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经济学#1:为何美国人比法国人吃得多

松鼠会最近有篇文章,介绍了对“法国悖论”的一种新解释,所谓法国悖论,是说法国人在生活方式上不见得比美国人更健康,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明显较低。先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法国人更爱喝葡萄酒,而新的解释是:法国人每餐的份量更小,吃得更少,也吃得更慢,并且也较少吃零食;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差异,文章认为原因是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

新解释的前半截或许是对的(对此我缺乏判断力,姑且信之),但后半截看上去不太靠谱,或者说意义不明确,若要将一种差异归咎于文化传统,需要有更多的比较历史研究,比如看看几十年前、几百年前,两国人民在饮食行为上的差异,更有意义的数据可能来自美国的第一第二代法国移民、法国的美国侨民,从中或许能看出,究竟文化惯性的影响大,还是当前环境条件的影响更大。

经济学家通常对文化影响持更多的怀疑态度,他们更喜欢从价格、收入、成本结构、供需局面、激励机制、市场开放度和政府管制等方面寻找原因,我本人对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抱有较多的同情,愿意倾听他们从文化角度所作的阐释,但也绝不是文化决定论者,我认为文化影响在脱离其原有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制度条件)之后,很少能维持三代以上(检验这一点的最佳机会在移民社区)。

如果文化的惯性影响是短暂的,那么基于文化的解释便可以化解为基于形成这种文化特征的其他因素的解释,而将文化仅仅处理为有一定惯性的中间变量。

依我猜,法国餐份量小、法国人吃得少,也可能是因为法国的食品价格比美国高,有人或许会问:以法国人的收入,贵一点不至于吃不起吧?不能简单的这么说,在现代社会,饮食过度导致肥胖的现象,更多的出现在低收入阶层,而穷人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因而食品价格与饮食过度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大大超出通常的直觉印象。

穷人的饮食过度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研究,这不大会是美国文化所独有的现象,而只是因为美国的农业发达、进口市场开放、食品价格低廉,给这种倾向创造了条件;这让我想起中国的乡镇干部,这些“先富起来”的家伙,对刚刚摆脱的贫困和匮乏印象深刻,现在终于有了放开肚皮的机会——在收入提高的这一阶段上,这大概是普遍的倾向。

这里我们又一次见到了红皇后式的时尚追逐战:在大部分人还吃不饱或吃不好的时候,大肚腩、油光满面、邓丽君式的苹果型红润面颊,都是时尚,等吃饱吃好不成问题时,王菲成了时尚,而此时穷人却负担不起日光浴、健身教练、高尔夫和游艇,只能坐在电视机前嚼着甜圈薯条喝着啤酒,这些是少数他们负担得起的享受。

相关文章

标签: |
315

松鼠会最近有篇文章,介绍了对“法国悖论”的一种新解释,所谓法国悖论,是说法国人在生活方式上不见得比美国人更健康,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明显较低。先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法国人更爱喝葡萄酒,而新的解释是:法国人每餐的份量更小,吃得更少,也吃得更慢,并且也较少吃零食;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差异,文章认为原因是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

新解释的前半截或许是对的(对此我缺乏判断力,姑且信之),但后半截看上去不太靠谱,或者说意义不明确,若要将一种差异归咎于文化传统,需要有更多的比较历史研究,比如看看几十年前、几百年前,两国人民在饮食行为上的差异,更有意义的数据可能来自美国的第一第二代法国移民、法国的美国侨民,从中或许能看出,究竟文化惯性的影响大,还是当前环境条件的影响更大。

经济学家通常对文化影响持更多的怀疑态度,他们更喜欢从价格、收入、成本结构、供需局面、激励机制、市场开放度和政府管制等方面寻找原因,我本人对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抱有较多的同情,愿意倾听他们从文化角度所作的阐释,但也绝不是文化决定论者,我认为文化影响在脱离其原有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制度条件)之后,很少能维持三代以上(检验这一点的最佳机会在移民社区)。

如果文化的惯性影响是短暂的,那么基于文化的解释便可以化解为基于形成这种文化特征的其他因素的解释,而将文化仅仅处理为有一定惯性的中间变量。

依我猜,法国餐份量小、法国人吃得少,也可能是因为法国的食品价格比美国高,有人或许会问:以法国人的收入,贵一点不至于吃不起吧?不能简单的这么说,在现代社会,饮食过度导致肥胖的现象,更多的出现在低收入阶层,而穷人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因而食品价格与饮食过度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大大超出通常的直觉印象。

穷人的饮食过度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研究,这不大会是美国文化所独有的现象,而只是因为美国的农业发达、进口市场开放、食品价格低廉,给这种倾向创造了条件;这让我想起中国的乡镇干部,这些“先富起来”的家伙,对刚刚摆脱的贫困和匮乏印象深刻,现在终于有了放开肚皮的机会——在收入提高的这一阶段上,这大概是普遍的倾向。

这里我们又一次见到了红皇后式的时尚追逐战:在大部分人还吃不饱或吃不好的时候,大肚腩、油光满面、邓丽君式的苹果型红润面颊,都是时尚,等吃饱吃好不成问题时,王菲成了时尚,而此时穷人却负担不起日光浴、健身教练、高尔夫和游艇,只能坐在电视机前嚼着甜圈薯条喝着啤酒,这些是少数他们负担得起的享受。



已有2条评论

  1. Esther @ 2010-12-13, 03:40

    我在法国呆过一年,结合在美国的同学的反馈,法国的食品价格确实没有美国便宜。
    如果说法国的底层人因为食品价格偏高而无法过度饮食的话,那么是否应该有一个收入比底层稍高的阶层,有能力过度饮食,那么他们应该比较胖。不过据我观察,法国最肥胖的人群是年轻妈妈,无论是看起来受教育程度较低(一般来说就意味着收入较低)的黑人妈妈,还是教会里住郊外大house的中产阶级白人妈妈。除此之外,法国真的很少肥胖的人,小孩子也都是正常体型。
    我觉得文化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欧洲食品价格高大概也有文化的影响。美国人工作起来高效勤奋,生活上比较无节制、浪费,法国人正好相反,他们热爱休假,办事慢吞吞,生活上却比较节俭节制。在美国的同学经常说邻居扔了很新的家具出来,他们屁颠屁颠的捡回去用,冬天外面零下十几度,室内暖气热的穿短袖,在法国我没见过扔家具的,冬天学校的暖气不够热,在图书馆看书还要披着大衣。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美国向全球输出它的高效率工作方式,但是欧洲人却不怎么感冒,欧洲要向全球输出它的生活方式~他们宁愿少工作一点少创造点财富,然后换来更多的休闲时光。
    对于吃零食的差异我还有个想法,心理学上说自制力也是一种可消耗的东西,大概美国人工作上已经够拼,需要经常吃零食来舒缓情绪,补充自制力再次投入工作,而法国人生活比较悠闲,就没那么需要零食的安慰了。
    所以我觉得让法国胖子较少的因素,可能是这种混合了文化和经济的社会大环境,单单说“饮食文化”确实不够准确。

    [回复]

    fg 回复:

    欧洲人,少工作多休闲,是因为欧洲高税高福利。
    而在美欧都能消费得起的基础上,更有闲意味着,能为了吃得更好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饮食策略更倾向于细细品味,不过量,而不是暴饮暴食。

    [回复]

    辉格 回复:

    有点道理但恐怕不足以解释,而且貌似猜测成份较多。

    [回复]

    fg 回复:

    这可不是猜测。
    对法国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因为休闲比较多,那么其稳定预期一定是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放在吃上。
    那么,知道自己只要想,就能去享受美食的人,相比知道自己没较多时间可以花在寻找和享受美食的人,后者更倾向于抓住每一次美食的机会,为吃个大过瘾而过量吧。
    如果这不好理解,想想80年代,那时候,中国人普遍食品不足,如果一旦有大吃的机会,难道不是猛吃到再撑不下?
    而在现今,因为能吃饱甚至吃好是常态,所以一般人日常吃饭基本不会吃得太撑,只有吃零食或者遇到美食才会比较多吃。
    这是有实证的。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这十多年胖子是很常见的。
    但是,在吃货遍地的成都,竟然在街上几乎很难见到一个胖子。
    成都的生活气氛就是很休闲,到处寻找美食是人们的主流生活习惯,甚至超过赚钱。
    很多年前,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成都很少能看到胖子,因为主贴和看了esther的回复,总算搞明白。

    [回复]

    辉格 回复:

    哦,我不是说你的观察是猜测,是指对其中因果关系的解释,因为这些观察对解释的支持依我看还比较弱。

    [回复]

  2. zhang3 @ 2012-02-04, 13:00

    突然想到,很多解释恐怕和被解释的实际上处于同一层次上,这涉及到因果关系。再想到,对于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构成的复杂社会来说,很多现象也许是共生的,也许最开始因为很偶然的原因,A和B同时出现,但A和B却因为某种联系产生了共生关系,这时候如果改变A,B也会消失,改变B,对A也有影响。那么,这时候,因果关系到底如何呢?在很多领域中,到底能不能应用因果关系构造一个解释链条,居然也成了一个问号。

    [回复]

    辉格 回复:

    是啊,包含反馈机制的复杂系统都有这个特点。

    [回复]

发表评论