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思想背景
每个哲学问题,当它经受必要的分析和论证后,都将被发现,要么它其实根本不是哲学性的,要么其哲学性仅在于我们对词语和逻辑的运用。
——伯特兰·罗素,《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1914
经济学家的麦加,在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动力学之中。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每个人在观察和谈论世界时,都必须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带着一套预设的概念和假设,带着本能、生活史和各种自觉的理论所赋予你的偏见,这些预设和偏见体现在你说出的每一个句子和词汇之中,离开这副眼镜,你看到的只是一片混沌。
尽管如此,某种程度的客观性还是可以指望的,那将来自基于共同语言的有效对话,语言的共同性体现在对话者愿意采用同一组词汇和句式,而每个词汇和句式在他们头脑中所唤起的观念和联想,有着起码的相似性,由此使得对话可以持续下去。
作为评论作者,常有的一个困扰是,你的文章散落于各处,而你与特定读者的相遇也多少是随机的,因而通常没有机会让读者了解你的思想背景和讨论前提,而评论的篇幅也限制了你对此作出交待的能力,这就给理解和沟通带来了障碍。
好在这本结集给了我一个弥补的机会,同时博客也为此提供了便利,在此前各章各篇的导言、注释与后记里,我已尽量为所涉及的主题交待了一些我的知识背景和思想来源,其中提到了许多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和著作,包括每部分首页上的两段引文。
但这些还不够,所以在这最后部分的两章里,我想进一步交待一下我的思想背景,包括我的哲学倾向,所奉行的方法论原则,对一些基础问题的看法,还有我对事件发表评论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以及如何尝试避开我所意识到的常见类型的谬误,希望这些有助于你了解,我为何这样而不是那样说话,为何使用这种句式,为何选择这个角度,等等。
考虑到本书主题侧重于经济和产业评论,最后一章陈述了我对经济学的看法,我从经济学所获得的分析手段,使用这些手段时的一些保留,对它现状的不满,对它未来发展的一些期待,以及这些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可能关系的看法。
風紀委員 @ 2016-06-09, 17:44
关于什么是“哲学问题”,,
什么是哲学性?
[回复]
辉格 回复:
6月 9th, 2016 at 18:14
什么叫“酥脆”?尝一下就知道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