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之后会是什么?
辉格
2013年12月18日
继去年的团购之后,众筹成了今年的新热点,和团购相比,其形式和覆盖领域也更多样化,从慈善性项目,到预订式开发生产,再到股权筹集,近来更扩展到了新闻业的深度调查项目;相比团购,众筹模式更直接的抓住了需求提前表达这一传统模式无法做到的要点,而不是依靠批量折扣,其未来发展似乎更有看头。
从C2C、B2B到B2C,从团购到团订,从众包到众筹,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可谓层出不穷;在上述发展的早期阶段,变化主要的在于商品和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的流动方式,流动的拓扑结构被改变了,特别是消除了大量中间环节,而在新近出现的众包和众筹中,更深刻的改变出现了:参与者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不同角色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起来了。
一个企业组织起必要的资源,设计生产出商品,把它卖给消费者,后者再用它满足某些需求,这一过程涉及了各种参与者,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每种角色执行了上述过程的若干项功能,并从中获得回报,这些回报包括了:
1)创造某种东西所带来的成就感;
2)参与某个创造过程的满足感;
3)看到某种东西被创造出来的满足感;
4)看到某人获得创造成就的满足感;
5)享受被创造出来的东西;
6)知道某种东西在被人消费的满足感;
7)看到某人享受某种东西的满足感;
8)获取要素租金;
9)获取工资;
10)获取企业红利;
11)其它类似于(4)或(6)的高阶满足;
传统分析中,通常只有第5、8、9、10项得到考虑,但实际上其余各项也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忽视它们就难以识别和理解某些角色的行为,比如慈善家,他们的满足来自看到某种商品被某些他们希望帮助的人消费(6),而不是自己消费(5),比如某位父亲,他的满足来自看到儿子在创造神奇的东西(2),但他可能并不理解那到底是什么,也说不上喜欢,再如某位母亲,她的满足来自看到儿子在开心的玩着某种玩具(7),即便她看不出那有什么好玩。
通过译书这个例子或许可以更直观的说明我的意思:学者甲很欣赏和推崇某本英文书,希望它被译成中文(3),他找到同样很喜欢该书内容的学生乙,后者觉得翻译该书是个荣耀(2),为了筹集资金,甲乙向读者发起众筹,读者丙读过该书,并希望出现中译本(3),于是捐了一小笔钱,读者丁被该书主题所吸引,并且信赖甲的眼光,于是预订一本(5),为加快译书进度,乙雇佣职业翻译丁为助手,后者按字数拿工资(9)。
在传统的产业模式中,上述功能和相应的回报通常都以固定的搭配组合在各种职业身份之中,比如天使投资人组合了(3)和(10),企业家组合了(1)(3)(10),雇员组合了(2)和(9)……然而,类似众包和众筹这样的新模式,看来将打破职业身份的界线,让参与者可以更灵活的意图参与不同的事业,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型搭配,或许还会创造出一些新角色。
比如,你不必成为职业投资家,也可以为你乐见其成的项目提供一小笔投资,不必成为企业的雇员,也可以为它所从事的事业出一份力,参与完成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你甚至可以仅仅构思、描述和发起一个项目,而让其他更有精力和经验的人去完成后续实现过程,或者,你只是扮演项目布道者的角色,凭借你的表达能力和号召力去招募参与者。
实际上,在传统模式中,也有一些生产消费活动的角色搭配是比较特别的,比如有些蔬菜合作社,每位入股者分得一块地,不必自己种,有雇员代为打理,股东回报就是这块地里产出的蔬菜;再如几个家庭的烧烤聚餐,各带食料,共同加工,将生产和消费组合在了一起,其回报几乎囊括了从(1)到(7)的全部。
由于社交网络(A)能够在庞大人群中找出志趣相投的少数,(B)有着可信的提前意愿表达机制(当然还需要借助支付工具),(C)高效率的协调组织手段,因而众筹模式下的角色搭配将更为灵活,它可以为各种另类搭配找到更多适用项目,而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一些原本不可能开展的项目变得可行。
当然,这些还仅仅是猜测,现实发展总是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