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发表的文章(5)

供应链再配置

【2022-03-30】

@whigzhou: 经济领域未来几年的一大主题将是供应链再配置,每个供应来源国将依其可依赖程度被归入从核心到外围的一层层圈带,企业将基于这样的层次划分重新评估其供应链的总体可靠性,这种评估可以是自我评估,也可以是投资者、债权人、评级者或监管者实行的外部评估,企业将被鼓励提供这方面的披露,监管者甚至可能强制规定这样的披露,评估的结果自然会引发再配置过程,不是主动调整,就是被动调整,最终结果将是基于上述层次划分重新组合的新(more...)

标签: | | | |
9071
【2022-03-30】 @whigzhou: 经济领域未来几年的一大主题将是供应链再配置,每个供应来源国将依其可依赖程度被归入从核心到外围的一层层圈带,企业将基于这样的层次划分重新评估其供应链的总体可靠性,这种评估可以是自我评估,也可以是投资者、债权人、评级者或监管者实行的外部评估,企业将被鼓励提供这方面的披露,监管者甚至可能强制规定这样的披露,评估的结果自然会引发再配置过程,不是主动调整,就是被动调整,最终结果将是基于上述层次划分重新组合的新全球化体系, 19世纪的全球化体系中,供应链可靠性是由英帝国武力保障的(包括直接的帝国统治和间接的所谓非正式帝国),所以不需要分层处理, 在刚刚终结的上一个全球化体系中,人们一度拥有幻觉,好像这种可靠性会自动自我维持,如今已经梦醒,原来还是要靠武力保障的,但美帝显然并没有意愿提供这样的无边界保障,所以结果只能是,将体系压缩进美帝负有明确义务的那个安全壳内,它仍然足够大,但边界更清晰了,小半个世界会被排除在外, 当然,这条边界并不会防水防漏,流动仍会继续,但人们会对边界之外的部分持一种*有最好没有也死不了的*机会主义态度,注重稳健的企业不会把身价性命押在上面,
澳洲地价

【2022-03-27】

@whigzhou: 读到一篇报道,对这里地价之低有了更具体的感受,

本市最近卖掉一块工业用地,97公顷,售价AUD$15M,约等于人民币72M,卖给了一位私人开发商,

这块地紧贴着镇区,离镇中心2.5公里,边上是一条国道高速,隔一条马路就是另一个成熟工业区,土地已经平整清空了,市府和州府承诺投入AUD$10M做基础设施,

地块被分割成了大小不等的44个 lot,所以一个中等大小的 lot 将近2万平米,如果你打算买一个这样的 lot(more...)

标签: | | |
9069
【2022-03-27】 @whigzhou: 读到一篇报道,对这里地价之低有了更具体的感受, 本市最近卖掉一块工业用地,97公顷,售价AUD$15M,约等于人民币72M,卖给了一位私人开发商, 这块地紧贴着镇区,离镇中心2.5公里,边上是一条国道高速,隔一条马路就是另一个成熟工业区,土地已经平整清空了,市府和州府承诺投入AUD$10M做基础设施, 地块被分割成了大小不等的44个 lot,所以一个中等大小的 lot 将近2万平米,如果你打算买一个这样的 lot 来开工厂,假设开发商以成本价卖给你,价格只有35万澳元(因为基础设施是市府州府负担的,他不用掏钱),仅相当于本市一套中等偏上住房的价格,就算售价翻一番,也不到100万澳元, 这还是被认为卖的很好的一块,本地报纸是当大喜讯来报道的,本选区议员都急着赶来露脸拍照的那种, 撮合这笔交易的,就是本市常见的几家房地产中介之一, @whigzhou: 看了一下规划图,发现 lot 划分模式大致是,地块是矩形的,两条边临公路,越是紧临公路的 lot,形状越规整,但面积越小,越远离公路的,我的猜测是,这些 lot 的售价可能都差不多,所以,如果你不介意远离公路几百米,可以以同等价格得到一块大得多的lot,可以大到五六万平米,  
音形一致

【2022-03-27】

@KIMKILLS 新英语运动 很难不支持 https://weibo.com/5455085147/LkVVfppYc

@whigzhou: 那些无文字部落的语言首次被人类学家记录下来时,看起来就是这样的,难道你们希望英语也退化到这种水平?

@whigzhou: 追求音形一致的方案已经被提出过很多次了,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书面语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滞后于语音漂变

@whigzhou: 如果书面语总是紧跟着口语语音一起漂,英语(或其他任何(more...)

标签: | | |
9067
【2022-03-27】 @KIMKILLS 新英语运动 很难不支持 https://weibo.com/5455085147/LkVVfppYc @whigzhou: 那些无文字部落的语言首次被人类学家记录下来时,看起来就是这样的,难道你们希望英语也退化到这种水平? @whigzhou: 追求音形一致的方案已经被提出过很多次了,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书面语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滞后于语音漂变 @whigzhou: 如果书面语总是紧跟着口语语音一起漂,英语(或其他任何语言)就会很快分化成大批子语种,决不会成为全球通用语 @whigzhou: 音形一致方案中,会出现大量同音同形异义词汇,而一旦丧失*以形分义*这一手段,书面语的表现力将大大削弱,吸收新词的能力也将极度受限 @whigzhou: 最有意思的是,书面语的这种稳定性,不仅惠及读写者,也惠及了口语听说者,因为它将词汇的发音锚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也使得不同口音者更容易猜到对方在说哪个词 @Shu20060273:没那么夸张,英文是一种多音节文字,又不像中文。再说历史上已经规范了很多次英语的拼写,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修改是在编撰韦氏词典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词的美式英语和英式的拼写不同 @whigzhou: 18/19世纪的编词典運动正是书面化过程的一部分,你不觉得自那以来英语词汇拼写有多稳定吗?
Belfast & Freemasonry

【2022-03-21】

@whigzhou: Belfast 这部电影本来可能根本不会引起我注意,即使看了也未必打高分,注意到它,纯粹是因为几个月前恰好听到了与这片子特别接近的一段个人经历,

一位牌友,70多岁的老太太,1970年代中前期从离开北爱尔兰,来到澳洲(片中主角一家本来是打算来悉尼的,不过最后选择去了伦敦),

老太太当年离开北爱的理由和片中主角几乎一模一样——烦透了当地的教派冲突,她自己是 protestant,但她丈夫是 catholic ,她自己没有很强的教派立场,但他丈(more...)

标签: | | | |
9065
【2022-03-21】 @whigzhou: Belfast 这部电影本来可能根本不会引起我注意,即使看了也未必打高分,注意到它,纯粹是因为几个月前恰好听到了与这片子特别接近的一段个人经历, 一位牌友,70多岁的老太太,1970年代中前期从离开北爱尔兰,来到澳洲(片中主角一家本来是打算来悉尼的,不过最后选择去了伦敦), 老太太当年离开北爱的理由和片中主角几乎一模一样——烦透了当地的教派冲突,她自己是 protestant,但她丈夫是 catholic ,她自己没有很强的教派立场,但他丈夫家有不少积极分子,所以就难免就有很多冲突卷到她身边来, 在她跟我倒这些苦水时,我就问她,你丈夫家有没有IRA,果然,不仅有,还不少,最后她受不了了,夫妻俩就跑到了澳洲, 有趣的是,她跟我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俱乐部自己的场地去年遭水灾,被淹了,于是临时借用本地 Freemasonry 的地方,可是她一提到 freemasonry 就老大不高兴,说他们都有教派歧视,不接受catholic,这让她想起当年在北爱的痛苦经历,而她是个挺情绪化的人,一提到当年就愤愤然滔滔不绝,别人好像都没多大兴趣听,我就成了她最忠实的听众, 不过,freemasonry 不接受 catholic 的说法,其实是个误会,而且是个流传很广的误会,catholic 不许加入 freemasonry,这是教廷的规定,违者要逐出教门,这条禁令最晚在1980年代还重申过,虽然实际上没听说过被执行, 实际上,加入 freemasonry 的 catholic 并不少,有几个还当上了 Grand Master,我还专门找人打听了一下,本地的 freemasonry 虽然早先事实上确实较少收 catholic,但这是因为引介人倾向于引介本教派的,(依我理解)这是一种社交圈自发内聚,也是一种路径依赖的结果,并没有任何禁止规定,而且 freemasonry 实际上禁止在内部活动中提及教派话题,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自从听了她的故事之后,我就特别留意她的口音,看 Belfast 时也回忆着对照,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个单词听,她好像已经完全没有北爱口音,可是如果你仔细品味整个句子的音调轮廓,特别是尾部走向,还是能发现挺明显的痕迹,  
英语词汇量

【2022-03-10】

@yiqin_fu 想问一个“是不是”和一个“如果是,为什么”的问题:

读中文和英文,我总觉得英文常用词比中文多(不管中文的单位算字还是词)。如果比较 WSJ 和《财新》,覆盖 WSJ 90% 文本的独特词甚至可能比《财新》多一个数量级(?)。我不知道这个实证问题有没有人回答过,是不是语言学里有描述这个现象的术语?

英文比中文的名词多(假设真是如此),可能有经济发展、历史迁徙等很多原因。不过我不太能理解的是,英文的动词好像也比中文多很多。比如描述“(more...)

标签: | |
9063
【2022-03-10】 @yiqin_fu 想问一个“是不是”和一个“如果是,为什么”的问题: 读中文和英文,我总觉得英文常用词比中文多(不管中文的单位算字还是词)。如果比较 WSJ 和《财新》,覆盖 WSJ 90% 文本的独特词甚至可能比《财新》多一个数量级(?)。我不知道这个实证问题有没有人回答过,是不是语言学里有描述这个现象的术语? 英文比中文的名词多(假设真是如此),可能有经济发展、历史迁徙等很多原因。不过我不太能理解的是,英文的动词好像也比中文多很多。比如描述“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中文我能想到“行、走、奔、跑、趋”和他们的各种组合,以及跋涉等少量复杂的词。但英文有 trudge/slog/tramp/plod/toil/plow/trek 这些表示慢走、辛苦走的,还有 dash/sprint/bolt/gallop/charge/scurry/scuttle/hurtle/scamper 等表示快跑、轻松走的。最重要的是,以上英文词不是生僻词,一定都多次出现在 WSJ 这种严肃刊物里,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认识。 对比更明显的地方可能是诗歌。我猜当代中文诗比当代英文诗用的独特词数量小一个等级,不知道有没有人检验过。 如果以上情况是真的,那原因是什么呢?仅看动词,为什么英文保留了那么多意思相似的词?仅仅是因为拉丁语和德语来源的需要各留一份吗?汉语里是不是文言文的动词比白话文更多?会多一个数量级吗? @whigzhou: 是这样,依我看原因有两个,1)汉语是孤立语,绝大多数语素都是自由语素,可以任意构造新词,当这些新词的意义可以从其构成语素中大概推知时,你就不觉得它们是新词,2)许多现代领域,在英语世界历史更久,发展更充分,因而相关词汇更丰富,法律领域非常典型,商业和金融也是, @whigzhou: 还有个原因是英语本身的独特历史,首先是它的混血特质,其次是帝国和盎格鲁体系扩张过程中吸纳词汇的能力,可参见Henry Hitchings: 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whigzhou: 这种词源广泛性带来了表达灵活度,当英国人表达同样一个概念,如果想显得接地气,就用个盎格鲁词,如果想沾点香水味,就用法语词,如果想显得专业、冷冰冰、不带任何感情/文化色彩,就造个希腊词,积累下来,很多概念都有一大组词可用,具体选哪个取决于说话者打算用哪种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