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发表的文章(8)

读史笔记#11:身份焦虑也是繁荣的动力

身份焦虑也是繁荣的动力
辉格
2013年12月28日

我从未料到会有这样一本书,它谈论的是美国社会,其中观点却更适用于当前中国社会,但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出版于1983年的《格调》(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却恰恰是这样;他对美国中产阶级身份焦虑的刻薄描绘,至少在今天看来已相当过时,而他所推崇的“另类”生活态度,则随着自由职业群体的扩大和“蜜罐一代”的成年,也早已算不上另类。

倒是在中国,我们随处都能真切感受到他所描绘的(more...)

标签: | | | | | |
4889
身份焦虑也是繁荣的动力 辉格 2013年12月28日 我从未料到会有这样一本书,它谈论的是美国社会,其中观点却更适用于当前中国社会,但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出版于1983年的《格调》(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却恰恰是这样;他对美国中产阶级身份焦虑的刻薄描绘,至少在今天看来已相当过时,而他所推崇的“另类”生活态度,则随着自由职业群体的扩大和“蜜罐一代”的成年,也早已算不上另类。 倒是在中国,我们随处都能真切感受到他所描绘的中产焦虑,城市白领勒紧裤带只为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对借以彰显身份的消费品牌和时尚元素的追逐近乎狂热,父母乃至祖父母为帮助子女实现中产梦不惜倾囊而出,大学毕业生宁可挤在大城市地下室忍受失业和低薪也不愿接受一份工资高得多的蓝领工作。 中产阶级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就过得很累,比如在谈论一件商品或作品时,特别重视那些符号性的元素:它是属于什么风格什么流派的?够不够纯正和正宗?真的是纯手工制作吗?而不是它们带给自己的直接感受:味道真好,听着真舒服。 因为和直接感受相比,符号更适合用来标示身份;很多人即便在试图显示自己的品味、个性和思想深度时,也要借助某个符号化的名人,因为他们自己实在没什么品味、个性和思想,这一点,看看每本畅销书上都有的腰封就知道了。 不过,尽管中产阶级被福塞尔贬得一无是处,我倒想为他们说几句公道话;首先,福塞尔的描述显然带着严重的偏见,毒舌并不只是他的风格,因为他几乎从不把这条毒舌指向他所划分的最上面那两个等级,而他推崇的另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需要很有钱的贵族”。 总体上看,中产阶级确实很焦虑,活得很累,而且这确实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这未必是坏事,只要没有达到病态的程度,这种焦虑也是文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有些人有着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可以不依赖外部激励而持续追求自己的目标,但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对于大多数人,努力工作需要一种价值氛围和外部激励。 正是因为在意别人看法,他们才勤奋工作,努力维持一个体面生活,才辛苦攒钱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以便未来出人头地或至少也过得体面;也正是因为在意别人看法,他们才处处谨慎,精打细算,不去赌博酗酒染上毒瘾,及时归还贷款,不让自己面临失业和破产的危险,以免失去好不容易维持着的地位;也正是对体面的需求,才让他们在当今福利社会中保持着对接受施舍和领取福利的羞耻感。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在意别人看法,他们才更尊重社会规范,重视个人声誉,小心处理人际关系,谨守习俗和法律,因为道德规范正是在人们相互注视、评价和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之中形成并得以维持的,所以福塞尔也承认,中产阶级最守规矩也最重视道德——尽管他不认为那是个优点。 焦虑所带来的压力,就像推动生物进化的生存竞争和选择压力,也推动着文明进步,说明这一点的最佳例证是维多利亚时代,从狄更斯等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那时候的身份焦虑同样普遍而强烈,但正是这种焦虑,塑造了极富进取心的维多利亚企业家,积极向上的维多利亚个人主义,严谨的维多利亚道德观,还有理性、克制、富有荣誉感的维多利亚绅士,与之相应的,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繁荣与进步年代。 当然,焦虑不一定带来繁荣,不同的制度环境会将其引到不同的方向上,对身份与地位的渴求可能激励人们积极创业、努力工作,也可能促使他们去考公务员、攀附权贵、谋求加官进爵,更多的人会选择哪个努力方向,还要看制度环境所提供的、让人们可以借以向上爬升的社会阶梯中,哪条更宽阔、更易于接近、更有前途。
[微言]人民与选择

【2013-12-18】

@萧–瀚微博257世:回复@黄章晋ster :一个人口通常是敌方民族数百倍的民族动辄被征服,实在是只有烂泥鼻涕民族才能达到的境界。怪罪外因当然很容易,问题是我们不是北韩波兰这样的小国,而是世界上数三数四的大国。

@萧–瀚微博257世:如果你说共产党是中国人自己选择的,据说是热愛人民的就会跳起来说,你这是对人民的污蔑,人民何曾有过选票。我是这么看的,能不能拿到选票本身就是人民自己的选择,其次,当年共产党几百万大军都是天兵天将,跟中国人没关系的吗?那么多人因为反国民党就入共产党,都是外星人吗?

@茶博未: 从语义上讲,po主没说错呵。“人民”这个提法反是有点隔应,但作为主语,也不总是个非法的。如果认为人民这个集体名词是有自由意志的,“(more...)

标签: | |
4950
【2013-12-18】 @萧--瀚微博257世:回复@黄章晋ster :一个人口通常是敌方民族数百倍的民族动辄被征服,实在是只有烂泥鼻涕民族才能达到的境界。怪罪外因当然很容易,问题是我们不是北韩波兰这样的小国,而是世界上数三数四的大国。 @萧--瀚微博257世:如果你说共产党是中国人自己选择的,据说是热愛人民的就会跳起来说,你这是对人民的污蔑,人民何曾有过选票。我是这么看的,能不能拿到选票本身就是人民自己的选择,其次,当年共产党几百万大军都是天兵天将,跟中国人没关系的吗?那么多人因为反国民党就入共产党,都是外星人吗? @茶博未: 从语义上讲,po主没说错呵。“人民”这个提法反是有点隔应,但作为主语,也不总是个非法的。如果认为人民这个集体名词是有自由意志的,“选择”被这么用就没什么问题,除非TG从诞生开始就7x24地用枪指着“人民”的头 @whigzhou: “人民”是合法的主语,但不能(在此类意义上)成为“选择”的主语 @whigzhou: “选择”可以区分成很多种,只有基于自由意志的主动选择,才与道德/政治责任有关,而人民,既没有自由意志,其对统治者的选择也不是主动的 @whigzhou: 我选择烤鸡腿作为午餐,狮子选择幼弱的羚羊作为攻击目标,筛子选择了直径大于5毫米的砂子,盐碱地选择了耐盐碱植物,都是选择,但性质大不相同 @whigzhou: 生物学家使用“选择”一词时,通指所有这些类型,包括无意识的和被动的选择,比如性选择的意思可以是:雌性抵抗强奸的能力对雄性的体能构成了选择,即,她们选择出了哪些体能足以压过雌性抵抗能力的强奸者 @whigzhou: 显然,在最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民选择了统治者 @whigzhou: 但如果你因此而认定他们对此选择负有道德/政治责任,那就相当于对被强奸者的妇女说:给定你的抵抗能力,甲的体能不足以强奸你,而乙的体能更强,强奸成功了,所以是你自己从甲乙之中选择了乙,你活该 @茶博未:同意这些选择的性质很不一样。我感觉,人民,和公司等一样,在作为主语的合法性上,介于个人和筛子之间。说一个词有没有自由意志的一般判据是什么?是什么理由把线划在那里? @whigzhou: 公司有着清晰可辨的决策机制,人民呢?公司有着清晰可辨的利益,人民呢?公司有着清晰可辨的责任边界,人民呢? @茶博未:有没有自由意志的一般判据是什么?是什么理由把线划在那里? @whigzhou: 起码条件是,要有稳定的目标/利益,有能力进行意志/意思表达,理解其他主体的意思表达,能够进行沟通和谈判,能够达成契约并承担责任,我在旧文《动物权利不是动物的权利》 http://t.cn/zOyDEBY 稍稍提到过 @茶博未:一巢蚂蚁或蜜蜂,好象有清晰可辨的决策输出、利益,责任边界好象比较勉强。。等等,好象是确认有自由意志以后,才说他有责任的吧? @whigzhou: 对,动物都有这些能力,可是还没有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能力 @黄章晋ster:不知道萧瀚老师是因为心中痛楚所以不顾基本通识通史,还是本来就缺乏基本通识通史? @whigzhou: 假如我们承认“人民”包括了人口多数的话,那么粗略的说,缺乏组织的人民对统治者的选择,都是无意识的和被动的,即便在民主社会,这种选择的主动性也是很弱的,其意识程度也是很低的 @沉默的右手:我觉得原博的意思是指大部分人,至少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大部分人是主动选择的,比如这句“那么多人因为反国民党就入共产党,都是外星人吗?” @whigzhou: “那么多”是多少?“至少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大部分”这个“至少是”一下子缩减了几个数量级? @黄章晋ster:您提出的这个现象,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正好(@大象公会 )正在做这个话题的准备,我估计到时候会以前后连续的三篇文章试图来分析这个现象 @whigzhou: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时,有多少人口N倍于蒙古人的民族“选择”了大汗啊,有组织的少数控制无组织的多数,是历史常态,比的是组织效率 @whigzhou: 人民当然也在选择,但这种选择(较好情况下)只是盐碱地对耐盐碱植物的选择,或(较坏情况下)妇女抵抗力对强奸者体能的选择  
[饭文]众筹之后会是什么?

众筹之后会是什么?
辉格
2013年12月18日

继去年的团购之后,众筹成了今年的新热点,和团购相比,其形式和覆盖领域也更多样化,从慈善性项目,到预订式开发生产,再到股权筹集,近来更扩展到了新闻业的深度调查项目;相比团购,众筹模式更直接的抓住了需求提前表达这一传统模式无法做到的要点,而不是依靠批量折扣,其未来发展似乎更有看头。

从C2C、B2B到B2C,从团购到团订,从众包到众筹,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可谓层出不穷;在上述发展的早期阶段,变化主要的在于商品和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的流动方式,流动的拓扑结构被改变了,特别是消除了大量中间环节,而在新近出现的众包和众筹中,更深刻的改变出现了:参与者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不同角色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起来了。

一个企业组织起必要的资源,设计生产出商品,把它卖给消费者,后(more...)

标签: |
4842
众筹之后会是什么? 辉格 2013年12月18日 继去年的团购之后,众筹成了今年的新热点,和团购相比,其形式和覆盖领域也更多样化,从慈善性项目,到预订式开发生产,再到股权筹集,近来更扩展到了新闻业的深度调查项目;相比团购,众筹模式更直接的抓住了需求提前表达这一传统模式无法做到的要点,而不是依靠批量折扣,其未来发展似乎更有看头。 从C2C、B2B到B2C,从团购到团订,从众包到众筹,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可谓层出不穷;在上述发展的早期阶段,变化主要的在于商品和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的流动方式,流动的拓扑结构被改变了,特别是消除了大量中间环节,而在新近出现的众包和众筹中,更深刻的改变出现了:参与者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不同角色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起来了。 一个企业组织起必要的资源,设计生产出商品,把它卖给消费者,后者再用它满足某些需求,这一过程涉及了各种参与者,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每种角色执行了上述过程的若干项功能,并从中获得回报,这些回报包括了:

1)创造某种东西所带来的成就感; 2)参与某个创造过程的满足感; 3)看到某种东西被创造出来的满足感; 4)看到某人获得创造成就的满足感; 5)享受被创造出来的东西; 6)知道某种东西在被人消费的满足感; 7)看到某人享受某种东西的满足感; 8)获取要素租金; 9)获取工资; 10)获取企业红利; 11)其它类似于(4)或(6)的高阶满足;

传统分析中,通常只有第5、8、9、10项得到考虑,但实际上其余各项也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忽视它们就难以识别和理解某些角色的行为,比如慈善家,他们的满足来自看到某种商品被某些他们希望帮助的人消费(6),而不是自己消费(5),比如某位父亲,他的满足来自看到儿子在创造神奇的东西(2),但他可能并不理解那到底是什么,也说不上喜欢,再如某位母亲,她的满足来自看到儿子在开心的玩着某种玩具(7),即便她看不出那有什么好玩。 通过译书这个例子或许可以更直观的说明我的意思:学者甲很欣赏和推崇某本英文书,希望它被译成中文(3),他找到同样很喜欢该书内容的学生乙,后者觉得翻译该书是个荣耀(2),为了筹集资金,甲乙向读者发起众筹,读者丙读过该书,并希望出现中译本(3),于是捐了一小笔钱,读者丁被该书主题所吸引,并且信赖甲的眼光,于是预订一本(5),为加快译书进度,乙雇佣职业翻译丁为助手,后者按字数拿工资(9)。 在传统的产业模式中,上述功能和相应的回报通常都以固定的搭配组合在各种职业身份之中,比如天使投资人组合了(3)和(10),企业家组合了(1)(3)(10),雇员组合了(2)和(9)……然而,类似众包和众筹这样的新模式,看来将打破职业身份的界线,让参与者可以更灵活的意图参与不同的事业,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型搭配,或许还会创造出一些新角色。 比如,你不必成为职业投资家,也可以为你乐见其成的项目提供一小笔投资,不必成为企业的雇员,也可以为它所从事的事业出一份力,参与完成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你甚至可以仅仅构思、描述和发起一个项目,而让其他更有精力和经验的人去完成后续实现过程,或者,你只是扮演项目布道者的角色,凭借你的表达能力和号召力去招募参与者。 实际上,在传统模式中,也有一些生产消费活动的角色搭配是比较特别的,比如有些蔬菜合作社,每位入股者分得一块地,不必自己种,有雇员代为打理,股东回报就是这块地里产出的蔬菜;再如几个家庭的烧烤聚餐,各带食料,共同加工,将生产和消费组合在了一起,其回报几乎囊括了从(1)到(7)的全部。 由于社交网络(A)能够在庞大人群中找出志趣相投的少数,(B)有着可信的提前意愿表达机制(当然还需要借助支付工具),(C)高效率的协调组织手段,因而众筹模式下的角色搭配将更为灵活,它可以为各种另类搭配找到更多适用项目,而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一些原本不可能开展的项目变得可行。 当然,这些还仅仅是猜测,现实发展总是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微言]意志的强与弱

【2013-12-18】

@姚宇琦_ 这是一个纠结我很久的问题 http://weibo.com/3243036500/AnLwpajHI 求@whigzhou 推荐几本有关自由意志的书

@whigzhou: Daniel Dennett的Elbow Room http://t.cn/zO58uyZ 和Freedom Evolves http://t.cn/zO9sWiQ 我在去年的一个讨论中曾简单介绍过Dennett的自由意志理论,另外,下面两篇旧文的部分段落也提到了你所纠结的问题:《兰德热潮与个人主义》 http://t.cn/zjRUzoZ 《冷却时代的文化禀赋》 http://t.cn/zjaR0px< (more...)

标签: |
4947
【2013-12-18】 @姚宇琦_ 这是一个纠结我很久的问题 http://weibo.com/3243036500/AnLwpajHI 求@whigzhou 推荐几本有关自由意志的书 @whigzhou: Daniel Dennett的Elbow Room http://t.cn/zO58uyZ 和Freedom Evolves http://t.cn/zO9sWiQ 我在去年的一个讨论中曾简单介绍过Dennett的自由意志理论,另外,下面两篇旧文的部分段落也提到了你所纠结的问题:《兰德热潮与个人主义》 http://t.cn/zjRUzoZ 《冷却时代的文化禀赋》 http://t.cn/zjaR0px @whigzhou: 我在去年的一个讨论中曾简单介绍过Dennett的自由意志理论 @whigzhou: 《作为一种心理功能的自由意志》 http://t.cn/zWMjfha @whigzhou: “你在做的真的是你自己想做的吗?……一定排除不被某些因素影响的可能吗?”——任何行为都不能排除“被某些因素影响的可能”,但这并不能否定该行为“真的是你自己想做的”,假如一项决定找不出任何原因,我们通常并不说那是“自由的”,而会说“那是荒谬的、疯狂的、难以理解的” @whigzhou: 不过,原帖中第二页里的话是有意义的,同为自由意志,也存在强与弱的区分,意志较弱者,易受当前环境影响,但意志较强者并非不受影响,因为他的当前意志本身就是早先影响的结果,所谓“早先影响”,包括他的个人生活史,也包括他经由遗传而获得生物进化史,还有经由教化而获得的文化进化史 @姚宇琦_:是不是可以说意志强者是部分意志弱者的后期产物?或者说意志强弱是就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而论的? @whigzhou: 嗯,与他们童年/少年/青年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自己相比,成人的意志更强,也就是更不容易被当前外部条件所摆布,小孩容易被几颗糖果引诱去做被要求的事情,青年也容易被煽动 @whigzhou: 所谓意志强,就是有一个更为丰厚饱满的自我,因而在共同决定其行为输出的诸因素中,这个自我所起的作用较大,因而其行为更难以仅从外部条件中推知 @whigzhou: 比如一块石头,完全没有自我,其行为可以从外部条件和物理定律完全推知,而推知一条狗的行为,就需要了解一些它的内部状态,比如它是饥是饱,闻到过我的味道没有,但和人相比,预测一条狗的行为所需要了解的内部信息,还是要少得多,用一根肉骨头引出你希望的行为,也容易得多 @喂羊的月亮熊:怎么能让自我更丰厚饱满? @whigzhou: 多体验,多品味,多反思,形成更多个人偏好、信念和价值观,品味得多,自己点菜的欲望就会更强,总是把点菜机会拱手让人的,意志就弱了,对吧? @姚宇琦_:但是更丰富饱满的自我是更好的吗?身边的同学他们的意志也许很弱而易被左右,但他们在这种虚拟的意识里普遍过的很开心,相反在看透这些,较强的意志控制冲动/抑制行为,我肤浅的觉得不如他们过的快乐。这不得不怀疑到底哪个是真的?而人是不是最终都会变得世故? @whigzhou: 做一头饱食终日的快乐猪,或许也不错,前提是你要足够笨足够糊涂,如果你不够糊涂,那就只好让自己丰厚坚韧一点 @姚宇琦_:这么丰富以后恐怕会很累吧?总是点菜,也挺烦 @whigzhou: 对,选择既是自由也是负担,有多少意志、多强的意志才好,哪方面的意志才重要,这问题恐怕只有自己能回答,不过,答案通常会介于如下两个极端之间:1)我的所有愿望都满足了,剩下的都随便;2)唯一能让我满意的是登陆火星,其他一切都是狗屎  
[微言]动词减少和被动语态

【2013-12-16】

@whigzhou: 语言粗俗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动词减少,什么都是“搞、干、做、do”

@whigzhou: 49年后,汉语经历了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粗俗化过程,因为老大粗光荣嘛,所有人争先恐后学贫下中农腔调说话

@whigzhou: 而且,因为下级在上级面前不得不文雅一些,所以“有资格用最粗俗的腔调说话”成了一种权势和地位的新标志

@ripple王小贝:最恨滥用被字句。“被”字在中文里暗含贬义,不能等同于passive voice.< (more...)

标签:
4939
【2013-12-16】 @whigzhou: 语言粗俗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动词减少,什么都是“搞、干、做、do” @whigzhou: 49年后,汉语经历了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粗俗化过程,因为老大粗光荣嘛,所有人争先恐后学贫下中农腔调说话 @whigzhou: 而且,因为下级在上级面前不得不文雅一些,所以“有资格用最粗俗的腔调说话”成了一种权势和地位的新标志 @ripple王小贝:最恨滥用被字句。“被”字在中文里暗含贬义,不能等同于passive voice. @whigzhou: 使用被动语态常常是为了隐藏主语,用于将个人责任变成所谓社会责任,或将个人意志伪装成所谓集体意志/历史使命,社会主义者惯用前者,极权主义者擅长后者,最早发现这情况的好像是George Orwell @whigzhou: 另一用途是政治正确,当强奸案嫌犯是黑人时,主语最好隐藏,至少别出现在标题和前150个字符中 @innesfry:是,如果是正面人物,就适用“一滴血法则”(有一滴黑人的血就算黑人);如果是负面人物,就适用被动语态  
[微言]文化因素

【2013-12-16】

@局外人c的空间 最近读了几本马特里德利的生物学科普读物,涨姿势了。历史研究不外围绕集体行动和个体策略进行,似乎,理解人类进化机制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吧?似乎,生物学比较物理学对历史研究更有价值,我肤浅的这样理解。@whigzhou 的海德沙龙有很不错的书单,当然不仅是生物学的,很受益。

@踢星星:就是这么说,我就认为从环境与人互动的生态学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历史。但是辉总貌似不认同,这种事辉总还是很保守稳重的

@whigzhou: 我更喜欢雪球隐喻:文化就像在环境中滚(more...)

标签: |
4943
【2013-12-16】 @局外人c的空间 最近读了几本马特里德利的生物学科普读物,涨姿势了。历史研究不外围绕集体行动和个体策略进行,似乎,理解人类进化机制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吧?似乎,生物学比较物理学对历史研究更有价值,我肤浅的这样理解。@whigzhou 的海德沙龙有很不错的书单,当然不仅是生物学的,很受益。 @踢星星:就是这么说,我就认为从环境与人互动的生态学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历史。但是辉总貌似不认同,这种事辉总还是很保守稳重的 @whigzhou: 我更喜欢雪球隐喻:文化就像在环境中滚动着的雪球,将环境影响内化为当前的文化特性,并影响后续历史,随着雪球越滚越大,文化因素在历史解释中也愈发重要 @whigzhou: 我说的文化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和制度 @whigzhou: 雪球能越滚越大,是因为文化的可积累性,可积累性是逐步获得的,其中几个关键发展节点是:语言、市场、文字和科学 @夏佑至:很多时候,环境因素隐藏在文化因素背后,将支配性的结构变成了符号之间冲突。 @whigzhou: 是,而且会有时间上的延迟和空间上的移位 @踢星星:文化视角的历史解释追问下去,往往进入神秘主义的自解释困境。 @whigzhou: 嗯,所以在享用文化人类学的美餐之前,先要打几支疫苗,比如马尔萨斯、进化论,还有布罗代尔  
[微言]NGO工作原则

【2013-12-09】

抱歉,此微博不适宜对外公开。如需帮助,请联系客服。http://t.cn/z0D6ZaQ

@绿色和平:孟老师提到的第2点,我们做过详尽研究,分析了整个京津冀的污染物清单,发现:煤炭燃烧排放出的大气污染物是整个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最大根源。从行业来看,煤电、钢铁和水泥生产是京津冀首要的“污染”行业,详见《雾霾真相》:http://t.cn/8kGsrEL

@whigzhou: 誓死反对核电!

@取个冷名过夏天:为啥反对核电?求科普

@whi(more...)

标签: |
4937
【2013-12-09】 抱歉,此微博不适宜对外公开。如需帮助,请联系客服。http://t.cn/z0D6ZaQ @绿色和平:孟老师提到的第2点,我们做过详尽研究,分析了整个京津冀的污染物清单,发现:煤炭燃烧排放出的大气污染物是整个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最大根源。从行业来看,煤电、钢铁和水泥生产是京津冀首要的“污染”行业,详见《雾霾真相》:http://t.cn/8kGsrEL @whigzhou: 誓死反对核电! @取个冷名过夏天:为啥反对核电?求科普 @whigzhou: 因为有了核电就不会剩下煤电了,那你让我抗议什么去?也不需要风电和光电了,那你让我赞同什么去? @whigzhou: NGO组织原则:你抗议的,必须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东西,你呼吁的,必须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事情 @whigzhou: 由此得出NGO行动原则:确保你抗议的东西不会消失,确保你呼吁的事情不会出现 @whigzhou: 我从2006年就开始思考绿和为何反对核电的问题,最近才悟出其中道理  
[饭文]资产泡沫在哪里?

资产泡沫在哪里?
辉格
2013年12月3日

近来,随着美国股市连创历史新高,金融业界谈论泡沫的声音又多了起来,除了鲁比尼和罗杰斯之类多年来喋喋不休的末日论者之外,像法兴和瑞士联合这样的大型机构也开始发出警告,最近,前国会议员、里根政府的预算局长大卫·斯托克曼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与此同时,格林斯潘和麦肯锡则明确表示,当前美国股市不存在泡沫。

从某些迹象看,泡沫论者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市场流动性充裕,大量热钱在四处寻找机会,在任何看起来像是个机会的地方,他们都当仁不让的掀起了一个个投机热潮,从黄金、农地、团购,到艺术品,当然,还有比特币和其他去中心化电子货币所引发的最新投机狂热。

但另一方面,通常指(more...)

标签: | | | |
4751
资产泡沫在哪里? 辉格 2013年12月3日 近来,随着美国股市连创历史新高,金融业界谈论泡沫的声音又多了起来,除了鲁比尼和罗杰斯之类多年来喋喋不休的末日论者之外,像法兴和瑞士联合这样的大型机构也开始发出警告,最近,前国会议员、里根政府的预算局长大卫·斯托克曼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与此同时,格林斯潘和麦肯锡则明确表示,当前美国股市不存在泡沫。 从某些迹象看,泡沫论者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市场流动性充裕,大量热钱在四处寻找机会,在任何看起来像是个机会的地方,他们都当仁不让的掀起了一个个投机热潮,从黄金、农地、团购,到艺术品,当然,还有比特币和其他去中心化电子货币所引发的最新投机狂热。 但另一方面,通常指示经济过热的那些指标,却并未表现出多少热度,石油矿产等初级品价格平稳,要素租金没有涨,基础设施没有出现高压迹象,波罗的海指数也处于历史低位;股市虽屡创新高,但这与美国企业的优异表现基本相称,也与美国经济的复苏同步,尽管失业率仍然高企,但股市与企业表现的关系更直接。 其实,和此前的末日论和黄金热一样,这些泡沫论与其说是对现状的判断,不如说是对货币政策的不满,实际上,从美联储执行量化宽松政策以来,这些人一直在预言恶性通货膨胀,但四五年过去了,通胀根本没有发生,更别说恶性了。 可是,当初的预言者没有一个承认错误,他们要么装聋作哑,要么辩解说,不能(像官方统计部门那样)只用CPI衡量通胀水平,虽然消费品价格没涨,但通胀也可以表现为要素和资产价格上涨,而资产泡沫便是通胀表现之一。 问题是,假如生产率没变,作为生产要素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很快会推动消费品成本上升,继而价格上涨,尽管上涨幅度可能小于前者;所以,资产价格大涨的同时消费品价格没涨,要么是因为生产率大幅提高了,要么是价格大涨的那些资产根本不是生产要素。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意味着同样多的要素能比以前产出更多的消费品,因而这些要素资产相对于消费品的价值提高了,换句话说,按既有货币单位衡量,生活成本不变的同时,财富增加了,怎么看这都不是坏事;而另一方面,货币体系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保持了消费物价稳定,这也正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宗旨所在,当前事态只不过表明它成功的执行了其政策。 不过,这更像是金融危机前十几年而不是近几年所发生的情况,那十几年,得益于全球性要素再配置、产业链重组和技术进步,资源类要素价格大涨的同时,美国的消费物价非但没上升,反而还有所下降;而危机后几年,尽管生产率仍在提高,要素价格也有所回升,但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所以,实际情况看上去更像是第二种:确实有一些资产的价格上涨了,但那主要不是要素类资产,即可以作为要素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而是储蓄性的和投机性的资产,比如起初的黄金和艺术品,以及最近的比特币,当然还有股票;和生产要素不同,这些资产的价格上涨不会推动生产成本上升。 假如上述分析成立,那么确实可以说,存在资产泡沫,但那主要是非要素资产的泡沫,这种泡沫不会从成本一侧推动通胀,但它可能会通过财富效应而从需求侧拉动通胀,因为资产价格上升让其主人感觉更富有了,因而可能更多的消费和投资,但这只是可能,实际情况表明,这并未发生。 这或许是因为,从这些资产泡沫中获益的人原本就很富有,其消费对财富已失去弹性,账面财富增加已不能影响其消费水平;同时,由于流动性原本就很充裕,财富增加也不能影响其投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此前没有做更多投资,只是因为没有看到好的投资机会,而不是因为缺钱,而这一状态也正是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结果;这样,财富效应无论在消费和投资方面都无法起效。 上述图景,与对货币体系的传统理解是格格不入的,传统上,通常认为央行的低利率和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消费和投资扩张,最终推动物价上涨,但最近这个经济周期的经验揭示了,这种情况只会发生两种条件下,一种是,扩张的货币直接由政府花出去,即在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执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另一种是,货币不足是经济体系的常态。 在财政开支得到有效约束的国家,第一个条件已被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第二个条件,看来已经被高度发展了的现代信用货币体系和日臻成熟的货币政策所消除;回顾的看,传统经济体系中,货币永远是不足的,所以,任何时候,只要提高有效货币量,都会促进投资和消费(恶性通胀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有效货币量,因为它促使人们逃离货币)。 然而在当代,银行业所建立的信用机制,已经能为任何规模、以任何速度增长的经济创造出足够多的货币,而同时,事实也表明,无论流动性多充裕,利率多低,假如看不到盈利前景,企业家也不会做更多的投资,同样,假如看不到未来收入改善的前景,消费者也不会更多的贷款消费,即便他们想,银行也不会贷给他们。 这样,除非央行通过法定储备率和杠杆率来勒紧货币,否则货币量(或更一般地说,流动性)不再是投资和消费的瓶颈,瓶颈只是看待机会和未来的乐观程度;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央行便可以在经济低谷期放手实施宽松政策,从而确保消费和投资不会因为货币不足而得到抑制,因为只要财政开支得到约束,只要普遍乐观氛围尚未形成,货币再宽松,流动性再多,也不会变成投资和消费,进而推动通胀。 唯一的副作用是产生一些资产泡沫,但如上面所分析,只要财富效应不起作用(它需要乐观氛围才能起作用),资产泡沫就不会转变成通胀,不妨听任其自生自灭,直到财富效应开始显现出来(比如因资产价格上升而导致抵押贷款规模扩张),再放弃量化宽松和零利率政策不迟;这一策略,正是美联储特别是伯南克从大萧条中学到的最宝贵经验,也正是对该策略的坚定执行,避免了这次金融危机变成另一次大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