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发表的文章(5)

繁荣与工资率

【2020-08-30】

18世纪大清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江南,广东,福建),工资率也最低,这可能是揭示马尔萨斯型增长(俗称内卷化)的一个最直接明了的量化指标,显示了这种繁荣是通过不断追加劳动投入(同时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结果,这与西欧的情况恰好相反,在那里,最繁荣的北海地区,工资率也最高。(摘自Jan Luiten van Zanden《通往工业割命的漫长道路》第9章)

537956cagy1gi8wwlig35j20rr0uutfu

多年前我在《铁鎝与秧马》一文中也曾指出,劳动替代型工具在江南消失的最彻底,比如耕牛被铁鎝取(more...)

标签: | | | | |
8269
【2020-08-30】 18世纪大清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江南,广东,福建),工资率也最低,这可能是揭示马尔萨斯型增长(俗称内卷化)的一个最直接明了的量化指标,显示了这种繁荣是通过不断追加劳动投入(同时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结果,这与西欧的情况恰好相反,在那里,最繁荣的北海地区,工资率也最高。(摘自Jan Luiten van Zanden《通往工业割命的漫长道路》第9章) 537956cagy1gi8wwlig35j20rr0uutfu 多年前我在《铁鎝与秧马》一文中也曾指出,劳动替代型工具在江南消失的最彻底,比如耕牛被铁鎝取代,马车被轿子取代,骡子被扁担取代……,这是内卷化的另一个指标 @eeskqiiq: 说好的江浙自古富裕呢[哼] @whigzhou: 这跟富裕不矛盾,富的是那些靠非劳动资本吃饭的人,地租高,生意多,富人多,文化繁荣,这些都不假,而同时非熟练劳力报酬低,其生活水平更接近生存极限,这是传统经济创造繁荣的常规途径 @whigzhou: 历史上,斯密型增长和熊彼特型增长向来都是短期和局部的例外,直到工业革命  
贿赂性引用

【2020-08-16】

所谓匿名审稿其实没那么匿名,很多投稿人大概能约略猜到审稿人是谁,于是就在论文里塞进一些贿赂性引用,一些审稿人甚至主动施压,要求作者添加马屁引用,不知道他们具体怎么做到的,不过从Nature这篇文章看,这种事情圈内好像早就众所周知了,现在有人开发了一套系统来识别这种索贿行为,运行结果显示,情况可能相当普遍。

 

标签: | |
8267
【2020-08-16】 所谓匿名审稿其实没那么匿名,很多投稿人大概能约略猜到审稿人是谁,于是就在论文里塞进一些贿赂性引用,一些审稿人甚至主动施压,要求作者添加马屁引用,不知道他们具体怎么做到的,不过从Nature这篇文章看,这种事情圈内好像早就众所周知了,现在有人开发了一套系统来识别这种索贿行为,运行结果显示,情况可能相当普遍。  
卓别林指数

【2020-08-15】

近些年人工智能有很大突破,于是很多人都在猜测哪些工作会被机器代替,可是这些分析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去看实际情况,而Robin Hanson的研究发现,AI(至少在现阶段)其实和自动化的进展关系不大,在去年一篇论文里,他分析了过去20年美国832个工种的自动化深度,提取了153项特征,试图找出哪些特征最偏爱自动化,结果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自动化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工作节奏是否由机器决定』。

依我看,之所以(more...)

标签: | | |
8265
【2020-08-15】 近些年人工智能有很大突破,于是很多人都在猜测哪些工作会被机器代替,可是这些分析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去看实际情况,而Robin Hanson的研究发现,AI(至少在现阶段)其实和自动化的进展关系不大,在去年一篇论文里,他分析了过去20年美国832个工种的自动化深度,提取了153项特征,试图找出哪些特征最偏爱自动化,结果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自动化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工作节奏是否由机器决定』。 依我看,之所以多数评论家都没想到要点上,是因为他们过度关注了AI让机器*有能力*做什么,而不是机器*能比人更高效的*做什么,实际上,人类的干活效率是非常高的,别的不说,仅看能源效率,想想看,一小块肥肉或一包干脆面一瓶矿泉水,就能让一个人干多少活儿啊。 我觉得『工作节奏是否由机器决定』这个特性不妨称为卓别林指数,因为我一看到这个短语就想到卓别林那部电影,实际上这是我对卓别林电影的唯一印象[挖鼻]  
最佳礼物

【2020-08-14】

之前在一个podcast听人讲(忘了是谁,可能是Russell Roberts),据他观察,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在考虑选什么东西作为礼物时,并不会遵循让受礼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而是会挑那些他们认为对方会很喜欢,很想要,但自己又舍不得花钱买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买礼物的钱直接给他,他是不会用这钱去买那东西的,这就意味着,该礼物对受礼者的价值低于这笔钱。

我觉得这说法好像挺有道理,而且和我的经验(more...)

标签: | | | |
8262
【2020-08-14】 之前在一个podcast听人讲(忘了是谁,可能是Russell Roberts),据他观察,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在考虑选什么东西作为礼物时,并不会遵循让受礼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而是会挑那些他们认为对方会很喜欢,很想要,但自己又舍不得花钱买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买礼物的钱直接给他,他是不会用这钱去买那东西的,这就意味着,该礼物对受礼者的价值低于这笔钱。 我觉得这说法好像挺有道理,而且和我的经验观察相符,从赠礼者角度看,他没理由追求受礼者的效用最大化,他关心的是赠礼效果最大化,而这可能意味着让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提升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提升关系亲密度,诸如此类。 刚才我在想,有些企业在年终以实物而非现金形式给员工发放奖金,比如请苍井空老师来唱歌签名,是不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征

【2020-08-07】

社科界有一种流行病,不妨称为『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征』,症状如下:

1)每当有人提出一个解释因子,不喜欢的人便会将其斥为XX决定论,诸如地理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常见景象是,一群患者相互指责对方是XX决定论者;

2)在尝试为某类现象寻求解释,或构建理论时,喜欢罗列一组单因素假说,并理所当然的认定它们是相互排斥的,从来不会意识到这一互斥性本身需要论证,其逻辑后果是,当其中一个假说与观察不符时,便认为自己已经成功的『排除(more...)

标签: | |
8260
【2020-08-07】 社科界有一种流行病,不妨称为『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征』,症状如下: 1)每当有人提出一个解释因子,不喜欢的人便会将其斥为XX决定论,诸如地理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常见景象是,一群患者相互指责对方是XX决定论者; 2)在尝试为某类现象寻求解释,或构建理论时,喜欢罗列一组单因素假说,并理所当然的认定它们是相互排斥的,从来不会意识到这一互斥性本身需要论证,其逻辑后果是,当其中一个假说与观察不符时,便认为自己已经成功的『排除』了该假说中的那个解释因素; 3)当他们发现某类事情竟然牵扯到了两个或更多因素,其中一个或更多竟然是非线性的,常会激动的宣告:还原论方法破产了!人类有望再次从决定论的暴镇下得到解放! 我的初步诊断:他们的数学老师好像只讲到一元一次方程为止,后面就没讲了。 听起来好像蠢的不可思议,相信大伯,事实上真的很流行。 @独沐东南风:回复@Male_Fetish:现在某些学校已经要求全部学科学高数了(难度会有差异),希望这可以成为一种趋势。 @whigzhou: 没用,听课,啃教科书,做题,考100分,一转身全忘了,学过一种方法,和把它融入自己的思考习惯,完全两码事,博士们(无论哪个学科)不可能真的没见过多元高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