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发表的文章(4)

哀文#4:善款买的是什么?

善款买的是什么?
辉格
2008年5月19日

大难当前,善良的人们在悲痛之余,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慈悲之心令人钦佩和欣慰。不过,我还是想提醒人们,在捐助的时候,要留意辨别,选择恰当的捐助方式和慈善组织,确保你的捐助的确是在推动你所希望的目标。不恰当捐助非但无助于你的目标的达成,还会鼓励不良募捐组织的贪婪,损害慈善业的发展环境,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会严重伤害你原本想帮助的对象。

对于捐赠者,慈善是一种消费,他付出金钱、实物和精力,期望推动某个目标的实现,并从中得到满足。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义(more...)

标签: |
403
善款买的是什么? 辉格 2008年5月19日 大难当前,善良的人们在悲痛之余,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慈悲之心令人钦佩和欣慰。不过,我还是想提醒人们,在捐助的时候,要留意辨别,选择恰当的捐助方式和慈善组织,确保你的捐助的确是在推动你所希望的目标。不恰当捐助非但无助于你的目标的达成,还会鼓励不良募捐组织的贪婪,损害慈善业的发展环境,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会严重伤害你原本想帮助的对象。 对于捐赠者,慈善是一种消费,他付出金钱、实物和精力,期望推动某个目标的实现,并从中得到满足。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义,金钱和购买本身无所谓高尚或卑劣,用金钱所追求的那个目标才是价值判断的对象。所以,捐赠者在付出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用这代价购买的到底是什么?掏钱并不等于高尚,重要的是目标。仔细分析会发现,捐赠所追求的目标其实分多个层次。 首先是良心的安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你看到一群孩子因白内障而失明,怜悯油然而生,觉得不做点什么于心不安;其次是旁人的赞誉,善行不仅给你带来自豪和荣耀,也可让你周围的人了解你的善良,使得你们的相处和交往更加融洽,这种认知将为相互体谅和帮助创造良好条件,是形成社会道德氛围的有效途径;最后无疑也是最重要的,是引发捐助行为的那些痛苦的消除,这理应是慈善的核心目标。 幸运的是,恻隐之心和荣誉感根植于人类天性之中,它让我们本能的追求前两个目标,由此而使行善成为自然而普遍的举动;然而危险也正在于此,如果我们止步于这两个目标而忘却了治愈创伤和消除痛苦的核心目的,那么我们的慈悲之心就可能被利用来达到其他目的。捐助者需要明白,如果目标是治愈伤口,那么你在看到伤口时付出的善款就仅仅是预付款,受助者或作为中介的慈善组织必须用治愈的结果来报账,至此这笔购买才算完成,如此才能保证善款购买的是伤口的治愈,而不是伤口本身。 购买伤口?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并不少见。2006年深圳警方在为期一周的专项打击中,便破获了50多起拐卖、残害儿童并胁迫其沿街乞讨的案件,有些儿童原本残疾,被黑帮以两三千元的年租金从贫困乡村“租”来,而另一些则是被诱拐后遭到残害。在这些黑帮那里,利用善良民众的慈悲心,向他们展示和兜售伤口,已经成为一个产业。行善者在洒下同情眼泪,抛下硬币之后,良心得到抚慰,而没有索要治愈结果的报告,于是,善款购买了伤口。 需求创造供给,有人买就有人卖,出价越高卖方越起劲,没有伤口就制造出伤口,价格够高时甚至会有人自残待沽。因为缺少了报账环节,慈善的回路被短路了。指出这一逻辑显得十分冷酷,但事实无可回避。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报账环节必须被强化,捐赠者应仔细鉴别、慎重选择慈善组织,而后者应主动公布每一笔善款的使用细节和救助效果,如此才能确保善款被用来实现捐款人所希望的目标,而慈善业也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在面临巨大灾难时,常常听到一种说法: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计较这些,良心被狗吃了?急切心情可以体谅,但这种态度对于慈善业其实非常有害。慈善行动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从募集、采购、运送、对象认定、分发,到针对效果的回访、评估、统计、公告,这一连串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回路,其中任何环节的混乱和不透明都会给贪婪留出缺口,每个缺口都是一种诱惑,无数先例证明了,人是很难长期抵御诱惑的。 大地震制造了数不尽的悲剧和痛苦,如果能给我们留下什么,或许就是由灾难所激发的爱心和慈善了。若有幸以此为契机,我们尚显稚嫩的慈善业得以成熟和繁荣,我等生者也就有所可以告慰于受难者在天之灵了。而慈善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捐助者的审慎与明辨,也离不开慈善组织的透明化,慈善工作者不应把核查与监督视为麻烦或敌意,而应视之为捍卫自己神圣荣誉的盾牌而热情欢迎。
饭文#20: 海洋“私有化”?

(按:写此文时,灾难已经发生,但我还懵然无知,今天看起来,这文章的存在显得有点荒诞)

海洋“私有化”?
辉格
2008年5月12日

据报道,法国政府近日将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UNCLOS)提出涉及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申请,而就在上个月,UNCLOS通过了对澳大利亚类似申请的裁定,涉及多达250万平方公里海域。自从1997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UNCLOS以来,俄罗斯于2001年提出首个划界案,此后各沿海国家陆续提交了各自的划界案,(more...)

标签: | | | |
634

(按:写此文时,灾难已经发生,但我还懵然无知,今天看起来,这文章的存在显得有点荒诞)

海洋“私有化”?
辉格
2008年5月12日

据报道,法国政府近日将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UNCLOS]])提出涉及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申请,而就在上个月,UNCLOS通过了对澳大利亚类似申请的裁定,涉及多达250万平方公里海域。自从1997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UNCLOS以来,俄罗斯于2001年提出首个划界案,此后各沿海国家陆续提交了各自的划界案,或预告了提案时间。预计,在UNCLOS所规定的明年5月截至日之前,会有更多国家提出划界案。

在短短十几年中通过和平方式如此大规模的界定地球资源权利,是史无前例的,这分明是一场海洋“私有化”运动。随着航行、勘探、获取和运输等远洋资源开发所需的一系列技术日益成熟,海洋将变得越来越拥挤,人人有份、比谁手快的公海制度将难以避免的陷入公地悲剧,正如在陆地上曾经经历的那样,只有明确界定的权利才能避免公地悲剧,所幸的是,经过大陆上数千年的暴力争夺之后,人类已经开始学会如何和平的界定权利。

无论是对资源保护这一目标本身,还是可持续的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的需要,将权利明确到个体都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迄今为止能对这种权利提供保护的,唯有主权国家及其所支持的法律体系,所以,虽然海洋法公约只是把权利界定到主权国家而非个体,并非名副其实的“私有化”,它却是将权利进一步界定到个体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某公司要买下或承租一片海域进行开发,在现有制度条件下,唯有主权国家才是可信的最初卖家或出租人,也是有关契约的唯一法律保障。

长久以来,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以为商业性开发必然会破坏资源,这一误解使得民众对染指自然资源的“贪婪的商人”抱有警惕甚至敌意。实际上,正是缺乏权利界定才使开发成为掠夺和破坏——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地悲剧;相反,对一片资源拥有长期且可靠权利的人,无论他多么自私和贪婪,理所当然地最关心该资源的长久维持。

同时,只有当权利被明确界定时,那些希望出力保护资源的人,才能知道该去帮助谁。比如,如果亚马逊雨林属于具体的某个人,那么全世界的雨林保护者都可以在雨林得到维持的前提下付钱给他,像购买其它商品一样付钱购买继续雨林存在的好处,而现在,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没有所有权的农民把“属于全人类”的雨林一片片烧掉而束手无策。

随着海洋主权化的推进,可以期待,随之而来的将是大规模的开发权招标和承租,那将是真正的海洋私有化,将掀起一波海洋资源开发的热潮,这或许会在本世纪某个时候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面对此一前景,政府应利用其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在UNCLOS划界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并在划界所需的技术性工作上投入足够资源。

以我国现有的实力和国际地位,UNCLOS所提供的国际法框架,尽管不尽完美,却已是我国所能利用的最佳条件和机会了,积极主动的努力既可争得良好的结果,又可消除与周边国家的潜在冲突。倘若如愿,在谋得一份可观的国民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这一未来重要产业中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免于被排斥在外而错过又一轮发展机会的命运。

饭文#19: 弃购雅虎是微软的明智选择

弃购雅虎是微软的明智选择
辉格
2008年5月6日

微软刚刚放弃了对雅虎的并购努力,这是个明智的决定。并购雅虎不仅代价巨大,而且很可能把微软引向一条错误的道路,而放弃雅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反倒很可能迫使微软选择另一条更有希望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400亿美元足以让他大展身手,突破眼下的困境,在信息产业的未来格局中争得新的强势地位。

自从网络兴起以来,对于网络化计算的基础结构,始终存在背道而驰的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集中化,即强大的主机/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对应瘦客户端(可以瘦(more...)

标签: | |
635

弃购雅虎是微软的明智选择
辉格
2008年5月6日

微软刚刚放弃了对雅虎的并购努力,这是个明智的决定。并购雅虎不仅代价巨大,而且很可能把微软引向一条错误的道路,而放弃雅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反倒很可能迫使微软选择另一条更有希望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400亿美元足以让他大展身手,突破眼下的困境,在信息产业的未来格局中争得新的强势地位。

自从网络兴起以来,对于网络化计算的基础结构,始终存在背道而驰的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集中化,即强大的主机/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对应瘦客户端(可以瘦到只有浏览器),所有的数据存储、服务程序和应用逻辑都由服务端负责,客户端只负责用户交互,其极端形式便是谷歌正在倡导的云计算;第二种是分散化,每个节点可以既是服务器也是客户端,其应用组成由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偏好以及所拥有的资源自行配置,节点之间通过各种协议来通信、交互和共享资源,其极端形式是P2P。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一些折中方案。

第一种方案的好处是简化和普及,简单而统一的客户端让用户不必为各种应用背后的复杂性而操心,而最简化终端的成本也可以降到很低;第二种方案的优点是自由和灵活,可以让用户直接掌控自己的应用组合和信息内容,并按需采用最新技术,不必受限于服务商的功能限定。但自由是有代价的,直接掌控意味着用户必须应付由此带来的技术复杂性,这就限制了应用的普及。

两条道路之争实际上贯穿了整个信息技术发展史,主机时代是绝对集中化,而个人电脑出现最初就是为了打破集中控制,让用户获得自由发挥的空间。在PC时代,分散化成为主导,重心从主机经过小型机和工作站,最后转移到桌面,而这一过程也造就了微软的辉煌。很明显,微软的根本利益在于让分散化成为未来格局的主导,至少是重心之一,将尽可能多的功能保留在桌面上,这样才有理由说服用户继续购买他那日益庞大的桌面操作系统和应用套件;相反,如果桌面瘦到只剩下浏览器,就没人会在意操作系统,就像手机用户甚至很少注意到操作系统的存在。

在设计OS/2时,IBM曾为未来的网络世界规划了一个多层结构,后来OS/2败给了Win95,IBM也索性退出了PC领域,重回集中化道路。如今网络时代全面降临,IBM联手谷歌扯起云计算大旗卷土重来,微软该怎么办?如果跟着他们走集中化道路,微软优势何在?并购雅虎的举动暗示着微软决意要在这条路上和云战略正面对决,依我看这么做无异于东施效颦,胜算无多。

微软的最佳机会在于大力推动P2P。提起P2P,人们的印象多半是盗版文件共享,实际上通过P2P可以实现互联网上已有的各种应用,甚至可以更灵活更丰富,P2P之所以沦落为盗版的代名词,是因为缺乏盈利模式,因而缺乏资本支持,而微软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长期受冷落,P2P领域的收购成本很低,用雅虎市值的一小部分就可以在该领域进行大量收购,足以掀起一轮开发热潮。

通过P2P和IPv6,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电脑上建立个人网站,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容空间和共享目录,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相互提供服务、共享内容。在这样的架构中,个人电脑将是一个强大的网络节点而不仅仅是个终端,这才是庞大的Windows和桌面套件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当然,并非每个人都喜欢拥有和掌控自己的空间和应用组合,但日益扩展的网络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独立性、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创造的机会,而这条分散化的道路正是微软的机会所在,或许不会再有一统天下的霸权,但至少可以占据有分量的一壁江山。

饭文#18: 初级产品涨价: 短缺抑或恐慌?

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
辉格
2008年5月4日

商品价格,尤其是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中的一大景观。对此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涨的消费需求,由此大幅拉高了商品需求,同时,市场化、全球化和供应链革命降低了下游产品成本,结果,相对缺乏短期供给弹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便迅速上涨。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联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比如长期双赤字和低利率)导致美元过度疲软,令资产持有者丧失了对美元的信心,(more...)

标签: | | |
636

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
辉格
2008年5月4日

商品价格,尤其是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中的一大景观。对此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涨的消费需求,由此大幅拉高了商品需求,同时,市场化、全球化和供应链革命降低了下游产品成本,结果,相对缺乏短期供给弹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便迅速上涨。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联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比如长期双赤字和低利率)导致美元过度疲软,令资产持有者丧失了对美元的信心,同时又没有能代替美元的储备货币,于是,用索罗斯的话说,“索性逃离一切货币”,把实物资产尤其是大宗初级产品当作避风港,导致后者价格猛涨。

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都可以成立,所以对错只能由事实来检验,而在涉及商品价格的庞杂纷乱的事实中,我认为黄金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几千年来,人类对黄金的价值已建立了极为牢固的信念,黄金也最普遍的被用作价值的尺度和货币的本位物,历史上,每当人们对货币系统的信心发生动摇时,首先想到的避风港总是黄金。相对于其他资产,黄金在货币崩溃条件下具有最佳的流动性。所以,如果初级产品价格猛涨是因为对货币丧失信心,那么,价格涨幅最大的就应该是黄金。因此,我把“黄金价格涨幅是否大于其他初级产品”认定为检验上述两个观点的判决性证据。

于是,我检查了大致从1999年开始的这一轮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晚了几年)的有关数据,粗略地说,这段时间中,按美元计价,黄金上涨了不到2倍,原油涨了5倍,铁矿石4倍多,铜4倍,粮食3倍多。显著的差异和一边倒的结果足以令我判别,第二种观点是错误的,价格上涨不是因为货币恐慌,而是因为短缺,是需求拉动了价格。

对美元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声讨由来已久,对美国霸权心怀不满的媒体也乐意传播此类观点。依我看,美元体系尽管不算完美,但依然稳健,远没到穷途末路。索罗斯在他上月出版的新书中,声称长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美元体系制造了战后“60年大泡沫”,而现在这一泡沫正在破裂。

像索罗斯这样以市场扭曲为牟利机会的大投机家,时而从他口中听到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对此我们不必太诧异。危言耸听有时能引起一阵恐慌性举动,造成短暂的市场扭曲,而这正是投机者的机会所在。如果能更上一层楼,让国会议员也跟着恐慌,脚忙手乱之下出台一些除了扭曲市场没有任何效果的干预和管制措施,那就会制造出更多投机的机会。

实际上,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或许只是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用同样的原材料,现在比过去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最终消费品了。自从与黄金脱钩,美元变成fiat money之后,美联储根据若干经济指数来调节货币供给,其直接目标只有两个:让经济有足够流动性,物价平稳。后一目标要求货币政策盯住物价指数,而该指数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最终消费价格,所以,当生产成本降低时,货币政策保持了最终消费品价格平稳,结果自然是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事实正是如此,过去十几年,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供应链革命取得成果,美国的消费品成本一直在持续快速降低,而因为美元盯住的是消费品价格,所以相对地,初级产品的美元价格便快速上涨。如果这一观察更接近事实,那我们就不必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而过于担忧,只要适当的货币政策能保证消费价格平稳,更不必为担心美元崩溃而惊慌失措,去排队把金条扛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