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53: 地权改革有望激活农村经济

地权改革有望激活农村经济
辉格
2008年10月8日

据报道,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上,围绕土地制度的新一轮农村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从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甚至永久化,并赋予其出租、抵押、转让和继承的权利。这样一来,土地承包权将更加趋近于成为一项清晰完整的现代产权。此前几年,林权改革已经从试点到全面铺开,获得了良好效果,并得到决策当局的认可,本轮改革实际上是将林权改革延伸到了利益关系更为重大和复杂的耕地。这是自三十年前推行农村家庭承包制以来最重大的改革,将为农民利用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建立坚实的权利基础和财务条件,将为农村和城镇经济带来新一轮繁荣,实为可喜。

在诸多财产权利中,土地和建于土地之上的住宅,历来是最根本的一项,它为个人和家庭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信心和保障,所谓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一项现代产权,区别于古代基于等级结构的身份属性,表现为出租、抵押和转让的可流通性是其关键特征,西欧从中世纪封建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变迁的过程,正是以土地摆脱封建关系而获得流动性为发端,土地流动随后带动了劳动力流动,最终瓦解了封建结构和人身依附,造就了近代市民社会,为此后的工业革命和经济繁荣建立了基础。

家庭承包制将土地权利落实到个人和家庭,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项重大进步,但它把土地权利跟村民身份和户籍关系捆绑在一起,排除了流动性,因而离现代产权还很远。在这一局限下,承包制在起初给农村带来近十年繁荣后,便失去了动力,此后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常常在进城寻找机会和荒弃甚至失去土地之间陷入两难:发展的机会在城市,而安身立命之本在农村。结果我们看到:每年春节几亿农民奔波于千山万水之间,大学生宁可自费上学也不愿放弃农村户籍,大批打工者留在农村的孩子只能由祖辈照料,许多农民在老家盖起了三层楼却常年挤在城市多户合住的出租房里。

本轮地权改革将改变这一局面,获得流动性后的土地将通过市场的要素配置功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价值最大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的经济地位也将大为改观。比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土地产权将成为农民最重要的家庭金融资产,为农民从事各种投资和经营活动提供坚实的金融基础,这一基础,加上近年来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业的开放,将使这些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有机会被发现和利用,这一发展前景,不亚于城市住房产权改革所带来的房地产和住房信贷大繁荣,是激活农村经济的一大契机。

在城市我们看到,一旦住房产权明确并获得流动性,便会催生住房交易市场,从而使住房形成易于观察的市价,而稳定且可观察的市价是银行对资产进行价值和风险评估的基础,银行据此向资产所有者或潜在购买者提供信贷支持。这一价值发现的过程是经济摆脱传统社会那种艰难而缓慢的自我积累而借助现代金融体系获得高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国经济起飞的关键转折所在。住房改革以来,巨额财富似乎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了出来,建筑、材料、机械、能源等各行业在房地产业带动下延续了近十年的普遍繁荣,奥妙便在其中。

可以期望,地权改革将在农村引发类似的价值发现过程,通过流通,土地的价值将得到有效评估,银行据此可为农民在城市安家就业、子女教育、规模化种植、现代养殖等等投资和经营活动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他们及早跨过艰难的积累过程,实现高速发展。同时,刚刚起步的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业,也将伴随这一过程而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传闻中的改革方案也有不足之处,土地的流通权仍然被限制在农业和农村以内,变更用途时仍需经过征地环节。很明显,这是为了保证地方财政利益,经过前些年的税制和财政分配制度改革,今天的地方政府已经对土地收益形成严重的财政依赖。这是事实,但并非不可克服,政府的耕地保护政策、城乡规划和土地收益,可以通过对地权转让的实行差异税率来实现,用被动审核和征税来替代主动规划和征地,这样可以让土地流动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实现,并且更大程度的让农民分享到价值发现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

今年以来,经济遭遇诸多不利,许多行业陷入停滞甚至衰退,整体增长速度也在放缓,不少学者提出了经济刺激方案。比起短期货币、财政和市场介入的刺激方案来,推进制度改革无疑是最好的刺激,通过明确权利来释放个体活力,它没有副作用,不会扭曲市场,也不会加大金融风险。我们期待它在继承包制、出口加工、城市房地产之后,为经济带来新一轮发展浪潮。

相关文章

标签: | | |
601
地权改革有望激活农村经济 辉格 2008年10月8日 据报道,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上,围绕土地制度的新一轮农村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从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甚至永久化,并赋予其出租、抵押、转让和继承的权利。这样一来,土地承包权将更加趋近于成为一项清晰完整的现代产权。此前几年,林权改革已经从试点到全面铺开,获得了良好效果,并得到决策当局的认可,本轮改革实际上是将林权改革延伸到了利益关系更为重大和复杂的耕地。这是自三十年前推行农村家庭承包制以来最重大的改革,将为农民利用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建立坚实的权利基础和财务条件,将为农村和城镇经济带来新一轮繁荣,实为可喜。 在诸多财产权利中,土地和建于土地之上的住宅,历来是最根本的一项,它为个人和家庭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信心和保障,所谓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一项现代产权,区别于古代基于等级结构的身份属性,表现为出租、抵押和转让的可流通性是其关键特征,西欧从中世纪封建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变迁的过程,正是以土地摆脱封建关系而获得流动性为发端,土地流动随后带动了劳动力流动,最终瓦解了封建结构和人身依附,造就了近代市民社会,为此后的工业革命和经济繁荣建立了基础。 家庭承包制将土地权利落实到个人和家庭,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项重大进步,但它把土地权利跟村民身份和户籍关系捆绑在一起,排除了流动性,因而离现代产权还很远。在这一局限下,承包制在起初给农村带来近十年繁荣后,便失去了动力,此后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常常在进城寻找机会和荒弃甚至失去土地之间陷入两难:发展的机会在城市,而安身立命之本在农村。结果我们看到:每年春节几亿农民奔波于千山万水之间,大学生宁可自费上学也不愿放弃农村户籍,大批打工者留在农村的孩子只能由祖辈照料,许多农民在老家盖起了三层楼却常年挤在城市多户合住的出租房里。 本轮地权改革将改变这一局面,获得流动性后的土地将通过市场的要素配置功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价值最大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的经济地位也将大为改观。比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土地产权将成为农民最重要的家庭金融资产,为农民从事各种投资和经营活动提供坚实的金融基础,这一基础,加上近年来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业的开放,将使这些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有机会被发现和利用,这一发展前景,不亚于城市住房产权改革所带来的房地产和住房信贷大繁荣,是激活农村经济的一大契机。 在城市我们看到,一旦住房产权明确并获得流动性,便会催生住房交易市场,从而使住房形成易于观察的市价,而稳定且可观察的市价是银行对资产进行价值和风险评估的基础,银行据此向资产所有者或潜在购买者提供信贷支持。这一价值发现的过程是经济摆脱传统社会那种艰难而缓慢的自我积累而借助现代金融体系获得高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国经济起飞的关键转折所在。住房改革以来,巨额财富似乎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了出来,建筑、材料、机械、能源等各行业在房地产业带动下延续了近十年的普遍繁荣,奥妙便在其中。 可以期望,地权改革将在农村引发类似的价值发现过程,通过流通,土地的价值将得到有效评估,银行据此可为农民在城市安家就业、子女教育、规模化种植、现代养殖等等投资和经营活动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他们及早跨过艰难的积累过程,实现高速发展。同时,刚刚起步的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业,也将伴随这一过程而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传闻中的改革方案也有不足之处,土地的流通权仍然被限制在农业和农村以内,变更用途时仍需经过征地环节。很明显,这是为了保证地方财政利益,经过前些年的税制和财政分配制度改革,今天的地方政府已经对土地收益形成严重的财政依赖。这是事实,但并非不可克服,政府的耕地保护政策、城乡规划和土地收益,可以通过对地权转让的实行差异税率来实现,用被动审核和征税来替代主动规划和征地,这样可以让土地流动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实现,并且更大程度的让农民分享到价值发现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 今年以来,经济遭遇诸多不利,许多行业陷入停滞甚至衰退,整体增长速度也在放缓,不少学者提出了经济刺激方案。比起短期货币、财政和市场介入的刺激方案来,推进制度改革无疑是最好的刺激,通过明确权利来释放个体活力,它没有副作用,不会扭曲市场,也不会加大金融风险。我们期待它在继承包制、出口加工、城市房地产之后,为经济带来新一轮发展浪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