似情况,上游厂商应对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临时换成小包装。 想到一个类似案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有个水务部门曾察觉到有一阵子每天晚上某个时刻自来水会突然失压,后来发现那是一部热门肥皂剧中间插播广告的时间,千万个马桶一起冲,原本随机分散的事件被同步化了 哈,昨天搜了一下有关厕纸的数据,今天谷歌就给我推送了这篇文章,1973年美国厕纸大恐慌,起自节目主持人的一句笑话,这事情还被拍成了纪录片 实际上,因为石油危机,1973年发生了很多短缺恐慌,但厕纸是其中表现最显著的,持续时间也最久,4个月,详见:The Great Toilet Paper Scare of 1973 除了包装大,也是因为它便宜且保质期长 【2023-08-28】 @何不笑 晚上做饭,发现快没盐了,在超市下单买袋盐,居然显示“售罄”——傻逼是有真实危害的。 ​​​ @whigzhou: 鹽和衛生紙一樣,具備造成搶購性短缺的四大要素:1)消費頻率高且穩定,2)購買頻率低,3)購買決策與時間無關,4)價值低 @whigzhou: 前三點讓廠商可以安全的將整個供應鏈上的庫存水平壓的很低也不會造成缺貨,可是一旦某一事件令第3點不成立,讓大量購買行爲同步化,就突然斷貨了 @Nakedape:保质期长也可能是因素之一 @whigzhou: 這條蘊含在1和2的組合裏,如果保質期短,1和2就不可能同時成立
对物价变动的主观感受

【2022-01-30】

@新浪财经 【物价飞涨!#美国火鸡培根涨价30%# #美国一个苹果卖9元#】

@InquilineX: 美国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都是中国的6倍左右,所以要把美国商品的名义价格除以6得到的价格和国内同类商品比才有意义,比如原博说的一个苹果9元,那就相当于国内卖1.5元一个。

@whigzhou: 照你这么说,莫非收入增长的全部意义在且仅在于抵消价格提升?

@tertio:这个说的是心理感受吧,不涉及别的

@whigzhou: *所以要……才有意义*,这(more...)

标签: | | |
9047
【2022-01-30】 @新浪财经 【物价飞涨!#美国火鸡培根涨价30%# #美国一个苹果卖9元#】 @InquilineX: 美国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都是中国的6倍左右,所以要把美国商品的名义价格除以6得到的价格和国内同类商品比才有意义,比如原博说的一个苹果9元,那就相当于国内卖1.5元一个。 @whigzhou: 照你这么说,莫非收入增长的全部意义在且仅在于抵消价格提升? @tertio:这个说的是心理感受吧,不涉及别的 @whigzhou: *所以要……才有意义*,这是在否定其他任何可能意义,而不是在强调某种特定意义 @whigzhou: 即便是专门考虑对物价变动的主观感受,*收入比例法*也是很糟糕的方法,一种消费品涨价可能造成的主观冲击,可以有更贴切的指标,比如: 1)相对变动幅度,假如苹果价格短期内突然涨五倍,让你感觉*变得太贵了*是很自然的, 2)更贴切的,是对预算结构的冲击, 除了基于近期价格记忆的变动冲击之外,消费品涨价的主观感受其实还可以归结为对预算结构的冲击,也就是涨价造成的对预算中其他部分的挤压效果,要评估这种冲击的程度,你必须考虑当前预算结构的特性, 比如,皆以收入中位个体为例,A国人年入500,B国人100,这并不意味着某种消费品价格也要高5倍才能人A国人产生同样的*太贵*感受,因为两国的恩格尔系数不同,假设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2和0.4,那么其食品预算分别为100和40,比例比收入比小了一半, 而且食品里面的细分结构也会不同,较富裕者可能会把更大部分分配在上馆子、酒类、较昂贵的海鲜和有机食品,等等,这样,留给超市大路货的预算差距就更小了,
白酒

【2021-12-17】

听了个对 Derek Sandhaus 的访谈,此君自称是向英语世界认真引介白酒的第一人,其中提到他当初斟酌从哪个牌子入手时,主要考虑因素是价位和香型,定价要在小几十美元,风味要易于识别和接受,最后选了泸州老窖,

貌似他的引介还挺成功的,因为我在本镇 ALDI 货架上见到的唯一一种白酒正是泸州老窖,

不过,在本镇两家中餐馆(其中一家其实是马来西亚中餐馆)的酒柜上,我看到的白酒都是红星二锅头,可(more...)

标签: | |
8946
【2021-12-17】 听了个对 Derek Sandhaus 的访谈,此君自称是向英语世界认真引介白酒的第一人,其中提到他当初斟酌从哪个牌子入手时,主要考虑因素是价位和香型,定价要在小几十美元,风味要易于识别和接受,最后选了泸州老窖, 貌似他的引介还挺成功的,因为我在本镇 ALDI 货架上见到的唯一一种白酒正是泸州老窖, 不过,在本镇两家中餐馆(其中一家其实是马来西亚中餐馆)的酒柜上,我看到的白酒都是红星二锅头,可能中餐馆的定位更低一些,  
开瓶费

【2021-09-11】

今天了解到一个习俗,这边餐馆允许顾客自带酒水,收开瓶费(corkage),但啤酒除外,我问为什么,得到的解释是,顾客对啤酒一般不怎么挑剔,有几种可以选就行了,但对葡萄酒和其他酒就比较挑,通常想喝自己喜欢的或者特别一点的,而餐馆不可能备那么多种以满足食客千差万别的需求,逼着客人从餐馆酒水单上挑会让他们很不爽,

感觉挺有道理

 

标签: | | | |
8828
【2021-09-11】 今天了解到一个习俗,这边餐馆允许顾客自带酒水,收开瓶费(corkage),但啤酒除外,我问为什么,得到的解释是,顾客对啤酒一般不怎么挑剔,有几种可以选就行了,但对葡萄酒和其他酒就比较挑,通常想喝自己喜欢的或者特别一点的,而餐馆不可能备那么多种以满足食客千差万别的需求,逼着客人从餐馆酒水单上挑会让他们很不爽, 感觉挺有道理  
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速度

【2021-07-22】

E6zZ3a6VIAANSBY

@whigzhou: 电话普及的速度真慢啊,管制害死人

@里屋I984:冰箱和洗衣机差不多同时出现,为何曲线相差这么大呢?冰箱基本上没有受战争影响

@whigzhou: 1)家用洗衣机存在较为接近的替代选择:商业投币洗衣机,2)洗衣机噪音大,不适合公寓

标签: | |
8724
【2021-07-22】 E6zZ3a6VIAANSBY @whigzhou: 电话普及的速度真慢啊,管制害死人 @里屋I984:冰箱和洗衣机差不多同时出现,为何曲线相差这么大呢?冰箱基本上没有受战争影响 @whigzhou: 1)家用洗衣机存在较为接近的替代选择:商业投币洗衣机,2)洗衣机噪音大,不适合公寓
认知代理人

【2021-06-23】

今天我花了几个小时想一个问题,最后得到了一个意外副产品:构思出了一个应用,

用丹内特的话说,人类是一种格列高利造物(Gregorian creature),意思是,我们不仅靠自己的观察和试错来认识世界,而且(经由文化)间接的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试错来认识世界,实际上,在已变得极其复杂庞大的现代文化环境中,我们从直接经验中活动的认识,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所占比例已微不足道,若是剥掉所有间接经验,任何个体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将远远不如一个小型狩猎采集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文化既提升了个体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扩展了认识世界的程度,但这也伴随着代价与风险:他人可能误导或欺骗你,传播过程会有失真和扭曲,脱离情境的信息会被误解和误用,抽象化和概念化会带来相应的假象和幻觉,寄生性的meme可能会通过剥夺宿主而完成自身的传播……

与之相应的,人类也发展出了相应的心理机制来控制上述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害,比如:

1)我们只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打开特定主题的学习窗口,比如有关各类东西可不可以吃的学习,在四五岁之前就结束了,语言学习窗口则(more...)

标签: | | | |
8674
【2021-06-23】 今天我花了几个小时想一个问题,最后得到了一个意外副产品:构思出了一个应用, 用丹内特的话说,人类是一种格列高利造物(Gregorian creature),意思是,我们不仅靠自己的观察和试错来认识世界,而且(经由文化)间接的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试错来认识世界,实际上,在已变得极其复杂庞大的现代文化环境中,我们从直接经验中活动的认识,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所占比例已微不足道,若是剥掉所有间接经验,任何个体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将远远不如一个小型狩猎采集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文化既提升了个体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扩展了认识世界的程度,但这也伴随着代价与风险:他人可能误导或欺骗你,传播过程会有失真和扭曲,脱离情境的信息会被误解和误用,抽象化和概念化会带来相应的假象和幻觉,寄生性的meme可能会通过剥夺宿主而完成自身的传播…… 与之相应的,人类也发展出了相应的心理机制来控制上述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害,比如: 1)我们只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打开特定主题的学习窗口,比如有关各类东西可不可以吃的学习,在四五岁之前就结束了,语言学习窗口则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关闭,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大约在40岁之前就消失了(这是因为个人的生产率高峰一般出现在40多岁,所以35岁之后再学新技能收益不大)……总之,我们对各类事务的好奇心只打开一段时间,然后赶紧关上,以缩短暴露在有害 meme 汤中的时间, 2)我们在挑选认知代理人方面是高度选择性的,有着本能的倾向,知道应该跟谁学,更多留意观察谁的举止,听信谁的言辞,以谁为行为榜样,跟随谁的脚步,接受谁的指导或训诫……在传统小社会,这种选择非常自然而无需操心:在婴儿期,自然是母亲和其他会照顾你的大人,会走路之后,就加上了比你大的大孩子,到青春期,目光开始从家庭投向外部榜样,在家人之外,我们对他人的成就、声望和地位线索都非常敏感,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这群人里的出类拨萃者, …… 现代传媒让文化雪球滚的更大,我们从中获取认识收益的潜力也极大提升,可同时,暴露于这锅大meme汤里,受其损害的风险也增多了,而我们挑选认知代理人、筛选信息、为自己构造恰当信息环境的那些心理机制和认知工具,是在旧环境中塑造的,它可能无法在新环境中为我们最大化认知收益,最小化损害, 现在让我收窄这个话题,具体到消费活动上,是否存在某种机会,可以帮助人们挑选认知代理人,以便在当代信息条件下,最大程度增进认知收益? 不妨把消费品分作两类,一类是你已经大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东西,比如一台电视机,你寻求的信息只是用来帮你决定挑选哪个型号或牌子,对此类需求,已经存在各种信息供给方案:购物网站上的买家评论和排行,产品测评机构,品牌信誉机制…… 问题更大的是另一类,你对自己的消费需求只有一点模糊的倾向,比如想找几本书读读,大概愿意花多少时间和金钱,但你说不出自己想读的是什么书,所以也就无法针对性的寻找评价信息,类似情况同样存在于音乐,电影,旅游,餐馆,酒…… 这种时候你需要的是推荐而不是评论,市场上似乎也有不少针对这一需求的产品,随便举几个例子: 1)纽约时报书评版, 2)比尔盖茨的年度书目, 3)许多博客作者时不时开的书单, 4)教授给学生列的参考书目, 5)各种年度评奖, 6)明星直播带货, …… 依我看,这些供给方案都还非常原始粗陋,远未挖掘出当前产业与技术条件所提供的潜力,我设想的应用是这样的: 核心要点是让接受某一推荐的用户对该推荐给出反馈,并基于这些反馈而建立推荐者的声誉, 比如一位博客作者A,想给他的读者开份书单,原先他会直接在自己的帖子里编辑这份书单,现在他跑到 r.com 上编辑一份推荐列表,然后用一段 javascript 把它嵌到自己的帖子里,他的读者B看到这个帖子后,很感兴趣,于是在帖子内所嵌的那个推荐列表上点了*收藏*,列表便收藏到了B的 r.com 账户里,后来B读了其中某本书,并(也在 r.com 上)打了星, 这里的关键是,B这个打星动作产生了两个效果: 1)他对此书做出了评论, 2)他对A的推荐给出了反馈,这一反馈粗略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他打了四星或五星,这将被视为一次积极反馈,一星或二星则是消极反馈,(当然,还可以做的更精致,比如A开的也可以是一份负面书单,这样B打四星五星就变成消极反馈了,) 这样的反馈至少有三方面利用价值: 1)一次积极反馈提升了B对A的认可度,因而提升了未来A的推荐被B看到的机会,消极反馈同理, 2)一次积极反馈提升了A在推荐市场上的声誉,因而提升了他的推荐被其他人看到的机会,特别是被其他和B有着类似兴趣的人看到的机会,消极反馈同理, 3)基于海量此类反馈的统计结果,可以生成各种推荐榜,包括 r.com 的首页, 我觉得这至少比直播带货靠谱多了, 【2021-06-24】 @科学懒人无痛苦吃饭减肥法:ab认知如果不在大致相同的水准(a高b低),b的反馈价值应该是相反的。 @whigzhou: 确实,好的圈内推荐者,未必是好的大众推荐者,此类问题算法都可以处理 @tertio:需要参与者主动操作的话,很难普及,甚至有被刷数据的漏洞。电商行业的推荐算法是依赖点击和购买行为来判断,可以做得越来越精确 @whigzhou: 被刷榜是肯定的,但我相信有办法控制在可接受程度,豆瓣和烂番茄的评论也没有以购买为前提,但它们还是被很多人在乎,刷榜行为有其模式可供辨认 @whigzhou: 在我所分的第二类消费活动中,参与者按其参与深度可大致分为三类:1)专业级的鉴赏家,2)热衷探索尝试并积极评论的,3)消极参与的,大概每类的规模比前一类大两个数量级,我的方案重点在于让第2类的反馈改进第1类的表现,最终惠及第3类 【2021-07-07】 @whigzhou: 不少人说,像搜索引擎依据用户点击行为这一反馈来改进pagerank的方法,也可以满足我说的这种需求,差得太远了:1)搜索引擎的反馈非常浅,因为它无法跟踪更长的行为链,2)它需要用户事先有一个相当明确的需求意向,才会发起搜索,而我们需要推荐的理由常常正是缺乏意向,3)它的供方是单一的,缺乏竞争,而供方竞争是最重要的改善机制 @tertio:以后就靠搜索引擎+AI吧,不需要什么预设的用户操作,因为预设操作这个门槛对于互联网应用来说,实在是太高了。 @whigzhou: 操作负担多大程度上构成障碍,要看(1)这些负担在各类参与者中是怎么分配的(2)承受这些负担的参与者有没有足够激励 @whigzhou: 写维基词条肯定算得上很重的操作负担了,但并未妨碍它流行,因为负担分配不是均匀的,十亿计的阅读者,大部分是点链接来的,可能几千万是在搜索框里主动输入词条的,几十万编辑,但其中一千多位编辑贡献了3/4的词条,对于最后这批人,操作负担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分配和激励是否相称 @whigzhou: 所以在我的构想里,推荐者的负担无须顾虑,他们本来就是会写帖子推荐东西的人,不会介意这点小麻烦(其实可能更方便了),关键是,那些记下别人的推荐并事后做出评价的人,需要新增多少操作负担才能让系统记录下这些行为链条,依我看,适当设计下,该负担不会比在豆瓣上点*想看*和*看过*更重 @whigzhou: 重复性消费行为的满意度容易从行为留下的痕迹中得到识别,比如一周内买了三瓶一样的酒,一次性的就很难了,除非你让用户直接佩戴几种传感器,从他在别处留下的痕迹是无法识别的  
全生命周期财务配置

【2021-04-04】

近年来米国学生债务膨胀的问题,其实可以看作一种全生命周期财务配置策略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的一个趋势是,越靠近生命后期,财务状况越宽松,收入随年资而增长,储蓄(包括401K之类)在积累,而买房/成家/育儿负担则在中年期越过某个高峰后逐渐下降,到退休时,不仅养老账户上的钱可以拿出来花了,通勤便利的高价房也可以卖掉了,消费能力达到顶峰,

目睹这种情况,或许不少年轻人会想,我可不希望把享受人生的机会都推迟到65岁之后,要是能把我(more...)

标签: | | | |
8528
【2021-04-04】 近年来米国学生债务膨胀的问题,其实可以看作一种全生命周期财务配置策略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的一个趋势是,越靠近生命后期,财务状况越宽松,收入随年资而增长,储蓄(包括401K之类)在积累,而买房/成家/育儿负担则在中年期越过某个高峰后逐渐下降,到退休时,不仅养老账户上的钱可以拿出来花了,通勤便利的高价房也可以卖掉了,消费能力达到顶峰, 目睹这种情况,或许不少年轻人会想,我可不希望把享受人生的机会都推迟到65岁之后,要是能把我的未来财富往前挪一挪就好了, 一种容易想到的挪法就是上大学,多借点学生贷款,好好享受几年,推迟就业, 不少经济学家从提高雇佣价值的角度分析学生贷款,结果发现物不所值,这种分析可能是不得要领的,人家借钱上大学本来就不是为了提高雇佣价值  
硬币紧缺

【2021-02-24】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pandemic 曾经引起很多商品的短缺,可出人意料的是,它还造成了一次严重的硬币短缺,去年夏天开始,很多米国商家发现自己没有硬币用来找零了,去银行也换不到足够硬币,因为短缺是普遍的,不少商家脑筋还挺机灵,知道有个地方能换到硬币:投币洗衣店,于是大家都拿着纸币去机器上兑换,然后洗衣店们就不干了,派保安守着兑换机,只许真正的顾客换,可饶是如此,他们的硬币也很快耗尽了,因为来洗衣服的顾客中,自带硬币的比例似乎明显降低了,

这里有篇报道:
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20/q4/federal_reserve

问题是,pandemic 让很多人(more...)

标签: | | | |
8444
【2021-02-24】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pandemic 曾经引起很多商品的短缺,可出人意料的是,它还造成了一次严重的硬币短缺,去年夏天开始,很多米国商家发现自己没有硬币用来找零了,去银行也换不到足够硬币,因为短缺是普遍的,不少商家脑筋还挺机灵,知道有个地方能换到硬币:投币洗衣店,于是大家都拿着纸币去机器上兑换,然后洗衣店们就不干了,派保安守着兑换机,只许真正的顾客换,可饶是如此,他们的硬币也很快耗尽了,因为来洗衣服的顾客中,自带硬币的比例似乎明显降低了, 这里有篇报道: 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20/q4/federal_reserve 问题是,pandemic 让很多人改用非接触式支付工具,或者干脆网上购物了,照理说硬币需求会降低才对,为何会紧缺呢? 上面这篇文章给出的解释是,虽然需求降低,但硬币的流通速度也大幅降低了(大概降低了一半),所以大量硬币滞留在某些环节,用于交易的总量就不够了, 很有道理,可是,流通速度为啥会降低,而且降低的程度足够高,高到滞留量超出需求减少量呢?文章只提到一个切题的因素:平时那些收到大量硬币店家会定期去银行存入硬币,pandemic 迫使许多银行减少了人对人服务,其中包括存硬币服务,因而很多硬币滞留在这些店家, 我对这个解释不够满意,仔细想了想,我觉得这事情跟消费者单次购物额度的变化有关系, 美元硬币有6种,面额分别为:0.01,0.05,0.10,0.25,0.5,1.0, 纸币则有:1,2,5,10,20,50,100, 我的假设是,当具体一次购物的金额小于某个值X时,消费者更倾向于用硬币支付,大于X时,更倾向于纸币支付,我觉得X大概是2,但到底是2还是5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存在这么一个沿某个值而分水的倾向上的差异, 果若如此,硬币短缺就好解释了:pandemic 让单次购物金额的分布向上移动了一点,只要一点点,比如分布曲线向右移动几块甚至几毛,就意味着用纸币支付而获得硬币找零的交易频率会显著高出常规水平,而只用硬币支付的交易频率则显著低于常规水平,这就足以大幅改变硬币的供需平衡,令其远远偏离平常水平,造成短缺, 通俗的说,pandemic 期间,更多消费者用纸币支付,同时获得硬币找零,而因为他们减少了可能花出这些硬币的小额消费,导致硬币大量滞留在他们手中, 【2021-02-25】 刚才又想起这事情,或许学校关门,以及面向小孩的那些店铺和食品车的停业,起了不小作用,小孩的pocket money里面硬币的比例恐怕不低,这可能也是他们父母把积累的找零硬币花掉一个重要途径? 随手搜到一份commbank有关澳洲小孩零花钱的数据,其中几条挺有意思, commbank.com.au/personal/infographics/the-saving-and-spending-habits-of-aussie-children.pdf 1)平均6岁开始得到零花钱, 2)平均每周10块,看来1或2块是挺普遍的数字,澳元纸币最小面额5块,所以无疑是硬币了, 3)71%孩子的(至少部分)零花钱不是白拿的,得做家务, 4)63.999999%的孩子有储钱罐, 5)除了日常发放和节日礼物之外,小孩零花钱的最大来源是换牙慰问金,或叫牙仙金(tooth fairy) 哦,漏了一条,零花钱最频繁的去向是:食物,零食,棒棒糖,(这三个分类怎么听上去好像是一套俄罗斯套娃呢?)  
体面品

【2021-01-30】

比较两个地方的生活水平时,一般用收入和物价两个因素,问题是,计算物价指数需要选定商品集,而这个选择本身是高度主观的,它取决于个人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同的选择对应着不同的比较意图,

比如,若选择上海中等收入者的典型消费组合,然后看在墨尔本买到这个组合要花多少钱,这么算,墨尔本的物价大概比上海高好几倍,可是,如果反过来,选择墨尔本中等收入者的典型日常消费组合,看在上海买到这个组合要花多少钱,那就大不一样了,单单房子这一个因素就把关系颠倒过来了,

但并不只是房子,所有跟土地和空间有关的事情都有类似情况,比如高尔夫,我家周边(more...)

标签: | | |
8417
【2021-01-30】 比较两个地方的生活水平时,一般用收入和物价两个因素,问题是,计算物价指数需要选定商品集,而这个选择本身是高度主观的,它取决于个人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同的选择对应着不同的比较意图, 比如,若选择上海中等收入者的典型消费组合,然后看在墨尔本买到这个组合要花多少钱,这么算,墨尔本的物价大概比上海高好几倍,可是,如果反过来,选择墨尔本中等收入者的典型日常消费组合,看在上海买到这个组合要花多少钱,那就大不一样了,单单房子这一个因素就把关系颠倒过来了, 但并不只是房子,所有跟土地和空间有关的事情都有类似情况,比如高尔夫,我家周边百公里内的几个俱乐部,每年只要花六七百澳元,就可以每周打球了,墨尔本贵好几倍,但更上海比,可能还是个零头, 再比如游艇,我去过的维州东部和南部海岸的一些小镇,港湾里都停满了私人游艇,当然,这已经算是较奢侈消费,需要中产偏上一点才负担得起,可是,那些停在车库里,可以用车拖到码头上的小渔艇,却根本不算奢侈品,许多中产下层都有, 再往远一点说,体面不仅关乎收入和消费,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也就是受人尊重和羡慕的状况,在当今发达社会,你只要成了医生律师或任何professional,就会得到足够的尊重,我交往的人中每次提到谁家的孩子是医生时,都是两眼放光的,有次一个刚毕业的实习医生来我们俱乐部打牌,老太太们激动的脸都红了, 除了professional,赢得地位和尊重的另一条路子是经营自己的生意,这一点对我们这样的小镇尤其重要,这不光是钱的问题,一门独立的生意会将你置入一个广泛的关系网中,让很多人觉得你是个人物,是能办成各种事情的能人,可能(如果规模略大于夫妻店的话)还照顾着一帮兄弟, 跟米国比,澳洲的管制算重的,但以我了解的情况,经营小生意的门槛也非常低,首先是商业租金非常低,用在本市郊区租一套中低端house的租金,可以在本市CBD租一个单门面宽三个进深的商铺, 其次是限制少,办事容易,只要自家房子稍微大一点,很多生意都可以在家里做,我有个邻居就把车库改成了木工车间,零零星星接一些小加工单,有时整个月每生意也不愁,毕竟没什么overhead成本,就算完全没生意也可以靠退休金过日子(他今年76岁),他有个老朋友情况跟他差不多,把车库改成了机械车间,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接些小单子做, …… 总之,中产困境的要点在于,那些构成体面中产生活之基础的东西或条件,要么难以获得,要么太贵, 另一个要点是,*体面品*(姑且如此称呼,定义见前帖)的价格反差并不是巧合,也非市场自然形成,而是通过人为制造稀缺性而寻租的结果,当多数人的温饱满足之后,向中层爬升的需求非常强劲,那么多人都在往上挤,既如此,假如你有能力收窄通道,把守重点爬升关口,便可舒舒服服的大把收租,每个试图往上爬的人,若不先剥掉几层皮,是决不可轻易放过去的 让你那么顺顺当当就体面了,那就太便宜了~  
最佳礼物

【2020-08-14】

之前在一个podcast听人讲(忘了是谁,可能是Russell Roberts),据他观察,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在考虑选什么东西作为礼物时,并不会遵循让受礼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而是会挑那些他们认为对方会很喜欢,很想要,但自己又舍不得花钱买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买礼物的钱直接给他,他是不会用这钱去买那东西的,这就意味着,该礼物对受礼者的价值低于这笔钱。

我觉得这说法好像挺有道理,而且和我的经验(more...)

标签: | | | |
8262
【2020-08-14】 之前在一个podcast听人讲(忘了是谁,可能是Russell Roberts),据他观察,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在考虑选什么东西作为礼物时,并不会遵循让受礼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而是会挑那些他们认为对方会很喜欢,很想要,但自己又舍不得花钱买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买礼物的钱直接给他,他是不会用这钱去买那东西的,这就意味着,该礼物对受礼者的价值低于这笔钱。 我觉得这说法好像挺有道理,而且和我的经验观察相符,从赠礼者角度看,他没理由追求受礼者的效用最大化,他关心的是赠礼效果最大化,而这可能意味着让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提升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提升关系亲密度,诸如此类。 刚才我在想,有些企业在年终以实物而非现金形式给员工发放奖金,比如请苍井空老师来唱歌签名,是不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只有独角兽才能生存

【2020-07-22】

贡布里希的这段话(《艺术的故事》第8章)让我想了很多:

537956cagy1ggzmji4fobj20o90n07g2

现代艺术家那么追求创新,是被市场逼的,和如今的创业公司挖空心思力求成为独角兽,原理是一样的,因为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造成了一种只有独角兽才能生存的局面,对艺术来说,背后起作用的是传播和消费方式:并不是消费者真的需要那么多完全不同的新作品,而是因为只有全然不同的新作品才能让新进的艺术家有饭吃。

以音乐为例,且让我从一个极端的假设讲起,即便我们假设,消费者对是否有新作品丝毫不介意,而完全满足于数十(more...)

标签: | | | | | | |
8248
【2020-07-22】 贡布里希的这段话(《艺术的故事》第8章)让我想了很多: 537956cagy1ggzmji4fobj20o90n07g2 现代艺术家那么追求创新,是被市场逼的,和如今的创业公司挖空心思力求成为独角兽,原理是一样的,因为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造成了一种只有独角兽才能生存的局面,对艺术来说,背后起作用的是传播和消费方式:并不是消费者真的需要那么多完全不同的新作品,而是因为只有全然不同的新作品才能让新进的艺术家有饭吃。 以音乐为例,且让我从一个极端的假设讲起,即便我们假设,消费者对是否有新作品丝毫不介意,而完全满足于数十年如一日翻来覆去听(比如10首)老曲子,同时他们也不介意时不时可能有一首新曲子,只要它好听就行,我想说的是,即便这种看起来最不鼓励创新的条件下,现代艺术市场也会远比古代市场更鼓励创新。 在古代,哪怕一千年没有新曲子,要满足100万人每人每年听几次的需求,也需要大批音乐家,因为每次表演只能同时服务于几十最多上百人,于是,一个完全没有创新的音乐产业,也可以让众多音乐家生存,具体养活多少,取决于表演次/欣赏次之间的比例关系。 可是技术进步会改变这一比例,考虑另一个极端:假如所有人都在spotify上听歌,而且全都满足于相同的10首歌来回放,那么,等这些歌的作者死光之后,音乐市场就再也不需要新的音乐家了,可是有志于靠音乐吃饭的人不甘心啊,所以他们必须写新曲子,努力说服至少一部分听众把他们的新歌加入播放列表。 这两个极端之间,一些早先的技术进步也可能改变上述比例关系,比如:扩音器,具有专业音响效果的音乐厅,精确的乐谱记录和复现手段(包括指挥),铁路飞机扩大了音乐家服务半径,等等。 除了音乐,类似的机制或许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存在,不过我还没想清楚。  
意外横财

【2020-07-17】

假设有一场演出,如果票价为200,你是绝对不会花钱去看的,但实际票价是30,于是你就买了张票,演出开始前几个小时,你去某广场吃了顿晚饭,在你吃完离开正要坐车去表演厅时,看见有人举着牌子开价500求购该演出的门票,你会卖吗?

据研究,事实上,符合上述条件的人中,虽然有些会卖,但也有很多不会卖。

不少经济学家会对此感到迷惑,他们觉得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至少是偏好前后不一致的,总之是难以理解的,不过我倒觉得这并不算太奇怪,至少有两种解释可以消除其中的不一致性:

1)(more...)

标签: | | |
8244
【2020-07-17】 假设有一场演出,如果票价为200,你是绝对不会花钱去看的,但实际票价是30,于是你就买了张票,演出开始前几个小时,你去某广场吃了顿晚饭,在你吃完离开正要坐车去表演厅时,看见有人举着牌子开价500求购该演出的门票,你会卖吗? 据研究,事实上,符合上述条件的人中,虽然有些会卖,但也有很多不会卖。 不少经济学家会对此感到迷惑,他们觉得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至少是偏好前后不一致的,总之是难以理解的,不过我倒觉得这并不算太奇怪,至少有两种解释可以消除其中的不一致性: 1)你手中所持门票的市值涨至500,其实为你带来了一笔意外横财(用经济学术语说,是风落收入),而一笔意外横财很可能会产生短期财富效应,改变你的需求曲线,让你觉得不妨开一次洋荤——即做出一次你原本不会舍得的消费,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你在马路上捡到一千块钱,或许会去豪华饭店吃顿你平时不会花钱去吃大餐, 2)第二种解释更简单,你买票和等待演出的过程,吊起了你对演出的胃口,此时放弃看演出的成本,已经高于买票前的值, 当然,这两种解释可能都不成立,但至少让我觉得没那么奇怪。 哦,我应该补充一点:吃饭的地方就在你家附近,也就是你最常去吃饭的地方。 【2020-07-18】 综合各位的评论,我们现在有了5种假说:1)短期财富效应,2)吊胃口,或曰轨道切换障碍,3)loss aversion,4)质量揭示,即市价暴涨提升了他对演出质量的预期,5)道德包袱,即不愿意让自己显得那么见钱眼开,我觉得都有点道理,不过loss aversion理论近几年名声不佳,实验重复不出来。 我提出的短期财富效应假说好像不太受欢迎,不过若是换作一个更特化的版本——预算约束假说——或许更容易被接受:我之所以绝不会买200元的票,是因为那超出了我为此类消费分配的预算,市价暴涨虽然提升了看这场演出的成本,但并未让我突破预算,这等价于:假如我当月捡到了470块钱,就会去看。
可鉴赏性

【2020-06-01】

在缺乏适当的测试与统计方法的时代,对医疗的需求虽很旺盛,但供给的内容(理论上)是高度任意的,因为既然患者无从判断某种药物或处置的功效究竟如何,那医生用什么又有什么差别呢,可实际上,这一任意性有所限制,有些类型的东西会受偏爱,但那不是为了提高功效,而是为医方建立市场排他性,因为假如药物或处置果真任意挑选,那就无法阻止别人加入供方行列,医生就不值钱了,所以在前现代,无论哪种文化,医生都偏爱一些非常难找到的药材,下面几例来自17世纪英格兰(Edward Dolnick《机械宇宙》第2,9章),腔调很熟悉吧。

这种神秘的药膏包括某些不太可(more...)

标签: | | | |
8217
【2020-06-01】 在缺乏适当的测试与统计方法的时代,对医疗的需求虽很旺盛,但供给的内容(理论上)是高度任意的,因为既然患者无从判断某种药物或处置的功效究竟如何,那医生用什么又有什么差别呢,可实际上,这一任意性有所限制,有些类型的东西会受偏爱,但那不是为了提高功效,而是为医方建立市场排他性,因为假如药物或处置果真任意挑选,那就无法阻止别人加入供方行列,医生就不值钱了,所以在前现代,无论哪种文化,医生都偏爱一些非常难找到的药材,下面几例来自17世纪英格兰(Edward Dolnick《机械宇宙》第2,9章),腔调很熟悉吧。

这种神秘的药膏包括某些不太可能存在的成分——“未能入土为安的人头颅上长出的青苔”

有个治疗痛风的配方要人“用黄瓜、芸香和杜松烹煮小狗”

1685年查理二世中风,他的医生“折磨着他”,后来有位历史学家写道,“就像是对待被送上火刑柱烧死的印第安人”。 首先,皇室医生们为他放了两量杯的血液,接着,他们为他灌肠、吃泻药,再加上一剂喷嚏粉,然后又为他放了一量杯的血液,国王的病情仍旧没有起色。他们用鸽粪和珍珠粉末配制的药膏为国王脚,在国王理光的头颅与赤裸的双足上使用烧红的烙铁。种种手段都未产生效果,国王陷入抽搐的状态。医生为国王奉上主要成分是“40滴人类头骨萃取物的药水”。四天后,查理去世了。

这其实可以推广为一条一般原理:当你的消费者无法鉴别某类产品/服务的功效时,就为他提供点别的他会鉴别的东西,至少让他以为自己会鉴别,这样一来,他不仅愿意为之支付溢价,而且会对此津津乐道,以此夸耀自己的鉴别力,比如,卖音响的,因为多数买家其实不会欣赏音乐,所以最好给他们讲讲你的光纤音频线有多粗。
关键商品

【2020-04-17】

我发现,我去各家超市的频率分别由一种关键商品决定,aldi是一种酒,woolworths是一种香肠,coles是香烟,虽然提高单次购买量可降低频率,但有限度,酒太重,一般一次只买两瓶,香肠有保质期,香烟太贵,而且是理想偷抢对象,若一次买10条囤家里,感觉不安全,所以每次只买一条。

我觉得,类似情况许多单身者可能都有(大家庭不大会,他们的频率更可能由购物车容量决定),我的疑问是,不知道超市是否会(more...)

标签: | | |
8209
【2020-04-17】 我发现,我去各家超市的频率分别由一种关键商品决定,aldi是一种酒,woolworths是一种香肠,coles是香烟,虽然提高单次购买量可降低频率,但有限度,酒太重,一般一次只买两瓶,香肠有保质期,香烟太贵,而且是理想偷抢对象,若一次买10条囤家里,感觉不安全,所以每次只买一条。 我觉得,类似情况许多单身者可能都有(大家庭不大会,他们的频率更可能由购物车容量决定),我的疑问是,不知道超市是否会考虑这种情况,因而专门安排一些容易成为某个客户群之关键商品的东西,因为依我体会,这确实对其他购买有带动效果,比如我在aldi买三文鱼的频率,会被那种酒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